肌电图神经传导

合集下载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

该检查包括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应用范围。

以下是对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项目进行全面详细解析。

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S)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幅度和延迟等指标。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并刺激相应的神经来进行。

NCS可用于评估多种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脊髓损伤和脊髓灰质炎等。

二、肌电图(EMG)肌电图(EMG)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活动和功能状态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皮肤表面或针头插入到特定位置放置电极来进行。

EMG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肌无力等。

三、重复神经刺激(RNS)重复神经刺激(RNS)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疲劳和神经传导状态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皮肤表面放置电极,并刺激相应的神经来进行。

RNS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等。

四、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是一种用于评估脑部血流量和代谢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并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来进行。

SPECT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中风、癫痫和帕金森氏症等。

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用于评估大脑活动和功能状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使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图像,并对其进行分析来进行。

fMRI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和阿尔茨海默症等。

六、脑电图(EEG)脑电图(EEG)是一种用于评估大脑电活动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该检查通常通过在头皮表面放置电极,并记录大脑电活动来进行。

EEG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癫痫、睡眠障碍和脑损伤等。

七、视觉诱发电位(VEP)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用于评估视觉系统功能状态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如何读懂肌电图

如何读懂肌电图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SCV各项同MCV,不同的是 重点看波幅和传导速度(测 得的传导速度较单纯)。
MCV和SCV潜伏期延长、传 导速度减慢反映脱髓鞘损害; 波幅降低反映轴索损害(一 般>80%为肯定损害)。
临床常有髓鞘合并轴索损害 的情况,应根据传导速度减 慢或波幅降低多少,及病人 临床情况综合判断以哪种损 害为主,或两者并重。
一步定位。 • 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F波。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 Motor Nerves对应神经和胫后神经)。
• Lat为潜伏期,Amp为波幅、 CV为传导速度(因MCV 记录电极置于肌腹,传导 速度不单纯,因此一般不 看,重点看潜伏期和波 幅。)
MG:高频、低频均递减。 Lambert-Eaton:高频递增、低频可递减。
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和意义
• 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的病变 • 临床意义:
1. 发现亚临床病灶或被忽略的病变
①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判断(三肢测定) ② 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如肥胖儿童)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 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损害、神经丛损害、周围神经病变 ②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病变 ③ 肌源性损害:肌炎、肌病、代谢性肌病
F波
F波:运动神经远端收到刺激,冲动沿着神经逆行传导至前 角细胞,使其兴奋放电,形成F波,因最初在足部(Foot) 小肌肉得名,反映神经近端功能。主要观察F波的出波率。
F波
主要观察F波的出波率:>80%为正常。异常提示早期神经病变
重复神经电刺激
用于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可鉴别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病 变(尤其是重症肌无力MG和Lambert-Eaton)。

肌电图

肌电图

肌电图(EMG)基础附属医院神经科电生理第一部分概况一、概述(一)EMG的概念EMG是研究肌肉静息电位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

狭义EMG: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既常规肌电图。

广义EMG:1、神经传导速(NCV: MNCV、SNCV)2、重频电刺激(RNA)3、反射(瞬目反射\皮肤交感反SSR)4、单纤维肌电图(FEMG)5、巨肌电图、6、运动单位计数。

7、扫描肌电图(二)国外动态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优点:无创无痛没有感染的危险。

缺点:是不能记录单个MUAP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研究(2)人体工程(3)康复研究(4)运动医学2、多导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为活检提供依据。

3、疲劳研究(三)EMG在临床上的应用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技术等检测不能取代的临床手段。

(四)EMG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病变二、EMG的检测的临床意义1、常规EMG:反映部分运动单位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鉴别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

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运动单位的概念:指由一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MU的大小:N和M的比例是不同的Eg : 眼肌1:3 腓肠肌1:1934它与肌肉的活动精细程度有关2、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的测定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功能诊断和鉴别髓鞘或轴索的损害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功能与EMG结合具有定位诊断价值3、RNS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鉴别诊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是诊断肌无力(MG)、副肿瘤综合征(LES)的特异性手段4、FEMG主要了解神经肌肉接头(NMJ)的传导功能可鉴别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了解运动单位(MUAP)内纤维的分布。

记录范围的直径为此300微米。

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5、各种反射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通道皮肤交感反射(SSR)第二部分常规EMGEMG检查原则、适应症和注意事项1、熟悉解剖知识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2、掌握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病变3、了解禁忌症: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3000 、乙肝,HIV阳性用一次性针电极。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神经和肌肉病中的应用价值第一部分简介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一.概况肌电图(EMG)通常包括广义和狭义。

狭义EMG也称为同心圆针电极或常规EMG,研究肌肉在安静和收缩状态下的电生理特性。

广义EMG包括神经电图或称为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和F波)、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和交感皮肤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巨肌电图、运动单位计数等。

二.目前EMG所处的地位随着影象学(CT、MRI)、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学等检测技术的应用,诱发电位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局限。

但仍不能取代EMG提供的神经肌肉正常或异常等重要信息。

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各种EMG检查方法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和检测中的重要意义。

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三.EMG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一)常规EMG或同心圆EMG(二)单纤维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SFEMG)是有Ekstedt和Stalberg创立的一项重要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

更详细的了解同一运动单位内肌纤维的分布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功能和神经再生的情况。

(三)巨肌电图(macro EMG)StaiberRl979年建立的一种记录整个运动单位的检测方法。

主要用于侧枝芽生的定量分析和估计运动单位的数量等研究(四)扫描肌电图用于研究运动单位的分布及解剖构成,通常用多极针电极记录。

(五)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2)人体工程;(3)康复;(4)运动医学。

2.多导表面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

3.疲劳的研究(1)肌电信号频率的改变反映疲劳的程度:(2)肌力和肌电信号的关系。

四.EMG检查的适应症及意义(一)适应症前角细胞以厂包括前角细胞的病变。

(二)临床意义1.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1)运动神经无病的早期诊断(三肢测定)(2)深部肌肉萎缩和轻瘫,例如肥胖儿童2.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损害、丛和周围神经肌源性损害:肌炎、肌病、代谢性肌病等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突触前膜和后膜病变3.补充临床的定位4.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5.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第二部分异常EMG一.运动单位的概念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由前角细胞α-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运动终板和轴突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8页
三、广泛周围神经病变
是一组由各种病因引发急性或迟缓起病, 多同时孙海英四肢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效 周围神经病变,其损害能够是轴索损害为主, 也能够是以脱髓鞘损害为主或二者兼有。
病因: 炎症或感染性、遗传性、中毒性、 代谢性、血管源性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9页
四、运动神经元病
第4页
周围神经解剖
记住两个结构: 髓鞘和轴索 (髓鞘-感觉、轴索-运动)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5页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一、神经根病变 二、神经丛病变 三、神经病变 四、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五、肌病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6页
常见病变异常肌电图类型
一、急性神经损伤: 神经失用(节段脱髓鞘)、 轴索断裂、神经断伤。
桡神 桡神经麻痹 桡神经沟处 经
后骨间神经 前臂处损害 病综合征 (纯运动)
垂腕 垂指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3页
跖管综合征 胫神经跖管 足心烧痛跖管处叩压痛 处
下 腓总神经病 腓骨小头处
足下垂
肢 股神经病 腹股沟韧带 大腿肌无力、萎缩,抬


腿、伸膝困难
经 股外侧皮神经 髂前上棘处 大腿前外测感觉障碍
能屈曲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1页
Guyon管综合征 腕部
尺神 经
肘管综合征
肘部
胸廓出口综合征 胸廓 出口
同肘部损伤,但扣痛 在腕部,手背尺侧感
觉正常
爪形手,小鱼际肌无 力或萎缩,小指和手
背尺侧感觉障碍
同肘部损伤以及前臂 尺侧感觉障碍
肌电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12页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与规范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与规范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与规范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流程:
1、插入电极:检查前,将电极插入肌肉,通过放大系统将肌肉在静息和收缩状态的生物电流放大,再由阴极射线示波器显示出来。

2、观察针极插入时电活动:观察放松时的情况,而后令受检者使肌肉轻度收缩和用力收缩,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包括时限、波幅以及数目的多少。

在观察肌电图形改变的同时,监听伴随的声音的改变,一般每块肌肉测20个点,以取得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和时限的平均值。

3、运动传导速度测定:一般用电方波在神经干的远近两端进行超强刺激,在所支配的肌肉上分别记录这两次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测定两点上的潜伏期(从开始刺激到开始产生反应之间所需的时间)、两个刺激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远端刺激点到记录点的距离,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4、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用顺行法及逆行法记录,前者较为常用(在神经的远端刺激,近端记录)。

可用感觉针极置于非常接近神经干的部位进行记录。

根据刺激点到记录点的距离和记录点神经电位潜伏期,可计算传导速度。

肌电图神经传导操作规范: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不宜空腹,做好全身皮肤清洁工作,穿宽松的衣服,并且排空膀胱,放松心情,切勿佩戴首饰。

同时,检查过程中,应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以免电波干扰。

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另外,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不能进行肌电图检查。

3-肌电图

3-肌电图
柯 菲 因 (Chaffin) 等 人 发 现 当 肌 肉 用 40%MVC以下强度收缩时,肌力与肌电呈 线性关系。60%MVC以上强度时,肌力与 肌电也呈线性关系,但此时的直线斜率较大。 而 肌 力 在 40%-60%MVC 时 , 肌 力 与 肌 电 之间的线性关系往往就不存在了。
在匀速屈肘运动中肌张力与IEMG的关系 A 的心收缩 B 离心收缩
频率范围:0 500 Hz
主要频率范围: 50 – 150 Hz
二、利用肌电图研究肌肉疲劳
肌肉疲劳对其肌电活动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用肌电来研究肌肉疲劳的发生 及机制。
(1)肌肉工作过程中肌电幅值的变化 肌电幅值是指肌电信号的振幅大小。在
肌电研究过程中,反应肌电幅值的指标 有积分肌电(EMG)和均方根振幅(RMS)。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年03期 8—17岁儿童少年股外肌肌纤维组成最大等长伸膝力量、
相对肌力及肌围的研究 尹吟青,王立山,王玮,田野,刘沙, 高强 本文用活检一组化方法对153名8~17岁儿童少年(男80 人,女73人)做了股外肌快肌纤维%(FT%)的研究,并同时 测定了最大等长伸膝力量(MVC)、相对肌力(RMVC)及 肌围(活检处腿围,C)。实验发现男、女儿童及全体FT% 均呈近似常态分布。且性别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 还发现8~17岁儿童少年的MVC、RMVC及C均随年龄 增长而增大。肌力(MVC及RMVC)与股外肌FT%间只 有低度相关(r=0.23,r=0.30;P<0.05),而肌力(MVC)与肌围 间却有密切相关(r=0.69,P<0.01)。
在肌肉等长收缩至疲劳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一定的范 围内,肌电幅值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加深而增加。
不同持续时间股直肌、股外肌IEMG的增长情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快速教学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快速教学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电生理检测在神经源性疾病和肌源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神经电生理检查•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二、针极肌电图•三、重复神经刺激技术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原理:将电极刺激器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肌腹处,用电刺激记录到肌肉动作电位,计算传导速度需要测定运动纤维上的两个点,用两点之间距离除以近端刺激的潜伏期减去远端刺激的潜伏期。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面神经正中神经肘---腕段测定•好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主要是看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1、波幅明显下降而潜伏期正常或接近正常,提示神经损伤为轴索性损伤。

•2、波幅正常而有明显潜伏期延长,提示神经损伤为脱髓鞘损伤。

•3、无反应,提示神经失用或者神经完全断伤。

肌电图检测•插入活动•自发电活动•运动单位电位(MUP)•募集型式插入活动•定义:针进入肌肉的一瞬间,或针在肌肉中移动时,机械刺激肌纤维,所产生的一种电活动。

持续时间平均为几百毫秒。

•插入活动减少见于:肌病或神经源性病变中,肌肉被结缔组织所代替;或者见于周期性麻痹的发作期。

•插入活动延长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或肌肉的炎性过程中,以及肌强直性疾病。

自发电活动正常的肌纤维,在静息状态下不会有电活动。

如果在一块肌肉两处以上纪录到了自发电活动,则为肯定的异常,而且也是临床最有价值的肌电图所见之一。

自发活动,常见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除此之外也见于某些原发性肌肉疾病。

异常自发电活动的基本类型:纤颤电位和正锐波束颤电位和肌纤维颤搐电位复合重复放电(假性肌强直放电)等。

运动单位电位(MUP)单个前角细胞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同步收缩,所纪录到的波形即MUP。

1、短时限运动单位电位:一般说来,MUP波幅减低、时限缩短,通常提示原发于肌肉的疾病,以及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一、肌电图: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其静息状态、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时募集状态。

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1、正常肌电图(1)插入电活动:针电极在插入肌肉时,可机械地刺激或损伤肌纤维,而产生各种大小不同形态不同的短暂的电位,这就是插入电活动。

持续时间是几百毫秒,(如果针电极不活动,静息状态下,正常肌肉不会有活动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

)(2)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肌肉轻度收缩状态下记录的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所兴奋的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M UP) 。

(3)波形多为2 — 3相,5相以上为多相。

多相波一般不超过15%,时限常在5 —15ms之间;波幅多在100至数千微伏之间。

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正常值(波幅、时限、位相)(4)大力时募集状态:当肌肉大力量收缩时,许多运动单位很快的发放冲动,由于许多不同的运动单位同时兴奋,因此不能辨认各个单独的MUP。

2、异常肌电图(1)插入活动的异常:①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

②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正锐波、束颤电位、肌强直样放电(复合性重复放电) 、肌纤维颤搐③肌强直放电。

(2)异常MUP①短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小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

常见于肌肉疾病和神经肌肉传递性疾病。

②长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大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

这些ML P的波幅增高,时限的增宽,并伴有募集不良,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病变,或神经损伤后的再支配等。

③多相电位其数目增多,可见于肌病,也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变。

(3)异常募集形式募集形式决定于用力时发放的MU数量以及MU发放的频率,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MU 减少,病人客观上很用力,但MU也是减少型。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ppt课件

神经肌电图生理检查ppt课件
• 在生物成熟的上升(发展)阶段,是生理的自然的过 程,而老化尽管完全无病理改变的可能性不能除外, 但主要是由病理决定的。随年龄的增加,脑萎缩,脑 室扩大。神经元数目选择性改变在不同脑区改变不同 (额颞明显)
多棘慢复合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和1个慢波组成。
多棘波 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连续出现。
精神运动性变异型波 波幅50~70µV,4~7cps的带有切迹的
节律性电活动。此种带有切迹的慢波由二个负相波组成, 中间有1个正相偏转。呈短至长程出现,多见于中颞区。
14/sec及6/sec正性棘波 弓形,见于一侧或双侧后颞及临 近区域,出现在思睡期和轻睡期。
-周波/秒,C/S,CPS,Hertz (Hz)
常规走纸速度 3cm = 1秒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之间。 • δ频带:0.5--3HZ • θ频带:4--7HZ • α频带: 8--13HZ • β频带: 18--30HZ • γ频带: >30HZ
脑波特征--波幅
代表一个波的高度 • 表示方法
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VEP最有价值之处是发现视神经的潜在病灶, 视神经病变常见于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 炎,PRVEP异常率可达89%;VEP对多发性 硬化的诊断也很有意义。
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协助诊断多发性硬化及运动神经元病;可 客观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运动功能和锥体 束损害程度。
-用µV 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的垂直距离与定标信号的高度比 较确定
如果定标信号高度是5㎜=50 µV ,那么1 ㎜ =10 µV 10 ㎜ =100 µV ㎶
• 按波幅大小分为
低波幅 <25 µV ㎶,中波幅25~75 µV ㎶,高波幅 >75 µV

肌电图小讲座课件

肌电图小讲座课件

第二部分 神经传导速度(NCV)
一. NCV测定 1. MCV:波幅称为
复合肌肉动作电 位(CMAPs)
CMAP波幅
2. SCV:波幅称为 感觉神经动作电 位(SNAPs)
3. 异常NCV的特点
NCV:髓鞘损害 波幅:轴索损害
4. 临床意义
诊断周围神经病 鉴别髓鞘或轴索损害 了解病变的程度
一.低频RNS正常值计算及临床意义
刺激频率: 5c/s 计算:第4,5波比第1波下降
的百分比 正常值:↓<58%或10%
以内意义 异常:波幅递减>10%~15% 意义:诊断后膜病变—MG
1. 神经源性损害 自发电位(进行性失神经或病变早期) MAUP 时 限 增 宽 、 波 幅 升 高 和 多 相 波 百
分比增高 大力收缩单纯相(运动单位丢失)
2. 肌源性损害 自发电位(肌炎活动的标志) MAUP 时 限 短 、 波 幅 降 低 和 多 相 波 百 分
比增高 大力收缩病理干扰相
第一部分 肌电图(EMG) 第二部分 神经传导速度(NCV) 第三部分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第一部分 肌电图(EMG)
一、基本概念 记录肌肉安静和随意收缩状态下及周围神 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一门技术。 狭义EMG:仅指针极肌电图,即用特殊的针
插入肌肉,收集肌肉的电活动。
广义EMG: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 刺激、运动电位计数、单纤维肌电图等
1. 肌肉安静状态下:自发电位(终板电位 和终板噪音)
2. 肌肉轻度自主收缩:MUAP 3. 肌肉大力收缩:募集电位
五. 异常EMG所见
1. 异常自发电位 纤颤电位: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 正锐波:同纤颤电位 束颤:神经源性损害 复合重复放电(CRD) 复合重复放电:见于

肌电图检测

肌电图检测

运动单位范围平均为5-10mm,其中下 肢肌肉的运动单位所占的区域最大。一 个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量,少者如眼 外肌5-10条,多者如腓肠肌近2000条。 另外每一肌肉含运动单位数量不同,大 者达千个。凡精细运动的肌肉其运动单 位小,而较大力量的肌肉运动单位大。
肌电位发生原理
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在静止状态下无电活 动,但由于肌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膜内为 负,膜外为正,该电位差称静息电位,主要 是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所致。
混合相:中度用力时,参与收缩的MU数 量和频率增多,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 分出单个电位,有些区域则可。
干扰相:最大用力时,MUP重叠,无法 分出单个电位,正常人为干扰相。
异常肌电图
一. 针插入和肌肉放松时 1. 插入电位延长:当针极插入或移动停止后,
电位并不立即消失称插入电位延长,为肌纤 维兴奋性增高所致。插入电位可有纤颤、正 相电位和正常MUP。常见于神经源性或肌肉 本身病变。
异常分析:观察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 时 间 ( CMCT)、 波 幅 、 波 形 、 刺 激 阈 值等。运动传导通路的病变可影响MEP, 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CMCT延长;波幅 减低;波形多相和刺激阈值增高。
临床应用
1. MS:确诊者异常率85%,主要为潜 伏期和CMCT延长,MEP可发现亚临床 病变。
2. 波形改变:多相波增多(>20%)提示异 常。
短棘多相电位:时限短(<3ms),波幅
低(<500uv),位相5-10相,见于肌源 性损害或神经再生。
群 多 相 电 位 : 时 限 > 3 ms, 波 幅 2 0 0 0 -
3000uv,位相<10相,见于前角细胞和陈 旧性神经根损害。
三. 大力收缩时

肌电图[整理版]

肌电图[整理版]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

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

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

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

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肌电图原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各个检查项目报告

肌电图原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各个检查项目报告

肌电图原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各个检查项目报告简要介绍肌电图原理以及各个检查项目的含义,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针极肌电图、重复频率电刺激、F 波、H 反射及瞬目反射等,同时结合实际病例展现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特异性肌电图表现。

肌电图意义首先要明确肌电图的意义,肌电图主要用于协助神经源性及肌源性疾病的定位以及定性诊断。

对于神经源性疾病,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明确受损部位(神经肌肉接头、单根神经、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及脊髓前角等)。

还可以通过明确受累的神经类型(感觉或运动),受累纤维部位(轴索或髓鞘)协助进一步明确定性诊断。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主要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对神经干上的远、近两点进行记录,检测该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肌肉上记录到的发出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通过对于波幅、潜伏期及时程的分析,来判断运动神经的传导功能。

与之类似,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刺激一段感觉神经,在另一端记录这种形式产生的感觉神经电位(SNAP)。

临床应用可以帮助对于神经病变的类型及范围进行初步了解。

1)协助判定病变范围。

由于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刺激电极及记录电极均位于同一根神经分布区域,因此,神经根以上疾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多基本正常(比如前角细胞病变,代表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

同时由于感觉神经并不参与运动单位,因此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及肌肉本身病变也不会出现感觉神经电位受累。

协助判定病变类型。

通过对于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判定,可以分为①以轴索损害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波幅减低、传导速度可轻度减慢、潜伏期可轻度延长,多见于中毒、代谢及遗传因素;②以髓鞘损害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明显延长、传导阻滞和波形离散、波幅可轻度减低,多见于压迫及嵌压性疾病,也可以见于腓骨肌萎缩症及吉兰巴雷综合症等。

结果解读神经传导异常,纵坐标为波幅,横坐标为时间。

临床建议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肌电图的基础,可以协助判断定位及定性。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PPT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PPT

大家好
6
• 3. 分析指标

• (1)潜伏期:从脉冲波刺激开始至记录到动作电位(M 波)出现之间的潜伏时间称潜伏期。以ms表示。

• (2)传导时间与距离: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使用 脉冲电流对神经的各个不同端点分别进行刺激,在其所支 配的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M波),两个端点潜伏期之差 称为传导时间。再从人体表面测出两端点间的距离。
大好
10
• 分析指标 感觉神经系将冲动从末梢感受器 传入中枢,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时刺激 与记录的位置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不同,检查时电流刺激神经远端部。在神 经近端进行记录。有作者认为SCV的改变 对周围神经病变,比MCV更为敏感,特别 是在中毒性、代谢性神经病变者
大家好
11
反射检查
• (一)H反射
• ①插人电位;
• ②自发电位;
• ③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大家好
3
• 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 物电活动。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矩形)的脉冲
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 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M 波),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
发生肌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

大家好
7
• 神经传导速度 以尺神经为例,假设AC所 需潜伏期(T1)为8ms,BC所需潜伏期 (T2)为4ms,AC之间距离为28.9cm, BC之间距离为6.4cm,则BC之间的运动神 经传导速度为:MCV=(AC-BC)/( T2T1)=(0.289-0.064)/(0.008-0.004)=225/
大家好
12
• H反射正常值
• • 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正常为30-35ms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瞬目反射(BR)
F波和H反射 4.针肌电图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肌电图电极

检查一般要求
室内安静舒适,光线暗 室温适宜,保持在28-32℃,患者肢体 温度在32℃以上 皮肤清洁,以降低阻抗 询问病史,做好解释工作 建立实验室正常参考值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生理因素
温度:皮肤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 年龄:儿童、老年人传导速度下降、波幅降低 肢体:上肢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比下肢快,近端神经 传导速度比远端快、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运动神经快 身高:身高越高传导速度相对越慢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技术因素
电极的位置: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 距离的测量:潜伏时和两刺激点的距离 刺激伪迹:过大会影响波形的记录 ① 地线放在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② 清洁皮肤,减少阻抗 ③ 增加刺激和记录电极之间距离或旋转记录电极阳极
刺激伪迹

神经传导电位指标
运动神经传导检查(MCV)
常规肌电图
吴成明 2015年3月
肌电图仪
肌电图分类(EMG)
狭义肌电图也称同心圆针肌电图
广义肌电图称常规肌电图包括以下:
肌电图分类
1.神经传导速度(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2.诱发电位(EP) 视觉诱发(VEP) 体感诱发(SEP) 3.特殊检查 脑干听觉诱发(BAEP)
感觉神经传导检查
感觉神经传导检查
临床应用(MCV)
可以鉴别髓鞘或轴索损害
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
诊断缺血、嵌压引起周围神经病
临床应用(SCV)
仅影响感觉神经而不影响运动神经疾病
如:股外侧皮神经炎、桡浅神经病 神经根和神经丛病变的诊断
目的:评价运动神经轴索、神经和肌肉接头以 及肌肉的功能状态。 方法:记录电极放置在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腹 上,参考电极放置在肌肉肌腱上,地线 放在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测量:潜伏期、波幅、面积、时程 计算:传导速度=距离/潜伏时

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检查
感觉神经传导检查(SCV)
目的:评价后更根神经节和其后周围神经 的功能状态。 方法:反向记录、顺向记录 测量:潜伏期、波幅、面积、时程 计算:传导速度=距离/潜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