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再生与新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前面
城市因人类聚居的需要而产生。19世纪,在两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建设领域产生了众多的学派: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邻里单元、精明增长等,无不追求着人类理想生活环境的终极目标。现代城市建设脱胎于这些规划思想,但是,随着城市规模增长、汽车增加,原本合理的规划变的问题重重,交通拥堵、尾气污染、汽车噪音充斥、交通事故频发成了现代城市居民挥之不去的噩梦。显然,传统城市建设理论不能适应现代城市汽车不断增加的发展需要。
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就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光纤技术、数码技术等的出现适应时代的要求,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城市作为现代人类主要的聚居场所,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处在迫切需要变革的关头。在这里,笔者介绍一种城市新模式——节地城市发展模式,简称JD模式。笔者认为JD模式将开创一场城市革命。
走近JD模式
棋盘式布局,主要结构是把市区三维空间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个空间是地面机动车道路空间,约占市区面积20%,全部留给汽车,取消红绿灯,交叉口设简单的十字型跨线桥或下穿桥,街区内道路兼作转弯匝道,使机动车道路全部为快速路,汽车全程连续行驶,通行能力提高到现在城市的5倍,且实现交通供给密度大于交通需求密度极限,彻底消除交通拥堵;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设置贯通全市的快速公交专用道,并全部采取近距离换乘结构,真正实现公交优先。
第二个空间是地面停车库空间,约占市区面积40%,地面机动车道路两旁的建筑物一层架空用于停车,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可以提供2万个停车位,满足汽车达到饱和拥有水平的全部停车需求,并可实现就近停车。
第三个空间是地面停车库屋顶平台,其上布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建筑物、平台花园,地面机动车道路上方设置盖板,与屋顶平台连成一体,共同构成占市区面积60%的既不受汽车干扰也听不到汽车噪音的人性化户外活动空间,步行、自行车道贯穿其中,四通八达,全程遮阳蔽雨,出行不受雨雪天气的影响,而且与机动车道路完全分离,杜绝了汽车撞人和撞自行车的交通事故。
第四个空间是每个街区中心的地面花园,占市区面积40%,加上平台花园面积,市区绿地率高达60%,从空中俯视,整个市区是一个大花园,人们生活、工作在其中。
现代都市居民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饱受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之苦,对于JD模式的城市愿景,笔者不吝溢美之辞:清新宁静、安全宜居,犹如天上人间。
交通拥堵导致城市蔓延,蔓延加剧拥堵
我国现代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城市蔓延、交通拥堵、燃油消耗巨大、尾气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制约着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
小汽车通常被认为是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目前普遍采取的对策是限行、单双号、拍卖车牌等。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市开始试行私家车按照车牌号每周停驶一天的限行措施。笔者并不以为然。中国正处于汽车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私家车数量的增长是无疑的,那每周停驶两天就解决问题了?
限制小汽车的办法很难行得通,原因有四: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限制发展将给我国经济及就业带来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数量不断成长,刚刚富裕起来的广大国民对小汽车的需求强烈,限制购买和使用有失社会公平;
小汽车在舒适性、私密性、可达性方面是其它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某些情况的出行如接送病人、接送小孩、大批货物的采购、周末和家人出去兜风等,小汽车是不可替代的,从这方面来讲,满足小汽车交通是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以人为本;
限制小汽车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倒退的办法,有母亲抱怨互联网影响和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还是收音机时代好。但是倒退不可能解决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
实际上,交通拥堵的根源是交通资源利用率极低:受灯控路口制约,75%的时间用于等待,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低;步行、自行车道边缘化,绕行、等待、吃尾气,绿色出行分担率低。
交通拥堵导致市区蔓延,蔓延又加剧了拥堵,城市陷入恶性循环。像北京“摊大饼”已经摊到六环了,出行距离远,患上了严重的机动车交通依赖症,城市活力日益降低,机动车交通量、燃油消耗量和尾气排放量巨大;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恶劣,私家车限行后的交通需求都转移到公共交通上来,这使本来就力不从心的公共交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生活在北京、深圳等大都市的人们对此肯定深有感触,上下班挤公车绝对是“战争”。
日本东京轨道交通的密度和长度毫无疑问地居世界之首,承担着市区60%以上的交通量,早晚高峰更是高达90%,地面交通因为拥堵而使用率很低,地铁拥挤程度难以想象,上下班高峰时间站台每个上落点都安排工作人员,不是为了维持秩序,而是在后面把人推挤进车厢,东京市民对东京交通状况的评价是“通勤地狱”。
笔者想起了大禹治水,禹和舜的区别就是“疏”与“堵”。堵住小汽车,全部被迫转移到公共交通,实质还是“堵”。“疏”的关键有三个:一是提高现有机动车道路的通行能力;二是缩短出行距离,降低小汽车交通量;三是提高步
行、自行车出行的分担率。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均衡发展才是治理交通拥堵的良策。
紧凑形态是最可持续发展的形态已成为国际主流认识
从结构上容易看出,JD模式具备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等4套独立的道路系统,这4套道路系统同样四通八达,相互间没有平面交叉,全程遮阳蔽雨。因此,JD模式的城市是步行城市、自行车城市、公交车城市,也是小汽车城市。
JD模式有序、充分地利用了市区空间资源,而且再造出40%~60%的面积,为大面积绿化创造了条件。以人均绿化面积20平方米的规划标准(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绿化面积规划指标为9平方米),市区人口密度可达3万人/平方公里,同时提高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消除了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市区不会随着汽车增加而蔓延,人均占地稳定在33平方米,这对紧凑型城市的建设有重大意义。
城市紧凑以后,市政、公共设施可以就近配套,建设成本低、易管理、使用方便,居民购物、娱乐、社交等日常出行大多在步行范围内,方便市民交往,城市氛围浓厚,城市活力大大提高。
出行距离缩短,而且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绿色出行将成为人们首选。美国步行者协会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果步行条件得到改善,人们宁愿步行一倍以上的距离去上班。既环保又可锻炼身体。
高度宜居的紧凑方式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土地承载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可提高容积率,实现政府、开发商、居民三赢。政府多收了地价,开发商可建更多的楼盘,住房供给总量的增加有利于平抑房价。
城市紧凑建设,对我国的耕地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耕地保护红线是18亿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与汽车化进程,城市建设不断与农业争地,保耕地红线压力越来越大,去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4亿亩。
对于目前有着13亿人口并最终将增加至15亿的中国来说,18亿亩保耕地这条红线并不充裕,也很容易失守。按照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数据,沿用现行城市模式,在汽车达到饱和拥有水平后,市区人均占地将蔓延至300~500平方米,美国更高达1000平方米。在我国城市化完成之时,城市人口将达10亿,这样下去,耕地面积将再减少2亿亩,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如果以JD模式市区人均占地33平方米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那么,现有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即可容纳10亿城市人口,置换出来的农村宅基地可以全部复耕,可使我国耕地恢复至19亿亩以上。
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