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再生与新生
浅析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融合
浅析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融合【摘要】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分析新区与旧区的资源整合、规划衔接、交通连接、文化交流以及居民融合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融合的关键问题。
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需要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才能实现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
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融合不仅可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融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城市新区、旧区、融合、资源整合、规划衔接、交通连接、文化交流、居民融合、挑战、机遇、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城市新区与旧区定义城市新区是指城市发展中新兴的区域,通常是经过规划和建设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功能和特色的区域。
这些新区通常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企业的流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相比之下,城市旧区指的是城市中历史较悠久且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可能存在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
城市新区与旧区的定义不仅仅是地域范畴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两者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新区通常代表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承载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而旧区则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新区与旧区的融合不仅是空间上的整合,更是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共生。
城市的发展需要新区和旧区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城市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融合的重要性城市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战略。
城市新区与旧区的融合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形象,更关乎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新区的快速发展和旧区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融合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
城市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
新区通常拥有更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而旧区则具有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氛围。
城市更新(百度百科)
城市更新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城市更新英文名称:urban renewal定义:通过清除和改造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对衰退的邻里进行改造。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8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
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目标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在欧美各国,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的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城市更新的调查分析城市更新的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建筑物调查、土地使用调查、人口调查、交通调查、公共服务设施调查、环境设施调查、市政设施调查、环境卫生调查、社区关系调查和空间场所调查等十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历史、气象、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
城市更新的方式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redevelopment)、综合整治以及功能改变三种。
再生城市设计理念
再生城市设计理念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如污染、资源浪费、社会不公等。
因此,再生城市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再生城市设计倡导利用可持续发展原则,使城市成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需求的可持续社区。
以下是一些再生城市设计的理念。
首先,再生城市设计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
传统的城市设计往往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再生城市设计则采用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强调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比如,废水可以被处理后再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废物可以被回收再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城市设计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再生城市设计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
常规的建筑设计往往关注外观和使用功能,忽视了建筑的环境影响。
再生城市设计则更加关注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
例如,建筑可以采用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建筑的设计也可以充分考虑通风和采光,减少对电力能耗的需求。
通过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再生城市能够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碳排放。
再次,再生城市设计强调社区的参与和合作。
再生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再生城市设计需要各个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共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推动垃圾分类和再利用;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通过社区的参与和合作,再生城市设计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后,再生城市设计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和环境,还要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幸福感。
再生城市设计强调营造人文友好的城市环境,提供社区设施和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娱乐需求。
例如,建设公园和步行街,提供人们休闲和交流的场所;改善交通系统,提高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
通过人文关怀,再生城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以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创造活力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规划
以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创造活力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规划深圳宝安,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作为深港都市圈的战略核心区域,穗深港经济发展轴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珠三角“人”字型发展脊梁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在不到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聚海陆空铁等重大国家级基础设施,交通区位堪比香港与新加坡。
粗放式发展使城市建设以外延方式快速扩张,深圳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未能跟上发展步伐,土地难以为继,城市面临着发展空间的紧约束;快速城市化与快速工业化交织在一起,城市的”无序”必然会成为持续发展的阻碍,由此得知:深圳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物质形态的老化,而是功能性和结构性的衰退。
因此,城市更新则成为深圳市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在转变现有的粗放模式为集约式发展模式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以宝安区26区城市更新为例,重点关注以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创造活力为核心的深圳城市更新规划状况。
1.1. 26区基本特征分析26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区位优越、条件具备、潜力巨大。
规划片区位于深圳市宝安中心组团城市更新功能区的中心位置、宝安旧城中心区的核心位置,紧邻25区商业区,片区四周均为市政道路,其周边有宝安大道、107国道、广深高速公路、地铁1号线、5号线、10号线(规划)等多条区域性交通干线,距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和大铲湾港(规划)分别为10公里和5公里,海陆空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26区紧邻25区商业中心区,在片区东南向,隔路相望是灵芝公园,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加上规划即将开通地铁5号线的交通优势,客观上已具备改造形成商业、酒店、写字楼及住宅区的市场条件。
《深圳市宝安区商业网点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中,26区将与25区及新安湖片区(5、6、7、8区)构成宝安旧城商业中心,26区定位为“集购物、餐饮兼休闲为一体,业态和业种内容丰富的一站式购物中心”。
1.2. 存在问题和发展目标1) 现有用地功能与未来发展定位不匹配:26区现状主要是工业区,如何实现上层次规划未来区域性商业中心的规划目标,是改造需要研究的重点。
迎接城市更新未来新浪潮
迎接城市更新未来新浪潮【摘要】城市更新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引言中介绍了城市更新的背景和新浪潮的涵义,探讨了城市更新的必要性与挑战,创新科技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社会参与与城市更新的推动,以及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融合。
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趋势,文章提出了迎接城市更新未来新浪潮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更新的愿景。
通过探讨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为城市更新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城市更新、新浪潮、必要性、挑战、创新科技、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传承、重要性、全球化、趋势、愿景。
1. 引言1.1 城市更新的背景城市更新是指城市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进行的更新和改造,旨在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社会设施和经济实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更新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更新不仅关乎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水平,还牵扯到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城市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的变化,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城市管理方式的革新,是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城市更新已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共同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城市更新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迎接城市更新未来新浪潮。
1.2 新浪潮的涵义新浪潮的涵义指的是城市更新中新兴的思想与趋势,代表着对传统观念和方式的颠覆与革新。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不再只是简单的城市改造,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过程。
新浪潮不仅带来了城市更新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促使城市更新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更加灵活和高效地应对。
在新浪潮的引领下,城市更新将更加关注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传承,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港—城界面再生及其全球发展态势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0)01-0037-07港—城界面再生及其全球发展态势庄佩君 汪宇明 〔摘 要〕 港口与城市地理边界的港—城界面,经历了海港外迁、港区废弃、去工业化、区域真空化和滨水区再生等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的变化,成为近50年来颇受关注的区域。
1960年代始于北美的港—城界面滨水区的再生现象,逐步波及和影响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地区,呈现出商业港口城市港—城界面滨水区的再生与重构特征,对中国港口城市港—城界面地区的重塑和再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市规划;港—城界面;再生;全球态势〔中图分类号〕 T 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庄佩君(1969—),女,汉族,浙江定海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港口城市地理;汪宇明(195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行政区划与城乡规划。
〔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840197);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410)。
〔收稿日期〕 2009-03-07〔修回日期〕 2009-04-28 港—城界面一词最早在1982年由以色列海运地理学家海尤斯提出[1],但并未对该词做出解释。
1989年港口城市地理学家霍尹勒用港—城界面一词指港,或是港口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换地域[2]。
自1950年代以来港口功能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这种界面成为颇受关注的区域,经历了海港外迁、港区废弃、去工业化、区域真空化和滨水区再生等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的变化。
本文讨论的港—城界面再生,是指商业性港口城市(不包括军港城市)的港—城界面地域空间由衰败到重获人流经济等活力而复兴的转型过程。
1960年代始于北美的港—城界面滨水区的再生现象,在近40年里波及全球范围并产生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开发沿海地区,一些沿海港口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港口码头区也出现了位移、重构或再造现象,城市滨水区开发研究受到关注。
从旧城新生与新城开发的关系探讨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
从旧城新生与新城开发的关系探讨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发表时间:2019-03-07T13:57:17.0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作者:曾海玲罗丹芝[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推进。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 528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推进。
但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城市蔓延”的情况,这就表明我国的城市增长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重新审视。
尤其是我国一些大城市存在着盲目扩建的现象,还有一些城市盲目照搬其他城市的规划理念,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先围绕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以此来探讨我国的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
关键词: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城市发展规划理念前言当前,在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还存着较多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扩建以及照搬照抄其他城市建设经验的这一问题。
如此一来,就导致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遭到了破坏,而且还损害了该城市的功能,使得其原有的特色遭到了破坏,继而影响了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需要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来探索新的发展之路。
1、问题的起源以及相关分析问题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一些城市的扩展模式存在着问题,导致该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2)在城市建设中,旧城更新不能够成为其中的重点,这就使得我国一些城市的旧城更新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导致一些城市的存在着盲目改造的行为。
1.1城市较为老化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因为规划较为滞后,导致该城市的立交桥、铁路以及其他一些管线设施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如同藩篱一般切割着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城市肌理”遭到了破坏。
由于建筑的退让、各建筑物功能的迥异、建筑造型的独特等,导致许多城市的建筑与建筑之间看似是一个整体,其实确是互不相干的个体。
原有的城市空间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而被生硬的割裂开来。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珠海北山村空间整合改造策略研究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珠海北山村空间整合改造策略研究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期,旧城城市中心区在城市更新中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
城市空间特色由原来的水平生长变为垂直生长,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肌理和尺度正在被以城市汽车化为标准的城市更新所破坏,在珠海着力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时代语境下,旧村改造项目也被赋予了城市更新的愿景与使命。
本次课题主要研究以珠海北山村为代表的岭南广府地区,探讨北山村空间整合思路和手段,传统及地域因子空间节点的保护与再生策略,让原生地居民能在城市更新浪潮中寻回乡愁。
关键词:城市更新;有机更新;空间整合;传统因子;保护再生引言:珠海,是一座摩天楼宇与古楼宗祠并存的城市;是一座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交织的城市。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使这座城市有不一样的精彩旖旎。
但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具有浓郁市井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已成为城市生活的追忆,展示和传承特色地方人文风情的城市原住居民日益被城市生活边缘化。
面对珠海城市发展新历史时期文化中心的定位,城市特色的消失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城市更新的研究与实践应运而生。
既做好老城区更新改造又兼顾历史建筑保护是研究重点,利用现有的竞争优势作为城市更新的动力源,采用“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的模式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美建筑得以传承保护,方能使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焕发青春与活力。
一.北山村历史民居及村落概况(一)现状北山村位于香洲区南屏镇,南靠将军山,北傍前山水道。
在“珠海北山”牌坊后面,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印记,虽显破旧,却依然厚重不动声色。
如今这个历史古村,除了民居、文艺小街,还保留了不少古老的历史建筑。
就是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碰撞在一起,让北山村成为珠海主城内,低调又特别的存在。
北山村自宋朝起便有杨氏族人在此定居,经历了800年的历史沉淀留下了一大批文物古迹。
现存历史建筑108栋,保存完好的历史民居建筑近 90栋,其中祠堂11 间,是距离市区最近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它有老树、瓦顶、青砖墙的岁月痕迹,更有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
城市双修理论下工业遗产的转型探索--以长春第一净水厂为例
肚妙---------------------------------------乜计城市双修理论下工业遗产的转型探索——以长春第一净水厂为例贾春光杨安宁张冬雪(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双修”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梳理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特点和实际问题,并以长春第一净水厂的更新实践为例,在分析其文化背景和发展潜力后,以水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更新定位,分别从修复生态结构,织补肌理空间和交通网络,复合用地功能等物质空间和重塑场所精神,工业记忆等非物质要素这两个角度来探索以“城市双修”为指导的工业遗产建设策略,为城市工业遗产空间品质提升和共享场所更新的具体实施提供相关技术措施和案例实践。
关键词:城市双修;城市再生;工业遗产;空间品质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2-0046-021“城市双修”的现实意义“城市双修”是为实现“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个转型而提出的理论。
一方面,运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受损的自然环境和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运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生态修复”针对的是被破坏的植被、河流、山体的修复和恢复,采矿废弃地的修复,化工污染所在地的治理等生态环境问题,“城市修补”针对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品质的下降;城市空间肌理的混乱;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坏;废弃旧工业区的遗留等一系列城市更新问题。
而在面临实现城市的有机再生,适应各个产业的发展道路,减少城市中的不利因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下,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实现这些需求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2东北旧工业区转型的必要性旧工业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北地区长期以来是工业所在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工业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作者简介:贾春光(1971-),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城市更新之路议论文
城市更新之路议论文城市更新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常用的“城市更新”一词,有其特定含义。
一般情况下,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振兴大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增强其社会活力,改善其建筑和环境,吸引中上层居民从郊区返回市区,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税收,以此达到社会稳定和环境改善。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人口密集、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以及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就会显现,城市更新就会被提上日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0.6%,这一关键数据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为主转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
新阶段,城镇化催生城市更新其实,自人类开始在城市里居住以来,就有了“城市更新”活动。
在中世纪,处于防火的考虑,人们用石头建造房屋及道路结构来替代易燃的木结构建筑和黏土茅舍,这种趋势便是原始“城市更新”活动的一种。
对城市更新概念较早、较权威的界定是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一次城市更新研究会,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以下阐述:“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游乐及其他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希望与不满。
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街路、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除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
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都有很大的希望。
包括有关这些都市改善,就是城市更新。
”18世纪的产业革命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促使城市规模扩大,英国等很多欧洲国家城市急剧扩张。
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交通拥挤、人口密集、环境污染、土地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二战之后,西方很多国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复兴城市经济,缓和阶级和种族矛盾,改善城市环境,欧美各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中国的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
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水稳基层中的应用
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水稳基层中的应用摘要:依托宁常高速公路滆湖互通项目,通过试验研究,论证了旧板再生集料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可行性,同时为旧路改造中水泥混凝土板的再生利用提供了一种途径。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再生集料;生产控制;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图分类号:TU52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Based on rather often highway interchange Ge lake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s the old board regeneration aggregate used fo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ement stable macadam, at the same time for old roa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ement concrete board recycled provides a kind of way.Key Words: the cement stable macadam; recycled aggregate; production control; mix ratio design; test随着近年来各种建筑材料日趋紧张,材料市场已转化为卖方市场。
特别是在公路、桥梁等大型基建工程,过去是买家挑卖家,现在角色调过来了。
这样,原材的价格和质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付款方式一般也要偏向卖家。
基于此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工程造价也水涨船高。
同时,对于新材料的开发和在老路改造中废物的利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近几年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越来越多,这个问题越显得突出。
挖除的板块堆放困难、占地面积大、不易处理而且污染环境。
对于常州这样一个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来说,对土地资源的占有那不异于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再生资源回收基地的展望和建议
再生资源回收基地的展望和建议一、展望。
1. 成为环保的超级英雄基地。
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就像是一个隐藏在城市角落的环保超级英雄总部。
在未来,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把那些被人们丢弃的东西统统变成宝贝。
比如说,废旧的塑料瓶能变成时尚的新衣服,就像超级英雄变身一样神奇。
它可以拯救地球于垃圾的“水深火热”之中,让我们的星球变得更绿、更干净。
想象一下,基地周围的土地不再被垃圾填埋所污染,而是绿树成荫,小动物们也欢快地在附近玩耍。
2. 带动全民环保意识大爆发。
这个基地还能像一个超级有感染力的大明星,带动大家都来关注环保。
当人们看到那些废旧物品在回收基地里获得新生,他们就会意识到,原来自己扔掉的东西这么有价值。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成为环保小卫士,主动把家里的可回收物送到回收基地。
到时候,整个社会就像一场盛大的环保派对,大家都积极参与,形成一股强大的环保力量。
而且,这还能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再生资源有深刻的认识,说不定未来还能培养出更多的环保发明家呢。
3. 科技感爆棚的资源转换中心。
我希望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在未来充满高科技元素。
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有各种智能机器人在基地里忙碌着。
这些机器人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类回收物,还能把它们高效地转化成新的资源。
比如说,有能够把废旧金属瞬间熔化重铸的超级熔炉,还有能把废弃纸张变成超高质量纸张的神奇机器。
基地不再是那种脏兮兮、乱糟糟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现代感、闪闪发光的资源转换中心。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回收基地说不定还能发现一些新的再生资源利用方法,让那些原本被认为是垃圾的东西都变成珍贵的资源。
4. 与全球环保网络紧密相连。
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就像地球这个大村子里的一个重要成员,要和全世界的环保组织、回收基地手拉手。
它可以和其他国家的基地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新技术。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垃圾分类系统,也可以把我们自己独特的再生资源加工技术传播出去。
这样一来,全球的再生资源回收就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共同应对地球面临的环境挑战。
城市更新与城市再生
★★Part2 城市更新★★1、城市更新的目标和原因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也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密度增高②建筑物老化③公共服务设施、公园和休憩设施不足④卫生状况差⑤交通混杂⑥火灾和疾病发生率高⑦土地和物业价格下降⑧相互有干扰的功能夹杂在一起◆2、旧城更新与旧城再生关系旧城更新与旧城再生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旧城更新旧城再生思维范式物质环境决定论人与环境互动共生对旧城的物质结构以拆后重建为主以调整再利用为主对旧城的社区居民以拆迁为主以就地发展为主对旧城的经济功能以功能更替为主以功能提升为主涉及的空间层次局限于更新项目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区域性行动解决的主要问题城市形象、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生活质量、社区能力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实施主体政府或开发商政府+开发商政府+开发商+居民实施机制自上而下外力推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力推动+内力推动①就思维范式而言,旧城更新具有明显的“物质环境决定论”的色彩,旧城更新虽然也追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但其方法论的前提是通过物质环境的改造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
而旧城再生则是以物质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为方法论前提,单凭物质环境的改造难以实现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同样,物质环境的改造也离不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改善;②旧城更新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对旧城的物质环境进行改造、修复和保护,而旧城再生的内容则既包括了物质环境的再生,也包括了旧城经济功能和社会机能的再生;③就工作方法而言,旧城更新以更替为主,比如,要么以一种物质环境替代原有的物质环境(旧城改造),要么以一种经济功能替代原有的经济功能(旧城商业化或办公化),要么以某一居民阶层代替原有的居民阶层(旧城“绅士化”)。
而旧城再生则强调旧城原有物质环境的再利用,旧城原有经济功能的再提升和旧城原有社区的再发展;④就实施主体而言,旧城更新要么以政府为主体,要么以市场为主体。
既有建筑的新生绽放—以上海徐汇区委党校改扩建项目为例
既有建筑的新生绽放—以上海徐汇区委党校改扩建项目为例The Rebirth of Existing Building- Taking Xuhui District Party School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池成玲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摘要:以上海徐汇区委党校改扩建项目为例,探讨既有建筑改造的设计方法与实践方式。
描述如何完善与升级建筑功能、整体提升建筑形象、营造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以及如何延续党校建筑特有的时代精神,通过设计的方法赋予既有建筑的新生活力。
关键词:既有建筑改扩建功能完善空间营造立面形象我国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改造的发展思路已从最初的推倒式重建演变为渐进式更新。
思路的转变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既有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轨迹和积淀,对其进行改造更新,从历史、文化、精神各个层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徐汇区委党校改扩建项目就是上海城市更新项目中的一次实践。
一、项目背景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之城,魅力之城。
红色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随着岁月的积淀,已经与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融为一体。
徐汇区委党校是区委直属培养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培训区属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
校舍自投入使用以来,常年处于高频率高负荷的使用状态,已存在结构安全隐患。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及设备的不断提升,原有建筑空间已无法满足现代党校的教学需求,所以,提升建筑功能,消除安全隐患,优化整体环境,是本次改扩建的根本需求。
二、项目概况党校内部建筑最早建设于1996年,前身为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校舍。
2010年,经过改建及扩建,徐汇区委党校迁址于此,作为党校教学及办公场所。
校园内建筑为2-4层多层建筑,结构形式主要为两种,1996年原建房屋为砖混结构,2010年扩建房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由于建筑已经经历过一次改扩建,为此次改造设计带来了以下难点:一是结构形式复杂,因砖混结构的空间限制,无法设置多功能教室、活动室等大型空间,满足不了现代教学方式的需求。
探索辽南传统民居的再生之路——以大连瓦房店复州城为例
探索辽南传统民居的再生之路——以大连瓦房店复州城为例周荃【摘要】本文从介绍复州城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着手,在分析复州城镇整体布局特点、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传统文化遗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探讨具有可行性的保护、更新、再利用的思路和方法,总结能够体现辽南地域特征的传统民居保护策略.【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2页(P127-128)【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辽南;传统民居;保护策略【作者】周荃【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复州城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作为辽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复州城始建于千年前的辽代。
在明清两代都是州治的所在地,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座城池,复州城经历了辽代的土城,明代的石城和清代的砖城的演变过程。
时至今日,饱经岁月沧桑和风雨洗礼的复州城目前仅存东门瓮城残迹和东北角处约百米长的一段城墙。
也是由于古城保护不力,复州城痛失了与西安、平遥等古城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机会,失去了在旅游和文化产业上获得更大发展的机会。
复州城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南接大连,北连沈阳,东靠瓦房店,紧邻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和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是瓦房店市辖区的中心。
复州城内有永丰塔、横山书院、清真寺、知州衙署等多处古迹,只是如今这些古迹大都已经面目全非或移作别用。
像横山书院,现为瓦房店市文化馆复州分馆(图1);衙署被改建为小学;而曾为“复州八景”之首的“永丰夕照”,因永丰古塔破败不堪,复州政府几年前出资重修,新塔将旧塔包裹在内,虽然外观焕然一新,却少了几分旧塔独具的历史韵味。
此外,城内还保留着一些老民居,大多是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所建。
这些因保护和修缮作得不够好的老宅略显破旧和沧桑,在紧逼而来的拆迁大军所带来的残垣断壁中无助地期盼着新生。
二、城镇整体布局特点复州城的整体布局是以原先位于城镇中心的关帝庙为轴心,规划出纵横交错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图2)。
青岛广兴里数字化原貌推演与再生设计研究
152022.15 / Study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Historical Area 传统聚落与历史地段研究进程的写照,见证了青岛近现代城市化与历史化的发展轨迹[1]。
其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1广兴里历史沿革广兴里有着百年的历史,是青岛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
1901年,建筑沿博山路而建,只有现建筑的西侧。
建筑临街一层为商用空间,二层为居住空间,院内则进行居民公共活动。
这时候的里院建筑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里院建筑形式,但已经形成了青岛里院建筑标志性的“商住一体”的空间功能布局。
1914年,沿该地块周边的其他三条街道(高密路、海泊路、易州路)加建建筑,形成了现在的封闭式围合建筑体,整体平面呈“口”字形,后被称为“广兴里”。
广兴里所处地段为当时的老青岛商业中心,经营的是百货业[2]。
1930年之后,广兴里内部陆续建起了市场、剧院、茶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商业场所,在当时人气颇丰。
1955年,广兴里被收归国有。
之后,广兴里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周边业态的更新,功能发生了些许变化,到1958年,广阔的内院被改建为工厂和职工宿舍。
1965年后,广兴里内院的违规建筑逐渐增多,直至2015年,这些违规建筑才被拆除,原住户与店铺也一同迁出。
随着周边建筑环境和业态的变化发展及政府的政策规划,广兴里失去了原先商住两用的建筑空间功能,商业属性被中断,暂时失去了发展活力。
2广兴里数字化原貌推演2.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实地测绘,能够以此来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保存”,真实还原建筑物重要节点的样式信息、风格特征、尺寸信息和材质信息等,并作为数字化三维档案留存,有利于对广兴里进行历史原貌推演(见图1、图2)。
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目前,有关建筑测绘、数据处理与三维建模的技术手段发展摘要 青岛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里院建筑作为青岛特色民居建筑,已接过青岛老城复苏接力赛的第一棒。
国家政策整合下日本的都市再生
都市再生理念及制度的创建都市再生的理念和目标日本都市再生理念的核心是提高“人员”和“资金”的效率以及“民间重视”。
“都市再生”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率,向积累了人、产业、各种都市活动的都市进行投资,效率极高。
另外,强调“都市再生”是通过民间主导来实现的,因为都市中80%是民间建筑物,因此都市再生应该由民间力量来主导,而由政府提供基础支持。
除此之外,社区培育活动所构建的“产、官、民、学”四方协作的机制,为都市再生理念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建设的基础。
制度创建的过程2001年3月9日,面对经济衰退问题,联合执政的3个党共同制定了“紧急经济对策”,目标是:·为积极推进21世纪型项目建议设置“都市再生本部”;·创设项目实施机关和基金;·生态城(eco-town)构想展开等。
2001年4月6日,政府的“紧急经济对策”:·在内阁正式设置都市再生本部,并设专属的事务局;·21世纪型项目(广域循环都市、安全都市形成、交 通基础形成、都市据点形成项目);·确保21世纪型项目所需各项资金。
由此,在2001年小泉纯一郎就任首相伊始,即成立都市再生本部,由其本人担任本部长,发表强化都市魅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再生政策”(图1)。
都市再生本部的组织成员是全部国务大臣,这充分表明政府对都市再生政策的重视和期许。
2001年4月6日,根据“紧急经济对策”(经济对策阁僚会议)的决议,从环境、防灾、国际化等观点出发,为实现都市的再生为目标,推进21世纪新型都市再生计划、土地的有效利用等相关政策的强力综合实施,并以此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政策。
同年5月8日,阁议决定确认设立都市再生本部。
其后,2002年6月1日施行了《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都市再生本部根据该法的规定,对其组织进行了相应调整。
都市再生本部都市再生本部主管的事务包括制定都市再生基本方针、推进基本方针的实施、指定推进都市再生紧急整备地区(根据都市再生法,由都市再生本部所指定的城市的特定区域,政府通过政策和资助等扶持方法,推动对其进行系列的都市再生工作)相关的政策法令的立案、制定都市再生紧急整备地区的整备方针并推动其实施以及与都市再生实施策略相关的重要企划、立案及综合调整等。
城市更新与城市再生
城市更新与城市再生城市更新与城市再生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老旧的城市区域面临着几个共同的问题,如衰败、污染和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计划被广泛提出和实施。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与城市再生的概念、特点、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概念与特点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区域内的老旧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和改造的过程。
它包括对建筑物的翻新、改建和拆除,以及对街道、交通、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完善。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住条件,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再生是更广义的概念,除了对老旧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外,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改善。
城市再生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城市的社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环境资源等方面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1. 综合性: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需要考虑到建筑、交通、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规划。
2. 可持续性: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应当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公众参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市民的参与,以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护。
二、挑战与问题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1. 资金问题: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往往与既有的财政预算和投资机制不匹配。
2. 利益平衡: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如政府、开发商、居民等,需要寻求利益的平衡,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充分考虑。
3. 社会稳定: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会对已有的社区和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妥善处理相关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
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克服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中的挑战和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领域。
东方宝笈:再生与新生
东方宝笈:再生与新生作者:蒋婧来源:《印刷经理人》2013年第01期一抹淡淡的墨香,弥漫在东方宝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宝笈)的展厅里。
素雅的木质地板,简洁到极致的墙饰。
暖黄的灯光轻抚着每一幅书画作品: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笔下的骏马,神采矍奕、豪气勃发;“清初画圣”王翚勾勒的江南小景,生趣盎然,清幽灵动;宋徽宗的《千字文》,苍劲谨严,沉稳厚重……步入长廊,不只是空间的纵深感,时光的纵深感也扑面而来,千百年来艺术史上的点点星辉,一一再现于眼前。
长廊的那一头,站着一位静静等候着的温和女子。
“这就是珂罗版临制的魅力所在。
”对于来访者眼神里的任何讶异、欣喜或疑惑,总经理李东方似乎早已司空见惯,“这些用珂罗版临制而成的艺术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逼真传神,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流连于艺术之美”。
再生成立于2011年4月的东方宝笈是一家专业从事珂罗版艺术临制的公司。
“与其他复制工艺相比,珂罗版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
珂罗版临制经照相、修版、晒版、印刷四道工序,全部是人工操作,印品无网点,专色压印,无颜色偏差,被认为是最接近于原作的一种复制方式,常被用于印刷名人书画、珍贵图片、文物典籍等精致高级的艺术品。
”副总经理冯今轶介绍道。
但在他的眼中,归根结底,珂罗版“也仅仅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而已”。
“怎么使用这种手段,达到毫发毕现的复制效果,依托于复杂的技艺,更依托于操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经验积淀。
”“技”固不可缺,但更需“以技进道”。
“悟道”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拿到一幅作品,最重要的是理解艺术家究竟想要表现什么,了解他一贯的表现风格与创作习惯,再往细了说,要分析出画家当时的创作状态,因为只有知道每一处笔墨的先后顺序,才能原汁原味地营造出色彩叠落的美感,也只有准确把握了笔墨拉开的速度,才能精确地还原出墨的厚薄程度等等。
”李东方补充道:“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求操作者精通于生产工艺,对于印刷的视效有所预见,才能更好地呈现原作的色彩和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前面城市因人类聚居的需要而产生。
19世纪,在两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建设领域产生了众多的学派: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邻里单元、精明增长等,无不追求着人类理想生活环境的终极目标。
现代城市建设脱胎于这些规划思想,但是,随着城市规模增长、汽车增加,原本合理的规划变的问题重重,交通拥堵、尾气污染、汽车噪音充斥、交通事故频发成了现代城市居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显然,传统城市建设理论不能适应现代城市汽车不断增加的发展需要。
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就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光纤技术、数码技术等的出现适应时代的要求,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城市作为现代人类主要的聚居场所,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处在迫切需要变革的关头。
在这里,笔者介绍一种城市新模式——节地城市发展模式,简称JD模式。
笔者认为JD模式将开创一场城市革命。
走近JD模式棋盘式布局,主要结构是把市区三维空间划分为四部分第一个空间是地面机动车道路空间,约占市区面积20%,全部留给汽车,取消红绿灯,交叉口设简单的十字型跨线桥或下穿桥,街区内道路兼作转弯匝道,使机动车道路全部为快速路,汽车全程连续行驶,通行能力提高到现在城市的5倍,且实现交通供给密度大于交通需求密度极限,彻底消除交通拥堵;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设置贯通全市的快速公交专用道,并全部采取近距离换乘结构,真正实现公交优先。
第二个空间是地面停车库空间,约占市区面积40%,地面机动车道路两旁的建筑物一层架空用于停车,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可以提供2万个停车位,满足汽车达到饱和拥有水平的全部停车需求,并可实现就近停车。
第三个空间是地面停车库屋顶平台,其上布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建筑物、平台花园,地面机动车道路上方设置盖板,与屋顶平台连成一体,共同构成占市区面积60%的既不受汽车干扰也听不到汽车噪音的人性化户外活动空间,步行、自行车道贯穿其中,四通八达,全程遮阳蔽雨,出行不受雨雪天气的影响,而且与机动车道路完全分离,杜绝了汽车撞人和撞自行车的交通事故。
第四个空间是每个街区中心的地面花园,占市区面积40%,加上平台花园面积,市区绿地率高达60%,从空中俯视,整个市区是一个大花园,人们生活、工作在其中。
现代都市居民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饱受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之苦,对于JD模式的城市愿景,笔者不吝溢美之辞:清新宁静、安全宜居,犹如天上人间。
交通拥堵导致城市蔓延,蔓延加剧拥堵我国现代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城市蔓延、交通拥堵、燃油消耗巨大、尾气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制约着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
小汽车通常被认为是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目前普遍采取的对策是限行、单双号、拍卖车牌等。
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市开始试行私家车按照车牌号每周停驶一天的限行措施。
笔者并不以为然。
中国正处于汽车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私家车数量的增长是无疑的,那每周停驶两天就解决问题了?限制小汽车的办法很难行得通,原因有四: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限制发展将给我国经济及就业带来巨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数量不断成长,刚刚富裕起来的广大国民对小汽车的需求强烈,限制购买和使用有失社会公平;小汽车在舒适性、私密性、可达性方面是其它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某些情况的出行如接送病人、接送小孩、大批货物的采购、周末和家人出去兜风等,小汽车是不可替代的,从这方面来讲,满足小汽车交通是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以人为本;限制小汽车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倒退的办法,有母亲抱怨互联网影响和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还是收音机时代好。
但是倒退不可能解决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
实际上,交通拥堵的根源是交通资源利用率极低:受灯控路口制约,75%的时间用于等待,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低;步行、自行车道边缘化,绕行、等待、吃尾气,绿色出行分担率低。
交通拥堵导致市区蔓延,蔓延又加剧了拥堵,城市陷入恶性循环。
像北京“摊大饼”已经摊到六环了,出行距离远,患上了严重的机动车交通依赖症,城市活力日益降低,机动车交通量、燃油消耗量和尾气排放量巨大;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恶劣,私家车限行后的交通需求都转移到公共交通上来,这使本来就力不从心的公共交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生活在北京、深圳等大都市的人们对此肯定深有感触,上下班挤公车绝对是“战争”。
日本东京轨道交通的密度和长度毫无疑问地居世界之首,承担着市区60%以上的交通量,早晚高峰更是高达90%,地面交通因为拥堵而使用率很低,地铁拥挤程度难以想象,上下班高峰时间站台每个上落点都安排工作人员,不是为了维持秩序,而是在后面把人推挤进车厢,东京市民对东京交通状况的评价是“通勤地狱”。
笔者想起了大禹治水,禹和舜的区别就是“疏”与“堵”。
堵住小汽车,全部被迫转移到公共交通,实质还是“堵”。
“疏”的关键有三个:一是提高现有机动车道路的通行能力;二是缩短出行距离,降低小汽车交通量;三是提高步行、自行车出行的分担率。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均衡发展才是治理交通拥堵的良策。
紧凑形态是最可持续发展的形态已成为国际主流认识从结构上容易看出,JD模式具备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等4套独立的道路系统,这4套道路系统同样四通八达,相互间没有平面交叉,全程遮阳蔽雨。
因此,JD模式的城市是步行城市、自行车城市、公交车城市,也是小汽车城市。
JD模式有序、充分地利用了市区空间资源,而且再造出40%~60%的面积,为大面积绿化创造了条件。
以人均绿化面积20平方米的规划标准(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绿化面积规划指标为9平方米),市区人口密度可达3万人/平方公里,同时提高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消除了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市区不会随着汽车增加而蔓延,人均占地稳定在33平方米,这对紧凑型城市的建设有重大意义。
城市紧凑以后,市政、公共设施可以就近配套,建设成本低、易管理、使用方便,居民购物、娱乐、社交等日常出行大多在步行范围内,方便市民交往,城市氛围浓厚,城市活力大大提高。
出行距离缩短,而且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绿色出行将成为人们首选。
美国步行者协会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果步行条件得到改善,人们宁愿步行一倍以上的距离去上班。
既环保又可锻炼身体。
高度宜居的紧凑方式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土地承载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可提高容积率,实现政府、开发商、居民三赢。
政府多收了地价,开发商可建更多的楼盘,住房供给总量的增加有利于平抑房价。
城市紧凑建设,对我国的耕地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耕地保护红线是18亿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与汽车化进程,城市建设不断与农业争地,保耕地红线压力越来越大,去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4亿亩。
对于目前有着13亿人口并最终将增加至15亿的中国来说,18亿亩保耕地这条红线并不充裕,也很容易失守。
按照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数据,沿用现行城市模式,在汽车达到饱和拥有水平后,市区人均占地将蔓延至300~500平方米,美国更高达1000平方米。
在我国城市化完成之时,城市人口将达10亿,这样下去,耕地面积将再减少2亿亩,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如果以JD模式市区人均占地33平方米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那么,现有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即可容纳10亿城市人口,置换出来的农村宅基地可以全部复耕,可使我国耕地恢复至19亿亩以上。
抛砖引玉经过深入了解,笔者认为JD模式的理论是站得住脚,在操作上也是可以实现的。
以下就JD模式作一些不成熟的分析。
JD模式以千人600辆的汽车饱和拥有水平为规划指标,在汽车达到饱和拥有水平时也不发生交通拥堵,因此其规划具有足够的前瞻性,符合城市动态发展规律。
而这恰恰是传统规划理论的一个致命弱点,如果不能满足汽车发展的需要,势必很难做到功能布局合理,而且导致城市陷入修建—拆除—再修建的巨大浪费中,而城市是刚性建设,频繁的拆建也给居民工作、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类似美国“波士顿大开挖”的例子时有上演。
波士顿中央干道修竣于1959年,仅仅32年后,波士顿政府就不得不再斥巨资、花15年时间把它拆掉。
JD模式城市实现了市区道路全面快速化,平均车速60公里/小时,兼顾了通行能力大和交通时间短,道路通行能力提高5倍。
更重要的是,不但交通供给总量大于交通需求总量,而且单位面积的交通供给也大于交通需求,均质路网的城市可以实现泛中心化,具有很好的发展适应性。
道路全面快速化也是现代交通的要求。
现在城市的四级级配道路,除了占1/12的快速路之外,其余道路均为灯控道路,其间断流特性已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的需要。
就像一个正处于生命旺盛时期的人,如果血液只能间断性供应,身体就会出毛病,只有保证舒畅供应,才能精力充沛,健康发展。
从JD模式路网结构设计上看,交叉口间隔700米,形成步行尺度的小街段,有利于城市多样化;交织段的距离都满足设计要求,以街区内道路作为转弯匝道,通行能力不会受到限制;道路面积占市区面积的20%,设置双向10车道,在发生交通事故堵住2条车道后,剩下3条车道依然可以满足交通需求,交通可靠性高。
机动车道路和停车库都在地面上,造价明显低于高架机动车道路和地下停车库,每平方公里可以提供2万个停车位,停车位密度提高到现在的10倍,停车难得到彻底解决。
市区第三个空间由停车库屋顶平台形成,无需额外投资。
不限制小汽车的发展,对燃油消耗、尾气排放的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分析,笔者的疑虑打消了。
汽车全程连续行驶,运行环境的改善使能源消耗降低至1/2,市区紧凑,出行距离缩短至1/3,步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的提高使小汽车出行分担率降低至1/2,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汽车车均能源消耗约降低至1/10,尾气排放也同比例降低,也就是说,当汽车达到饱和拥有水平后,能源消耗总量也不会超过目前的水平。
而且,低能耗也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终可以实现汽车尾气零排放。
篇外语令人更加高兴的是,JD模式是由一位中国学者创立的,这在城市建设史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建设都是复制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模式,然而,国际主流观点已经否定了现行城市模式。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指出“传统城市建设理论将导致城市被摧毁”;2000年10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世界未来城市大会发表的《柏林宣言》指出“全世界的城市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现实情况如此不容乐观,我们急需寻找出一种新的城市模式。
JD模式自2003年面世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两次会议对JD模式都给予了高度肯定。
CCTV2《对话》、深圳卫视《对话改革》、深圳都市台《非常当事人》、昆明电台《直播昆明》等相继做过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