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生产工艺

合集下载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用高效的青霉素生产菌株进行发酵。

通常选用产生青霉素的链霉菌属、放线菌属或马铃薯杆菌等菌株。

2. 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不仅需提供菌株生长所需的碳、氮、磷等元素和营养物质,还需添加产生青霉素所需的特定物质,如酚红酸、L-赖氨酸等。

3. 进行大规模的发酵。

将选好的菌株接种到多孔发酵罐中,利用发酵罐内的温度、pH值、曲速等我们需要的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发酵。

4. 青霉素的提取和提纯。

通过离心、过滤、蒸发等步骤分离出发酵液和青霉素后,利用溶剂萃取、二次结晶等技术进行提纯和纯化。

5. 对纯净的青霉素进行制剂。

将提纯后的青霉素转化为片剂、注射液、口服药水等不同剂型,用于临床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生产工艺中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培养基配比、菌株筛选等步骤,确保青霉素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还要注意生产工艺的卫生、安全等问题,避免细菌污染等不良影响。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生产工艺刘世双(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三班)摘要:青霉素发酵属单一纯菌种发酵,青霉素生产菌制备是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关键环节,生产菌种的质量是影响发酵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既要有优良的菌种,又要有良好的培养条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种子。

本文对有关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青霉素 ;发酵; 生产工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系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所以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

工艺流程大致如下: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

1 青霉素发酵概述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是抗生素工业的首要产品。

中国为青霉素(penicillin)生产大国,国内生产的青霉素,已占世界产量的近70%,国内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有华药、哈医药、石药、鲁抗,单个发酵罐规模均在100 m3以上,发酵单位在70000 U/ml左右,而世界青霉素工业发酵水平达100000 U/ml以上。

2 青霉素生产原理青霉素的工业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

工艺流程大致如下: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

种子和发酵培养基的常用碳源有:葡萄糖、淀粉、蔗糖、油脂、有机酸等,主要为菌体生长代谢提供能源,为合成菌体细胞和目的产物提供碳元素。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分析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分析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分析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

它是由青霉菌属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安全和疗效的关键环节。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和纯化等步骤。

首先,选择高产菌株进行培养,保证菌株的纯度和活力。

然后,将菌株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气供应条件下进行培养。

发酵过程中,菌株会产生青霉素,但同时也会产生其他代谢产物,如杂质和有毒物质。

因此,需要通过合适的发酵工艺和控制条件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

提取是将发酵液中的青霉素分离出来的过程。

一般采用溶剂萃取法,通过合适的溶剂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

提取后,需要进行纯化处理,去除杂质和有毒物质,提高青霉素的纯度。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结晶、蒸馏、吸附和色谱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青霉素的特性和所需纯度进行选择,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青霉素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包括原辅料的质量检验、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和成品的质量评价等方面。

首先,需要对原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包括发酵过程的控制、提取和纯化过程的监测等,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最后,需要对成品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外观、溶解度、含量、纯度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的检测,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规范、建立质量检验实验室、培训员工等。

此外,生产企业还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接受监督和检查,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总之,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安全和疗效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青霉素产品,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药物支持。

医学人员应加强对青霉素的了解,提高对药品质量的重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年产吨青霉素工厂工艺设计完整版

年产吨青霉素工厂工艺设计完整版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工艺设计对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年产吨青霉素工厂的完整工艺设计。

一、原材料准备1.糖源:选择代谢产物丰富的废弃物如玉米渣或甜菜渣作为糖源,通过液化、糖化、转化等步骤获得高糖浆。

2.氮源:使用廉价而丰富的天然氮源如废弃物油饼作为氮源,通过进气的方式提供给发酵器中的微生物。

3.矿盐:按照青霉菌生长的需要配置适量的矿物质盐料,如磷酸盐、硫酸盐等。

二、发酵过程1.发酵菌株选择:选择高产青霉素的优良菌株,进行菌株的培养和保存。

2.发酵罐配置:配置一定数量的发酵罐,每个发酵罐容积可根据产量需求调整,良好的搅拌设备用于保持培养液的均匀悬浮。

3.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将糖源、氮源、矿盐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消毒处理后灌装到发酵罐中。

4.发酵过程控制:控制发酵罐内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参数,以满足青霉菌生长和产生青霉素的要求。

5.发酵时间控制:根据不同的菌株和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时间以达到最佳产酸期。

三、青霉素提取和纯化1.发酵液分离:通过过滤等方式将发酵液中的发酵菌株和固体颗粒分离。

2.提取剂的选择:选择适宜的有机溶剂提取发酵液中的青霉素。

3.提取和分离过程:经过分析、萃取、萃取液浓缩、结晶操作等离心过程,最后获得纯度较高的青霉素晶体。

4.青霉素晶体的干燥:将获得的青霉素晶体进行干燥处理,以降低含水量。

四、青霉素的粉碎和包装1.青霉素晶体的粉碎:将青霉素晶体通过粉碎设备进行细磨,使之成为直径适宜的颗粒。

2.粉碎后的干燥:将粉碎后的青霉素放在干燥设备中,降低含水量。

3.青霉素的包装:将青霉素粉碎后进行包装,常用的包装方式有瓶装、胶囊装、纸盒装等。

五、废水处理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初级沉淀,将悬浮物沉淀下来。

2.经过中性化处理,调整废水的pH值以便进一步处理。

3.废水进一步通过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步骤,使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通过以上工艺设计,可以建立一个年产吨青霉素的工厂,实现青霉素的高效生产。

(完整版)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完整版)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

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释放率予以调节。

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

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

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

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释放率予以调节。

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

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

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发酵液。

2、工艺控制(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

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

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

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图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图

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图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下面将为您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步骤:通气培养、发酵、提取和精制。

首先,通气培养是青霉素生产的第一步。

选择合适的产菌菌株,将其接种到适当营养液中进行预培养。

随后,将培养物接种到发酵罐中,并辅以适宜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含
量等控制。

培养过程中还需不断添加适量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满足青霉素发酵生长的要求。

其次,青霉素的发酵是整个生产工艺的核心步骤。

在发酵罐中,通过青霉菌的代谢活动,产生青霉素。

这个过程中需不断监测发酵产物的质量,确保高产率和稳定性。

接下来,是青霉素的提取环节。

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发酵液中的青霉素。

随后,通过酸碱调节,使青霉素溶出并得到粗提青霉素溶液。

最后,需要对粗提青霉素溶液进行精制步骤,包括过滤、结晶、洗涤和干燥等。

这个过程中需要高温高压进行洗涤和浓缩,以提高精制青霉素的纯度。

以上就是青霉素生产工艺的主要流程,经过这些步骤,最终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步骤进行严格控制和监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另外,还需要注意相关的环保和安全要求,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产生,确保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

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药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

青霉素生产工艺计算公式

青霉素生产工艺计算公式

青霉素生产工艺计算公式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是由青霉菌属(Penicillium)产生的代谢产物。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精确的计算和控制各个参数。

以下是青霉素生产工艺的计算公式及其详细解释。

1.青霉素生产的关键参数2.青霉素生产的计算公式(1)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是青霉素生产过程的第一步。

根据青霉素产菌菌株和生产的规模,可以根据其中一特定的配方计算出所需的培养基的成分和用量。

配方公式如下:培养基配方的总量=生产池的母液体积+静置罐的底液体积+发酵罐的培养基体积(2)发酵过程的微生物转化反应在发酵过程中,青霉菌通过代谢产生的酶催化青霉素的合成。

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可以由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定律描述:v = Vmax * (S / (Km + S))其中,v 是反应速率,Vmax 是最大反应速率,S 是反应底物的浓度,Km 是底物对该酶的亲和力。

(3)分离纯化过程中的物料平衡分离纯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青霉素的提取、提纯和纯化等步骤。

这些过程中的物料平衡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进行计算。

例如,在提取过程中,可以根据青霉素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来计算溶液中青霉素的浓度,进而计算出所需的溶剂和萃取机的用量。

3.青霉素生产工艺计算的影响因素(1)菌种的选用不同的青霉素产生菌株对于培养基的需求有所差异,因此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所需的菌株和其参数。

(2)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对于青霉素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进行优化,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3)培养条件培养条件的优化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例如,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对于青霉素的合成和分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控制。

(4)发酵时间发酵时间的长短也会对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过短的发酵时间可能导致青霉素的合成不完全,而过长的发酵时间又可能导致青霉素的分解。

以上是青霉素生产工艺计算公式及其详细解释。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

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释放率予以调节。

2(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

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

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

(完整word版)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与制作

(完整word版)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与制作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以下我要教大家的制作方法是从别的地方找的,由医学专家肯定过的方法。

还是比较行的。

1。

用米磨成的汁水 + 用山芋磨成的汁水作为培养基溶液(用个小碗)2。

将青霉移植进去(青霉就是找一个已经发霉的食物,上面的霉变物质刮下来就是),等1个星期。

培养中3。

拿一个小瓦罐(市场上有的,你买玻璃杯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封住顶部(不要用盖子),在薄膜上剪个小孔,拿一个漏斗,在漏斗里放医用棉花,把培养过的培养液体从棉花上倒下去.(有点像过滤)4。

在那个瓦罐里倒适量(培养液的3倍)的菜种油,搅拌吧~~5.搅拌到最后会发现,罐子里的液体有3层(你看不见的,罐子不是透明的。

)6。

这时候,你要用小勺子慢慢地把上层的油和脂弄掉!(相信你还是分的清什么是油什么是水=0=),只留下底部的水7。

将碳粉(自己弄去)加入罐子,搅拌吧~~8。

碳会吸收青霉成分,罐子里的液体会吸干.9。

取出碳,用蒸馏水(不要用其他水,否则就没用了,回污染的)洗涤碳,注意,一点点就好10.用醋加水混合水洗涤碳11。

用海草汁水洗涤12。

重复步骤3的方法(再买一个瓦罐或者玻璃杯)过滤13.将最后得到的液体分成每100CC一小杯。

等上几天(标号哦,1,2,3,。

)14。

最后一步很难哦!在你的嘘嘘中用棉花棒蘸上少许,分别滴在小杯子的中央15.等待.。

.。

16。

过1 WEEK后,如果看到有一个中央没有青霉,只有周围一环有,就制作成了17.用胶头滴管吸取环中的青霉,就是盘尼西林!!!!!!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

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介绍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介绍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介绍引言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抗生素药物,具有抗菌作用。

它可有效治疗多种感染,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抗生素之一。

青霉素的生产主要通过发酵工艺实现,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选材和制种青霉素的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发酵菌种。

常见的菌种有青霉菌和链霉菌,它们都能高效地产生青霉素。

制种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基质,如葡萄糖、麦芽糖等,将其加入发酵培养基中,以提供营养物质供菌种生长。

同时,还需要对发酵容器进行无菌处理,确保制种环境的卫生。

发酵过程发酵是青霉素生产的关键步骤。

在制种完成后,将菌种转移到发酵培养基中,以开启青霉素的生产过程。

发酵过程需要控制合适的温度、pH值和通氧速率等条件,以保证产酸和产生青霉素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发酵温度控制在25-30摄氏度,pH值控制在5.5-6.5范围内。

在发酵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料操作,以补充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

通常会根据菌种的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以促进青霉素的产生。

此外,还需要监测发酵液的生物量、酸度和溶解氧含量等指标,以及时调整发酵条件。

青霉素的提取和纯化发酵过程完成后,青霉素被积累在发酵液中。

为了提取和纯化青霉素,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首先,将发酵液经过过滤或离心,去除细胞渣和固体颗粒。

接下来,利用适当的溶剂和提取剂,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

提取过程中,可采用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或凝胶过滤等技术。

提取后,还需要对青霉素进行纯化。

通常会通过吸附、洗脱和结晶等方法,去除杂质和非青霉素成分,使得最终产品纯度达到要求。

在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高温和酸碱环境,以免对青霉素产生不良影响。

青霉素的包装和贮存最后一步是对青霉素进行包装和贮存。

将纯化后的青霉素药物填充到合适的容器中,并进行密封和标识。

包装过程需要保持无菌环境,以防止药物受到污染。

同时,在贮存过程中,需注意避免高温和潮湿环境,以保持青霉素的稳定性和药效。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

下面是青霉素的主要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菌种培养和细菌发酵首先,要获取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菌株。

常用的菌株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Penicillium notatum。

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并经过一系列的培养步骤,包括发酵和发酵液的提取。

在发酵过程中,合理控制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营养物质等因素,以促进菌株生长和生产青霉素。

步骤二:提取和纯化青霉素通过发酵液的提取和纯化过程,将青霉素从菌体中分离出来。

首先,将发酵液经过离心或过滤等操作,除去无菌质和杂菌。

然后,通过酸碱调节,将青霉素盐酸盐溶出,并使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青霉素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最后,对提取得到的青霉素溶液进行再结晶和过滤,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

步骤三:结晶和干燥通过结晶和干燥过程,将溶液中的青霉素进一步提纯,并将其转化为固体形态。

首先,将青霉素溶液放置在低温环境下,以促使青霉素结晶。

然后,将结晶得到的青霉素通过过滤或离心,除去残余溶液。

最后,将青霉素固体进行干燥,以去除水分,得到最终的干燥青霉素。

步骤四:包装将干燥青霉素进行包装,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通常,青霉素以粉末或片剂的形式包装,并通过密封包装保持其纯度和药效。

以上是青霉素的主要生产工艺。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和参数,以确保青霉素的质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

此外,生产工艺还需要符合药品生产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生产出符合医药行业要求的高质量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

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释放率予以调节。

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

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

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

(完整版)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完整版)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1)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苯乙酸的生长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

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释放率予以调节。

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但一般认为应在25℃左右。

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

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值一般认为在6.5左右,有时也可以略高或略低一些,但应尽量避免pH值超过7.0, 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容易加速其水解。

青霉素提取工艺

青霉素提取工艺

青霉素的提取工艺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图1。

青霉素分子式)化学特性青霉素又称盐酸巴氨西林。

其化学名为1-乙氧甲酰乙氧6—〔D(—)-2—氨基—2-乙酰氨基〕青霉烷酸盐酸盐。

是一种有机酸,性质稳定,难溶于水。

可与金属离子或有机碱结合成盐,临床常用的有钠盐、钾盐.青霉素盐如青霉素钾或钠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有引湿性。

干燥品性质稳定,可在室温保存数年而不失效,且耐热.遇酸、碱、重金属离子及氧化剂等即迅速失效。

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脂肪油或液状石蜡.其水溶液极不稳定,在室温中效价很快降低10%,水溶液pH为5。

5~7。

5.青霉素价格较为便宜,因而也证明了生产并提取青霉素是有着较为成熟的工业方法的。

(图2青霉素的售价)青霉素的提纯青霉素提纯工艺流程简图:(图3)因为青霉素水溶液不稳定,故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

在提炼过程中要遵循下面三个原则:错误!时间短错误!温度低错误!pH适中1。

预处理发酵结束后,目标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浓度较低,只有10-30kg/m3,并且含有大量杂质,如高价无机离子(Ca,Mg,Fe离子),菌丝,未用完的培养基,易污染杂菌,产生菌的代谢产物,蛋白质等。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的预处理,其目的在于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是进行分离纯化的第一个工序。

2.过滤发酵液在萃取之前需预处理,可在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比如明矾),或者调解发酵液pH至蛋白质的等电点以沉淀蛋白,然后经真空转鼓过滤(以负压作过滤推动力)或板框过滤(浮液用泵送入滤机的每个密闭的滤室,在工作压力的作用下,滤液透过滤膜或其它滤材,经出液口排出,滤渣则留在框内形成滤饼,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目的),除掉菌丝体及部分蛋白.青霉素在常温下易降解,因而发酵液及滤液应冷至10 ℃以下,过滤收率一般90%左右。

第八章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第八章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实用文档
青霉素的结构通式
实用文档
1.3青霉素的单位
目前国际上青霉素活性单位表示方法有两 种:一是指定单位(unit);二是活性质量 (μg),最早为青霉素规定的指定单位是: 50mL肉汤培养基中恰能抑制标准金葡萄菌 生长的青霉素量为一个青霉素单位。在以 后,证明了一个青霉素单位相当于0.6μg青 霉素钠。因此青霉素的质量单位为: 0.6μg 青霉素钠等于1个青霉素单位。由此,1mg 青霉素钠等于1670个青霉素单位(unit)。
实用文档
2.3 孢子的制备
保藏在砂土管或冷冻干燥管中的菌种经无 菌操作接入适合于孢子发芽或菌丝生长的 斜面培养基中,经培养成熟后挑选菌落正 常的孢子可再一次接入试管斜面。对于产 孢子能力强的及孢子发芽、生长繁殖快的 菌种可以采用固体培养基孢子,孢子可直 接作为中子罐的种子。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2.4 种子制备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2.7.1发酵的过程控制
1、碳源控制:青霉菌能利用多种碳源, 如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 糖、淀粉和天然油脂等。乳糖是青霉素生 物合成的最好碳源,葡萄糖也是比较好的 碳源,但必须控制其加入的浓度,因为葡 萄糖易被菌体氧化并产生抑制抗生素合成 酶形成的物质,从而影响青霉素的合成, 所以可以采用连续添加葡萄糖的方法代替 乳糖。
所以青霉素的发酵罐采用不锈钢制造为宜其他重金属离子如铜汞锌等能催化青霉素的分解反添加苯乙酸或者苯乙酰胺可以借酰基转移的作用将苯乙酸转入青霉素分子提高青霉素g的生产强度添加苯氧乙酸则产生青霉素v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湖南科技学院生化系
实用文档
第一节 背景知识
1.1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

青霉素的纯化工艺

青霉素的纯化工艺

(4)高度分离纯化技术
以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青霉素产品为代表。 小分子物质一般可通过离子交换、脱色和结晶、重 结晶等方法获得纯度很高的产品。
脱色和去热原质
• 脱色和去热原质是精制注射用青霉素中不可缺少 的一步。 • 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 除去活性炭。 • 色素是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它与菌 种和发酵条件有关。 • 热原质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被污染后杂菌所产生 的一种内毒素。 • 但需注意脱色时pH、温度、活性炭用量及脱色时 间等因素,还应考虑它对抗生素的吸附问题,否 则影响收率。
结晶
• 抗生素精制常用结晶法来制得高纯度成品。常用 的几种结晶方法有: • 1、改变温度结晶 利用抗生素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这一特性来进行结晶。 • 2、利用等电点结晶 当将某一抗生素溶液的pH调 到等电点时,它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最小,则沉淀 析出。 • 3、加成盐剂结晶 在抗生素溶液中加成盐剂使抗 生素以盐的形式从溶液中能够沉淀结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晶
• 萃取液一般通过结晶提纯。青霉素钾盐在醋酸丁酯中溶解 度很小,在二次丁酯萃取液中加入醋酸钾 -乙醇溶液,青霉 素钾盐就结晶析出。然后采用重结晶方法,进一步提高纯 度,将钾盐溶于KOH溶液,调pH至中性,加无水丁醇,在 真 空 条 件 下 , 共 沸 蒸 馏 结 晶 得 纯 品 。 直接结晶:在2次乙酸丁酯萃取液中加醋酸钠-乙醇溶液反 应,得到结晶钠盐。加醋酸钾-乙醇溶液,得到青霉素钾 盐 。 共沸蒸馏结晶:萃取液,再用 0.5 M NaOH 萃取, pH6.44.8 下得到钠盐水浓缩液。加 2.5 倍体积丁醇, 16 - 26℃, 0.67-1.3KPa下蒸馏。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钠盐结 晶析出。结晶经过洗涤、干燥后,得到青霉素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7
发酵工艺控制
• C.无机盐:
碳酸钙用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杂酸,并控制发酵 液的pH值
为菌体提供营养的无机磷源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 另外加入硫代硫酸钠或硫酸钠以提供青霉素分子中所 需的硫。 铁离子对青霉素有毒害作用,应严格控制发酵液中铁 含量在30ug/mL以下。现在还有一些工厂采用铁罐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铁离子便逐渐进入发酵液;发酵时间愈长, 则铁离子愈多。铁离子在50µg/ml以上便会影响青霉素的 合成。所以青霉素的发酵罐采用不锈钢制造为宜。
• 菌体生长阶段:发酵培养基接种后生产菌在合 适的环境中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即开始发育、 生长和繁殖,直至达到菌体的临界浓度。
• 青霉素合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的生产速率达到最大,并一直维持到青 霉素合成能力衰退。在这个阶段,菌体重量有 所增加,但产生菌的呼吸强度一般无显著变化。
• 菌体自溶阶段:这个阶段菌体衰老,细胞开始 自溶,合成青霉素能力衰退,青霉素生产速率 下降,氨基氮增加,PH上升。
• 发酵开始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主要是碳源、氮源、 前体和无机盐等)必须先经过灭菌,后接入种子。
•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和搅拌,维持一定的罐 温和罐压,在发酵过程中往往要加入泡沫剂,假如酸 碱控制发酵液的PH,还需要间歇或连续的加入葡萄糖 及铵盐等化合物以补充碳源及氮源,或补进其他料液 和前体等以促进青霉素的生产。
菌丝繁殖期 脂肪粒形成期
菌丝生长期
脂肪粒减少,小空孢 大空孢
青霉素分泌期
自溶 a
菌丝自溶期
9
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 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 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在第六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
a
10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分为菌体生长、青霉 素合成和菌体自溶三个阶段。
所以,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 作法 ,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
a
15
发酵工艺控制
2.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
A.碳源:
发酵中常用乳酸或葡萄糖。
乳糖最为便宜,但因货源较少,很多国家采用葡
萄糖代替。但当葡萄糖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会过 分加速菌体的呼吸,以至培养基中的溶解氧不能满 足需要,使一些中间代谢物不能完全氧化而积累在 菌体或培养基中,导致pH下降,影响某些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
a
5
青霉素制备的一般流程图
菌种
孢子制备 种子制备
发酵阶段
前体Biblioteka 发酵发酵液预处理及种子加滤
提取及精制 成品检验 成品a包装
提取精制
6
菌种
目前国内青霉素生产菌按其在深层培养中 菌丝的形态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根 据丝状菌产生孢子的颜色又分为黄孢子丝 状菌和绿孢子丝状菌,常用菌种为绿孢子 丝状菌,如产黄青霉素。
a
13
青霉素的发酵
•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2.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3.温度 4. pH 值、溶氧 5.菌丝状态
6.泡沫的控a 制
14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
在发酵过程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 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生 抑制(如葡萄糖的阻遏和抑制 , 苯乙酸的生长抑 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 成。
a
11
• 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 (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 种子培养56h)——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 子培养,24h)——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 发酵,7天)——发酵液。
a
12
青霉素发酵过程
• 青霉素发酵时,青霉素生产菌在合适的培养基、PH、 温度和通气搅拌等发酵条件下进行生长并合成青霉素。
• 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 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a
3
青霉素的化学结构
青霉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类, 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是分子中含有 青霉素母核(青霉烷)的多种化合物的 总称。
β-内酰胺环
6-氨基青霉烷酸
a
分子结构球棍模4型
a
18
发酵工艺控制
• D.前体: 前体的加入是青霉素发酵的关键问题之一。 添加苯乙酸或者苯乙酰胺,可以借酰基转移的作用,
将苯乙酸转入青霉素分子,提高青霉素G的生产强度。 但苯乙酸对发酵有影响,一般以苯乙酰胺较好。 也有采用苯乙酸月桂醇酯,其优点是在发酵中月桂醇
酯水解,苯乙酸结合进青霉素成品。而月桂酸作为细菌营 养剂及发酵液消沫剂,且其毒性比苯乙酸小,但价格较贵。
a
7
菌种
青霉素最初生产菌为音符型青霉菌,生产 能力仅为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 需要。后来发现适合深层培养的新菌种— —产黄青霉,生产能力100U/ml,经不断 诱变选育,目前平均生产能力6600070000U/ml,国际最高生产能力已超 100000U/ml。
a
8
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过程
分生孢子发芽期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
a
1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 菌种 发酵工艺流程 培养基 发酵培养控制 提取精制
a
2
青霉素类抗生素
• 青霉素(Penicillin)又称盘尼西林,是人类发现的 第一种抗生素,也是目前全球销量最大的抗生素。
• 青霉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类,是分子中 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 系列生长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前体要在发酵开始20h后加入,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 控制在50µg/ml左右。前体用量大于0.1%时,青霉素的生 物合成均下降。所以一般发酵液中前体浓度以始终维持在 0.1%为宜。
a
19
发酵工艺控制
3.温度 :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 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 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 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 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 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 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
目前普遍采用淀粉的酶水解产物,葡萄糖化液流
加,以降低成本。
a
16
发酵工艺控制
• B.氮源: 主要有机氮源为玉米浆、棉籽饼粉、花
生饼粉、酵母粉、蛋白胨等。
玉米浆为较理想的氮源,含固体量少,有利 于通气及氧的传递,因而利用率较高。
有机氮源还可以提供一部分有机磷,供菌体 生长。无机氮如硝酸盐、尿素、硫酸铵等可适量 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