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三驾马车”原意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
中国古代以拉车的马匹的多少来区分地位,所谓“三驾马车”,不是说三匹马拉的车,而是说三匹马一组一辕,分前、中、后三组来拉的车。
汉代以前,军队中还没有现在所谓的骑兵,而是战车,就是两马拉一车的模式。
中军统帅的战车和其他不同,是三匹马来拉,也叫“三驾马车”,是统帅的标志。
这是帝王等级的待遇,所以“三驾马车”这个词也就有最好的,最豪华的意思在里面。
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以二○○七年为例,我国GDP为246619亿元,在‘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
”的说法。
某以为当作“国民经济‘驾车三马’: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消费和出口”正是拉动“国民经济”这驾马车的三匹马。
1、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即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
2、投资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
3、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为了经济的发展三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特点
与去年相比,今年春天来得比较晚。
但是,中国经济热度的指针却异乎寻常地、早早地在一季度就升到了11.1%,为近年来最高。
11.1%的增速,由投资、消费、外需“三驾马车”共同推高,那么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出了哪些特点?
重要转折:投资增幅下降,居民消费上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过快,一直是近年来困扰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持续作用下,一季度终现回落的好苗头。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中、西部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和0.2个百分点。
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消费增
幅上升。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3月份增长15.3%,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1和1.8个百分点。
据权威人士分析,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这是第一次出现转折,说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的问题有所改善。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企业经济效益、国家财政收入都呈现了大幅提高的局面。
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5%,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5.2%,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幅为十年来同期最高。
对企业来说,一季度同样过着好日子。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3.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
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一季度达到1.1万亿元,增幅为25.5%。
不容忽视: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国际收支不平衡
尽管有这些好消息,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工业增长快,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增长快,使本已十分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雪上加霜。
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平均增速为20.6%,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
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0.6%,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3.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5%。
二是贸易顺差过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一季度的贸易顺差达到了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高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矛盾,使得央行调控货币的难度和压力加大。
高度警惕: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
国家统计局数据尚未公布时,各种分析已开始议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并没有认同。
他说,目前认为经济出现过热的看法,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这一个指标做出的判断。
但经济是不是过热,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对其判断需要综合考虑。
至少还有两个指标需要关注,第一,价格指标;第二,这种快速增长是不是造成了物资支撑的紧张。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2.7%,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
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
在物资支撑方面,我国不仅有较为充足的物资供应能力,还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当前煤电油运形势的表现也较为平稳。
李晓超认为,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速加快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人均GDP处在1000―3000美元之间,按照各国发展的经验,这个阶段是国
民经济起飞和爬坡的阶段。
如果供给相对较为充裕,需求相对又比较旺盛,两种力量的结合或者碰撞往往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从短期看,一季度经济增长出现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局面,是投资、消费和外需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的结果。
在这“三驾马车”中,虽然投资增速出现回落,消费和进出口却出现了较快增长,两者不仅弥补了投资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速向下拉的力量,而且还多创造了一部分需求,拉动了经济速度的加快。
尽管还不能得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的结论,但毕竟11.1%是一个相当快的增长速度。
再考虑到,中国经济尚未摆脱粗放的增长方式,结构调整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这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快”字了。
李晓超表示,针对经济处于由偏快可能转向过热的过程中,有关宏观调控部门正密切关注未来经济运行的变化,这些职能部门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宏观调控举措。
乏力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步伐可以从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清晰地感受到。
我们看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自2006年上半年达到29.8%之后,就出现了整体下降趋势,到2008年一季度达到24.6%。
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以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前5个月达到66%,这是2001年以来的高点。
尽管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企,但前5个月509亿元的投资额度仍然无法改变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走低——前5个月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7846亿元,是第一产业的34倍。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的这种下滑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从2003年2月的58%降至2008年5月的25.6%。
基于投资对中国经济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探究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
为此,我们采取了计划投资项目有关数据为其先行指标。
我们惊人地发现,2008年前5个月的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和本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的累计增长率都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前者从2004年2月的52%下降到为17.6%;而后者2008年以来的累计同比增长率都为负数,尽管去年同期这一指标也一度为负值,但当时的趋势正在好转,并在2007年5月转为正值,随后迅速增长到28%。
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堪忧!
房地产行业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但是,2008年以来全国的住宅销售面积增速是负值,这是中国房改以来前所未有的。
因为即使在2000-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较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之时,其增长率都在20%左右。
不仅如此,今年4月份,住宅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见图3)。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这样的下降是否意味着拐
点的到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确认。
显然,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减速将带动经济增长率的回落。
”
但是,投资增速放缓的问题可能还要严重,其原因在于上述24.6%投资额增长还是名义的,如果剔除价格因素(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8.6%),中国真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只有16%,远远低于正常年份真实固定资产投资的水平。
而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长水平从2006年开始一路上行,目前达到8.6%。
2008年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鉴于目前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以及国际铁矿石价格推动的原材料上涨,加上土地和人工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其涨幅要在短期内大幅回落有较大难度。
除去投资,净出口增长放缓也会带动经济增长的下行。
2007年,由于出口的强劲增长使得当年贸易顺差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了2.7个百分点。
但2008年的前5个月中,有3个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率为负,而且4月、5月连续两个月都为负值。
中国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贸易顺差增长率同比下降20.71,显示出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巨大的拖累作用。
中国贸易顺差之所以表现异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的增长速度——国际原油、铁矿石等进口商品价格持续高企,加大了中国进口支付。
在出口方面,尽管名义出口增长额维持正常水平,但剔除出口价格变动的实际出口增长率都在趋势性的下降之中。
毫无疑问,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减速都在影响着中国的出口表现。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目前看来惟一值得幸庆的是消费。
2008年5月当月和前5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1%左右,即使扣除前5个月平均8.2%的通胀率,中国实际消费增长率也有13%,较2007年高1个百分点左右。
但需要警惕的是,2008年一季度,尽管由于粮食等食品价格上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8.5%,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较2007年同期19.5%的增长率下滑8个百分点,为11.5%;实际累计收入同比增长率较去年同期增长率下降13.2个百分点,至3%;而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率下滑6.7个百分点,至10%,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率较去年同期增长率下滑11.9个百分点,至2%。
这就是说,中国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可能难以持续,这不能不说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隐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带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5000亿元。
财政部为灾后重建设定资金,其中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
此外,中央国家机关2008年的公用经费支出拟按预算一律减少5%,节约下来
的资金全部专项用于抗震救灾。
据了解,灾区恢复重建资金还属于2008年财政预算支出计划之列,因此2008年财政支出规模不会有较大突破,也就不会对2008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推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都在放缓。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也称,三大产业增速和三大需求增速的同时回落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具有十分明显的顺周期效应,中国宏观经济很可能重蹈以往下行区间的调整模式——“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
决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决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是投资量,二是劳动量,三是生产率。
投资量。
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劳动量。
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效率。
提高生产率也能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注意: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
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
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加大投资对GDP的增长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概念与GD P的关系。
即: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对GD P增长的贡献率、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率。
具体详见WORD文档。
GDP = C + I + G +NX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
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固定资产投资是最近十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刘铮、周英峰、王攀)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保增长”政策措
施中,出现了不同动向。
5日公布的计划报告,阐述了对2009年“三驾马车”的预期和措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扩大政府投资是最直接有效的拉动办法,促进消费事关长远发展,同时要努力稳定出口。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校长艾洪德分析指出。
投资预期增长20%迅速直接拉动经济
“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计划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比上年增加4875亿元。
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期增长20%。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把这个投资预期目标和去年增长率进行了比较。
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但投资品价格涨幅也较高,目前投资品价格已大幅回落。
“今年20%的投资增长预期目标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
这是在特殊经济形势下,‘保增长’的最有力措施。
”杨庆育代表说。
固定资产投资是最近十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急转直下影响,国内投资增速逐月放慢,新开工项目大幅减少,需要政府投资先行带动。
“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推动下,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很可能超过20%。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杨小平说。
扩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显现。
全国人大代表、营口港务集团公司总裁高宝玉说,营口港今年头两个月钢材和铁矿石吞吐繁忙,新招了2000名装卸工人。
相信随着各项投资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经济将会走强。
在国家扩大投资背景下,一些地方容易出现乱上项目情况。
对此,艾洪德代表提醒,一定要挑选那些夯实基础、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项目。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摘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投资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投资;作用机制
一、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投资需求是指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扩大投资需求,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缩小投资需求,则会抑制经济的增长。
首先对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作系统研究的凯恩斯,他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供给主要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既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也包括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直接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生产资料供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直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则主要通过为劳动者提供各种服务和福利设施,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无论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还是库滋涅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认为国民收入投资比率的提升,不仅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现代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典型特征。
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普遍支持国民收入高储蓄倾向和高投资比率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对于后发国家,由国民收入高投资比率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积累与快速技术进步,构成其成功赶超战略的核心部分。
日本和韩国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完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而在经济赶超时期维持30%以上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
其间,日本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52年至1961年间从26%增加至41%,韩国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91年达到39%的高峰值。
即使作为先发国家的美国经济,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也同样依赖于由国民收入高投资比率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积累与快速技术进步。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按其定义来说是一个总量概念,它表明人均产出的增加。
因此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更注重要素投入的研究,而忽略了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虽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关联,但自从库兹涅茨出版了其名著《各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才成为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库兹涅茨运用经过改善的研究方法,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分别作了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从中得出结论:19世纪至20世纪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现代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总量问题。
他认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难以理解的。
”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结构分析,将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和怎么发生,因而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
钱纳里使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回归法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发展模式”,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现代经济增长中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
为了将分析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方程式对“发展模式”进行复合,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
根据“标准结构”的描述性结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于人均GNP在100至1000美元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都发生显著的、深刻的变化,结构的改善往往伴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见钱钠里的“标准结构”对于揭示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
金德尔伯格和布鲁斯赫里克根据整理的实际数据,设计欠发达和较发达两个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比较发现,在较发达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中,
经济增长更具有专业化倾向,结构效益就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
这种来自结构的经济效益,其意义远远超过个别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乔根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分析及所进行的国际化比较也揭示了结构变动在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我国,周振华从理论上对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
由于我国投资对消费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在投资迅速增加,投资率比较高时,投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对投资品生产的需求,进而使投资品生产部门扩张,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快,科技成果无法被全部吸收、转化。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已经有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初步论述。
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力作用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生产量的扩大可以不依赖于资本量的增加情况。
其中如加强对自然力的利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改进劳动协作和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实际上都与技术进
步的作用及其效应相联系。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在1939年提出了创新理论。
熊彼特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在于,始终强调了“技术创新”,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生变量”,并强调了它对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作用。
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大多停留于文字,没有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而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创新虽然被看作外生的变量,但罗伯特·索洛(1956年)的经济增长模型表明:技术和传统投入的比较中,技术创新导致了80%的经济增长。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一代增长理论,严格来说并没有真正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内生化,而是将技术进步内含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
前者以罗默(1986年)为代表,后者以卢卡斯(1988年)为典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技术内生化的增长理论是在生产函数中引入R&D活动。
在这种模型里,内生的技术进步(体现为R&D投资)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技术创新究竟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两个作用:一个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另一个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缘于它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以及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和使用效率。
同时,通过影响供需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宏观上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投资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
任何技术成果的应用都必须通过某些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果。
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等的产物,新的技术开发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