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瘤的CT诊断-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介绍课件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介绍课件

基于影像学的分区方法
影像学分区方法是根据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淋巴结的分布和形态进行划分, 通常以淋巴结的大小、密度、边缘等特征进行判断。
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位置和数量,但对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要求较 高。
基于功能和代谢的分区方法
功能和代谢分区方法是根据淋巴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进行划 分,通常利用PET-CT等技术进行检测。
有助于评估预后和治疗效果
了解淋巴结分区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
纵隔淋巴结分区的历史与发展
纵隔淋巴结分区最早由美国放射 学会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 善,已经成为胸部影像学诊断的
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纵隔 淋巴结分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适应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能够明 确肺癌的分期,有助于制定合 适的治疗方案。
分期不同,治疗方案和预后也 不同,因此准确的分期对患者 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在肺癌治疗中 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需要放疗和化疗的患者,淋巴结 分区有助于制定精确的放疗计划和化 疗方案。
胸部CT在纵隔淋巴结分区中的最新进展
AI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在胸部CT诊断中逐 渐得到应用,能够辅助医生进行 淋巴结分区的判断,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胸部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 MRI、PET等)进行融合,有助于 更全面地了解淋巴结的性质和转移 情况。
动态增强扫描
通过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能够更准 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胸部CT纵隔淋巴结分区介绍课件
目录

纵隔肿瘤CT、MR诊断PPT课件

纵隔肿瘤CT、MR诊断PPT课件

精选版
15
56岁男性
精选版
16
47岁女性
精选版
17
正常胸腺CT表现
• 60岁以上 – 胸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完全替代, CT为脂肪密度 – 体积缩小
精选版
18
胸腺瘤CT、MR表现
精选版
19
良性胸腺瘤CT表现
• 前纵隔内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肿块 • 软组织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少数发
生囊变形成低密度区
纵隔肿瘤CT、MR诊断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影像中心
精选版
1
纵隔位置
• 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前至胸骨后方,后 界为胸椎前缘及两侧脊柱旁沟,上至胸 廓入口,下达膈肌。
精选版
2
纵隔内容
• 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 胸腺等重要器官,还有丰富的淋巴组织、 神经组织与各种结缔组织。
精选版
3
纵隔分区与纵隔肿瘤、肿瘤样病变
精选版
24
恶性胸腺瘤CT表现
• 形状不规则或呈内分叶状
• 常较大,边缘不规整、毛糙,与周围结构间脂 肪间隙消失
•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低密度囊变区,也可 有点状、弧形或环形钙化
• 50%侵犯胸膜、心包
• 胸外转移少见,可经胸膜、后纵隔、降主动脉 侵及膈肌与腹膜后脏器。偶见肺内或远处血行 转移灶
• 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精选强版 化
临床表现
• 40-50岁发病率最高,20岁以下少见 • 男女无明显差异
•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 •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邻近结构时,可有胸痛、咳
嗽、呼吸困难 • 25-50%的胸腺瘤有重症肌无力,15%的重症肌
无力有胸腺瘤 • 纯红再障、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甲状腺毒性病、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与治疗PPT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与治疗PPT

PART FOUR
化疗药物:包 括烷化剂、抗 代谢药、抗生
素等
化疗周期:通 常分为诱导化 疗、巩固化疗
和维持化疗
化疗副作用: 包括恶心、呕
吐、脱发等
化疗效果:对 于早期霍奇金 淋巴瘤,化疗 效果较好,但 对于晚期患者, 化疗效果有限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放射源:包括X射线、伽马射线等 治疗方式: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
适应症:适用于早期、中期和部分晚期 患者
副作用:包括皮肤反应、骨髓抑制等
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提 高生存率
手术目的:切除肿瘤,缓解症状 手术方式:开胸手术、纵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呼吸困难等 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等
放射治疗:通过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化学治疗:使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基因或蛋白质进行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
化学物质等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饮 食均衡、适量 运动、充足睡
眠等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疾病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

遵循医嘱,按 时服药,定期 复查,积极配
合治疗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免疫学等检查, 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异常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 可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增宽等异 常
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可发现霍奇 金淋巴瘤细胞浸润和组织学特征

纵隔淋巴结CT片图解1精品PPT课件

纵隔淋巴结CT片图解1精品PPT课件
右下段气管旁淋巴
椎体前淋巴结
食道旁淋巴结
1区:锁骨上淋巴结。 下颈部、锁骨上与胸骨颈静脉切迹淋巴结,自环状软骨 下缘至锁骨、胸骨柄上缘。气管中线是1L与1R的分界线。
2-4区:上纵隔淋巴结。 2R.上气管旁2R淋巴结向气管左外侧缘延伸。自胸骨柄
上界至无名静脉足侧与气管交汇处。
2L.上气管旁,胸骨柄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2L淋巴结 位于气管左侧缘的左侧。
位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前方与外侧。
7-9区:下纵隔淋巴结。 7区:隆突下淋巴结。 8区:隆突以下食管旁淋巴结。 9区: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区。
10-14区:肺门、肺叶及其主要分支淋巴结,属于 N1淋巴结。
10区:肺门淋巴结,包括临近主支气管与肺门血管 淋巴结。在右侧自奇静脉下缘至叶间区域,
左侧自肺动脉上缘至叶间区域。
图五:3A区,血管前间隙淋巴结,右侧气管旁淋 巴结,即4R淋巴结。
右气管旁淋巴结
右下段气管旁淋巴 结
左气管旁淋巴结 左下段气管旁淋巴结
前纵隔淋巴结
主肺动脉窗淋巴结
右支气管淋巴结
左支气管淋巴结
图六:4R区.右侧下部气管旁。上界:无名静脉足侧与气管交界区, 下界:奇静脉。4R淋巴结可以延伸至气管左侧。
左支气管淋巴结
左支气管淋巴结
食道旁淋巴结
图十三:8区.食管旁淋巴结 位于隆突下延伸至横膈。
图十四:PET显示第八区淋巴结FDG摄取,对应的CT图像淋巴结 未见增大(蓝箭),由于PET对非增大淋巴结转移的摄取特异性 高于增大淋巴结
右肺韧带淋巴结
图十五:9区.肺韧带淋巴结,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内,包括下 肺静脉后壁及下方淋巴结。肺韧带是纵隔胸膜在肺门部反折向下 延伸所致。
前纵隔淋巴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发于前纵隔 发病年龄多见于20~40岁 绝大多数为男性 可沿大血管间隙向四周呈浸润性生长 肿块形态不规则,体积常较大 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有坏死、囊变,钙化极少见 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
发病高峰:20-30岁,50岁左右 中纵隔多见,多向纵隔两侧生长 囊变、坏死可见,钙化罕见 常伴其他区域淋巴结肿大 推挤或包绕周围大血管、心包、气管;可并发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肺炎 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40岁以上多见,好发于左前上纵隔 常呈卵圆形、分叶状、轮廓不规则 纵隔脂肪或大血管侵犯、胸膜种植 坏死、囊变常见,可伴形态不一的钙化 增强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
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未 见融合 肿大淋巴结多见于主动脉弓旁、隆突下、气管前腔静脉后 间隙 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 肺泡内浸润性病变,支气管气像 全身其它部位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
起源于胸腺或淋巴结 发病高峰:20-30岁,50岁左右 男性多见 好发于中纵隔 对、消瘦、盗汗等 局部压迫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嘶、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综合征、呃逆、恶心、 呕吐等
多向纵隔两侧生长 坏死、囊变可见,钙化罕见且多出现于放疗后 常伴有纵隔、双侧肺门、腋窝淋巴结及其它区域淋巴结肿 大 推挤或包绕周围大血管、心包、气管 并发症: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炎 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