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设计《会唱歌的瓶宝宝》

合集下载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一、活动名称: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二、活动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材质和装载物对声音的影响。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塑料瓶、水、沙子、米粒、音乐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的教室,每个幼儿一个座位。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水的塑料瓶,提问:“你们猜猜,这个瓶子会唱歌吗?”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回答。

2. 探索声音产生:教师将塑料瓶分别装入沙子、米粒等不同材质,让幼儿摇晃瓶子,观察和倾听声音的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不同材质装载物对声音的影响。

3. 团队合作: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装有水的塑料瓶。

组内成员轮流将沙子、米粒等装入瓶子,并摇晃瓶子,共同创作一首“瓶子之歌”。

4.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幼儿展示自己的“瓶子之歌”,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让幼儿谈谈自己对声音产生的认识,以及在不同材质和装载物下声音变化的感受。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起探索更多声音产生的现象,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等。

2. 环境创设:在教室一角设置“音乐角”,放置各种瓶子、水、沙子等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和创作。

3. 教学活动:开展“声音大集合”活动,让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如拍手、敲击、吹奏等)创造声音,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不同材质和装载物对声音的影响。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创作出有趣的“瓶子之歌”。

七、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水的塑料瓶,提问:“你们猜猜,这个瓶子会唱歌吗?”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回答。

2. 探索声音产生:教师将塑料瓶分别装入沙子、米粒等不同材质,让幼儿摇晃瓶子,观察和倾听声音的变化。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一、教学内容活动名称: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活动教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活动章节: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活动内容:通过探索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和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

2. 帮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声音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瓶子、水、筷子、音乐播放器、实验操作桌等。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实验操作包,包括瓶子、水、筷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聆听音乐,感受声音的美妙。

2. 实验操作: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验证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设计:用图示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答案:请幼儿根据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与家长一起探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幼儿对声音的传播原理仍存在疑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其他声音现象,如回声、音调等,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活动名称: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2. 活动教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3. 活动章节: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4. 活动内容细节:通过探索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和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会唱歌的瓶子幼儿园教案(通用7篇)

会唱歌的瓶子幼儿园教案(通用7篇)

会唱歌的瓶子幼儿园教案(通用7篇)会唱歌的瓶子幼儿园篇1活动目标:1、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声音的不同。

2、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的声音知道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一、猜想与验证:瓶宝宝吃了什么。

1、出示3个分别装有米、白芸豆、棉花的瓶子,摇晃,请幼儿比较瓶子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逐一猜测每个瓶子内装有什么物品。

师:1.小朋友们,你们听,这些瓶宝宝肚子里有什么?2、出示米、白芸豆、棉花三种物品,请幼儿与发出不同声响的瓶子进行对比。

3、打开瓶盖,验证幼儿的猜测。

师:现在啊,老师就要来打开瓶子,看看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猜对。

二、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1、请幼儿自选瓶子,拧开盖子,自选一种实物和工具喂瓶宝宝吃东西。

师:小朋友们,下面,请我们的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子,我们来让我们的瓶子来唱歌。

2、喂好后要拧紧盖子。

(教师检查)师:小朋友要把盖子拧紧哦,老师来检查哦。

三、游戏“会唱歌的瓶宝宝”播放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摇动瓶宝宝,为其配乐。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摇晃自己的瓶宝宝,让我们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

活动反思: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以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普通的瓶子比喻成瓶宝宝,让幼儿更愿意亲近这些瓶宝宝,和这些瓶宝宝做朋友。

活动中我采用了“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操作结果。

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比较瓶宝宝中放入米、白芸豆、棉花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了瓶宝宝中放入不同的东西摇晃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足点: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

除了米、白芸豆、棉花这三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幼儿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材料、区别比较明显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操作、探索。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一、活动名称: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二、活动目标:1. 感知不同水位高度对声音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水、瓶子、筷子、颜料、画笔、音乐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瓶宝宝舞台布置。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瓶宝宝舞台,引起幼儿兴趣。

2. 探索瓶宝宝唱歌的秘密:a. 教师向幼儿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b.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水位高度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3. 创意瓶宝宝:a. 教师引导幼儿用颜料在瓶子上画出喜欢的图案。

b. 幼儿用筷子敲击瓶子,观察不同水位高度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c. 幼儿尝试搭配不同的水位和图案,创作出会唱歌的瓶宝宝。

4. 展示和交流:a.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舞台上,模拟演唱会。

b. 幼儿扮演歌手,用瓶子唱歌,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c. 教师和幼儿互相欣赏、评价,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实验活动,共同探索家庭中的科学现象。

2. 环境创设:将幼儿创作的瓶宝宝作品布置在活动室内,营造富有创意的环境氛围。

3. 课程延伸:开展“科学探索俱乐部”活动,让幼儿在俱乐部中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关注幼儿在创意环节中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参与程度以及知识掌握情况。

4.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家园共育的实施效果。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适当调整实验难度和创意要求。

2.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交流和表达。

3. 鼓励家长参与活动,提高家园共育质量。

4. 定期组织类似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提醒幼儿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水滴、颜料等液体。

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适用年级:幼儿园中班课时安排:2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

教学准备:1. 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空塑料瓶和一把剪刀。

2. 准备一些水和沙子,以及一首儿歌。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空塑料瓶,提问:“你们猜猜,这个瓶子能唱歌吗?”引发幼儿的兴趣。

2. 探索声音产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塑料瓶剪开,放入一些水和沙子。

让幼儿摇晃瓶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教师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观察声音传播:教师让幼儿围成一个小圈,将塑料瓶放在中间。

教师轻轻敲击瓶子,让幼儿观察声音的传播。

教师讲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 唱歌游戏:教师教唱一首简单的儿歌,让幼儿跟着一起唱。

教师将塑料瓶放在幼儿的嘴巴旁边,让他们通过吹气的方式,使瓶子发出声音,跟着歌曲的节奏摇晃瓶子。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次活动,提问:“我们是怎么让瓶子唱歌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传播的?”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三、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2. 评价幼儿在唱歌游戏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结束时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四、教学拓展1. 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和方式,让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

3. 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一起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增进亲子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延伸活动1. 音乐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如“抓手指”游戏,幼儿围成圈,随着教师的指令进行抓手指动作,当教师发出“唱歌”的指令时,幼儿需要用手指敲击瓶子,发出声音。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课教案《会唱歌的瓶子》(2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课教案《会唱歌的瓶子》(2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课教案《会唱歌的瓶子》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活动准备:歌曲《表情歌》音乐磁带,幼儿人手一个瓶子宝宝,各种操作材料(玉米、黄豆、葵花籽、小石块。

)活动过程:一、听一听1.聆听,说说谁在唱歌?2.联系生活,说说周围事物中谁会唱歌。

3.出示瓶子宝宝导入新课。

二、想一想1.怎样能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呢?2.幼儿自由交流。

(引导幼儿想象出让"瓶子宝宝"唱歌的方法。

)三、试一试1.简单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黄豆、玉米、葵花籽、小石块,小朋友自己来动动手,想想办法,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好吗?2.提出操作要求:师:待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一样材料放进瓶子里试一试,盖上盖子,摇一摇,听一听;它唱出来的歌声是怎样的?试好了以后,再换另一样材料试一试,听一听,它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哪一种最响亮?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

(1)提醒幼儿注意倾听装不同材料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小结:四、小结表演师:现在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会唱歌的瓶子宝宝,那我们来为歌曲伴奏好不好?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课教案《会唱歌的瓶子》(2)科学实验课教案《会唱歌的瓶子》一、活动目标:1. 学习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幼儿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1. 实验材料:空饮料瓶、小石子或米粒、橡皮筋、钢丝;2. 实验器材:黑板、彩色粉笔、实验示范图片;3. 实验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1. 引入活动: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实验的名称《会唱歌的瓶子》并向幼儿解释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实验步骤:(1)观察实验材料:教师给每位幼儿发放一个空饮料瓶,让幼儿观察瓶子的特点和材料,引导他们发现瓶子是由透明塑料制成的,有开口和底部。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详细内容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感受声音的奇妙,探索声音与物体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通过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协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瓶子、橡皮泥、水、小石头、吸管等。

学具:每组一套瓶子、橡皮泥、水、小石头、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将小石头放入瓶子中,摇晃瓶子,让幼儿听到瓶子发出声音。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瓶子会发出声音?2. 例题讲解:(1)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振动。

(3)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和方法使瓶子发出声音。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用各种方法使瓶子发出声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唱歌的瓶宝宝》2. 板书内容:(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声音传播:空气振动(3)实践活动:让瓶子唱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制作一个会唱歌的瓶宝宝。

(2)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幼儿对声音产生的理解程度,以便于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声音,了解声音与生活的关系。

(2)组织幼儿进行“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特别是作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落实。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声音的奥秘》,详细内容围绕“会唱歌的瓶宝宝”,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理解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探索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教学重点: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科学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小木棒、塑料瓶、金属瓶、橡皮膜等。

2. 学具:每组一套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小木棒、塑料瓶、金属瓶、橡皮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用小木棒敲击,引导学生观察瓶子发出声音的高低。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用不同材料(塑料瓶、金属瓶、橡皮膜等)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

2. 例题讲解教师以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玻璃瓶为例,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瓶子中水的量、材料等来影响声音的高低。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唱歌的瓶宝宝》2. 板书内容:(1)声音产生的原理(2)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3)实验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会唱歌的瓶宝宝”,并记录实验过程。

2. 答案要求:能够正确描述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探索其他影响声音的因素,如空气湿度、温度等,并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同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如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易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发出的不同音调。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发出的不同音调。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水、各种材质的瓶子(玻璃、塑料、金属等)、胶带、彩泥、筷子等。

2. 环境准备:安静、宽敞的实验空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关于瓶子的故事,引发幼儿对瓶子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瓶子为什么会唱歌吗?”2. 实验操作:a. 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用筷子敲击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让幼儿听声音。

b. 教师与幼儿一起探讨声音的产生原因,引导幼儿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 教师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水位、更换瓶子材质,观察声音的变化。

3. 总结与拓展:教师带领幼儿总结实验现象,让幼儿明白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同。

鼓励幼儿发挥创新能力,尝试用其他材料或方法制作会唱歌的瓶子。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收集幼儿在实验后的作品,评价幼儿的创作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学校的实验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类似的科学实验,增进亲子关系。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音乐瓶子”展示区,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会唱歌的瓶子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内容拓展:1. 声音的传播:教师向幼儿讲解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传播的,让幼儿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声音的奥秘》,具体内容为“会唱歌的瓶宝宝”。

通过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幼儿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感受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差异。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表达及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小木棒、记号笔、音乐CD。

学具:每组一套装有水的玻璃瓶、小木棒、记号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音乐,让幼儿随着音乐唱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 例题讲解(1)向幼儿展示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用小木棒轻轻敲击瓶壁,让幼儿观察和听辨不同瓶子发出的声音。

(2)引导幼儿发现声音与瓶子振动的秘密,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小木棒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玻璃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会唱歌的瓶宝宝》2. 板书内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幼儿回家后,用家中的玻璃瓶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无固定答案,只要幼儿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并能向家长解释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对实验的兴趣和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其他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弦乐器的演奏、打击乐器等,激发幼儿对声音的进一步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引导方式5. 随堂练习的组织和指导6. 板书设计的内容和结构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实现。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感知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感知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发出的不同声音。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水、各种材质的瓶子(玻璃、塑料、金属等)、滴管、沙子、棉花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科学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会唱歌的瓶子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2. 探索与发现:a) 教师出示各种材质的瓶子,让幼儿观察并触摸,感知瓶子的不同质感。

b) 教师用滴管向瓶子中加水,让幼儿观察水位的变化,并尝试用手摇晃瓶子,听瓶子发出的声音。

c)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不同水位、不同材质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同,并记录下来。

3. 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现象,让幼儿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活动,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程度,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类似的科学实验,如用不同的液体(牛奶、果汁等)装入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

2. 环境创设:在科学角设置“声音探索区”,放置各种材质的瓶子和相关实验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

七、安全注意事项:1. 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避免幼儿将水滴入口鼻。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幼儿正确使用滴管,避免滴管接触眼睛等敏感部位。

3. 教师要确保实验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幼儿误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中小学集体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集体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集体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一、活动主题:探索声音的奥秘——会唱歌的瓶宝宝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准备:1.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

2. 胶带、剪刀、水、沙子等材料。

3. 音源设备(如音响、手机等)。

四、活动步骤:1. 引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用胶带将塑料瓶封口,往瓶子里装入不同深度的水或沙子,观察瓶子发声的变化。

3. 探索规律:让学生总结不同水位或沙子深度对声音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振动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4. 创意展示:学生自由发挥,利用瓶子制作不同的声音效果,并进行展示。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五、活动评价:1. 学生能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振动与音高的关系。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操作,观察并总结不同水位或沙子深度对声音的影响。

3. 学生能创意性地利用瓶子制作不同的声音效果,并进行展示。

4. 学生能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六、活动延伸:1.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声音实验设备及其应用。

3. 开展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其他声音装置,如土电话、空气琴等。

七、教学设计:1. 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关教学课件,生动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2.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奥秘。

3.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声音现象,提高课堂参与度。

八、课件案例:1. 课件封面:声音的奥秘——会唱歌的瓶宝宝2. 课件内容:a. 声音的产生原理b. 声音的传播与传播介质c. 振动与音高的关系d.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3. 课件尾页: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教案《会唱歌的瓶子》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创造音乐的能力;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索精神;3. 增强幼儿对于声音的敏感度。

教学准备:1. 空瓶(可用塑料瓶代替),颜料和刷子;2. 水,薯片袋、彩纸、实验台等;3. 音乐播放器和音乐盒;4. 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回忆我们常唱的歌曲,并请他们用手指模仿唱歌的动作;2. 播放一段有节奏感的音乐,要求幼儿跟着节奏拍手。

二、发现(10分钟)1. 邀请幼儿围绕一个问题思考:是什么决定了声音的大小?2. 引导幼儿观察一个薯片袋,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薯片袋摩擦时发出声音?3. 邀请幼儿探究发出声音的原因,可以用手摩擦薯片袋。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将水倒入瓶子中,不同的瓶子倒入不同的水量;2. 让幼儿用手指或刷子在瓶子上涂上颜料,可以选用不同颜色的颜料;3. 引导幼儿观察瓶子摩擦时是否发出声音。

四、总结(10分钟)1. 与幼儿一起总结,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2. 引导幼儿思考:同样是摩擦,为什么不同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五、延伸(15分钟)1. 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瓶子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可以借助其他物品如木头、玻璃等;2. 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形状对发声有没有影响;3. 引导幼儿用不同液体或不同颜色的水在瓶子中,观察是否会有变化。

六、展示(10分钟)1. 邀请每个幼儿上台表演用瓶子发声的音乐,可以提前准备一段音乐;2. 鼓励幼儿进行合作,可以尝试使用多个瓶子表演不同的音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实验,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到物体摩擦时发出声音的原理,培养了幼儿的实验探索精神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不同材质瓶子实验,加深了幼儿对声音大小的理解和对于声音的敏感度。

通过幼儿的合作表演,增进了幼儿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参与创造音乐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实验和表演活动,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尽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感受科学知识。

会唱歌的瓶宝宝幼儿园科学教案

会唱歌的瓶宝宝幼儿园科学教案

会唱歌的瓶宝宝幼儿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操作实验,改变物体的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

三、教学准备:1. 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和一些小豆子。

2. 准备一些音乐玩具,如小鼓、铃铛等。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每个幼儿拿好自己的矿泉水瓶和小豆子,坐在座位上。

2. 实验一:让幼儿把小豆子放进矿泉水瓶里,摇晃瓶子,听它发出的声音。

引导幼儿观察到,当摇晃瓶子时,小豆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 实验二:让幼儿把小豆子放在桌子上,用手指敲击小豆子,听它发出的声音。

引导幼儿观察到,敲击小豆子时,小豆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4. 实验三:让幼儿拿好自己的矿泉水瓶,用手指敲击瓶子,听它发出的声音。

引导幼儿观察到,敲击瓶子时,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5. 总结: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 拓展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用矿泉水瓶和小豆子创作自己的音乐。

五、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其他可以产生声音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实验法,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声音的产生。

2.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 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八、教学方法:1. 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和模仿。

2. 实践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声音的产生。

3. 讨论法: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感受。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1.探索瓶、罐等装上不同东西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2.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给每位幼儿<spanstyle="background:yellow;">提供经过装饰的红瓶子、绿瓶子(一个内有黄豆、米,一个没有;两个瓶子都有盖并盖好);黄豆、沙、米、纸等若干,勺子若干。

</spanstyle="background:yellow;">活动过程:一、玩一玩:发现两个瓶子的不同之处。

1.引导幼儿观察两个瓶子,提问:它们一样吗?2.引导幼儿在玩中比较自己手中的瓶子,发现:一个瓶宝宝会发出声音,一个瓶宝宝不会发出声音。

3.集中家里:为什么一个瓶子会发出声音,而另一个却不会发出声音呢?引导幼儿打开瓶盖观察,了解装有东西的瓶子会发出声音,而没有装东西的瓶子不会发出声音。

二、做一做:尝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不会发出声音的瓶子也能“唱歌”(发出声音)?2.出示黄豆、米、沙和小勺子,与幼儿一起协商如何让空瓶子“唱歌”:拧开瓶盖→用勺子舀豆、米、沙→轻轻放进瓶内→拧紧瓶盖。

3.幼儿探索、操作:幼儿自由选择蚕豆、米等,用勺子“喂”瓶宝宝吃豆、米、沙,然后拧上瓶盖。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使用勺子把材料放进瓶子里后摇一摇,试一试是否能发出声音。

5.交流分享:你在瓶子里放了什么?瓶子发出声音了吗?三、猜一猜: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宝宝中,然后摇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1.幼儿再次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引导幼儿尝试把另一种东西放在瓶中,摇一摇、听一听,比较前后两次操作时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实验感受不同水位、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水位、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

2.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水、瓶子、筷子、砂纸、音乐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宽敞的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实验原理,引导幼儿思考声音的产生。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水位、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影响。

3. 观察与讨论:幼儿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幼儿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

4. 总结与延伸: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参与度: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兴趣表现。

2. 幼儿操作能力:评估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3. 幼儿思考与讨论:评价幼儿在观察与讨论环节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学习通过改变水位和材质来影响声音的产生。

3. 学习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2. 讨论法:引导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幼儿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幼儿思考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实验一:水位变化对声音的影响。

幼儿动手操作,观察不同水位下瓶子发出的声音。

3. 实验二:材质变化对声音的影响。

幼儿尝试用不同材质(如砂纸、音乐玩具)接触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

4. 实验三:综合实验。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册第十章——《声音的奥秘》,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物品——瓶子,设计教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知道瓶子可以发出声音;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原理;教学重点:如何让瓶子发出声音,探索声音的奥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瓶子、水、沙子、米粒、小锤子、音叉、音响等;学具:每组一套空瓶子、水、沙子、米粒、小锤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一个空瓶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你们觉得它能发出声音吗?”(2)邀请学生上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原理;(2)介绍如何用瓶子发出悦耳的声音。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每组用不同的材料(水、沙子、米粒)装入瓶子,观察瓶子发出声音的变化;(2)引导学生用小锤子敲击瓶子,感受声音的变化。

(2)提出问题:“除了瓶子,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发出声音?它们的声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瓶子唱歌的奥秘3. 实践操作:用不同材料装入瓶子,观察声音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和家人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物品,尝试让它们发出声音,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的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原理;2.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3. 例题讲解:如何清晰、生动地讲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4. 随堂练习: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和观察;5. 作业设计:作业的实用性和启发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如何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1)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1)

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三节《声音的产生》,详细内容围绕“声音与振动”的科学原理展开,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及其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声音与振动的联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感受声音与振动的关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瓶宝宝(带盖的塑料瓶)、水、沙子、小石子、米粒、鼓、锣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瓶宝宝、水、沙子、小石子、米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会唱歌的瓶宝宝,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瓶宝宝进行实验,向幼儿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引导幼儿观察瓶宝宝在不同状态下(如装水、沙子、小石子、米粒)的振动情况。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尝试让瓶宝宝发出不同的声音,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情景再现(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用瓶宝宝进行音乐表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唱歌的瓶宝宝》2. 内容: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振动实验材料:瓶宝宝、水、沙子、小石子、米粒实验结果:不同材料振动,产生不同声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瓶宝宝唱歌请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制作成会唱歌的玩具,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精彩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精彩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声音的秘密》,详细内容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展开。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瓶子与水位对声音的影响,探索会唱歌的瓶宝宝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道水位高低对声音的影响。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表达与分享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瓶子与水位对声音的影响。

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瓶、水、小石子、木棒、音响设备。

2. 学具:每组一套透明玻璃瓶、水、小石子、木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邀请幼儿与瓶宝宝一起唱歌跳舞。

引导幼儿观察瓶宝宝,思考为什么瓶宝宝会唱歌。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用透明玻璃瓶、水和小石子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瓶宝宝,并尝试调整水位高低,观察声音的变化。

4. 分享与交流(5分钟)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与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唱歌的瓶宝宝》2. 板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水位高低对声音的影响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会唱歌的瓶宝宝,并记录水位高低与声音变化的关系。

2. 答案:制作步骤:准备透明玻璃瓶、水、小石子,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制作。

水位与声音的关系:水位越高,声音越低;水位越低,声音越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了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探究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制作成会唱歌的玩具,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确保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同时与声音的科学原理紧密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会唱歌的瓶宝宝》
设计意图
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本活动利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瓶,洗净后成为孩子们游戏、实验、操作的资源;挖掘声音这一内容,让孩子们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探索,培养孩子对探索活动的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瓶子和别的物体碰撞可以发出声音
2、初步探索软硬不同的材料与瓶子发生碰撞,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材质相同但数量不同的材料和瓶子发生碰撞,发出声音的大小也不同。

3、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乐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空塑料瓶(盖子可以拧紧)每人一个。

2、小盘子每人一个,餐巾纸每人一张。

3、黄豆若干。

4、教师用塑料瓶1个,装黄豆的盒子1个,餐巾纸。

5、孩子们围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1、找个瓶宝宝做朋友
(1)出示瓶子:这是什么?今天,瓶宝宝要来和我们做游戏,你们高兴吗?
(2)每个小朋友取一个瓶宝宝。

要求:请小朋友轻轻地走过来拿,不争也不抢,没人拿一个,拿好后轻轻地回到座位上。

2、尝试让空瓶子发出去声音
师:请你的瓶宝宝和我打个招呼吧。

(可能没有声音,也可能是孩子在帮瓶宝宝说话)。

引导:要听瓶宝宝的声音。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你的瓶宝宝发出声音呢?扑捉孩子们是瓶宝宝发出声音的方法。

引导孩子们试一试。

小结:原来找个东西和瓶宝宝碰一碰,就可以让它发出声音。

3、探索瓶子装上不同材料发出声音
(1)出示餐巾纸:这是什么?
师:餐巾纸也想来做游戏,想和瓶宝宝碰一碰。

它想请你们帮忙,帮什么忙呢?
教师示范团纸球的方法。

幼儿从小椅子下面取出餐巾纸,团纸球,装进瓶子里,摇一摇,听一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餐巾纸放进瓶宝宝里,摇一摇,碰一碰,声音轻轻的,小小的,几乎听不到。

(2)出示黄豆:这是什么?
师:黄豆也要来做游戏
请幼儿把瓶宝宝里的餐巾纸球倒进准备好的小框里,每人取一颗黄豆放进瓶宝宝里,拧紧盖子,不要让它跑出来。

摇一摇,听一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的瓶宝宝的声音变大了吗?
为什么餐巾纸放进去声音轻轻的、小小的,黄豆放进去声音就很大了呢?
请幼儿说一说。

小结:原来黄豆硬硬的,所以声音大;餐巾纸软软的,所以发出的声音轻轻的、小小的,几乎听不到。

(1)讨论:怎样让声音变得更大。

请幼儿说一说。

引导幼儿选择“装许多黄豆”的办法,大家一起尝试。

请幼儿往瓶宝宝里装黄豆,要一颗一颗装,不要撒出来,装好后拧紧盖子,赶紧回到座位上去。

摇一摇,听一听。

师:声音变大了吗?你觉得声音为什么变大了?
小结:这个办法真好,许多黄豆在瓶子里跳舞,声音变得更大了、
教师装满满一瓶黄豆,请幼儿猜一猜:声音便更大了吗?
摇一摇,听一听。

(没有声音)
师:为什么装满了黄豆,就没有声音了呢?
小结:装的太满了,没有空隙了,黄豆不能在瓶子里跑步跳舞了,所以就没有声音了。

4、游戏:大雨小雨(体验声音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讨论:怎样摇表示大雨,怎样摇表示小雨。

教师发出口令:下大雨了,雨停了,下小雨了,雨停了。

师幼共同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