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

合集下载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5.知道郡制建立的史实。

6.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7.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8.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9.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0.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1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

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整体感知]政治制度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较早进入文明社会,古代的政治制度也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本专题讲述我国先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1、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的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秦统一后,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从汉到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

4、明清时期,随着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知识清单]一、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统一前)1、先秦历史简介伴随着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我国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精品(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讲学案

精品(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讲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考纲解读分析解读先秦时期,指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就命题规律而言,有以下特点:(1)从题型看,政治、经济部分多为选择题,思想部分如“百家争鸣”等内容多结合社会热点命制非选择题。

(2)从内容看,分封制、宗法制、小农经济、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等属于重点考查的内容。

(3)从形式看,原始材料、图片、表格的运用较多,多以此创设新情境。

(4)从难易度看,政治、经济方面试题较为简单,诸子百家思想方面试题较难。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1)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整体把握先秦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得出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奠基时期的结论。

(2)以联系的观点,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巨变密不可分。

(3)把握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分封制、宗法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

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 B2.(2017海南单科,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 D3.(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4.(2016海南单科,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纵向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18·济南一模)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

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

这说明当时( )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C[题干论述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晋文公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还需要把周襄王召去,说明晋文公并不能直接控制诸侯,故B项错误;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说明周襄王还是有一定的权威的,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二、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针对训练]2.(2018·北京延庆一模)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案

第0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特别提醒】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太仆、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2.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不同(1)分封制下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内部事务;王室无权干涉地方政权首长的废立;地方政权不向王室交纳赋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新人教版

丰富丰富纷纷第 1 讲先秦时期的政治阶段特色先秦时期 ( 远古~公元前221 年 ) 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照阶段特色能够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 年 ) ,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 ( 公元前 770~公元前221 年) ,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渐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色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妙,春秋战国时期“百花绽放”。

其中,“百花绽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色:王权拥有奇特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如期向商王纳贡,并授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坚固统治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辈,成立诸侯国,拱对象卫王室诸侯必定遵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内容义务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成立武装、征派赋役权益的独立性坚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远地域、扩大国土;国家政权由松弛趋向积极影响严实消极(1)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权益壮大,丰富丰富纷纷到西周后期,分封制碰到破坏(2) 等级庄严、等级看法浓厚(1) 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声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崩溃(2) 诸侯国之间:为强抢霸权,互相兼并、互相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表现的表现。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先秦史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先秦史精品教育.doc

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体系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专题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专题五: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考纲:●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771年—公元前476年)21世纪以前)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传说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新】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新】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空坐标单元概览]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4(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实行□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

8.瓦解(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05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1)积极:加强了对□06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三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03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4.特点:□04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空坐标单元概览]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4(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2019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2019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制度的内容, 影响。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
难点: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产生, 百家争鸣的背景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讲授法、探究法
使
通过通史复习的模式让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从原始社会、夏
商西周和东周等阶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整体感知历史。同时着重讲解西周的
知识梳理:
原始社会: 氏族----血缘(体现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特 性)
原 农
始业
社手 工
会业
起源:采集—种植 区域:北:旱地;南;水田 特色: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工具:刀耕火种 制陶:彩陶、黑陶、白陶
纺织业:养蚕缫丝
一、政治上: 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文明 夏朝: 第一个国家政权(形成标志), 世袭制出现 , (生产力 发展, 私有观念出现)
先 夏:前 2070—前 1600 秦 商:前 1600—前 1046
西周:前 1046—前 771 东周 春秋:前 770—前 476
战国:前 475—前 221 秦汉:前 221—220 魏晋南北朝:221-589 隋唐:589—907 宋元:907—1368 明清:1368—1840(鸦片战争前)
概念解读
先秦: 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代, 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 至 公元前 221 年, 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方国: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 有的学者 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苏秉琦先生对“古国”和“方国” 的定义是:“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 “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 率 先跨入古国阶段”。“古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 古代中国发展到 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 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所谓“部族”, 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 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 它是 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课先秦时期的政治2016-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课先秦时期的政治2016-2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创性的朝代,其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他加强了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推行了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使得国家的行政权力更加集中和统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重刑主义,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这些政治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还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和叛乱的发生,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秦朝的政治制度还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因此,可以说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夏商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代政治表现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转向中央集权。

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济(1)生产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转变。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4)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抑商政策确立。

思想文化(1)儒、法、墨、道各家学派纷纷登场,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

(3)商代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2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8.瓦解(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综合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综合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专题二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专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古代希腊城邦的差异1.希腊城邦始终作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3.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4.体系、性质不同:古代希腊城邦之间是联盟性质而非统一政体,没有统一的上级政治体系;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并立局面形成前就存在统一“天下”的观念,并且存在周礼的维系。

专题四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考向1 时空逻辑:“三晋”地名的历史渊源(2018·青岛高三检测,24)山西省因历史上出现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模块一 第一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word教师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一轮复习【优化

模块一 第一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word教师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一轮复习【优化

模块一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一、政治制度1.1 社会制度背景1.2 周天子的地位和作用1.3 封建制度1.4 宗法制度二、政治思想2.1 尚书中的政治思想2.2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2.3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三、政治事件3.1 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3.2 战国时期的政治事件四、时代特点4.1 社会经济特点4.2 政治文化特点4.3 总体特点优化指导先秦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高考历史(通史)一轮复习,我们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模块一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为例,给出一些复习建议和优化指导。

一、理清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清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

先秦时期的政治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事件和时代特点等方面。

我们可以将其按照类别分为不同的板块,建立知识的框架结构。

二、重点突出在知识点上,需要重点突出。

比如,在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周天子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着重复习和理解。

在政治思想中,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一个热点,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三、案例分析在复习中,案例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来深入理解知识点,并掌握考点。

比如,在政治事件中,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有“五霸”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五霸”来深入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变化和特点。

四、综合思考在复习中,需要进行综合思考和归纳。

我们可以将不同板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出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和特点。

在考试时,通过综合思考能够更好的解决复合型试题。

五、拓展其他方面在复习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和领域进行拓展。

比如,在政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结合哲学、宗教等方面进行拓展,更好的理解政治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在时代特点中,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学、文学等方面进行拓展,更准确的定位和理解先秦时期的特点。

以上是对模块一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的复习建议和优化指导。

【2019年高考历史课程一轮复习】先秦政治制度(教案)

【2019年高考历史课程一轮复习】先秦政治制度(教案)
2—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由嫡长子世袭, 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 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 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 其余诸子接受分封, 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 形成森严的等级。(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1. (2019•海南单科•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解析】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涉及家族内部问题,而题干主要涉及礼器使用,故A不正确;分封制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不正确;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说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故D正确。
1. (2019•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
1—1. 如何理解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1—2. 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2—1. 宗法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2—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
1.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2.地位: 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一、夏、商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夏启时期,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形式(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1)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2)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3)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4.分封制的瓦解(1)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3)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其地位。

(3)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4.影响(1)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四、西周的礼乐制度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考点一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唯物史观认识分封制度瓦解的原因(1)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2)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3)百家争鸣,提供治国方案。

3.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分析“西周分封形势图”,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史料西周分封形势示意图提示:从分封的对象、地理空间分布角度分析。

论证:答案从分封制的布局看,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周王室通过对血亲的权力分配,在周边地区建立起如众星拱月般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削弱,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审透题意此题要求从周初分封的具体史实中,理解分封制的实质和作用。

运用技巧用排除法。

B选项错误明显,周代未出现“君主专制权力”,更谈不上“强化”。

C选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不是“直接控制”而是周王通过诸侯实行对地方的间接控制。

D选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的依据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

辨析难点此题的难点不在于错误选项的排除,而在于对正确选项A选项的理解。

周武王把其子弟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不仅是占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而且把其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等)、文化典籍、生活方式等都带到了当地,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使其与宗周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

解题启示运用排除法时,既要认定错误选项的错误所在,又要理解透正确选项的道理,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与宗法观——家国情怀的源头(1)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3)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2.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1.论从史出宗法制制度设计的政治考量史料一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结论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保证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史料二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结论可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增加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从而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2.获取材料信息要求:从史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

史料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

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

“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

——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主要信息:答案“一本”观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传承;“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家谱内部成员的亲疏。

1.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发现问题西周政治中的“贵族色彩”这一提法,很受高考关注。

命题角度西周制度创新的特征;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的内涵;“共主”与“独制”的比较。

2.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发现问题材料作者用社会史观看待西周的分封制。

命题角度周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反映的等级秩序的实质。

3.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真实关系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发现问题材料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与教材讲述有一些不同。

命题角度周代“主权分割现象”的原因;周代分封制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盟约”关系的差异性。

4.宗法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作用家庭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发现问题“双刃剑”的评价是一种辩证思维,符合唯物史观。

命题角度辩证认识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宗法观念为现实服务。

5.宗法观念中的优生优育思想《国语·晋语四》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发现问题材料从优生思想提出“同姓不婚”是合乎科学的。

命题角度“同姓同德”“异姓异德”观念的社会危害;古代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