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2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1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1张PPT)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 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 的发生,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地位,提高了官吏的 文化素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史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 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 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 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 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延续性。
6、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要点探究 封建官僚政治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史料呈现
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 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 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之限制……
1.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 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 下之印爷,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 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2张PPT)(共32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2张PPT)(共32张PPT)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情调查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 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 “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谢谢
考情调查
(2019年江苏卷,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 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 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考情调查
(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 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 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制度:九品中正制。 (2)影响: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
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 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3.隋唐时期: (1)制度: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 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 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的评价: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上、考试和做官联系起 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 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历史朝沿用,影响深远;
巩固训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 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8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 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8张PPT)

(2)影响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 了中央集权。 弊:造成“冗官” “冗兵” “冗费”的局面,埋 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合作探究一:
1、图片反映了唐朝、北 宋的什么现象? 答:图一反映了唐朝地方 节度使拥兵自重,耀武扬 威;图二反映了北宋时期 文官受重视。
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怎样的历史变化? 答:北宋改变唐朝地方藩镇 割据状况,重用文臣,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
三省各掌什么权?分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唐朝中
尚书省 门下省 (执行) (审核)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 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二府三司制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加强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 (2)措施: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汉朝——内外朝制度
加强
(1)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人(侍从、秘书)参与
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皇 帝
(决策权) 内朝 尚书令 侍中
外 朝
三公 九卿
(执行权)
(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隋唐——三省制的完善
央机构的哪些特点,有什么影响?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吏 部 户 部
图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
图一: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4.元朝行省制度
河北、 中书 山东、 省直 山西 辖地 宣政院辖地
(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2018-2019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8-2019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财政 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收入。 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 集权。
3.元朝行省制 目 元朝时,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 的 和统治。 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 内 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容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 族担任,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影 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 响 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 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当然,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 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 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 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共享理由] 监察制度的确立和维系对于国家机器的运转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同样重 要。因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确立,成为中国帝国政治体 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3.宋代二府三司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 宋朝 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代一省制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后期宰相权势扩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创立 标准 察举制 方式 地位 汉武帝。 德、行。 举荐,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每 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资源共享]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选自人民版)
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 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31张)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31张)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B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14.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 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C
D.(清)理藩院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某朝代民谣讽刺社会乱象唱到:“举秀才,不知
6.《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 “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 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由此看来, 汉武帝时( )
A. 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 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 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解析】题干中“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等信 息反映了汉武帝启用自己的亲信近臣来参与国家决策,逐 步形成了中外朝制度,这说明中央机构有所调整,B符合题 意;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来削弱外朝的权力,A表述不合史 实;C与材料无关;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选B。
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
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A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下面相关随堂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 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B.以宣政院管理西藏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B
2.“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 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1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1张PPT)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二、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两汉
中外朝制度
从魏晋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元朝的中书省
D
)
4、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 “内”是指B ( )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B.大都及周围地区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2、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 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 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C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课堂练习
3、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两汉
中外朝制度
从魏晋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元朝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皇帝 财政 行政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军事
度 盐 户 参 支 铁 部 政 知 (三司) 事
第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新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2张PPT)

新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2张PPT)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 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 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 同 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 1.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 •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1.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 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皇帝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命令)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刑 部 工 部
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链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 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 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 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 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 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 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展 宣政院辖地
加强 削弱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君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 存在。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的时代 不 不同
•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 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3张PPT)(优秀推荐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3张PPT)(优秀推荐版)
3.武帝采用主父偃建议而实行“推恩令”。将全国划分为13部 州,设刺史监察。
(三)察举制
1.朱买臣 2.孝廉,才之茂者 3.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察举制
常举 (岁举)
非常科 (特举) 童 良经 法 孝 子 方科 科 科 科


察访 德能才行 荐用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赵 普
兵,则天下自安矣。”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赵匡胤:陈桥兵变 兵:收__精__兵__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措施 权:削__实__权__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控__财__权__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 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 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 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 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 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 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 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 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中国计状元1300名,连中三元者17人,太平天国女状 元傅善祥。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一、汉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中(内)外朝制度 1.汉初,刘邦充分肯定张良、韩信、萧何等
人的功劳,拜萧何为相,予以“见君不趋, 称臣不名,剑履上殿”之大权,历史上宰 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如曹操、司马炎、 杨坚等。 2.皇帝生活的处所即大内,宰相办公的地方 为外朝。武帝幼年继位,既长不满宰相专 权。而以侍从、秘书代表自己到外朝议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32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32张PPT)
汉初在地方上实 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刘邦分封同姓王,以 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固皇 权,稳定天下。后来 封国势力严重的威胁 到了中央集权。出现 了七国乱。
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1、汉朝: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瓦解王国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什
么时候?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创立皇帝制
主 义
中央

设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集 权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阶段
措施
特点

中、外朝
相权
从魏晋
不断
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 削弱
到隋唐 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皇权 不断 加强
元朝 中书省代替三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
行使宰相权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称
时期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宋元
2.完善--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时期,进士科成为主要的考试科目; 4.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5.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1、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 文化素质。

2019届高考历史A版一轮复习课件: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2张PPT)

2019届高考历史A版一轮复习课件: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2张PPT)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治,故B项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的统
治思想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儒 学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 排除A项;C项与题干关键信息“文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书之力也”不符,排除;材料不涉 及官吏对秦朝典章制度的了解程度, 排除D项。
高行政效率,故选择D项;A、
C两项不符合史实,背离了秦 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特征;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
施行。这一制度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除。
例5 [课标全国Ⅰ2015·25]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专制皇权。
一定要注意抓住“背景”二字。
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
即重用侍从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属于“外朝”(执行机构)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汉 武 帝 刘 彻
02 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官制) ·职权与运行机制
皇帝诏令→中书省
(起草)→门下省(封
驳审议)→尚书省
(执行)→六部(分管)
者不能等同,排除B项;“封子弟为王,功臣
为侯”“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意在解 决皇室和功臣在政治权力上的分配问题,这 一举措使得皇室子弟和功臣得到各自相应的
政治权力,有利于统治阶层的权力分配、使
C
统治秩序趋于合理化,减少了皇室子弟和功 臣对皇位的威胁,故C项正确;汉初的政治制 度大部分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即汉承秦 制,排除D项。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42张)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42张)

(2)措施 ①军事:收精兵: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 禁军 。 ②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 ③财政:制钱谷: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物质基础。 (3)作用: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埋下“积贫积弱” 祸根。 3.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 中央 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 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 中央 节制。
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七国之乱)。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宋朝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五代十 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 (1)概念: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 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2)标准:理论上是 德行和才能 ,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 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官授官 (1)含义: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 授官依据。 (2)推行:由于 门阀士族 势力强大, 门第家世 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 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
(2)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主题一
主题二
真题溯源 〔2014江苏单科,21(节选)〕材料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 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 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 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 宣读的“敕书”。 提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在这一制度下,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19-
主题一
主题二
重才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 消 轻品 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极 官本位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 影 思想 想至今还存在 响 禁锢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
思想 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0-
主题一
主题二
高考例析 2.(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 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 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1-
主题一
主题二
命题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选官-
主题一
主题二
高考例析 1.(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 “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8-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微点拨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古 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的趋向。但是中国古 代选官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 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9-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自主探究 画一画唐朝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
-10-
答案 D
-23-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1.《姓氏录》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牒。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王 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武后逐步干预政事。当时曾经赞成废王立 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 本望,建议修改《氏族志》。唐高宗诏礼部侍郎孔志约等十二人商 议编录,于显庆四年(659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姓氏录》 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 员全部收入,武家被列入第一等。《姓氏录》贯彻“各以品位为等 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姓和家亦大为减少,已将 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这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 《氏族志》。但与《氏族志》相同,《姓氏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 的作用亦很有限。
第3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3-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行,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封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1)措施 军事上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5-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2)评价: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 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 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 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色。
-26-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 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 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 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 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 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 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 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 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材料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娄(屡)举 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 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 数诎。
——班固《汉书·严助传》 解读 材料反映出汉武帝重用“贤良文学之士”作为侍臣,让他们 参与军国大事,令其诘难大臣,从而削弱了相权。
主题二
科举考试只是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不是唯一的 途径,其他的选官途径也有可能选出非常优秀的官 员,故 A 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 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 解题 审选项 员的道德水平,故 B 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 思路 找答案 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虽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 C 项错误;科举制 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 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 会文化水平,故 D 项正确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变化 (1)汉朝:推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举孝廉成为士 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 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作用: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提示: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18-
主题一
主题二
论从史出正确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社会整 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 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 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美]本杰明·艾尔曼
-27-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解读本段材料是美国学者本杰明·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 论。(1)科举制不但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 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考试向社会上层流动,有利于维持整体社 会的稳定。(2)启蒙运动中,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 的制度。受其影响,英国在19世纪中期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 开考试选拔,逐渐形成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15-
主题一
主题二
命题 本题依托“汉家之制”这一历史现象,要求分析其形成的相关 立意 背景
审题干 “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 找题眼 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审设问 “背景”出现于历史事件发生之前,与历史事件有因 找关联 果关系
解题 思路
审选项 找答案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 能掌握相权,故 A 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是父 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B 项错误;外戚属 于母族亲属,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
-6-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5.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 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微点拨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两者名称一样,但地位和职权都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朝中 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7-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解读 材料中“冲破了”指出了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 性”指的是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扩大。
-17-
主题一
主题二
真题溯源 〔2014福建文综,38(节选)〕材料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 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4.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立 行中书省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 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串一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价值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 (4)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1-
主题一
主题二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材料解读
立意 度的比较,考查科举制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解题
审题干 找题眼
“自由投考”体现了科举制在报考资格上减少了人为 限制,“差额录用”反映出科举制度择优录取、竞争性 强的特点
思路
审设问 找关联
本题的设问是“更有利于”,即科举制区别于其他选官 制度具有的更大的优越性,是对科举制积极作用的 评价
-22-
主题一
到重视,故 C 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是两 汉前期的情况,且与外戚任执政大臣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