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一、劳动合同1.1 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订立的,约定劳动关系的协议。

1.2 劳动合同的签订1.2.1 劳动合同的形式要求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

但是,建议劳动合同采用书面形式并加盖单位公章。

1.2.2 劳动合同的内容要求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标准、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等。

1.3 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1.3.1 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变更必须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应当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1.3.2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正常解除和特殊解除。

正常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到期、双方协商一致解除或者依法解除;特殊解除是指因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情形解除,如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严重失职、不符合录用条件等。

二、劳动报酬2.1 劳动报酬的计算劳动报酬可以按小时工资、月工资、工作量或者完成的标准进行计算,并应当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2.2 劳动报酬的支付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时间和方式支付劳动报酬,不得拖欠或减少劳动者的报酬。

2.3 劳动报酬的调整劳动报酬的调整应当经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三、劳动保险3.1 劳动保险的种类劳动保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3.2 劳动保险的缴纳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缴纳劳动保险费,并按时足额缴纳,确保劳动者的权益。

3.3 劳动保险的福利劳动保险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待遇等福利,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

本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劳动合同范本(附件2)劳动报酬计算表(附件3)劳动保险缴纳材料清单(附件4)劳动合同变更申请表(附件5)劳动合同解除申请表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劳动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

2. 用人单位:指依法设立、招用劳动者并支付劳动报酬的组织或个人。

劳动保障法包括什么劳动保障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包括什么劳动保障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包括什么劳动保障法规基本常识劳动保障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基本规则。

本文将介绍劳动保障法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共分为十章,包括总则、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和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以下是对每章内容的详细介绍:第一章总则劳动保障法的总则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基本规则。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平等工作、平等待遇的权利,雇主应当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不得有性别、民族、残疾等歧视。

同时,劳动者有参与劳动关系协商和集体合同谈判的权利。

第二章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章节详细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的规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约定劳动条件和权益的书面协议,应当明确约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等条款。

雇主不得随意解雇劳动者,解雇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第三章工资工资章节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权益。

劳动者有权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应当及时支付,不得少于最低工资标准。

同时,雇主应当公开工资支付情况,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工时和休假工时和休假章节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权益。

劳动者的标准工时为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超过工时应当支付加班工资。

劳动者有带薪年休假、婚丧产假等休假权益,雇主不得拒绝或者延迟劳动者的休假申请。

第五章劳动安全卫生劳动安全卫生章节规定了劳动环境的安全与健康保护。

雇主应当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和身体安全。

劳动者有权拒绝危险、有害、艰苦的工作,有权举报、反映安全问题。

第六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章节重点关注对女性劳动者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法律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益,保护女性劳动者的生育权益。

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和保护要求有特殊规定。

第七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社会保险和福利章节规定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试题答案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试题答案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试题答案(1版)一、辨析题错打“Χ”,对打“√”1、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主要是对失业者进行生活救助而不会增加就业岗位,这种政策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且会对失业者重新就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终止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主体权利义务是以行政方式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则以劳动合同等法律形式实现。

(√)3、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生劳动关系。

(√)4、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Χ)5、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双方可以通过向政府各级信访部门反映,以求达到问题的解决。

(Χ)6、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是劳资双方不断调整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

(√ )7、个人劳动合同的劳动标准可以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不同。

(Χ)8、工资指导线是指劳动部门根据企业工资情况统计所编制的特定地区、特定行业和特定职位的工资标准。

(√ )9、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而没有工作的人员就是失业人员.( Χ)10、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愿意提供劳动力的数量.( Χ)11、均衡工资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工资率.( √)12、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因收入增加,而更多地选择闲暇,用闲暇替代劳动,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Χ)13、一个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是指这一地区众多用人单位需要劳动力的总和(√ )14、自然失业率是即使在长期中它本身也不能消除的失业量。

(Χ)15、如果失业率下降,我们就可以肯定,更多的工人有了工作。

(Χ)16、最低工资对于熟练工人市场的影响大于非熟练工人市场。

(Χ)17、工会的存在会提高会员(局内人)的工资,并降低局外人的工资。

(√)18、如果工资总是在竞争的均衡时,就绝对没有失业。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在本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员工及雇主之间的权益得到维护,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建立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关系是在雇主与员工之间建立起来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等方面的规定。

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员工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文件。

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区别,并且具有明确约定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等要素。

2.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获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形式。

劳动报酬应当按照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并且应当按时足额支付。

3. 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实际从事劳动的时间,包括每日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

劳动时间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且不得超过法定工时限制。

4. 劳动条件劳动条件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雇主应当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第二节劳动权益保障根据《劳动法》的规定,雇主应当保障员工的劳动权益,包括工资支付、工时安排、休假制度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护。

1. 工资支付雇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且不得降低工资标准。

工资支付应当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项目。

2. 工时安排雇主应当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法定工时限制。

在需要加班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

3. 休假制度雇主应当建立合理的年休假制度,并且保障员工的休假权益。

员工在享受休假期间,应当获得工资或者经济补偿。

4. 社会保险雇主应当为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雇主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并且保障员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节劳动争议解决在劳动关系中,难免会产生劳动争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劳动保障是指国家或地区采取措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其获得合理的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制度。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是了解和理解劳动保障制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

劳动保障的意义劳动保障的目的在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其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公正和合理的待遇,提升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福利。

劳动保障的实施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1.平等原则:劳动法律保障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和劳动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

2.自由原则:劳动法律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任意限制和干涉,保护劳动者的自由劳动权。

3.保护原则:劳动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人身、财产和合法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侵害和剥削。

4.公平原则:劳动法律保障劳动者获得公正和合理的劳动条件和报酬,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5.调整原则:劳动法律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得到公正和合理的调整。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合同。

劳动合同的订立需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双方自愿、平等协商,并明确规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内容。

劳动合同的要素包括:•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可以是固定期限的或者无固定期限的。

•劳动合同的工作内容:明确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工作地点:规定劳动者的工作地点。

•劳动报酬:明确劳动者的工资或者薪酬。

•工作时间和休假: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明确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条件:规定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和条件。

劳动合同的制定和履行需要遵循法律的规定,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或地区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应对各种风险而建立的保障体系。

最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资料

最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资料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知识(讲课提纲)一、劳动法的概念和原则(一)劳动法的概念对于劳动法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综合性的劳动法,即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调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范围:根据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含的,在调整劳动关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由若干劳动法律制度组成,而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又由众多的劳动法律规范构成,全部劳动法律规范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一)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二)劳动条件的基准化(三)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四)劳动执法的规范化三、劳动法的主要特征(一)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统一的法律劳动法首先是劳动者保护法。

劳动法在总体上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的。

(二)劳动关系协调与劳动标准相结合的法律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在许多方面是以劳动标准为基(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兼有的法律劳动法是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兼有的法律,主要是以实体法为主,兼有程序法的内容。

四、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者两个条件:1.达到法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2.成为用人单位管理下的从事劳动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二)用人单位(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五、权利与义务(一)劳动者的权利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4.劳动者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利8.劳动者还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二)劳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5.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三)用人单位的权利1.劳动用工权:(1)招工权(2)用人权,也是劳动力的管理权2.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3.工资奖金分配权(四)用人单位的义务1.为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提供条件保障;2.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并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3.认真履行劳动合同;4.依法保证并合理安排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5.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及各项待遇6.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7.依据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创造条件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六、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条件1.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条件(1)主体合法(2)资信能力2.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条件(1)年龄条件(2)劳动能力条件(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1.平等自愿原则2.协商一致的原则3.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三)劳动合同的内容1.《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同时进一步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7个必备条款,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补充条款。

劳动法律法规常用知识

劳动法律法规常用知识

劳动法律法规常用知识劳动法律法规是保障员工权益和推动劳动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和运用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对于员工自身的权益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劳动法律法规中常用的知识,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约定和确认双方权益义务关系的重要文件。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明确约定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关键条款,以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护。

此外,劳动合同还规定了劳动关系终止的各种情形,如双方协商解除、到期终止、解雇等。

二、劳动标准劳动标准是国家对于劳动者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

劳动标准涉及到最低工资、加班工资、年假、法定休假等内容,雇主必须依法履行义务,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三、工资支付工资支付是雇主与员工劳动关系中最重要的义务之一。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雇主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并确保不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员工应当了解劳动法规对于工资支付的相关规定,如加班工资、福利补贴等。

四、工时和休假工时和休假是劳动者合法休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小时。

同时,员工享有带薪年休假、法定休假、婚丧假、产假等权益,雇主应当保证员工合法休假权益的享受。

五、劳动关系终止劳动关系终止是雇主和员工之间工作关系结束的情况。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关系终止可以包括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双方协商解除、辞职和解雇等。

无论终止原因如何,双方都应当依法履行相应的程序和义务,保护员工的权益。

六、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环节。

在劳动关系中,可能会发生工资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问题,此时员工需要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中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规定。

一般而言,劳动争议应当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劳动诉讼。

劳动法律案例小常识(3篇)

劳动法律案例小常识(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劳动法律在维护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广大劳动者了解劳动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劳动法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

二、劳动法律基础知识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以下是一些关于劳动合同的基础知识:(1)劳动合同的种类: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3)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协商解除、法定解除和违法解除。

协商解除是指双方当事人经协商一致,提前终止劳动合同;法定解除是指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下,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是指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2. 工资支付工资支付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工资支付的基础知识:(1)工资支付的形式:货币支付、实物支付和其他支付形式。

(2)工资支付的时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3)工资支付的项目: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津贴、补贴等。

3.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是劳动者享受劳动权利、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一些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基础知识:(1)工作时间:国家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即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2)休息休假: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探亲假、产假、陪产假、婚假、丧假等休息休假权利。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概念及意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是指国家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制度所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

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规定》等,广泛适用于劳动用工关系、劳动报酬、职业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能够依法享受到合理的劳动条件和权益保护。

同时,它也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促使用人单位遵守规章制度,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劳动法律,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和义务,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工资的支付、工时的安排等。

同时,该法还对女职工、未成年劳动者、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做出了具体规定。

2. 《劳动合同法》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则,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对于稳定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规定是确保劳动者获得一定的最低工资保障的法规。

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的经济状况以及生活成本等因素,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4. 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包括《劳动保护管理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预防职业病发生。

5. 劳动保护和劳动争议解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确保劳动者在劳动纠纷中能够获得公正的处理和解决。

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为了确保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和落地,我国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制度。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20XX年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1、劳动法是从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劳动法》是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2、用人单位能否招用童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统称用人单位)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统称使用童工)。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

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

3、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是如何规定的?《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修改后于20XX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为:(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4、劳动者加班费如何支付?《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劳动法律法规常用知识(PPT 40页)

劳动法律法规常用知识(PPT 40页)
待遇不同
劳动关系 双方当事人的关系比较稳定
劳务关系 多为一次性的工作,一般以完成特定工作为目的
劳动关系
劳动者除了工资外,还享有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等 待遇
劳务关系 一般只涉及到劳动报酬,无其他待遇
入职– 签订劳动合同
1-2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何时建立?
《劳动合同法》第 7 条、第10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5-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在职 – 试用期
1-1 试用期的期限
《劳动合同法》第19条
合同期限<3个月 3个月≤合同期限<1年 1年≤合同期限<3年
合同期限≥ 3年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 1个月 试用期≤ 2个月
试用期≤ 6个月
➢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 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在职 – 试用期
1-2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法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内可以解除劳动关系的情 形
提前三天以书面形式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或不胜
任工作;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
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得 其他工作的。
最长280天
2
产期: 通常指产假期间
(基础产假98天+晚 育假30天+难产/剖 腹产15天+多胞胎每 多1胎增加15天)
最长约158天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总期限约804天
3
哺乳期: 产后至小孩满一 周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一、前言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了本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本文旨在介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介绍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就业、平等工资、劳动安全卫生、提供社会保险、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保护职工权益、劳动合同自愿原则等。

2.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歇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培训、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

3. 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所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4. 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处理是指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因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通过商议、调解、仲裁等方式进行解决。

5. 劳动监察劳动监察是国家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具体规定1. 用工制度用工制度应当符合职工意愿和实际需要,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 工资支付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职工的工资。

3. 工作时间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保障职工正常歇息和休假,在保证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不得超过法定工作时间。

4. 社会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为职工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领域提供相应的保险服务。

5.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应当及时商议解决,如果不能商议解决,则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

6. 劳动监察工作制度国家劳动监察机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对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用人单位依法保障职工权益。

四、总结1. 本文介绍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包括基本原则、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等方面。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

法律援助的途径与方式
法律援助机构
各地法律援助中心或律师事务所可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代理仲裁 或诉讼等服务。
法律援助方式
法律援助方式包括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代理 仲裁或诉讼等。劳动者可以通过申请法律援助来获得相 应的帮助。
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减少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04 劳动安全与卫生
劳动安全制度及实施措施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的安全职责,形成全员参与的
安全生产格局。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针对各类作业和设备,制定相 应的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员工 的安全行为。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工伤处理
建立工伤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救治受 伤员工并保障其医疗和生活待遇;对工伤事 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措 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05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援助
劳动争议的概念及分类
劳动争议的概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劳动权 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的分类
根据争议的性质和内容,劳动争议可分为个 别争议和集体争议;根据争议的主体,可分 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和用人单位
工资支付规定
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
福利制度及实施方式
福利制度
包括法定福利(如社会保险、法定休假等)和企业自主福利(如节日福利、员工关怀等)。
实施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福利政策、设立福利项目、提供福利设施等方式实施福利制度,保障员工的合法权 益和福利待遇。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1. 介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是维护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法规体系。

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对于维权保障自身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劳动法的核心是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3.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种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劳动保护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

其中,劳动法律法规的种类较多,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4.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 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终止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终止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中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劳务派遣关系的管理等。

4.2 劳动报酬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工资、加班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

4.3 劳动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做出了具体规定,以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4 工作条件与环境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进行了一系列规定,确保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4.5 劳动保护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主要包括工伤保险、社会保险、劳动争议解决等。

5.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意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存在和实施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能够规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应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应用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关键,劳动者应了解自己的权益,合法维权。

同时,用人单位也要依法履行雇佣义务,保障劳动者权益。

7. 总结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是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法规体系。

我们应该了解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权益,争取合法权益的实现。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劳动关系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是国家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以及监督实施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一套规定和制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保险法、劳动法和劳动监察法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条件、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交流和信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受雇于用人单位,应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并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劳动争议是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工伤等方面的纠纷。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

根据该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先行通过协商解决劳动纠纷,如果未能达成一致,则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最后如仍未解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再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劳动保险法。

劳动保险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养老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劳动保险法规定了劳动者的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保险制度,强调了用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求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劳动法和劳动监察法。

劳动法是我国最基本的劳动保障法律,其中涵盖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工时、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等内容。

而劳动监察法则是为了监督和检查用人单位是否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而制定的,有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整版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点

完整版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点

完整版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点1.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应书面化,并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时、薪酬等关键条款。

-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被解除的情况包括双方协商解除、达到合同期限、经济补偿等。

- 合同违约责任:当一方违反劳动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赔偿金、承担法律责任等。

2. 劳动保护法- 工作时间和休息:员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且应享受正常的休息和休假。

- 劳动安全:雇主有责任提供安全工作环境,防止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并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设备。

- 工资待遇:雇主应按时足额支付员工的工资,不得任意扣除或拖欠。

3. 用工制度- 用工形式:员工可以以全职、兼职、临时工等不同形式被雇佣。

- 试用期:雇主可以与员工达成试用期协议,以在一定时间内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

- 劳动关系调解:劳动者与劳动雇主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4. 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 劳动保险:劳动者和雇主应共同参加劳动保险并缴纳相应的保险费用,以获得一定的风险保障。

- 社会保障:员工应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获得相应的福利待遇。

- 生育保险:女性员工应参加生育保险制度,享受产假和其他相关福利。

5. 劳动纠纷处理- 调解:双方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平台进行调解,寻求争议解决的方案。

- 仲裁:如调解无效,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

- 诉讼:如仲裁裁决不能满足一方的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由法院作出判决。

以上只是劳动法律法规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的适用范围和细则请参阅相关法律文件。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和员工应共同遵守法律法规,维护雇佣双方的合法权益。

拓展知识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拓展知识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劳动法律法规概述•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工资福利法律制度•劳动保护法律制度•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目•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录劳动法律法规的概念劳动法律法规的特点劳动法律法规的概念与特点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包括等价有偿原则公平公开原则平等自愿原则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劳动法律法规的体系结构包括单行劳动法规劳动规章宪法中的劳动条款国际劳工标准劳动法典010203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终止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可以因期限届满、退休等原因而终止。

劳动合同的解除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其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循法律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经济补偿金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工资的概念工资的原则工资的概念与原则工资的构成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加班加点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等组成。

工资的支付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员工,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克扣或者拒付。

工资的构成与支付福利制度与补贴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指企业或者单位为改善员工生活或者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而设立的制度,如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补贴制度补贴制度是指企业或者单位为弥补员工因工作造成的身体或者心理损害而设立的制度,如工伤保险、带薪休假等。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符合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劳动安全卫生制度VS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女职工保护未成年工保护职业病防治与工伤保险制度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制度劳动争议概念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

要点一要点二劳动争议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讲课提纲)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原则
(一)劳动法的概念
对于劳动法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劳动法是
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综合性的劳动法,即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调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范围: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含的,在调整劳动关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由若干劳动法律制度组成,而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又由众多的劳动法律规范构成,全部劳动
法律规范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一)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
(二)劳动条件的基准化
(三)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
(四)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三、劳动法的主要特征
(一)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统一的法律
劳动法首先是劳动者保护法。

劳动法在总体上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的。

(二)劳动关系协调与劳动标准相结合的法律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在许多方面是以劳动标准为基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兼有的法律
劳动法是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兼有的法律,主要是以实体法为主,兼有程序法的内容。

四、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者
两个条件:1.达到法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2.成为用人单位管理下的从事劳动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二)用人单位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五、权利与义务
(一)劳动者的权利

.
. 1.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4.劳动者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利
8.劳动者还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劳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5.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用人单位的权利
1.劳动用工权:(1)招工权(2)用人权,也是劳动力的管理

2.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3.工资奖金分配权
(四)用人单位的义务
1.为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提供条件保障;
2.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
并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3.认真履行劳动合同;
4.依法保证并合理安排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
5.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及各项待遇
6.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7.依据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创造条件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六、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条件
1.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条件
(1)主体合法(2)资信能力
2.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条件
(1)年龄条件(2)劳动能力条件
(二)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
2.协商一致的原则
3.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
(三)劳动合同的内容
1.《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同时进一步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7个必备条款,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补充条款。


.
. 2.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3.补充条款
补充条款内容不得违背法律有关规定,补充内容可由当事人针
对具体劳动关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约定。

常见内容有:(1)试用期的约定
(2)职工休息休假安排
(3)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4)培训费用的支付
(5)赔偿、其他福利待遇
(四)劳动合同的变更
变更劳动合同时的注意事项
1.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和合法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变更,并签订书面协议。

2.变更劳动合同必须在原劳动合同的有效期内进行,即在劳动合同期满前这一段时间内,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提出变更要求。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订以后,没有履行完毕之前,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双方提出终止合同效力的法律行为。

一般包括法定解除和协商解除两种。

1.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2.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
(六)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的约定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劳动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七、劳动时间
(一)各种工时制
1、标准工时制
标准工时制是指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2、综合工时制
综合工时制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6
.
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

3、不定时工作制
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每一个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

(二)休息与休假
1.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2.休息日
3.法定休假日
(三)延长工作时间
1.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条件
(1)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指企业接到紧急生产任务,如果不能如期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势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收入。

在这些情形下,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2)必须与工会协商。

企业决定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把延长工作时间的理由、人数、时间长短等向工会说明,以征得工会的同意。

如果工会认为延长工作时间的理由充分,就可以同意延长工作时间。

如果工会认为延长工作时间的理由不充分,也可以不同意延长工作时间。

(3)与劳动者协商。

企业决定延长工作时间,还应当与劳动者协商。

(4)延长工作时间必须符合劳动法的规定。

2.延长工作时间的经济补偿
.
八、劳动报酬
(一)劳动报酬的构成形式
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从其构成形式而言,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

(二)最低工资制度
1.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2.最低工资的保障和监督
九、劳动保障监察
(一)劳动保障监察职责
1.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法律宣传是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其执法人员的一项基本职责。

2.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活动来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

3.依法予以行政处理
劳动保障行政处理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监察执法活动发现用人单位及其他组织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拒不履行法定义务,做出责令其履行法定义务行政处理决定的行政行为。

4.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劳动保障行政处罚是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用人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人所给予的8
.
行政制裁。

主要有以下几类:
(1)警告。

一般适用于对那些违反劳动保障行政管理法规程度轻微,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大的行为。

(2)通报批评。

通过新闻媒体或政府文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用人单位及其他组织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批评。

(3)罚款。

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强制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缴纳一定数量款项的行政处罚行为。

(4)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指行政机关根据有关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将行为人违法所获得的财物或非法财物强制无偿收归国有的一项行政处罚措施。

(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

(6)责令停产、停业。

(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权利义务
1.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权利
2.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义务
(三)劳动保障监察内容
1.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
2.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3.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标准
4.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
(四)劳动保障监察基本制度
1.日常巡视检查制度
.
2.投诉举报处理制度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