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书法 隶书
评价兰亭集序的语句
评价兰亭集序的语句《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隶书书法作品,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下面从不同角度对《兰亭集序》的语句进行评价。
一、文学价值1. 语言优美:《兰亭集序》的语言优美、雄正、清丽,既有古朴的韵味,也有豁达的气度,行笔如行云流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内容博大:《兰亭集序》描写了王羲之在兰亭临帖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怀。
文章内容包含诸多哲学思考,独具深意。
3. 表现手法:《兰亭集序》采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法,将自身的情感和对书法的理解融入到对文史知识、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引用之中,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4. 语言艺术手法:《兰亭集序》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象征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让人在欣赏文字的同时更能领悟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二、书法艺术价值1. 书法艺术价值:《兰亭集序》的书法以隶书为主,贯穿全文,书法线条流畅自然,形象生动,注重丰富的变化和笔画的精妙运用,展示出诗意和韵律。
2. 历史价值:《兰亭集序》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誉为“书之圣典”,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教学价值:《兰亭集序》的书法风格、结构、笔法等都被后人所借鉴和传承,使得其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成为书法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重要篇目之一。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的语句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它既是文学经典,又是书法艺术名篇,它的语言优美、内容博大、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手法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其书法风格、历史价值和教学价值也使得其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导语:《兰亭集序》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在中国书法史上,为一件书法作品引起激烈的争论除了王狡之的《兰亭序》之外便无与之相提并论者。
(兰亭》问世一千多年来,希风绪妙者不绝、交口称烦者不断,步其理武,含英咀华者不衰,甚至连现代首先挑起(兰亭》真伪之争,一口咬定《兰亭》为伪作的郸沫若也承认受过《兰亭》极深的影响。
历数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受过《兰亭》形响,心攀手追者则更不胜枚举了,诸如隋之智永、唐之澳世南、褚遂良、欧旧询、唐太宗,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米带、蔡京,元代的赵松雪,李士弘(李倜),明代的文征明、笙其昌及现代的启功、沙孟海诸大家,无不把书圣王羲之这件杰作当作书法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这种事实向我们证明着(兰亭序》那种征服人心摄人心魄的超凡的艺术魅力,历代书法大家潜心砚田之际也会深刻地体味它的真正价值{何况虞世南、米带诸人都是造诣极深的书法鉴赏家,如果《兰亭》为膺品,如何逃过他们的慧眼?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着《兰亭》的真实性!书论云: “晋人尚韵”,而《兰亭》一帖在在都体现着“晋韵” —一种崇尚自然、潇洒出尘的精神;一种光风界月的胸襟,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与体现高度文化修养的典雅作风—这一切与王右其他作品相对照,无不形貌皆合,王羲之当年与一群文人学士“引以为流筋曲水”的修楔仪式之中,因饮酒徽醉,又兼“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当时春光旖旎“天朗气清,惠风和杨”,因而挥毫浴墨直写胸脸,方有此神来之笔,而据说事后王羲之想再写一幅以追《兰亭》帖之风雄_,终未能遂意!看来名作不可“再现”与“复制”。
郭沫若断为散之七世孙智水所为,而智永之书风貌与“晋韵’,相去远矣!《兰亭》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硫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侧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人,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这些都是智永书所不及万一的,变化典侧,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1.时代背景:《兰亭集序》是东晋末年的作品,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混乱的时期。
王羲之以此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动乱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2.写作背景:王羲之在著名文人骚客谢安的邀请下,与一众文人墨客齐聚兰亭,共赏横溪之水,写诗作文。
王羲之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兰亭集序》。
3.主题思想:《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兰亭之景和文人雅集的场面,表达了王羲之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对时代动荡的思考。
他以兰亭、文人雅集等象征意义的元素,寄寓了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4.文学价值:《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迹,被广泛收入文学典籍中。
它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书法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上。
5.艺术构思:《兰亭集序》以兰亭的景色和文人雅集的场面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详细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兰亭之美和文人之雅。
整篇文章由一句句铺陈的长句组成,采用了独特的行间对称布局,形成了整体的工整美感。
6.书法技巧:作为一篇书法作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充分展现了他的书法造诣。
他的字体工整、优雅,线条流畅,笔意飘逸。
他善于运用各种字体,如隶书、行书和草书等,赋予作品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7.语言风格:《兰亭集序》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全文运用了大量比喻、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王羲之还运用了折衷手法,将古代典籍的语言风格与自己的感悟相结合,使整篇文章既有古人之风,又富有个人特色。
8.网友互动:任何有关兰亭集序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文学评论、庆祝活动、社交媒体分享等,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内容。
在线讨论和互动也是一种了解《兰亭集序》的方法。
隶书著名作品
隶书著名作品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隶书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品的简介: 1.《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主要讲述战争策略和战术。
这部著
作在隶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兵书之祖”。
2.《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
这份祭侄文稿是他临终前留下的遗书,书写于一块大理石上。
这份隶书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国宝”,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3.《岳阳楼记》: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
在岳阳楼上所见所感。
隶书版本的《岳阳楼记》曾被清代书法家八大山人誉为“天下第一”,至今仍为后人所推崇。
4.《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写的一篇序文,记述了
他举办的一场饮酒赋诗的盛会。
这份隶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些著名的隶书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 1 -。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1000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全篇笔走龙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首先,从整体上看,《兰亭集序》的章法布局非常精妙。
全篇共有324个字,笔意流畅,气脉贯通,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错落有致。
特别是其中20个“之”字,各有千秋,无一雷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无常,尽显书家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兰亭集序》的笔法也十分精湛。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隶书的浑厚和草书的飞扬,既有圆润婉约之美,又有挺拔刚劲之势。
在《兰亭集序》中,他运用了丰富的笔划和变化多端的墨色,展现出了一种“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美感。
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兰亭集序》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作品中所表达的“齐物论”思想,体现了王羲之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独特思考。
他通过书法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的鉴赏价值不言而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兰亭集序》(上课)
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 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 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 画没字,当然卖 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 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 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 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 婆婆不识 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 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 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 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 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物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2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一俯一 仰之间
有的人
之于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通“趋”趋向 对 一时 自大的样子 不一样 满足 附着 因 过去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 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 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 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 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 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 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 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 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 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 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它的 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 出,在书写中产生力度,使枯笔产生"飞白 ",与浓墨产生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 和节奏感。 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的匠人用刷 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 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 ,像枯笔所 写。 蔡邕(yōng)(133年—192年)东汉 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阅读《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都是中华文化里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们描绘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深的意义和优美的情感,分别是王羲之和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著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阅读。
一、内容的差异《兰亭集序》输出了王羲之的墨宝和其文学手笔。
在这篇作品中,王羲之对宴会、饮酒等社交活动进行了讲述。
他不仅强调书法作品的技术细节,而且试图表达他个人的情感和文化观点。
他的主题是传统价值观的重访,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畅想,同时,他还着眼于文学和艺术品质上的体验。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它是一首复杂的抒情诗。
诗作描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憾恨,同时也有使他反省自己犯过的错误的情感色彩。
陶渊明试图表达对自然美好之象,而这种感性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很明显。
他在不同语境中大胆刻画生活场景,使读者感受到诗歌中形象的全新意义。
二、文学体裁的不同从文学体裁方面来比较,《兰亭集序》是一篇隶书书法作品附带的序文;而《归去来兮辞》则是一首抒情诗。
前者呈现王羲之最为出众的技术功底,以及对社交场合和人们的行为常规的回顾。
这是一篇书法作品,而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后者则力图表达以上意义和情感,包括之前作诗的经验以及对自然美好景象的感性体验。
这支诗激发了读者的希望、憧憬和憾恨,是一支充满了思考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三、形式的不同从形式方面,两篇文学作品呈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兰亭集序》呈现的是隶书书迹,而且线条精细,结构严谨。
这种风格文学形式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这一技术的执着和理解,从而表达出了他对文化和艺术的态度。
与此相比,《归去来兮辞》这篇抒情诗通过思想、情感和形象的结合来表达作者的主题。
诗中情感和形象的流露通过韵律和声韵相生、相互照应以及句式的形式化结构来表达。
通过这种形式化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体验,使之成为一支充满了思考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写体系,其书写特点是部首清晰、笔画精细、规整整齐,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碑帖是隶书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碑帖:
1.《广陵散绝句》
这是东晋时期隶书大家王羲之所书,记录了其在广陵期间的见闻和感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
2.《麻姑仙坛记》
此碑位于河南洛阳白马寺,是南齐时期司马相如撰写的一篇散文,王羲之为其书写隶书,其笔势雄健有力,较好地表现了文章意境。
3.《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原本是一份招待宴客的帖子,后来被赋予了文学意义。
此帖不仅书法精品,而且其内容也有深意,成为了中华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4.《洛神赋》
洛神赋是东晋时期大文学家曹植所作,此碑为唐代张旭所书。
张旭隶书流畅,书写妍丽,富有变化。
此碑不仅是隶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书法必考的十大科目
书法必考的十大科目近年来,书法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一项备受推崇的艺术。
而在书法赛事中,也有着许多必考的科目。
下面分步骤详细介绍书法必考的十大科目。
一、楷书楷书是书法中最为基础的一种书体,也是书法比赛中必考的科目之一。
它要求构造精确、笔画规范,是其他书体的基础。
二、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时以逐笔逐画的连续性为主要特点。
它要求书写连贯、流畅,而且要注意起笔和收笔处的转折配合。
三、草书草书是比较难书写的一种书体,它形态各异,要求书写时独到的感觉和想象力。
书写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字体的形态和意境充分地联系到一起。
四、篆书篆书是古代印章上的文字,字体以镌刻的印象为主,它要求书写时细心、精确,并且要注意其灵气和气韵。
五、隶书隶书是汉朝末年訾天度创制的,是为了让文化教育普及而采用的一种书体。
它要求书写时笔画要有力度,整体感要分明,要注意起笔和收笔处的转折。
六、汉隶与隶书类似,汉隶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书体,它要求书写时精确、细心,并且要注重书写技巧和手法,以达到自己所想表达的目的。
七、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称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一,它要求书写时要注重体现出它的自然、流畅、灵动和雅致等特点。
八、颜真卿《多宝塔碑》《多宝塔碑》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件收藏珍品,书写时要体现出它的雄壮、精神的飞扬和奋发等特征,更要表现出它的气势和威严。
九、米芾《道字图》米芾的《道字图》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件举世闻名的作品,书写时要精通其书法特点,突出其笔画构造和整体形态。
十、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名作,书写时要注重整体布局,突出其骨瘦、精悍、清丽、鲜明的形态特点。
这些书法必考的十大科目,正是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兰亭集序书法隶书
兰亭集序书法隶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
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情感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343年中秋晚秋时所写,以记述他与友人一同饮酒、品茗、吟诗赋文的情境,以及这些活动所带给他的种种启迪和感受。
此后,这篇文章不仅成为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作品鉴赏如下:一、整体结构简洁清秀王羲之兰亭集序以笔墨磨炼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勾勒成一个精致的平面图案。
本篇书稿于千物萧条的秋季下所创,其笔意沉着,意境悠远,构图更趋天然。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结构,圆润古典,笔画纤细圆润,具有清秀、简洁、明快之感。
书法构图上,书写计结的布局表现,使兰亭双影,在典雅中充满了咏史之感。
二、梅兰竹径的奇趣妙笔兰亭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庭院,梅兰竹径亦是构思之物,但王羲之在集序中,将兰亭竹径的奇趣妙笔尽现眼前。
王羲之的笔墨丰富,他的书法读破墨色、诗呼雅致,开创了一种典雅的书写艺术,“笔意象征”与“笔意具象”兼备,让人品味其中的意趣。
三、书法技法多样丰富王羲之在书写兰亭集序时,不仅运用了草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体,还运用了变化多端的笔画技法,包括泼墨、点染、颠簸、一泼三叹等,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其字形条平、墨色稠重、线条流畅,凸显书法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给观者一种流畅、灵动的节奏感。
完整、韵达、造型典雅,兼具书法、围绕、着墨之长处。
整篇书稿充满波涛般的韵律,诗意深邃,意境高远,表现了王羲之对于求学与精神追求的卓识情怀。
五、影响世人,传诵千秋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被誉为“天下书法之始、师法典范”,对后世书法界影响巨大。
如今的兰亭集序原本已不存,但众多传世的兰亭集序碑帖,更加凸显了这篇作品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西泠创始人之一王福庵隶书《兰亭序》,别树一帜古朴典雅
西泠创始人之一王福庵隶书《兰亭序》,别树一帜古朴典雅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
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
精篆刻,是。
书法工篆、隶。
得吴昌硕鼓励,另辟蹊径,专工小篆与金文。
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
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刻印风格其印初宗浙派,後又益以皖派之长,复上究周秦两汉古印,自成体貌;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偶拟明人印格,亦时有会心。
尤精於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者。
於近代印人中,允称翘楚。
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
并时吴赵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
』并注云:『王福庵,名褆,杭州人。
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
与吴昌硕、赵叔孺同时各名一家。
』词人姚景之曾有《百字令》一首题其印稿:『穷年□□,守高曾,直欲嬴刘凌越。
心事千秋惟我在,此席伊谁能夺?凿白利朱,周规折矩,脱手锋铓发。
勒铭才调,镜涯催老华发。
堪叹力尽雕龙,一编矜重,抵摇签琼牒。
料得斯文天未丧,真宰潜通臣颉。
兵象同论,硅符合契,异代渊源接。
清风据几,冲襟长葆贞洁。
』盖道其绝艺也。
四十六岁时,因手拨电风扇开关触电伤脑,曾卧病两年,愈後每伏案稍久,即感头晕目眩。
此後,刻印必仰卧於藤榻之上,右手执刀,左手握石以外,小指上悬以小镜,两手擎空*作,边刻边以小镜照示,习以为常,作边款亦复如此。
胸间石屑遍陈,不之顾也。
因印面向下,刀锋取势较难,於笔力不无影响。
喜吸烟,凡刻印写字,唇间必含—烟斗,烟之熄灭与否在所不计,以为如此可助文思,否则便感若有所失。
书工数体,金文、小篆,均匀整而劲健;晚年从汉洗文字悟得天趣,参以缪篆排叠之法以作篆隶,朴厚古拙,尤独出冠时;隶楷亦自出机杼,别树一帜。
平居和易,乐於扶掖後辈。
《兰亭集序》
凭借
对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取独 等到 到达
附着
过去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因 指“向之”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自然
到、及
岂不痛哉!
第3自然段
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
作:诏策、檄移、章表、奏启 文:诗骚、文赋、乐府、颂赞
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施蛰存
结合全文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情感?
人贤
信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可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景美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乐 良辰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赏心
观宇宙之大 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悲伤
明白
本来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无根据Leabharlann 一个个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纵使
情趣
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的诗文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 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 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 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 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 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 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 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 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 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 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 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 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 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 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 代,是难能可贵的。全文仅320余字,先记 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情景互见,淋漓 满纸,也启人思考。
修禊事也
词语解释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பைடு நூலகம்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词语解释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终期于尽
临文嗟悼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这
自然万物 用来 和风 放开、 敞开 穷尽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实 值 在 得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 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 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 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 在快乐啊!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修禊: 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 (禊:洁也。)
暮春之初
群 贤 毕 至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 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 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 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 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 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 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 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兰亭集序书写形式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序文,其书写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书:王羲之在书写《兰亭集序》时采用的是行书,这种书体笔画流畅,结构紧凑,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美感。
2.楷书:在《兰亭集序》的一些字句中,王羲之还采用了楷书的写法。
楷书笔画规整,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和规范性。
3.草书: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一些草书的笔画和结构,也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隶书:在《兰亭集序》的一些部分中,王羲之中还采用了隶书的写法。
隶书的笔画刚健有力,结构规整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采用了多种书体,并巧妙地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他卓越的书法才华。
十大经典隶书名帖
十大经典隶书名帖
十个具有经典意义的隶书名帖:
1.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王献之《蘭亭集序》
3.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4. 颜真卿《祭侄文稿》
5. 柳公权《玄秘塔碑》
6. 皇甫冉《虢国夫人行书同文诗》
7. 杨凝式《伊尹碑》
8. 文徵明《奉使横江图记》
9. 何绍基《明太祖庙碑》
10. 赵孟頫《道德经卷首》
这些名帖都是中国隶书艺术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隶书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它们在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兰亭序》隶书笔意再研究
‘ 死 生亦 大矣’ 的死字 , 凡七字, 和汪中的六字 加拢来 , 共十三字 , 也仅只有百分之 四的光景 。 以仅仅这样 的百分比 , 而说整 个 《 兰亭序 帖 有隶书笔 意 , 那是不 合逻辑 的 ” ⑥。 其三 ,“ 有 隶书笔意的 十七 帖) ) 里面, 有 吾为逸 民之怀 久矣 一帖 , 便 明白地 表示着它 的遁世思 想这
隶 书笔意呢?如就 某 几个字 , 或者某 一个字 的
一
己越来 越接近 王羲之 隶书笔意 的真实。 ” ⑨但
这种接 近 是在 反驳 别人观 点 时的 不得 已而 为
书。 以后所 见晋碑皆 未能有此一种 笔意 ; 此 南 朝梁陈 以后之 迹也 。 ……然 则定武 虽佳 , 盖 足 以与 昭陵诸碑伯 仲而 巳, 隋唐间之佳 书 , 不必 右 军笔也 。 ” ②晋碑 所具 有的 是如阮元 所说的
这 样的用笔法, 就 是所谓隶书笔意” ⑤。 从此可 以看 出, 郭沫 若所说 “ 隶书笔意” 包含有两种 :
一
认 为右军行草书当有章草 笔意 , 备八分气 度 , 现 存 兰亭 “ 有齐、 隋以后笔 致 ” 。 李文 田否
定 的 则更 为彻底 , 他说 :“ 定 武石 刻未 必晋人
面” ⑦。 郭氏认 为类似于 兰亭序》和 十七
帖》中化 用章 草 笔 法 的 形 态是 属于 “ 隶书 笔 意” 的范畴 的。 邢文认为高二适的 问题 ,“ 一方
一
、
兰亭序 的隶书笔意 问题
随着 论 证 的 需要 , 标 准 往 往 随之 改 变。 检 证 郭沫 若对隶书笔意 的界定 主要 有三类。 其一 , ‘ ‘ ‘ 故世 无右 军之书 则巳 , 苟 或有 之 , 必 其 与 ( ( 爨 宝子 爨 龙颜 》 相近 而后可 ’ 。 ……隶 书 的笔意 究竟是 怎样的 呢? 具 体地说 来, 是 在使 用方笔, 逆 人平出, 下笔藏锋而落笔不 收锋 , 形
隶书的种类
隶书的种类书法中的隶书是一种书写规范十分严格的字体,它不仅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印章、招牌等领域。
隶书的历史悠久,从汉朝开始流传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又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
1.汉隶汉隶是隶书的鼻祖,它诞生于汉代,随之发展壮大。
汉隶的书写特点是强调笔调,还原器物的形态,在运用古文字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
汉隶书写严谨,笔画勾画刚毅有力,规矩划一,是隶书的最早形态,对于后世的隶书书写有着重要的影响。
2.秦隶秦隶,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创新。
秦隶的字体较为方正,几乎没有弧度。
秦隶润泽精工,笔画粗细匀称,骨骼清晰,舒展刚烈,精微严密,是中国书法发展中一道耀眼的光芒。
3.魏碑魏碑是北魏时期的一种隶书艺术形式,它兼收并蓄了东汉、三国、晋朝时期的隶书艺术,独树一帜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这种隶书艺术以构思周密、意境深远、笔法雄健著称,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形式。
4.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写的一篇隶书作品,世称“兰亭序”。
它选用的是颜真卿所书的行书,以草木、云烟为纸背景,形象地描绘出文人雅士同乐的场景。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中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颜体颜体是中国书法界最有影响的隶书字体之一,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其笔画骨力宏健,气势雄浑,构图庄重,给人以肃挺的感觉。
颜体被认为是中国书法中的典范之作,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杰出的表现,也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隶书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每一种隶书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文化的沉淀,都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希望我们能在了解隶书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的书法文化。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译文解读注音简介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译文解读注音简介兰亭序王羲之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蹔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
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
《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
《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导语:兰亭集序,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但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化之谜,莫过于其下落。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欢迎阅读!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宴聚于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王羲之生于3,卒于361年,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他出身贵族,官至右将、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 “王会稽”。
王羲之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蹊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有“右书在而魏晋之风尽”的美誉,被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们称他们父子两人为“二王”。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但是,就是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曾说过,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余兴来时临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书法 隶书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 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 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 临习王羲之真迹达 三十余年。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 朗 气 清 , 惠 风 和 畅 ,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 俯 察 品 类 之 盛 , 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 阋约 犹 椋 趴衫忠病?/p>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 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 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 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 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 最后由“是日也” 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 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 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 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 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 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1/7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 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 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 感慨, 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 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 ”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 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 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 作者对人生敏锐、 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接着作者交代 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 四自然段, 作者在尽述古人、 今人、 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 批判了庄周“ 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 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再由激荡而平静, 极尽波澜起伏、 抑扬顿挫之美, 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 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 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 “映带左 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 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这是反面衬托之笔, 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 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 “天朗气清”为下文的 “仰观” 、“俯察” 提供了有利条件 ;“惠风和畅 ”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 “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 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 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 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 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 一 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2/7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 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 当其欣于所遇”时, 都会“快然自足”, 却“不知老之将 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的聚会之乐而发, 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 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 ” 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 “ 死生亦大矣 ” 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 “ 痛 ”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 论, 从亲身感受谈起, 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 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
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 “ 一生死”,“齐彭祖” 论调的批判, 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
东晋时 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 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 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作者能与时风 为悖。
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 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基于这种认识, 所以才“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留于后人去阅读。
尽管将来“ 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
其一致也”。
这就从理论上说清 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
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 怀。
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 风格。
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
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兰亭集序》在 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 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 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 “ 齐彭荡”和“修楔事” 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 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 华而不实的文风形 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3/74/75/7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