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 的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12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
白细胞介素-12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
杨莉萍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3(12)12
【摘要】白细胞介素-12(IL12)是由抗原呈递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其主要活性是诱导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增加NK细胞的杀伤能力以及细胞毒T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活性.IL-12可作为治疗药物以内源性抗原的佐剂形式促进肿瘤或病毒特异性免疫,抑制肿瘤生长或治疗病毒感染;IL-12也可作为疫苗组成成分以外源性抗原的佐剂形式促进和增强保护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总页数】5页(P991-995)
【作者】杨莉萍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剂科,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5
【相关文献】
1.白细胞介素10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 [J], 王美芳;杨文涛;杨桂连;王春凤
2.Ⅰ期尘肺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2p70、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8含量的变化 [J], 袁宝军;王冬梅;邹吉敏;赵建宏
3.白细胞介素33——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白细胞介素1家族新成员 [J], 刘宁;郑祥雄
4.白细胞介素-12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宋舸;袁玫;卢世璧
5.白细胞介素12在伯氏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J], 陈姝;陆惠民;张山鹰;高琪;唐学恒;孙臻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因子的作用、抗原与抗体
细胞因子的作用、抗原与抗体
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的效应
细胞因子的作用
1、白细胞介素(IL):造血、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
2、干扰素(IFN):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3、肿瘤坏死因子(TNF):能直接导致肿瘤细胞坏死的细胞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5、生长因子(GF):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6、趋化性细胞因子:趋化作用
抗原(Ag):是一类能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其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决定基(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的表位是于抗体、T细胞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共同抗原:两种不同抗原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
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表位
凡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抗体(Ab):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所有的Ab都是Ig,而Ig不一定都是Ab
Ig的基本结构是由一对重链和一对轻链借二硫键连接的“Y”四肽键结构
Ig分为:IgM、IgG、IgA、IgD、IgE
IgG :人体类Ig中含量最多的,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IgM:分子量最大,是否存在感染的标志、出现最早的抗体
Ig IgA:血清型和分泌型母乳喂养中含有
IgD:血清型和膜结合型
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少的Ig,引起I超敏反应。
IL-15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IL-15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聂亚丹;贺毅;孙作厘;杨健;罗燕婷;刘明霞;王海霞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24(55)3
【摘要】IL-15作为免疫调控的关键分子,主要由髓系细胞分泌产生。
IL-15在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记忆CD8+T细胞稳态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具有广泛表达、严格分泌的特性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潜能。
IL-15与IL-15受体特异性结合后,激活下游JAK/STAT、Ras/Raf/MAPK及PI3K/AKT等多种信号通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抗感染等生物学效应。
本文主要综述了IL-15在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并总结了以IL-15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小分子激动剂和抑制剂,以期为深入探究IL-15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8页(P240-247)
【作者】聂亚丹;贺毅;孙作厘;杨健;罗燕婷;刘明霞;王海霞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88
【相关文献】
1.SIRT1免疫调节功能与免疫相关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IL-15与临床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3.益生菌与免疫调节及过敏性疾病白相关性研究进展
4.OX40/OX40L 在免疫调节及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5.胆汁酸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与肠道、肝脏炎症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细胞介素4诱导蛋白1(IL4I1)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 J Cell M ol Im m U n〇l)2021, 37( 1)79•综述.文章编号:1007-8738(2021 )01"0079>05白细胞介素4诱导蛋白1(IL4I1)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刘文倩,董成亚,刘向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70)[摘要]白细胞介素4诱导蛋白1(11411)是一种分泌型氨基酸氧化酶,由抗原提呈细胞产生,可将苯丙氨酸氧化为苯丙酮酸。
IW I1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并限制B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参与机体感染防御;作为肿瘤不良预后相关基因,参 与肿瘤免疫逃逸;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中,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促进髓鞘再生,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我们总 结了 1W I1在机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以期为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诱导蛋白1(I L4I1);免疫调节;肿瘤免疫逃逸;自身免疫性疾病;髓鞘再生;综述[中图分类号]R392. 9, R392.l l,R593. 2, G353.ll [文献标志码]AThe role of IL4I1 in immunoregulation :An updateLIU Wenqian,D O N G Chengya,LIU Xiangrong*National Center of Clinical Medicine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s,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 ail:Ixrpumc@[Abstract]Interleukin^ induced 1protein (IL4I1), a secreted amino acid oxidase produced by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oxidizes phenylalanine to phenylpyruvat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L4I1 exerts an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by inhibiting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 cells as well as limi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B cells. IL4I1 is involved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infection. As a gene related to poor prognosis in cancers, IL4I1 participates in tumor immune escape. IL411promotes remyelination via regulation of the different phenotypes of microglia in the autoimmune demyelinating diseases, but the detailed mechanism still remains unknown. W e summarize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IL4I1 in the immune regulation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cancer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Key words] interleukin^ induced gene 1(IL4I1) ;immune regulation;tumor immune escape;autoimmune disease;remyelination;review白细胞介素4诱导蛋白1(interleukin~4induced 1 protein,II4I1)是一种L型氨基酸氧化酶,因其可以 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诱导下 表达而命名。
白细胞介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白细胞介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白细胞介素,也称为白细胞生长因子,是人体内的一种细胞因子。
它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分泌,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和促进细胞生长。
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在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由于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白细胞介素的作用原理白细胞介素是一种蛋白质分子,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受体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白细胞介素主要影响外周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
在身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过程中,白细胞介素可以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等。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白细胞介素主要有四种类型:IL-1、IL-2、IL-4和IL-6。
每种类型的白细胞介素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也有不同的治疗应用。
IL-1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热休克反应,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治疗作用。
IL-2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细胞介素,具有调节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可以被用于治疗某些癌症、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IL-4主要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治疗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IL-6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白细胞介素,对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过程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了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目前,IL-6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和白血病等疾病。
白细胞介素的应用白细胞介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免疫调节治疗由于白细胞介素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目前已经证实,IL-2和IL-4可以被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 抗肿瘤治疗白细胞介素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因此被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目前,白细胞介素主要被用于治疗晚期肾癌、黑色素瘤和膀胱癌等。
白细胞介素-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及抗炎应用进展
第59卷 第2期2023年04月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J O U R N A LO F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S)V o l .59,N o .2A pr i l 2023[收稿日期]2021-03-25; [修订日期]2023-03-31[基金项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鲁发改重大办[2018]1268号);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8C X G C 1404)[第一作者]王贞丽(1971-),女,硕士,副主任药师㊂E -m a i l :q d -w z h e n l i @163.c o m ㊂[通信作者]丁会芹(1987-),女,博士,高级工程师㊂E -m a i l:d i n g h u i q i n @k l t ph a r m.c n ㊂白细胞介素-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及抗炎应用进展王贞丽1,秦欢2,王建刚3,丁会芹2,3(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质量管理科,山东青岛 266071;2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3 康立泰生物医药(青岛)有限公司)[摘要] 白细胞介素-10(I L -10)是抗炎细胞因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I L -10兼具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㊂本文分析了I L -10发挥双重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与主要抗炎作用通路,综述了I L -10在炎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及I L -10的药物开发方向㊂[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免疫调节;炎症;基因治疗[中图分类号] R 97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5532(2023)02-0313-04d o i :10.11712/jm s .2096-5532.2023.59.06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网络出版] 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2/d e t a i l /37.1517.R.20230522.1154.011.h t m l ;2023-05-23 17:09:07A D V A N C E S I NT H ED U A LI MM U N O R E G U L A T O R YR O L EO FI N T E R L E U K I N -10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I N A N T I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WA N GZ h e n l i ,Q I N H u a n ,WA N GJ i a n g a n g ,D I N G H u i qi n (Q u a l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S e c t i o no fQ i n g d a oS p e c i a l S e r v i c eS a n a t o r i u m C e n t e r o f P L A N a v y ,Q i n gd a o 26607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I n te r l e u k i n -10(I L -10)i s a na n t i -i nf l a m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a n d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a l a r gen u m b e r o f s t u d i e sh a v e s h o w n t h a t I L -10h a s t h e d u a l r o l e o f i mm u n o s t i m u l a t i o n a n d i mm u n o s u p p r e s s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z e s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 d u a l i mm u n o r e g u l a t o r y r o l e o f I L -10a n d t h em a i n a n t i -i n f l a mm a t o r y p a t h w a y s o f I L -10a n d r e v i e w s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 o f I L -10i n 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d i r e c t i o n f o r d r u g d e v e l o pm e n t .[K E Y W O R D S ] i n t e r l e u k i n -10;i mm u n o m o d u l a t i o n ;i n f l a mm a t i o n ;g e n e t i c t h e r a p y30年前,人们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10(I L -10),认为其是T h 2细胞分泌的标志性细胞因子㊂在I L -10发现初期,人们便证明它可以抑制T h 1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1],以及通过下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 C -Ⅱ)抑制单核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从而阻止T 细胞特异性增殖[2]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I L -10不仅具有抗炎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又有免疫刺激作用,这可能是阻碍I L -10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㊂本文通过对I L -10免疫双重作用的分析及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I L -10抗炎方面的治疗潜力,旨在为I L -10抗炎作用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依据㊂1 I L -10结构与来源I L -10是由两个非共价键结合的单体组成的同型二聚体分子,分子量约36000,每个单体由160个氨基酸组成,在单体之间存在两个二硫键连接㊂I L -10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㊁单核细胞㊁巨噬细胞㊁树突状细胞㊁自然杀伤细胞和B 细胞分泌,其中T 细胞是I L -10的主要来源[3]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显示,一些非造血细胞(如上皮细胞)也能够产生I L -10,当内源性和外源性递质(例如脂多糖㊁儿茶酚胺和c AM P 升高药物)激活这些细胞时,I L -10就会释放出来[4]㊂2 I L -10在免疫反应中的双重作用及影响因素早先的研究认为,I L -10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炎症反应㊂然而,近些年的研究结果却表明I L -10可能存在免疫双重作用,即在某些情况下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而非抗炎,这一作用可能是阻碍I L -10在炎症性疾病中应用的原因之一㊂例如,R E N N I C K 等[5]研究发现,I L -10缺陷型小鼠自发性发展为炎症性肠病(I B D ),体内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而过表达I L -10的小鼠可以抵抗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这表明内源性I L -10能够预防I B D 的发生㊂此外,I L -10在胰腺炎[6]㊁糖尿病[7]㊁脓毒症[8]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了抑制炎症作用㊂然而临床研究结果却与预期相反,给予重组人源I L -10(r h I L -10)病人临床症状并没有显著地改善,且疗效在病人间存在较大差异,r h I L -10对疾病严重程度高㊁内源性I L -10血清水平低病人的疗效高于疾病严重程度低㊁I L -10血清水平高的病人[9];此外,低至中剂量的r h I L -10给药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而高剂量r h I L -10全身给药促进疾病进展,这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10]㊂以上研究结果提示,I L -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取决于炎症程度和I L -10剂量,此外还与靶细胞类型㊁免疫反应阶段等有关系㊂2.1 I L -10作用于不同靶细胞介导不同的免疫效应I L -10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㊂在固有免疫中I L -10作用于抗原递呈细胞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14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59卷(A P C s),主要诱导免疫抑制反应㊂A P C s如巨噬细胞(Mø)和树突状细胞(D C s)表达高水平的I L-10受体(I L-10R),并在激活后进一步上调其表达[11],A P C s中I L-10信号通路的一般功能是维持免疫稳态,抑制促炎反应㊂因此,在固有免疫中I L-10发挥抗炎作用㊂而适应性免疫中I L-10发挥免疫双重作用,这取决于T 细胞的异质性㊂T细胞主要参与适应性免疫,不同于A P C s 本身高表达I L-10R,T细胞一般在激活后才上调I L-10R,即在幼稚T细胞中表达最低,在记忆T细胞中表达最高[12]㊂因此,I L-10影响T细胞在不同炎症阶段的功能㊂一方面, I L-10在炎症过程中直接抑制C D4+T细胞亚群的促炎效应[13]㊂F o x p3高表达的C D4+T细胞是重要的促炎细胞,其表面表达C D40L蛋白,能够激活B细胞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14]㊂此外I L-10还可影响F o x p3+调节性T细胞(F o x p3+ T r e g)的稳定性,抑制炎症的发生㊂而1型调节T(T R1)细胞是一类F o x p3低表达的C D4+T细胞,其特征是表达多种共抑制受体(L A G-3㊁T I M-3㊁P D-1㊁C T L A-4㊁T I G I T)但不表达C D40L,研究发现I L-10能促进T R1细胞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抗炎作用[15]㊂此外,I L-10还能够抑制T h17细胞的分化[16]㊂另一方面,I L-10调控C D8+T细胞可能发挥相反的效应,肿瘤内C D8+T细胞经I L-10诱导后释放I F N-γ和颗粒酶/穿孔素,I F N-γ一般可促进炎症,但也有报道认为其与I L-10可能在免疫抑制中起协同抗炎作用;另外,I L-10还刺激C D8+T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以及记忆免疫的形成,发挥促炎作用[17]㊂2.2 T细胞中I L-10的浓度与功能的关系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进行的I L-10临床试验显示,在脂多糖(L P S)诱导内毒素血症的情况下,高剂量的r h I L-10除了能够抑制A P C s和C D4+T细胞活化外,还可诱导细胞毒性C D8+T细胞活化[18]㊂提示I L-10的双重功能不仅依赖于靶细胞,还依赖于I L-10的浓度,即A P C s和C D4+T细胞在低浓度和高浓度I L-10水平时均可以被控制,而C D8+T细胞则需要高浓度I L-10才能被激活㊂但是I L-10在什么情况下激活相同靶细胞(如C D8+T细胞㊁T h1细胞和T h17细胞)的促炎或抗炎信号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㊂此外,I L-10的细胞来源和辅助因子(如其他细胞因子)是否会影响I L-10的双重功能尚不清楚㊂在肿瘤治疗研究方面,N A I N G等[19]选择晚期实体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聚乙二醇修饰的I L-10(P E G-I L-10)以1~ 40μg/k g剂量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研究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表明P E G-I L-10可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免疫刺激细胞因子升高,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降低,其中1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病人和4例肾细胞癌病人以20μg/k g剂量治疗8周后病情缓解㊂而在炎症性疾病的研究方面,F E D O R A K 等[20]应用r h I L-10(1~20μg/k g)治疗轻度至中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病人,结果显示5μg/k g剂量的治疗效果最佳㊂此外T I L G等[21]研究显示,应用20μg/k g剂量r h I L-10皮下注射治疗克罗恩病会导致病人血清I F N-γ水平升高,不仅没有观察到对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反而观察到发热㊁头痛等副作用㊂以上结果提示低剂量I L-10可抑制C D4+T细胞发挥抗炎作用,用于治疗炎症疾病;而高剂量I L-10可诱导C D8+T 细胞活化,抗炎作用减弱,但可用于抗肿瘤治疗㊂3I L-10抗炎作用相关级联通路I L-10作用于靶细胞后发生何种反应取决于细胞表面I L-10R的参与和细胞内的信号级联[22]㊂I L-10R由α㊁β两个亚基组成,I L-10Rα主要表达于白细胞,与I L-10高亲和性结合,而I L-10Rβ则是广泛表达的,与I L-10辅助性结合㊂与I L-10Rα亚单位相关的J a n u s激酶(J A K)和与I L-10Rβ亚单位相关的酪氨酸激酶(T Y K)在I L-10的作用下发生磷酸化,然后激活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蛋白(S T A T s)同源/异源二聚化并移位到细胞核中,进而调节免疫反应,如降低MH C-Ⅱ的表达,减少A P C 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以及上调参与调节巨噬细胞失活的肌腱膜纤维肉瘤基因B型蛋白,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㊂研究表明,除经典的J A K-S T A T 级联通路外,I L-10还可以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P I3K)/A k t级联通路,增强抗凋亡因子B c l-2和B c l-x l的表达,同时降低c a s p a s e-3的表达水平,从而阻止细胞凋亡[23]㊂E D D I E I P等[24]提出了另一条与I L-10代谢有关的机制通路:I L-10抑制L P S诱导的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并促进氧化磷酸化;此外,I L-10通过激活S T A T-D D I T4通路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m T O R)靶点的活性来控制细胞代谢,并认为I L-10的这种代谢控制对炎症的控制至关重要㊂因此,与其多重来源一样,I L-10也靶向多种细胞和通过多种分子途径来抑制或刺激免疫反应[22]㊂4I L-10的抗炎应用研究进展4.1外源性I L-10蛋白治疗鉴于I L-10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人们首先想到通过应用外源性I L-10治疗疾病,目前已在多种动物模型或临床试验中证实了重组I L-10蛋白对疾病的疗效㊂MA Z E R等[25]通过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研究显示,I L-10一方面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 N F-α,降低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激活适应性免疫促进T细胞产生I F N-γ,激活机体抗感染反应,表明I L-10不论是对先天性免疫的抑制作用还是对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均对脓毒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㊂K R I S HN A-MU R T H Y等[26]对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研究显示,造模后第0㊁1㊁3㊁5㊁7天皮下注射50μg/k g重组I L-10可改善心室功能,减轻心肌纤维化,降低小鼠死亡率㊂HO S等[27]建立了角膜缝线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结膜注射小鼠重组I L-10蛋白10μg/L治疗,结果表明I L-10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并抑制血管生成,证明I L-10具有治疗病理性角膜炎的潜力㊂T I N S L E Y等[28]的研究显示,连续向孕鼠腹腔注射r h I L-10可减轻其子痫样症状㊂Z HA O等[29]用不同浓度I L-10处理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 P E),结果显示I L-10可抑制R E P细胞增殖和迁移,下调炎症因子分泌,表明I L-1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期王贞丽,等.白细胞介素-10的免疫双重作用及抗炎应用进展315具有改善风湿性视网膜脱离的潜力㊂尽管外源性I L-10蛋白治疗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临床试验中却并未表现出良好的疗效㊂原因可能是由于I L-10半衰期短,药代动力学不确定,作用机制复杂,很难通过简单地提供外源性I L-10蛋白来达到临床需求㊂4.2I L-10抗体药物治疗I L-10全身性给药不仅治疗效果不佳,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新的开发策略倾向于I L-10的靶向给药㊂例如,由意大利P h i l o g e n公司开发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F8-I L-10(D e k a v i l)就是基于抗体的药物传递策略,由人F8抗体(靶向纤维连接蛋白结构域A)与I L-10融合,能够在疾病部位传递和积累细胞因子,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 A)和I B D中很有前景[30]㊂F R A N Z等[31]研究显示,F8/I L-10在慢性排斥反应发展过程中有治疗效果㊂G A L E A Z Z I等[32]在临床试验中应用F8/I L-10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R A,与安慰剂组相比显示出较好的疗效㊂Q I A O等[33]则开发了基于西妥昔单抗的I L-10融合蛋白,能够延长I L-10半衰期并有助于I L-10肿瘤靶向递送,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效果㊂I L-10抗体药物解决了单独使用重组I L-10蛋白给药特异性差的问题,是未来新药开发的一个有效途径㊂4.3I L-10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基因的功能修饰)代表了人类疾病治疗的未来方向㊂I L-10的基因治疗同样成为了近年来主要的研究方向㊂C Y P E L等[34]在肺移植前使用编码I L-10的腺病毒载体(A d h I L-10)进行基因治疗以修复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导致的供体肺损伤,结果显示A d h I L-10治疗后肺功能(动脉氧压和肺血管阻力)有显著改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向抗炎细胞因子表达转变,肺泡-血液屏障恢复完整性㊂O I S H I等[35]研究也显示,慢病毒I L-10基因疗法增加了肺移植模型小鼠I L-10的表达,具有积极作用㊂为了对抗移植排斥反应,J E O N G等[36]构建了携带巨细胞病毒I L-10(v I L-1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治疗供体大鼠1h后进行皮肤异体移植,结果证明移植物中的v I L-10基因提高了移植物存活率并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证明I L-10基因治疗是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方法㊂此外,结肠炎小鼠模型直肠给药编码I L-10的慢病毒载体和腹腔注射编码I L-10的质粒均安全地穿透局部黏膜组织,对小鼠结肠炎有治疗作用[37]㊂将编码h I L-10质粒注入去卵巢大鼠牙龈,能抑制牙槽骨吸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治疗牙周炎[38]㊂不同于以上研究中直接使用I L-10基因载体,有研究构建了慢病毒C X C L10载体,以C X C L10启动子基因间接调节I L-10的过表达,结果显示R A病人滑膜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减少,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适用于R A的诱导型局部基因治疗方法㊂综上所述,I L-10是一种具有抗炎和促炎特性的多效细胞因子,炎症程度㊁I L-10剂量㊁靶细胞类型㊁免疫反应阶段等均可影响I L-10的抗炎效应㊂外源性重组I L-10蛋白已经在众多炎症性疾病动物模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药理作用,近年来,随着抗体药物与基因治疗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致力于I L-10融合蛋白药物㊁抗体药物或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㊂本综述聚焦在I L-10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的因素与I L-10成药性研究上,旨在为I L-10抗炎药物开发提供参考㊂[参考文献][1]F I O R E N T I N O DF,Z L O T N I K A,MO S MA N N T R,e ta l.I L-10i n h i b i t sc y t o k 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b y a c t i v a t e d m a c r o p h a g e s[J].T h e J o u r n a l o f I mm u n o l o g y,1991,147(11):3815-3822.[2]N E UMA N N C,S C H E F F O L D A,R U T Z S.F u n c t i o n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o fTc e l l-d e r i v e d i n t e r l e u k i n-10[J].S e m i n a r s i n I m-m u n o l o g y,2019,44:101344.[3]WA N GXT,WO N G K,O U Y A N G WJ,e t a l.T a r g e t i n g I L-10f a m i l y c y t o k i n e s f o r 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h u m a nd i s e a s e s[J].C o l dS p r i n g H a r b o rP e r s p e c t i v e si n B i o l o g y,2019,11(2):a028548.[4]O U Y A N G W J,O G A R R A A.I L-10f a m i l y c y t o k i n e s I L-10a n d I L-22:f r o mb a s ic s c i e n c e t o c l i n i c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J].I mm u-n i t y,2019,50(4):871-891.[5]R E N N I C K D M,F O R T M M.L e s s o n s f r o m g e n e t i c a l l y e n g i-n e e r e da n i m a lm o d e l s.Ⅻ.I L-10-d e f i c i e n t(I L-10(-/-)m i c ea n d i n t e s t i n a l i n f l a mm a t i o n[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o l o-g y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a n d L i v e r P h y s i o l o g y,2000,278(6):G829-G833.[6]林荣贵.白介素-10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8.[7]赵辉.过表达I L-10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糖尿病小鼠慢性创面愈合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8]翁金森,林静萍,叶勇,等.I L-10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19,41(6):148-149, 162.[9]F E D O R A K R N,G A N G L A,E L S O N C O,e t a l.R e c o m b i-n a n t h u m a n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m i l d t om o d e r a t e l y a c t i v eC r o h n s d i s e a s e.T h e 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 f l a m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S t u d y G r o u p[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0,119(6):1473-1482.[10]王佳丽,刘丽华.I L-10对肿瘤免疫双向调节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6,23(1):130-134.[11]WA N G W W,WA N GY M,L IK,e t a l.I L-10f r o md e n d r i t i cc e l l s b u t n o t f r o m Tr e g u l a t o r y c e l l s p r o t e c t s a g a i n s t c i s p l a t i n-i n d u c e d n e p h r o t o x i c i t y[J].P L o SO n e,2020,15(9):e0238816.[12]B E D K ET,MU S C A T EF,S O U K O U,e t a l.T i t l e:I L-10-p r o-d u c i n g Tce l l s a n d t h e i r d u a lf u n c t i o n s[J].S e m i n a r s i n I mm u-n o l o g y,2019,44:101335.[13]K UMA RR,N GS,E N GW E R D AC.T h e r o l e o f I L-10i nm a-l a r i a:ad o u b l ee d g e ds w o r d[J].F r o n t i e r si nI mm u n o l o g y, 2019,10:229.[14]V O G E LI,V E R B I N N E NB,MA E SW,e t a l.F o x p3+r e g u l a-t o r y Tc e l l s a r e a c t i v a t e d i n s p i t e o f B7-C D28a n dC D40-C D40Lb l oc k ad e[J].E u r o pe a nJ o u r n a l of I mm u n o l og y,2013,43(4):1013-10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16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59卷[15]B R O C KMA N N L,G A G L I A N IN,S T E G L I C H B,e t a l.I L-10r e c e p t o r s i g n a l i n g i s e s s e n t i a l f o rT R1c e l l f u n c t i o n i nv i v o [J].J o u r n a lo f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 m o r e,M d:1950),2017, 198(3):1130-1141.[16]L IQ S,A N D E R S O N C D,E G I L M E Z N K.I n h a l e dI L-10s u p p r e s s e s l u n g t u m o r i g e n e s i sv i aa b r o g a t i o no f i n f l a mm a t o r y m a c r o p h a g e-T h17c e l l a x i s[J].J o u r n a l o f 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m o r e,M d:1950),2018,201(9):2842-2850.[17]B A T C HU R B,G R U Z D Y N O V,K O L L IB K,e t a l.I L-10s i g n a l i n g i n t h e t u m o r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o v a r i a n c a n c e r[J].A d v a n c e s i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e d i c i n ea n dB i o l o g y,2021,1290:51-65.[18]L A UW FN,P A J K R TD,H A C KCE,e t a l.P r o i n f l a mm a t o-r y e f f e c t s o f I L-10d u r i n g h u m a ne n d o t o x e m i a[J].J o u r n a l o f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 m o r e,M d:1950),2000,165(5):2783-2789.[19]N A I N G A,P A P A D O P O U L O S K P,A U T I O K A,e ta l.S a f e t y,a n t i t u m o r a c t i v i t y,a n d i mm u n e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p e g y l a t e d r e c o m b i n a n t h u m a n i n t e r l e u k i n-10(AM0010)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d v a n c e d s o l i d t u m o r s[J].J o u r n a l o fC l i n i c a lO n c o l o g y:O f f i-c i a lJ o u r n a lo ft h e A m e r i c a n S o c i e t y o f C l i n i c a l O n c o l o g y,2016,34(29):3562-3569.[20]F E D O R A K R N,G A N G L A,E L S O N C O,e t a l.R e c o m b i-n a n t h u m a n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i l d t om o d e r a t e l y a c t i v eC r o h n s d i s e a s e.T h e I n t e r l e u k i n10I n f l a m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S t u d y G r o u p[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00,119(6):1473-1482.[21]T I L G H,V A N MO N T F R A N SC,V A N D E N E N D E A,e ta l.T r e a t m e n t o fC r o h n s d i s e a s ew i t h r e c o mb i n a n t h u m a n i n-t e r l e u k i n10i n d u c e st h e p r o i n f l a m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i n t e r f e r o ng a mm a[J].G u t,2002,50(2):191-195.[22]S A R A I V A M,V I E I R AP,O G A R R A A.B i o l o g y a n d t h e r a-p 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o f i n t e r l e u k i n-10[J].T h e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m e n t a lM e d i c i n e,2020,217(1),e20190418.[23]L I N LZ,C H E N H B,Z H A N G Y X,e ta l.I L-10p r o t e c t sn e u r i t e s i no x y g e n-g l u c o s e-d e p r i v e dc o r t i c a ln e u r o n st h r o u g h t h eP I3K/A k t p a t h w a y[J].P L o S O n e,2015,10(9): e0136959.[24]E D D I E I P W KE,H O S H IN,S HO U V A LDS,e t a l.A n t i-i n-f l a mm a t o r y e f f e c t o f I L-10m e d i a t e db y m e t a b o l i c r e p r og r a m-m i n g o fm a c r o p h a g e s[J].S c i e n c e(N e w Y o r k,N Y),2017, 356(6337):513-519.[25]MA Z E R M,U N S I N G E RJ,D R E WR Y A,e ta l.I L-10h a sd i f fe r e n t i a l ef f e c t s o n t h e i n n a t e a n d a d a p t i v e i mm u n e s y s t e m so f s e p t i c p a t i e n t s[J].J o u r n a l o f I mm u n o l o g y(B a l t i m o r e,M d: 1950),2019,203(8):2088-2099.[26]K R I S H N AMU R T H Y P,R A J A S I N G H J,L AM B E R SE,e ta l.I L-10i n h ib i t s 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a t t e n u a t e s l e f tv e n t r ic u l a rr e m o d e l i n g a f t e r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v i a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S T A T3a n d s u p p r e s s i o no fH u R[J].C i r c u l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2009,104(2):e9-e18.[27]H O SD,B U C H E RF,R E G E N F U S SB,e t a l.I L-10i n d i r e c t l yr e g u l a t e s c o r n e a l l y m p h a n g i o g e n e s i sa n dr e s o l u t i o no f i n f l a m-m a t i o nv i am a c r o p h a g e s[J].T h e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a t h o l o-g y,2016,186(1):159-171.[28]T I N S L E YJH,S O U T HS,C H I A S S O N VL,e t a l.I n t e r l e u-k i n-10r e d u c e si n f l a mm a t i o n,e n d o t h e l i a l d y s f u n c t i o n,a n d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i n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p r e g n a n tr a t s[J].A m e r ic a nJ o u r n a l o fP h y s i o l o g y R e g u l a t o r y,I n t e g r a t i v ea n d C o m p a r a-t i v eP h y s i o l o g y,2010,298(3):R713-R719.[29]Z H A O Q,J I M L,WA N G X M.I L-10i n h i b i t sr e t i n a l p i g-m e n t e p i t h e l i u m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a n dm i g r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r e g u-l a t i o n o fV E G F i n r h e g m a t o g e n o u s r e t i n a l d e t a c h m e n t[J].M o-l e c u l a rM e d i c i n eR e p o r t s,2018:17(5):7301-7306. [30]B R U I J N E N S T G,C H A N D R U P A T L A D M S H,G I O-V A N O N N IL,e t a l.F8-I L10:an e w p o t e n t i a l a n t i r h e u m a t i cd r u ge v a l u a t e d b y a P E T-g u i d e d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a p p r o a c h[J].M o l e c u l a rP h a r m a c e u t i c s,2019,16(1):273-281.[31]F R A N Z M,D O L LF,G RÜN K,e t a l.T a r g e t e dd e l i v e r y o fi n t e r l e u k i n-10t o c h r o n i c c a r d i a c a l l o g r a f t r e j e c t i o nu s i n g ah u-m a na n t i b o d y s p e c i f i c t o t h e e x t r a d o m a i nAo f f i b r o n e c t i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C a r d i o l o g y,2015,195:311-322.[32]G A L E A Z Z I M,B A Z Z I C H IL,S E B A S T I A N IG D,e ta l.Ap h a s e I B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w i t hD e k a v i l(F8-I L10),a n i mm u n o r e-g u l a t o r y a r m e d a n t i b o d y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r h e u m a t o i d a r-t h r i t i s,u s e d i nc o m b i n a t i o nw i I hm e t h o t r e x a t e[J].T h e I s r a e l M e d i c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J o u r n a l,2014,16(10):666.[33]Q I A OJ,L I UZD,D O N GCB,e t a l.T a r g e t i n g t u m o r sw i t hI L-10p r e v e n t sd e n d r i t i cc e l l-m e d i a t e dC D8+Tc e l l a p o p t o s i s[J].C a n c e rC e l l,2019,35(6):901-915.e4.[34]C Y P E L M,L I U M Y,R U B A C H A M,e t a l.F u n c t i o n a l r e p a i ro fh u m a n d o n o rl u n g s b y I L-10g e n et h e r a p y[J].S c i e n c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M e d i c i n e,2009,1(4):4r a9.[35]O I S H IH,J U V E TSC,MA R T I N U T,e t a l.An o v e l c o m-b i n e d e x v i v oa n d i n v i v o l e n t i v i r a l i n t e r l e u k i n-10g e n ed e l i v e r ys t r a t e g y a t t h e t i m eo f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sc h r o n i c l u n ga l l o g r a f t r e j e c t i o ni n m i c e[J].T h eJ o u r n a lo fT h o r a c i ca n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S u r g e r y,2018,156(3):1305-1315.[36]J E O N G Y,P A R KJK H,E U NS.V i r a l v e c t o rm e d i a t e d i n-t e r l e u k i n-10g e n e t r a n s f e r i n s k i n a l l o g r a f t[J].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e d i n g s,2020,52(6):1864-1868.[37]MA T S UMO T O H,HA G A K,O H N OI,e t a l.M u c o s a l g e n et h e r a p y u s i n g a p s e u d o t y p e d l e n t i v i r u s v e c t o r e n c o d i n g m u r i n ei n t e r l e u k i n-10(m I L-10)s u p p r e s s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e-l a p s e 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u r i n e c o l i t i s[J].B M C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g y,2014,14:68.[38]L IYF,MASZ,G U OJB,e t a l.E f f e c t o f l o c a l h I L-10g e n et h e r a p y o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p e r i o d o n t i t i si n o v a r i e c t o m i z e dr a t s [J].A c t aO d o n t o l o g i c aS c a n d i n a v i c a,2017,75(4):268-279.(本文编辑黄建乡)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L-12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 胞介 素 1 ( tr u i一2 I 一2 又 名细 胞 2 i el kn 1 ,L 1 ) n e
毒 淋 巴 细 胞 成 熟 因 子 (yoo i lmp o yemau c ttxc y h c t t— rt nfco , L F , 称 为 自然 杀 伤 细 胞 刺 激 因 ai atrC M )也 o
素 产 生 ; 与 其 他 细 胞 因 子 协 同成 为 重 要 的 免 疫 治 疗 因子 。 能
关 键 词 :L 1 ; 疫 调 节 I一 2 免
中图 分 类 号 : 8 2 4 ¥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0 75 3 ( 0 0 0 — 1 lO 1 0 0 8 2 1 ) 20 1 -4
子 ( a u a i e el t lto a t r NKS , n t r lkl rc l s i a in f co , l mu F) 是
基酸组 成 , 含 7个 半 胱 氨 酸残 基 和 3个 潜 在 的 糖 包 基 化位 点 。单 独将 p 5 p 0的 c NA转 染 C s 3 或 4 D o 或 C HO细 胞后 均只 能得 到对 应 的单 条链 , 只有共 转染 才 能得 到生 物活性 的 I 一2 p 5异 源二 聚 体 ) 4 L1 ( 7 。p 0
I 一2是 由美 国学者 Wi a 从 E I1 s r t B病 毒转 染 人
B淋 巴 母 细 胞 系 R MI 8 6的 培 养 液 中 发 现 的 , P 一 6 8 并
2 I -2对 免疫 细胞 的调 节 作 用 L1
2 1 T lTh 活 性 的 作 用 调 节 . h/ 2
因子 有一 定 的同 源性 , 且 与 其 他 许 多 细胞 因子 一 并 样 , 丰 富 的 a螺 旋 。p 0亚 基 与 促 红 细胞 生 成 素 有 一 4
遗传学知识:基因与免疫的互动
遗传学知识:基因与免疫的互动基因与免疫的互动一直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从个体基因的遗传特征到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都受到基因的影响。
本文将就基因与免疫的互动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基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抗体产生和细胞免疫功能。
人类基因组中有许多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包括免疫调节因子、免疫信号通路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等。
因此,遗传变异和突变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例如,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可以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IL-10基因的多态性与自身免疫疾病、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CD282是Toll-Like receptor 2(TLR2)的人类基因,它在体内起着识别微生物病原体和启动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
而TLR2的活性过高或者降低都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调和相应疾病的发生。
二、免疫对基因的影响除了基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外,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环境和抵御入侵病原体的过程中也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
因此,免疫系统与基因的互动是相互的、复杂的。
许多研究表明,免疫反应过程中诸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脾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他们通过影响转录因子的激活和废用、转录后的RNA处理和翻译等的生物过程,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多巴胺受体D4(DRD4)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DRD4携带的不同等位基因同种异构体会影响其对多巴胺信号的敏感性,从而影响易感性、抗病率和免疫反应水平。
三、基因敲除技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基因敲除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具来研究特定基因对个体发育、生长和疾病机制的影响。
其主要方法是采用RNA干扰或基因编辑技术靶向特定基因基序序列的突变或剪切,达到特定基因失活的目的。
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
例如,在了解T细胞功能和自身免疫耐受过程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基因敲除技术操纵不同的基因,来研究其对T细胞的分化、增殖、转录因子激活、细胞凋亡和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IL-1)检测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介素-1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白细胞介素-1(IL-1)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如B细胞、NK细胞、体外培养的T细胞、角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细胞等也可产生IL-1。
2、正常情况下只有皮肤、汗液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IL-1,绝大多数细胞在受到外来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才能合成和分泌IL-1。
3、IL-1有两种不同的分子形式,一种称IL-1α,由159个氨基酸组成;另一种称为IL-1β,含153个氨基酸;两者由不同的基因分别编码。
虽其氨基酸顺序仅有26%的同源性,然而IL-1α和IL-1β以同样的亲和力结合于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4、IL-1受体(IL-1R)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二、生物学活性1、局部作用:局部低浓度的IL-1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①与抗原协同作用,可使CD4+T细胞活化,IL-2R表达;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可使脾细胞的溶血空斑数(PFC)增加100倍,这说明IL-1也促进抗体的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可以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可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胶原破坏、骨质重吸收等)就是由于关节囊内Mφ受刺激后活化并分泌IL-1,使局部组织间质细胞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和胶原酶,分解破坏滑膜所致;⑦IL-1对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骨代谢也均有一定影响。
2、全身性作用:IL-1的大量分泌或注射可以通过血循环引起全身反应。
①作用于下丘脑可引起发热,具有较强的致热作用。
这种作用与细菌内毒素明显不同:IL-1致热曲线为单向、潜伏期200 min左右,而内毒素致热曲线为双向,潜伏期至少为1H;IL-1对热敏感、易破坏,而内毒素耐热;给家兔反复注射内毒素可出现耐受,但对IL-1不会耐受。
②刺激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素,促进肾上腺素释放糖皮质激素,对IL-1有反馈调节作用。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IL6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IL6的动态变化及意义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和介质的调节。
其中,细胞因子IL-1、IL-2和IL-6在哮喘的发病和进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IL-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1的水平显著升高。
IL-1能够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增强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黏液过度分泌和支气管痉挛。
此外,IL-1还能够通过调节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4和IL-13,进一步加剧哮喘的炎症反应。
因此,IL-1在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IL-2是一种T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主要由CD4+辅助T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2的水平显著升高。
IL-2能够促进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其对气道炎症的反应。
此外,IL-2还能够激活B 细胞产生IgE抗体,进一步增加哮喘发作风险。
因此,IL-2在哮喘的发病和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主要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中,血清IL-6的水平显著升高。
IL-6能够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并且参与调节气道平滑肌收缩。
此外,IL-6还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一步增加哮喘的炎症反应。
因此,IL-6在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炎作用。
哮喘患儿血清中IL-1、IL-2和IL-6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状态和进展情况。
随着哮喘的发病和病情进展,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这些升高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调节气道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增加支气管痉挛的发生以及增加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
因此,监测血清中IL-1、IL-2和IL-6的水平对于评估哮喘的病情和预测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机制
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机制是一种非特异性宿主防御系统,借助于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来清除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
这一过程由细胞膜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作用以及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等多个层面组成,相互协同起来完成对外来物质的识别、攻击和清除等一系列行动。
细胞膜受体是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第一步,其作用是识别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分子,从而引发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膜上常见的受体有TLR、NLR、CLR、RIG-I等,它们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抗原分子结合。
例如,TLR可以结合到脂多糖、细菌DNA、RNA等通常存在于细菌内的成分,而CLR则主要与真菌细胞壁上的β-葡聚糖、卵巢细胞等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当受体结合到抗原分子时,会向下启动相应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磷酸化、蛋白酶剪切等方式改变细胞内信号分子的表达和功能,最终引发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定向迁移。
信号转导途径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作用是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核心内容。
信号转导途径包含很多下游信号蛋白的串联,这些信号蛋白的改变会引发多个细胞反应,如炎症反应、吞噬作用、细胞凋亡等。
三大MAPK信号通路以及NF-κB通路是常见的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因子是重要的介质,它们在免疫细胞间传递,促进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凋亡等。
包括TNF-α、IL-1β、IL-6、IL-12等。
IL-6和IL-12是野生动物疫苗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此外,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改变也会影响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反之,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变又会引起信号转导路径的偏移等。
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是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最后一部分,它能够使免疫细胞迁移到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所在的定位,从而最终清除下来这些异物。
定向迁移是一种高度组织特异性的现象,受到多种趋化因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的调节。
当细菌、病毒或其他异物被识别后,相关的免疫细胞就会聚集和活化,释放趋化因子以及细胞因子进行分泌,以诱导免疫细胞进行定向迁移。
IL-2与IL-15对NK细胞亚
3、IL-2 和IL-15 协同促进NK 细胞杀伤功能 在PBMC 中加入50 U/mL IL-15 和0、5、50、 500 和1 000 U/mL的IL-2, 培养3 d 后当效 靶比为5:1 时, 加入50 U/mL IL-2 组NK 细 胞杀伤水平明显高于50 U/mL IL-15 组与IL2 组的杀伤水平, 具有明显协同作用
明显上调其NK 细胞的比例, 且 NK细胞亚群分布由CD56dim为主转变成
CD56bright细胞为主。这可能与不同条件下 NK 细胞 I L-2R 和IL-15R表达状态
不同有关。静止的NK 细胞上一般只表达IL-2中亲和力受体,低剂量IL2 不能有
效促进其杀伤水平;而 IL -15 可通过IL-2R β、γ链有效传递活化信号, 对相同
CD56dim亚群在功能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结果预测
1、IL-2 和IL-15 对NK细胞亚群表型的影响 在PBMC 培养中加入50 U/mL IL-2 或IL-15 时, CD56+细胞百分率较空 白对照组上升。IL-2 和IL-15 组CD56bright 亚群比例明显增加。在 MLC中加入50 U/mL IL-2 或IL-15 时, CD56+ 细胞百分率较空白对照 组上升,且NK 细胞亚群由空白对照组CD56dim 为主 转变成以 CD56bright 细胞为主。
讨论
•
IL-2和IL-15 具有相似空间结构,其相应受体共用β c、γ c 亚单位, 但在功能
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虽然I L-2 和I L-15 均可刺激T 细胞增殖、 调节 B 细胞
的增殖与分化,但IL-15 对NK 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研究表
明, I L-15 能够促进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NK 细胞。IL 2和IL 15 能
高IL10水平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高IL10水平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IL-10(干扰素γ诱生因子)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在肿瘤患者中,IL-10水平普遍升高,与肿瘤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探讨高IL-10水平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首先,高IL-10水平可能反映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肿瘤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IL-10,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弱T细胞的效应,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高IL-10水平可能导致T细胞功能受损,使肿瘤细胞能够逃离免疫系统的清除,增加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其次,高IL-10水平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高IL-10水平是一种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与肿瘤的生存率和复发率呈负相关。
例如,在乳腺癌患者中,高IL-10水平与肿瘤的较差预后相关,提示IL-10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预后标志物。
因此,在临床中,针对IL-10的调控可能成为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一种策略。
此外,高IL-10水平在肿瘤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IL-10对抗肿瘤免疫治疗有一定的影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对该治疗都能产生有效的反应。
研究发现,高IL-10水平可降低肿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可能是因为IL-10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来降低对治疗的敏感性。
因此,针对IL-10的调控可能能够提高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率。
针对高IL-10水平的治疗策略有多种。
一种是通过抑制IL-10的产生来降低其水平。
例如,抗体药物可用于中和IL-10的活性,从而减少其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另一种策略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来抑制IL-10的效应。
例如,使用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T细胞的功能,减少IL-10的抑制作用。
这些治疗策略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而言,高IL-10水平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IL-10水平可能反映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其次,高IL-10水平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此外,高IL-10水平对肿瘤治疗的疗效也具有影响。
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白细胞介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缩写为IL)是一类生物活性的分泌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多种生物学行为。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在介绍白细胞介素的基本知识基础上,探讨其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白细胞介素的基本知识1. 类型与来源白细胞介素有多种类型,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白细胞介素主要由免疫细胞自身合成和分泌,外源性白细胞介素则主要由其它生物体或化学物质引起细胞产生和释放。
目前已知的白细胞介素有20多种,通常以数字加字母的方式命名,如IL-1、IL-2、IL-4等。
2. 生物学效应白细胞介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下所示:(1)调节免疫应答:促进T、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发挥;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杀伤作用等。
(2)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参与胚胎发育和组织分化、增殖和再生,如IL-2可激活T、B、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介导炎症反应:参与急、慢性炎症反应等。
二、白细胞介素的功能研究进展1. 免疫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抑制或改变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
例如,IL-2是一种T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增强T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存活,同时也能够促进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
而IL-10则是一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Th1细胞活性的介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2. 细胞增殖作用白细胞介素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IL-7、IL-12等介素能够促进T、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应答;而IL-4、IL-6等介素则能够影响细胞分化,从而调节正常细胞功能的发挥。
3. 其他作用除了免疫调节和细胞增殖作用外,白细胞介素还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
白细胞介素-2调节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白细胞介素-2调节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刘亚婷张升校李军霞白细胞介素"IL)-2是第一个被分子克隆的细胞因子,最初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大量研究显示,IL-2通过T细胞自分泌作用促进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的生成。
直到1993年,上述观点才受到挑战,人们发现,敲除小鼠IL-2编码基因会导致严重的淋巴细胞增殖和自身免疫,与预期的免疫缺陷相反,这表明低剂量IL-2(LdIL-2)主要作用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并维持其活性而不是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小。
很可能成为自身免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LdIL-2在临床上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做简要概述。
1IL-2和IL-2RIL-2在多机制作用下主要由次级淋巴器官中的CD48T 细胞产生,少部分由CDS^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s(和肥大细胞也可少量合成IL-2E。
近年来对IL-2/IL-2受体(IL-2R)生物学的广泛研究揭示了其通过影响Treg细胞功能和存活来调节免疫耐受的关键作用。
IL-2受体由3个不同的亚基组成,即a(CD25),"(CD122)和#(#c)链,CD122和#链组成低亲和力二聚体IL-2R主要表达于CD88记忆T细胞和NK细胞,CD25、CD122和#链组成高亲和力三聚体IL-2R 主要表达FOXP3+CD4+CD25+Treg细胞和活化T细胞。
CD122和#c是IL-2R的信号转导成分,经几种细胞内途径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JAK STAT)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进行信号转导。
CD25似乎不参与信号传递,而是起到增加信号的亲和力的作用2IL-2对免疫反应的影响2.1IL-2和Treg细胞:Treg表达CD4、CD25和叉状头转录因子P3(FOXP3),对于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增强外周耐受至关重要,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两种不同的Treg群体:胸腺来源的Treg细胞(tTregs)和外周幼稚CD48T细胞来源的Treg细胞(pTregs)。
白细胞介素家族在免疫调节及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解析
白细胞介素家族在免疫调节及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解析引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家族包含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10等,它们在免疫调节和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白细胞介素家族在免疫调节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白细胞介素家族的免疫调节作用白细胞介素家族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白细胞介素家族的成员之一IL-1起着促炎症作用,能够介导炎性反应过程。
它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激活T细胞等方式增强免疫反应。
其次,IL-6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介素,它在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IL-6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并促进炎症反应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
另外,IL-10是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一员,它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IL-10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损伤,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总之,白细胞介素家族在免疫系统中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对于维持机体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白细胞介素家族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白细胞介素家族在肿瘤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IL-2是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一员,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IL-2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识别和杀伤能力。
其次,白细胞介素家族的成员IL-15也在肿瘤治疗中显示了潜在的疗效。
IL-15能够激活NK细胞和CD8+ T细胞,增强它们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另外,白细胞介素家族的成员IL-12也在肿瘤治疗中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IL-12能够激活NK细胞和T细胞,并诱导Th1型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总的来说,白细胞介素家族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增强免疫杀伤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作用,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生IL-10的调节性B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方面通过抑制A C 的免疫功能和T Ps 细胞的增殖 以及其细胞因子的产生释 放来发挥其保 护作用 ;另一方面可诱导初始T 细胞 ̄Tes r 转化,其诱导 g
产生的Tes r 也可以作用于A C和D 细胞等发挥免疫抑制功能。 g Ps C
发育 ,抑制T l h 的发育 ,进 而影IT l h 的平衡 。②诱导T 2 1 h/ 2  ̄ J T h 细胞 因 子 ,并抑 制T l h 细胞 因子 (IF Y、I一等 )的分 泌 ,抑 制C 4 3IN-  ̄ I L2 D+ T 细胞 分泌I-,进一 步抑制嗜酸性 粒细胞 的趋 化和聚集 。另外 ,调节 L5 性T 细胞 (rg Te )在 体 内免疫 应答和免 疫耐受 的平衡 中发挥重要 的作
胞 、C 细胞 、单 核巨噬细胞等也可 产生I一0 D十 T L1。表达于 固有 免疫和
获得性 免疫系统 细胞表面 的T l 受体 (L ol 样 T R)对于I— 的产生 具有 Ll 0 重要 的作 用 ,如 树突状 细胞 和单 核 巨噬细胞 感染 结核分 枝 杆菌后 , T R 被激活并诱导其产生大量 的I一O L2 L1。
的 自身抗体 以及免疫复合 物。S E L 患者体 内大 量的I-O L1主要 由B 细胞 和 巨噬细胞产生 ,用I— 的中和抗体可 以明显 降低患者血清 中自身抗 Ll O 体的分泌和免疫复合 物的沉积 ,因此I一 及其诱导B L1 0 细胞产生的免疫 球蛋 白与 SE L 的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病毒感 染患者 周围血 中单核细胞 (B s P MC )的T F c的分泌 ,这 种 N -【
抑制作 用可能是通 过促进 T ・ NF q的m N 降解 实现的 ,这提示I-0 R A L 1
可用于病毒感染时免疫反应过强的治疗 。
IL-17的免疫调节作用
Th-17受到细胞因子的调节
• Th17发育成熟后,细胞的稳态、增殖及IL-17的释放主要 由IL-17、IL-23及IL-21调节。 • IL-23:由DC及其他抗原呈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3 可以激活JAK-STAT信号途径,引起JAK2、Tyk2的磷酸化, 从而促进STAT3磷酸化,激活STAT3而促进IL-17的分泌。 另外,IL-23不像其他T细胞存活因子(如IL-7)一样持续 产生,因此,Th17细胞的长期存活依赖慢性炎症。 • IL-21 :Th17细胞分泌的IL-21通过自分泌环路,促进 STAT-3和RORγ t表达,促进Th17细胞的增殖,是Th17细胞 生物学效应放大的主要机制。
B. IL-17可以提高CXC趋化因子的表达,进一步促进中性粒细胞 在炎症部位聚集;IL-17还可以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静脉 内皮细胞、关节滑膜细胞释放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8, 引起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反应。
C. IL-17可以上调共刺激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抗原及T淋巴细胞刺激抗原肽呈递能力,促进DC成熟。 D. IL-17还可以放大共刺激分子如细胞黏附因子(ICAM)-1的诱 导作用,协同刺激T细胞的活化。
IL-17的分化调节作用
A. IL-17通过刺激靶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及动员中性 粒细胞的细胞因子发挥作用,诱导IL-6、-氧化氮(NO) 和前列腺素E2(PGE2)产生,同时上调IL-1β 、TNF-α 、 INF-γ 和CD40配体等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促进局部 炎症的进展和扩大。IL-17与TNF-α 、IL-1β 相互作用, 产生协同效应,促进NO的合成及PGE2的表达,与IFN-γ 协同作用使靶细胞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表达增高,介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于炎 症部位,引起中性粒细胞蛋白酶和髓过氧化物酶(MPO) 等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增高,在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以间 隔腔室的形式大量聚集。
il10受体分类
il10受体分类【原创版】目录1.IL-10 受体的概述2.IL-10 受体的分类3.IL-10 受体的功能4.IL-10 受体在疾病中的作用正文【IL-10 受体的概述】IL-10 受体(Interleukin-10 receptor,IL-10R)是一种细胞膜受体,主要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其配体是 IL-10。
IL-10 是一种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通过与 IL-10R 结合发挥作用。
IL-10R 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IL-10 受体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特征,IL-10 受体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1.类型 I IL-10 受体(IL-10Rα),包括 IL-10R1 和 IL-10R2 两个亚单位。
IL-10R1 是主要的 IL-10 受体,与 IL-10 结合后可激活STAT1、STAT3 和 STAT5 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IL-10R2 主要作为 IL-10R1 的辅助受体,增强 IL-10R1 的信号转导功能。
2.类型 II IL-10 受体(IL-10Rβ),主要与 IL-10 结合,但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有研究表明,IL-10Rβ可能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IL-10 受体的功能】IL-10 受体在免疫应答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1.抗炎作用:IL-10 通过结合 IL-10R,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2.免疫调节:IL-10 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过程,维持免疫平衡。
3.抗肿瘤作用:IL-10 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因子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IL-10 受体在疾病中的作用】异常的 IL-10 受体信号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17与Treg可以相互转化,形成免疫网络。IL-6、 IL-23水平升高时,Treg自我分化为Th-17,IL-17 分泌释放增强,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和加重。在集体 炎症反应中,当Th17增加时常提示Treg减少。
IL-6和TGF-β的作用机制
TGF-β通过细胞膜上的TGF-βRⅠ/TGF-βRⅡ活 化下游分子SMAD2/3/4,并导致初始CD4+T细胞转录因 子Foxp3+和RORγt上调,因此TGF-β能同时启动Th17 细胞和CD4+CD25+Treg的分化。
IL-6通过细胞膜上受体gp130/IL-6Ra活化下游 分子TAT3、STAT1,在TGF-β协同作用下, STAT-3可 上调RORγt表达及抑制Foxp3的表达,诱导初始CD4+T 细胞分化为Th17,促进IL-17的表达和分泌,同时抑制 初始CD4+T细胞CD4+CD25+Treg细胞的分化。
Th-17受到细胞因子的调节
• Th17发育成熟后,细胞的稳态、增殖及IL-17的释放主要 由IL-17、IL-23及IL-21调节。
• IL-23:由DC及其他抗原呈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3 可以激活JAK-STAT信号途径,引起JAK2、Tyk2的磷酸化, 从而促进STAT3磷酸化,激活STAT3而促进IL-17的分泌。 另外,IL-23不像其他T细胞存活因子(如IL-7)一样持续 产生,因此,Th17细胞的长期存活依赖慢性炎症。
IL-17D:是一种新的分泌型细胞因子,能刺激内皮细胞产生
IL-6、IL-8、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可以抑制 髓样造血祖细胞向红细胞分化。
IL-17E:与IL-17A同源性最小,只有15%~20%,主要促进靶细胞
分泌IL-6、IL-8、G-CSF,招募中性粒细胞聚集。
IL-17F:与IL-17A最相近,有50%的同源性,染色体定位相近。
IL-17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
IL-17R分布广,CD56+NK细胞、单核细胞、人肺表皮细胞系A549 等都有IL-17R的表达。
IL-17与IL-17R结合后,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导信号: I. 利用TRAF6、NIK和IKK-α活化NF-κB, NF-κB的核定位信号暴
露出来后,NF-κB快速易位入核,与靶基因启动子处的κB位点结 合,启动转录及蛋白合成。 II.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传导信号,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胞 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通路 III.通过JAKS/STATs途径传导信号,IL-17可以诱导JAK1/2/3、 TyK2以及STAT1~4的磷酸化活化,其中JAK2最为重要,活化的STAT 自胞质进入胞核,促进各种因子的转录。
IL-17B:基因定位于5q32-34,人IL-17B基因区域与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Charot-Maric-Tooth脱髓鞘病有关。
IL-17C:基因位于16q24,氨基酸序列与IL-17有26%~28%的相
似性,能与单核细胞结合,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但不能刺激成纤维细胞释放IL-6,也不能与IL-17R结合。
IL-17家族及分化调节作用
• IL-17家族成员主要有6个。 • 分别是IL-17A(IL-17) IL-17B
IL-17C IL-17D(IL-27)
IL-17E(IL-25) IL17F
IL-17A:为家族主要成员是活化的Th17细胞产生的由155个氨
基酸组成的同型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2 000,N端含有一个 19~23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染色体定位于6p12。与单纯疱 疹病毒与小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某些蛋白有一定的同源性。
白细胞介素(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促炎症性细胞 因子,是一种含有155个氨基酸的糖蛋白。
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与炎症发展、 免疫应答、免疫排斥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有关。
人类白细胞介素17(hIL-17)是一种炎症前因子,其家族 成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及炎症中起着重要 作用。
IL-17的免疫调节作用 及相关临床病症
10级七年临床4班 1001146 刘泽阳 2012-12
白细胞介素(IL)-17的概念
Th17细胞亚群的分化调节
IL-17家族及分化调节作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L-17的相关临床病症 类风湿关节炎(RA)
腰椎间盘退变 溃疡性结肠炎(UC)
白细胞介素(IL)-17的概念
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
• IL-17普遍存在于Th17细胞、γδT细胞、CD8+记 忆性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 胞中,但是主要来源于Th17细胞群。
Th17细胞亚群的分化调节
由天然CD4+T细胞分化而来。 抗原呈递细胞(如DC)位于初始CD4+T细胞
分化途径上游: 炎症刺激环境+DC+Treg→Th17 抗原刺激信号+DC产生的IL-12→Th1 抗原刺激信号+DC产生的IL-4→Th2
Th-17细胞与CD4+CD25+Treg(调节性T细胞) 的分化相互抑制和排斥
图 9-3 CD4+Th 细胞亚群形成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主要功能
Th-17与CD4+CD25+Treg
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Th17和 CD4+CD25+Treg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
机体免疫系统未被激活时,TGF-β有利于Treg的形 成,成为抗炎症调节性T细胞,抑制炎症形成,并 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 IL-21 :Th17细胞分泌的IL-21通过自分泌环路,促进 STAT-3和RORγt表达,促进Th17细胞的增殖,是Th17细胞 生物学效应放大的主要机制。
• 综上所述,TGF-β和IL-6首先启动Th17分 化,随后Th17自分泌产生IL-21扩大分化规 模增加Th17细胞数量,IL-23则在分化后期 维持Th17稳定分化成熟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