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荧光物质的简介
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有机荧光材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收光能并发射可见光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生物成像等领域。
本文将从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一、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机荧光材料合成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选择具有特定结构特征的芳香化合物为起始物质,通过反应、纯化和结晶等步骤,合成出具有良好荧光性能的有机材料。
例如,通过亲核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可以得到不同结构的荧光染料。
2. 共轭体系设计法共轭体系设计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有机荧光材料合成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通过在分子中引入共轭体系,使分子内部电子构型变化,从而改变荧光发射的波长和强度。
共轭体系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整分子的结构、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团或改变芳香环数来实现。
通过精心设计和合成,可以得到具有优异荧光性能的材料。
二、有机荧光材料的应用1. 发光二极管有机荧光材料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OLED)中。
OLED具有低功耗、高对比度、快速响应等特点,逐渐替代传统的液晶显示器。
有机荧光材料在OLED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荧光发射特性决定了OLED的发光效果。
通过合成具有高量子效率和长寿命的有机荧光材料,可以提高OLED的发光效果和使用寿命。
2. 显示器件有机荧光材料还广泛用于显示器件中,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致变色材料、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等。
这些器件在显示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和优化可以提高这些器件的性能,如提高发光亮度、增加像素密度等。
3. 生物成像有机荧光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荧光材料与生物分子结合,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高分辨率成像。
例如,将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荧光染料标记于细胞或组织内,以实现对生物过程的实时观察和研究。
4. 传感器有机荧光材料还可以应用于传感器的制备。
在传感器中,荧光材料作为感光元件,能够对环境中的特定物质产生荧光信号,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和测量。
有机荧光染料分子
有机荧光染料分子
有机荧光染料分子是一类能够产生荧光的化学结构,其中最常见的有机荧光染料分子包括偶氮染料、螺环芘、芴、喹啉、苯并二氮杂苯、铝酞菁等。
它们通过吸收光子能量后发生激发态跃迁,从而产生荧光,荧光的颜色和强度取决于染料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环境。
偶氮染料是一类含有偶氮化合物的大分子结构的有机染料,具有特殊的色谱和光学性质。
其中最常见的是罗丹明B和甲基红等。
螺环芘是一种含有螺环结构的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光稳定性和发光强度,常用于生物荧光标记和光致变性材料。
芴、喹啉和苯并二氮杂苯等也是常见的有机荧光染料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光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荧光染料、荧光探针等领域。
铝酞菁是一类含有铝离子的酞菁类荧光染料分子,具有较强的光稳定性和发光强度,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显微镜、分析化学等领域。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有机荧光染料分子,如杜邦染料、染料颜料等。
总之,有机荧光染料分子是一类功能多样、应用广泛的化学物质,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光电器件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和材料。
荧光剂的主要成分
荧光剂的主要成分荧光剂是一类能够在受到激发后发出荧光的化学物质,广泛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荧光剂的主要成分可以分为有机荧光剂和无机荧光剂两大类。
有机荧光剂是指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较长的发光寿命。
其中,最常见的有机荧光剂之一是荧光素。
荧光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荧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荧光标记和荧光探针等领域。
另一类有机荧光剂是吡啶类化合物,如吡啶、噻吩和咔唑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和荧光量子产率,可以通过调节其结构和取代基来改变其发光性质,从而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无机荧光剂是指由金属离子或稀土离子组成的无机物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发光强度和较窄的发光峰宽。
其中,最常见的无机荧光剂之一是铜离子。
铜离子可以与有机配体形成络合物,在发光过程中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荧光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
稀土离子也是重要的无机荧光剂。
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结构和特殊的发光性质,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其中,钆离子、铽离子和镧离子等常用的稀土离子在生物荧光成像和荧光探针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除了有机和无机荧光剂,还有一类特殊的荧光剂是量子点。
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的半导体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
量子点的荧光颜色可以通过调节其粒径和组成元素来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标记、光电器件和荧光探针等领域。
荧光剂是一类重要的化学物质,其主要成分包括有机荧光剂、无机荧光剂和量子点。
这些荧光剂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荧光剂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于荧光材料的文献及分析
关于荧光材料的文献及分析关于荧光材料的文献及分析总的说来,荧光材料分有机荧光材料和无机荧光材料。
有机荧光材料又有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和有机高分子光学材料之分。
有机小分子荧光材料种类繁多,它们多带有共轭杂环及各种生色团,构造易于调整,通过引入烯键、苯环等不饱和基团及各种生色团来改变其共轭长度,从而使化合物光电性质发生变化。
如恶二唑及其衍生物类,xx及其衍生物类,罗丹明及其衍生物类,香豆素类衍生物,1,8-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三苯胺类衍生物,卟啉类化合物,咔唑、吡嗪、噻唑类衍生物,苝类衍生物等。
它们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器件、DNA诊断、光化学传感器、染料、荧光增白剂、荧光涂料、激光染料[7]、有机电致发光器件(ELD)等方面。
但是小分子发光材料在固态下易发生荧光猝灭现象,一般掺杂方法制成的器件又容易聚集结晶,器件寿命下降。
因此众多的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致力于小分子的研究,另一方面寻找性能更好的发光材料,高分子发光材料就应运而生了。
有机高分子光学材料通常分为三类:(1)侧链型:小分子发光基团挂接在高分子侧链上,(2)全共轭主链型:整个分子均为一个大的共轭高分子体系,(3)部分共轭主链型:发光中心在主链上,但发光中心之间相互隔开没有形成一个共轭体系。
目前所研究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主要是共轭聚合物,如聚苯、聚噻吩、聚芴、聚三苯基胺及其衍生物等。
还有聚三苯基胺,聚咔唑,聚吡咯,聚卟啉[8]及其衍生物、共聚物等,目前研究得也比较多。
常见的无机荧光材料有硫化物系荧光材料、铝酸盐系荧光材料、氧化物系荧光材料及稀土荧光材料等。
碱土金属硫化物体系是一类用途广泛的发光基质材料[8211]。
二价铕掺杂的CaS及SrS可以被蓝光有效激发而发射出红光,因而可用作蓝光LED晶片的白光LED的红色成分,可制造较低色温的白光LED,其显色性明显得到改善,目前使用的红粉硫化物体系主要是(Ca1-X,SrX)S:Eu2+体系,在蓝区宽带激发,红区宽带发射。
神奇的发光物质荧光材料的原理与应用
神奇的发光物质荧光材料的原理与应用荧光材料作为一种神奇的发光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显示技术、荧光标记、生物医学诊断等。
本文将介绍荧光材料的原理以及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
一、荧光材料的原理荧光材料是一种可以吸收光能转化为发光能量的物质。
其发光原理主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概念:激发态和基态。
当荧光材料处于基态时,电子处于最低能级。
而当吸收能量后,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此时电子处于高能级。
然后,电子在激发态上会停留一段时间后,再由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出一定能量的光子而发光。
荧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与分子内部的电子结构有关。
它们通常由有机分子或无机晶体构成。
在有机荧光材料中,分子通常由苯环等π-电子系统组成。
这些π-电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进行能级跃迁,从而导致发光。
二、荧光材料的应用案例1. 显示技术荧光材料在显示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单元就利用了荧光材料的发光特性。
通过将荧光材料与荧光粉结合,将其注入背光单元中,通过激活荧光材料来提供背光。
这种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在暗环境下清晰地看到显示器上的图像。
2. 荧光标记荧光材料还可以被用作荧光标记,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荧光材料表面修饰特定的生物分子(如抗体、DNA探针等),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可视化检测和分析。
举例来说,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从而研究生命科学中的相关问题。
3. 光催化材料荧光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光催化领域。
光催化材料能够在可见光或紫外光的照射下,利用其荧光发光特性来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等具有氧化还原能力的物质,从而进行光催化反应。
这种光催化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净化、水处理和能源转换等领域。
4. 发光材料当然,荧光材料最基本的应用就是作为发光材料。
荧光粉、荧光漆等广泛应用于照明、安全标识、夜光等方面。
这些荧光材料在光照或激发后能够长时间发光,使得其在黑暗环境下提供可见光。
荧光染料分类
荧光染料分类荧光染料是一类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够发出可见光或近红外光的荧光,具有较高的荧光亮度和稳定性。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荧光特性的不同,荧光染料可以分为有机荧光染料、无机荧光染料和半导体量子点荧光染料等几大类。
有机荧光染料是一类以碳和氢为主要元素,通过特定的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染料。
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有机荧光染料在生物成像、药物传递、分子探针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常见的有机荧光染料有罗丹明、荧光素、菲罗啉等。
这些染料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用于细胞和组织的荧光标记,以实现细胞追踪、疾病诊断和治疗等目的。
无机荧光染料是以金属离子或稀土离子为中心,通过特定的配体对其进行包裹而形成的荧光物质。
无机荧光染料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适用于高温、强酸、强碱等恶劣环境下的荧光标记和传感。
常见的无机荧光染料有铕离子、铽离子、铒离子等。
它们在生物传感、环境监测、光学显示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半导体量子点荧光染料是一类由几十个原子组成的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窄的荧光发射带宽和可调控的发射波长。
半导体量子点荧光染料在生物成像、光电器件、荧光标记等领域表现出色。
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结构特征,半导体量子点荧光染料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总的来说,荧光染料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荧光染料的种类和性能将会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创新荧光染料问世,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原理
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原理荧光物质是具有发光性质的化合物。
它们受到紫外线或其它光源的刺激时,会向外部释放出光子而产生发光。
本文将探讨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
一、荧光物质的特点荧光物质通常是有机分子,其中最常见的是苯乙烯及其衍生物。
它们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子内的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但很快又会从高能级退回到低能级并释放光子。
这种现象被称为荧光发射。
荧光发射的波长通常比紫外线更长、更安全。
二、紫外线与荧光物质当荧光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紫外线能量激发分子的电子跃迁到一个高的电子能级上,这时物质处于激发态。
这种能量被吸收后,荧光物质分子开始从激发态退回到基态,这个过程会释放出能量,这个能量会以荧光的形式发出。
荧光的发射波长是特定的,它只取决于荧光物质的本身性质。
三、荧光光谱及应用荧光光谱通常是用来研究荧光物质的光致发光特性的。
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可以被观测到的波长范围、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构成等特性综合表示出来。
荧光物质的这些特性能够用在生化和医疗领域,例如制造荧光染料或者用来探测生物活性分子,可以发挥重要的价值。
四、紫外线和荧光物质的应用一些生物分子会发出荧光,通常用于生物的成像。
在这种应用中,荧光染料通常用于活体成像,因为荧光可以更容易地穿透生物组织并被观测。
荧光荧光探针通常具有高度选择性,选择能识别生理条件的特定生化状态,如蛋白质聚集、pH变化、离子浓度变化等。
因此,它们通常被用来探测细胞和组织中代表某些生化状态的生物分子。
五、结论本文介绍了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
荧光物质在紫外线激发下,处于激发态时的电子跃迁导致了荧光发射。
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可以被用于生化和医疗应用,荧光物质荧光探针通常用于探测细胞和组织的生化状态。
这些知识对于生物成像、药物研发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荧光物品的原理
荧光物品的原理荧光物品的原理涉及到荧光现象的产生和荧光材料的特性。
荧光物品是指那些在外界光的激发下能够发出荧光的物体,常见的有荧光笔、荧光绿T恤等。
荧光现象是一种物质受到光的激发后,经过吸收能量,再重新辐射出一种具有较长波长的可见光的现象。
其原理可以用激光粒子模型来解释。
当荧光物品被外界光照射时,原子、分子或晶体中的电子受到能量的激发,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处于高能级的电子由于不稳定会自发跃迁回低能级,放出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量的波长大于激发能量波长,即荧光物品所吸收光的波长。
所以,一般而言,荧光物品吸收的是短波光,而发出的是长波光。
荧光物品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材料,即荧光材料。
荧光材料可以是有机材料,也可以是无机材料。
常见的荧光有机材料有荧光染料,常见的无机荧光材料有氧化锌、氧化镧等。
无机荧光材料通常荧光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因此应用更广泛。
荧光材料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分子或晶体结构中所含的某些元素(如锌、镧)或某些有机色团(如染料分子)能够吸收外界光能,经过光激发,使电子跃迁到高能级,但这种高能态很不稳定,所以电子会重新辐射出能量,产生荧光。
荧光的波长通常比吸收的波长长。
这是因为电子的跃迁过程所辐射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当电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时,辐射的能量正好是两个能态的差值,即荧光的波长。
荧光物品的显示效果主要取决于荧光材料的选择和其浓度。
浓度越高,荧光物品发出的荧光越明亮。
同时,还有一些条件也会影响荧光效果,比如外界光的强度和时间,荧光材料的激发能力等。
荧光物品除了具备荧光原理之外,还需要适当的制作工艺。
一般来说,荧光材料需要被加工成粉末状或溶液状,然后通过喷涂、印刷等方式涂覆在物品表面,形成荧光层。
荧光层的厚度对荧光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荧光层越薄,荧光效果越差。
荧光物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荧光笔是一种常见的荧光物品,使用的是荧光染料作为荧光材料。
荧光笔在暗光环境下非常显眼,便于人们进行书写和标记。
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表
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表引言:有机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荧光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发生辐射跃迁的方法,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或发射光谱来定量或定性分析有机化合物。
本文将介绍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的基本原理荧光是指物质在吸收光能后,在辐射跃迁的过程中发出的可见光或紫外光。
有机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电子结构,其分子中的电子可以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从而产生荧光。
荧光的强度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溶剂环境、激发光的波长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测定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获得有机化合物的定量或定性信息。
二、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的方法1. 荧光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是最常用的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在不同波长下的荧光强度,绘制出荧光光谱图。
荧光光谱图能够反映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特性,从而实现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2. 荧光强度法:荧光强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荧光强度与有机化合物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通过测量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有机化合物的浓度。
3. 荧光寿命法:荧光寿命法是一种基于有机化合物荧光寿命的测定方法。
有机化合物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跃迁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荧光寿命是描述这一过程的参数。
通过测量荧光寿命的变化,可以获得有机化合物的定量或定性信息。
三、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荧光染料可以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标记,通过测定荧光强度可以实现细胞成像和分子定位。
2. 环境监测: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在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些有机污染物具有荧光性质,通过测定其荧光强度可以实现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3. 食品安全:有机化合物荧光测定在食品安全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测定食品中的荧光物质含量,可以实现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
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
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是一类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发光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近红外波段的光谱范围为700到1100纳米,具有较高的透过性能和较低的生物组织吸收,因此在生物医学成像、传感器、光电转换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近红外荧光材料在生物医学成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医学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通过将近红外荧光材料标记在生物分子或细胞上,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高分辨率成像。
例如,将近红外荧光材料标记在抗体上,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细胞的分布和转移情况,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此外,近红外荧光材料还可以用于研究神经元活动、脑功能成像等领域。
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在传感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感器是一种将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参数转化为可测量信号的装置。
近红外荧光材料作为传感器的荧光标记物,可以对环境中的某些物质进行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
例如,近红外荧光材料可以被用作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标记物,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近红外荧光材料还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监测、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在光电转换器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光电转换器件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近红外荧光材料可以作为光电转换器件中的发光层或光吸收层。
通过将近红外荧光材料与其他功能材料结合,可以实现高效的光电转换效果。
例如,将近红外荧光材料与半导体材料结合,可以制备高效的太阳能电池。
此外,近红外荧光材料还可以用于光通信、光存储等领域。
在研究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发光性能、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因素。
近年来,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合成和改性有机分子,不断提高近红外荧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调控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微观形貌,实现了近红外荧光材料的波长可调性和多功能性。
有机近红外荧光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有机延迟荧光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有机延迟荧光材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有机延迟荧光材料是一种具有延迟荧光特性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能够在受激发后持续发出荧光,并且具有很长的寿命。
有机延迟荧光材料在光电子学、荧光显示、生物医学和化学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光电子学和光电器件的需求增加,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性能荧光材料变得尤为重要。
而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发光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特点包括:高效率的发光过程、很长的荧光寿命、较高的量子效率等。
这些特点使得有机延迟荧光材料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发光材料,并且能够取代传统的无机发光材料。
在应用领域上,有机延迟荧光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应用于显示器、照明和显示设备中。
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发光寿命,有机延迟荧光材料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化学传感和光学存储等领域。
目前,研究人员对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优势和前景进行了广泛探索。
相比于传统的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延迟荧光材料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和更长的发光寿命,这使得它们在光电子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然而,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提高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制备出更高效率的材料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展望和研究方向,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有机延迟荧光材料,并进一步探索其在光电子学和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
此外,通过合理设计和调控,可以进一步提高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性能,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机会。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阐述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定义、特点、应用领域、优势和前景以及展望和研究方向。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介绍有机延迟荧光材料的概念、意义和研究背景,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对有机荧光物质知识的了解
对有机荧光物质知识的了解一种新型中位一吡啶取代的硼.二吡咯亚甲基(BDP)染料的合成与晶体结构表征,发现中位一吡啶环与因达省平面几乎正交.其二面角为88.2°。
同时对它的吸收和稳态荧光性质研究表明:当溶液的酸性增强时,化合物的荧光减弱,pK 为2.24。
该化合物在可见光激发下,可以作为比较灵敏的pH荧光探针。
首先,什么是物质的荧光性能?这个性能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从激发态分子衰变为自旋多重度相同的基态或低激发态时的自发发射现象。
由多重度相同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产生的光,如S1→S0的跃迁。
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
物质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发出荧光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发荧光,如叶绿素、血红素等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发出红色的荧光,称为自发荧光;第二种是诱发荧光,即物体经荧光染料染色后再通过紫外线照射发出荧光,称为诱发荧光。
原子荧光,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
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
原子荧光可分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等三种类型。
由于一些植物本身含有荧光性物质(如竹子),因此国家允许商品中含有荧光性物质,但其含量不得超过5平方厘米,不允许人工添加的荧光增白剂超过该标准。
因为荧光性物质不同于一般化学物质,它不容易被分解、排除,积蓄在体内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发育和成长,严重的会引起细胞变异,削弱免疫力,危害人体健康。
有机发光材料
第一章综述1.1 有机发光材料分类及其应用简介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被誉为21世纪的最具前景的三大技术.它们将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彻底的改变。
作为技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发展通常会伴随技术的突破。
高分子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在通讯、卫星、光学计算机、生物等高科技领域.与无机发光材料相比.高分子发光材料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更宽的发光波长等优越性.因此关于高分子发光材料的研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
有机高分子光学材料通常分为三类:(1) 侧链型:小分子发光基团挂接在高分子侧链上;(2) 全共轭主链型:整个分子均为一个大的共轭高分子体系;(3) 部分共轭主链型:发光中心在主链上,但发光中心之间相互隔开没有形成一个共轭体系。
目前,高分子发光材料主要以共轭聚合物为主,如聚苯、聚噻吩、聚芴、聚三苯基胺及其衍生物等。
聚合物具有挠曲性,易加工成型,不易结晶,同时链状共聚物是一维结构,其能值与可见光相当,为提高发光效率,实现大面积显示提供了可能性。
可溶性聚合物又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成膜性能,因而易实现大面积显示。
发光聚合物多数是主链共轭的聚合,主链聚合易形成大的共轭面积,且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且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 g)高,不易结晶,器件制作简单。
而且聚合物发光材料可采用旋涂、喷墨打印等简单方式成膜,很容易实现大面积显示。
此外,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或通过改变共轭长度、更换取代基、调整主侧链结构及组成等多种途径得到包括红、绿、蓝三基色的各种颜色的发光。
利用聚合物的绕曲性,还可在柔韧的衬底上制作可折叠的显示器。
发光材料可分为光致发光材料和电致发光材料,通常我们将物质在紫外光、太阳光、红外光等光源照射下吸收了一定光能后发光的现象称为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 PL),具有光致发光性能的物质称为发光材料;而在一定的电场下能被电能激发而产生光的现象称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具有电致发光性能的物质称为电致发光材料。
荧光有机染料
荧光有机染料是一类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以较短时间间隔发出较长波长(通常比激发光更长)荧光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染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分析、材料科学以及光学和显示技术等领域。
荧光有机染料的特点包括:
1. 激发与发射:在受到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后,荧光染料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随后非辐射性地回到第一单重激发态最低能级,并迅速释放能量,以较低能量的光子形式发出荧光。
2. 光稳定性:荧光染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光稳定性,即在持续光照下保持其荧光性能的能力。
3. 量子产率:荧光量子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荧光光子数与被激发的染料分子数之比,是评价荧光染料效率的重要参数。
4. 选择性标记:由于不同结构的荧光染料对不同的物质具有特异性的结合能力,因此常用于细胞生物学中蛋白质、核酸、糖类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选择性标记和成像。
5. 颜色调节:通过改变染料分子的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对荧光波长的调控,从而产生各种颜色的荧光信号,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6. 环境响应性:某些荧光染料还具有pH敏感性、离子浓度敏感性等特性,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改变其荧光强度或光谱性质。
常见的荧光有机染料有荧光素、罗丹明、花青素、酞菁类等多种类型。
有机荧光物质的简介
有机荧光物质有机荧光物质是一类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化合物, 它们能吸收特定频率的光, 并发射出低频率(较长波长) 的荧光释放所吸收的能量。
某些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和短波长的可见光的激发下能发出荧光, 产生可见光谱中鲜艳的颜色, 这类物质称为日光型荧光染、颜料。
荧光的产生有色化合物分子通常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量后, 电子跃迁至高能量轨道激发态。
分子可有多个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振动弛豫、内部转换等过程跃迁到分子的最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再发生辐射跃迁回到基态, 放出光子, 产生荧光.有机染料分子的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差是一定的, 因而荧光波长不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分子激发过程中吸收的能量一般高于荧光辐射释放的能量, 二者之差以热的形式损耗,因此荧光波长比激发光的长, 其差通常为50~70nm , 当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可以形成氢键时, 则增至150~250 nm , 这一规律称为Stoke’s 位移。
荧光的强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如激发光源能量、吸收强度、量子效率等。
量子效率也称量子收率, 是指荧光物体分子发射的光量子数与吸收的光量子数之比。
其大小是由分子结构决定的, 而与激发光源的能量无关。
事实证明, 荧光物质分子一般都含有发射荧光的基团(称为荧光团) 以及能使吸收波长改变并伴随荧光增强的助色团。
分子结构与荧光特性:1.共轭系统对荧光的影响通常增加分子P 电子共轭体系长度可提高荧光效率并使荧光红移。
空间位阻效应的存在能破坏分子的共平面性及共轭程度, 从而使荧光减弱。
立体异构对荧光强度也有影响, 如反式二苯乙烯是强荧光型的, 顺式二苯乙烯由于位阻效应的存在则无荧光特性。
2.取代基对荧光的影响大部分有机荧光物质分子中带有芳环, 芳环上引入取代基可改变荧光的光量子收率和发射波长。
通常邻、对位定位基可使荧光增强, 间位定位基使荧光减弱, 硝基、偶氮基能阻止荧光的产生。
化学物质的荧光材料
化学物质的荧光材料光的荧光现象一直深受化学领域的关注,因为荧光材料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信息技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化学物质的荧光材料,包括发光原理、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发光原理荧光材料的发光原理是由化学物质的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能级跃迁引起的。
当一种物质受到外部能量激发后,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随后,在激发态电子的退激过程中,释放出过剩能量,并以光的形式重新回到基态。
这种能量的释放过程即为荧光发射。
不同物质的发光颜色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能级差异。
例如,铜离子在激发态和基态能级之间的跃迁引起的发光为蓝色;镧系元素Eu、Nd、Sm等则能发出红色荧光。
通过调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实现对荧光色彩的精确控制。
二、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制备荧光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
首先,选择合适的化学原料,然后通过合成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
最后,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将化合物转化为具有荧光性能的材料。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在制备荧光材料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该方法通过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然后通过液-固转化将胶体转化为凝胶材料。
凝胶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有利于提高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3.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一种通过气相反应在固体表面上形成薄膜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化学原料被气化并输送到基底表面,在特定条件下反应生成薄膜材料。
该方法制备的薄膜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并可以在光电器件中应用。
三、应用领域荧光材料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生物医学荧光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标记和荧光显微镜等方面。
通过将荧光材料标记于生物分子表面,可以实现对生物过程和细胞分子的高度识别和追踪。
2. 光电显示荧光材料广泛应用于LED、发光二极管和荧光屏幕等光电显示领域。
这些应用需要高亮度、高稳定性和高色彩还原性能的荧光材料。
3. 传感器荧光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各种传感器,例如荧光温度传感器、荧光pH传感器和荧光生物传感器等。
有机发光材料简介
1.1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直到1990年,固态发光二极管已经走过了很漫长的道路,虽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光现象早已被人们所掌握,但是有机发光材料前进的道路十分曲折。
一开始由于基于无机半导体材料制作的发光器件具有驱动电压低、使用寿命长、结构牢固等优势,所以无机半导体材料被应用在很多器件中,无机Si、砷化镓、二氧化硅以及金属铝和铜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中的中流砥柱[1],但是无机半导体发光器件由于加工性差、发光效率低、发光的颜色不受控制和在大面积的平板上的显示很难实现等不足,阻碍了无机半导体发光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而与无机半导体发光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发光材料具有以下优势:1.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器不需要背光灯,所以该显示器更薄更轻;2.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光只来源于必要的像素点而不是全部的像素点,所以能量消耗约是无机半导体发光材料的20%-80%;3.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器拥有更高的对比度、更真实的颜色、更高的显示亮度、更广泛的视角、更好的耐热性和更快的响应时间;4.有机发光材料可以涂抹在几乎任何基质上,该特性可以使有机发光材料应用到各种不同领域内。
随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光器件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中,该类器件具有发光二极管的性质,所以通常被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
1962年,Pope[2]等人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有机发光材料的实例,发现当电压增至400V时,蒽单晶才发出微弱的光,由于基于蒽的发光效率不高以及所需电压较高,故该有机发光材料的实际应用不大。
在早期的尝试中,Helfrich[3],Williams[4]和Dresner[5]同样在有机蒽的基础上,将驱动电压控制在100V或以上,发现蒽的能量转换效率特别低,通常情况下小于0.1%W/W。
为了减小所需电压,Vincett[6]等在电致发光器件中采用相似材料的有机薄膜,发现电压低至30V,但是该电致发光二极管的量子效率却仅仅只有0.05%,原因也许是电子注入效率低和蒽薄膜的质量较低。
荧光材料
2 荧光材料分类
但是小分子发光材料在固态下易发生荧 光猝灭现象,一般掺杂方法制成的器件 又容易聚集结晶,器件寿命下降 因此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寻找性能更好的 发光材料,高分子发光材料就应运而生 了
2
荧光 fluorescence 光致发光 萤光 luminescence 生物发光
2 荧光材料分类
2.1 无机荧光材料 以稀土荧光材料为代表
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和 4f 电子跃迁特性 吸收能力强,转换率高,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
基质 激活剂
• 碱土金属的硫化物(ZnS、CaS)
• 铝酸盐(SrAl2O4、CaAl2O4、BaAl2O4)
2 荧光材料分类
2.3 有机高分子荧光材料 有机高分子光学材料通常分为三类:
侧链型
全共轭主 链型 部分共轭 主链型
• 小分子发光基团挂接在高分子侧链 上
• 整个分子均为一个大的共轭高分子 体系
• 发光中心在主链上,但发光中心之 间相互隔开没有形成一个共轭体系
2 荧光材料分类
目前所研究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主要是共 轭聚合物,如聚苯、聚噻吩、聚三苯基 胺及其衍生物等
3 荧光材料的应用
3.1 荧光粉(俗称夜光粉)
光致储能
在受到光照后,把光能储存起来,再缓慢地以荧光 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在夜间或者黑暗处,仍能看 到发光,持续时间长达几小时至十几小时。
3 荧光材料的应用
把这种材料涂在航空仪表、钟表、窗户、 机器上各种开关标志,门的把手等处,也 可用各种透光塑料一起压制成各种符号、 部件、用品(如电源开关、插座等)。这些 发光部件经光照射后,夜间或意外停电、 闪电后起床等它仍在持续发光,使人们可 辨别周围方向,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 把夜光材料超细粒子掺入纺织品中,使颜 色更鲜艳,小孩子穿上有夜光的纺织品, 可减少交通事故
有机分子荧光课件
荧光染料的结构特点
共轭体系
荧光染料通常具有共轭双 键体系,能够吸收光能并 转化为荧光发射。
刚性结构
荧光染料通常具有刚性结 构,以减少非辐射能量损 失,提高荧光量子产率。
推-拉电子结构
荧光染料通常具有推-拉电 子结构,以调节其吸收和 发射光谱。
荧光染料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聚集态荧光性能的优化
总结词
聚集态荧光性能的优化是有机荧光分子 性能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VS
详细描述
聚集态荧光性能的优化主要涉及到荧光分 子在聚集状态下的发光行为。通过调整聚 集态结构、结晶度等因素,可以改善荧光 分子的聚集态荧光性能。例如,通过控制 结晶度可以调节荧光分子的发射波长和荧 光量子效率;优化聚集态结构则可以提高 荧光分子的稳定性和耐光性。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
FRET原理
FRET是一种非放射性的能量转移 过程,通过两个荧光染料分子之
间的能量转移实现距离测量。
FRET应用
FRET技术在生物成像中广泛应用 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DNA结 构和细胞动态等。
FRET局限性
FRET技术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且 容易受到其他光散射和吸收的影响 。
激发态
有机荧光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 发态。
辐射跃迁
激发态的电子通过辐射跃迁回到基态,同时释放 出光子。
有机荧光分子的分类
01
02
03
刚性平面型
刚性平面型荧光分子具有 平面的共轭结构,如罗丹 明B等。
刚性棒状型
刚性棒状型荧光分子具有 长棒状的结构,如荧光素 等。
柔性球状型
柔性球状型荧光分子具有 较为灵活的结构,如香豆 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荧光物质有机荧光物质是一类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化合物, 它们能吸收特定频率的光, 并发射出低频率(较长波长) 的荧光释放所吸收的能量。
某些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和短波长的可见光的激发下能发出荧光, 产生可见光谱中鲜艳的颜色, 这类物质称为日光型荧光染、颜料。
荧光的产生有色化合物分子通常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量后, 电子跃迁至高能量轨道激发态。
分子可有多个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振动弛豫、内部转换等过程跃迁到分子的最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再发生辐射跃迁回到基态, 放出光子, 产生荧光.有机染料分子的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差是一定的, 因而荧光波长不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分子激发过程中吸收的能量一般高于荧光辐射释放的能量, 二者之差以热的形式损耗,因此荧光波长比激发光的长, 其差通常为50~ 70nm , 当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可以形成氢键时, 则增至150~ 250 nm , 这一规律称为Stoke’s 位移。
荧光的强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如激发光源能量、吸收强度、量子效率等。
量子效率也称量子收率, 是指荧光物体分子发射的光量子数与吸收的光量子数之比。
其大小是由分子结构决定的, 而与激发光源的能量无关。
事实证明, 荧光物质分子一般都含有发射荧光的基团(称为荧光团) 以及能使吸收波长改变并伴随荧光增强的助色团。
分子结构与荧光特性:1.共轭系统对荧光的影响通常增加分子P 电子共轭体系长度可提高荧光效率并使荧光红移。
空间位阻效应的存在能破坏分子的共平面性及共轭程度, 从而使荧光减弱。
立体异构对荧光强度也有影响, 如反式二苯乙烯是强荧光型的, 顺式二苯乙烯由于位阻效应的存在则无荧光特性。
2.取代基对荧光的影响大部分有机荧光物质分子中带有芳环, 芳环上引入取代基可改变荧光的光量子收率和发射波长。
通常邻、对位定位基可使荧光增强, 间位定位基使荧光减弱, 硝基、偶氮基能阻止荧光的产生。
分子两端分别引入给电性和吸电性基团可使染料发生红移并伴随荧光的增强。
卤原子的存在对荧光不利。
氨基的引入可使荧光增强。
3.分子环构化对荧光的影响染料分子的闭环对荧光的产生非常有利, 可以增加分子共平面性和刚性而使荧光增强。
许多本身无荧光或荧光很弱的化合物与金属螯合产生的具有环状结构的螯合物显示较强荧光。
分子内含有羟基并可形成分子内氢键多数情况下能使荧光强度提高。
熔融状态下使树脂着色是制备热塑型树脂固溶体荧光颜料的常用方法。
向熔融的对甲苯磺酰胺中加入甲醛, 再与胺发生缩合反应, 加入荧光染料, 于150~ 175 ℃使树脂着色。
冷却成“玻璃”状,粉碎, 研磨, 可得颜料。
热固型树脂固溶体荧光颜料也可用类似方法制得。
此外, 将高度分散的树脂常温染色也是制备荧光颜料的常用方法。
金属表面等离子共振与拉曼散射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学在光学传感、生物标记、以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些功能和金属纳米结构与光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金属内部与表面存在大量自由电子, 形成自由电子气团, 即等离子体(plasmon); 而表面等离子体则特指存在于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气团. 当入射光与金属纳米结构表面自由电子气团的振动发生共振时就形成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如图1, 在光谱上表现为一个强共振吸收或散射峰. 以物理形态来划分, 金属纳米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金属纳米颗粒结构和金属纳米平面结构, 其SPR 的工作模式分别如图1(a)和(b)所示. 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式下, 光场的能量强烈地局限在金属结构的表面, 尺度在亚波长范围。
表面等离子体( Surface Plasmo n, SP) 实质上是与导体表面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而被捕捉在表面的光波。
入射光迫使导体表面自由电子形成集体振动, 当集体振动频率与入射光频率一致时, 就达到了共振, 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简称SPR) 。
同时也使电磁场极大的增强, 从而引发了强烈的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应。
金属增强荧光辐射的理论金属纳米颗粒与荧光分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包括:1,荧光分子与金属纳米颗粒之间发生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引起荧光分子的荧光淬灭。
2,金属纳米颗粒引起的局域电磁场增强,使附近的荧光分子发生吸收共振增强和辐射共振增强,引起荧光分子辐射荧光强度的增强。
因此,金属纳米颗粒与荧光分子的复合发光体系中,同时存在着荧光增强和荧光淬灭的相互竞争过程。
下面对这两种机制分别进行介绍。
1.荧光的淬灭荧光分子与金属纳米颗粒之间发生的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会引起发光分子的荧光淬灭。
1948年,Forster建立了荧光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的理论。
当能量给体分子和能量受体分子之间相隔的距离大于它们的碰撞直径时(一般在相距1一10nm之间),只要能量供体分子与能量受体分子的基态和第一激发态两者的振动能级间能量差相当,就可以发生从能量供体到能量受体的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也就是发生荧光的淬灭。
这是一种通过偶极一偶极祸合作用的共振能量转移过程,根据Forster的理论,能量转移的效率可由下式决定:其中;是能量供体与能量受体之间的距离,r0为能量转移效率为50%时对应的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之间的距离。
对于确定的体系而言,r0是个固定的数值。
淬灭过程中能量的转移效率与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的间距的六次方成反比。
能量转移是在能量供体与能量受体之间间距比较小的范围(1一10nm)发生。
Strouse等人对金属纳米颗粒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考虑到金属纳米颗粒的直径只有纳米量级,结合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将能量转移效率与供体和受体间距的关系进行修正,将Forster理论中的六次方反比关系修正为四次方反比关系,即为纳米颗粒表面能量转移效率。
2.荧光吸收(辐射)共振增强理论金属纳米颗粒附近的荧光分子除了受到淬灭作用之外,还会受到金属纳米颗粒局域增强电磁场的影响,如图5.4所示(7)。
荧光分子受到金属纳米颗粒附近增强局域电磁场的作用,在吸收与辐射两个方面都会受到共振增强。
下面我们分别考虑这两个过程。
(a)荧光分子激发共振增强。
金属纳米颗粒会使附近的局域电磁场增强,增强的局域电磁场使的荧光分子受到更强烈的激励。
对于通常的荧光分子,我们用4能级体系来分析。
四能级结构示意图对于四能级系统来说,0,1能级是跃迁过渡能级,荧光分子在2,3能级间跃迁,同时产生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等于能级间的能量差。
(b)荧光分子辐射共振增强。
荧光发光寿命的实验表明,在发光体系中加入金属纳米颗粒后,荧光分子的寿命减小,内量子效率增加,荧光分子的辐射得到共振增强。
荧光分子的吸收(辐射)共振增强的大小都与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增强电磁场的强度相关。
金属纳米颗粒附近的局域增强电磁场因子随远离金属纳米颗粒的距离而指数衰减,影响范围大约为几十纳米。
MEF是荧光增强作用与荧光淬灭作用的相互竞争的结果,荧光淬灭作用也强烈依赖于距离金属纳米颗粒的间距。
因此,荧光分子与金属钠米颗粒的间距对MEF的大小有很强烈的影响。
荧光与受激拉曼散射拉曼散射光谱是研究其物质结构的强有力工具。
拉曼散射光谱是指分子对入射光所产生使其频率发生较大改变的一种光散射现象。
激光拉曼光谱主要的一些特点:(l)每种物质(分子)都有自己完全独立的特征谱线,因此每种物质的特征谱线可以表征这一物质。
(2)拉曼谱线的线宽大多数较窄,并且往往都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具有完全相同大小的正负频差。
这两条谱线在短波一边的叫做反斯托克斯谱线,在长波一边的叫做斯托克斯谱线。
(3)每一物质的拉曼频移(也就是入射频率与散射频率之差)的大小和入射光的频率是完全无关的,拉曼散射是瞬间产生的,即入射光消失时,拉曼散射也会在瞬间消失这个时间大约会在10一”一10一’2秒。
(4)拉曼频率位移会存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它有可能会使几个波数(cm一,)也有可能会达到3800个波数。
(5)不同谱线的拉曼谱线强度和偏振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6)可以用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的强度之比来表示分子在基态的时候与在第一激发态的时候得布居数之比,这个比值是完全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定律的,它同时也是热力学的温度函数,并且这个比值还与拉曼的位移有关。
(7)在一切分子中也就是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拉曼散射效应是大都是普遍存在的。
激光受激拉曼散射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正是因为拉曼光谱具有的这些特性。
只有在入射光强很大超过一定闭值的时候才会出现,一旦达到标准超过了一定的阂值强度,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入射激光功率的一半都会转换成散射光的功率,这样在介质的散射过程中也就具备了受激的性质特点,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受激拉曼散射。
激发拉曼激光与受激拉曼散射辐射,都是光的受激辐射的表达形式之一。
受激拉曼散射是激射辐射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非线性光谱学的一个研究方面。
它能有效的扩大相干光辐射的物理机制,并且丰富受激发射的波长,为我们的研究开拓了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领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探索物质结构的途径。
受激拉曼散射是对自发拉曼噪声放大的结果。
它的光谱一般都是受最大拉曼增益分子振动模式的影响,散射截面最大的拉曼散射在增益中首先得到放大,同时它的Stokes光场也会消耗泵浦光的光能,这样也阻止了其它拉曼模式的放大,也就是说,在一个稳态的环境下,受激拉曼光谱一般是拉曼活性模式中具有最大散射截面的拉曼散射的多级级联光,并且不能获得弱增益拉曼模式的光谱信息。
为了降低受激拉曼闭值,提高受激拉曼强度,获得弱增益拉曼模式的散射光谱,研究人员一般都应用了植入荧光种子的方法。
根据拉曼散射介质的某阶Stokes 线位于某种染料的荧光谱带内,而激发光位于该荧光物质的吸收谱带内,那么这个染料荧光种子就可以选择性的增强该Stokes拉曼散射谱线,让受激拉曼散射的指数部分很快的增长,并且和荧光种子相作用线性的增加散射的强度,有效地增强弱增益拉曼模式的受激拉曼散射强度。
拉曼效应与荧光效应的关系荧光效应与拉曼效应产生机理完全不一样的。
物质分子在吸收光量子之后产生了荧光效应,这个过程是从基态跃迁到振动激发态的过程,受激发的分子或者原子从新回到基态时,它们从外界获得的能量以荧光的形式重新发射出来。
这与拉曼散射是完全不一样的,拉曼效应是让基态的分子在吸收入射光子的能量hv。
后就会跃迁到一个特定的激发态hv1十hv0,而散射物质的分子中是没有这种激发态的。
当分子发生跃迁从这种特定的激发态到振动的激发态时,分子会释放出能量hv0-h·△v,这就是斯托克斯线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