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铸剑》 说课稿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收录于《故事新编》。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讽刺的世界。

从单元主题来看,本单元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铸剑》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本单元的重要篇目。

在内容上,小说围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展开,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艺术特色上,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象征手法,使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经过之前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像《铸剑》这样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小说,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可能对小说中的古代背景和一些文化元素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在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启发和讨论。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3)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小说所表达的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眉间尺和黑衣人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铸剑》,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认识到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铸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5.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铸剑》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准备:1. 教材:《铸剑》原文及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

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铸剑》二、介绍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铸剑》教案_1

《铸剑》教案_1

《铸剑》教案www.5ykj.com【教学目标】、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

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XX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二、介绍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铸剑》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

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

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

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1.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简介作品及作者。

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链接图片)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

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铸剑-语文版第一册教案

铸剑-语文版第一册教案

铸剑-语文版第一册教案一、教材解析《铸剑-语文版》是一套适用于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的教材。

这套教材凭借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思路,被广泛认可并被运用于各地教学工作中。

其中,第一册主要涵盖有关启蒙、汉字、诗歌等方面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常用造字部首和笔画;•最常见的200个字词;•《唐诗三百首》中的知名诗歌及其意境;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能力:•通过学习字词,提升自身文字识别能力;•培养对于古诗文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语文表达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以下情感:•熟悉自己的文化语境,并在这种语境中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热诚。

三、教学内容1.课程一:常用部首和笔画内容简介本节课主要讲解常用部首的作用、笔画的基本结构和构成。

通过了解常用部首和笔画的设计和构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关联性和组合法则。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名称和作用;•掌握汉字的构成和组合方法,提升读写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汉字构成和组合的方法。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包含常用部首和笔画的课件,让学生在熟悉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同时,体会汉字构成和组合之间的关系。

2.教学讲解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名称、特点和作用,并给出相应的示例。

在讲解完之后,启用学生思维,让他们通过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基本构造,认识诸如“颗”、“震”、“飞”等字的规律。

3.活动在教学完毕后,让学生按照规定标准,通过常用部首和笔画组成自己所喜欢的字。

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特别在熟识常用部首和笔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独特有意义的字。

4.总结通过引导学生整理梳理常用部首和笔画的知识,并总结并形成概览。

2.课程二:最常用200个字词内容简介本节课将介绍最常见的200个字词。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学情分析1.1 课程背景《铸剑》是高中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铸剑工匠精神的散文,通过描写铸剑的过程,展现出了工匠精神的崇高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态度。

1.2 学情分析这是高一语文课程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低。

部分学生对劳动价值和追求卓越的态度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强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铸剑》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文中描述的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2.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利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劳动、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崇尚工匠精神的价值观;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铸剑》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分析文中描述的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3.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通过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四、教学过程及设计4.1 导入(5分钟)•利用课前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铸剑?铸剑的过程和意义是什么?4.2 文本解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铸剑》这篇文学作品,并标注重要概念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4.3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对《铸剑》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并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为什么铸剑工匠会有如此高的工匠精神?铸剑工匠的追求和努力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4.4 学生汇报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心得体会。

最新鲁迅铸剑教案11篇

最新鲁迅铸剑教案11篇

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1篇鲁迅铸剑教案(1)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铸剑》优秀教学设计

《铸剑》优秀教学设计

《铸剑》优秀教学设计高一语文课本中,鲁迅的《铸剑》是令人百看不厌的绝妙之作,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铸剑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铸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铸剑_大学语文教案

铸剑_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语文教材:《铸剑》选自鲁迅《呐喊》教学目标: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学生阅读《铸剑》选段,了解故事梗概。

二、故事情节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眉间尺、国王、黑衣人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讲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

2. 学生结合《铸剑》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象征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铸剑》中的象征手法,如剑的象征意义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人物形象心理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如眉间尺从最初的勇敢到后来的绝望等。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阅读《呐喊》中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关于《铸剑》的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铸剑》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象征手法和寓意的深入理解;(2)鲁迅先生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概述《铸剑》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提升。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教师是否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铸剑》,总结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3)评价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342019-08-04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铸剑》为基础,通过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铸剑》的主题思想,领会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3. 学会从现实角度审视作品,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铸剑》;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包括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革命者的歌颂等;4. 联系现实,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5. 总结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情节进行深入剖析;3. 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铸剑》;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4. 思考:联系现实,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5. 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铸剑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孟尝君烧剑”故事,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的铸剑主题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根据《铸剑》改编的影视作品,如2001年的电影《鲁迅》,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鲁迅笔下的世界,进一步理解作品;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铸剑”为主题的小品文或短篇小说,通过创作实践,体会文学创作的乐趣,提升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程度;3. 创意写作:收集学生创作的“铸剑”主题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文学元素的运用技巧。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铸剑教学设计引言铸剑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作为一种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铸剑技术在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各种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个铸剑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技能,并帮助他们了解这一古老传统的背后文化和历史。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铸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使学生了解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培养学生的金属加工和雕刻技能。

4. 帮助学生培养耐心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铸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学习不同文化中铸剑的发展历程,如中国、日本和欧洲等。

- 了解铸剑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法。

2. 材料准备和工具介绍- 学习铸剑所需的材料,如金属、炉具、模具等。

- 介绍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并教授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3. 铸剑的基础技巧- 学习铸剑的基本工艺流程,如设计、打磨、制模、熔铸等。

- 教授金属加热和倒铸的方法和技巧。

- 练习不同类型剑刃和剑柄的制作技术。

4. 铸剑的装饰技巧- 学习铸剑的装饰方法,如雕刻、打磨和涂饰等。

-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装饰风格和技巧,如中国的刻花和日本的彫刻。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自己独特的剑柄和壳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和互动讨论- 结合幻灯片、视频和演讲,向学生介绍铸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技术原理。

-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深入理解。

2. 实际操作和示范- 提供实际操作的工作坊,让学生亲自参与铸剑的制作过程。

- 由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提供指导。

3. 小组合作和创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和制作一把铸剑。

-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展示和评估- 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铸剑作品,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 根据学生制作的铸剑作品的质量、创意和技巧进行评估和分数打分。

《铸剑》 说课稿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复仇的主题。

从单元主题来看,《铸剑》所在的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文学价值方面,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眉间尺、黑色人等。

同时,小说中蕴含的对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对于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常见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小说中的一些象征、隐喻等手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同时,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铸剑》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小说中通过人物描写、情节设置等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复仇、正义、人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铸剑》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的寓意;(3)了解鲁迅及《铸剑》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铸剑》与其他作品的关联;(3)学会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3)树立敢于反抗、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铸剑》的故事情节及其象征意义;2.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鲁迅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刻寓意;2. 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观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启发;4. 比较分析法:对照其他作品,分析《铸剑》的独特之处;5. 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作品。

五、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铸剑》的故事梗概及其背景;3.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4.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5. 评价《铸剑》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铸剑》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铸剑》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眉间尺、楚王、晏之敖等,理解其性格特点。

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于古代传说中注入的时代精神与个人生命体验。

2.感受《故事新编》丰富的想像力与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黑色人、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2.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和复杂。

教学内容:一、题解与素材来源《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

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

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里,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进行了改造和创造而完成了这篇小说。

二、人物分析小说塑造了两个复仇者的形象,一个是眉间尺,另一个就是宴之敖者。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为父报仇,所以他有报仇的强烈意志和愿望,毫不犹疑地把头颅交给了宴之敖者,但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缺乏那种复仇者必须具有的决绝的气概,所以只能借助于宴之敖者。

小说着力刻画了宴之敖者令人战栗的冷峻,他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斗士,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是要为一切遭受苦难的人民复仇。

这是鲁迅极力赞赏和歌颂的豪侠之士。

实际上,鲁迅正是与《铸剑》中“黑色人”相似的一个绝望的、向黑暗世界反抗的复仇者形象。

在小说中,从衣着打扮到外貌特征,鲁迅都是以自己为原型来刻画宴之敖者的(“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

黑色人明显的带有鲁迅自我人格痕迹,这已经成为学界之共识。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了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其实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

从眉间尺到宴之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出了自我人格发展的一段历史。

眉间尺与宴之敖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内里融入的是鲁迅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隐含着的是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第3课《铸剑》教案

第3课《铸剑》教案

第3课《铸剑》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2.理解黑色人身上“复仇”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出现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用神奇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古人们对那个世界的认知,以及那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爱恨情愁。

那么这堂课前老师给你们推荐的“三王冢”的故事,不知大家读得怎么样了?理解了多少?我们先来欣赏这个故事。

二、复述“三王冢”的故事。

找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话将“三王冢”的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更正翻译理解上的错误。

师:好,听完这个故事,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生: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无名的侠客为了帮助干将的儿子复仇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三、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文《铸剑》,画出生字生词,并共同解决读音问题。

叱水瓮憎恨芦柴咻咻毛骨悚然拂拭骇异匣子颈子浑圆后苑仇雠杳无消息雉堞旌旗背脊灼热排衙鸱鸮磷火不暇计较午膳打诨缘竿胡诌颧骨暴躁兽炭面面相觑皓齿莠民缓辔戈戟黄钺起粟煎熬恍然大悟掣起疾趋2.初步比较两文之异同。

好,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鲁迅改编的故事与古代的“三王冢”的故事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都表现了“复仇”这个中心,都围绕着少年的家仇展开,都出现了一个侠士帮助他完成了复仇任务。

不同点:鲁迅的《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

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鲁迅《铸剑》教学设计

鲁迅《铸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积累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学习难点】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1鲁迅原名( ),字( ),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2阅读课文《铸剑》,解决读音问题。

水瓮憎恨毛骨悚然杳无消息背脊面面相觑莠民3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第二部分(第2、3节):第三部分(第4节):(二)课内探究黑色人形象分析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6概括眉尺间形象:(三)拓展延伸《铸剑》原名《眉间尺》,这篇小说是鲁迅根据三国时期曹丕《列易传》、晋干宝《搜神记》等古籍中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创作的。

请阅读这个故事。

附录:三王冢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莫邪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

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

宝剑铸了两把,分为雌雄。

他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

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走出家门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剑就藏在巨石的背后面。

’”随后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觐见楚王。

楚王非常愤怒,命令人来察看宝剑,发现剑原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送呈上来,而雄剑却没有送来。

楚王暴怒,立即把铸剑的干将莫邪杀死了。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深入解读课文,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3)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铸剑》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的历史、文化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品味鲁迅的语言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主题感悟:(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体会;(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实例进行点评;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主题思想的体会,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鲁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现实意义的联系能力;4.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新编》内容,体会本文题目的含义。

2、能力目标:把握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性格变化以及褐色人的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感受鲁迅复仇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教学重点分析黑色人帮助眉间尺复仇的动机。

三、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复仇精神的时代内涵。

第一课时一、导入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二、介绍《故事新编》鲁迅从1922年开始创作了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天》(即《补天》)之后,历时13年,又创作了7篇历史小说《奔月》、《铸剑》、《出关》、《理水》、《采薇》、《非攻》和《起死》,1936年集成《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白话演义,开创了我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先河。

鲁迅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故事新编》中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题材的作品,如《补天》、《奔月》是神话,《理水》、《铸剑》是传说,《采薇》、《非攻》是历史题材的作品。

鲁迅把数千年的历史陈迹和耳闻目睹的人情世态联结起来,张开艺术的想象翅膀,飞越千秋百代,在错杂对比之中迸发真知灼见。

产生了一种古今交融的艺术境界,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看到古人和今事,思考历史和现实。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铸剑》。

三、检查预习1、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100字左右)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从而提炼出小说的主题:复仇。

四、题目探究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剑在复仇之前就已经铸好了,那么文章题目为何还要叫《铸剑》?五、课文分析(一)、介绍小说有关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为人物性格,性格的发展变化又是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跟随小说情节的展开来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1、眉间尺性格分析⑴、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⑵、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⑶、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

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

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

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2、黑色人形象分析⑴、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重点突破)文中黑色人与眉间尺有几段对话,他说“我的心里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即是说,所谓的同情、仁义道德这些虚伪的借口对于他来说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他所知的只是复仇,他也只需要复仇,不管是为谁复仇,因为于他都是一样,都不过是复仇这是一种纯粹“复仇”,不图“回报”,没有什么私心。

⑵、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

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总结:因此,黑色人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的出现不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为眉间尺性格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眉间尺在复仇的道路上逐渐成熟起来。

同样,从眉间尺的性格发展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眉间尺的复仇道路上经历了冰与火的淬炼,就如同复仇之剑的铸造过程一样,需要经历不冰与火不断的锻造淬取,最终使这位十六岁的少年浴火而生,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为复仇而生的勇士。

小说原题《眉间尺》,收入《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小说的中心意象:剑。

这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正是小说中眉间尺和“黑色人”宴之敖者的精神象征。

这就解决了我们开头提出小说为何题目由“眉间尺”改为“铸剑”的原因,这也就对应了本单元小说的主题:成长如蜕。

六、拓展引伸如果说眉间尺的性格成长体现了“铸剑”的过程,那么黑色人早就用其坚决果敢的复仇精神铸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剑,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从黑色人的性格特征你能联想到谁?明确:黑色人的外貌描写“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眼睛在黑须黑发间如磷火般炯炯发光”“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一笑”“声音好像鸱鸮(猫头鹰)”。

据说,讲坛上的鲁迅,也是须发连同衣着全黑的形象。

另外,他喜欢猫头鹰,每每把自己的文章比作他人忌讳、讨厌的“恶声”——“枭鸣”,并因其风貌有猫头鹰的绰号。

而且黑色人这样冷酷的外表,冷酷的语言下面能让我们感受到一颗火热的内心,这正是那个在文坛上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意寄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形象的化身。

那么鲁迅为何要在本文中把自己化身成为一把具有强烈复仇精神的冰冷的利剑呢?他要向谁去复仇呢?七、介绍背景《铸剑》是收在《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历史小说。

《故事新编》问世后,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也一再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鲁迅书信集》第941页)《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

(《鲁迅书信集》第1246页)所谓“塞责”、“油滑”,当然是自谦之词,但对《铸剑》特别喜爱,却是溢于言表的。

这当然绝非无因,《铸剑》的确是鲁迅交织着自己半生的爱恨、凝聚着自己的全部血泪写成的。

《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之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

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

他深切地感到: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

值得注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写成后,他没有马上拿去发表。

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他还在考虑,还在打磨。

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

自然,这篇小说也就表现了他到广州之后的新的观察、新的体验。

而当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益表面化。

“山雨欲来风满楼”,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

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云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

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

总结:可见,鲁迅先生用自己的复仇精神在这个血雨腥风的黑暗时代用冰与火的感情铸造了一把复仇之剑,直指这个社会最黑暗最暴虐的统治者,并且,带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用句句带血的文字作为刺向反动派的匕首、投枪,直击敌人的心脏。

八、课后反思从眉间尺的成长过程谈一谈你作为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内心的成长历程的感受九、作业思考:1、本文在原作《三王冢》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情节和铺垫,分析它们有何作用?2、小说二、四小节都有看客出现,在文中有何深意?结合鲁迅其他作品中看客的描写分析鲁迅小说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篇二:高中语文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铸剑》教学设计《铸剑》教学设计何敏【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意。

二、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

2.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3.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眉间尺性格的转变。

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2.了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

3.梳理《铸剑》的小说情节,明确文章的结构安排。

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答案预设】《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 (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

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