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3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3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展示数据,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中位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中位数的性质: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位数难点:如数据集{1, 2, 3, 4, 5, 6}的中位数是(3+4)/2=3.5,而非3或4,学生需要理解这种求中位数的方法。
-众数难点:如在数据集{1, 2, 2, 3, 3, 3, 4, 4}中,众数是3,但如果数据集是{1, 2, 3, 4},则没有众数。
-应用难点:如在分析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时,学生需要判断使用中位数还是众数更能反映班级学生的身高特点。
5.课后,我会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们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我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增强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强化算理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材分析:学生已会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感受到必须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力求通过现实情境中的数据,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尝试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3、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时教学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会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本课时呈现的是当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应怎么办。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新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1.设计问题情境在课开始设置问题情境“当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应怎么办”,目的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另外的数去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小组讨论当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另外的数去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用什么数据去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比较合理。

五、教学媒体设计本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用自制PPT课件贯穿整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七、板书设计中位数 和 众数()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课程背景中位数和众数是八年级下册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学生通过初步学习后,可以掌握其概念和求解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发掘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内容1.中位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2.众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3.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发掘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难点1.如何灵活有效地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

2.同时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分布的影响1.示范教学法2.讨论教学法3.课堂练习和调查分析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简单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和猜测。

第二步:概念解释教师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分别讲解其求解方法。

第三步:实例解读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深度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及其求解方法,并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规律。

第四步:探究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的开发应用,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归纳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问答、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表达以及求解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通过期末考试、小测验、课堂表现等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估。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答题卡、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随堂测验,促进各个环节知识点的检测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希望通过此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中的作用和意义;
(2)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分析数据特征,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据中的特征,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新课:详细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通过实例演示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求解,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基本概念题、实际应用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会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并进行讲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然后,我会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拓展思考题:提供给学生一个包含极端值的数据集,让学生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这个数据集中的表现,并讨论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比平均数更合适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4.创新设计题: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统计调查项目,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收集数据,然后计算并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他们的调查结果中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4.适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他们的疑难点进行解答和指导。
-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概念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如何更准确地描述数据集的特征,特别是在数据分布不均匀或含有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此外,学生在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逐步成熟,但还需进一步培养对数据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利用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出中位数和众数,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工具价值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于生活现象的认识。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4.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数据分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5.注重反馈,及时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6.拓展延伸,提高思维。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拓展任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持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数据分析的信心。此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待加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数据探究任务。
在认知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他们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上有所提升。因此,本章节内容的设计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可能会存在困难,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突破这一难点。
2.数据分析中的异常值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异常值对数据集的影响,并学会在分析中合理处理异常值。
3.选择数据代表值的判断依据。
-教会学生根据数据特征和实际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值,提高其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步骤。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一)教案安远县第三中学钟海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二)整体感知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1) 5 6 2 3 2(2) 5 6 2 4 3 5在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你能说说这两个中位数的意义吗?这两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依次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3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例4 (用幻灯出示)例2、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众数的学习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对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l、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针对性训练(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教师范解针对性训练.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课堂练习:教材131练习中1.132页练习1,2(四)小结、扩展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A组l、2、3;B组1五、板书设计15.2 众数与中位数l.定义例4 例5众数:中位数六、参考资料《教师教学参考书》。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讨论:教师给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2.个别辅导:对计算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调整教学方法和练习设计,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给出中位数和众数求解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作业内容:布置一道求中位数和众数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目的:通过作业的完成,检验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求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知识

技能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过程

方法
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
板 书设 计
作业布置
教 学反 思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信息处理的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媒 体教 具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配套练习 P67-69
1、例题讲析
2、基础演练
分类讨论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解题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逐个研究讨论。
中位数和众数
课 标
解 读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
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内容分析: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首先应复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来进行比较: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四、例习题的分析: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教材P146例6的意图:①、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②、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③、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④、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补充例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_21.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_21.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21.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做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2、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看大屏知道这是什么动画片?生:《喜羊羊与灰太狼》。

师:非常好,里面的灰太狼由于一直捉不到羊而经常被红太狼打,所以他就想在草原上重新找份工作。

一天他看见了一个招聘广告,广告上写着什么?(让学生读一下)他看到这家超市的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便高兴的去工作了。

可是干完一个月后,他却只拿到了600元的工资。

灰太狼非常的生气,他就想:明明学1000元,怎么只给600元呢?灰太狼觉得这是一家骗子公司,他被骗了。

而喜羊羊却笑着说:“人家那里骗你了。

”二、营造氛围探究新知师:同学们,你们说灰太狼他被骗了吗?这家超市到底有没有骗灰太狼,我们来帮他算算好不好?请看工资表(大屏显示)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该超市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灰太狼?师:请计算,有结果了吗?谁来说?生:计算师: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所以把工资的平均值拉高了。

(板书“平均数”)师:啊!大家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在一组数据中像这样偏高或偏低的数据我们把它叫做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这里的3000和2000就属于偏高的极端数据,而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低。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元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的反映这家公超市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了。

看来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们认为用哪个工资数据最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生:我认为900元最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它接近于平均数1000;师:900元能代表员工的工资的一般水平吗?你看它是这组数据中第三高的数………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认为应该是650元,因为比650大的数据有5个,比650小的数据也有5个,650恰好在这组数据的中间位置,不高也不低,可以代表一般水平。

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

(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一)教案
安远县第三中学钟海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1) 5 6 2 3 2
(2) 5 6 2 4 3 5
在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你能说说这两个中位数的
意义吗?
这两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依次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3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4 (用幻灯出示)例2、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
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
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
众数的学习
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
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
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对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
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
2、3、-1、2、l、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针对性训练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针对性训练.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131练习中1.132页练习1,2
(四)小结、扩展
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A组l、2、3;B组1
五、板书设计
15.2 众数与中位数
l.定义例4 例5
众数:
中位数
六、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参考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