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呼吸衰竭通气管理指南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首先,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护士要及时进行呼吸道管理。
包括确保患者气道通畅,保持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防止误吸等。
在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时,护士应熟练操作呼吸机,并监测和评估患者的呼吸机参数,如潮气量、吸呼比、压力支持等。
其次,护士要进行有效的氧气治疗。
根据患者的氧合情况,合理调节氧气的浓度和流量。
对于需要辅助氧气的患者,可以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等方式给予氧气。
对于需要高浓度氧气的患者,可以使用湿化器、加压送氧等方式给予。
同时,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氧合情况,及时调整氧气治疗方案。
第三,护士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等。
特别需要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变化。
同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呼吸困难程度等,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
第四,护士要协助医生进行病因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包括纠正酸碱失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清除分泌物等。
同时,护士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五,护士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宣教。
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及其家属,护士要详细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
对于需要氧气治疗的患者,护士要教授正确使用氧气设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护士还要指导患者相关的自我护理知识,如康复锻炼、合理膳食等。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密切配合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按照医嘱和护理计划进行护理。
护士还要持续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专业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措施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措施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来制定,以确保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治疗措施:
氧疗
氧疗是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首要措施之一。
通过给予高浓度氧气来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呼吸困难和呼吸肌疲劳。
常用的氧疗方式包括面罩氧疗、鼻导管氧疗和高流量氧疗等。
激素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激素治疗也是必要的。
激素可以减少肺部炎症反应,降低肺水肿和肺泡炎症,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然而,激素治疗需谨慎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衰竭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可以辅助或替代患者的自主呼吸,提供足够的氧气和维持气体交换正常。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进行治疗。
支持性治疗
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些支持性治疗,如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病情变化等。
及时处理并发症和并发病,确保患者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正常。
导管置入
对于一些需要持续监测和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导管置入,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
导管的置入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并注意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措施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与监护措施
血氧饱和度监测
血氧饱和度是评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监测方法:使用脉搏血氧仪,通过手指或耳垂测量 正常值范围:95%-100% 异常值处理:及时调整氧疗方案,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
血气分析
目的:评估患者的呼吸衰竭程度和酸碱平衡状况 采样方法:动脉血或静脉血 检测项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碱剩余等 结果解读: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治疗方案
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与监护措施
汇报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X
目录
01.
急性呼吸衰 竭的紧急处 理
02.
急性呼吸衰 竭的药物治 疗
03.
急性呼吸衰 竭的监护措 施
04.
急性呼吸衰 竭的护理措 施
05.
急性呼吸衰 竭的预防措 施
急性呼吸衰竭的紧急处理
0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吸痰器、气管插管等设备 保持呼吸道湿润:使用加湿器、雾化器等设备 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机、人工呼吸等设备 预防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药物
急性呼吸衰竭的预防措施
05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急性呼吸衰竭的认识 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 鼓励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疾病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 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 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 当的运动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抗炎、抗过敏、 抗休克
适应症:急性呼吸衰竭、 严重感染、过敏性疾病
常用药物:地塞米松、氢 化可的松、泼尼松
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与监护措施指南指导
监测呼吸音:通过监测呼吸音,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
监测血氧饱和度: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
监测二氧化碳分压:通过监测二氧化碳分压,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
监测呼吸频率:通过监测呼吸频率,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
监测呼吸深度:通过监测呼吸深度,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
监测呼吸节律:通过监测呼吸节律,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
维持血压:使用升压药、输液等措施
机械通气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氧合水平,降低二氧化碳潴留
适应症:急性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治疗方法: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包括有创和无创两种方式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参数,避免过度通气,监测呼吸机参数和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预防血栓形成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减轻肺水肿和心脏负荷
抗生素:针对感染性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减轻炎症反应
氧疗:给予高流量氧气,改善缺氧症状
其他辅助治疗
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
氧疗:通过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呼吸功能
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呼吸功能
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源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
急性呼吸衰竭的监护措施
监测病情变化
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监测肺功能、心功能等重要器官功能
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监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呼吸功能指标
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精神状态等主观感受
汇报人:XX
急性呼吸衰竭的处理与监护措施指南指导
ECMO护理指南
ECMO护理指南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体外膜氧合(ECMO)的护理指南,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安全地实施ECMO治疗。
ECMO是一种机械辅助通气技术,适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包括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护理准备在开始ECMO之前,护士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1. 确保ECMO机器和设备的正常运作。
2. 检查并准备所需的管道、导管和滤器。
3. 准备所需的药物和输液。
4. 检查呼吸机设置,并确保合适的参数和模式。
护理过程在ECMO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和照顾患者,包括以下方面:1. 导管护理:正确插入和固定ECMO导管,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和血流情况。
2. 血气分析:定期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患者的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3. 药物管理:合理使用使用抗凝剂、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密切监测药物的剂量和效果。
4. 液体管理: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并根据需要进行液体调整。
5. 皮肤护理:定期检查ECMO导管的穿刺点,保持皮肤清洁和完整。
6. 家属沟通: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信息。
护理注意事项在实施ECMO护理时,护士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 安全措施:遵守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ECMO设备和环境的清洁、无菌。
2. 疼痛管理: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镇痛措施。
3. 并发症监测:密切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出血、感染等。
4. 团队合作:与医生、其他护士和技术人员密切合作,确保ECMO治疗的成功进行。
总结ECMO护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遵循本指南提供的护理准备、护理过程和注意事项,护士可以有效地提供安全和优质的ECMO护理,为患者的康复做出贡献。
请注意:本文档应作为参考指南,具体护理措施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治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辅助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指标的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和CT是诊断ARDS的重要手段,可显示双肺浸润 影、肺不张、胸腔积液等病变。
肺功能检查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进行肺功能检查以评估肺通气和 换气功能。但由于ARDS患者病情危重,肺功能检查在临 床实践中应用较少。
注意事项
在氧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呼 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 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及时调整氧疗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抗炎与免疫调节治疗
选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等药物,以减轻肺部炎症反应
和调节免疫状态。
抗凝治疗
对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给予抗凝药物如肝素等,以预 防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与死亡率
ARD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发病率因原发病因、地区、医 院等因素而异,而死亡率则与患者年龄、原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措施等因素有
关。
危险因素
ARDS的危险因素包括直接肺损伤因素(如肺炎、误吸、肺挫伤等)和间接肺损伤因素 (如脓毒症、急性胰腺炎、严重创伤等)。此外,吸烟、酗酒、高龄、慢性基础疾病等
推动多学科协作
ARDS的诊治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指南的实施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深化ARDS病理生理研究
进一步探讨ARDS的发病机制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为药物 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完善诊断标准与评估体系
对现有诊断标准进行不断优化 和完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特异性;同时建立全面、客观 的评估体系,对患者病情及治 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1.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在采取任何急救护理措施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肺部感染、肺水肿、支气管痉挛、气胸等。
2.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是急救护理的首要任务。
可以使用手法清除呼吸道中的任何阻塞物,如呕吐物或异物。
同时,保持患者的头部处于正中位置,以便保持呼吸道通畅。
3.提供氧气:给予患者纯氧或氧气面罩以提供充足的氧气。
氧气的浓度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以帮助维持氧合作用。
4.帮助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呼吸完全停止,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面罩呼吸等方法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5.监测呼吸参数: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血氧饱和度。
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保持呼吸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6.控制呼吸窘迫: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呼吸窘迫,可以给予镇静剂或肌松剂以减轻呼吸肌的紧张状态,并改善呼吸功能。
7.提供适当的支持治疗:除了急救护理措施外,还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治疗原发病。
8.转运至医院:完成急救护理措施后,需要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结起来,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提供适当的氧气、人工呼吸、监测呼吸参数、控制呼吸窘迫、提供支持治疗等措施。
在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外,患者需要尽快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的无创呼吸支持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的无创呼吸支持急性呼吸衰竭有三种主要的无创支持方法:即高流量鼻导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无创通气(即呼气末正压(PEEP)压力支持通气)。
本文简要概述了在成人急性呼吸衰竭中使用无创呼吸支持的生理效应、种类和临床适应证。
生理效应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和低氧血症。
由于呼吸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困难,呼吸功增加,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使用直接通气支持。
低氧血症反映了气体交换不足,需要给予氧气治疗和特定的设备设置(主要是正压)来改善气体交换。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高气体流速(≥30 升/分钟,最高可达60至80 升/分钟)可以通过鼻插管调节吸入氧(FiO2)的固定分数,从0.21至1.0。
这种方法比病人自己的吸气峰值流量更高,能够有效提供预期的氧浓度,还可以通过湿化气体帮助黏液纤毛清除分泌物,且操作简易,患者感受舒适。
CPAP和无创通气(即PEEP压力支持通气)使用CPAP时,患者在吸气和呼气期间都保持恒定的正压水平呼吸。
CPAP可与重症监护机械呼吸机或连续血流开路一起应用。
后者有一个高气体流量发生器,允许FiO2调节到1.0,并有一个最小阻力的PEEP阀。
CPAP也可以通过具有内部微通道的开放式大气阀门输送,通过该微通道输送氧流。
PEEP对通气虽无直接影响,但可通过多种机制间接辅助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平衡由呼气末残余肺泡压力(呼气末动态过度充气)造成的机械负荷;对抗肺不张(例如,腹部或胸部手术后的术后低氧血症);充当上呼吸道的机械支架(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或作为阈值外部压力来克服气道的临界打开压力(例如肥胖患者)。
呼气末正压过高可以引起肺过度膨胀,降低膈肌收缩效率。
当PEEP用于改善氧合时,临床评估PEEP对呼吸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无创通气无创通气是一种患者触发的压力目标通气模式,在该模式中,患者触发呼吸时,正吸气压力都高于PEEP水平。
通气不足和呼吸性酸中毒的情况最好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可大幅降低呼吸做功,减少呼吸功也可以减少氧气消耗,进一步改善气体交换。
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一、应急预案
1.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立即将头偏向一侧,颈部后仰,抬起下颌;必要时插入口咽通气管或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
(1)常用的方法有鼻塞法、鼻导管法、面罩法等。
危重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法给氧。
(2)注意调节给氧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3.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给药、纠正酸中毒、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给予营养支持、病因治疗。
4.进行有效的气管内负压吸引。
5.监测和记录出入液量,保持电解质平衡。
6.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呼吸、脉搏、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7.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
8.气管切开护理。
9.湿化气道。
10.重视患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加强巡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会患者自我放松,以缓解呼吸困难。
11.做好护理记录。
二、处置流程
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应急流程图。
急性呼吸衰竭的应急预案及护理流程
急性呼吸衰竭的应急预案及护理流程
㈠应急预案
1、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坐位或半卧位。
告知家属通知值班医师。
2、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按时叩背,及时清除痰液。
3、吸氧,根据病情调整吸氧量。
4、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准备好抢救车、负压吸引器,积极配合抢救。
雾化吸入,按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药。
6、必要时联系麻醉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器械辅助呼吸。
7、做好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者。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记录出入量。
9、熟练掌握呼吸机的性能和操作规程。
10、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
㈡护理流程
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报告值班医师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按时叩背,及时清除痰液
吸氧,根据病情调整吸氧量
雾化吸人,按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药
必要时联系麻醉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记录出人量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应急预案与流程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应急预案与流程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急性损害,使得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从而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导致组织细胞缺氧和酸碱平衡紊乱。
为了确保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护理应急预案与流程至关重要。
一、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应急预案1. 立即通知医生:发现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迅速进行评估和处理。
2.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便输注药物和液体。
3. 吸氧治疗:给予高流量吸氧,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
4. 呼吸支持: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
5.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
6.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7.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8. 家属沟通:向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9. 记录护理过程:详细记录护理过程和患者病情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流程1. 接诊:护士接到患者后,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2. 通知医生:立即通知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初步治疗方案。
3.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便输注药物和液体。
4. 吸氧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高流量吸氧,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
5. 呼吸支持: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
6.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
7.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8.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9. 家属沟通:向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10. 记录护理过程:详细记录护理过程和患者病情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急性呼吸衰竭处理原则
急性呼吸衰竭处理原则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呼吸衰竭急诊救治流程与规范一、通道的建立呼吸衰竭可直接危及生命。
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
其原则是在保持气道通畅的条件下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
以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 )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口腔鼻咽喉部的分泌物吸出。
痰粘稠不易咳出可用必嗽平溶液雾化吸人或用支气管解痉剂及激素缓解支气管痉挛;或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出。
如上述处理效果不佳,原则上作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
(二)一旦建立人工气道应用机械通气时则考虑通过置入四腔漂浮导管,而同时测定并计算肺动脉压 (PAP)、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循环阻力、PV02、cvo2、 Os/Qt及热稀法测定心输出量(CO)等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不仅对诊断、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对机械通气治疗特别是 PEEP对循环功能影响亦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三)血管通道的建立是保证胃肠外高营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应用的锁骨下静脉留置穿刺导管较为适宜,它可置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待病情缓解后仍可留用,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工作麻烦。
(四)鼻饲导管。
目前应用鼻气管插管病人虽然可以从口进水,但科学应用机械通气时往往应用镇静荆或冬眠药、肌松剂等,一时可造成急性胃扩张,这也是经常临床所见的腹部膨隆,鼻饲导管不仅减轻胃扩张,还可监测有无消化道出血的倾向。
同时亦可通过鼻饲导管应用祖国医学经验方剂进行治疗,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五)尿道:是监测肾功能的排泄和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手段,通过每小时的尿量来预测肾功能在呼吸衰竭、缺氧过程中的表现。
肾功能衰竭给抢救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呼吸衰竭时如有肾功能衰竭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急性发生的呼吸系统功能减退或呼吸衰竭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病理生理特点是呼吸功能受限,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酸中毒。
针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积极监测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供氧疗、调控体液电解质平衡、促进气体交换和预防并发症等。
一、积极监测病情:1.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节律以及气道分泌物的变化,尤其是突然加重的情况。
2.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3.定期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沟通与医护团队,协助医生制定治疗计划。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1.维持患者的半卧位或头低位,利于气体交换以及减少肺部负担。
2.定期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规律清洁患者口腔,以预防口腔感染,同时保证患者舒适。
4.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痰液的引流,避免气道阻塞。
三、提供氧疗:1.根据患者的氧合状态,选择适当的吸氧浓度和氧疗方式(如鼻导管、面罩、高流量氧等),以维持氧饱和度在合理范围内。
2.注意观察氧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氧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等,并及时调整氧流量。
四、调控体液电解质平衡:1.监测患者的液体输入和排出情况,确保水平衡。
2.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合理给予电解质补充,如钠、钾、钙等。
3.避免过度补液或过度利尿,以免影响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代谢。
五、促进气体交换:1.鼓励患者适量运动或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以增强肺功能和促进气体交换。
2.定期改变患者的体位,帮助改善通气和血流分布。
3.要确保患者充分休息,减少身体机械按压时间,避免肌肉疲劳。
六、预防并发症:1.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如肺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
2.保持患者的体温平稳,避免感染和过热导致的呼吸困难。
3.提供心理支持,使患者心态平稳,减轻病情对患者身心的负面影响。
以上就是急性呼吸衰竭护理的常规措施。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提供合适的氧疗和保证体液电解质平衡,促进气体交换,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及规范(一)急性呼吸衰竭1.首先建立通畅的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气道湿化,及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糖皮质激素。
危重患者迅速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2.氧疗:短期内较高浓度吸氧,FiO2=0.503.化验血常规、动脉血气、电解质等。
4.维持静脉通道,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5.纠正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6.有感染征象时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避免及治疗合并症。
(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1.鼓励咳嗽,体位引流、吸痰、应用祛痰剂,雾化吸入、及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糖皮质激素。
危重患者迅速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
2.氧疗:持续低流量,FiO2=0.30~0.40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呼吸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及时机械通气。
4.急诊化验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等。
5.维持静脉通道,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6.纠正酸碱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7.控制感染,必要时联合应用抗生素。
静脉使用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避免及治疗合并症,抗心衰:利尿、强心、降肺动脉压等。
(三)中医治疗1.实证者:予以安宫牛黄丸1丸,口服或鼻饲,每日3次。
鱼腥草注射液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
针刺肺腧、曲池、大椎穴,采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2.虚证者:气阴两虚者,予以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阳虚为主者,参附注射液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针刺肺腧、内关、足三里、丰隆穴,采用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管理
患者状况评估
01
02
03
病史
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用 药情况、过敏史等,评估 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背 景。
体征
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 瞳孔等体征,判断是否存 在缺氧、酸中毒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 、尿液等样本进行实验室 检查,了解患者的生化指 标和病情变化。
护理问题与措施
况。
合理使用利尿剂
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和 心脏负担。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密切监测器官功能
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心等器官功能,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酸碱失衡和内环境紊乱 。
合理使用药物
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CHAPTER
05
急性呼吸衰竭的康复护理与健 康教育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定期给 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
排痰。
严格消毒隔离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 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耐 药性的产生。
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加 重心脏负担。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 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给药
记录用药情况
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避免 漏服或错服。
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 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等,以备查验 。
观察药物反应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如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及时报 告医生处理。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通气管理指南2016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通气管理指南20162016年3月,英国胸科协会(BTS)和英国重症监护协会(ICS)联合发布了成人急性呼吸衰竭的通气管理指南,指南针对机械通气原则,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管理,有创机械通气的撤机等内容共提出了82条推荐意见:机械通气的原则机械通气的模式1、急诊无创通气应选择定压型呼吸机(B级)。
无创通气的接口选择2、全面罩通常作为无创通气首选接头(D级)。
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使用无创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当某些危险因素存在时,会增加无创通气失败的风险,此时应考虑住入HDU或ICU(C 级)。
无创通气的监测4、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接受无创通气治疗时,氧浓度应调节到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A级)。
5、氧源到面罩的距离应尽可能的短(C级)。
无创通气的湿化6、无创通气时,并非常规要求湿化(D级)。
无创通气的镇静7、无创通气时,镇静药只能在密切监护下使用(D级)。
8、无创通气时,静脉输注的镇静或抗焦虑药物只能在HDU或ICU中应用(D级)。
9、对于疼痛或者躁动的病人,若不打算插管,但无创通气又难以实施,可使用镇静/抗焦虑药物控制症状(D级)。
痰液潴留10、对于无法咳嗽导致痰液潴留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病人,除了标准的物理治疗外,还须机械辅助咳嗽(B级)。
11、对于咳痰困难(神经肌肉疾病、胸廓疾病)或痰液大量分泌(COPD、囊性肺纤维化)病人,气管切开可能有助于痰液清除(D级)。
有创机械通气的模式12、对于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都应尽快使病人建立自主呼吸(C级)。
13、对于一些严重气道梗阻病人,由于肌力弱导致无法触发,慢性高碳酸血症难以纠正,此时有创控制通气仍须继续进行(C级)。
有创通气策略14、控制通气时为了防止动态性肺过度通气,可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吸呼比 1:3或更高)并设置较低通气频率(10-15次/分)(C级)。
15、当气道阻塞严重时,为避免较高气道压力,可能须要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目标PH 7.2-7.25)通气策略(C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患者的最新管理方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患者的最新管理方法摘要背景:本文更新了之前发布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纳入了有关使用皮质类固醇、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 ECMO)、神经肌肉阻滞剂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新证据。
方法:我们总结了与四个问题(即:P患者、I干预、C 对照和O结局)有关的证据。
一个在ARDS 方面富有专业知识的多学科小组采用建议分级、评估、发展和评价框架来制定临床推荐意见。
结果:我们建议:1) 对ARDS 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条件推荐,中度证据确定性);2) 对部分重度ARDS 患者使用V-V ECMO(条件推荐,低证据确定性);3) 对早期重度ARDS 患者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条件推荐,低证据确定性);4) 对中度至重度ARDS 患者使用较高的PEEP 而非较低的PEEP(条件推荐,低至中度证据确定性)、4)对于中度-重度ARDS 患者,在不进行肺复张操作的情况下,采用较高的PEEP,而不是较低的PEEP(条件推荐,低度-中度证据确定性);5)我们建议不要对中度-重度ARDS 患者使用长时间的肺复张操作(强烈推荐,中度证据确定性)。
结论:我们为ARDS 的治疗提供了最新的循证建议。
在从亟需的临床试验中获得更多证据的同时,临床决策和这些建议的实施也应考虑到患者和疾病的个体特征。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皮质类固醇;体外膜肺氧合;神经肌肉阻滞;呼气末正压概述本指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管理建议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图1)。
本指南的新建议包括:我们建议对ARDS 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条件推荐,中度证据确定性)。
我们建议在筛查选定的严重ARDS 患者中使用VV-ECMO(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低)。
我们建议对早期重症ARDS 患者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低)。
关于呼气末正压(PEEP),有如下建议:我们建议,在中度-重度ARDS 患者中,在不进行肺复张操作(LRM) 的情况下使用较高的PEEP,而不是较低的PEEP(条件推荐,低度-中度证据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通气管理指南20162016年3月,英国胸科协会(BTS)和英国重症监护协会(ICS)联合发布了成人急性呼吸衰竭的通气管理指南,指南针对机械通气原则,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管理,有创机械通气的撤机等内容共提出了82条推荐意见:机械通气的原则机械通气的模式1、急诊无创通气应选择定压型呼吸机(B级)。
无创通气的接口选择2、全面罩通常作为无创通气首选接头(D级)。
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使用无创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当某些危险因素存在时,会增加无创通气失败的风险,此时应考虑住入HDU或ICU(C 级)。
无创通气的监测4、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接受无创通气治疗时,氧浓度应调节到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A级)。
5、氧源到面罩的距离应尽可能的短(C级)。
无创通气的湿化6、无创通气时,并非常规要求湿化(D级)。
无创通气的镇静7、无创通气时,镇静药只能在密切监护下使用(D级)。
8、无创通气时,静脉输注的镇静或抗焦虑药物只能在HDU或ICU中应用(D级)。
9、对于疼痛或者躁动的病人,若不打算插管,但无创通气又难以实施,可使用镇静/抗焦虑药物控制症状(D级)。
痰液潴留10、对于无法咳嗽导致痰液潴留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病人,除了标准的物理治疗外,还须机械辅助咳嗽(B级)。
11、对于咳痰困难(神经肌肉疾病、胸廓疾病)或痰液大量分泌(COPD、囊性肺纤维化)病人,气管切开可能有助于痰液清除(D级)。
有创机械通气的模式12、对于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都应尽快使病人建立自主呼吸(C级)。
13、对于一些严重气道梗阻病人,由于肌力弱导致无法触发,慢性高碳酸血症难以纠正,此时有创控制通气仍须继续进行(C级)。
有创通气策略14、控制通气时为了防止动态性肺过度通气,可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吸呼比 1:3或更高)并设置较低通气频率(10-15次/分)(C级)。
15、当气道阻塞严重时,为避免较高气道压力,可能须要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目标PH 7.2-7.25)通气策略(C级)。
16、碳酸肝酶抑制剂不建议常规用于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C级)。
呼末正压17、外源性PEEP通常不应超过12cmH2O(C级)。
有创机械通气的镇静18、镇静应滴定到一个恰当的水平(B级)。
人机不同步19、所有的躁动病人都应该考虑呼吸机不同步情况,包括无创通气(C级)。
20、急性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病人恢复期,呼吸机需求会发生变化,此时应该不间断地重新修改呼吸机的各项参数(C级)。
气管切开的作用和气切时机选择21、不推荐启动有创通气7天内常规行气管切开(A级)。
22、是否须要气管切开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的选择应个体化(D级)。
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管理COPD急性加重导致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预防23、对于COPD急性加重导致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应控制给氧浓度使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A级)。
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无创通气24、对于大多数COPD急性加重患者,最初应给予最优化的药物治疗并使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A级)。
25、当持续PH小于7.35、二氧化碳分压大于6.5kPa并继续进展,此时尽管已采用最优化的药物治疗,仍应开始启动无创通气(A级)。
26、在能够随时安全完成气管插管的条件下,单纯的严重酸中毒不是无创通气的禁忌症(B 级)。
27、当有创通气更合适时,不必因使用无创通气而推迟有创机械通气的施行(C级)。
28、应用无创通气时应定期校准使其保持标准化(C级)。
关于COPD应用无创通气的预后因素29、单纯高龄并不妨碍无创通气的应用(A级)。
30、应用无创通气时若出现生理指标恶化,尤其是pH和呼吸频率,可能提示须要改变管理策略,包括再次临床评估、更换面罩、调节呼吸机参数和考虑进一步气管插管(A级)。
COPD无创通气期间31、当pH和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病人总体情况改善时可停用无创通气(B级)。
COPD急性加重机械通气的适应征32、尝试优化无创通气方案后,酸中毒仍持续或继续恶化,应考虑有创机械通气(A级)。
33、呼吸停止或接近停止时,若通过手动通气或无创通气不能快速恢复,应行气管插管(D 级)。
34、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当存在一些情况,例如严重面部畸形、固定的上气道阻塞、脸部烧伤,导致无法使用无创通气面罩时,应行气管插管(D级)。
35、经过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反复权衡利弊之后认为机械通气比无创通气疗效更好,此时应考虑行气管插管(D级)。
无创通气或有创通气对于COPD急性加重的疗效36、预后量表可能对于探讨预后或有创通气是否适宜有帮助,但这些量表却很难评估个体病人的预后(B级)。
37、临床医师应意识到预后量表有可能会低估COPD急性加重有创通气治疗的生存率(B 级)。
38、对于一个发作时需要辅助通气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由于其再次发作的风险非常高,临床医师应讨论其将来再次发作时的管理策略(B级)。
急性哮喘39、无创通气不应用于急性哮喘加重和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C级)。
40、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发作或慢性高碳酸血症急性加重都可能会导致慢性哮喘恶化,这种情况和COPD非常类似,可参照COPD的管理方案(D级)。
非囊性纤维化的支气管扩张41、非囊性纤维化的支气管扩张病人,应给予控制性氧疗(D级)。
42、非囊性纤维化的支气管扩张病人,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时应行无创通气,无创通气的管理方案可参考COPD急性加重的管理方案(B级)。
43、各项生理指标没有严重异常的非囊性纤维化的支气管扩张病人,在依靠有创通气之前可先尝试无创通气(C级)。
44、非囊性纤维化的支气管扩张病人,若临床情况处于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前兆,应先评估病情急剧恶化的原因,然后决策是否须行有创通气(C级)。
囊性纤维化45、肺囊性纤维化病人出现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推荐控制性氧疗(D级)。
46、肺囊性纤维化病人须要辅助通气时,可以选择无创通气(C级)。
47、肺囊性纤维化病人可以使用一些专门的物理疗法帮助清除痰液(D级)。
48、肺囊性纤维化病人,微创气管切开联合无创通气生存率高于有创通气(D级)。
限制性肺疾病胸廓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49、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合并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推荐控制性氧疗(D级)。
50、当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合并高碳酸血症病人突然感到不适时通常建议尝试无创通气,不必等到酸中毒进一步加重(D级)。
51、对于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病人,当病情急性加重,肺活量小于1L和呼吸频率大于20/min时,即使二氧化碳分压正常,也应考虑无创通气(D级)。
52、对于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病人,建议控制通气,因为触发可能会比较困难(D级)。
53、对于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病人,无创通气失败后应立即气管插管,除非病人不愿意或者是确实不适合有创通气(D级)。
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的有创通气54、对于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病人,高年资医生应和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师共同决策,特别是经验缺乏或有创通气指征模棱两可时(D级)。
55、对于那些有条件进行家庭通气治疗的胸廓疾病或神经肌肉疾病病人,建议制定高级护理计划,特别是病情进展潜在有创通气可能性非常高时(D级)。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56、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合并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建议控制性氧疗(D级)。
57、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病人合并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时建议无创通气,无创通气管理方案可参照COPD急性加重的管理方案(B级)。
58、对于一些住院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病人合并白天嗜睡、睡眠呼吸障碍和/或右心衰竭,即使不伴高碳酸血症,仍建议无创通气(D级)。
有创通气的脱机介绍59、对于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脱机之前,应保证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病因已经解除、pH正常、慢性高碳酸血症被纠正以及容量过负荷已处理(D级)。
60、左心功能不全病人建议根据BNP水平来指导容量管理(B级)。
脱机方法61、准备脱机时应每日进行评估(B级)。
62、一旦病人情况允许,应尽快改控制通气为辅助通气(C级)。
63、有创通气病人应制定一份书面的脱机计划(B级)。
准备中断机械通气前的评估64、拔管前应进行30分钟自主呼吸试验(B级)。
65、拔管前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气道是否通畅、延髓功能、痰液分泌量和呛咳能力(D级)。
拔管的预后66、应小心识别那些会增加拔管失败风险的因素,并相应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无创通气或辅助咳痰(B级)。
脱机方案67、虽然系统化的脱机流程已经非常可靠了,但对于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仍需小心谨慎(D级)。
68、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不建议使用程序化的脱机方案(D级)。
无创通气在ICU的应用无创过渡通气辅助脱机69、COPD继发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推荐使用无创过渡通气帮助脱机(B级)。
70、其它原因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当有条件应用一些专门的技术和辅助咳痰,且各项指标提示拔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无创过渡通气可以缩短有创通气的时间(D级)。
高风险病人的无创通气71、拔管失败风险很高的病人,建议拔管后预防性应用无创通气(B级)。
无创通气作为拔管后的补救治疗72、拔管后出现的无法预料的呼吸衰竭不建议常规应用无创通气(B级)。
73、COPD病人拔管后出现不可预料的呼吸衰竭,如果有条件行辅咳震排等一些专门的技术,可尝试无创通气(D级)。
医护计划和实施无创通气合适的护理环境74、无创通气应由一位在ICU正式工作过的临床医师执行(D级)。
75、护理环境的选择应根据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其他器官功能障碍(C级)。
76、无创通气应在有高级护理和密切监护的情况下进行,而不应在普通病房(C级)。
77、最初的护理计划应包括很大的扩展空间、预计20%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须要在2级或3级护理环境下管理(C级)。
姑息治疗和高级护理计划78、临床医生实施无创或有创通气前应已经进行过姑息治疗(D级)。
79、跨学科的高级护理计划应该是进展期或晚期门诊病人的常规管理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发作期间护理计划应反复审核(D级)。
80、无创通气可以为愿意接受有创通气的病人争取时间(D级)。
新疗法体外二氧化碳清除81、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可以考虑体外二氧化碳清除:(1)尽管已经尝试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优化有创通气,但严重的高碳酸血症酸中毒(pH小于7.15)仍无法纠正(D级);(2)当行需要肺保护性通气,但又不能允许高碳酸血症存在时,例如合并脑损伤的病人(D级);(3)等待肺移植的有创通气病人(D级)。
氦/氧通气82、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不建议常规行氦/氧通气(B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