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划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探讨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探讨一、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其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科研创新、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1.1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它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工程知识和技能。
同时,工程训练中心还承担着科研创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任务,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2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
此外,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还有助于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尽管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2.1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现状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
这些中心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不同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在规模、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还不够完善。
2.2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工程训练中心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
2.3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改进措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增加资金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等。
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简介
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简介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学院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下,为适应在工程背景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建立的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学生实施工程认知培训;以及面向机电专业、电子通信等专业开展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能力训练的一个院内实践性教学基地,是以机械制造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将工程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与综合创新训练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一个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独树一帜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工程训练基地。
一、工程训练中心发展历程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学院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成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受学院的直接领导。
几年来,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1、最初发展阶段(2000 - 2003)2000-2003年间学院学科专业以机械和电子信息类为主,专业数目较少且结构较为单一,学生人数规模也不大。
这个阶段学院主要是从“二本”教学的要求出发,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公共基础实验室和单科性专业实验室,如:语音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物理实验室、金工中心等。
实验室体系尚处于构建初期,实验室实行院、系两级管理。
2、工程教育理念形成阶段 (2004 - 2006)2003年8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全面开展理工科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教学规范的通知”。
通知要求:学科专业规范的制订要有助于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至此,学院的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加快了专业建设和结构定位的调整,加快了相关的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实验室的建设。
到2006年上半年,学院拥有19个本科和16个专科专业,配套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体系也已基本形成,实验室的个数也迅速增加。
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规划方案
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规划方案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推动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工程科技水平,建设一所规模较大、设备先进、人才集聚的工程研究中心是至关重要的。
本规划方案旨在阐述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
二、建设目标1. 建设精品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一流的工程科技人才。
2. 构建完善的研究平台,提高工程科技研发能力。
3. 推动工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建设内容1. 学术研究(1)建立一批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开展前沿的工程科技研究。
(2)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学术交流资源,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2. 人才培养(1)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
(2)开设一批前沿的工程科技课程,提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服务。
3. 研发平台(1)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提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技术支持。
(2)鼓励和支持工程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重大工程科技项目,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
4. 产业合作(1)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程科技成果有效落地。
(2)促进工程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助力产业升级。
四、建设规划1. 建设规模工程研究中心总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涵盖办公楼、实验楼、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可容纳研究人员和学员2000人左右。
2. 建设地点选址在城市市中心或科技园区,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完善。
3. 建设阶段及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建设,总计5年。
第一阶段:1年,筹备工作和规划设计;第二阶段:2年,主要进行主体建设、设备采购;第三阶段:2年,配套设施建设和整体调试。
4. 建设资金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政府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企业合作资金等。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例
2021年11期创新创业教育高教学刊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例*隋秀梅,徐宇卉,刘瑞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33)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2018年底立项之初正值教育部启动“双高计划”(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计划中拟定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服务创新平台,我院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项目承载着我院智能制造类“高地”+“平台”两大建设任务,从工程训练中心的机制建设、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工作,在建设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为长春市、吉林省、全国职业院校的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也在为下一步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打下基础。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背景分析1.国内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借鉴本科“工业训练中心”“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中心”等经验,在“十一五”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已有较快速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期间建设速度持续走强。
但在“十三五”期间,对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工程训练中心面临新问题及新挑战。
新形势一是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实训基地建设要持摘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项目于2018年8月在吉林省教育厅立项建设,本项目建设的理论研究于2018年12月立项为吉林省职业教育技术学会重点研究课题。
历时两年的研究与建设,我院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较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并初见成效。
目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又将作为一个重点建设单元进入新一轮建设和承载新的任务,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拟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实现高水平产教融合和示范性引领作用,现将前期建设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给未来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实践指导。
工程训练中心方案论证
工程训练中心方案论证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具备优秀的工程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建设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本文将通过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分析,以及方案的论证,来探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方案。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必要性和意义1.需求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大量具备高技能的工程人才来支撑国家的发展。
2.技能培养不足:目前,我国的工程技能培养体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培训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面临就业时技能跟不上市场需求的问题。
3.专业化需求: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技术已经逐渐向细分领域发展,需要具备专业化技能的工程人才。
而且,这些专业技能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培养和提升。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训练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人才。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方案论证1.选址和规模:工程训练中心的选址应当考虑到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和未来发展的空间。
建议选择在工业园区附近,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企业实践和参观学习。
规模方面,可以适当进行分期建设,初期可以先建设基础设施和一些基本的工程实训场地,随着发展的需要再逐步扩建。
2.设施和设备:工程训练中心的设施和设备是其建设的核心。
首先要建设一些仿真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工程场景,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其次要建设一些实验台和实训场地,用于进行工程实践操作;再次是需要投入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用于支持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研究。
3.教师队伍和培训计划:工程训练中心需要配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既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此外,还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实践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提升。
工程训练中心搬迁方案
工程训练中心搬迁方案一、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程训练中心的搬迁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原址的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且周边环境和设施也已经无法满足特定的培训需要。
为了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培训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员的满意度和就业率,我们决定对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搬迁。
二、现状分析1. 原址设施老化:原址工程训练中心的建筑设施已经使用多年,存在老化和损坏现象,不利于长期的正常运行。
2. 原址环境条件差:原址工程训练中心周边环境条件差,对学员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3. 原址交通不便:原址工程训练中心交通条件不便,对学员的出行和实习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
4. 原址用地受限:原址工程训练中心用地受限,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更新需求。
5. 原址教学资源不足:原址工程训练中心周边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员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搬迁方案1. 搬迁目标本次工程训练中心的搬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员的生活环境和培训条件,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就业率和满意度。
2. 搬迁原则(1)遵循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原则,根据搬迁需求选择合适的搬迁地点。
(2)保持教学秩序和连续性,确保搬迁过程中对学员的教学影响最小。
(3)保证搬迁后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满足现代化需求,提高学员的培训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3. 搬迁内容(1)确定搬迁地点:根据搬迁原则,选择搬迁地点,优先考虑交通便利、周边环境优美、用地轮廓较大的地段。
(2)规划搬迁布局:根据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规模和需求,进行搬迁布局规划,包括教学楼、宿舍区、生活设施和办公区域等。
(3)搬迁设备设施:对搬迁过程中的设备和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确保搬迁期间的教学正常进行。
(4)搬迁后期管理:建立搬迁后期的管理机制,包括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等。
四、实施方案1. 搬迁地点选择根据搬迁原则和需求,我们对搬迁地点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比较,最终确定了搬迁地点为A市C区。
《工业测量基础》工程训练模块的建设
( 五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了解现代工业测量技 术 我 们在 设计 《 工业测 量基 础 》教学模 块 的 内容时 ,将 “ 量 具 与测 量 的 发 展 ” 内容 放 在 最 后 ,我 们 通 过 多 媒 体 向学 生介绍数显 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通用量 具电子化方面 的发 展与应用 。尽管三坐标测量仪等测量 设备我们 目前还没有 , 但 多媒 体课 件 同样 可 以给 学 生介 绍和 演 示 台 式 、手 持 式 、照 相 式 三 坐 标 等 反 求 设 备 在 生 产 实 际 中 的 应 用 ,这 有 助 于 学 生 开拓视野 ,更好地 了解现代工业测量技术 。
好的发展。
二、创新与建设
( 一 )真 实工业环 境下的测量 首先 ,我们将 这一教学模块命名 为 《 工业测量基础 》, 是因为我们认为在这一教学模块中应该主要让学生掌握工业生 产实际中常用量具的使用 ,并使用这些量具对零件进行尺寸公 差 、形位公差等 的检测。在 内容设计上我们的创新是提供一个 真实 的工程背景 ,没有选择实验室常用的双管显微镜、光学测 长 仪等设备 ,所 使用的测量方法 都是在工业生产 中实际常用 的,所使用的量具也都是在工厂车间常见的,我们使用 了多种 形式 的游标卡尺 、千分尺、心轴、量块 、粗照度样板、丝准样 板等 。我们强调真实工业环境下的实际工件的测量 ,不进行验 证型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工程意识 的工程 能力的培养 。
一
、
思考
“ 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 ”—— 门捷列夫 测量技术是工业 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也是贯穿产 品 生命全 周期的重要 内容 。掌握工业测量技 术对 于工科学生真 正 掌握 工业生产 的方法 与手段 ,真正领悟 工业生产 的本质有 着 重要 的 意 义 。 在工程训练教学的现实中,有一种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 也是从事这一工作的教学指导人员深深忧虑的,就是有些指导 人 员与 同学 在实 习教 学活 动 中 的 “ 非 尺 寸 加工 ”的 观念 ,认 为 通过实 习掌握了基本的工艺手段与方法就可以了,不重视零件 和产 品的尺寸与精度的要求 。东北金工协会会长吴鹏老师与吉 林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导师于俊一老师来 中心调研时特别强调 了 必须改变这一观念 的意见。我们认为,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工程 训练教学过分注 重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忽略了对产品生命全 周期的工程意识培养与教育有关 ,特 别是与忽视产 品生命全周 期中的重要环节——测量技术的教学紧密相关的。 基 于 以上 考 虑 ,我 们 决 定 建 设 《 工 业 测 量 基 础 》 工 程 训 练教学模块 。
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一、引言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它旨在提供全面的工程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的组成和特点。
二、课程体系组成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的基石,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编程、电路基础等工程学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领域的知识。
2. 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结构力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发挥作用。
3. 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验课、项目实训等。
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的补充部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体系特点1. 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涵盖了工程学的各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学生在修完全套课程后,将具备全面的工程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各种工程项目。
2. 实践性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课和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
3. 创新性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专业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最新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成果,通过项目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合作性工程训练中心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项目实训和实验课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们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第七届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27.
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孙大千曹占义李桂中
李宪洲郭小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等奖
28.
以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学文钱风华徐忠信
王江滨张小飞郭宏华
张丹
临床医学院(三院)
一等奖
29.
吉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付景川高淑贞付坤
姜涌刘冬宇
二等奖
84.
基于项目教学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王睿杨罕王菲
张宗达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
85.
电视原理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李秀英顾玲嘉于思瑶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
86.
高等学校电工学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王桂琴詹迪铌王幼林
梁亮王丽华
通信工程学院
二等奖
87.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张汉壮王文全张铁强
崔田邹广田
物理学院
特等奖
4.
巩固双基,锤炼精品,构建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平台
徐家宁王英华田少萍
杨桦杜莉萍周伟红
宋天佑
化学学院
特等奖
5.
机械类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赵继杨兆军周晓勤
赵宏伟张富呼咏
王丽慧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特等奖
6.
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实践,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薛建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等奖
98.
《工程岩土学》教学方法改革
陈慧娥王清王常明
范建华
建设工程学院
二等奖
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
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第一篇: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金工课指组)2004 年1 月一、训练中心建设目标建成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达到一流的教学水平,取得一流的教学成果的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简称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应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要立足本校,面向地区,进而在全国起辐射作用。
积极贯彻工程实践教学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包括工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训练中心建设理念正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工程训练教学中心,体现着我国独特的国情。
这就是:训练中心是在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
它既为今天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金工实习基地长久所形成的一些观念,又可能成为训练中心发展的一种局限。
因此,在继承己取得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应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作如下实质性的转变:(1)积极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把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
(2)训练中心的建设要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要充分体现下列四个转化和一个结合。
四个转化是: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的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
一个结合是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
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学生服务,还要逐步为人文社会学科、农科和医科等学生服务。
(4)训练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什么是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及如何建好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
什么是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及如何建好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摘要:工程训练中心是理工科大学实践教学与培养高素质人才、优秀科研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大学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
本文基于工程训练中心的重要性,首先对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作出释义,进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提出建好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议,以期对学校培养更多的更优秀的创新人才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教育;改革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我国理工大学全面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主要是从国家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入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为适应现代科技进步以及产业变革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升工程创新实践教学的品质,推动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如今,不少国内外学校均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技术资源的典型。
什么是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及如何建好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一直是不少大学孜孜以求探索的课题。
一个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首先就是要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
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好工程训练课程以及教学所必需的耗材用品,这是建设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的基础条件;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应该能够促进教师成长,让让他们适应这个正在快速发生改变和全球化的世界,并具备游刃有余的教学能力;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必定拥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广泛伙伴关系,任何一个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都是有局限性的,要想成为一个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必须将把触角延伸至其他学校、其他领域,在教学和研究中合作、互补、互相借鉴,共同成长。
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就是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知识的地方,一个能够让师生得到成长的平台,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社区。
那么如何建好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新工科”理念与实训教学的结合的产物,不仅需要理念,实训也非常重要,所以,建好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
这个环境首先是硬实力,中心应为师生提供开展实训所必要的设备,同时还要打开思路采取新的举措,比如根据实训的需要引入AR、VR、机器人等等,营造出一个创新精神的氛围。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工程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高我国工程技术水平,我们决定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程训练中心。
该中心将成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将为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工程训练中心2. 项目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均可3. 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4. 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办公区、实训区、实验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三、项目建设内容1. 办公区:主要包括教师办公室、管理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功能区域。
办公区将提供给培训中心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使用,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实训区:主要包括工程实训车间、实训室、车间等功能区域。
实训区将设置各种专业的工程实训设备,以满足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需求。
3. 实验区: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功能区域。
实验区将提供给科研人员和学生进行工程实验和科研活动使用。
4. 生活区:主要包括宿舍区、餐厅、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域。
生活区将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的住宿、饮食和娱乐等相关服务。
四、项目建设目标1. 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工程训练中心,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技术培训服务。
2.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工程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 促进工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工程技术水平。
五、项目建设主要任务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工程技术培训和指导。
2. 设置各种现代化的工程实训设备,以满足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需求。
3. 搭建一个科学化的实验平台,为科研人员和学生进行工程实验和科研活动提供支持。
4. 提供完善的生活和就业服务,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
六、项目建设方案1. 地点选择:应选址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方,以方便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2. 建筑设计:应采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充分考虑教学和实训的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2)二、项目背景与意义 (2)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任务 (3)1. 建设目标 (3)2. 主要任务 (4)四、实验实训基地规划与布局 (5)1. 总体规划 (7)2. 功能分区 (8)3. 详细布局 (10)五、主要实验实训设备与设施 (11)1. 实验设备 (12)2. 实训设施 (14)3. 信息化管理系统 (15)六、人员配备与培训 (16)1. 人员需求 (17)2. 培训计划 (18)七、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9)1. 投资估算 (21)2. 资金来源与使用计划 (22)八、实施进度与安排 (23)九、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23)1. 风险因素识别 (25)2. 应对措施 (26)十、项目效益评估与分析 (27)1. 社会效益评估 (28)2. 经济效益评估 (29)3. 环境效益评估 (31)十一、结论与建议 (31)1. 结论总结 (32)2. 建议与展望 (33)一、前言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汽车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
本建设方案旨在适应新时代汽车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全面、系统、先进的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汽车工程领域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汽车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文档将围绕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意义、目标、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的详细建设方案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项目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持续繁荣和技术的日新月异,汽车工程领域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这种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
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的兴起,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将为教师科研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行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工程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杨洋;李金良;刘思含;陈禹;曲晓海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年(卷),期】2024()1
【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构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训平台,建立服务“四新”建设的“工程体验—工程训练—工程实践—工程探究”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面向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应用,确保“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总页数】4页(P70-72)
【作者】杨洋;李金良;刘思含;陈禹;曲晓海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82
【相关文献】
1.基于机器人综合实训平台工程对象教学法的实践
2.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育人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3.华润啤酒打响“最后一战” 高端啤酒竞争格局面临重塑
4.互联网医疗监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完善
5.基于园艺体验视角下的城市园林园艺景观设计与规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巍-吉大-兴城实习教学体系建设
三、教学资源与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方法改革—加强野外技能培养
野外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自主式、开放式进行教学。选 出2-3条野外教学路线作为学生自主考察路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独立进行野外观察、测量、记录与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三、教学资源与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体系建设)
兴 城
幅 、 1︰5 万 教 学 地
教
质图、地形图各3幅
学
; 1︰2.5 万 填 图 地
实
形图3幅。建立了3 个地质填图区域,
习 路 线
建 设 了 100km21︰
及
2.5万的标准数字填
填
图实验示范区;
图
区
教学区向南西辐 射至山海关角山国家 地质公园;向北西辐
位 置 图
射至朝阳国家地质公
园;向北东辐射至辽
依托《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
备野外实验与示范》科研项目,
在兴城地区东起菊花岛、西至娘
娘庙长100km、宽20km的地质走廊
带内,开展了地面地质、钻井地
质、航空遥感、大地电磁测量、
高精度重力测量、磁总场磁梯度
测量和地震地质测量工作。获取
了娘娘大庙 N量W-SE 地质基础资料。
杨家杖子
兴城海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教学方法改革—增加了数字化地质填图训练
学生每5人一组,1人操控掌上机,1人掌握地形图,1人负 责记录,1人进行地质观察和测量,1人采集标本与化石,5个学 生分工合作,并实行角色轮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训练。
工程训练中心2024年工作计划
工程训练中心2024年工作计划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工程教育的深入发展,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为此,特制定2024年工程训练中心工作计划,以期在新的一年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一、设备升级与维护设备是工程训练的基础,2024年我们将重点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和维护。
一是针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进一批先进的、能够满足当前工程教育需求的设备;二是对现有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确保其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三是建立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是工程训练的核心,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内容。
一是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二是引入工程案例和实际问题,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三是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三、师资队伍培训师资是工程训练的关键,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拓宽其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三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其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四、产学研结合项目产学研结合是推动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项目。
一是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引导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拓展资金来源和合作渠道,增强工程训练中心的综合实力。
###五、校企合作与交流校企合作与交流是提升工程训练中心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一是定期邀请企业代表来中心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二是组织师生参与企业实习和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
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金工课指组)2004 年1 月一、训练中心建设目标建成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达到一流的教学水平,取得一流的教学成果的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简称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应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要立足本校,面向地区,进而在全国起辐射作用。
积极贯彻工程实践教学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包括工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训练中心建设理念正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工程训练教学中心,体现着我国独特的国情。
这就是:训练中心是在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
它既为今天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金工实习基地长久所形成的一些观念,又可能成为训练中心发展的一种局限。
因此,在继承己取得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应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作如下实质性的转变:(1)积极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把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
(2)训练中心的建设要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要充分体现下列四个转化和一个结合。
四个转化是: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的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
一个结合是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
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学生服务,还要逐步为人文社会学科、农科和医科等学生服务。
(4)训练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条件好的学校要把训练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教改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
读懂新形势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新工科范式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2021年6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读懂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新工科范式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周峥嵘,何流洪(贵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贵州贵阳550025)引言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种环境均在快速变化。
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热流涌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风生水起,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正以百花齐放的态势奔涌向前。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工程训练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新的思维[1-3]。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我国工科大学生在校内集中接受工程综合素养提升的实践教学部门,不仅要积极配合“新工科”战略的实施,更应该站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领军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高度,为高校人才培养推波助澜、精准助力。
一、读懂新形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7年11月7日由教育部主办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的主旨报告———《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打赢攻坚战、建好新工科》提出:“新工科建设,不是心血来潮,不是标新立异,新工科是构筑工程教育战略的高地。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我们今天不做谋划,我们将会失去战略机遇,将再一次被世界甩到后面。
”华南理工大学项聪博士认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人才。
新工科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推进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悉心呵护学生成长的“内心生活世界”。
一是要将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中心,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为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或融合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二是将学生置于工程实践的中心,让学生“走向更现实的学习”,实现知识、能力、实践、创新素质的提升;三是将学生置于社会实践的中心,让学生工程决策由以往基于“做好一份工作”的角度向基于“作为好公民”的角度进行转变。
由此,学生在工程实践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创造、享受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工程训练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工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目前我国的工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实训设施不完善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能人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急需建设一批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工程训练实训基地。
二、建设目标1. 提供先进的实训设施和设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环境;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 建设一个开放、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空间;4. 推动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实训基地更加贴近产业需求。
三、建设规模和布局1. 建设规模:实训基地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2. 布局设计:实训基地分为生产车间、实验室、办公楼、宿舍楼和教学楼等区域。
四、建设内容1. 生产车间:包括木工车间、金属车间、电气车间、机械车间等,用于开展各种工程技能实训活动;2. 实验室:设立多功能实验室,用于工程材料、结构、仿真等方面的实验研究;3. 办公楼:设置管理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和企业合作办公室,为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活动提供支持;4. 宿舍楼:提供学生住宿和生活设施,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便利条件;5. 教学楼:设置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创客空间等,用于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五、建设方案1. 设备采购:采购先进的数控设备、实训模型和仿真软件,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实训需求;2. 建筑设计:寻求专业建筑设计机构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实训基地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符合实际需求;3. 教学中心建设:建设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4.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5. 产教融合: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更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六、建设投资1. 建设投资: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包括设备采购、建筑设计和施工、教学资源采购等项目;2. 财务安排:通过政府投资、校企合作、融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划(草案)1. 工程训练中心的基本任务及其特点 12.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思路和目标 43. 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规划 44. 工程训练中心内部机构规划 65. 工程训练中心师资建设规划76.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设备建设规划8 附录1 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学时分配(总学时240)10 附录2 非机类专业工程训练学时分配(总学时80)11 附录3 2010年度实习学生人数及分布情况13 附录4 2010~2011年拟购数控设备明细14 附录5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15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划1.工程训练中心的基本任务及其特点工程训练中心最主要、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在校本科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基础教育。
即以各种工程实践活动为载体、途径和手段,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本科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的启蒙和提高教育。
一个人的工程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的一部分,主要指与工程领域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经验(力、尺寸、配合、材料、结构、机构、性能等,是类比的基础)、意识(例如质量、成本、效率、创新、市场、竞争、安全、环保等意识)、方法、习惯、观念以及个人的性格、人格等因素的综合,并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
目前,在多数专业教学中,注重的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把知识与其它要素融合为素质的过程看作是自然和自动完成的,不需要显式的教育。
但事实上,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尤其是处于工程素质教育启蒙阶段的中低年级大学生)可能还根本没有工程素质的意识。
既无指导又无意识的学习必然使得工程素质的养成过程缓慢和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工程素质差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专门知识的学习效果。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工程素质教育。
也就是要显式地、突出地把工程素质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即在教学过程中把经验、意识、方法等工程素质的要素从常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升华出来,使之显式地集成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加速工程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处于工程素质教育启蒙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工作的特点之二是突出实践教学。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曾经长期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直接导致学生甚至教师队伍综合实践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近十年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共识,很多高校都把过去处于辅助地位的实践教学提高到了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那种将实践教学视为教辅工作的思想已经落后了。
实践教学是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工程素质教育目标的载体、途径和手段。
随着实践教学地位的提高,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对实践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工作的特点之三是其教学的基础性。
这一特点是由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和工程训练中心在这个体系中的分工所决定的。
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工程训练中心、各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各种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室以及众多的专业实验室。
很明显,工程训练中心在这个体系中位于最宽泛和最基础的层面。
工程领域的许多常识(包括最基本的规范、经验、意识、方法等等)都是工程素质的基本和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常识往往不在那些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直接导致学生不知工程素质为何物。
跨课程的综合实践是培养系统分析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但正是由于综合实践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点,且这些课程跨越了系、教研室的界限,使得综合实践很难有专门的单位和教师愿意持续地承担其教学和建设工作。
更可惜的是这些综合实践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很难为其他学院的学生所共享。
工程训练中心的基本任务恰恰填补了学校工程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空白,使得那些游离于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外的工程领域常识性知识和技能有了专门的教学单位来负责,从而使得工程素质基础教育成为可能。
同时,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教学单位,以提高全校学生的工程素质为己任。
为中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分层次、模块化的综合实践既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载体、途径和手段,也是工程训练中心的职责所在。
因此,工程训练中心的建立自然地解决了开设综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使得工程素质教育体系更趋合理。
由上可见工程训练中心的基本任务及其特点反映了工程训练中心与其它院系、专业的分工合作关系,对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2.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思路和目标思路:①在建设规划中避免“大而全”的目标,注意与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其它相关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实验室以及专业实验室合理分工,避免重复性的建设和教学。
②以工程素质教育为纲,注重教学内涵的研究和创新,广泛开展教学设计和软、硬件建设;③注重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来提高教学质量;④注重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创新,依靠科学的制度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⑤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师资培训和教学竞赛,依靠师资的进步来提高教学质量。
目标:建设一个具有吉大特色的工程训练中心,使之成为工程素质教育基地、先进技术培训基地、创新实践活动基地,争取早日建成国家级示范工程训练中心。
特色:突出工程素质教育。
即在教学过程中把经验、意识、方法等工程素质的普遍要素从领域常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升华出来,使之显式地集成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加快工程素质的培养。
3. 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规划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无论他学习何种专业(包括文科各专业),都应该具有基本的工程概念;了解工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某些专业(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心理学等)的学生还需要了解现代化大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初步具有成本、市场、创新、竞争等意识;还有一些专业(例如机械类、材料类、自动化类等)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具有机械工程领域的常识、技能、经验和意识,以及初步掌握获取这些工程素质要素的方法(例如实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归纳等)。
综上所述,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规划应该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本科生,规划不同的训练模块,贯彻落实中心的基本任务:工程素质的启蒙和提高教育。
工程训练中心目前正在实施的只有机械工程领域常识及操作技能训练,训练对象为工科1~2年级的本科生(每年涉及11个学院3400学生),其训练层次为工程素质的启蒙教育,在培养计划中定性为必修实习,按计划时间分为2周(80学时)和6周(240学时)两个层次。
工程训练中心拟规划开设以整机分析为主线的创新综合实践训练,训练对象为工科2~3年级的本科生(设计教学能力为每年100~300学生),其训练层次为工程素质的提高教育,(拟与相关学院协商)在培养计划中定性为限定选修实践,1~3个学分。
工程训练中心拟规划建设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训练对象为工科2~4年级的本科生(设计能力为100~300学生),其训练层次为工程素质的提高教育(必须与相关学院协作,且需学校相关政策支持),在培养计划中定性为课外限定选修实践,1~3个课外学分。
工程训练中心规划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方向为各种竞赛机器人,并拟组建由多个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指导的、面向学校多个专业学生的机器人竞赛队伍。
工程训练中心拟规划开设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训练,训练对象为工科3~4年级的本科生(设计教学能力为每年100~200学生),其训练层次为工程素质的提高教育,克服以往设计中的枯燥乏味、缺乏创新和无从考证的缺点。
(拟与相关学院协商)拟组建由多个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指导的、面向学校多个专业学生设计队伍。
根据《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中的“合格条件”规划的实习内容、学时分配和使用的教学设备见附录1,拟用两年时间达到可以执行该大纲的建设目标。
工程训练中心按新大纲承担我校本科基本实习任务规模是:4. 工程训练中心内部机构规划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基本任务和发展策划,同时考虑了中心的实际情况,拟规划设立以下机构中心办公室:负责党务、行政、财务、人事、资产、保卫等项管理工作;材料成型训练部:负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项训练教学工作及相应的教改和建设工作;机械制造训练部:负责车、钳、铣、刨、镗、磨、拆装等项训练教学工作及相应的教改和建设工作;综合与创新训练部:负责综合实践的设计、开发和教学工作,负责创新实践活动的基本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教研室:负责教务、教材、资料档案、教研、教学采购和执行计划等项管理工作。
5. 工程训练中心师资建设规划中心现有人员情况如下:由上表可见中心现有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不能适应重点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工作需要。
计划在2年内新增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20人,自然退休10人,从而使主体人员(70人)平均年龄降至40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35人左右,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25人左右,成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内涵的提升对教学设计、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仅靠中心原有人员和新招聘应届毕业生不能完成当前的教学建设任务,因此急需建立一支1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需要学校政策支持,见申请报告),从机械、材料、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招聘具有博士学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兼职帮助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和建设工作,并对现有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6. 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设备建设规划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设备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①根据相关生产设备和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重新修订训练大纲,再根据新的训练大纲来制定教学设备建设规划;②训练用设备及训练内容尽量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容易获得真实的概念和经验;③首先满足基本实践训练需要,然后再装备拓展和演示性实习设备(例如激光、超声、注塑、机器人、快速成型、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目前工程训练中心每年需要完成约3400学生的实训任务。
现有可用的教学设备情况是:数量不足、老化严重,根本不能适应训练教学需要。
以车床和铣床为例,车床和铣床是两种最主要实习设备,每年按新实习大纲满负荷运行(每年240天,每天8小时),需要老式车床18台、老式铣床4台、数控车床35台、数控铣床8台。
中心现有可使用的老式车床22台、老式铣床4台、数控车床5台、数控铣床2台。
由此可见主要问题是数控车和数控铣严重不足。
根据新实习大纲所需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台数为:(1600人*24学时+1800人*16学时)/240天/8小时=35台(数控车床)(1600人*12学时+1800人*8学时)/240天/8小时/2人=8台(数控铣床)(1600人+1800人)*4学时/240天/8小时/6人=2台(约加工中心)热加工(铸、锻、焊、热处理)方面的情况主要是设备落后,数量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