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研究

合集下载

以《望星空》为例浅谈郭小川的诗歌艺术

以《望星空》为例浅谈郭小川的诗歌艺术

以《望星空》为例浅谈郭小川的诗歌艺术郭小川被诗坛美誉为“战士诗人”。

他的诗歌最突出特色是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作为战斗诗人,郭小川具有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诗作为“斗争的文学”。

郭小川诗作的另一重要特色是诗情和哲理的完美结合。

郭小川在总结他诗歌创作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是:多多观察生活、多多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慢慢悟出一些新颖、深刻的哲理来,并给予它以诗意的表现。

”郭小川的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方式。

而郭小川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造。

郭小川长于运用和创造新颖的形式,倾注火一样的激情,来书写富含一定哲理及现实意义的时代诗篇。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

尽管发表不久就遭到严厉批评,但那也只能说明诗人的作品在当年“高举三面红旗”的大跃进、大浮夸的背景下,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另类”,却不能否定诗歌本身的内涵。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诗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赞美星空,否定人间,而是为了使诗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据感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欲扬先抑(对天安门广场来说)和以虚衬。

(以对星空的虚写来反衬对天安门广场的实写)的艺术手法,使诗情现得波澜起伏,并以汹涌激荡的高潮作结,从而更艺术的用诗来批驳虚无主义的观点,说服人们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渗透着浓厚的宇宙意识和人类的庄严使命感,起主旋律是对人生的礼赞,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讴歌。

《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政系的政治抒情诗。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盛,年富力强!/怎比的:你那根 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志大,心高胆壮!/怎比的: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 量!”……“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 /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 …… ……“是的,我错了,我曾是如此地神情激荡!此刻我才明白:刚才是我望星空,而不是 星空向我了望。我们生活着,而没有生命的宇宙,既不生活也不死亡。我们思索着,而不 会思索的穹窿,总是露出呆相。星空哟,面对着你,我有资格挺起胸膛。” ……“当我怀 着自豪的感情,再向星空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在一切最好 的传统之上,我们的队伍已经组成,犹如浩荡的万里长江。” ……
从1955年,郭小川正式登上诗坛,到1976年不幸去世,其诗歌创作道 路历经了21年时间。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50年代中期的抒情 诗阶段。二是1950年代后期的长篇叙事诗阶段。三是1960年代前期的长 篇政治抒情诗阶段。四是“文革”时期的“战歌”阶段。这四个阶段虽 然从实际上来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其各自的主要特征还是比较鲜明 的。在第一个阶段,他主要写了《致青年公民》(《致青年公民》、 《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致大海》、《望星空》 等一批抒情短章。第二个阶段,他主要写了《将军三部曲》(《月下》、 《雾中》、《风前》)、《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 爱》、《一个和八个》等叙事长诗。第三个阶段,他主要写了《林区三 唱》(《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歌》)、《甘蔗林——青纱 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等长篇政治抒情诗。第四个阶段, 他主要写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富有战斗气息的作品。 总体而言,郭小川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哲理倾向。无论是欢呼新中国的诞 生,还是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图画,都洋溢着强烈而真挚的激情, 启人思考。从他的诗歌创作发展的过程看,其诗歌创作有一个不断发展 成熟的过程,早期诗作形象性显得不足,经常给人以比较空泛的感觉, 后期诗歌形象更加具体,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和思想性。

中国当代文学(3)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3)诗歌

郭小川最有成就的叙事诗是《将军三部曲》。 长诗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三个大断面—— 一次大战役的战前(《月下》 )、战中 ( 《雾中》)和抗日战争胜利后( 《风前》) 的描写,塑造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 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叙事,可以说是郭小川叙事 诗的共同性,然而《将军三部曲》又有更多的 创造,如虽然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却常荡 开去作景物描写和抒情独白,以加强对环境的 渲染和主题的阐发,使诗中有景,有情,有意, 格调清新,色彩绚丽。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几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第二部分(7——14节)揭示团泊洼人们心中无穷的怒火, 表达了革命战士对四人帮的无比仇恨。
第二个特色: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通过
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甘蔗林——青纱帐》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 么联系,可在他的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 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 《团泊洼的秋天》秋天的“静”,强烈地反 衬了战士的“动”。 有时,“静”与“动” 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心灵深处有“奔腾咆 哮的千军万马”,动脉里“炽热的鲜血流 响哗哗”!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50年代、60年代新诗的特征:这个时期的
诗歌,正如朱自清所说,今天的诗是以朗 诵为主调的,“我们”替代了“我”, “我们”的语言也替代了“我”的语言。 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我们 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新华颂》 (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等 诗。

郭小川诗歌

郭小川诗歌
一、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 的火花
二、形式上: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与革新(如: “新辞赋体 ”)
郭小川诗歌
—战士诗人与革新能手
生平简介及创作
郭小川 (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人,是 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一、 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 旺盛的创作期。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 空》。 二、 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 林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 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三、 “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 《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致青年公民》
• “喂, • 年轻人!” • ——不,我不能这样称呼 你们, • 这不合乎我的 • 也不大合乎你们的身份。 • 嬉游的童年过去了, • 于是你们 • 一跃 • 而成为我们祖国的 • 精壮的公民。
• • • • • • • • • • • • • • •
也许 你们心上的世界 如蓝天那样 明澈而单纯 就连梦 都像百花盛开的旷野 那般清新…… 然而迎接你们的 却不尽是 小鸟的 悦耳的歌声, 在前进的道路上 还常有 凄厉的风雨 和雷的轰鸣! 这就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钟 都过得 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 每一块沙石 都在跃动,
• • • • • • • • • •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 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最富有的 人生。
诗作总体特色
一、语言上:气势磅礴,积极昂扬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成就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成就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成就
(1)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始终能以战士的胆识和远见,战士的勇敢和磊落,真切的诗情,给人以启迪与鼓舞。

在社会主义创业时代,他在《向困难进军》中呼唤年轻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60年代初,他以《甘蔗林——青纱帐》及三首《秋歌》等诗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信心以及战胜困难的喜悦。

70年代,在“四人帮”高压的环境里,诗人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一个威武不能屈、凛然正气的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2)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富有深邃的哲理性,是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又一特点。

诗人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生活底蕴,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在《甘蔗林——青纱帐》中,诗人运用奇妙的联想,通过甘梅林与青纱帐之间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又用青纱帐里的亲人地位的变化串连起两个时代,以战士们的誓言及互勉阐明深刻的哲理。

《团泊洼的秋天》一反文人悲秋的老调,以自然界的秋天的静,反衬战士心灵千军万马般奔腾咆哮的动。

诗作形象千姿百态,意境曲折幽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郭小川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曾为新诗形式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作过辛勤的探索。

他的政治抒情诗在形式上有“楼梯式”的《向困难进军》等,有半自由体的《白雪的赞歌》,有民歌体的《林区三唱》,有着力向元曲小令和明清民歌学习的《祝酒歌》,又有在向“汉赋”学习基础上创作的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等。

这些努力充分体现
了郭小川在新诗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中的成就。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第一篇: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一、作家自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酉,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摘自《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

当然,我们的“情”是无产阶级之情,是人民之情。

既然是“情”,就必须是从心的深处发出的,无法伪装,伪装的都没有真情实感。

……我以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

……音乐性不仅限于押韵。

也许可以说,更重要的是“旋律”。

摘自《谈诗》,《诗刊》1977年第1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可以说,郭小川写诗的时候不纯粹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同时也是以政论家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正因为如此,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反映到诗里就常常有一些含有精辟哲理的诗句像火花闪耀着光辉。

他在50年代写的名满全国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至“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昆仑行》中的一些诗,立意构思都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很大启迪。

然而,郭小川的诗又不是一般的哲理诗,不像一般哲人所发的警句,而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诗句。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有些诗形象性显得不足,有时给人以较空较泛的感觉;作者较多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而对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注意不够。

后来他逐渐注意到了这点,尽量避免在诗中发议论,而是努力把诗写得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形象性。

如他最后写的《秋歌》二首(《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中所写秋天的气氛、景物都极具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表现诗人的战士豪情也极为生动感人,这就和一般的政治批判完全区分了开来。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五十年代,新诗的发展走向泛政治化的方向。

这种状况经过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结束。

新诗发展的这种转机与新兴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一直处在战乱状态,不仅普通百姓对战争深恶痛绝,任何一个政党都希望在自己的政治及军事力量的主导下实现和平与统一。

这不但符合民意,也符合政党主政的目的。

所以,1949年10月的建国,人们对于和平的降临无疑给与了热切而真诚的欢迎。

绝大多数的诗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政治态度如何,都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心情,甚而于对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领袖的颂扬。

但是,执政党对于问题的考虑自然与一般民众和团体不同。

在和平的曙光里开展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展开政治动员与政策实施也是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的重中之重。

纵观建国初二十年的历史,普遍的经济建设与大规模的文化政治运动如并列延伸的两条轨道、蹒跚行进的两条腿脚,迹象显著,步履维艰。

在此过程中,广大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与思想改造的对象扮演了十分尴尬的角色,处于千难万苦的境况。

当然,无论现实的处境如何,生存毕竟是首要的。

于是,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与选择,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人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了大体相似的特色。

这一部分我们讨论的范围涵盖了五十和六十年代两个十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诗歌创造普遍受到政治政策的影响,而呈现出“政治化”的色彩。

我们分一般诗歌状况与代表诗人的诗歌创作两大类来讲。

一、一般诗歌状况当然,具体情况又有不同。

政治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在一些人是紧跟形势,自觉地“左倾”,成为时代的“弄潮者”;一些人是被“形势”牵着鼻子走,而终成时代的“落伍者”;一些人是在建国后的政治环境下开始创作,在情势可能的状况下,努力地追求“诗艺”的“探索者”。

前两类基本是三、四十年代成名,进入新时期的“老”诗人,后一类是四、五十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诗人。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二、贺敬之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1938年,14岁时离家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到达延安,同年进入延安“鲁艺”文学 系学习,受到著名诗人何其芳的教诲。1945年, 他执笔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了《白毛女》,在解 放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贺敬之在延安时期开始写诗,但影响不大。建国 前写的诗歌主要收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 《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朝阳花开》 等诗集中。建国后,贺敬之主要担负文化界、文 艺界的领导工作,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副部长、代部长等职。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 数量不多,影响很大。1961年出版《放歌集》, 收集了1950、60年代写的主要作品。
“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怯懦的东西,/它/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卖弄它的威 力,/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就象老鼠似的,/悄悄向后缩去,/它从来不能 战胜/人们的英雄的意志。”
2)重视诗歌形式的改造与革新。
郭小川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诗词感物言志的传统,就诗体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 试,在楼梯式、 “散曲”式的自由体、民歌体和新辞赋体四种诗歌形式上,进行 过成功的实验。被誉为是诗歌“技术革新的能手” 。他曾经说:“读者可以看到 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他各种体, 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呢?”(《月下集· 权当序言》)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诬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 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 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 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 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 肉麻。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明眼,可以关 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团泊洼的秋天》)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杨 洋1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新诗代表人物郭小川,生于1919年,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国家危难之际,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八路军,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并在抗战过程中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前期的作品《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虽略显稚嫩,但仍能感受到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感情。

1941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1945年后曾任丰宁县县长。

这一时期他继续业余写诗,在《新诗歌》《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

建国后在中南地区新闻和宣传部门工作。

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开始致力于写政治抒情诗。

“文革”期间曾受到运动影响被下放到湖北威宁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意外离开人世。

郭小川一生徘徊于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战士的热情与诗人的浪漫。

1960年,郭小川41岁,此时党中央开始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接着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生产,3月又在广州召开会议,决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即从中央到地103方掀起了下基层的热潮①。

1961年,42岁的郭小川在东北度过了人生难得的时光,短暂却又难忘。

此前,郭小川曾几次致信上级领导,要求调动工作或休假,均未如愿,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宝贵的访辽机会。

厌倦机关工作想要逃离的郭小川,获得了前往鞍山、抚顺参观访问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郭小川创作热情饱满高涨。

在沈阳,他不顾旅途艰辛舟车劳顿,创作了生平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下山》;在煤都抚顺创作了《煤都的回声》、《胜利矿纪事》(四首)、《矿工不怕鬼》、《婚期问题》、《煤都夜景》等五首组诗以及《老矿工的爱情》《别煤都》;在钢都鞍山,创作了《追踪老孟泰的脚步》《鞍钢一瞥》《出钢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首诗。

从郭小川看中国新诗的探索和发展

从郭小川看中国新诗的探索和发展

从郭小川看中国新诗的探索和发展新诗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

如何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如何使新的艺术形式在表现火热现实生活中发挥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郭小川为我们走出了一条值得关注的探索道路。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曾进行一场旨在发展新诗的艺术形式大讨论。

然而在大量创作活动中,人们却把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指导思想,衍变为仅在当时的大跃进民歌和学习领袖诗词基础上发展新诗。

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中,郭小川新格律体诗的出现,无疑是一道耀眼的闪电。

它不仅证明了新格律诗体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雄辩地证明:较之_由体,新格律体非但毫不逊色,而且亦不像某些批评者所云:“束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提倡和实践新格律体诗的写作,非但不是什么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而它却恰恰标志着新诗在努力向诗的内核做一种逼近,一种烛幽探微,一种对诗创作内在艺术规律的发掘和探求。

尚须说明的是,当时人们似乎已公认只有民歌体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当郭小川体通过期刊和电台等传媒刊布后,它便风起云涌激荡在各种群众的朗诵会上,深得广大读者和听众的喜爱。

这昭示人们:新格律体不仅同样能产生优秀诗作,乃至杰作,只耍能纯熟地加以运用,格律不但不是什么“束缚力”,反而能推动诗思的运行,并帮助诗人迅速完成自己作品的艺术构思。

同时,它还昭示出:杰出的诗人,其作品必然具有多样题材、体裁、手法及风格。

而能够称之为诗歌繁荣发展的时期,则必须是不同流派与不同风格的优秀诗人辈出而且能够并存的;他们的作品异彩纷呈,而气象万千。

郭小川体的出现,不仅使新格律体重新焕发青春,而且它鲜明地昭示出:只有在学习民歌和古典诗歌,学习外国诗歌和新诗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来发展新诗,才是真正正确的道路。

从宏观上说,这些方面,哪一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因此,郭小川体的产生和成熟,在当时的诗坛,无疑是异军突起,因而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郭小川的诗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乃至逐步扩大到国外去。

郭小川的诗歌特色[整理版]

郭小川的诗歌特色[整理版]

读郭小川的诗,有如泛舟于闪光的河流,无时不惊异它的丰富多彩:早期创作的明朗欢快,开国之初的激昂慷慨,六十年代的滂沛汪洋,七十年代的曲折深沉。

他的诗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变中有不变。

他的诗作总的风格是视野宽广、思想深邃、激情澎湃、瑰丽丰厚、情真意切。

与时代共同着脉搏的革命战士的风貌,是贯穿于他全部诗作的一大特色。

这首先表现在,他不是英雄业绩的一般歌者,更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个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参与时代前进的战斗者。

在社会主义创业年代,他呼唤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向困难进军》),“同我们的祖国一起度过这壮丽的青春”(《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写下了这样豪情满怀的誓言:“请求我们的时代,把更重的担子放在我们双肩”。

(《三门峡》)“我们是一为今日,二为明朝。

万山丛中,种仙桃。

大戈壁里,探油苗”(《春暖花开》);对困难,他的回答是:“有多险的关隘,就有多勇的行列”,“有多大的艰难,就有多壮的胆略”(《秋歌》之一);对敌人,他的回答是:“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用金笔剥开敌人的画皮层层”(《秋歌》)。

其次,还表现在,这个对党、对人民、对革命赤胆忠心的战士,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总是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胸怀,进行自我思想解剖,表现了可贵的不断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在《向困难进军》中,他讲述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思想历程;在《自己的志愿》中,他责难自己在入党多年之后还“生出了莠草般的杂念”,“犯了一些过失”;就在他生命历程的后期,他也并没有因为给党做了那么多工作,而原谅自己“曾有过迷乱的时刻”,“曾有过灰心的日子”(《秋歌》)。

诗人这种毫无虚饰的心灵剖白,使他的诗歌象知心话般地跟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交流,从而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是郭小川诗歌的又一个显著特色。

他最反对诗歌的平庸,总是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生活底蕴,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贺敬之与郭小川的诗歌比较

贺敬之与郭小川的诗歌比较

贺敬之与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歌摘要:五六十年代,正直新中国成立政治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诗歌也被涂上了政治色彩,政治抒情诗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的个人感情与时代政治紧密结合,政治抒情诗为政治鼓动人民,簇拥着人民与时代一同踏上前进的步伐。

郭小川与贺敬之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政治抒情诗人,为了研究这一时期政治抒情诗大体特色,对这两位进行了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两者生平以及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总结归纳出了两者的诗歌异同,以及各自诗歌的优劣。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政治建设、时代、思想、艺术特色目录:1.政治抒情诗2.郭小川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3.贺敬之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4.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比较正文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但是,这一诗体的出现,却在更早。

广义的说,从1949-1976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诗作,都有政治诗的性质:诗人所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政治层面,或是从政治层面来关注社会生活;诗中所表现的或是具体的政治事件,或是透过生活的不同层面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政治情绪。

不过,这里指的是一种有更明确思想、艺术规范的“诗体”。

它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存在。

作为中国新诗这一时期的一种重要“样式”,政治抒情诗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功能上的政治性突出。

诗人对政治斗争的关注,当时的政治矛盾都反映在了诗歌当中,诗歌中的主人公也往往是一场治斗争中的一份子。

政治抒情诗这个最基本的特征把它同其他抒情诗歌区别开来。

其次,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释的形态。

即借助感情内容以及生活具象来阐述一种抽象的、有逻辑的、理性的政治思想,使诗歌增强了感染力、鼓动性,继而衍生出了第三个特征,感情效应。

感情效应是强调这类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在群众中的战斗性和鼓动宣传作用的结果。

因此,政治抒情诗经常在思想情绪的表达上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反对含蓄、隐蔽,而是寻求明快、直接、彻底。

郭小川诗集 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

郭小川诗集 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

郭小川诗集郭小川代表作三首赏析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

1960年代,他又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邃的艺术风格。

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郭小川善于将对人生、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这使他的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难能可贵。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形式进行了不断进行新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被称为新赋体的系列作品气势磅礴,挥洒自如,独具风采。

因为郭小川作品一般篇幅较长,篇幅所限,就选他三首代表作以飨读者。

祝酒歌三伏天下雨哟,雷对雷,朱仙镇交战哟,锤对锤;今儿晚上哟,咱们杯对杯!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今儿晚上啊,咱这是瑞雪丰年祝捷的会!酗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饮酒赞前程的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财主醉了,因为心黑;衙役醉了,因为受贿;咱们就是醉了,也只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

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

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呀,沁满咱们的肺。

祖国情呀,春风一般往这儿吹;同志爱呀,河流一般往这儿汇。

党是太阳,咱是向日葵。

广厦亿万间,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铁路千百条,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

国家的任务是大旗,咱是旗下的突击队。

骏马哟,不用鞭催;好鼓哟,不用重锤;咱们林区工人哟,知道怎样答对!且饮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欢喜泪;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

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

草原上的骏马哟,最快的是乌骓;深山里的好汉哟,最勇的是李逵;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目标远,大步追。

50、60年代诗歌创作解析

50、60年代诗歌创作解析

五、贺敬之的诗歌
创作概括:
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 日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与丁毅等合著歌 剧《白毛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 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 水歌》《三门峡—梳妆台》。 二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 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 歌》《中国的十月》。
二、50、60年代诗歌的总体特色
50、60年代 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 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 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 激越。 1. 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 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 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四、郭小川的诗歌
创作概括: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共和国 第一代杰出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 公民》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50年代写有《白雪的 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等叙事诗和抒情诗《望星空》。60年代创作了《厦门 风姿》《乡村大道》《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 《西出阳关》,形成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文革” 期间,创作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心怀隐忧, 深沉而悲慨。
三、50、60年代诗歌创作发展演变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长 诗,李季《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 臧克家《李大钊》等。

14.郭小川的诗

14.郭小川的诗

2、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创作实 践生涯中,郭小川始终坚持走富有独创 风格的艺术道路。
特色“是作者的全部气质和全部修养在 创作上的综合表现……”他还曾具体地 指出诗要“四化”:即革命化、典型化、 群众化、格律化。
3、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 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 “新辞赋体”可以说是诗人的一个 独特创造。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 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 理的火花。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 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 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楼梯式、 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 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 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 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 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 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 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 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折 射了我们特定时代的光辉。
4、在诗歌外在体式上不断寻求突破。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我国 现代诗创作传统的民歌体、自由体、新 格律体等等多种体式。 独创的富有音韵美的“长句体”,集格 律体、自由体于一身,使革命的激情和 艺术形式在这里达到了更为完美的统一。
创作道路分析 1953年到1956年:成长期,《致青年公 民》,为主题的一系列诗,表达作者强烈 的政治热情,还有《向困难进军》等等。
1957年:探索期: 郭小川在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 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
郭小川艺术的追求:
1、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 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 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郭小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意气风发、精神 振奋的前所未有的时代。”因而这个时代的诗 歌要“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 的调子。”。

第二十五章五、六十年代诗歌

第二十五章五、六十年代诗歌



(2)诗的题材和主题的转移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 歌声。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 国家,新的生活,歌颂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3)“颂歌”(赞美、祝颂)与“战歌”(鼓舞士气)两种诗体范 式的出现 (4)基本抒情方式的确立 以李季(石油诗人)、闻捷(边疆劳动爱情赞歌)为代表的生活抒 情诗 以郭小川(战士诗人)、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新 诗
本章重点: 简述五、六十年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闻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十七年新诗概述P36



一、十七年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1)中国历史的新进程:豪迈、自信 (2)对新诗艺术传统的认识和选择P37-3(两条阵线论) 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将五四以来 的新诗整理为相互斗争的两大阵营,以郭沫若、殷夫、臧克家 、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及解放区诗人,是新诗革命传统 的代表,而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等则是“和当时革 命文学对立斗争的一个反动的资产阶级文艺作家的集体。 (3)诗的政治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对诗的规范(英雄主义和集 体主义的“大我”) (4)对世界诗歌潮流的选择和排拒(取决于诗人的政治立场 而不是诗歌本身,否定不是通过批评而是通过不予翻译出版的 “自我封闭”方式来实现)苏俄诗歌艺术手法与欧美现代派的 热与冷。

3、思想与艺术特点 思想: (1)主题上以歌颂为主,但歌颂的过程更加简单,其中多表现为忆 苦思甜和抒发豪情壮志,在艺术上则极尽夸张。 列如:《公社的山羊》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了个大喷嚏,轰隆一声 震天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 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2)根本缺陷:不是真切的生活体验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 的遵命诗歌。新民歌描绘的美好景象是‚大跃进‛中严重破坏生产力 的虚假现象,缺少文学应有的起码的良知。

50—70年代诗歌

50—70年代诗歌
情感的理念化和集体性,是当代抒情诗最突出最普遍 的特点。
一、诗人处境与诗坛的重组
其一,是从国统区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郭沫若、 臧克家、冯至、卞之琳、袁水拍、力扬等,以及七月 派诗人和后来被称作九叶诗派的成员们。
其二,是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创作并成名,后来转入 解放区,进而再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艾青、田间 和何其芳等。
1963年,响应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贺 敬之写了1200多行的长诗《雷锋之歌》,轰动一时, 影响了当时的诗风。
三、新生活的叙事
本时期另一种主流诗歌形态是歌咏新生活的叙事诗。 叙事诗的写作,与政治抒情诗一样,往往也不从诗人
的主体情思出发去探索生活,而是相当程度地沦为对 生活“本质”的图解。 “工地之歌”“建设者之歌”“劳动之歌”,成为集 中、广泛的叙事诗形态。诗人们因此被光荣地授予 “石油诗人”“森林诗人”“煤矿诗人”“军旅诗人” 等新的“桂冠”。
郭小川劳动改造
.
的团泊洼,位于 天津市静海县和
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第二节 台湾新诗 余光中、郑愁予
余光中(1928─2017,福建永 春人,生于南京)1952年毕业 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 美留学。他著述丰富,自称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1952年出版处女诗集《舟子的 悲歌》。其后陆续出版了《蓝 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

中国当代文学(3)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3)诗歌

贺敬之最初的诗歌创作,主要取材于“少年时 代的生活记忆”。一九四二年后,贺敬之受延 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他的诗歌的基调,由主 要是对黑暗的泣诉变为主要是对光明的讴歌。 建国以后,贺敬之诗歌创作走向高潮。政治抒 情长诗《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的发表, 在当代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思想内容到 艺术形式,作者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呵,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深情,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
第三部分(15——21节)直接抒发革命战士的崇高情 怀,把比较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明朗,更加豪放。
至于战士的深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下! 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老寿星啊,
好兵将啊,
白须、白发、白眼眉。 白旗、白甲、白头盔。
第四个特色:众体兼备的诗人。(形式上的 探索)
A、阶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 进军》:
公民们! 这就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
B、半自由体《白雪的赞歌》 雪落着,静静地落着…… 雪呵,掩没了山角下的茅舍, 掩没了山沟里的小道, 却掩没不了动乱的战争生活。
为新中国唱赞歌,他 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 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 会的《投入火热的斗 争》,这首诗以他过 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 磅礴气势,唱出我们 这个时代的强音:

第四章 50—70年代诗歌

第四章 50—70年代诗歌
1963年,响应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贺 敬之写了1200多行的长诗《雷锋之歌》,轰动一时, 影响了当时的诗风。
三、新生活的叙事
本时期另一种主流诗歌形态是歌咏新生活的叙事诗。 叙事诗的写作,与政治抒情诗一样,往往也不从诗人
的主体情思出发去探索生活,而是相当程度地沦为对 生活“本质”的图解。 “工地之歌”“建设者之歌”“劳动之歌”,成为集 中、广泛的叙事诗形态。诗人们因此被光荣地授予 “石油诗人”“森林诗人”“煤矿诗人”“军旅诗人” 等新的“桂冠”。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
1、大型抒情诗:《放声歌唱》(1956)、《十年颂歌》 (1959)、《雷锋之歌》(1963);
2、片断式抒情短歌:《回延安》(1956)、《桂林山 水歌》(写于1959年7月,改稿于1961年8月)、《西区 列车的窗口》(1963)等。
.
《放声歌唱》五部分。第一章提挈全篇;第二章歌唱 翻天覆地的祖国新貌;第三章直接高唱党的颂歌;第 四章是我成长和新生;第五章抒发畅想明天的豪情。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常被称为“战士诗人”。 他的“战士”与“诗人”这两种身份间,具有特别复
杂的关系,呈现政治立场与艺术追求的难以协调。 他的抒情与思考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特殊时代的印痕。
但由于对自我的执着,他的诗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激 扬,一定程度上与实用功利的诗的观念拉开了距离。
.
第二节 台湾新诗 余光中、郑愁予
前两章铺垫个人性的怅惘和困惑,后两章急转为高昂 的时代颂歌。
《望星空》是一个在思想和艺术之间分裂的文本,尽 管诗人的本意是以先抑后扬的方式去抒发“正确的” 思想情感。
《望星空》当年曾遭致严厉的批判。
声音
他悲剧性地否认了自己曾有过的开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研究
郭小川最早因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一组“楼梯体”的政治抒情诗而踏上诗坛,并备受关注。

在这一系列的诗歌作品中,郭小川始终自觉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感受祖国与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用充满
着革命激情的昂扬斗志,抒发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满腔热情。

除了将诗歌作为“斗争的文学”的革命理想,郭小川还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自觉探索与追求,写出了独具艺术魅力的个性化诗歌作品,在当时那
种政治权力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氛围中,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郭小川50、60年代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丰富影像,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对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需要重新认识。

第一部分:探讨郭小川诗歌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内涵。

郭小川的诗歌顺应了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普遍要求,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内涵。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稳定的存在基础,并随着中国五四新诗的发展日益融入了新的价值理念,最终在中国革命形势的驱使下,成为了中国政治文
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产生,并具有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特殊内涵,即“小我”转向“大我”的艺术形象、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主题和承载国家想象的理想追求。

第二部分:阐释郭小川诗歌中个人伦理的书写与表达。

作为一名具有自觉探索意识的诗人,郭小川从来没有停止过内心的思考与追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郭小川创作的一系列不同于主流形态的诗歌作品就很好的印证了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个人化“特色”。

笔者选取了
郭小川1957年的三首极具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具体分析其集体中的个人表达,同时进一步阐释了这种个性化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产生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郭小川在诗歌创作上的自觉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深入挖掘,也表现在对诗歌艺术的不断探索。

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的艺术探索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的方面:错落与均衡交并的韵律、朴素中见华丽的语言和自由多变的形式。

在不断地追求中,郭小川形成了独特地艺术风格,实现了诗歌创作地不断发展和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