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和穆旦诗比较
穆旦诗八首解读
穆旦诗八首解读穆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其简洁、清新、含蓄、丰富的意象和形象,凝练深刻,雄浑苍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中,他的八首千古名诗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穆旦诗八首进行解读,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1.《题西林壁》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滟漪无限江山入。
这首诗是穆旦的名作之一,以描绘西林园林景色为主要内容。
在诗歌中,穆旦运用自然意象描绘了绿树环绕、楼台倒映、水晶帘轻抖的景象,配合细腻雄浑的文字加深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以简洁、清新、含蓄的方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审美的效果,也暗含着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
2.《墨梅》我家洛阳女,才好五十口。
金盘洗手池边水,微雨过天晴。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位洛阳女子洗手和暮春时节下雨之后云消雾散的景象。
穆旦用深入生活的方式,平凡中见奇,将家庭美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达到了经典之作的境界。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内心感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珍惜。
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的中心句在后两句,大意是一个老人孤独地钓着江中的fish,旁边只留下寒冷的雪花。
穆旦通过孤舟、蓑笠、翁这些意象,表达了自然景物和老人相互映衬的意味。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无意中透露出怀旧之情,表达了对寂寞、孤独之境的体悟。
4.《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将描写春天的鸟语、风雨、花朵作为重要内容,层层递进,情景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情绪互动的意境。
整首诗风趣活泼,华丽古朴,渲染了春天醒来的气息和新生事物兴旺的景象。
5.《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包括翠绿的草地和红色的花卉、远处探显的水村山郭和飘扬的酒旗以及江南四百八十寺烟雨中远望而知的多少楼台。
穆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文环境的交融,在艺术构图上达到了独到奇特的艺术性。
-冯至、穆旦智性抒情诗的比较
-冯至、穆旦智性抒情诗的比较文f化f教f育沉思的感悟与激想的痛苦科——黑龙江——技信息冯至,穆旦智性抒情诗的比较史红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冯至与穆旦的智性抒情诗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至的《十四行集》可以说是诗与哲学的完美结合,穆旦一生的创作都体现出理性思考的力量.比较而言,冯至的诗与现实生活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诗风温和而阔大,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某些特征,而穆旦则完全以现代派诗人的姿态,时刻切握现实生活的脉搏,体现出难得的冷峻与深刻.关键词:冯至;穆旦;比较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历史中,理性与智慧的因素一直渗透于诗人们的情感抒发中,这也是现代新诗区别于古体旧诗的重要特征,同时成为新诗的主调之一.从新诗创立伊始,白话新诗先驱胡适就主张用"具体的写法"议论说理,2O年代冰心,宗白华的"小诗体"闪现了哲学顿悟的光芒,3O年代卞之琳开始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废名将佛道诗禅融入到智慧诗中,直至抗战时期直白的说理诗的出现.这其中冯至与穆旦的智性抒情诗占有重要地位.比较而言,冯至的智性抒情诗与现实生活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诗风温和阔大,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某些特征,而穆旦则完全以现代派诗人的姿态,时刻切握现实生活的脉搏,体现出难得的冷峻与深刻.一,冯至与穆旦智性抒情诗最明显的差异体现为诗歌风格的不同.前者由于个体腼腆内敛的性格和社会阅历的积累,诗风温和而阔大, 带给读者亲切舒缓的阅读感受,后者则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主动与其思想情绪有意衔接, 因而诗风冷峻而深刻,造成一种紧张不安的阅读效果.冯至与穆旦以各自独特的呈现方式,带给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冯至从大自然中的小昆虫身上开始了静静的思考:生命中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要我们准备领受,比如忽然出现的彗星, 顷刻乍起的狂风,而这一瞬间,曾经的过往便会在眼前凝结.小昆虫的被赞美是因为只需一次的交媾或抵御,美妙的生命便可终结,而我们整个的生命都在时刻承受着那些意想不到奇迹. 冯至完全在以豁达释然的心境思考着有关生命的严肃命题,平和舒缓的调子始终贯穿着全诗. 作为主体存在的我们对于生命随时出现的奇迹,冯至没有选择不满或怀疑,而是要我们准备,准备着领受生命对于我们的各种赐予,纵然不能像昆虫一般用一次的努力作结美妙的生命,我们依然选择顺应,准备领受,这是属于冯至的沉思,冯至的哲理.但是穆旦却有着与冯至不同的思考与选择.他要控诉.要责问,不要准备领受,为了苦难只一次而不再来临,为了回复曾经那样有力的童年,为了除去毒戕每一个冲动的平衡,我们要做,这是穆旦的选择.然而,诗人始终无法解决"做"与"做什么"之间的矛盾,因为智慧都使我们懦弱无能,直到最后诗人仍在进行"我们做什么?"的追问,这样的矛盾与追问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声音与命运.穆旦的《控诉》"带给我们的不是淡远的感伤,而是一种逼近并穿透我们肉身的切肤之痛""受到强行抑制和束缚的个人感情因为抑制和束缚而显得更加强烈"正如王富仁所说,穆旦"真正把中国现代诗歌提高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这种高度是在他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是同诗人的审美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靠诗人的内在激情从心灵深处弹射出来的……冯至更带着一个成年诗人的沉思的特征,而穆旦却带有更对青春的激情."[51二,在与现实的切人关系上,穆旦显然要比冯至更为贴近生活.冯至深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因而其智性抒情诗有着强烈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弥漫着存在主义的调子,而穆旦始终与现实的时代生活步调一致,其所有的哲理都是源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对实际问题的痛苦思考.冯至和穆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类型.前者近于出世,后者则更多体现了知识分子人世的精神,这也直接影响了冯至与穆旦智性抒情诗中哲理与现实的切近比重.冯至对个体生命的体验保持着长久的倾向,蓝棣之说"在冯至诗迷人的魅力的背后,在他的独创性的背后,我寻找到的是诗人对于生命的深厚体验."冯至自己也说"有些体验,永远在我的脑里再现,有些人物,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们给我许多启示……于是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哨至的生命体验从现实生活得来,但又与现实的生活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诗人总是能够拨开现实的云雾,将生活中的纷乱芜杂内化,最终上升为对生命,人生的意义追问.但是穆旦的智性抒情诗却"很少出现存在主义的调子,他还来不及思考人的存在和存在的荒谬.他诗中不时出现的虚无主义调子是因为对现实失望引起的,而不是从生命和存在本身引出来的.他的诗在思想上不接近冯至《十四行集》那种对生命的沉思""他毕竟生活在3O年代以来触及现实的诗风的巨大潮流之中,他很早就从空虚走向真实,懂得生命的意义与苦难."穆旦曾经徒步3500华里跨越湘,黔,滇三省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联大毕业不久又弃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奔赴滇缅的抗日战争前线,经历了许多其他诗人未曾有过的对于残酷现实的体验,所以"他的诗主要不是对生命现象作心理的和哲学的思考,而是对社会现实进行心理的和哲学的思考."M在民族深重的灾难中, 穆旦看到了洪水越过了无声的原野,漫过了山角,死亡的符咒突然碎裂了发出崩溃的巨响,更紧的死亡追在后头,从远而近,那都是生命的意义和苦难(《从空虚到充实》),漫漫长夜里,诗人默默守护着昏乱的黑夜,不能忍受淫荡的梦游人,冷血的悲观论者,臭虫似的吸血动物,总念着战场上的可爱的孩子,无数人活着并且死了(《漫漫长夜》),清早安静的市街上,痛苦正要来临,四壁的传统压制着那新生的希望,没有谁顾惜未来.诗人痛感着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裂纹》),在战争面前,诗人感到了个体的无力与被压抑,和平又必需杀戮,被否定,被僵化,才是人生的意义,还有那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出发》).穆旦"置身现世,却又看到或暗示着永恒.穆旦的魅力在于不脱离尘世,体验并开掘人生的一切苦厄,但叉将此推向永恒的思索.他不停留于短暂,穆旦把他的诗性的思考嵌入现实中国的血肉,他是始终不脱离中国大地的一位,但他又是善于苦苦冥思的一位,穆旦使现世的关怀和永恒的思考达于完美的结合."三,冯至与穆旦都是优秀的现代派诗人,他们有意识的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但冯至并没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彻底决裂,在抒情方式的表达,诗歌意想的选取方面都与古代诗歌保持了某种内在联系,而穆旦则选择完全背弃古代诗歌传统,这也是为什么穆旦的智性抒情诗要比冯至的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冯至与穆旦对于古典诗歌乃至古典文学的态度并不相同.冯至很早便在父亲的启蒙下接触古典文学,欣赏唐诗,宋词中特有的意境美,十分推崇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具有感伤意绪的晚唐诗人.冯至自己也坦承"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I.然而穆旦却始终与古代的诗歌传统保持距离,认为受旧诗词的影响过大会对创作新诗不利.在总结自己的创作时,穆旦说"总的说来,我写的东西自己觉得不够诗意,即传统的诗意很少.这在自己心中有时产生了怀疑.有时觉得抽象而枯燥;有时又觉得这正是我所要的:要排除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诗意,给诗人以hardandclearfront."Il1]冯至与穆旦对传统诗歌的不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们二人的创作.抒情方式上,冯至较穆旦更加接近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即一种顺应天地万物的中和之美,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而穆旦则由于对传统诗歌的时时警惕及其表达方式的主动屏弃,使得穆旦诗歌在抒情方式上表现出另外一种与冯至截然相反的分裂的美,宣泄的美.冯至与穆旦同样面对着复杂严峻的社会现实,需要以某种抒情(下转213页)一199..医l药I与l保l健科干热灭菌系统除热原效果验证方法的探讨郭桂芳谷海燕(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黑龙江哈尔滨1550086)摘要:干热可用于能耐受较高温度,却不适宜被蒸汽穿透,同时干热灭菌也是制药.y-.ik生产流程的包装材料及实验器材用于除热原的方法.关键词:干热灭菌系统;验证;试验概述干热灭菌设备是隧道式和干热恒温箱的灭菌除热原系统.隧道式灭菌除热原系统主要由加热器,高效过滤器,缓冲板,风阀气流调节器,风机,传送带,运行连锁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及记录仪等7大部分组成.干热恒温箱主要由加热器,风阀气流调节器,风机,温度控制器及隔板等5部分组成.为了确认隧道式烘箱和干热恒温箱腔内不同位置的热分布情况,从而来确认预定的灭菌,除热原程序能否达到预先设计的工艺要求.笔者对干热灭菌设备的除热原效果验证方法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现将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综述,供大家参考.1验证内容1.1空载热分布测试本测试的目的是检查灭菌腔内的分布情况及灭菌腔内不同位置的偏差状况.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冷点.测试程序:选择10个热电阻或热电偶作温度探头,编号后固定再传送带上的不同位置(一般10~15cm设一个温度探头).电偶焊接的尖端不能与输送带表面接触.记录探头位置.设备按实际生产运行条件操作.记录腔内温度变化.空载热分布测试应至少进行3次重复性试验以证明热分布的重现性,若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温度分布不符合规定要求,应调整温度调节器进风,回风及循环风档板,改善空气流东状态等.评价标准:设备在空载状态下热分布应均匀,腔内各点的温度值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为5℃.1.2装载热穿透试验进行热穿透试验的目的是在热分布试验的基础上,确定装载中的最冷点,并确定该点在灭菌设定时问内能够获得充分的灭菌保证值.温度探头应安装与带灭菌的物品中间部位,并使其与物品表面接触.插有温度探头的产品应放在下列位置:经热分布测试确定的冷点位置(至少放2个温度探头);经热分布测试确定的高温点位置; 温度记录探头附近.试验运行3次.评价标准:隧道烘箱内的各点能够达到FT> 350℃,FH>6min的要求范围.1.3细菌内毒素挑战试验试验在最大装载条件下进行.且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细菌内毒素标准活性物放置在该装载的最冷点.通过本试验可以验证干热灭菌过程应达到的灭菌效果,除热原的温度和时间严格按照设定工作程序条件为基础,证明干热灭菌除热原的有效性.检验方法:按中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j去=》规定操作.生物指示剂:大肠杆菌内毒素.评价标准:在设定的温度和时间内细菌内毒素生生物活性下降数应大于3个1g的灭活率. 2验证操作2.1试验材料细菌内毒素指示剂(1000—40ooEu/支);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鲎试剂;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2.2操作程序:将细菌内毒素指示剂放置在设备的冷点位置按工艺规定的温度,时间进行除热原处理,操作完毕取出,放置冷却至室温备用.3分析方法3.1取未经干热处理的内毒素指示剂1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1.0ml溶解,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15分钟,然后稀释P/2,P/,21>/,41>/倍数(D)(注:P为内毒素标示值,为鲎试剂标示灵敏度)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测定可回收内毒素(Rc)3.2经干热处理后的内毒素指示剂加1.0ra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蒇涡混合器上混合15分钟,然后将该溶液进行n倍(n=内毒素指示剂标示/1000)稀释,即得到待检测样品溶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测定残余内毒素(Rs1.3.3按下式计算内毒素衰减(Rd)lgRd=LgRc—kRs,Rc(Rs)=.D.V其中3D为内毒素指示剂的稀释倍数;V为溶解内毒素指示剂加入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的体积.3.4阳性对照:(做2管)分别取0,1IIll浓度为2的内毒素稀释液加入2支已经复溶好的鲎试剂管内或0.1IIllTAL安瓿内即可.傲阳性对照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鲎试剂标示灵敏度的准确性和内毒素指示剂的生物活性.3.5供试品溶液:(傲2管)分别取0.1IIll已经制备好的n倍稀释液加入2支已经复溶好的鲎试剂管内或0.1mlTAL安瓿内即可.供试品溶液的结果用与直接判断隧道烘箱或干热烤箱干热灭菌除热原的有效性.3.6阴性对照:(傲2管)分别取0.1IIl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加入2支已经复溶好的鲎试剂管内或原0.1IIll—TAL安瓿内即可.傲阴性对照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操作过程有无外源性污染.3.7判断结果保温60分钟±2分钟后观察结果.若阴性对照溶液的平行管均为阴性,阳性对照溶液的平行管均为阳性.试验有效.若供试品溶液的两个平行管都为阴性,判断为符合规定;若供试品溶液的两个平行管都为阳性,判断为不符合规定.若供试品溶液的两个平行管中的一管为阳性另一管为阴性, 需进行复试.复试时,供试品溶液需傲4支平行管,若所有平行管均为阴性,判符合规定;否则不符合规定.参考文献f11中国药典2005年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责任编辑:程鹏f上接199页)方式作出自己的主观表达,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情感及对世界人生的理性把握,冯至选择了委婉含蓄的抒情表达,将残缺破碎混乱扭曲的外部世界整和为诗歌内部的圆融与完满,创造出和谐优美的形式,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并同时符合了民族心理的欣赏习惯,使得冯至的诗具备了与读者共鸣的社会基础,显示出天然的亲和力.而穆旦则有意与古代诗歌传统背道而驰,他从不钟情于古代的中和之美,不追求委婉蕴藉的含蓄表达.在穆旦的诗中,找不到和谐与完美,诗人抒写的是残缺世界中的残缺的自我,将自我对世界的怀疑,质问,矛盾与痛苦的过程通通呈现在诗中,这种完全与传统相背离的抒情方式自然使穆旦的诗更加晦涩难懂,少了冯至式的亲和力.参考文献【11王富仁.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阴.江苏社会科学,2003,1.【212g..~.我们准备着.冯至选集fM1.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3】穆旦,控诉,穆旦诗选【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121李怡.中国现代诗歌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1王富仁.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3.2.[6】【81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M1.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71冯至.十四行集序.冯至选集【M1.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91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一纪念穆旦.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文集f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z-~至.冯至选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111转引自穆旦诗选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作者简介:史红华(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责任编辑:周宝军—213—。
时代场域下现代诗人卞之琳和穆旦的思辨转向
时代场域下现代诗人卞之琳和穆旦的思辨转向作者:熊念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新的历史使命,纷纷作出“反抒情”的历史选择。
三十年代的卞之琳具有中西交融的历史过渡性,对西南联大诗群产生一定影响;穆旦将中国新诗的内里建构推至新高度,成为四十年代亮眼的现代派诗人。
关键词:卞之琳穆旦历史使命知性诗学一.个人生命与历史使命新诗大众化发端于“五四”时期,1932年9月左联领导成立中国诗歌会后提出了“诗歌大众化”的口号。
“七·七事变”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构成了四十年代的时代主旋律,新诗却得以进一步普及,得益于诗歌的鼓动性赋予其在战争年代特别的现实意义,也因为人民对战争的激情和浪漫式幻想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有着天然的契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诗与时代始终保持紧密关系,诗歌确乎就是当时政治情况的晴雨表,不管现代派诗人如何标榜自己对政治的疏离,都不可能逃脱整个社会的大背景。
自称“不参加政治”的施蛰存,在主编《现代》杂志期间刊登了大量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时报道左翼文坛消息,“抗战初期全体作家可以说都是诗人”。
[1]诗人们面对时代洪流所作出的尝试与选择,标志着中国新诗发展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一方面,写实主义成为诗坛主潮,诗歌形式实现了从短到长,从抒情到叙事的转变,代表有艾青、田间。
另一方面,诗人开始重新思考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或抛弃原来的美学追求,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或用象征主义方法参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作品逐渐从朦胧、晦涩趋于明朗化,代表有何其芳、卞之琳、戴望舒。
抗日战争的“炮火翻动了整个天地,抖动了人群的组合”[2],卞之琳开始反思国家忧患与国人的苟安心态,在抗战之初受聘于四川大学外文系时,就和何其芳、朱光潜等人自费创办了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小型半月刊《工作》,并进而奔赴延安与晋冀前线,开始写作《慰劳信集》,[3]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书写战时人物,达到了诗歌生命另一高度。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的诗歌赏析穆旦,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尤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受所处环境和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一.前期诗歌内容穆旦所处的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
他用他的诗记录现实,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
以1948年为界,将他的诗分为前期和后期。
1948年以前的中国,是残损的。
日寇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国土。
受时代的影响,前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七七事变”后,穆旦在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一路所见所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年,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赞美》中,诗人用众多意象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饱经摧残,人民备受欺凌,生活步履维艰。
正如诗中所写“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干枯的眼睛”早已流不出泪水。
尤其是在诗的第二节,他塑造了一个受难者——农民的形象。
农民代表中国众多的劳苦大众,尽管他们辛勤地耕耘却很难再维持生计。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突然想起来有人曾经说过“战争是政客之间的玩的游戏”,可战争带来的灾难却是由人民大众来承担。
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的民众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凝重的情感下,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人民在苦难中选择抗争,哪怕前方面临死亡。
穆旦也选择了抗争,24岁的他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参军期间切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热带雨林,他艰难前行,看着死去的战友,心一次次的被捶打,原来生与死只是瞬间。
尤其是在胡康谷底撤退时,正值缅甸最猛烈的雨季,野人山成了水中孤岛,孤立无援情况下只能前行。
当时随军的一位医生记录到:每100米就有10~30具骨架的道路。
穆旦将这一切写入了诗中《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
向,倡导古典主义的 “ 非个性化”的诗学原则 ,认 为诗不是个性 和情绪的表现 ,而是个性和情绪 的逃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1 8
作者简介 :杨尉 ( 1 9 8 2 一),女 ,河南商丘人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派诗歌艺术 ,尤其是艾略特等人 的诗学理论 。将此 二人 诗歌创 作 中对艾 略特 的接受 情况进行 比较分 析 ,有利 于我们对新诗 、旧诗和外 国诗的关系进行 梳 理 ,以促 进新 诗研 究 的深入 。
一
、
艾略特诗学理论在 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托 马斯 ・ 斯 特恩 ・ 艾 略特 ( T h o m a s S t e a ms E l i o t 1 8 8 8 — 1 9 6 5)是 举 世 公 认 的 英 美 现 代 派 诗 歌 领 军 人
他 们 还关 心 国外艾 略特研 究 的动 向 ,评介 西 方 学者 研 究 艾 略特 的新成 果 。 良好 的教育 背 景加 上 娴 熟 西 方语 文 是卞 之 琳 和穆 旦 深度 理 解 和接 受艾 略特 的必 不 可 少 的前 提 条件 ,这也 化 为 了他 们 自己诗 歌创 作
注 意 的诗 人 ,都 在 二 十世 纪 初最 早 接受 了西 方现 代
避 ,并 提 出与 之 相应 的寻 找 “ 客 观对 应 物 ” 的艺 术 方 法 。艾 略特 的影 响遍 及 世界 各 地 ,上 世 纪大 半个
时期的世界诗坛可以说是艾略特的时代。 中国翻译和介绍艾略特曾形成了几次高潮时期 , 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三 、四十年代。首先把艾略特 介绍 到 中 国来 的是 叶公 超 。 他在 英 国 留学 时与 艾 略 特有 过 一 些交 往 ,在 国 内还 培养 了一批 艾 略特 的追 随者 。正是叶公超帮助下 , 卞之琳于 1 9 3 4 年翻译并 出版 了 《 传统与个人的才能 》的第一个译本。赵萝 蕤是叶公超的学生 ,她翻译的 《 荒原 》是艾略特这 首具有划时代意义诗歌 的第一个汉译本 。这一时期 , 许多学者如冯至 、邵洵美 、梁宗岱等和青年诗人如 郑敏 、王佐 良等都对艾略特有所评介 。二十世纪八 、 九十年代 以来 ,艾略特的译介工作迎来 了第二次高 潮 ,并且取得了远远超过第一次高潮的成就。艾略 特的代表作 《 荒原 》在这个时期 出现了多个有影 响 汉译 文。学界普遍认为穆旦 的翻译最为上乘 ,因其 在整体风格和气势上都更加切近原作。学界在不断 翻 译 艾 略特 诗歌 的 同时 ,也 系 统地 翻 译 了他 的理 论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穆旦诗八首是近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既具有浓郁的古典风韵,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色,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诗歌才华和思想深度。
下面,本文就对这八首诗进行一一赏析。
1.《清秋杂忆》这首诗以感慨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短暂为主题,全诗以“我”为笔触,及时切入晚秋的气氛,表现出诗人深切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像这句“十月白露擎琼,我置一挂心中”表达的就是诗人对秋深的露水之美的表述,令人感到一股深深的诗意。
2.《闻归悄悄应道》这首诗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佳作,以天下忧患为主题,融入个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全诗以“朋友”为述,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特别是最后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出诗人爱国情怀和气节高尚的品质,感人至深。
3.《淮楼吟》这首诗以自由意志为主题,表现出诗人的自由、豁达情怀。
全诗以“我”为笔触,形象地描绘出河畔的景色,以及诗人自由、豁达的心境。
特别是“自取罗裳月夜行,闲倚东篱把酒听……无边天地入看不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表达出了诗人追求自由、豁达的愿望,既深刻,又动人。
4.《过秦楼》这首诗以历史沉淀与人生感悟交融为主题,融入了对时光流逝的痛感和对历史变迁的追思。
全诗以“我”为笔触,富有深情和沉郁。
特别是“风摆银灯影不定,远看烟笼十里堤”一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作者对时间的急迫和对历史的关切。
5.《定风波》这首诗以忠诚为主题,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敬意。
全诗贯穿着忠臣痛哭失志之情和云销雾散之感。
特别是“丈夫贫困志气高,不问东西求妇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正直人格与高尚精神的崇敬,使人感受到忠诚之美。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世间物感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月)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全诗以“我”为述,叙述了一夜夜里对月的追逐与感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超凡思维和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7.《战城南》这首诗以反侵略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反战情感和民愤。
全诗以“我”为笔触,紧扣战争主题,情感深沉、慷慨激昂。
卞之琳和穆旦诗比较
卞之琳无题(一)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船呢?”这里的“船”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相互交通的凭借或者说工具。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焦急苦闷的样子,又仿佛觉得诗人自己也似乎认为自己好笑了。
是啊,船呢?没有船又如何载得了她?于是诗人马上笔锋一转:“下楼去!”或者那里就有船了吧,可是诗人又不写有船没船,只是说“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从表面上看,结果似乎是未知未定的,因并没交代“船”到底有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诗人找不到船,而杏花倒是现实的,诗人极度苦闷,所以下楼去看杏花不过是他转移话题的一个幌子罢了。
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还有另外的一种解读,这句话是对方的发问:你不是说你愿意载我吗?那你的船呢?载我非要有船不可的呀。
女人真是咄咄逼人。
诗人回答不上来了,只好请对方下楼去看看那些美丽的杏花了。
当然,“你”还有第三种解读,就是指的女主人公,诗人想载她,却一直找不到对方的船,就是说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知道,尽管如此,他仍希望对方能下楼来,看看这满满的杏花,那可能寄托着诗人欲言又止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希望对方能懂得。
无题(二)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
穿衣镜也怅望,何以安慰?一室的沉默痴念着点金指。
门上一声响,你来得正对!柳枝招人,春水面笑人。
鸢飞,鱼跃;青山青,白云白。
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皱纹,这里就差你右脚——这一拍!这首诗是写恋爱中的男方期待女方来访的“痴念”以及女方突然到来时的惊喜。
期待的情感不是直接表述为“我”如何如何地“怅望”,而是出人意料地说,“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穿衣镜也怅望”。
人的主观情感拟人化为“物”的拟想,恰如古代词人(辛弃疾)所谓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在房间里“沉默痴念”,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有了“一室的沉默痴念”。
穆旦诗歌分析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试析穆旦的《冬》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
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
《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歌群体。
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
《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
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
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
物理与人情并行不悖——浅论卞之琳力矫后期象征主义诗歌过于哲理化之弊病
作
者 : 南 第 一 师 范 大 学 外语 系讲 师 ; 南 , 沙 ,1 0 4 湖 湖 长 4 00
一
、
卞之琳 与 西方象征 主 义诗歌 的. 渊源
“ 情 ” 倾 向 不 可 能 没 有 察 觉 , 艾 略 特 的 诗 歌 一 向 以诗 思 偏 无 的 像 于 枯 冷 意 象 不 丰 腴 为 人 所 诟 病 , 雷 里 也 因 过 于 重 视 诗 歌 的 哲 瓦 学 内 涵 而 导致 艰 深 难 懂 , 些 他 不 可 能 没 有 意 识 到 , 这 自然 会 采 取 规避 、 制 的态 度 。在 借 鉴 艾 略 特 等 人 的智 性 手 法 时 , 常会 有 克 常 意识 的在 诗 的智 性 框 架 中 纳 入 情 感 成 分 , 其 诗 作 呈 现 出 与 艾 使 略特 、 雷 里 既 相 似 又 相 异 的 特 质 。从 他 的 诗 歌 实 践 来 看 , 怕 瓦 哪 是 那 些 堪 称 智 性 诗 代 表 的 诗 作 , 按 之 下 也 可 以 发 现 其 情 感 质 细 素丝毫不亚于其智性 质 素。以 下拟 选取 《 白螺 壳 》 《 化 石 》 、鱼 、 《 海 》《 章 》《 台 》 一 一 予 以 分 析 。 航 、断 、妆 等
西 方 诗 人 名 单 , 我 前 期 最 早 阶 段 写 北 平 街 头 灰 色 景 物 , 然 指 “ 显 得 出波 德 莱 尔 写 巴黎 街 头 穷 人 、 人 以 至 盲 人 的启 发 。 写 《 老 荒
原 》 及其 前短 作 的 托 ・ ・ 略 特 对 于 我 前 期 中 间 阶段 的 写 以 斯 艾
法不无关系 ; 同样 情 况 是 在 我 前 期 第 三 阶段 , 还有 叶 慈 、 尔 克 、 里
瓦 雷 里 的后 期 短 诗之 类 ; 期 以至 解 放 后 新 时 期 , 我 多少 有 所 后 对 借 鉴 的 还 有 奥顿 中 期 的一 些 诗 歌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波 德 莱 尔 、 ” 魏 尔 伦 、 波 等 人 是 法 国象 征 派 诗 人 , 兰 瓦雷 里 、 略 特 、 尔克 等 人 艾 里 都 是受 过法 国象 征 派 影 响 的后 期 象 征 主 义诗 人 。象 征 主义 诗 潮 随着 波 德 莱 尔 《 之 花 》 发 表 , 是 在 法 国 拉 开 序 幕 , 成 了 以 恶 的 先 形
T.S.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以卞之琳和穆旦的新诗创作为例
摘
要: 卞之 琳 和穆旦 的诗歌 创作 都 曾 受过 英 美现 代 主 义文 学领 袖 T . s . 艾略 特 的影 响 ,
但表 现 却有 所 不 同。卞 之琳 的诗 歌 在 形 式和 手 法 上都 借 鉴 艾略 特 的 同 时 , 明显 地 表现 出中 国古典诗 歌 艺 术的许 多审 美特 征 ; 穆旦 的诗 歌表 面上 完全 西方 化和 背 离传 统 , 但在 其 精神 内
1 O 0
浙 江 外 国语 学 院 学报
2 0 1 4生
者 。正是 在 叶公 超 的帮助 下 , 卞 之琳 于 1 9 3 4年 翻译并 出版 了《 传 统与个 人 才能》 的第 一个 汉 译本 。赵
萝蕤 是 叶公超 的学生 , 她 翻译 的《 荒 原》 是艾 略 特这 首 具有 划 时 代 意义 诗 歌 的第 一 个汉 译 本 。这 一 时 期, 冯至 、 邵洵美 、 梁 宗岱 等许多 学者 和郑敏 、 王佐 良等青年 诗人 都对艾 略特有所 评介 。2 0世 纪八 九 十 年 代 以来 , 艾 略特 的译介 工作 迎来 了第二 次 高潮 , 并 且取 得 了远远 超 过第 一 次高 潮 的成 就 。艾 略特 的 代 表作 《 荒原 》 在这个 时期 出现 了多个 有 影响 的汉 译 本 。学 界在 不 断 翻译 艾 略特 诗 歌 的 同时 , 也 系统 地 翻译 了他 的理论 著作 , 如, 1 9 8 9年 国际文化 出版 公 司 出版 了王恩 衷 编译 的《 艾 略特 诗 学文 集 》 , 1 9 9 4 年百 花洲 文艺 出版社 出版 了李 赋宁译 的《 艾 略 特文 学论 文集 》 , 这 两 本 译著 是 国内 翻译 的艾 略特 文论
第 2期
T . S . 艾 略 特 诗 学 理 论 在 中 国 的旅 行
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__以卞之琳_冯至_穆旦为例_胡辉杰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胡辉杰 "%’(’$ #$ 男 $ 湖南邵阳人 $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师 % 汪云霞 &%’))$ #$ 女 $ 武汉大学凉的景象 !!"年代晚期的 "慰劳 信集 #$ 更是写出了时代和民族的心声 $ 表达了诗人对 于全民抗战的想象与渴望 ! 冯至#"年代到$%年代的创作历程 $可以概括为 %一 部动人的四重奏 &&#’$这重重乐章 $无不折射出知识分子 心灵变迁的踪迹 ! 早期的 " 昨日之歌 # 流露出 % 五四 & 一 代青年爱与美的梦幻追求 ’ 稍后的 " 北游及其它 # 是梦 想失落后对于现实的警醒 $ 其中长达 $%% 行的抒情长 诗 " 北游 # 对于中国畸形繁荣 的现代都市 进行了犀利 深刻的透视 ’ 而 (% 年代的 " 十四行集 #$ 则 标志着诗人 的思想走向博大和深 远 $ 既对民族 境遇有着现 实关 怀 $ 又对人类命运和自然宇宙 有形上思考 ! 他以崇敬 的心情刻画了杜甫 ( 蔡元培 ( 鲁迅等知识分子形象 $ 他 们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在民族生 死存亡关 头 $ 冯至 以这些伟大的形象 $ 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精神 的丰碑 ! 当 穆 旦 带 着 年 青 人 % 玫 瑰 的 故 事 &)" 玫 瑰 的 故 事 #* 那样的浪漫情怀步入诗坛时 $ 全面抗战的炮声已 经传来 !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 背景下 $ 诗 人眼中的中 国 早已不是闻一多笔下的那个 % 如花 的祖国 &$ 而 是 % 从 紫色的血泊中 & 站立起来的受伤的复仇的 % 野兽 & 形象 ) 穆旦 " 野兽 #*! 如果说过于年轻的诗人此时对于民族 的想象和理解还有些抽象的话 $ 那么经过了西南联大 迁徙途中的 % 三千里步行 &$ 经过了野人山战役的生死 考验之后 $ 其想象和理解则变得异常凝重而厚实了 ! 诗人看到了 % 在寒冷的腊月的冬 夜里 & 那些苦 难的民 众 $ 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民族 的希望所 在 $ 于是以沙 哑的喉咙吟唱道 +%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 $ 你 $) 我到处看 见的人民呵 $)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 $ 佝偻的人民 $) 我 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 来 &)" 赞美 #*!%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 & 这种拥抱人民 ( 拥 抱民族的 % 拥抱 & 姿态 $ 正是 (% 年代正义和良知的知识 分子典型的身份立场 ! 从卞之琳 ( 冯 至 ( 穆旦等人 的诗歌创作 历程可以 看出 $ 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各 自所选择的 题 材领域 ( 表现角度和诗歌意象等有所不同 $ 但是 $ 在以 诗歌关照现实 ( 关注民族命运这一点上则是非常一致 的 ! 而且 $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 民族 苦难的深 重 $ 其 思想观念也不断发展和成熟 $ 早期单纯的艺术梦境也 慢慢向民族现实历史的纵深靠拢 ! 尤其到了 (% 年代 $ 无论是卞之琳对于抗战英雄的热情歌颂 $ 还是冯至对 于民族脊梁的真诚崇敬 $ 亦或是穆旦对于苦难民众的 衷心赞美 $ 都表现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强 烈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 ! 在对于民族想象不断深化的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穆旦(Mu Dan)是中国当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沉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生命、爱情、战争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同时又富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
接下来,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主题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穆旦诗歌的特点。
穆旦的诗歌表现形式独特,常常运用自由诗体,不拘泥于传统的韵律和格律。
他的诗歌内容流畅自由,没有固定的诗行长度和节奏,给人带来一种即兴即写的感觉。
他常常以简短的词句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凭借着极简的语言达到最大化的艺术效果。
另外,穆旦的诗歌中还常常融入了散文的语言和叙述的手法,使其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其次,穆旦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常运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手法。
他善于用具体的、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雨、星、月、花等自然景物的形象,代表着柔美、寂静、神秘、温暖等情感和意境。
此外,他还通过对战争、死亡、毁灭等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震撼力。
穆旦的诗歌主题丰富多元,既包括对个人生命、爱情、艺术的思考,也包括对社会、文化、历史的关注。
他关注人类生命的脆弱与价值,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探讨艺术创作的挣扎与困惑。
与此同时,穆旦的诗歌中也包含了对历史悲剧、战争和人类命运等现实话题的关注。
他常常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冲突相结合,使得诗歌既具有私人的情感品味,又具有普遍的人类共鸣。
最后,穆旦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凝练,缺少多余的修饰和废话,给人一种凝练而深入的感觉。
他的诗歌语言往往具有一种冷静、淡漠、甚至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给人一种复杂而深远的内心体验。
其次,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和音乐感。
他常常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具体感官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和听觉魅力。
再次,穆旦的诗歌常常运用对比、矛盾和冲突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冲击力。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穆旦诗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地方民间诗歌形式,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以及明代。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俚俗的语言、流畅的节奏和直观的表达方式而被广泛传唱。
穆旦诗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穆旦诗歌的内容丰富多样。
这种诗歌形式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例如爱情、友情、家庭生活、社会问题等。
它能够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此在表现内容上非常广泛。
其次,穆旦诗歌通常采用俚俗的语言。
这种诗歌形式通常使用白话和方言,而不是文言文。
这样的语言选择使得它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俚俗的语言也能够更好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第三,穆旦诗歌的节奏流畅且有韵律感。
这种诗歌形式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体裁,并且注重用词的押韵和句子的平仄。
这样的节奏和韵律能够给诗歌带来一种旋律感,使其更加动听和易于传唱。
第四,穆旦诗歌具有直观的表达方式。
它通常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和形象,以便能够清晰地传达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并更好地触动读者的感情和思考。
第五,穆旦诗歌常常带有一些幽默的元素。
这种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常常融入一些幽默的插句和段落,以增加读者的乐趣和诗歌的趣味性。
而幽默的元素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扬开来。
总的来说,穆旦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诗歌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俚俗的语言、流畅的节奏、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幽默的元素。
它不仅可以表达普通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乐趣和享受。
这使得穆旦诗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和欣赏。
卞之琳和穆旦对T.S.艾略特接受的比较分析
典或传统 , “ 欧” , 是指 西方资 源 , 尤其 是指 西方 现代 派 的诗
第1 4 卷 第1 期 2 0 1 4年 1 月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o u r n M o f He b e i Un i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o 1 .1 4 No . 1
J a n . 2 0 1 4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2 7 0 8 ( 2 0 1 4 ) 0 1 - 0 2 0 9 - 0 3
卞 之琳 和 穆 旦 对 T . S . 艾 略 特 接 受 的 比较 分 析
杨 黯
( 河 南大学 外语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学文集》 , 1 9 9 4年百花州文 艺 出版社 出版了李 赋 宁译 的《 艾 略特 文学 论文集 》 , 这两本译 著是 国内翻译 的艾 略特文 论著
作较有影 响 的两个本 子。( 董 洪川 2 0 0 3 : 3 0 - 2 ) 尤其 值得 一
提 的是 , 陆建德主编的一套 五卷本 的艾 略特文集 于 2 0 1 2年
都对艾 略特有所评介 。二 十世纪 八 、 九 十年代 以来 , 艾 略特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1
不 可少 的前 提条 件 , 也化为 了他们 自己诗歌创作 的能量 。
二、 卞之琳 的“ 化欧” 与“ 化古”
卞之琳 的创作对东 、 西 文化 以及古典 、 现代之 间的关 系 处理 , 表 现在他的“ 化古” 和“ 化欧 ” 之上 。“ 古” , 即中国的古
穆旦《我》赏析
穆旦《我》赏析穆旦《我》赏析 穆旦在借鉴英国现代诗的基础上,创作了《我》。
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学思辨”,即⼀种思辨想象⼒。
下⾯是⼩编整理的穆旦《我》的赏析,欢迎来参考! 我 从⼦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锁在荒野⾥, 从静⽌的梦离开了群体, 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 不断的回忆带不回⾃⼰, 遇见部分时在⼀起哭喊, 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 伸出双⼿来抱住了⾃⼰,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锁在荒野⾥, 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赏析: 1940年8⽉,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外⽂系,留校任助教。
在这之前,即从1937年10⽉,开始听燕⼘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
三年后,1940年11⽉,22岁的穆旦在借鉴英国现代诗的基础上,创作了《我》。
《我》,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学思辨”,即⼀种思辨想象⼒。
这是⼀种新的想象⽅式,与以⾃然物象为主的传统诗歌的意象想象⼒不同:后者是⼀种对⾃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前者则是从理性的⾓度,对社会现代⽣活的思辨。
但这种思辨,⼜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是充满着⾁体感觉和情感。
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思辨想象⼒,是⼀种艺术的抽象,也是西⽅现代派⽂学的⼀个基本特征。
《我》,所表达就是抽象的“我”:即现代⼈。
穆旦对“我”的抽象思辨,是建⽴在⾁体感觉和想象的基础上。
当“我”“从⼦宫割裂”,就“失去了温暖”。
这既是每个⼈的⽣命诞⽣现象,也是⼀种隐喻。
⼈⼀诞⽣,就是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从此就成为独⽴的个体。
其隐喻的意义,就是所谓的现代“孤⼉”。
所以,“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但却“永远是⾃⼰,锁在荒野⾥”。
“⼦宫”、“割裂”、“残缺”、“部分”、“救援”等,都是现代的术语。
穆旦认为现代诗写作,必须抛弃传统的陈旧的诗意语⾔,要⽤“⾮诗意”的现代⼝语和术语,进⾏写诗,并经过诗⼈的想象和感觉,转化为具有现代感的诗歌语⾔。
卞之琳诗歌特点
卞之琳诗歌特点
1. 卞之琳的诗歌常常充满意象之美,就像《断章》里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是多么奇妙的画面呀!想想看,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是不是也这样充满诗意和独特的视角?
2. 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那感觉就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清爽又让人陶醉。
比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简单的语句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难道不是很厉害吗?
3. 卞之琳诗歌的韵律感也很强呀,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直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像“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这节奏把握得太到位了,大家不觉得吗?
4. 他的诗歌里有对人生的思考呢,那深度就好像是在挖掘一口深井,越挖越有内容。
像“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仿佛让人陷入了对人生那些无奈时刻的思索,是不是很神奇?
5. 卞之琳的诗作还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就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点缀在诗的天空。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这对雨中小细节的描绘太细腻了吧!
6. 他的诗歌情感多么丰富呀,有时欢喜,有时忧愁,如同多变的天气。
“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这里面的遗憾感简直要溢出纸面了,能感受到吧?
7. 卞之琳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就如同一个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船在水上,人在舟中”,这样整齐的排列,多有美感呀!
8. 卞之琳诗歌的独特风格,让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呀!他的诗就像一个个珍贵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欣赏呢!
我的观点结论:卞之琳的诗歌的确具有非常独特且迷人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浅论穆旦《诗八首》与卞之琳《无题》五首的比较
浅论穆旦《诗八首》与卞之琳《无题》五首的比较浅论穆旦《诗八首》与卞之琳《无题》五首的比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同为一组爱情诗,穆旦的《诗八首》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爱情诗,被诗人郑敏称为“爱情的安魂曲”,同时被称为“情感与形而上的玄思完美融合的现代抒情诗。
卞之琳一生很少写关于爱情的诗歌,他的《无题》五首却运用了很多古典爱情诗的意象,写得精彩纷呈,耐人寻味。
其实,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样两组在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爱情诗,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千秋,耐人寻味。
就文章结构而言,穆旦的《诗八首》就像一曲交响乐一样,以初恋、热恋、沉思、赞歌四个乐章,完整地抒写了穆旦想象中爱情的全过程与永恒。
结构十分严密。
卞之琳《无题》五首以“期望你来”、“期望你出去”、“分离”、“相聚、别离、相见”、“分离”五个章节章章相连,有条不紊。
这样看来,两组诗在结构上都十分有条理,但我们仔细思考时就会发现,穆旦的《诗八首》结构的内在逻辑性更强,而且它叙述的是一个爱情的完整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内在的起伏、升腾与起承转合。
而卞之琳的《无题》五首虽然也有一些逻辑上的联系,但内在严密性大不如穆旦的《诗八首》了。
“期望你来”、“期望你出去”、“分离”、“相聚、别离、相见”、“分离”并不是一个完整地过程,我想:如果把它们的顺序调换了一下,比如“分离”、“期望你出去”、“期望你来”“相聚、别离、相见”、“分离”也别有一番风味。
就所用的技巧来说,穆旦的《诗八首》和卞之琳《无题》五首都用到了隐喻、拟人等手法,比如《无题》中“窗子”的等待、“穿衣镜”的怅望,《诗八首》中“心”“美”等等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无题一》中“水”“杏花”和《诗八首》中的“小野兽”“大理石”等等都采用了隐喻,这种透过隐喻来暗示和表达,增加了诗歌意蕴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
但同时也使得诗歌难懂。
《诗八首》和《无题》五首中诗人都有通过想象的思考,运用了很多典型的意象。
关联词的使用与穆旦诗歌的别样诗美
在对穆旦诗歌语言特征的探讨中,人们显然已 发现穆旦对于关联词的偏爱,他的诗中几乎出现了 所有关联词语,常见的一些出现频率还极高。 但多 数研究者往往只是将此现象作为穆旦诗歌语言和形 式现代化的一个表征看待,并未对关联词的使用与 穆旦诗歌思想和趣味追求间的构成关系及其中的变 革精神做深入思考,因而对关联词入诗可行性的探 讨和相关评价也都流于浮泛。
第23031卷4 年 第10
10 月
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VolO.3c3t. 20N1o4.10
关联词的使用与穆旦诗歌的别样诗美
阮 娟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 性特征与穆旦诗歌追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 理性抒情” 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 融上。 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收稿日期:2014 -07 -01 作者简介:阮娟(1987 -) ,女,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119・
这就是穆旦同时力求“ 明白无误地” 表达思想。 他说:“ 现在 我 们 要 求 诗 要 明 白 无 误 地 表 现 较 深 的 思想,而且还得要用形象和感觉表现出来,使其不是 论文,而是简短的诗。” [3] 首先强调这里所指的明白 无误并非指穆旦诗歌内容表达的明白浅易,而是指 穆旦诗歌思想表达的理想追求。 这里显示了穆旦与 传统诗歌迥异的诗美观念,不是朦胧,不是混沌,不 是模糊,而是“ 明白地表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叛 与超越。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语言和思 维有深度关联,语言具有民族特性。 就汉语而言,汉 民族崇尚的“混沌一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 我为一” 的一元化思维使得汉语言抛弃了形式上的 严谨与规整,而趋向于内在与意会,语言上的这种模 糊与不确定性也造就了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体验, 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生就了无限蕴藉。 但是相 应的,古典诗歌在审美上的这种优容和朦胧某种程 度上是以牺牲了表意的明确和坚定为代价的。 现代 诗歌不再单单是书斋中的吟哦、文士间的赏玩和嬉 戏,她要求有现代人的思想,有力度地对生活的思考 和表达,她有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呼唤新的审美风 范和表达方式,穆旦最直观而强烈的表明了这种意 识,他拒绝模棱两可的含混,要求坚定的思想传达, 而关联词从内容和形式上固定了穆旦要求的“ 明白 无误” ,明确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为我们描摹出了 诗人思考的线索和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之琳无题(一)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船呢?”这里的“船”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相互交通的凭借或者说工具。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焦急苦闷的样子,又仿佛觉得诗人自己也似乎认为自己好笑了。
是啊,船呢?没有船又如何载得了她?于是诗人马上笔锋一转:“下楼去!”或者那里就有船了吧,可是诗人又不写有船没船,只是说“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从表面上看,结果似乎是未知未定的,因并没交代“船”到底有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诗人找不到船,而杏花倒是现实的,诗人极度苦闷,所以下楼去看杏花不过是他转移话题的一个幌子罢了。
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还有另外的一种解读,这句话是对方的发问:你不是说你愿意载我吗?那你的船呢?载我非要有船不可的呀。
女人真是咄咄逼人。
诗人回答不上来了,只好请对方下楼去看看那些美丽的杏花了。
当然,“你”还有第三种解读,就是指的女主人公,诗人想载她,却一直找不到对方的船,就是说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知道,尽管如此,他仍希望对方能下楼来,看看这满满的杏花,那可能寄托着诗人欲言又止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希望对方能懂得。
无题(二)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
穿衣镜也怅望,何以安慰?一室的沉默痴念着点金指。
门上一声响,你来得正对!杨柳枝招人,春水面笑人。
鸢飞,鱼跃;青山青,白云白。
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皱纹,这里就差你右脚——这一拍!这首诗是写恋爱中的男方期待女方来访的“痴念”以及女方突然到来时的惊喜。
期待的情感不是直接表述为“我”如何如何地“怅望”,而是出人意料地说,“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穿衣镜也怅望”。
人的主观情感拟人化为“物”的拟想,恰如古代词人(辛弃疾)所谓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在房间里“沉默痴念”,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有了“一室的沉默痴念”。
并且,第一、二两句同时也暗示了对方到来后的情境,因此,焦急的等待和想象中到来后的情境形成对照,更加强了对“点金指”的期望。
接下来写对方突然到来时所引起的惊喜第二节的一、二两行以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忽然开朗,雨过天晴,生机盎然的境界,和前面的“一室的沉默痴念”形成鲜明的对照,“杨柳枝”、“春水面”是对女性的拟喻,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脱胎而来的化用,也许就是作者所谓的“推陈出新”吧。
无题(三)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的房间,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叫字泪不沾污你给我写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无题(四)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怀里,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你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出一片轻喟,今朝收你两朵微笑,付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账。
无题(五)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一朵小花。
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
穆旦他所写下的诗篇风格冷峻沉郁,内容艰深晦涩。
与其他诗人相比,他的诗作突破了以往的写作禁忌,显示出在那个时代令人惊愕的“肉体”的感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组《诗八首》。
诗组里的八首诗充满了“有现代人情与理之间的冲突和人格分裂,又透露出希望沟通的心灵矛盾;有坚定的冷酷和犀利的洞察力,也夹杂着深刻的迷惑和迟疑。
”(2)而在这八首短诗里,前四首尤为另人关注,它们所呈现出的语言的“歧义”将人性的矛盾分裂极大程度地推到我们面前,也让我们目睹到了中国现代诗歌里十分罕见的情欲困境。
一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上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在玩弄他自己。
《诗八首》的第一首的开头就让我们领略了诗人血脉喷张的火焰“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诗人把“我”和“你”触电之后彼此迫不及待的冲动比喻为“火”,但是一种隐秘的阻滞让“我”产生了不安和恐惧并忧心忡忡的将爱欲视为一种灾难——“火灾”。
情人双眸的对视点燃了身体的火焰,如此欣喜盎然的起始却在一声哀叹中戛然而止,在矛盾中挣扎的“我”自我安慰道“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这等于在说这只不过是我们成熟身体彼此地召唤,欲望仅仅是欲望,彼此的吸引除了需要之外没有其他的诱因。
“我”冷酷(或者是理性的)对恋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并随之残忍的得出了没有爱情只有欲望的结论,无论是“你底”还是“我底”都只是欲望的俘虏,然而在结尾诗人却突然来了一个跳跃,压抑的情感终于冲破谨慎克制的桎梏,热切的向对方倾诉,可是这时在两人之间却横亘着一道无法回避的沟壑,诗作一开始就把诗人逼近了一个难以自拔的困境,作为读者我们也同样对这样紧张的两性关系所吸引。
作为一种写作策略,穆旦成功的在开头设下了一个悬念:理智与情感,纯情与肉欲应该如何平衡,尤其是在一场熊熊的欲火迫在眉睫的时候?而且诗人在开始就将“我”的内心矛盾精神分裂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在接下来的诗作里“我”的这种自我战斗状态一直不断延续,整个诗组都在“我”的视点“我”的体验背景下纵深展开。
二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它用严格的唯物主义态度来对待多少世纪以来被无数诗人浪漫化了的爱情。
”诗的第二第三第四首是诗组的精华,也是诗组的八首诗中最晦暗,最费解的篇章。
先是“我”对自我的否定和扭曲“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随之而来的是爱情的不安全感,“另外的你我”让这场感情的游戏增加了“丰富而危险”的因素。
三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诗的第三首延续着上一首阴郁的笔调,“我”所面对的情欲此时已经没有距离,在这里穆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异端最裸露地书写。
澎湃的感情与按耐以久的情欲在字里行间激荡,欲望像“小小野兽”一样让双方“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黑暗的环境纵容了“我”和“你”的这种疯狂,最初小心奕奕地试探终于演变成为不顾一切的深入,“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在这里诗歌的语言再一次向我们显示了它神奇的魔力,精巧的隐喻恰当地间离了读者与具体形象,同时又制造出陌生化的效果。
一直克制的诗人在此时泄露了激动的心情,愁苦压抑的心灵迎来了久违的“惊喜”,“我”的灵魂至此似乎将得到救赎。
四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语言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语言,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外界是一片纷扰喧嚣,战乱流离,而在爱情的堡垒之中“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语言所能照明的世界里”,正因为时代的虚无荒寂不可信任,才使得“我”和“你”对爱情投下了全部的赌注。
可是未知的命运、未知的选择、未知的情感却一把将两个人推到“现实”的边缘。
在他们眼里,现实的世界已蜕化为抽象的言语,而内心的情欲才是他们所遭遇的最大现实。
虽然无法在纷乱的世界去支配自己的命运,但至少还能支配自己的身体;虽然不能把握捉摸不透的爱情,但还可以把握此刻步步逼近的爱欲,于是“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在这样遥无希望的世界里,情欲不仅是实现自我拯救的秘密通道,同时恰好成为“我们”斗争的武器,两个人肉体的结合也就意味了对平乏死寂荒芜的否定,对残酷现实的反击和对抗。
(五)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底心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第五首,一首爱情的交响乐章,在这里,进入了转折之前的宁静部分的抒情。
热烈的爱过后,进入宁静的“安睡”,进入对于这美的时刻“永存”的渴望。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时刻,这初恋的爱的爆发,是“你我”的爱的感情长久的“积累”。
长久的感情,说成“多么久的原因”,又是穆旦常用的把具象的东西抽象化的方法。
下面讲,我的心在随着时间的移动而移动,在这个时间里,我回味刚刚过去的这个美好的时刻。
这就是“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了我的心”这句诗的意思。
“移动了景物的”一语,暗指时间。
而热恋中的你呢,这时候,“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的,安睡。
”“最古老的”,暗指人类的爱情。
在整个人类生命的存在中,爱情,这是一个最古老的,也是一个永恒常新的主题。
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爱的热烈的结束之后,“流向”你的,是宁静的“安睡”。
下面四行诗,整体上是在讲爱情的热潮过后“我”的内心的凝想。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造化与时间是永恒的生命的创造者,它们创造了田野上的高大的树木,创造了屹立着的坚硬的岩石,它们的存在,使我此时强烈地感到一种希望:对于爱的“渴望”永存。
诗人在大自然的永恒中,寻找自身爱情永存的力量的象征。
下面两句诗,是说自己在体味这“永存”的意味。
诗句中的“它”,可以指爱,也可以指造物者对于人类爱的创造;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流露的美”,是永远难忘的,“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这里又来了一句穆旦式的感情抽象化的词句:“教我变更”,实际上就是教我成熟,教我更懂得,更忠实于“你我”的爱情的意思。
爱,使人在投入中也改变了自己。
“我”也由于爱的纯洁美丽而变得更为理智了。
这两句诗,上一句讲的是爱的在时间中的永恒,下一句讲的是爱的在空间里的坚贞。
这两句诗,实际上是与前面相联系,以树的不断生长和岩石的坚硬为暗喻的。
前后的两句诗相呼应,四行诗形成为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
(六)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制造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第六首,在这部整体性的爱的交响诗中,这是最抽象,也最难解的一首诗。
它继续上面一首爱的热烈后产生的宁静的思绪之后,进入了一种更深入的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