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

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立志必须持恒。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著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持恒贵在“素日”。“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正心。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讲道:“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杨继盛《临刑之前诫子书》曰:“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枯,蒂坏则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费氏家训十要中,第一要就是要存好心。“心者,身之主也,心若无良,何以生世而为人乎!惟以天良为主,使吾心之所发,一丝一毫不容苟且。每操守于寸衷,毋疏忽于一念,处世则尽己之心,经维持待人,则推己之心以相及。凡一切邪不正之心,损人利

己之心,忘恩负义之心,趋炎附势之心,忍心害理之心,一概悉除……故修身在于心,灭身亦在于心……吾愿族中当以存好心,为第一要着。”一要宁静。“静以修身”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傅山书教子弟《十六字格言》中,第一个字就是“静”。“天下有学问、有识见、有福泽之人,未有不静者(张廷玉《澄怀园语》)。”二要淡泊。明·郑公式《昨非庵日纂》曰:“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如何去浓?张廷玉认为:“万病之毒,皆生于浓,吾有一味药解之,曰:淡!”三要寡欲。“欲”字,古人还有一个写法,即“公式”,“欲”字下边加一个心,表示为心里所想、所求之贪欲。欲是一把双刃剑,人不可能没有欲,没有任何欲望,生活就失去了动力;而欲望过强,则会迫得人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控制不住就会出问题。所以欲望要尽量淡一点。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四要忍耐。发明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张公·百忍歌》,把何为忍、为何忍、如何忍讲得淋漓尽致:“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

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明德。品德是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因此,“重德修身”是古代家训的核心内容。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中把“明明德”放在了第一位。《礼记·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孟子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仁”著称的三国·蜀刘备在《敕后主辞》中训诫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教育家孔子曾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的一大贡献就是把德育的精髓概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项内容,要求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朱熹在《家训》中坦言:“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他还认为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如何修德?《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朱柏庐在《劝言·积德》一节中作了具体阐释:“积德之事,人皆谓惟富贵然后其力可为。抑知富贵者,积德之报,必待富贵而后积德,则富贵

何日可得?积德之事,何日可为?惟于不富不贵之时,能力行善,此其事为尤难,其功为尤倍也。盖德亦是天性中所备,无事外求,积德亦随在可为,不必有待……今人于钱财田产即去经营日积,而于自己所完备之德不思积之,又大败之,不可解也。”他又特别提醒:“步步是德,步步可积。但存一积德之心,则无往而不积矣;不存一积德之心,则无往而为德矣。要知吾辈今日不富不贵,无力无财,可以行大善事,积大阴德。正赖此恻隐之心,就日用常行之中所见所闻之事,日积月累,成就一个好人,不求知于世,亦不责报于天。若又不为,是真当面错过也。”

修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一语道破了人后天性格修养的重要,指明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养性关键在于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在人生性格修养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把性格修养作为衡量君子的重要标准,多次强调君子“周而不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诸如此类的既要又不要就是度。性格是个广义概念,早在《尚书》一书中就把性格修养的内容明确为九个方面,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