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教材分析与交流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复习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的知识点二、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针对初三学生第一轮复习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本章知识已经学习过,没有什么新意,对问题的梳理、简单知识的解决往往兴趣差。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面临的是中考,一提到涉及中考的问题注意力就高度集中,通过教学活动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能体现出这点。

本章学生对于基础掌握知识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典型例题中的题目,对于中考真题部分错误率也较低,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方法的总结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效果分析在典型例题的选择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学生能掌握这部分知识,知道考察的知识点,但在方法的点拨方面总结不到位语言表达能力差。

在问题的设计上直击中考,直接选取了部分地市的(特别是本市的近几年的中考考题)使学生明确中考靠什么怎么考,大部分学生能把握理解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做做中考题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种考验。

考试不单单考知识点,还要考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体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归纳做题的方法方面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仍然欠缺。

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总共包括了四节内容涉及了热学中内能、热值、热机、比热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中考中涉及的主要考点有:改变内能的途径、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内燃机、热值和相关的计算问题。

集中了热学知识中的大部分考点,其中热量的计算公式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目。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对“物体的内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了解热量概念,能正确使用“热量”和“内能”陈述相关的物理过程。

对“物质的比热容建立比热容的概念,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在能力的培养上侧重培养“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这一要素。

重视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和实验结果的评估。

对“内燃机”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对“热值”知道“完全燃烧”的意义。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单元目标
本章主要学习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从微观结构,从而得出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
难点: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胡比热容的第二课时:内能
第三课时:比热容
第四课时:比热容的计算
说明
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科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章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学习更为抽象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电学打基础,也是学生从前面的研究宏观物体到本单元研究微观分子的转变,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因此本单元在整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对本章知识的学习直接渗透通过直接感知和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化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质疑章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要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和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和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人教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单元说课

人教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单元说课

物理十三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内能》,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意义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的的第一单元。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电热器打基础,也是学生从前面研究宏观物体到本单元研究微观分子的转变,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

因此本节在整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学情初三学生经过之前2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从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微观的分子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题的。

三.说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对内能的初步了解、及内能的改变途径。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扩散现象,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1.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新课改的要求可谓三管齐下:知识传授、过程方法和情感培养。

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原则。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说课稿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内能、热量计算等基本概念;
2.开展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热传递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2.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五)作业布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风格将采用图示结合文字,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以增强视觉效果。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准备,明确板书内容和顺序;
2.在课堂上及时更新板书,避免信息过载;
3.使用不同颜色和符号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识别;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热传递的实质和方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

初中物理_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课题:十三章内能教学目标:1、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扩散现象并通过实例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描述内能的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4、陈述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过程、方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会解释简单的现象;5、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点: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内能、热量及改变内能的途径;3、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2、合作交流3、质疑讨论4、师生互动5、练习及应用教学方法:1、引导自主学习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 3 鼓励展示、辩论 4、演示实验 5、靖江。

实验准备:火柴、粗铁丝、冷热各一杯水等设计流程1 学案导学,引导自学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目标导学,展示效果 4网略构建,深度整合5经典剖析,提炼方法 6课堂达标,能力内化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实质↑温度内容与机械能不同热传递→热量←→比热容↓↑↑↑扩散→分子动理论→内能→改变内能↓↓↓↓识别例证影响因素做功↓实质教学反思:【学情分析】_内能_物理_初中__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已经初步了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认识,对分子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初三一年的学习对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实验、观察、应用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同事,对控制变量法、转化法也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已经初步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但鉴于学生年纪较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奇心较强,也给教学设计和教学推进带来挑战。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列举大量来自学生生活的生动实例、设计了针对教学重、难点的,生动的形象化的课件,演示了一些可感、可触、好玩的演示实验以及采用合理分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激情饱满,思维活跃,展示踊跃。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单元目标
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可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2、会辨析内能、热量和温度这几个概念,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3、熟练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并会运用吸放热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3、熟练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并会运用吸放热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课前在教室的地面上偷偷地洒一些香水)
◆探究活动1:
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盛夏时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
(2)实质:内能的转移
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3)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焦耳(J)。
一根铁丝要使它的温度升高,可以通过做功的方式,也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以: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的实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实验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运动。(可以用红墨水)
(3)固体扩散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几年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合金。
实验结论:固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4.扩散现象的实例
1、物体由于_____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说课稿
(3)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同伴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建议和鼓励。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提供改进意见。
2.针对实验操作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3.针对课堂互动问题,改进提问技巧,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参与度。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内能相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2. PPT: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辅助讲解。
3.教学视频: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内能的微观机制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理解。
4.互动白板:实时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师生互动和讨论。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解答、指导实验等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2.提出问题:在视频结束后,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内能是什么?”“内能与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有关?”等,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讲解:首先介绍内能的定义,阐述内能与能量的关系,解释内能的组成,如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等。

初中物理_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与热机》课堂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课程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知识的力量,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思考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3、知识: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理解并能应用比热容,知道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二、教学内容分析:内能是在学生认识了热现象之后,进一步探究热现象本质的开始篇,由此开始了解内能,了解热的本质。

内能跟八年级时所学的看不见的运动有一定的联系,这要求学生要重拾旧课本,使知识前后连通。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因为内能与分子的热运动相关,而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紧密相联,故将内能的概念的建立放在温度之后,并用与机械能作类比的方式来建立,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与能力,改变内能的途径是通过生活事例与实验分析来认识的。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

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能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识,对于学习内能有了一定的帮助,比如刚接触内能,一定会想知道影响内能的因素,具体是怎么影响的,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内能这一重点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2.理解比热容和热值的的概念,会进行热量的相关计算;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会计算热机效率。

五、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及应用实例,比热容的理解与应用计算,热机效率的相关计算和提高措施。

学习难点:综合计算。

解决办法:重难点内容逐一展开、由浅入深、逐一突破、循序渐进。

六、设计思路按照知识点回顾—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应用的步骤来逐一展开,达到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的课堂效果。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教案《第13章 内能》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教案《第13章 内能》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复习重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回顾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

2.扩散现象(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围:扩散现象可在_____、______和__ __中发生,但扩散快慢不同。

(3)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________还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_。

(4)分子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__________运动叫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_______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扩散现象越_________.3.分子间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力和______力.(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3)简述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围观特性。

4.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2)一切物质内部的所有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子间有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内能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为0.2.单位:。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2)思考内能在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提出一个创新性想法。
4.小组合作题:
(1)分组讨论:分析内能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内能对物体熔点、沸点等的影响。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内能对物体性质影响的认识。
5.思考题:
(1)内能能否完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为什么?
(2)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是如何传递的?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内能的概念及其微观机理: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能和动能之和,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内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内能的计算方法:内能的计算涉及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进行内能的计算,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2.使学生掌握物体内能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物体的温度变化、热传递等。
3.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变化的能力,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内能的变化规律。
5.应用拓展: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对内能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13章第2节内能

第13章第2节内能

初三年级2016--2017第一学期物理学科教案(第2课时)备课人:董建芳2016年8月26日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课标和中考说明】: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学生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初三年级2016--2017第一学期物理教案(第2课时)备课人:董建芳2016年8月26日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法学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多媒体电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压缩空气演示仪、【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初中物理教材解读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内能内能

初中物理教材解读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内能内能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目标:内能的理解教学重难点:内能的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学过程:一: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

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二、内能的改变: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

(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W=△E)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初中物理_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课题:十三章内能教学目标:1、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扩散现象并通过实例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描述内能的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4、陈述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过程、方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会解释简单的现象;5、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点: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内能、热量及改变内能的途径;3、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2、合作交流3、质疑讨论4、师生互动5、练习及应用教学方法:1、引导自主学习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 3 鼓励展示、辩论 4、演示实验 5、靖江。

实验准备:火柴、粗铁丝、冷热各一杯水等设计流程1 学案导学,引导自学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目标导学,展示效果 4网略构建,深度整合5经典剖析,提炼方法 6课堂达标,能力内化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实质↑温度内容与机械能不同热传递→热量←→比热容↓↑↑↑扩散→分子动理论→内能→改变内能↓↓↓↓识别例证影响因素做功↓实质教学反思:【学情分析】_内能_物理_初中__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已经初步了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认识,对分子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初三一年的学习对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实验、观察、应用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同事,对控制变量法、转化法也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已经初步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但鉴于学生年纪较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奇心较强,也给教学设计和教学推进带来挑战。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列举大量来自学生生活的生动实例、设计了针对教学重、难点的,生动的形象化的课件,演示了一些可感、可触、好玩的演示实验以及采用合理分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激情饱满,思维活跃,展示踊跃。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教案含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质的构成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热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活动一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内能》 说课稿

《内能》 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内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能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从宏观的机械能类比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分子动理论的过程中,对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内能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与内能相关的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2)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例,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究改变内能的实验过程,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内能概念的学习,体会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教学难点(1)内能概念的建立。

(2)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内能-教材分析和交流

第十三章内能-教材分析和交流

导入
不同时刻,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同?
讨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 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 热?
说明: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温度变化有关。
猜一猜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 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其他的什么因 素有关?
(2015)2.挖开多年堆煤的地面,会看到地面下 一定深度的土层带有黑色。这一现象表明煤的 分子在不停地 ,扩散到地面土层中了。
(2016)3.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
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
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
动,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
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
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
验 。 在 车 间 中,培 养
(2012) 15.下列关于功、内能和热量的描述中正 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 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温度低的物体多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2015)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B.物体的温度升高.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4.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 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 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2014)4.运用分子动理论,可以对液体的蒸发现象作出 合理地解释:由于液体表面的分子在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任何温度下,蒸发现 象都可能发生;温度越高,分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蒸发越快。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热量的计算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

具体章节如下: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3. 热量的计算:介绍热量公式Q=cmΔt,并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以及能量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运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掌握热量公式Q=cmΔt,能够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强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讲解内能的改变: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讲解热量的计算:引入热量公式Q=cmΔt,讲解各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 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和能量的转化。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单位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热量的计算Q=cmΔt热机的工作原理四个冲程能量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100g的水体温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4.2×10³ J/(kg·℃)×0.1 kg×10℃=4.2×10³J2. 题目二:一辆汽车的热机效率为20%,燃烧20L汽油完全,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答案:假设汽油的热值为4×10⁷ J/L,放出的热量Q=Vq=20L×4×10⁷ J/L=8×10⁸ J,热机效率η=20%,所以实际利用的热量Q'=Q×η=8×10⁸ J×20%=1.6×10⁸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学生是否掌握了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是否讲解得易懂?2. 拓展延伸:研究热机的效率提高方法,探讨热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十三章 内能 13.2 内能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十三章  内能 13.2 内能

第2节内能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内能和热量。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内能选自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机械能的学习中,对动能和势能的产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通过类比法,学生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是比较容易的。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有的解决了,而有的没有解决,通过内能的学习,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热现象会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利用内能的实例。

3.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与联系。

核心素养通过对内能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用类比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物理学是对相关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利用内能的实例。

难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小视频——通过加热将红酒瓶的瓶塞打开。

提问: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节二:自主预习内能的概念(1)类比动能了解分子动能的概念。

(2)类比弹性势能了解分子势能的概念。

回顾已学知识,预习本节知识。

学习类比的思想。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内能1.分子具有动能与势能(1)分子动能提问:运动的宏观物体(如篮球、车辆等)具有动能,物体内的分子在做热运动,是否也具有能量?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分子势能提问:一根弹簧被压缩时各部分互相排斥,被拉伸时各部分互相吸引,弹簧具有弹性势能。

分子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是否也具有能量?结论:分子间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
想想议议引导学生认识 内能的存在。 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物 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 能与势能的总和,叫物体 的内能。 实例分析指出内能和机 械能的不同
建议:从内能概念出发分析得出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要改变物体内能,从改 变物体温度着手有哪些 方法?
讨 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
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
热? 说明: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温度变化有关。
猜一猜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 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其他的什么因
章引入
教材编写意图:
在八年级对运动的研究基础上,开始热学相关知识 的学习,从宏观物体运动进入微观的分子热运动, 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能内,在八年级宏观热现象 的基础上介绍其深层次的微观机制。 本章第1节通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机制,从而认识了 分子动理论,为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第2 节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去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 上讨论内能的改变,并引出了热量的概念。第3节从 物体吸热放热过程中热量的变化,得到比热容的概念 ,并通过比热容具体计算热量的多少,三节内容层层 深入。
相同 的两个电热器给它们加热使它们升高相 煤油),用_____
同的温度,看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
3、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进行实验: (教师演示或看实验视频)
处理数据
质量 液体 m/g 水 煤油 500 500 初温 t0/℃ 20 20 末温 t/℃ 30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 (t-t0)/℃ t/min 10 10 4
二、考纲要求
1、能准确表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即物 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不停息的无 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A) 2、知道内能是物体能量的一种基本形式;知 道内能和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即质量一定的 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A) 3、能举例说明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 变量。(A)
(2013)15.关于能量及能量之间的转化,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具有内能,冰山不具有内能 B.火箭在加速上升时,机械能保持不变[来源 C.拦河大坝使水位升高,增加了水的重力势能 D.坠落的陨石在空中划过一道亮光时,内能转 化为机械能
(2012)8.某汽车的散热器用水作冷却剂,散 热器中水的质量为5kg,水的温度升高10℃时吸 收的热量是_______J。[水的比热容为4. 2×103J/(kg· ℃) (2014)9.某太阳能热水器装有100kg初温为20℃的 冷水,经过一天的太阳照射,水温升高到65℃,则 这些水吸收的热量等于完全燃烧________m3天然 气所放出的热量;假如用功率为2kW的电热水器 产生同样多的热量,则通电的时间为_______s。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天然气的 热值为4.2×107J/m3)
二、各节教材分析与教学 建议: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由三部分构成,内容比较抽象,困难的 突破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实验与生活现象,推 理总结和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知识,使学生了 解分子动理论的普遍性规律性。本节重点是 “分子热运动”,难点是对“分子间存在作 用力”的理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实验,引导好通过 实验推理得出规律的过程。
视频
教师举例说明分子小,借助视频图片动画等认识物 质内部分子,建议补充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的 实验。
演 示 或 视 频
演示实验: 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实验
(1) 问题:抽出两瓶间的玻璃片后,看到什么现象?这 现象能说明什么? (2)观察:哪种气体在下面? (3)思考:二氧化氮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为什么将密度大 的二氧化氮气体放下边?
4、 能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的 内能的两种途径。(A) 5、能举例说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能利用 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和生活现象 ;能运用关系式Q=mc(t2-t1)进行简单的计 算。(B)
(2011)1.夏天的晚上,为了驱赶蚊虫,小敏在房间里 使用电蚊香,过了会房间里就充满蚊香的气味,这是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4.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 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 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视频
通过三次实验揭示扩散的普遍性,结合本节开始提出 的长喙天鹅嗅到花香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 扩散现象,进而通过推理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空隙)。
扩散现象:两种不同的物 质可以自发的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 根据扩散现象可以推理物 质的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 的。
实验分析 做功改变内能实验 迅速向下 压活塞 现象:____ 分析:____ 表明:____ 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 增加。
实验分析 做功改变内能实验 向容器内打气 ,塞子跳起: 现象:____ 分析:____ 表明:____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 能可能减小
第3节 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容
本节内容是由“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 ”两部分构成。从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 况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 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做好实验和做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显得尤 为重要。 本节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和热量的 计算。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2012) 15.下列关于功、内能和热量的描述中正 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 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温度低的物体多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2015)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B.物体的温度升高.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D.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关于比热容
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对某种确定的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跟物
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体的形状、体积、位置
等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30
2
分析与结论:
分析质量相同水和煤油,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 和煤油的吸热多少是否一样?
推广:质量相同的其它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温度变 化相同时,吸热的多少也不一样。
结论: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和温度升高相同时, 所吸收热量的多少一般是不同的。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
就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 热的多少来比较。
注意纠正学生认为引力 斥力不同时存在的错误 看法。 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分子动理 论的初步知识。
第2节内能
本节内容由“内能” “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构成 。与机械能相比内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直接接受和理 解,所以教材中用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建立内能 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指出内能与机械能的不同。 教材中从炙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说明了 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再通过对 一些事例分析,做一些实验,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 径。热量的概念是从改变内能的途径之一热传递延伸而 得出的。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
视频
通过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从而引出 分子热运动的念。
提出问题 模拟实验 分析推理 得出结论
问题1: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 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 保持一定的体积呢?(视频播放实验)
1.
2.
3.
4.
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什么物质?它的比热容是多 少?物理意义是什么? 干泥土的比热容是多少?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水 的比热容是干泥土的多少倍? 不同的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吗(比较冰和酒精) ?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变吗(水和冰)?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吸、放热本领; 或者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结论:分子 之间存在引 力
问题2: 既然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压 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
实验观察3
结论:分子之 间存在斥力
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 ,要是压缩液体和固体呢?
类比,理解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学生自读教材,教师 引导归纳:分子间什 么情况下表现为引力 ,什么情况表现为斥 力。尝试用微观模型 解释宏观现象。

(2014)4.运用分子动理论,可以对液体的蒸发现象作出 合理地解释:由于液体表面的分子在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任何温度下,蒸发现 象都可能发生;温度越高,分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蒸发越快。
(2015)2.挖开多年堆煤的地面,会看到地面下 一定深度的土层带有黑色。这一现象表明煤的 分子在不停地 ,扩散到地面的土层中了。 (2016)3.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 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 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 动,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 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 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 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表现就 是液体的 _(填物态变 化名称)。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定量计算吸放热的方法
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体现了物理教 学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 念导向。 电加热器能够比酒精灯 更准确的控制相同时间 内放出相同的热量。通 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来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
导 入
不同时刻,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