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四章 审美向审丑的转化
审美与审丑的转化——庄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两条路径
892021.04[摘 要]中西美学史上庄子和亚里士多德最早将“丑”纳入审美范畴,但在处理“丑”如何能成为“美”这一问题上却显示出很大的不同,这一不同具体体现在两者的思想渊源、表现方式、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从思想渊源来看,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以“道”为本的宇宙观,认为“道”生万物,而亚里士多德则秉承“神”造万物的宇宙观;从表现方式来看,庄子认为美丑是同一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趋向“纯形式”的美丑转化;从审美价值来看,庄子所主张的睹“有”的审美观,使得中国的审美标准沿着这一路径达到“气韵生动”的高峰,而亚里士多德则在形式法则和本质论的基础上,开创着西方睹“有”的美学观。
[关键词]美 丑 庄子 亚里士多德[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4-0089-04审美与审丑的转化——庄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两条路径□ 孙 雪三峡大学作者简介:孙雪,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美丑问题一直是中西方哲学家和美学家们所热议的话题。
时至今日,关于美和丑的讨论仍然层出不穷,对美和丑的不同态度也决定着中西方在审美观上的差异,而庄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中西方美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美和丑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更能体现出中西方在审美观上的差异。
庄子和亚里士多德在将“丑”纳入审美范畴这一做法上,具有相通性,但是在具体的观点中,庄子和亚里士多德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而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则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中西方美学在思想渊源、表现方式、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相通与分野,而庄子和亚里士多德在“丑”这个审美范畴上的差异正是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中西艺术价值的走向与精神趣味的不同旨归。
一、思想渊源:“道生万物”与“神造万物”庄子关于世界的本源问题,继承和发扬了老子以“道”为本的宇宙观,认为“道”产生万物,“所谓道生万物,只是说道是万物产生的前提,没有道的安排和支配,就不会有万物的产生,而不是说道像母亲生孩子那样,直接就生出了万物”。
“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
散文理论的贫弱是文学理论场域内突出的现象。
除了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之外,散文研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阙域,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辨识,也是散文理论举步维艰的表征之一。
孙绍振的“审美、审丑、审智”说在新世纪初期面世,理论模型的宏伟与逻辑论证的粗放构成了鲜明的错位关系,其中关于“审丑”的演绎在逻辑自洽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审美、审丑、审智”说由闽派理论界的代表人物孙绍振所提出。
如果说陈剑晖是新时期散文思潮、争鸣、理论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话,那么对于孙绍振而言,他则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争鸣、观念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从新诗理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再到小说理论和幽默理论,从创作论范畴中的审智理论再到文本细读理论,在这些理论场域和研究范式的自由切换,皆能见出其强大的学术活力和及时介入的理论态度。
而散文如其所言,则是“最后关注的形式”。
作为后期涉足的研究领域,孙绍振当然不满意于平面研究的形式,文艺理论家的身份和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在这一新的试验田里另起炉灶,树立新说。
平心而论,孙绍振的散文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多,如果以论文、专著、影响力三个指标来验证散文研究成果的话。
毕竟,新时期文学以来,专注于散文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如前所述,这也是导致理论建丰子恺漫画“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文/刘军设身影蹒跚的一个原因。
不过,他的研究成果却因为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独特,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他的《“真情实感”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是一篇全面清算和批判“真情实感”论的学术论文,在立论和逻辑上推翻了这一长期笼罩散文界并演化为教条的理论观点。
相关余秋雨、南帆等人的作家作品研究也注重新意的开掘。
此外,他的台港幽默散文研究更是别具一格。
在散文理论的声张方面,借助于前期的理论积累,尤其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形式美的理论思考,再加上积淀的大量文本细读的经验,他绕开了范畴论、特征论这些常见的理论视角,而是基于建设“散文审美规范”的思路入手,强调散文在形式美因素上的独特文体特征。
从“审丑”到“审美”先秦女性审美原则历史变迁探析
这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改变了我 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使生活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更是一种美的体验和追 求。同时,它也提高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欣赏能力,使我们对生活中的美更加敏 感和欣赏。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美的元素和体验。这 种现象表现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装饰和美化,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创新,以及对 日常用品的品质和美感的要求。这种审美化的趋势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影响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方式。
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女性审美则进一步扩展到以生活为背景。这一时期, 女性更加注重自身的素养和家庭背景,强调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同时,女性也 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如社交、议政等。这种以生活为背景的女性审美 原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贤妻良母的期许和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
总结来看,从“审丑”到“审美”,先秦女性审美原则经历了多层次的历史 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女性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时代的演进,女性审美逐渐 从简单的道德评价扩展到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全面,这既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先秦社会文化和女性角色的重要视角。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年轻女孩穿着一件优雅的白色连衣裙,踩着高跟鞋 走在街头,仿佛穿越到了古老的童话世界。这件连衣裙有着精致的细节和剪裁, 展现出经典之美。然而,这种美并不显得过于庄重,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气息。
经典作品的美感往往来自于其永恒的价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这些作品凝聚 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精华,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又能够穿越时空,启 发后人。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 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中国的《论语》和《道德经》等经典作品 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审美—审丑—新审美:论审美文学批评的演进
审美—审丑—新审美:论审美文学批评的演进
曾艳钰
【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2)1
【摘要】审美批评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其他文学批评显在或者潜在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理论既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也导致了文学评论中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匮乏,研究者以理论概念肢解研究对象,迎合各种理论预设的结论,我国文学理论界与文学研究界也因此在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去审美理性与审美理性批评等二元对立中不断摇摆。
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学原理得以生成演变的学术史和学科史,分析从审美到审丑再到新审美主义的发展演进,揭示其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想学术渊源,用辩证理性观在恢复传统美学的审美自主性和当代反审美主义的激进立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从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研究中找到审美批评的共通之路,强化审美批评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纠偏机制的作用,为建构新的审美批评范式提供一种思考。
【总页数】12页(P1-12)
【作者】曾艳钰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审美、非审美、审丑并存之研究
2.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变奏——论铁凝小说的审美意识
3.从“审丑”到“审美”——以《老王》为例谈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观照
4.从“审丑”到“审美”:先秦女性审美原则历史变迁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丑美学[浅析美学和绘画中的审丑]
审丑美学[浅析美学和绘画中的审丑]美和丑是美学中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范畴,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世界上有美就有丑。
“审丑”是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可回避、无法逃脱的事情。
不仅不应该回避、逃脱,而且应当承认它是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它与审美一样,对于社会人生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审丑并不是取消审美之意,审丑其实就是对审美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
在《艺术美学》中这样定义丑:“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崇高或单纯的美的积极意义的倒错,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概念。
”在一定方面,丑更是对真和善的一种反思。
一、丑与美的关系:1.丑与美具有相对性:老子曾经指出,“美”是相对于他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这种个思想。
“在庄子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二者相比较而存在。
《庄子�秋水》篇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来河伯以为自己集天下之美于一身了,可到了北海,看到波光万倾的大海后,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丑陋,河伯较之百川是美的,与北海相比就丑了。
可见美与丑是在相比较中而存在的。
2.丑是对美的一种补充:丑是对人工矫饰之美的挑战,它规避一些追求美的细则。
丑崇尚自然。
以丑为美,中国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会人为的规定一些准则和标准。
而丑则打破这些程式化的东西,以便更深刻的追求到事物的真实之美。
例如艺术家金农的画。
李泽厚说:“那突破常格的书法趣味,尽管以狂放怪诞的外在吸引着人们,尽管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内在激情和激动,也仍然掩盖不住其中所深藏着的孤独、寂寞、伤感与悲哀。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4)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从审美走向审丑的时代困惑
从审美走向审丑的时代困惑从人类诞生至今一直在不断的从事寻找美的艺术的活动,向往美好的事物并留下了那些不朽的艺术品。
人们沉醉在这些美好的艺术氛围中,也在国内外先贤艺术品的滋养下,发展着新时期中国美术。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下有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由表现唯美的,纪实性的转变为表现丑陋的,血腥的,错乱的,夸张变形的。
这些所谓的丑的东西不仅出现在艺术界,还出现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等等此类的这些所谓的丑的东西到处充斥我们的眼球,为什么美的东西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线,那些几千年来给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的艺术哪里去了。
现代的人不“审美”,反而“审丑”了吗?纵观艺术的发展史,可知艺术风格在渐渐转变。
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艺术家将人作为自己的美学象征和追求的对象,开始趋向于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渐渐摆脱着教会的订货者而重新回到对古代古典美的楷模之中。
16世纪末到17世纪,意为“独特、个别、任意”的巴洛克艺术风潮却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
18世纪初作为一种新的样式趣味,“罗可可”被其攻击者把rocaille一词嘲笑为rococo。
而后又有本含嘲讽之意的“印象派”和“野兽派”则更为大众所熟知,而他们都是风靡一时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流派;但他们在诞生之初可以说都曾被认为是“丑的”艺术。
美与丑在互相碰撞中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
在旧制度下,绘画主要是为了宗教、历史和君王的所作所为服务的一种手段。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时代也在变化,在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人们期待艺术不断革新,并且标新立异。
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如此多的风格变化,每一次变化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
审美观念的变化继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
为什么艺术作品越来越多的展现的是丑的、恶的、艳俗的。
这些艺术品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宣泄,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再现,是为了引起社会共鸣,激起人们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艺术家的动机是美的。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日子总是很忙,焦头烂额的。
偶有空闲的晚上便变得懒懒散散,仿佛要为前面的忙碌作一点补偿,于是休息。
但一旦真正的休息却又毫不习惯,懒得骨头都变得松散无力,即使只是那么一个不用备课,不用学习的晚上,人就觉得虚度了光阴。
因为事实上,应该做的事还很多,没完没了的,周而复始。
于是开始强迫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
翻开一本书,名字是《身边的美学》。
是去年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
一看名字就喜欢,因为我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但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鉴赏力,或者说我觉得美的,别人总不以为然。
我觉得不美的,别人却大加称赞。
我怀疑,是不是我对美的感受力比较差?何为美?我真想知道。
于是我买了下来,决定好好学习。
在断断续的续的学习中,好象并没有多大的收获。
倒是今天看了一篇题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的内容有所悟,但却与美无关,是关于写作的。
这一篇文章出现了十多位名人。
文章的引入是从贾平凹开始的,他有一篇散文名为《丑石》,入选到语文教材了,其中有一句经典之句,是借文中的天文学家口中说出的,他说“它是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文章继续深化,提出其实这富于哲理的话是出自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中。
继续作者设疑,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读者的注意力就被其吸引过去了。
作者开始推出他的理论,他认为审美过程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从新对美和丑下定义。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例,得出结论丑角不丑。
并列举了《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
其中剧作家以唐知县的口,说出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此这般掷定有声的传世名言!作者为了进一论证丑角不丑这一说法,把西方的著名丑角卓别林也搬将出来,并把美学家王朝闻的说话作为论据,他说,他是“丑中见美”美学原则的最佳体现。
国内也有名丑被赠予“丑得美”三个字,他就是京剧名丑艾世菊!赠送人就是书法家田原(书)。
除了戏曲中的表现外,作者还列举了绘画、雕塑中对“丑”的表现。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指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向着喜欢丑陋、不合常规的事物和形象倾斜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反叛心理:审美向审丑的趋势可能是一种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抗。
人们希望通过贬低传统的审美标准,放大个体特点和不完美之处来传达自我独特性和反叛态度。
2. 娱乐观念的改变: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当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艺术中,审美向审丑的元素被广泛使用。
一些艺术家或作品通过打破传统的审美规范,探索更宽泛的审美领域,引发人们对审美价值的思考和争议。
这些艺术作品和观念不断地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
4. 营销策略的变化:在商业领域中,一些品牌和广告商开始借助审丑的元素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通过使用丑陋、怪异的形象、言语和行为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引发对产品或服务的关注,增加购买欲望。
总的来说,审美向审丑的趋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对传统审美标准的反抗、娱乐观念的改变、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商业营销策略的变化等。
美学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美学笔记第四章(审美范畴论)第四章审美范畴论一、基本概念(识记)1.什么是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3.什么是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4.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和谐,从中显示了主体和客体所达到的平衡、统一状态。
(2)这种和谐具体表现为:a.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内蕴的协调。
c.这种和谐体现在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等各个层面。
(3)优美的对象在感性形象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5.悲剧性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6.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1)希腊时盛行的命运悲剧。
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支配的,先天,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
(2)文艺复兴以后的性格悲剧。
审美和审丑,该怎样界定
审美和审丑,该怎样界定审美要在实践中,它是一种实践美学。
我认为审美,关键是要找到一些生活里被遮蔽的、有实践性、创意的东西。
生活中我们应该挖掘一些创造性的内容,但往往一些创造性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是有点荒诞的。
《堂吉诃德》就是一本笑料百出的书,但其实这里面写的是一种最美的人格。
主人公一辈子读骑士书,到老的时候他出去闯荡,他的生活是跟正常人反着来的。
他看到羊群以为是恶魔就冲过去,看到大风车也去挑战,但这本书呈现的不是情节荒诞的问题,而是当时的时代问题。
他去冲杀羊群,人们就会痛打他一顿,哪怕把他当成一个疯子,也不会有怜悯,不会有同理心来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单纯、勇敢。
所以这是社会本身的问题。
有时候,事物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往往跟世俗的价值观相反,跟环境有点格格不入,然后就呈现出某种荒诞性来,最后被边缘化。
我非常提倡审美要携带一种让人落泪的笑的元素。
审美就是要打开生活里被埋没、被隐藏的东西,好的审美暗含一种悲剧性。
世界主流审美是趋向于普适性的美好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就是人和世界的冲突,人和社会的冲突里有太多黑色幽默性质的东西。
西方就有黑色幽默的传统,像《二十二条军规》所体现出来的。
审丑就不一样。
审丑其实是审美的一种异化,是审美的另一种“表达”或“表现”,如果从幽默角度看,可以看到很多表面欢乐、内核糟糕的价值观,就是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
社会生活中有一种规律,大家都想从别人身上找幸福感。
如果是没有操守的人,他可以让所有人快乐,因为他没底线;他可以降低任何标准,不坚持任何东西,然后取悦他人。
这种人其实是奴隶性格,生活中他貌似过得风生水起,但实际起到的作用是放大人性的弱点。
审丑实际上能审出人性,我们自己笑了半天,最后才发现是在笑自己。
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格格不入”的人,有些确实是假装的、骗人的,但有些真的是有情怀的。
当对这些人的判断不在大众逻辑认知里,大家就觉得后者是装的,便会用个人的认知来“杀死”一批有情怀的人。
美学原理谈审丑的应用
美学原理谈审丑的应用1. 引言在美学学科中,审美是一个关键概念。
审美即对美的评判和欣赏,通过审美可以对不同的事物、艺术品、文化等进行判断和表达。
审丑则是审美的一个方面,是对丑陋、不美的事物的评判和处理。
本文将探讨美学原理在审丑上的应用。
2. 审丑的定义审丑是指对丑陋、不美的事物进行评判和处理的过程。
丑陋不一定指外貌上的丑陋,还可以包括各种不和谐、不协调的元素。
审丑的目的是通过对丑陋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升审美体验和艺术品质。
3. 美学原理在审丑中的应用以下列举了美学原理在审丑中的应用方式:•对比与平衡:通过对比和平衡的手法,可以凸显丑陋事物的不协调性,从而加深观众对丑陋的认知。
通过对比还可以突出美的元素,使观众更加明确地感受到美与丑的差异。
•形式与结构:审丑需要对事物的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评判。
形式指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结构则指的是内部组织和关系。
审丑可以通过调整形式和结构的方式,改善丑陋事物的表达和效果。
•颜色和光影:颜色和光影是造型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审丑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整颜色和光影的使用方式,可以增强丑陋事物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
•材质和质感:事物的材质和质感对审丑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质感,可以改变事物的外观和触感,从而提升丑陋事物的美感。
•情感和主题:审丑也涉及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塑造,可以使丑陋事物更具深度和内涵。
4. 审丑的应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审丑的应用案例:•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审丑被广泛应用。
建筑设计师通过对建筑形式、结构、光影、色彩等方面的调整,可以使本来丑陋的建筑物变得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
•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审丑可以通过对产品外观、材质、颜色、质感等方面的调整来实现。
通过审丑的手法,可以使本来丑陋的产品变得更加美观和富有吸引力。
•绘画和雕塑:绘画和雕塑艺术中,审丑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艺术家通过对作品的构图、颜色和材质的运用,可以使丑陋的事物呈现出美感和艺术价值。
10审美科学—美丑是相互转化的
塑造科学的审美观:10审美科学通俗超话—美丑是相互转化的审美对象的美的条件和丑的条件,不仅存在何者占主要方面的问题,以及显隐、虚实的问题,而且美丑是相互转化的、虚实互补的。
庄子举例说:“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意思是说,美者招摇过市,卖弄风骚,不但不会显得更美,反而显露出其心灵的丑陋。
相反,丑者自己认识到自己外表的丑陋,长期用心加强内心的修养,因而以高贵的心灵来弥补自己外表的丑陋,反而让人只感受到了其心灵的高贵,对其外表的丑陋却视而不见。
这是从事物美丑的虚实互补中,见出事物美丑条件的相互转化的情况,比前面仅仅谈事物外表的美丑更深入到了事物内部。
孟子就此补充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时空间隔内,美的条件占主要方面的事物或丑的条件占主要方面的事物是相对不变的,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
但在审美过程中,由于事物是内外虚实的对立统一,而且虚实相互转化,内外互补,虽然事物本身的真度未发生质变,但美度却因虚实互补而发生改变。
随着时空的流逝,美的条件和丑的条件发生了互相转化,导致事物的真度发生了质变,原来美的现在转变为丑的,原来丑的现在转变为美的,当事物完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后,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虽然都变成了白骨,差别消失,但却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庄子对此作了最精辟的总结:“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后来刘熙载认为怪石越丑,“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就是庄子这种审美辩证观在画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资料:齐甲斌著:《零守恒终极猜想--辩证逻辑学及统一时空理论(第七篇:真、善、美三位一体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与“审丑”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与“审丑”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审美”“审丑”有所侧重,但本质是统一的,“审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审美”。
“审美”经历的是“发现美——感悟美——肯定美——颂赞美”的过程,通过阅读感动与心灵震颤,激起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审丑”则经历“发现丑——联想丑——否定丑——贬抑丑”的过程,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
这里不作虚空的探讨,而以人教课标版必修3小说单元为例来谈。
人教课标版必修3小说单元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经典文章。
对这三篇小说,我们可以将审美与审丑结合起来进行。
一、对比中辨美、识丑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所刻画的王熙凤、贾宝玉,我们可以从对比阅读中来感受曹雪芹在两个人物身上寄寓的不同情感。
先看王熙凤的出场与表演: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
审美走向审丑
审美走向审丑作者:孙宏宇程现昆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3期【摘要】美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但是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出现了以丑为美、审美意识模糊的现象,审美逐渐的走向了审丑,并逐渐改变着大学校园的风气,而这种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多现实因素,本文力求寻找出其中最典型的几个根源。
【关键词】西方文化输入;互联网伦理缺失;美育教育匮乏;大学生审丑现象“审丑”是一个经典的美学概念,在美学理论的自身发展中经历着由边缘化走向中心的历程,近代以来,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丑”以一种扭曲的姿态博得了人们的眼球,到了新媒体时代,丑态更是愈演愈烈,不仅在社会引起强烈关注,更在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拥护者和追捧者,从“吸毒门”到“优衣库事件”,从某富二代炮轰娱乐圈,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不负责任的语言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也迅速地占领了新闻的版面头条,在一些大学生心中,有的被奉为上位典范或成名“秘籍”,更有甚者成为了价值观的“引路人”。
审丑现象有扩大化的趋势,这其中有很多现实根源。
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方文艺在世界文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国家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要获得西方国家某些颁奖典礼的认可,他才能算作有世界影响力的名人,这其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我们不固步自封,但也不应全盘西化。
这对中国文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艺术的精髓,使我们国家的艺术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单纯的向其他艺术靠拢,这样我们既能保存中华民传的传统文化,又能让广大人民去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西方有一些文艺大师在世界范围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都是建立在他们拥有优秀的艺德。
像贝多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等,艺术可以服务于政治,而不应该成为文化侵略的手段,这样的艺术是不纯粹的,而且这种文化毒瘤所带来的极端影响已经完全不同于艺术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审美向审丑的转化一、什么是丑(审丑)1、审丑(以丑为美)现象列举蒙娜丽莎的小胡子带抽屉的维纳斯杜尚的小便器进入美展厅毕加索绘画声嘶力竭的流行音乐现代舞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痞子文学”现代派身体写作疯狂追星发型化妆牛仔裤装修脸上贴字杜尚(杜桑)的《泉》●杜尚对《泉》(小便器)的解释:生活中的一件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的地方,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和一个全新的观看角度之后,原来的作用就消失了,意义也变了。
艺术可以是随便什么东西,艺术不崇高,不值得我们对它有太多的推崇。
没有什么美与丑的界限,没有所谓的欣赏趣味。
2、什么是丑(审丑):(1) 与美一样,是具体直观的感性形象;( 2) 与美一样是一种价值。
美是肯定性价值,让人愉悦振奋快慰;丑是否定性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具有刺激性( 3) 其外在形式凌乱不堪,不能怡人二、审美向审丑转化的原因为什么美被丑取代,丑堂皇登上当代审美文化主角的位置?1、丑没什么可怕.丑从来就客观存在,没必要回避害怕。
不敢描写假恶丑是人性的脆弱。
2、人性中本有丑恶的本性.现代科技发展发现人性中本就包含善恶美丑两端,打破理性万能的看法。
性本能,攻击本能3、审丑是一种需要A 人需要丑的提醒和刺激.人际间的隔膜冷漠,需要丑的刺激。
荒诞剧《秃头歌女》B 内心压抑需要心理宣泄:刘索拉《你别无选择》C物质上:保暖思淫欲,精神上:保暖思丑怪。
审丑通过自我亵渎,达到自我拯救或自我欣赏。
D 正派人也需要适当的放纵,丑是追求自然和自由的良药。
E 人的懒惰懈怠亦需要丑的刺激。
《浮士德》4、丑恶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恩格斯:“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丑恶的必需。
●好吃才发展出菜系、营养学;好穿发展了服装业、模特、时装;化妆推动了产业发展,懒惰发明了机器人、自动化。
住、行、用的享受欲亦推动了各行各业。
●丑是恶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对恶的重新审视,也就在美学领域出现对丑的重新评价。
●所以,丑的描写和表现是历史\审美发展的必然,丑成为一种肯定性价值.三、审丑的美学意义●(一)使美走向现实。
大量“丑”的艺术、文化、生活品的出现,使美脱下了神圣、精美、高雅的外衣,从高处走向现实,走向真实,走向大众,使每一个普通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食粮。
流行歌曲、小品、地摊文学、小品。
赵本山的破帽子,宋丹丹的大黑牙●(二)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是对传统的挑战,动摇了美(艺术)的庄严定义,使美变为生活本身,扩大了审美的领域。
这种挑战是通过亵渎神圣、亵渎艺术来实现的。
所以,挑战变得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杜桑的小便器、小胡子;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给无名山增高一尺、长江黄河雕塑等。
●(三)是对非理性的承认和肯定。
大量“丑”的作品和文化的出现,是对非理性的承认和肯定,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实事求是地尊重。
娱乐、快慰、享乐具有天然的合法性。
打就打得要死,爱就爱得要命,生命本能的非理性是与理性一样的客观存在,并不丑陋,也同样值得肯定。
●(四)更有刺激性。
比起美,丑更能刺激人的感觉和心灵,激起人的好奇、激动、兴奋、痴迷,所以审丑是对人的心理的按摩和抚慰。
●(五)具有形式上的创新。
丑往往体现在形式的突破上,是一种创新,符合求新求异的艺术的本质。
现代主义绘画、雕塑、行为艺术、不对称、奇装异服、黑色背景墙、焦灰色不平整的地板等。
鉴赏:倒悬人体裸露而倒悬的象征性:●倒悬:象喻没有着落、不安全感、不稳定感;世界是颠倒的,荒谬的●裸露:人的真实面貌不需遮蔽;无所谓美丑,既是美的,又不是“丑的”;●捆绑着:人是不自由的,总感到被捆住了手脚,动弹不得●群体:这不是个人的感觉,是群体的共同感受;人群是拥挤的;奇形怪状的●阴部红色:醒目突出,暗示人类动物性的本能的凸显●背部编号:没有个性,在他人眼里只是一个个编号,毫不足惜●获得人体模型的方式:同样不把人当人,渺小,微不足道崇高、优美、悲剧、滑稽是四种审美活动中最常见、最基本的风格形态,它们渗透于各类审美对象之中。
P121美是超功利性和功利性的统一P169(1)美的功利性在哪儿(2)其超功利性在哪儿(3)其最大的功利性在于两者的统一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感动了杀手,临死前幡然悔悟,最后一个心愿,想见林清玄。
关押期间读完了林清玄的所有作品,对林清玄说:“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文学书籍)是这么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
”林说:“他的死,给了我很多感悟,让我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给一些处在困境的人带来安慰,使一些无助的人得到力量。
”印语:这是对文学家的肯定,对文学作品的肯定:能挽救人的灵魂!♦首先,文学没有实际的、直接的功利目的。
作家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某种思想和主张,不是为了唤起民众。
虽然严肃作家(现实主义作家)有一个创作的总目标,如干预现实、批判国民性等,但在实际写作时,却要放下这个现实(实用)思想和目的,进入艺术想象的世界,进入审美的世界,与虚幻的人物一起生生死死,使故事生动感人。
否则,带着某种直接目的去写作,文学会变成传声筒或号角一类的宣传品,很短时间后就会丧失存在价值(如一些快板诗、政策歌等)。
♦审美的(文学的)超功利性、直接的无功利性,不代表说审美就没有任何作用意义,审美不是一场梦,梦醒了什么事儿也没有,而是对现实人的提升,具有间接的功利性,或无用之用。
♦审美有精神安抚作用,在消遣中、不知不觉中使得到安慰、感动、愉快;♦使人忘却现实、超越生活,得到想象中的精神满足,有不经意的收获;♦文学世界展现的人生图画,能使读者获得知识、教义、长进,虽不出于读教科书的目的,但却意外获得教科书的用途,这是间接的有用;♦最终,审美能陶冶性情,提升人格,这又是有用性,是精神的有用性,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也是最大的、根本的有用性。
郭沫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所以,最大的功用是潜移默化人的精神境界,养成人的情操修养人格,变得高尚美好。
——当然这是持久的、逐渐的、最终的也是最高的作用。
♦文学对人类没有实际的物质、功利作用,不读文学照样生存,照样挣钱活命,但识见和修养会短缺,品味和情趣会低下,情操和境界会廉差。
读了文学,不见得会算账多挣钱,但却会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更有情调情趣,更有修养境界,更优雅、高尚。
移情说P189谁提的亚里士多德主要观点和例子p188 简单评价心里距离说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代表人物是19世纪瑞士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
p191第五章审美与实用的再次联手一、从历史上看,审美从实用中脱胎,是对实用的超越--第一次否定●1、例:绘画、雕塑、工艺品、装饰物,由巫术意义--单纯形式美感。
●诗歌由劳动号子--心灵寄托言志缘情●音乐舞蹈由祈福、协调动作节奏--情感表达●饰品、青铜器由辟邪祈祷、--装饰、威严●美需超越功利实用之心,才能真正领略其美之所在。
●2、审美超越实用的原因●科学进步,人越来越能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服务于自身目的,无需借助神灵●物质生活富有,追求精神生活、心灵安慰●从对艺术形式美中感到好听好看,审美感觉丰富了●这种超越的极端形式就是无标题、抽象艺术,越来越远离生活实践内容,难以理解,审美成为贵族的专利,高贵的象征。
●视频:现代舞《大放松》《》二、美再次回到人间,又食烟火,与衣食住行用结合——否定之否定●1、例:文学:纪实文学通俗文学满足两重欲望音乐:医院、婴儿室、安神宁心多产奶舞蹈:广场健身舞电影:大众娱乐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用●2、审美与实用二次携手的意义:(1)是对物质产品的提升,物质的东西中增添了精神层面。
(2)精神产品发挥更大的服务社会、人生的作用。
(3)生活日益审美化,审美日益社生活化。
日常生活有了审美品格,在美的环境中心境更佳、更人性化、更自由向善。
3 、物品实用因素与审美因素比例对照表4、日用品中的实用因素与审美因素的关系(1)实用第一,审美第二,实用是目的,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性价比)(2)当实用价值得到保证后,审美上升到首要位置。
(女性会颠倒,更追求外观)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归纳●审美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美育是在愉悦的情绪中接受教育。
美育的功能有三:1、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德育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讲授道理,使人接受道德规范、社会准则,懂得什么是对错,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或什么坏处。
第六章大学生日常生活审美●涉及方面:着装、发型、语言、神情、举止动作、装饰、着装l 着装原则:1.合身(大小合体,特殊风格除外)2.自然(过于新潮、讲究、不自然)3.大方(过于时髦、色杂绚丽,露,不大方)4.得体(符合场合、身份)2、3、4主观性较强,感受因人而异;但又有大体一致的标准着装风格:青春活泼阳光型:特点:简约、帅气、中性、活泼、自信秀丽少女型:避免成熟打扮,往小里走;优雅文化型;个性显示型忌:过于另类;怪异、刺眼、出洋相●可适当时尚、感性。
●原则:适合不同场合的特点和需要●答辩时忌:过露、过短裙或裤、过鲜艳、不合体;发型●长、短、直、曲,都首先要干净、无味、清爽;●勿挡住眼睛、脸露出太少●合乎自己的特点,合乎身份。
●男生脸上要干净。
语言(口语)●1、用礼貌用语;●2、表意清晰:语意明白易懂,口语化;●3、发音连贯准确、排除非语言成分、高低轻重停顿语速适当;●4、用词规范、准确、文明、丰富、现代(时尚)、适当专业;●5、形象化、幽默、逻辑性强;怎样交谈:●1、内容合乎身份场合(师生或同学或男女或打工者)、适合度(莫交浅言深、莫冷漠高傲);●2、善于倾听、有耐心、专注、不打断对方;跟着对方的主题走,适时反应响应,适当多说“对、好”;让对方多说,自己辅助;●3、自己当话语主角时想好自己的话语目的、内容要点;注意对方神情反应,莫目无他人口若悬河自顾自语,注意与对方适当交流,不贪恋话语权;有他人意识;●4、看场合莫反应过度(失态);勿大笑喷饭;斜眼;冷漠书信语言●短信、邮件等,第一次一定要有称呼语(尤其对长辈、领导、老师),礼貌用语,敬辞,落款神情●注视对方、自然、放松、嘴角略上扬、适当睁大眼睛、倾听时专注、体现健康风貌●避免过严肃或过嬉皮笑脸,要庄重大方自然得体,●一学生毕业答辩时毫无表情,始终没有笑脸故作深沉;头发遮蔽过多,不舒服。
应持微笑、谦虚、恭敬、专注、感谢之情。
举止动作●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勿倚立、驼背、瘫坐、翘腿、摇晃、小动作太多;不故作姿态,除特殊情况不大步流星、奔跑;不指手画脚,拍桌敲地;●听课专注、注视、坐姿端正、积极反应、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装饰●莫浓妆,可适度淡妆,可带一些小饰物、视场合洒些香水在衣服、手腕处,但不要过浓;●男生身上不脏、无臭、尽可能减少汗、脚味,干净第一;最重要的●自然大方、阳光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