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审丑
“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
散文理论的贫弱是文学理论场域内突出的现象。
除了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之外,散文研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阙域,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辨识,也是散文理论举步维艰的表征之一。
孙绍振的“审美、审丑、审智”说在新世纪初期面世,理论模型的宏伟与逻辑论证的粗放构成了鲜明的错位关系,其中关于“审丑”的演绎在逻辑自洽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审美、审丑、审智”说由闽派理论界的代表人物孙绍振所提出。
如果说陈剑晖是新时期散文思潮、争鸣、理论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话,那么对于孙绍振而言,他则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争鸣、观念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从新诗理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再到小说理论和幽默理论,从创作论范畴中的审智理论再到文本细读理论,在这些理论场域和研究范式的自由切换,皆能见出其强大的学术活力和及时介入的理论态度。
而散文如其所言,则是“最后关注的形式”。
作为后期涉足的研究领域,孙绍振当然不满意于平面研究的形式,文艺理论家的身份和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在这一新的试验田里另起炉灶,树立新说。
平心而论,孙绍振的散文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多,如果以论文、专著、影响力三个指标来验证散文研究成果的话。
毕竟,新时期文学以来,专注于散文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如前所述,这也是导致理论建丰子恺漫画“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文/刘军设身影蹒跚的一个原因。
不过,他的研究成果却因为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独特,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他的《“真情实感”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是一篇全面清算和批判“真情实感”论的学术论文,在立论和逻辑上推翻了这一长期笼罩散文界并演化为教条的理论观点。
相关余秋雨、南帆等人的作家作品研究也注重新意的开掘。
此外,他的台港幽默散文研究更是别具一格。
在散文理论的声张方面,借助于前期的理论积累,尤其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形式美的理论思考,再加上积淀的大量文本细读的经验,他绕开了范畴论、特征论这些常见的理论视角,而是基于建设“散文审美规范”的思路入手,强调散文在形式美因素上的独特文体特征。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从“审丑”到“审美”——以《老王》为例谈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观照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46No.152020从“审丑”到“审美”——以《老王》为例谈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观照孙辰晨(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 200120)摘要:新课标规定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应当是使学生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是观照学生由感性审美到理性审美发展的过程,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审丑 审美 《老王》 中学语文鲁迅先生一百年前便提出文学的任务是“涵养人之神思”,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需要有很多,审美需求便是其一,这是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一言以蔽之,语文课里应当有审美目标,语文课也应当是一个审美过程。
一、辩证看待老王的“外部丑”1.从直觉体验出发认识人物审美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有其直觉冲动,亦有其知性体悟。
任何一篇文章,学生在初读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这是必然的,也是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
教师往往是从学生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质疑来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但这些理解和质疑还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则是一种纯粹的感官知觉。
这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它是学生阅读时的真实存在,需要被尊重,应当作为更早一步的教学起点被考虑进来。
这种体验是只触摸、不解释的。
人的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最终文学作品的内涵还需要理性的审视与评价,即审美经验的判断。
康德认为其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它既包括直觉性的部分,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活动。
这种理性的思考活动并不以感官愉悦为目标,也有别于科学范畴内的理性思考,不以形成科学认知为目标。
在审美范畴内,它关注生命的哲思、宇宙的奥义,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塑造人们的精神境界。
关于审丑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实践美学的观点看,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
丑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鄙弃、反感、痛苦;它是形式上的不和谐、失比例、不匀称、无秩序。
丑是美的反面和对立面,是美的错位:如果说美是善的形象显现,那么丑就是恶的形象显现。
丑在众多的美学范畴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丑的观念随着美学发展而发展、变化,到今天,丑的演化轨迹大致经历了一条遭受排斥、做美的陪衬直到取代美而占据审美中心地位这样一个过程。
19世纪以后,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全面崛起,随着理性主义终于让位于非理性主义,美的本体论时代宣告结束,西方美学标举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终于遭到了来自丑的严峻挑战。
美的艺术所带给人的瞬间诗意不足以弥合人与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巨大裂痕。
相反,被传统美学所鄙弃的丑才能表现现代人难以言状的心灵感受,揭示人们极度异化的真实处境。
尤其是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已经由古典和谐、近代崇高而进入现代丑美学丑艺术阶段,审丑已经毫不谦让地代替审美而成为了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美学风格。
因此,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另一方面,后现代文化语境对传统美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解构也促使我们对自己所持的美学和哲学观念进行反思。
西方美学史上对丑的探讨,根据其所依据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三个时期,即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至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为前期,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本体论或神学本体论;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其后的新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直至19世纪中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为中期,其哲学基础经历了由自然本体论向近代理性本体论的转向;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之后至今为后期,其哲学基础进入了现代人类学本体论阶段。
这一分期方式,与西方美学的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
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以丑为其审美核心,可以说是一种丑的艺术。
《审丑》内容概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审丑》内容概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1 概述审丑是指对审美的一种批判性思考和评判,尤其是对丑陋的审美标准和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审丑的意义和作用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重要。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与丑往往是二元对立的概念,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而审美标准也因而形成了固化的桎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对美和丑的定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审丑不再仅仅是对丑陋现象的批判,更是对审美观念的挑战和再思考。
审丑的重要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为人们提供了以新的视角来审视美与丑的关系,使审美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领域。
人们开始意识到,审美标准的形成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可能导致不同的审美观念。
审丑的目的不仅在于反思现有的审美观念,还在于唤起人们对于审美多样性的关注和尊重。
审丑呼吁人们超越表面的丑陋,从更广阔、更深入的视野来审视和理解审美。
在审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思考美丑的界限,以及美与丑的关系如何被塑造和影响。
通过审丑,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审美的本质,培养独立的审美判断力,拓展审美边界,从而推动社会对于美与丑的认知和包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审丑的意义、影响和局限性,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审美的思考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和介绍。
可以按照以下方向来撰写:文章结构的安排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框架,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首先,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
可以说明文章的包含的主要部分和章节,并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和重点。
例如,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内容。
其次,解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明每个章节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衔接方式。
例如,引言部分主要是引入文章的主题和概念,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和问题的引发,而正文部分则展开论述和分析,结论部分对前文进行总结和回顾。
审美与审丑
什么是美?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简而言之,美是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不能用概念来规定和判断,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与社会中的一切,凡是有利于人的生命发展的,就是美的,人对自然、他者和社会的审美体验,是人生存的必要基础,有美的存在就有丑的存在,丑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
我们通过审的活动来对事物的美丑做出评判,审美和审丑都是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们是非功利的直观感受活动,美与丑都是非测定性的,它们的这种特性是来自审美和审丑的主观性和美丑的形象的生命增长性,审美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掌握方式,是人与世界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
这种特殊关系按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就是“审美客体”(对象)激起“审美主体”特殊的、神圣的、高尚的“审美感情”的关系,在美学范畴里,审美规范被分为四类:优美、崇高、滑稽和丑怪,所以说丑化也被看做是一种审美规范,审丑被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我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出现丑的心理特征,是因为美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可以在美与丑之间转换。
对待美与丑,我们应该有客观、宽容的心态,有平和、正确的眼光,在我们睁开双眼将目光投向世界时,世界也就会染上“我”的色彩。
人多有爱美之心,而少有爱丑之心。
美的事物,往往让人珍爱、留恋;而丑的事物,则往往让人唾弃、避之为恐不及。
尽管审美往往离不开审丑,但是审丑必然是为了审美,丑主要是作为美的陪衬存在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把丑和恶混淆在一起,因此丑就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早古希腊时期,以美为中心的审美传统已经根深蒂固,美是一种最深的审美信仰,甚至他们认为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时依然是避免丑的,本文将要讨论当代的艺术的审美观和审丑观。
上审美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因为观看了割自己的手喝血的视频对艺术产生了质疑,他提出艺术不是美的么,那为什么这种让人心里不舒服的行为还会被人称作为艺术?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是用技巧和想象创造可与他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
审美、审丑、审智
但是,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 则,越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 儿子的深厚情感。如果不是这样,左顾右 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 没有感情可言,甚至煞风景了,朱先生这 篇是抒情散文,以情动人。越是没有实用 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 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 理性,但是,越发显现出她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 生命更重要,才越动人,审美价值越高。
其次, “皆白衣冠”。“白衣冠”就是“白色的衣 帽”。 “白色的衣帽”和“素服”,是丧服,或者叫 孝服!荆轲此去,九死一生,所以事先为他戴孝。人 还没有死,就为他戴孝,以明死之志。 一个人穿素服不怎么引人注目,但这么多人,这么浩 浩荡荡的队伍,“皆白衣冠”,就太过于张扬显眼了。 易水就是燕国的南界,此时秦已大兵压境,逼近易水。 “易水送别”这么庞大的队伍,这么完整地把行动目 标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这不是自取毁灭吗,难道 不怕敌人的暗探? 怎么前面千方百计小心谨慎保密的工作到这里就给 “送别”了,就突然忘得一干二净了呢?因此,可以 这样说,从保密的角度讲,这么兴师动众的“豪华场 面”是不合乎情节发展逻辑的,是不合乎情理。
站: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 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 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 放,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 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就意味着你的 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 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站,是一种自我确证的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 我肯定,就是站立。
有个性的智慧解读
凤姐现象的本质——谎言与炒作 超高标准——没人回应——吹嘘自己——赢得关注 百元哥--刚开始大家都抱着一种“审丑”的心态在 看,当成笑话,慢慢的似乎变了味儿。有人认为至少 “同志圈”里也有杆旗帜了,同志们活得压抑,有几 个人能像“小红帽”一样活得理直气壮呢?何必再去 批评他 两个人一道去看影片《红楼梦》,一个说:“贾宝玉 艳福不浅哪!另一个说:“贾宝玉爱在内阁厮混,表 明他有一定的反封建意识!”
美学原理谈审丑的应用
美学原理谈审丑的应用1. 引言在美学学科中,审美是一个关键概念。
审美即对美的评判和欣赏,通过审美可以对不同的事物、艺术品、文化等进行判断和表达。
审丑则是审美的一个方面,是对丑陋、不美的事物的评判和处理。
本文将探讨美学原理在审丑上的应用。
2. 审丑的定义审丑是指对丑陋、不美的事物进行评判和处理的过程。
丑陋不一定指外貌上的丑陋,还可以包括各种不和谐、不协调的元素。
审丑的目的是通过对丑陋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升审美体验和艺术品质。
3. 美学原理在审丑中的应用以下列举了美学原理在审丑中的应用方式:•对比与平衡:通过对比和平衡的手法,可以凸显丑陋事物的不协调性,从而加深观众对丑陋的认知。
通过对比还可以突出美的元素,使观众更加明确地感受到美与丑的差异。
•形式与结构:审丑需要对事物的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评判。
形式指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结构则指的是内部组织和关系。
审丑可以通过调整形式和结构的方式,改善丑陋事物的表达和效果。
•颜色和光影:颜色和光影是造型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审丑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整颜色和光影的使用方式,可以增强丑陋事物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
•材质和质感:事物的材质和质感对审丑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质感,可以改变事物的外观和触感,从而提升丑陋事物的美感。
•情感和主题:审丑也涉及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塑造,可以使丑陋事物更具深度和内涵。
4. 审丑的应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审丑的应用案例:•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审丑被广泛应用。
建筑设计师通过对建筑形式、结构、光影、色彩等方面的调整,可以使本来丑陋的建筑物变得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
•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审丑可以通过对产品外观、材质、颜色、质感等方面的调整来实现。
通过审丑的手法,可以使本来丑陋的产品变得更加美观和富有吸引力。
•绘画和雕塑:绘画和雕塑艺术中,审丑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艺术家通过对作品的构图、颜色和材质的运用,可以使丑陋的事物呈现出美感和艺术价值。
“以丑为美”-造型艺术“审丑”现象的审美观分析
50艺术论丛“以丑为美”——造型艺术“审丑”现象的审美观分析李佳潞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在造型艺术中,我们不乏能见到许多直观而言“丑”的形象。
但我们却能不受它直观形象上“丑”的影响,从中得到美的审美体验。
它是对传统审美观的一个挑战,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本文通过分析艺术作品造型艺术中“审丑”的现象,试探寻该现象中存在的审美价值意义。
关键词:审美观;造型艺术;丑;以丑为美“审丑”艺术为人所接受和认知,并开始广为传播,大约是从著名的“颓废诗人”波德莱尔于1857年出版的著名诗篇《恶之花》开始的。
该诗作中,充斥了大量黑暗的、令人闻之欲呕的、极尽丑恶之能事之物。
波德莱尔却以盛赞的口吻一一写出,他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
他的笔下开出病态之花,邪恶之花。
他活着的时候被人称为疯子,死了之后却被人称赞为天才。
人们学会了去欣赏他作品中的丑恶,并从中发现了真正美丽的东西。
之后,“审丑”开始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人们承认在丑恶的外表下,我们也可以获得非同凡响的审美体验。
本文着重分析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造型艺术家们作品中的“审丑”现象。
一、“以丑为美”和“以真为美”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以造型为主的艺术家大都有一个同样的情结——即完美情结。
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往往加入更多的主观处理,是的作品更加的理想化与完美化。
古希腊时期的雕塑统一的保持着温婉神秘的微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达到史上最高的成就,艺术家手下的人像雕塑作品从结构到造型无不透露着绝对的理想化。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更是代表了雕塑艺术的巅峰。
在绘画作品中,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子圣洁而高雅,达芬奇画中的蒙娜丽莎神秘而高贵,无不直观的给人们带来极致的审美体验。
但却有另外一批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完美主义。
从画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的形象从高大英俊优美典雅的完美形象向有特点、有性格、有缺陷的角色转变。
他们开始思考“丑恶的真实”并将它一一表现到作品中。
丑到极致就是美?3分钟带你了解画家的审丑情节!
丑到极致就是美?3分钟带你了解画家的审丑情节!陈洪绶《杂画图册》八开册之二《黄流巨津》,纸本设色,30×25.1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物极必反”似乎是一个哲学定理,它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中,千百年来告诫人们走中庸之道才是最稳当明智的。
但晚明“变形主义”画家却偏要“剑走偏锋”——他们笔下的人物都丑绝怪绝。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审丑情节”呢?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承认自己是一个颜控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青睐美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赏心悦目的容颜会让人开心也是确有科学依据的。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众所周知,人们的审美观念随时代社会不断改变着。
从魏晋的飘逸灵动到隋唐的雍容大度,再从五代的纪实精微到宋元的水墨简淡,变化的是美的具体条件,不变的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唐莫高窟103窟壁画《维摩诘变》(局部)除非要刻意表达一些负面评判,否则画家往往多倾向于绘制符合其个人和时代审美的人物形象。
这其实很好理解——总没有任何一个画家喜欢故意画丑画吧?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真的有一辈子只愿意画“丑画”的画家。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局部)晚明时期,人物画画风突变,出现了一群以陈洪绶为首的热衷于“审丑”的画家。
由于他们的画风诡异到难以描述,1977年,台北故宫在展览他们的画作时只好将其风格概括为“变形主义”,其实也是有点无奈了。
陈洪绶《童子礼佛图》,绢本设色,150×67.3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洪绶《杂画册》,绢本设色,22.2×21.7cm,明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从头大如斗、比例奇怪的的光屁股孩童,到面色铁青、满脸丧气的僧人,只要是能把你吓一跳的样子,明末“变形主义”的画家们都曾创作过。
陈洪绶《杂画册》,绢本设色,22.2×21.7cm,明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陈洪绶《无法可说》(局部)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扭曲猎奇的人物画风格竟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还颇受后人追捧,影响近现代大家如任熊、齐白石、傅抱石等人很深。
人生有四种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人生有四种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人活到最后,有趣比有用更有意义。
因为有趣,我们生命才丰盛优雅,我们才不会成为生活的奴隶。
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
”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
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人生境界与哲学冯友兰: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胡适:“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中国哲学史大纲》)张世英:哲学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学。
冯友兰: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从“审丑”到“审美”
从“审丑”到“审美”作者:孙辰晨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5期摘要:新课标规定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应当是使学生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是观照学生由感性审美到理性审美发展的过程,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审丑审美《老王》中学语文鲁迅先生一百年前便提出文学的任务是“涵养人之神思”,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需要有很多,审美需求便是其一,这是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一言以蔽之,语文课里应当有审美目标,语文课也应当是一个审美过程。
一、辩证看待老王的“外部丑”1.从直觉体验出发认识人物审美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有其直觉冲动,亦有其知性体悟。
任何一篇文章,学生在初读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这是必然的,也是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
教师往往是从学生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质疑来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但这些理解和质疑还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则是一种纯粹的感官知觉。
这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它是学生阅读时的真实存在,需要被尊重,应当作为更早一步的教学起点被考虑进来。
这种体验是只触摸、不解释的。
人的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最终文学作品的内涵还需要理性的审视与评价,即审美经验的判断。
康德认为其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它既包括直觉性的部分,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活动。
这种理性的思考活动并不以感官愉悦为目标,也有别于科学范畴内的理性思考,不以形成科学認知为目标。
在审美范畴内,它关注生命的哲思、宇宙的奥义,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塑造人们的精神境界。
所以在语文课堂的终端设计上,还应该往后挪动一步,以审美经验来审视文章,将文章推入一个理性的审美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波德莱尔审丑思想研究引言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美学家,他对审美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理解对西方美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西方美学史的视角出发,探讨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以及他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波德莱尔认为,丑陋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将丑陋观念从传统的美观标准中解放出来,主张接纳和欣赏丑陋之美。
波德莱尔将美和丑视为一体的两面,认为只有通过对丑陋的深入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美的真正含义。
在波德莱尔看来,丑陋是对完美的挑战和对社会常规的反叛。
他通过描绘城市的黑暗面和底层人群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的痛苦与不满。
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深受启发于浪漫主义运动,但他更加 radical 地质疑了美的定义,并试图改变传统审美观念。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波德莱尔对艺术的理解与他的审丑思想密切相关。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一个以追求真实和个性化为核心的革命者。
艺术家应该摒弃传统的规范和束缚,勇敢地面对真实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在波德莱尔看来,艺术应该是真实的、丑陋的、甚至是破碎的。
他主张抛弃传统的美学标准,鼓励艺术家创造出真实而具有力量的作品。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对后来的现代艺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德莱尔对当代艺术的启示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和艺术观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审美观念,并鼓励我们打破束缚,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世界。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摒弃传统的美学标准,通过审视社会问题、探索个体内心和挑战常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波德莱尔的启示,使我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世界的真实和真实性的呈现。
结论波德莱尔作为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审丑思想和艺术观对视域中的美学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的研究,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同时也帮助我们审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趋势。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
探析文学艺术中的“丑”季百春【摘要】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把丑归入审美范畴。
这反映了艺术创作对象的扩大,表明了艺术认识社会现实的一切方面(包括丑的方面)的合理性。
所以艺术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
提高审丑的感悟力需要从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美中之丑与个性之美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欣赏艺术之丑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丑;美艺术之美是一切传统艺术的根基,一直以来也是艺术家们所推崇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艺术审美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然而艺术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不仅依附于审美的表现,有时也依附于审丑的表现,甚至有时审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审美。
换言之,艺术之丑也同艺术之美一样有其感人的魅力。
艺术之丑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艺术作品有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也有给人以审丑愉悦的。
美可以愉悦人之情,其实丑亦然。
但能给予人们愉悦的“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丑,这个“丑”是含蕴了美在其中的,是外在之丑与内质之美的有机结合,是丑中有大美。
这种“丑”凝结的艺术有时要比美凝结的艺术更能震撼和感染欣赏者,它更能打动人心,更可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铭记。
最好的例子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这一艺术形象。
加西莫多的外貌丑陋无比,丑得让人“触目惊心”,但他却有一颗金子般令人肃然起敬的纯美心灵——仁爱、正义。
其纯美所焕发出的内质之美,与其丑得不堪入目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张力,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和冲击力。
同时在丑和美的对比中,加西莫多外貌的奇丑反而衬托和突出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其内在美的素质大放光彩。
同样庄子《德充符》篇中描写的哀骀它也有着让人惊骇的丑貌,但他内心的美德却能征服和吸引与他交往的一切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具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与“审丑”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与“审丑”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审美”“审丑”有所侧重,但本质是统一的,“审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审美”。
“审美”经历的是“发现美——感悟美——肯定美——颂赞美”的过程,通过阅读感动与心灵震颤,激起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审丑”则经历“发现丑——联想丑——否定丑——贬抑丑”的过程,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
这里不作虚空的探讨,而以人教课标版必修3小说单元为例来谈。
人教课标版必修3小说单元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经典文章。
对这三篇小说,我们可以将审美与审丑结合起来进行。
一、对比中辨美、识丑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所刻画的王熙凤、贾宝玉,我们可以从对比阅读中来感受曹雪芹在两个人物身上寄寓的不同情感。
先看王熙凤的出场与表演: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
“土味”不能“变味”,“审美”不能“审丑”
文学艺术WEN XUE YI SHU做命运的主宰者刘明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有人说:“人的命,天注定。
”也许存在所谓的“命”。
但任何事情若只凭借一个“命”字就放弃所有能改变的机会,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生不应相信“命”,要直面世界,做命运的主宰者。
接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做最好的自己。
美丽的梦已经绽放,带你走进童话故乡的安徒生用自强不息面对人生的变化。
安徒生是世人皆知的童话大师,他的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儿童。
可是在美好童话的背后是一次次令人痛苦的转折,他出生贫穷,父亲病逝后,母亲改嫁。
他的童年在辛勤的工作中度过,但他为了自己的梦想,接受了这一切坎坷,坚持创作,终让他名震天下。
命运的强者,不一定是辉煌灿烂,绚烂夺目;他们只是勇敢地面对变化,以此来让自己的人生抵达新世界的彼岸。
接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做果敢的自己。
人必须要有锐利的眼光,敢于正视、接受时代的进步。
当旧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李大钊为接受新知识选择留学;当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中国时,他又召集人民毅然加入留日中国学生的抗议话动之中;当国家需要新鲜的血液时,他立即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为党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献出生命。
命运的强者,没有风雨无阻的一生,他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勇敢地面对一切变化,终活出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接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做与时俱进的自己。
我们的祖国历经了多少年沧桑岁月、经历过多少风雨坎坷才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清朝,我们自恃天朝大国,闭关锁国,给我们留下一段屈辱的历史。
但也正因如此,才推动我们的国家不断发展,敢于面对种种变化,终于成为了一颗文化丰富的东方巨星。
我们的一生经历着许许多多的变化,那些得过且过、风花雪月的人只不过是在变化中随波逐流的过客。
有人能在变化中活成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有人却只能站在原地哀叹,可谁知早已有人负重前行……古往今来,那些勇于向“命”挑战的人充分证明了“命运掌据在自己手中”,不信命,不屈服于命运。
浅析审丑艺术的功能与价值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析审丑艺术的功能与价值胡梦醒(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在美学探讨中想要真正理解和把握真理离不开对审丑艺术的探索,艺术美与艺术丑的关系是相对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相互转换,审丑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在当代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本文试图通过解析部分艺术家作品来阐释审丑艺术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审丑艺术;艺术表现;功能和价值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03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1.016一、前言自古以来,表现美就被认为是艺术的终极目标,美也始终作为是艺术的主要审美价值。
然而由于艺术追求自由表达的特性,荒诞、非理性、疯狂、精神错乱和性偏差等也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关注,但这些是艺术美的表现吗?显然不是,美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现代艺术史上也有过起伏,由于审美意识的改变,现代艺术不再以呈现美为目的,而是探索人的复杂、心理结构的多重心理活动。
大量的审丑元素涌入艺术界,使艺术现象变得更加复杂广泛。
基于此,那么丑的艺术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审丑与审美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审丑艺术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本文将试图通过阐释审丑艺术的四个功能来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审丑艺术的娱乐功能在艺术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艺术家们偏向于表现奇怪的兴趣或不同的着迷点。
怪物、幽灵、奇异的动物和奇怪的生物似乎对人们很有吸引力。
“如今,这是否能表明欣赏丑和欣赏美一样是人类的天性。
甚至在创造古典艺术的时期,也能见到一些巨大而奇特的各种各样的怪异形式……阅读奇异的大理石雕像比阅读手抄本更有乐趣,花一整天的时间一个一个的欣赏这些形象比思考上帝的律法更有乐趣。
”①基于这一点,审丑艺术可能成为释放人类天性的一种娱乐方式,让观者享受到艺术丑的乐趣。
审丑艺术给人们带来了快感和乐趣,放飞想象力的满足和感受新的艺术表现的魅力。
分析西方美学中审丑的价值
分析西方美学中审丑的价值分析西方美学中审丑的价值分析西方美学中审丑的价值分析西方美学中审丑的价值一、审丑观念的衍变在西方美学史上,丑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都被掩盖在对美的单向歌颂和赞美之下。
从古希腊时代到中世纪,“审丑”一直作为审美的对立面出现,就像善与恶的对比一样。
古典美学中,美的概念是和谐,秩序和理性,在心理上能给人带来愉悦等正面肯定性情感。
相反,丑则是混乱,畸形和不和谐,在心理反应上引发主体否定性的情感,产生痛苦,压抑,厌恶等情绪。
柏拉图的“理念说”长期影响着西方美学对丑的看法,柏拉图认为即越接近理念就距离美越近,反之,距离理念越远,则越丑。
这种观念清晰的划分了美丑之间的界限。
文艺复兴时期,美丑的界限的虽然依旧清晰,但丑的价值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重视,达芬奇在其作品中充满运用了丑对美的衬托作用,形成美丑共存,对比衬托的混合。
在其画作《最后的晚餐》中,他将犹大塑造为为贪生怕死,叛变的“丑”的典型,从心理,动作上都其做出细致的刻画,用以反衬耶稣基督镇定自若,洞察一切的沉静安详。
1797年,施累格尔首次提出“丑的理论”,审丑逐渐衍变为美学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达利的作品《西班牙内战的前兆》是对传统审美的一大挑战,与其说是审美,不如说是“对抗美学,”阿多尔诺说过,我们的时代,那些根本不成其为艺术品的东西成为了唯一的艺术品。
在现代的美学思潮中,古典美的和谐理性和秩序被打破,现代艺术家更热衷于表现丑陋和阴暗面。
丑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陪衬和烘托美,其价值和意义愈加重要。
二、丑对喜剧性的激发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并不是指一切恶的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伤害,他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亚里士多德将滑稽定义为不讨厌的丑,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含义。
英文“Comedy”一词的含义是:能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与宣泄。
在西方美学史上,弗洛伊德提出思想从高尚的观念突然转到卑琐的观念时,过多的神经能量没有被消耗,就会转成滑稽,而滑稽引发的笑就是能量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