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走向审丑的时代困惑

合集下载

“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

“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

散文理论的贫弱是文学理论场域内突出的现象。

除了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之外,散文研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阙域,迄今为止尚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辨识,也是散文理论举步维艰的表征之一。

孙绍振的“审美、审丑、审智”说在新世纪初期面世,理论模型的宏伟与逻辑论证的粗放构成了鲜明的错位关系,其中关于“审丑”的演绎在逻辑自洽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审美、审丑、审智”说由闽派理论界的代表人物孙绍振所提出。

如果说陈剑晖是新时期散文思潮、争鸣、理论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话,那么对于孙绍振而言,他则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争鸣、观念诸场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从新诗理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再到小说理论和幽默理论,从创作论范畴中的审智理论再到文本细读理论,在这些理论场域和研究范式的自由切换,皆能见出其强大的学术活力和及时介入的理论态度。

而散文如其所言,则是“最后关注的形式”。

作为后期涉足的研究领域,孙绍振当然不满意于平面研究的形式,文艺理论家的身份和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在这一新的试验田里另起炉灶,树立新说。

平心而论,孙绍振的散文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多,如果以论文、专著、影响力三个指标来验证散文研究成果的话。

毕竟,新时期文学以来,专注于散文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如前所述,这也是导致理论建丰子恺漫画“审美、审丑、审智”说的理论得失文/刘军设身影蹒跚的一个原因。

不过,他的研究成果却因为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独特,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他的《“真情实感”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是一篇全面清算和批判“真情实感”论的学术论文,在立论和逻辑上推翻了这一长期笼罩散文界并演化为教条的理论观点。

相关余秋雨、南帆等人的作家作品研究也注重新意的开掘。

此外,他的台港幽默散文研究更是别具一格。

在散文理论的声张方面,借助于前期的理论积累,尤其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形式美的理论思考,再加上积淀的大量文本细读的经验,他绕开了范畴论、特征论这些常见的理论视角,而是基于建设“散文审美规范”的思路入手,强调散文在形式美因素上的独特文体特征。

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审丑转向问题

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审丑转向问题

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审丑转向问题
陈后亮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9)012
【摘要】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总页数】7页(P82-88)
【作者】陈后亮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2
【相关文献】
1.审丑与审美:中国生态文学中的人性反思--论小说《狼图腾》中的审丑意识 [J], 杨艳
2.西方现代艺术审丑的三重成因 [J], 何建良
3.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审丑转向 [J], 王珂
4.审丑近乎勇--试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丑观” [J], 秦宏
5.《淮南子》审丑美学面面观*--《淮南子》美学思想中的审丑思想 [J], 何亦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美与审丑的关系论述

审美与审丑的关系论述

审美与审丑的关系论述审美与审丑,这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对立,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审美好像那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人人都爱欣赏它的娇艳。

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穿着时尚得体、打扮精致的人,心中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就是审美在起作用,我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和喜爱。

就像蜜蜂总是朝着盛开的花朵飞去一样,我们的目光也总是被美好的东西所吸引。

那优美的画作,动人的音乐,壮丽的风景,都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

审美,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色彩和诗意。

那审丑呢?审丑可不是说我们就专门去看那些丑陋的东西来折磨自己的眼睛。

审丑更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我们内心对于美的标准的另一面理解。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奇装异服,或者是行为怪异的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丑。

但你仔细想想,这种“丑”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呢?是不是因为它违背了我们心中常规的美的标准呢?这就好像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扔进去一块大石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虽然这块石头在湖水中显得突兀、不和谐,也就是我们说的“丑”,但它却让我们重新审视湖面原本的平静,也就是我们常规的审美标准。

在艺术领域,审丑更是有着独特的地位。

有些画家会画出一些扭曲变形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看起来并不符合我们日常的审美。

可是,这正是艺术家在通过审丑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

这就好比是用一种逆向思维来引发人们的思考。

如果说审美是在描绘美好的梦境,那审丑就是在戳破那些虚幻的美好,让我们看到梦境背后的真实。

它让我们意识到,美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多元的、复杂的。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说,一些喜剧演员会故意扮丑来逗观众发笑。

他们把自己的脸涂得花花绿绿,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

这看似是一种审丑的表现,但实际上,观众在笑的过程中,也在感受着一种别样的乐趣。

这种乐趣来源于对常规审美的一种突破。

我们平时总是追求端庄、优雅,可当看到这些扮丑的表演时,就好像是从一个严谨的城堡里走出来,进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游乐场。

从“丑”到“荒诞”的艺术

从“丑”到“荒诞”的艺术

从“丑”到“荒诞”的艺术“丑”和“荒诞”的表现形态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否定性的东西而出现的。

但在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创作中,这种否定性的表现形态恰恰被作为独立的审美范畴而被肯定下来,这是西方艺术从审美到“审丑”的艺术创作观念演化的结果。

一、从审美到“审丑”20 世纪的西方艺术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均发生了“反传统”的剧烈变革,在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古典和谐的审美理想已时过境迁,人们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切身体验到的是美与丑,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与社会,私人情感与历史命运,个体生命与民族灾难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

生活在这其中的敏感的艺术家们带着否定以往一切的激动与兴奋,走出了古典和谐的表现形态,开始了从审美到“审丑”创作观念的演化。

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是以19 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的出现,而突破了崇高和谐的古典形态。

在19 世纪的欧洲,古典主义代表的是秩序、逻辑、内敛和一定程度上的清教主义,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则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他们既不考虑程序、也忽略常规意义上的道德。

可以说,是近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最先开始把“丑”引入艺术。

但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丑”,还只是一些与美同时存在的因素,并没有上升到压倒美的程度。

如籍里柯在作品《梅杜萨之筏》(图1)中画的濒于死亡挣扎的人们,丑的因素在画中还只是作为一种对理性正义的伸张,对生活苦难的再现。

但“库尔贝表现女人裸体的画则使人感到震惊,她们毫无羞恥地、不以任何神话故事为借口把裸体置于光天化日之下”。

如他在1866 年创作的《世界之源》中的女性阴部暴露,使当时的人们感到无比震惊。

从此,“丑”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逐步上升为重要的美学因素,以至于在一些现代派画家的笔下“丑” 已经压倒了美。

从此之后不管是席勒那些神经质般扭曲的形象(图3),还是达利对可怕梦境(图4)的再现……“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现代派艺术中大行其道,形成了对古典艺术理想化、程式化之“美”的全面否定与取代。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走过三十年历程的当代中国美学,拥有过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徘徊与困顿。

显然,回顾中国美学的当代历程,不是为了满足于一种怀旧的记忆,更不是为了举行一个纪念性的文化仪式。

因为,与其说回顾是一种记忆,不如说回顾是一种反思,而反思总是当下自己的反思,总是立足于现实的反思。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三十年历程,既漫长又短暂,它既是已经逝去的过去,又是正在进行的现在。

如果离开当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回顾反思的意义就只能消散于缅怀的岁月之中。

毫无疑问,新时期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重大社会转型构成了三十年当代中国美学的社会历史语境。

社会转型给中国文化思想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危机。

中国美学在这一震荡转型中,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

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学可以概括为转型期的美学。

这里的问题是,从回顾反思的意义上说,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美学,我们应在何种层面上来加以理解和表述?不同的视域将影响和决定我们的理解和表述,同时也将影响和决定我们回顾反思的广度和深度。

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从现代性视域出发,对当代中国美学加以理解和表述,应该是一个较为恰当的立场和视角。

从现代性视域看,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以市场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急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当代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难以分割的纠缠在一起。

因此,从现代性视域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加以理解和表述,不仅有助于回顾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更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沉淀中反思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层面上看,美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亦可概括为“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历经三十年的当代中国美学探索亦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诉求。

回顾中国美学的当代历程,我们看到,美学问题与现代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伴随激剧的社会转型变革而交错缠绕在一起,时而互动共谋,时而相互分离,时而冲突紧张,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样态。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近年来,传媒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审丑”现象的现象。

所谓“审丑”,即对丑陋的事物进行评判和批判,通常是指对一些不符合美学标准或常规审美观念的现象进行批评和拒绝。

这种现象在传媒文化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影响力,既反映了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审丑现象与传媒文化中审美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传媒文化是社会审美观念的重要表达和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美的规范和标准,对丑陋的事物持有排斥和批判的态度。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传媒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对丑陋的事物保持一种较为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认为丑陋也是一种审美表达的形式。

审丑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

审丑现象也带来了对于文化创作和表达自由的挑战。

审丑现象往往以一种偏见和主观的态度对待丑陋的事物,这种态度往往是基于个体或群体的审美偏好和观念,容易忽略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原则。

审丑现象可能导致一些创作者被限制在一种既定的美学标准和观念中,从而失去原创性和多元性。

审丑现象的影响也会对文化表达自由带来一定的阻碍,一些创作者可能会因为担心被指责为“丑陋”而自我审查和压抑创作的冲动。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指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向着喜欢丑陋、不合常规的事物和形象倾斜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反叛心理:审美向审丑的趋势可能是一种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抗。

人们希望通过贬低传统的审美标准,放大个体特点和不完美之处来传达自我独特性和反叛态度。

2. 娱乐观念的改变: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审美向审丑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当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艺术中,审美向审丑的元素被广泛使用。

一些艺术家或作品通过打破传统的审美规范,探索更宽泛的审美领域,引发人们对审美价值的思考和争议。

这些艺术作品和观念不断地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

4. 营销策略的变化:在商业领域中,一些品牌和广告商开始借助审丑的元素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通过使用丑陋、怪异的形象、言语和行为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引发对产品或服务的关注,增加购买欲望。

总的来说,审美向审丑的趋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对传统审美标准的反抗、娱乐观念的改变、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商业营销策略的变化等。

审丑现象的看法

审丑现象的看法

审丑现象的看法
审丑现象是指人们对于丑陋、奇异、不协调的事物或行为表现出浓厚兴趣和赞赏的现象。

它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考。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审丑现象可以促进人们的审美多元化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审美标准往往是单一的、固定的,而审丑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性,让人们能够欣赏和接受更多不同类型的美。

此外,审丑现象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创造。

然而,审丑现象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人可能会为了追求新奇和独特而刻意制造丑陋的事物或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

此外,审丑现象也可能让人们对于真正的美和价值产生混淆和误解。

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审丑现象。

在欣赏和接受审丑现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于真正的美和价值的敏感和判断力,不让审丑现象成为我们追求新奇和独特的唯一标准。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审丑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为了追求审丑而牺牲真正的美和价值。

审美走向审丑

审美走向审丑

审美走向审丑作者:孙宏宇程现昆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3期【摘要】美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但是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出现了以丑为美、审美意识模糊的现象,审美逐渐的走向了审丑,并逐渐改变着大学校园的风气,而这种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多现实因素,本文力求寻找出其中最典型的几个根源。

【关键词】西方文化输入;互联网伦理缺失;美育教育匮乏;大学生审丑现象“审丑”是一个经典的美学概念,在美学理论的自身发展中经历着由边缘化走向中心的历程,近代以来,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丑”以一种扭曲的姿态博得了人们的眼球,到了新媒体时代,丑态更是愈演愈烈,不仅在社会引起强烈关注,更在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拥护者和追捧者,从“吸毒门”到“优衣库事件”,从某富二代炮轰娱乐圈,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不负责任的语言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也迅速地占领了新闻的版面头条,在一些大学生心中,有的被奉为上位典范或成名“秘籍”,更有甚者成为了价值观的“引路人”。

审丑现象有扩大化的趋势,这其中有很多现实根源。

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方文艺在世界文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国家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要获得西方国家某些颁奖典礼的认可,他才能算作有世界影响力的名人,这其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我们不固步自封,但也不应全盘西化。

这对中国文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艺术的精髓,使我们国家的艺术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单纯的向其他艺术靠拢,这样我们既能保存中华民传的传统文化,又能让广大人民去接触更多元的文化,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西方有一些文艺大师在世界范围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都是建立在他们拥有优秀的艺德。

像贝多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等,艺术可以服务于政治,而不应该成为文化侵略的手段,这样的艺术是不纯粹的,而且这种文化毒瘤所带来的极端影响已经完全不同于艺术本身。

“审美”与“审丑”的教育

“审美”与“审丑”的教育

“审美”与“审丑”的教育“审美”与“审丑”的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

重视和突出这些课文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许多教师从不同角度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却较少从丑的角度去探讨其审美价值。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丑角,不能排拆于审美教育之外,他们同样是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审美材料,他们同样具有审美意义。

首先,艺术丑角可以促使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人生。

艺术丑角作家通过观察、分析,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隐藏的社会意义,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

作家塑造艺术丑角,并非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美的追求。

审丑,可以认识社会、人生。

作家对丑角客观审慎的描述,旨在暴露与鞭挞丑恶。

教学中,教师应从美育角度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揣摩作家的意图。

阿Q的可悲,别里科夫的可笑,鲁四老爷的可憎,葛朗台的可恶,令人愤恨、厌恶和悲哀。

这些艺术丑角丑的根源在于腐朽的社会现实。

通过对这些艺术丑角的认识,能使学生了解并痛恨黑暗的社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次,艺术丑角对中学生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人们往往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诫后人,警策他们向美、向善、向真,摒弃假恶丑。

但是,如果我们对艺术丑角抱着不可接近的态度,那又是不正确的。

艺术丑角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向美、向善、向真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丑角的鉴别,识别出假恶丑,以此来警策自己的行为规范,激浊扬清,去追求美、创造美。

第三,巧妙利用艺术丑角做好德育、智育工作。

审丑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利用中学教材中的艺术丑角作为德育的反面教材,可以使学生从“丑”的正面得到教育。

周朴园的冷酷自私、王熙凤的尖酸刻薄、奥楚蔑洛夫的荒唐可笑都能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以丑引善,从而对善恶加深理解,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严于律已。

审丑现象的看法 -回复

审丑现象的看法 -回复

审丑现象的看法-回复审丑现象,也被称为审美的错位,是指一些在审美标准上,被大众所认可、接受的个体或行为,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批判、嘲笑和歧视的现象。

正如其名,审丑现象是审美判断的偏差,是大众对美的认识出现了丑陋的错误。

审丑现象以其特殊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看待审丑现象呢?首先,审丑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体现了社会对美的认知差异,又折射出个体的审美需求和追求的多样性。

审美是主观的,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尽相同。

因此,审丑现象并非绝对存在,而是相对于主流审美标准而言。

审美需要与审丑相对立才能确立,正如有黑色就有白色,有高矮胖瘦之分。

审丑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时尚的多变性。

如果大家都只追求着同一种美,那将是一种极度的单调和无聊。

正是因为审丑现象的存在,才有了时尚的异军突起和创新的可能。

其次,审丑现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流行趋势。

所以,审美的错位和审丑现象时有发生,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和无奈,但也往往因此产生了一些全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形式。

曾经,被视为审丑的各种流派,如抽象主义、当代音乐,最终却被认可为独立的审美艺术形式。

审丑现象的不同,反映了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和需要个体发现和追求自身内心真实喜好的重要性。

审丑现象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寻找自我认同的空间。

第三,审丑现象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审美中国特色和文化多元化。

审美的错位不仅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差异是由其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正所谓"人山人海,各有各的品味",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审美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更何况,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观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它需要不断的与外部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

审美的错位不仅是私人品味的容错,也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文化的体现。

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及超越之路

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及超越之路

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及超越之路兰浩【摘要】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the prevalence of the historical “ugly calligraphy” . Compared with those historical ones ,the contemporary works of the “ugly calligraphy” are con-sidered lacking in ideology and are created only for the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and for the impact on people’s visual sense ,w hich will bring certain negative influence on and development crisis to Chinese calligra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s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ical aesthetic state i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s to how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Examining the“appreciation ofugliness”and“aesthetic”dilemm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 ,we should find som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and break through from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s development itself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机;当代中国书法回归传统古典审美的另一极,面临如何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审丑”是指针对影视、综艺、文艺等文化作品中丑陋或丑恶的内容、形象或人物进行批评、抨击、评价和监管的现象。

在传媒文化领域,观众和舆论常常会对于所谓的“丑”内容表达强烈的反感和不满,要求相关部门限制或禁止这些内容的出现。

然而,这种“审丑”现象在当代传媒文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首先,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和民主化是“审丑”现象的主要挑战。

传媒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来自不同地域、文化和背景的观众对于美丑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在这样的多元化背景下,“审丑”很容易成为一个陈旧、狭隘和盲目的概念,被少数人或特定的团体所把握和操作。

过度倚重“审丑”,忽视了观众的多样性和自由选择,并可能降低文化创作和表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第三,过度的“审丑”可能导致侵犯艺术表达和自由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艺术是表达思想和情感、追求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创作者到观众,每个人都享有艺术自由和表达的权利,并不应该因为某些人的主观审美评价而受到限制和约束。

反而,这种限制和约束会导致艺术创作的缺失和单调,失去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活力。

因此,针对“审丑”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需要建立尊重观众多样性的文化价值导向,从广泛的群众需求和价值取向出发,推动文化创作和表现的多样化和适度开放。

其次,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对于文化作品中可能存在的低俗、低劣和不道德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批评,确保文化作品的健康、积极和正面的方向。

同时,要坚守艺术自由和表达自由的原则,保障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创作权利和表达空间,从而保证文化领域能够充满活力和创新性。

论当今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_董小玉

论当今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_董小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1年第1期(总第110期)论当今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董小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上海200062)摘要:当今一批作家审视与扫描的是丑的东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私生活的曝光,人的兽性、欲望的展示以及存在的荒诞上。

这种品味丑、欣赏丑的做法,易于把人类引向绝望与虚无。

面对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作家应当在大众生活中去开掘人的时代意识,以及美好的理想信念,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精神高度,以唤起读者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关键词:审美;审丑;兽性;欲望中图分类号:I2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3X(2001)01-0107-04On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Uglines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eationDONG Xiao-yu(ch.Dept.East China Normal U niversit y,Doctor Student,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Now adays,by focusing their attention on the ex posure o f privacies and on the display of human beings.br utality,de-sire and absurdity of ex i stence,a g roup of writers are been on scanning and observ ing ugliness.T his appreciation and taste of ug-liness tends to lead human beings to despair and nihility.In thi s case,w riters oug ht to excavate human beings.consciousness of t he times,their glo rious ideals and beliefs in public life,thus by providing for mankind a kind of new spiritual altitude,arouse t he reader.s desire and pursuit for the true,t 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Key words:appreciat ion of beauty;appr eciation of ugliness;brutality;desire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美的属性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它囊括了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审美判断以及美感等。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近年来,“审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频频出现,一些“丑人”甚至成为了大众的焦点。

那么,“审丑”现象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我们需要明确“审丑”是指对外貌、形象的审美标准。

丑陋的外貌或形象往往被认为是不符合审美标准的,因此很容易遭受到他人的嘲笑、排斥甚至歧视。

在传媒文化中,这种审美标准往往又被渲染和放大,导致一些“丑陋”的形象被更多人知晓和关注。

而这种关注往往是带有一定的调侃、嘲讽和看笑话的心态,促进了“审丑”现象的持续存在和蔓延。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传媒的渲染下,一些“丑陋”的形象被不断放大,从而给人们制造了不必要的焦虑和自卑感。

特别是在当今社交媒体兴起的时代,一张不经意被传播的“丑照”可能会引起无数人的围观和调侃。

而受到这种调侃和嘲笑的人往往会感到自尊受损、心理不平衡,甚至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挑战。

“审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传媒文化中,那些被认为不符合审美标准的形象往往被边缘化,使得这些人很难在社会上获得认可和尊重。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一些人自我放弃、自我封闭,丧失了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归属感。

这种社会文化上的排斥现象,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那么,面对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审美和外貌。

审美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成为排斥和嘲笑他人的借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不同的外貌和形象,而不是通过传媒文化中的审美标准来定性他人。

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在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可能随时出现,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

大学生审丑现象的形成与应对

大学生审丑现象的形成与应对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 种方法,对大学生审丑现象进行 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02
大学生审丑现象概述
审丑现象定义及特点
定义
审丑是指对丑陋、怪异、非主流等事 物的欣赏和追捧,与传统审美观念背 道而驰。
特点
审丑现象具有反叛性、娱乐性和从众 性等特点,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 观多元化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素养
增强文化自信
鼓励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拓展审美视野
鼓励学生接触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拓展审美视野。
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网络审丑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 力。
05
案例分析
具体案例介绍剖析
案例一
某高校“丑角”文化盛行。在该高校中,一些学生以扮演丑角、恶搞他人为乐,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传播丑态, 引发了广泛关注。剖析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缺乏审美观念,追求刺激和关注度,同时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也加剧 了这种行为的蔓延。
强化校园管理
学校应加强对校园内各类活动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审丑行为, 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形象。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学 生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其通过审丑行为来寻求关注或宣泄情绪。
教训总结与启示
教训一
忽视审美教育导致审丑现象蔓延。一些高校过于 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 养和引导,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
启示一
加强审美教育和校园管理是预防审丑现象的关键 。高校应重视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鉴赏水平;同时加强对校园内各类活动的监管, 及时发现和制止审丑行为。

从审美到审丑——浅议网络时代的受众审美情趣变化

从审美到审丑——浅议网络时代的受众审美情趣变化

从审美到审丑———浅议网络时代的受众审美情趣变化○肖瑶(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 审丑是对应审美出现的新名词,随着人们审美的疲劳,审丑的情趣也应运而生,审丑本身也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达,对多方文化的吸收,文学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艺术表现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接轨。

本文从网络时代受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角度出发,分析审丑心理诞生的机制,并对现今网络资源的规范化提出合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审丑心理;审美体验; 机制分析; 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93-01丑与美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人的生活中并不都是真善美,更多的是假恶丑,因为人性中本身就含有这丑陋的部分,经典的《美学原理》中这样界定“丑”:丑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的形成一种否定性的关系,它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丑若是引导的正确和合理就能够唤起人的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丑在各个领域中都彰显了独特的魅力,美学本身就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不仅包含着美的事物,也包含各种丑的因素,美与丑一起相互补充,构成了辩证的美学。

丑在大众的助推下,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层次,丰富了受众的视野。

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使得审丑文化有了群众和阶层的基础,有了创造者、受众和传播者,传统以美为中心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审美的内容和审美的标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开始以丑为美,原来传统美学中的局限性,开始变得多样和复杂,丑的精神渗透进人们的精神层面和日常生活。

中国的审丑历史可以上溯至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市民力量增大了,近代的启蒙主义与浪漫思潮有了阶级的基础与支撑,正如王国维曾经断言:“丑始于明”,这点在明清时代的戏剧、文学作品中有迹可循。

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通俗演义》塑造了许多张牙舞爪的形象,世情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从题材上表现为突破束缚,欲望的开放等,这一时期的公案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都描写的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阶级矛盾的尖锐等问题。

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

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

Contemporary Tendency of Aestheticism ——View Changed from Aestheticism to Ugliness
Appreciation
作者: 段立宪[1];李亚萍[2]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2]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出版物刊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2-65页
主题词: 丑;审美范畴;理性主义;异化
摘要: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从而打破了一直以来丑在审美领域处于“他者”的尴尬文化身份,丑以其最本真的状态由边缘走向中心。

本文拟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来探讨审丑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丑的美学意义之所在,从而揭示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所代表的独特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审美走向审丑的时代困惑
从人类诞生至今一直在不断的从事寻找美的艺术的活动,向往美好的事物并留下了那些不朽的艺术品。

人们沉醉在这些美好的艺术氛围中,也在国内外先贤艺术品的滋养下,发展着新时期中国美术。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下有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由表现唯美的,纪实性的转变为表现丑陋的,血腥的,错乱的,夸张变形的。

这些所谓的丑的东西不仅出现在艺术界,还出现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等等此类的这些所谓的丑的东西到处充斥我们的眼球,为什么美的东西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线,那些几千年来给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的艺术哪里去了。

现代的人不“审美”,反而“审丑”了吗?
纵观艺术的发展史,可知艺术风格在渐渐转变。

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艺术家将人作为自己的美学象征和追求
的对象,开始趋向于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渐渐摆脱着教会的订货者而重新回到对古代古典美的楷模之中。

16世纪末到17世纪,意为“独特、个别、任意”的巴洛克艺术风潮却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

18世纪初作为一种新的样式趣味,“罗可可”被其攻击者把rocaille一词嘲笑为rococo。

而后又有本含嘲讽之意的“印象派”和“野兽派”则更为大众所熟知,而他们都是风靡一时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流派;但他们在诞生之初可以说都曾被认为是“丑的”艺术。

美与丑在互相碰撞中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

在旧制度下,绘画主要是为了宗教、历史和君王的所作所为服务的一种手段。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时代也在变化,在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人们期待艺术不断革新,并且标新立异。

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如此多的风格变化,每一次变化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

审美观念的变化继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

为什么艺术作品越来越多的展现的是丑的、恶的、艳俗的。

这些艺术品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宣泄,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再现,是为了引起社会共鸣,激起人们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艺术家的动机是美的。

由于社会氛围的宽松,人性的自由,思想的解放,允许艺术家通过其作品来展现现实社会的另一面;是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进行的新的探索,也是适应社会对艺术功用新的要求——从再现到表现,从歌颂到批判的转变。

时代进步了,绘画的作用转变了,当然它也不再有在记录事件和描绘形象上的优势。

照片和影像成为了承载视觉体验的最主要媒介。

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且相互之间进行借鉴和影响,商业广告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视觉图像高度发达的时代里,视觉图像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并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人们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各种商品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这些信息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进了人们的大脑里。

这些形象也不知不觉的超控人们的审美观念。

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媒体信息,
网络信息,这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及时的了解新闻事件,生活中的趣事、丑闻等等,在这里尽览生活百态。

对于大众媒体上丑的形象并非都是丑陋的,著名男演员葛优也是影视明星中大腕级别的人物了,人们喜欢这个中年男人,并不是因为他的光头形象,也绝不会因为他“英俊潇洒”,有人说他挺丑,但并不丑陋。

他的幽默,智慧,风趣和具有深度的表演使人们接受了这个丑丑的形象。

人们审的不是丑,是一个平凡的外表下的才华。

还有一举成名的“苏珊大妈”,人们审的不是丑,审的是平凡人的成功。

是社会接纳了丑,不是人们“看重了”丑,是人们“看轻了”美。

人们包容了那些具有丰富内涵但丑陋的形象,不美的人同样可以成为公众人物,同样可以在媒体上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非丑角,并非以滑稽可笑的表演来赢的观众的。

丑角应该是最早出现在公众视线内的丑陋形象,中国戏曲有无丑不成戏这一说法,国外的小丑形象传播更为广泛。

他们通常扮上浓妆,以怪诞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通过表演一些滑稽的表演来给人们带来欢乐。

他们的丑是“艺术化的丑”,作为喜剧演员的他们总要先以出乎意料的形象出现来博得人们的欢笑,滑稽的形象作为一种表演手段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成为一种经典形象,人们通过审视小丑的表演获得了愉悦的快感,这种快感比观看艺术作品得到的快感更容易。

这种形象和滑稽以及愉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小丑形象成了快乐的代言人。

自此,一个丑陋的形象变成了令人愉悦的经典形象,形象没有变,变的是人们的内心。

每个时代对于审美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像时装,在上个时代早已经过时的衣服样式有可能会在下个时代又流行起来,在唐朝的时候以胖为美的观点在现在的时代也不流行了,在当今的选秀节目中可以发现,许多在装扮、性格上中性化的选手也很受人们的喜爱。

每个时代对美的看法都会所改变,社会在变化,人的思想观念在改变,对丑的理解也是在变化的。

丑也有丑的不同层次,丑也有丑的不同本质。

是包容开放的社会,允许有如此多由于不同原因而进入人们视线的“丑”。

在人们的内心里是喜欢审美的,美的东西是一直存在的,还是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是唯美的,人们喜欢看美的东西,看美丽的女人,看有美好结局的电影,看美丽的自然风景,审美给人带来的是愉悦的感受,并带来审美快感。

可能会有审美疲劳,但在社会中出现这么多丑的东西之后,相信也会出现审丑疲劳,从而人们会从内心更加的渴望美的东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