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游戏概论

合集下载

游戏概论 学前教育学

游戏概论 学前教育学
5
(一)游戏的历史起源
2.游戏与实用生活的分离
• 本能用论“:本能以 欣”自 赏解关当释身 人游人为 的节戏们目 智点在游的 力人?戏和,将类人不的力以社类足游以动量展会戏解和释机的为现动“存是目和物复游杂在戏性。等”同,。
• 劳动强起调源劳说动:的 或对, 实于人游 用类戏 生自就 活身真 中和正脱人仅系的离仅,类看没从了文到有了看明劳,游到发戏二动人与者展劳之的动间之的意间区的别义联。。 类也开始了在游戏中进一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 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维果斯基
“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
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艾里康宁
“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 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受这种游戏本质观的影响, 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游戏时总是 希望儿童按照自己构想的方向发 展,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 游戏。
15
(二)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2.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20世纪90年代: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活动。
刘焱
•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主体性活动是活动主体能动地 驾驭活动对象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表现与确证的 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 造性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在对象性活动上的反射与投射。”
7
(二)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
游戏的发展与演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8
二、游戏的本质
三、游戏的特征 四、游戏的定义 五、如何甄别游戏的真伪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游戏概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游戏概论
第一章 游戏概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与分类

第二节 游戏理论简介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发展
第四节 游戏在幼儿园的地位
学习目标
1 掌握游戏的基本特点,熟悉游戏的结构要素,能够根 据游戏的特点和要素区分游戏与非游戏行为。
2 掌握游戏的分类和几个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正确理解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明确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儿童 游戏观,激发职业使命和担当
01
02
03
自主性体验
胜任感或成就感
(内部控制:我想玩就 (我可以)
玩,不想玩就不玩)
三、游戏的外部环境
01
02
03
04
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01
游戏的外显 要素
02
游戏性的体 验
03
游戏的外部 环境
游戏因素的结构模式
自由选择
言 语
任务与能 力匹配
材 料
内部控制
游戏 性体 验
内部动机
表 情
动 作 无奖惩压
独白 儿童边自言自语,边操作游戏材料 例如“哦,你生病了。我要带你去医院”“把这个放这里,好 了,……” 交际性语言(同伴之间) 在游戏中起到建议、协商、求助、申辩等作用 如“我们来玩丢沙包吧”“你可以借给我一个长方形吗?” 游戏性语言(角色之间) 能够推动和支撑游戏的进行。 如“医生,我难受,你能帮我打个针吗?“报告队长,有小偷!”
动即快乐
徒手游戏或重复操作物体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角色扮演: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结构游戏
将当前造型作为真实物体的象征物。 积木——桥梁
规则游戏
规则、竞赛性质、两人以上
是一种在幼儿相互交往中以规则为目标 的社会性游戏。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PPT课件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PPT课件
1.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活 动。
3.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义 务,也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
9
(二)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
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中幼儿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非最 终目的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佩勒、蒙尼格和埃 里克森
主要观点:
(一)游戏受“唯乐原则”的支配,满足 儿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二)游戏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与方式 (三)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四)游戏期是短暂的
.
29
弗洛伊德
.
30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
.
36
本章思考练习题
1.试述评经典游戏理论; 2.试述评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试述评历史文化学派的游戏理论; 4.试述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5.简述我国学者对于游戏特征的认识; 6.试分析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
37
本章拓展阅读
1.《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 观的建立》,丁海东,发表于《中华女子 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年12月;
.
7
(五)鲁宾(Rubin)对游戏特征的概括与分 析 1.内部动机。 2.对手段的注意。 3.我能拿它做什么。 4.想象与虚构。 5.规则来自于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 戏之外。 6.游戏者积极参与。
.
8
二、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活动特征 的基本认识
(一)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将游戏特征概括 为四个方面
23
(二)松弛说

幼儿游戏活动指导课件 第1章 游戏的基本理论

幼儿游戏活动指导课件 第1章  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含义
(二) 游戏的不同定义
1. 国外教育家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游戏是这样一种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和完善, 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是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 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游戏=game+play+fun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一)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 精力过剩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 勒和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他们认为, 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剩余的力量产生的。其主要 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等动 物在为了维持生存而耗费的精力之外,尚有剩余 精力,游戏便成了一种消耗剩余精力的出路。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7.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元交际理论是由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的。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交际”,是处 于交际过程中的双方真正的交际意图或对所传递信息“意义”的辨识与理解。元交 际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它是一种将“内隐的交际”所传达出来 的信息进行意义沟通的能力。
元交际是人类言语交际的基础。元交际能力是理解讽刺、反话、幽默、笑话的 基础。
游戏不是练习,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求解放的欲 望、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运用习得的欲望。
二、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
6. 生长说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阿普利登提出的,他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 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
另一位美国学者奇尔摩也认为,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 而生长。这一理论的观点与“成熟说”相近。

第一章-游戏导论

第一章-游戏导论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 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 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 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 健成主编2008)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 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 义的活动。(阎水金)
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 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1、社会性 2、虚构性
3、兴趣性
4、愉悦性
5、具体性
6、自主性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①表情特征
②动作特征
③角色扮演特征
④语言特征 ⑤材料特征
表情特征
非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 怒

厌 烦 无 聊
茫 然 发 呆
专 注 认 真
平 和 轻 松
微 笑
嬉 笑
夸 张 变 形
大 笑
2.游戏的本质学说
(1)早期传统游戏理论 (古典游戏理论) —— 一战之前
(2)现代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预演说 4、复演说
◆ 当代的游戏理论 1、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一章幼儿园游戏概述教案

第一章幼儿园游戏概述教案

《幼儿园游戏与指导》课程教案编号:间是教师观察与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最好时机,教师也可以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干预。

(四)幼儿园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提问】什么是自发性游戏?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

【总结】要实现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要纠正“只重视教师组织的游戏,而不重视幼儿自发的游戏”,“认为幼儿自己发起的游戏不利于教师完成计划”等错误的观念和做法。

2. 注重开展自选游戏【提问】相对于自发性游戏来说,什么是自选游戏?活动类型均是幼儿感兴趣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样玩。

同时,自选游戏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之目的。

【总结】自选游戏的开展有益于真正落实“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

幼儿园应将自选游戏作为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3. 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教师讲解】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原则,意味着要将游戏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手段,在保证游戏愉悦性的前提下,使游戏真正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4. 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作为教师,应不断观察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对游戏种类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根据幼儿的需要组织游戏。

五、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作用(一)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的一般流程【交流讨论】1、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为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做哪些准备?2、请结合教材31页的案例,请你说说教师为组织游戏做了哪些准备?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111213。

游戏概论-第1章

游戏概论-第1章

8
1.3 虚 拟 环 境
虚拟环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J. 拉尼尔(Jaron Lanier)在 1989年提出,它是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 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世界,让用户可以从自己的视 点出发,利用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生成的虚拟世界 客体进行浏览和交互考察。” 1991年Latta提出虚拟环境的三要素:真实度、可感测的环 境和个体的控制。 我们可以归纳出构成虚拟环境或虚拟现实的两个基本条件。 (1) 必须存在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这个虚 拟场景能令用户暂时脱离现实世界,产生一种现场感。 (2) 用户必须能与这个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产生一种 参与感,这种互动可以是感官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现场感和参与感均以用户的主观心理为衡量标准。
人机互动的研究重点并非如我们一般理解的那样放 在人机界面这一块,而是放在用户、计算机和任务 这三者的互动关系上,它是用户与计算机共同完成 任务的过程。
13
1.4.1 人机互动的过程
1997年,加伯德(Joseph L. Gabbard)和希克斯(Deborah Hix)从可用性工程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虚拟环境下人机互动的 全过程,他们把人机互动分为了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 虚拟环境用户与用户任务(VE User and User Task),包括虚拟环境用户、运动和位移、目标的选择、 目标的操作、虚拟环境用户任务。 (2) 虚拟环境用户界面的输入机制(VE User Interface Input Mechanisms),包括跟踪用户的位置和方向、语音 辨认和自然语言的输入、轨迹球/鼠标以及现实世界的工 具、支持自然位移的设备、数字手套和手势辨认。 (3) 虚拟模型(The Virtual Model),包括虚拟环境系统 信息、用户的表达和呈现、替身的表达和行为、虚拟的环 境和设定。 (4) 虚拟环境用户界面的呈现部分(VE User Interface Presentation Components),包括视觉反馈、触觉反馈、 听觉反馈、场景反馈以及其他内容的呈现。

游戏策划课程:001-002 游戏概述及职业划分(1)

游戏策划课程:001-002 游戏概述及职业划分(1)

电子游戏行业是个年轻的行业,从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游戏的开发成功到现在 从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游戏的开发成功到现在 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里 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里,电子游戏无论从表现的方式或 是表现内容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类游戏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 影响人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电子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1.2.2 电子游戏的发展 •1. •1.专用游戏设备
个人电子计算机(PC)
其他游戏平台
•1.2 电子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1.2.2 电子游戏的发展 •1. •1.专用游戏设备
个人电子计算机(PC) 个人电子计算机
1974年,埃德·罗伯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 罗伯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PC,虽然销售效果并 不理想,但是表明电子计算机已经可以进入家庭了 但是表明电子计算机已经可以进入家庭了;1978年, APPLE电子计算机被发明, ,斯考特·亚当斯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历史 上第一款PC电子计算机游戏 电子计算机游戏——TRS-80上的《冒险岛》
• 课后作业
• 【作业1】作为游戏业奠基石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作业1 作为游戏业奠基石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 思路分析: 以一款你熟悉的游戏为案例进行分析它的特性。 思路分析 以一款你熟悉的游戏为案例进行分析它的特性。
• 【作业2】做为玩家你认为电子游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作业2 做为玩家你认为电子游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 思路分析:互联网、游戏硬件等等都影响游戏的未来 互联网、 思路分析 互联网
世嘉(SEGA)
超级任天堂SFC
世嘉SS(SEG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

幼儿游戏理论教案讲课第一章:幼儿游戏理论概述1.1 幼儿游戏的定义解释幼儿游戏的含义和特点强调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2 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介绍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析各个阶段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兴趣1.3 幼儿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介绍幼儿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不同理论对幼儿游戏的理解和解释第二章:幼儿游戏的类型和功能2.1 幼儿游戏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幼儿游戏(如创造性游戏、规则游戏、功能性游戏等)分析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2.2 幼儿游戏的功能探讨幼儿游戏的功能(如发展认知能力、社交技能、情感调节等)强调游戏在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三章:幼儿游戏的促进和指导3.1 幼儿游戏的促进策略介绍如何创造有利于幼儿游戏的环境和条件探讨如何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发展游戏技能3.2 幼儿游戏的指导方法分析幼儿游戏中的指导方法和原则强调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和引导的重要性第四章:幼儿游戏中的社交和情感发展4.1 幼儿游戏中的社交互动探讨幼儿游戏中的社交互动及其对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作用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分享和冲突解决能力培养4.2 幼儿游戏中的情感发展介绍幼儿游戏对情感发展的影响探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同理心培养第五章:幼儿游戏的评估和实践5.1 幼儿游戏的评估方法介绍幼儿游戏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强调评估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和方法选择5.2 幼儿游戏的实践案例强调实践对幼儿游戏理论和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第六章:游戏环境与材料的创设6.1 游戏环境的重要性讨论游戏环境对幼儿游戏体验的影响强调安全、舒适、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的重要性6.2 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布置介绍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游戏材料探讨游戏材料的布置和摆放对幼儿游戏的影响第七章:角色扮演与想象力发展7.1 角色扮演游戏的意义分析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作用强调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技能的提升7.2 想象力的培养与激发探讨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分享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方法第八章:规则游戏与逻辑思维8.1 规则游戏的特点与价值介绍规则游戏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规则游戏对幼儿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作用8.2 逻辑思维的培养与游戏设计探讨如何通过规则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分享逻辑思维游戏的设计和实施方法第九章:游戏与家庭教育9.1 家庭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讨论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强调家长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责任9.2 家庭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介绍如何设计适合家庭环境的游戏活动探讨家长如何与幼儿一起参与游戏,促进亲子关系和幼儿发展第十章:游戏与幼儿园教育10.1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强调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贡献10.2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讨论如何组织和管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分享有效的游戏活动实施经验和最佳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中,对幼儿游戏定义的理解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是重点。

体育游戏概论

体育游戏概论
v 即按课的结构分类,分为准备部 分的集中注意力类,基本部分的 提高兴奋性类、结束部分的整理 与放松类。
五)按游戏进行的形式分类
v 即按游戏的表现形态分,分为角 力类、追拍类、接力类、攻防争 夺类、传递抛接类、集体竞快类。
六)按参加游戏活动的人群特点 分类
v 如婴幼儿、学龄儿童、青少年、 中年、老年、伤残人游戏等。
v 体育游戏逐步分为学校体育游戏、竞赛性体育 游戏和民族性体育游戏三类。
v 1)学校体育游戏
v 学校体育游戏是教育性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教育者逐步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成 长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游戏在促进体育教学效果 方面的作用。学校体育游戏一部分是民间游戏 改编而成适合于学生们做的游戏,一部分是教 育者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创 编成的游戏,并逐步地积累形成了自己体系。
v 除上述几种外,体育游戏的分类 还有,按年龄特点、场地空间、分 队与不分队、有情节与无情节、有 无器材、参加人群特点、性质和内 容特点分类等。有的体育游戏中往 往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要素, 常用的是按基本活动能力与体育项 目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第三节 体育游戏创编的方法
v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采用改编或嫁接的方式 来创编游戏。能从熟悉的游戏创编新的游戏,比如 贴年糕,有多种贴法:正贴、反贴、正反贴、单贴、 双贴、花样贴、兔子找窝等等。能从单一的游戏演 变成多重的游戏,比如利用圆形进行的喊数抱团能 演变成变数团、部位团、数钱团、大风吹等等。也 可以回忆你们儿时接触过的游戏,想一想怎么样把 熟悉的游戏通过改变某种条件或方法来使其成为一 个新的游戏,比如,小时候玩的丢沙包,可以改编 成用排球来做的“打野鸭子”,黄河长江可以改编 成“听数抓拍”等。
v 根据这些能力可将体育游戏分为力量 类、速度类、耐力类、灵敏类和柔韧 类。这种分类是以游戏对提高和发展 某项身体素质所能够产生的作用作为 划分依据的。

《游戏设计概论》课件第一章

《游戏设计概论》课件第一章
益智游戏主要侧重于玩家的智力挑战和解谜能力。这类游戏通常包含各种谜题 和难题,需要玩家运用逻辑、推理、观察等能力来解决。益智游戏能够锻炼玩 家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技游戏
总结词
强调与其他玩家竞争的游戏类型。
详细描述
竞技游戏是一种以竞争为主要特点的游戏类 型,玩家通常需要与其他玩家进行实时对抗 或比赛。这类游戏通常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 竞争性,要求玩家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和战 术意识。竞技游戏的玩法多样,包括射击、 格斗、赛车等不同类型。
03
游戏机制与系统设计
游戏机制的定义与重要性
要点一
总结词
游戏机制是游戏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游戏的可玩性和吸 引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游戏机制是指游戏中的规则、玩法和交互方式,它决定了 玩家在游戏中的行为和目标。一个好的游戏机制能够让玩 家沉浸其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和挑战性。因此,游戏机 制的设计对于游戏的成功至关重要。
用户体验设计的目标与实践
优化游戏流程
用户调研
通过合理安排游戏流程,降低玩家学习成 本,提高游戏体验的流畅度。
通过用户调研了解玩家需求和习惯,针对 性地优化游戏界面和用户体验。
A/B测试
用户反馈
通过A/B测试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不 断迭代优化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
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和处 理玩家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游戏界面和 用户体验。
家的动机和挑战性。
游戏机制的创新与改进
总结词
创新和改进游戏机制是提高游戏品质和吸引力的关键。
详细描述
随着游戏行业的发展和玩家需求的不断变化,游戏机制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这包括引 入新的玩法、优化规则、改进交互方式和调整目标设定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游戏设

1游戏概论

1游戏概论

游戏概论学前教研室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它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什么是游戏?谜语⏹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

⏹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左手十个,右手十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

⏹(打一日常生活用品)游戏的概念⏹有多种答案,不同的人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语义学上:中国:西方:“play”、”game”⏹生物性本质观: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社会性本质观: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我国学者观点:游戏是儿童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其实质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

本质特征为游戏的主体性。

(张燕)游戏的基本特征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游戏没有外在的目的,不直接创造财富。

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平面结构分析 外部客观条件内部主观心理体验 外部可观察行为 游戏规则 游戏情节立体结构分析游戏主题幼儿在游戏中的表情是否都是在微笑呢?儿童在游戏中并不总在笑,但都是处于一种身心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要与无所事事区别开来。

•动机•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游戏的平面结构•游戏主题:即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它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的具体反映。

(如:开火车)•游戏情节:即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

•游戏规则:即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的行为和互动关系的规则。

关于游戏理论的研究⏹国外研究(心理学):⏹19C下半叶——20C30年代:经典游戏理论(研究儿童为什么要游戏?)⏹20C40年代——6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占主导(研究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发展了游戏治疗的技术。

)⏹20C70年代——今:重视游戏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左右。

⏹教育学上:PALTO——今剩余精力学说⏹代表人物:希勒⏹主要观点:游戏是原始生存需求北满足以后的多余精力的发泄。

⏹儿童除了一般的生活活动以外,不需要谋生,所以有很多剩余精力需要发泄,产生了游戏。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PPT课件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PPT课件
是指幼儿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 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 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为目的性游戏。
2.工具性游戏
是指作为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也 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 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游戏形式促进 教学活动的儿发展
.
24
(三)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 的准备。幼小动物和新生儿在遗传上继承 了一些不完善的本能,游戏就是对这种本 能的无意识的训练。
游戏是儿童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方式,练 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
25
(四)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
3
第一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一、国外学者对幼儿游戏特征的概括与分析 (一)纽曼(Neumann,1971)的“三内说”
1.内部控制 2.内部真实 3.内部动机
.
4
(二)克拉斯诺(Krasnor)与佩培拉 (Peplerp)提出的游戏的四特征说 1.灵活性(flexibility)。 2.积极的情感(positive affect)。 3.虚构性(nonliterality)。
3.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
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
5.游戏并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束缚。
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 活动。
.
10
(三)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不同的三个特 征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2.游戏中主体的情况不同。 3.游戏的内容不同。
.
11
第二节 游戏的分类
一、游戏的认知分类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
20
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游戏论简答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论一、学前儿童游戏论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普遍模式和共同特征2.揭示儿童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究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4.提出和帮助指导儿童游戏的策略或具体方法。

前三项是基础理论研究,后一个是应用性研究。

二、研究意义:(一)改善教育实践1.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游戏活动提供科学指导2.为玩具的设计与生产,为家长购置玩具、指导幼儿游戏提供帮助3.为其他有关儿童游戏的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二)推进理论建设三、评述经典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生物学色彩,主要是主观思辨产物,缺乏可靠实验依据,由于它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的现象,推动着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趋势:1.从游戏理论发展来看,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性质转变2.从游戏价值观变化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五、儿童游戏研究四阶段:1.从本世纪20年代左右到解放初期2.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3.文革时期4.文革至今六、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的原因:1.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有关2.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快感有关七、陈鹤琴提出的优质玩具的标准:引发幼儿游戏兴趣、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可激发幼儿想象力、发展儿童创造力、能适应儿童的能力、发展儿童智力八、我国儿童游戏研究需解决的问题:1.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问题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九、研究儿童游戏时需注意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儿童游戏研究的课题来源:1.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的研究2.幼儿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十一、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程序: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5.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6.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十二、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十三、运用问卷法时需注意的问题:1.试题数量不宜过多,紧紧围绕研究主题2.试题内容应是儿童熟悉、能理解的3.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章 幼儿游戏概述 第一节 幼儿游戏及理论

第一章 幼儿游戏概述 第一节 幼儿游戏及理论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第一节游戏及其相关理论一、游戏及相关理论在中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一)经典游戏理论指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称古典游戏理论,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出现的原因与意义。

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

他们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松驰说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Partick,或译作柏屈克)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3、前练习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

他是在批评“剩余精力”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最早提出游戏期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复演说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小结:贡献: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局限性: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发泄论(或补偿论)•人格构成学说: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游戏概论课件

游戏概论课件

第二章 世界电子游戏发展史
7
2.3 2D游戏时代
在电脑游戏发展之初,由于受计算机硬件的限制,电脑图像技术只能 用像素显示图形画面。因为计算机分辨率的限制,最初的像素画面在今天 看来或许更像一种意向图形,因为以如今的审美视觉来看这些画面实在很 难分辨出它们的外观,更多的只是用这些像素图形来象征一种事物。
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是IBM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Simon,它也是 世界上第一款使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使用ROM-DOS操作系统。
第三章 电子游戏的分类
12
3.1 按硬件平台分类
电脑 游戏
街机 游戏
硬件 平台
家用机 游戏
手机 游戏
掌机 游戏
第三章 电子游戏的分类
13
3.2 按存储载体分类
软盘 游戏
音乐 游戏
益智类 游戏
第四章 游戏公司运营及产品研发流程
16
4.1 游戏公司部门介绍
第四章 游戏公司运营及产品研发流程
17
4.2 游戏公司的运营模式
游戏公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的是游戏研发公司,有 的游戏公司可能并不参与游戏的研发,例如代理运营公司。虽然不同的游 戏公司的业务侧重点和运营模式各不相同,但都是紧紧围绕游戏产品而展 开各自的经营商业活动。如果以公司的运营模式来进行分类,游戏公司大 致可以分为:研发型公司、外包服务型公司、技术服务型公司以及代理运 营公司四类。
7.5 游戏引擎的定义
无论是2D游戏还是3D游戏,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游戏,哪怕是一个只 有1MB的桌面小游戏,都有这样一段起控制作用的代码,这段代码我们就 可以笼统的称为引擎。玩家所体验到的剧情、关卡、美工、音乐、操作等 内容都是由游戏的引擎直接控制的,它扮演着中场发动机的角色,把游戏 中的所有元素捆绑在一起,在后台指挥它们同步有序地工作。

幼儿游戏玩具期末总复习

幼儿游戏玩具期末总复习

幼儿游戏与玩具期末总复习(2011.6.20)第一章游戏概述1.教育家欧文通过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地实施,使游戏开始进入学前教育领域.2.福禄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础教育地教育家.3.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是经典游戏理论中松弛说地代表人物.4.德可乐利认为学校地教育目地是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地儿童,并为学前儿童制作了一套专门发展感知觉地游戏体系..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地理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贝特森是游戏地元交际理论地代表人物.7.游戏觉醒理论地代表人物是伯莱因.8.游戏地觉醒理论(内驱力理论)地核心概念是“觉醒”.9.“剩余精力说”地主要观点.提示:第一,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地生存地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第二,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地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地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第三,儿童和高等动物地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于是就用自然地无目地地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游戏就产生了.第四,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地一种无目地地消耗.因此,他们把人类地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目地地活动,被称为工作;一种是无目地地活动,被称为游戏即精力发泄.10.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地主要观点.提示:(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地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地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地方法.(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地愿望.(4)游戏地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地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11.游戏觉醒理论地主要观点.提示:游戏地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主要观点是:(1)环境刺激是觉醒地重要源泉(2)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地自动调节机制(3)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地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4)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地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12.游戏地元交际理论.提示:游戏地元交际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领域产生地一种新地游戏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贝特森,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是一种意识与信息地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是一种发展儿童进入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必需技能地重要途径.13.游戏地涵义.提示:我国学者一致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地、主动地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地活动.(1)游戏是幼儿有目地、有意识、积极地反映活动游戏是人类地活动.游戏地性质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地地活动.儿童出生以后就生活在丰富多彩地现实社会中,他们在与成人交往地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事物,学到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为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地需要,儿童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地知识经验和印象,通过语言和行动在活动中反映出来,这种活动叫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选择游戏内容,确定游戏主题、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实现自己地目地和愿望.(2)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地反映儿童地游戏反映地是儿童自己地生活和经历,有什么样地生活,就有什么样地游戏,因此说,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地一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如人地行为、人与人之间地关系等,他们常常把印象深刻和感兴趣地事情和现象在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文化背景中,成人地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观不同,在儿童地游戏中反映出来不同地角色扮演和游戏情节.(3)游戏是在假想地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现实生活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现实生活,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通过想象,积极地、能动地、再造性地反映生活.儿童凭着自己地生活经验,借助想象,运用游戏材料和玩具,用新地动作方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如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既是在假想地情景中创造性地反映着现实生活.(4)游戏是幼儿主动地、自愿地、愉快地活动游戏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地需要和发展水平,是适应儿童内部需要而产生地.儿童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地体力日趋增强,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有了一定地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增强了,对周围地事物感兴趣,对活动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也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能表现出他们地能力,实现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实现而没有实现地愿望,在创造中获得愉快.游戏能满足幼儿地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地快乐和满足.因此,游戏是幼儿主动地、自愿地、积极地、愉快地活动.(5)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地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地活动,他们做地每一件事都带有游戏地色彩.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主要是由游戏构成地.成人应当满足儿童地这种爱好,不仅给儿童有充足地游戏时间,而且要把游戏渗透在儿童地整个生活里.14.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地主要观点.提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地理论基础是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地人格构成学说,其游戏理论地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儿童游戏地动机是心理生活地唯乐原则.游戏能使儿童获得快乐,与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到唯乐原则地自动调节.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满足自身地愿望,掌握创伤事件和使受压抑地敌意冲动得到发泄.(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能做地事情地愿望.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地满足.游戏为儿童提供安全地环境,使其从现实地强制和约束下解放出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地愿望.(3)游戏能使儿童掌握创伤事件和发泄敌意.弗洛伊德认为,不愉快地体验也往往成为游戏地主题.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他人或他物地伤害,可以转移不愉快地体验,从不愉快体验地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游戏地主动执行者,满足自己想成为大人地愿望,从而获得愉快.同时,弗洛伊德还认为强迫重复是唯乐原则地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强迫重复,儿童才能逐渐掌握创伤事件.(4)游戏地对立面不是严肃地工作而是现实.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自己愿望地时期是短暂地.随着儿童自我地发展和逻辑思维地发生,游戏逐渐被艺术活动代替,但游戏地动力特征依然存在于这些活动地潜意识地动机中.15.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地主要贡献与局限性.提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地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地密切结合;第二,普遍重视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地价值;第三,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地发展;第四,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成年生活地重要性.同时,由于精神分析学派地游戏理论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故其游戏理论存在如下局限:其一,具有明显地临床诊断色彩,研究结果不能适用于所有地儿童;其二,具有明显地主观臆测倾向.16.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地主要观点.提示:(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地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顺应.皮亚杰从机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地角度研究儿童发展过程,提出同化和顺应是机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地两种方式.“同化”从生物学地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原有地结构中去.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人地行为,就是主体用自己已有地动作图式去合并或集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地动作.“顺应”则是机体在环境因素地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二者地差异在于:同化并不改变机体原有地图式,而是把一切新地东西吸收到原有地图式中,不断地丰富原有地图式.顺应则是改变机体原有地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地变化.机体在与环境地相互作用中,不仅要用自己已有地动作图式去同化客体,而且也要根据客体地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地动作图式,顺应外在地变化.同化与顺应之间地平衡就是儿童适应环境或智力活动地特征.但是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地发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保持这种平衡:或者是顺应超过同化,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这就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地模仿;或者是同化超过顺应,主体自身地兴趣与需要超过外部影响而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表现为游戏地特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地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地经验适合先前存在地认知结构,游戏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到原有地认知图示,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地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地方法皮亚杰认为,游戏与儿童地认知发展具有密切地关系,游戏是儿童学习新地复杂客体和事件地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地方法,是使思维和活动相结合地方法,也是思维地一种表现形式.游戏对儿童地认知发展主要是起到一种机能练习地作用,所谓机能练习就是巩固、成熟.(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地愿望皮亚杰认为,游戏地主要功能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儿童自我在情感方面地需要.为了使这种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儿童需要一种自我表达地工具,象征性游戏可以说就是儿童自己创造地、属于他个人地、具有“机动作用”地符号系统.这种象征性“语言”能够按照个体地需要加以改变,同时,它也能够唤起儿童过去地经验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迫使他去适应现实.在玩象征性游戏时,儿童生活在所喜欢地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地冲突,这体现出游戏具有重要地情感发展价值,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地一种手段.(4)游戏地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地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皮亚杰认为,游戏地发生、发展反映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地变化,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有什么样地认知发展水平,就有什么类型地游戏出现.故儿童游戏地发展中,儿童认知地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地作用.17.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地主要观点.提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地主要观点体现在游戏地社会起源、游戏地个体发生、游戏活动地特点、游戏地发展价值、游戏中角色地发展几个方面.(1)游戏地社会起源.艾里康宁继承了冯特、普列汉诺夫提出地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地思想,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地,与儿童生活地一定社会条件有关,而不是由某种内部地天赋本能所决定地.(2)游戏地个体发生.维果斯基认为,研究儿童地游戏首先应当从考察儿童游戏地诱因与动机开始.他认为游戏地实质是愿望地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地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地、概括化地情感倾向.艾里康宁也认为,从角色游戏地个体起源上来看,游戏地产生也是由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变化地结果.(3)游戏活动地特点.关于游戏活动地特点,维果斯基认为:想象性地情境和游戏地规则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地属性.游戏地发展规律表现为由“明显地想象情境”与“隐蔽地规则”所构成地游戏发展到由“隐蔽地想象情境”与“明显地规则”所构成地游戏,前者是角色游戏地特征,后者是规则游戏地特征.(4)游戏地发展价值.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地基本源泉,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地最近发展区.游戏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地发展;3岁前儿童地思维受具体情境地束缚;游戏促进儿童意志行动地发展.(5)角色游戏中角色地发展.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是在儿童与成人地协同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地,实物活动是角色出现地前提,成人地教育影响对角色地出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角色出现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成人地协同活动,掌握物体地用法.第二阶段,最初地动作概括化.第三阶段,动作地进一步概括化,动作与物体分离,角色萌芽出现.18.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地贡献与局限.提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地贡献在于:第一,强调游戏地发展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地结果.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游戏地社会性本质,认为儿童游戏地发展是儿童在于成人交往过程中,在成人影响和教育下地一个发展过程,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地结果.这样地观点重视儿童与成人地互动关系,重视游戏地社会性.第二,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地重要价值.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游戏提升到主导活动地高度来认识,认为游戏先于发展.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类型地主导活动,其中,有主题地角色游戏是学前期地主导活动.第三,对于学前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基于其重视游戏社会性本质地认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将其游戏理论贯彻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成人对儿童游戏地指导和参与,在与游戏中创造着儿童地最近发展区,在教师、儿童与教学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强调成人对儿童游戏地指导和参与地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越来越多地认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地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些理论观点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于角色游戏社会起源地解释,对于儿童必须在成人地示范、教导下才能改变物体地名称,才能用角色称呼自己地观点,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第二,过分夸大成人在儿童游戏中地作用.第二章幼儿游戏与玩具1.19 世纪初, 福禄贝尔从培养幼儿审美感受力入手, 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地“材料”,使其在观察、欣赏、感受美地存在地同时获得关于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相关概念.2.瓦瑟纳提出借助游戏来增加幼儿学习天分地“游戏-询问-再游戏”课程建构模式.3. 从外部动作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提示:表情;动作(探索动作;象征动作;嬉戏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游戏材料.4.幼儿游戏地结构要素.提示:游戏地可观察地外部行为表现;幼儿地内部心理体验;游戏发生地情景(外部条件因素).5.游戏性体验地主要成份.提示:(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6.幼儿游戏地特征.提示:主动性.指幼儿游戏地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地内在需要.虚构性.即幼儿游戏是在假想地情景中反映真实地活动.幼儿在游戏中, 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 物体地日常意义被忽略, 而取代以游戏中新地意义.通过象征与转换, 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从心理现实到社会现实地对接.兴趣性.幼儿地游戏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化地兴趣支配.游戏地兴趣性通过游戏地内容、游戏地形式、游戏地情节反映出来,对幼儿产生强烈地吸引力.形象性.游戏地形象性体现在声、形、动、情之中.在游戏中幼儿扮演着社会各阶层人物,充分创造人物地形象,仿佛真实生活一样.游戏以生动地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强烈地吸引着幼儿,满足了幼儿地需要.7.游戏促进幼儿地情感发展.提示:(1)游戏丰富幼儿积极地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3)游戏发展幼儿审美情趣和情感;(4)游戏可以消除幼儿消极地情绪情感.8.游戏地课程价值.提示:游戏蕴含了丰富地幼儿园课程价值.游戏是一种适宜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地活动形式,而且游戏本身就是课程地内容.没有游戏,幼儿就不可能实现真正地全面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园课程价值.同时,游戏并不是作为幼儿身心诸方面地发展途径才显示其重要性地,游戏本身是幼儿所需要地,幼儿地发展、幼儿地生活不能没有游戏.缺乏了游戏地幼儿园课程是不完美地,没有游戏地幼儿园课程是不合理地.只有有机地以游戏组织地幼儿园,才能满足幼儿学习地需要、发展地需要,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地价值.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具有基本地位.9. 实现游戏与教学整合地基本路径.提示:(1) 游戏教学化“游戏教学化”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幼儿地游戏, 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 以取得幼儿更好发展地一种策略.即游戏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地形式,在幼儿园游戏中自然地融入教育地因素, 使幼儿在获得游戏体验, 享受游戏乐趣地同时, 实现预设地教育目标.但是游戏教学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与教学累加, 而是在游戏中引入教学地因素, 同时保证游戏地主体地位.(2)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是指在教学地实施过程中, 尽可能淡化教育目地, 强化游戏地手段, 轻结果重过程.即教师突破讲解式地教学方式,根据具体地情景,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使幼儿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 以取得最佳地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完全来代替教学, 而是强调教学应秉持游戏地精神.10.玩具对幼儿发展地作用.提示:玩具逼真地造型便于幼儿理解和认识,对玩具地操作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地观察力、注意力;玩具地各种特征可以刺激幼儿地感官,让幼儿得到各种感官训练,促进感知觉地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周围地世界,训练集中注意地能力,增进感性认识;玩具有利于发展幼儿好奇心,锻炼解决问题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地精神.有地玩具专门用于思维训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并心灵手巧.11.游戏促进幼儿地社会性发展.提示:第一,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地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地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周围地人和事,了解他人地想法、行为和情感;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交往地规则,学习分享、谦让、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第二,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通过游戏,幼儿从不同地角度去考虑问题,发现自我与他人地区别,克服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扮演不同地角色,掌握一些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能学习不同地角色间交往方式,学到一些解决矛盾纠纷地能力,学习调节自己地行为,获得初步地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开始明白怎样与人相处,并慢慢地开始习惯于遵循一些行为规范.第三,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地能力.游戏使幼儿实现了性别角色地认同;游戏使幼儿理解了社会角色地特征;游戏使幼儿增强了社会角色扮演能力.第四,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地道德品质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游戏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游戏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地道德品质.第五,游戏有助于幼儿增强自制力在现实生活中行动地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地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构成地重要方面.游戏是磨练意志地场所,在游戏中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地,需要遵守一定地规则,克服一定地困难,这样就逐步培养了幼儿地自制力和勇敢地精神.12.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地含义是:游戏是除满足儿童基本生存需要地活动(吃、喝、睡)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地活动.游戏是对儿童地生活或生长发展有重要影响地活动.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活动,给幼儿提供各种游戏地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儿游戏地意识和能力,变幼儿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需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尊重幼儿地年龄特征,使各种活动都带有游戏地要素.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地游戏充实进幼儿园地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要用贴近幼儿生活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地方法来组织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愉快地情绪体验.尽量减少不必要地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地现象.教师在对幼儿地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地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地界限,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游戏化地教学活动地组织,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到愉快地情绪、自主地探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必须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地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地时间.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游戏地机会,提供开展游戏地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地长处和获得成功地体验.在自由游戏时间段里,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地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地师幼互动.13.幼儿玩具地教育特点.提示:第一,玩具符合幼儿学习特点,促进感知能力地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地认识过程,整个学前期,幼儿思维地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玩具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形象地特点满足了幼儿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地需要,同时也为幼儿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探索提供了更多地机会.玩具有不同程度地替代性,能从直观替代一直到符号替代,这种替代功能促进幼儿思维表征功能地发展,促进幼儿符号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地发展,促进思维水平从直观向抽象水平方向发展.第二,玩具满足幼儿好奇探索地需要,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玩具具有地低结构性、替代性、建构性、创意性等特性,能深入地发展幼儿地建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操作玩具时,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手脑并用创造出不同地,丰富地造型,玩具这种多变地特点使幼儿有了发现、实验、创造地空间.孩子们以玩具为媒介,手、脑并用,展现和发展创造力.第三,玩具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动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地主要手段,儿童与环境关系地建立、维持与变化均与早期儿童地动作图式地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具有个体发展价值地心理动作能帮助幼儿适应外部环境,促进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促进心理地发生与发展.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阶段重要地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学习对象物质化特点,其学习效果不仅与操作方式有关,也与客体材料地性质特性有关.而玩具中地基本特性为幼儿操作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具有进行操作性教育传递地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对玩具材料进行地操作性学习中,幼儿对玩具材料地操作动作具有心理发生发展地意义,操作方式成为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地开展地操作性学习方式.14.案例分析分析自己地游戏教学和游戏指导案例,深入理解游戏地课程价值以及“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第三章幼儿游戏地分类与发展1.按认知发展进行游戏分类.提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地,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地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 2.按社会性发展进行游戏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分为: • 体育游戏 • 智力游戏 • 音乐游戏
体育游戏
• 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一种方法, 即以游戏的方式组织体育活动。 由教师根据体育目标编制的一种 有组织的游戏活动。
• 特点:健身性、竞技性、运动规 范性
智力游戏
• 是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智力活动, 即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来达到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 育目标。
独自游戏
• 独自一个人在玩玩具,所使用的玩具 与周围其他儿童的不同。
• 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 做什么,也没有作出接近其他儿童的 尝试。
平行游戏
• 仍然是独自在玩,但他所玩的玩具同 周围儿童所玩的玩具是类似的。
• 他在同伴旁边玩,而不是与同伴一起 玩,也不和旁边幼儿交谈。
联合游戏
• 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但开始有较大的 兴趣与其他儿童一起玩,同处于一个集体 之中开展游戏。
• 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分为: • 角色游戏 • 结构游戏 • 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
• 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 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 是幼儿期特有的一种自然性游戏
结构游戏
• 是指运用各种玩具或材料进行 建构活动或造型活动的游戏
• 积木(积塑)游戏、泥沙造型 游戏、玩水游戏。
• 三、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帮助 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 度看问题
• (二)游戏有利于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四、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一)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 极情绪的媒介。
• (二)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并 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如自豪感、美感、理 智感、道德感、自我认同感。
2.二者的联系
• (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 (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 (3)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谢谢观看
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 有玩、游、嬉、遨 • 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
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 • 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
等意思。
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 快速运动是许多游戏词汇的具体 起点。
• 现代欧洲语言将游戏广泛用于某 些轻松的行为和运动。
相似之处
• 都赞成游戏与运动、动作有关。 • 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
二、以游戏活动对象为根据的分类
• 以加维的分类为代表 • 1.与身体运动有关的游戏 • 即身体运动戏,构成因素是感知
觉与运动器官的联合活动。
• 2.以物体、玩具为内容的游戏
• 以对物体的属性、功能的探索、操 作为主要构成因素。又称为摆弄实 物的玩物游戏。
• 3.以语言为内容的游戏
• 以对语言的嬉戏性运用为特征。包括 以声音、节律、词汇、语法等各种语 言要素构成的不同的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
幼儿园游戏
参考书目
•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
• 董旭花:《幼儿园游戏》,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 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浙江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
• 华爱华等译:《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王瑾译:《游戏治疗入门》,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年版
• 时常发生许多诸如借还玩具,短暂交谈的 行为,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 缺乏对于材料、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 划和组织。
• 如果一个幼儿退出游戏,其他人还可以继 续下去而不受影响。
合作游戏
• 几个幼儿在一起围绕一个共同的游戏主题, 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游戏。
• 对于要用什么材料以及已有的材料如何使 用、活动的目标和结果有共同的计划和组 织。
• 玩耍游戏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地 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享受过程体验, 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角色间没有组成 一个完整的整体,少一个人没关系。
• 规则游戏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 方式,参与者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采 取别人的态度,因缺乏一个人而无法 进行下去。
• (3)经验角度的差别
• 在玩耍游戏中,幼儿的经验是零 散的,是对现实生活中别人经验 的模仿和学习,是一种将外在经 验逐步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
第四节 儿童游戏的分类
• 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
• (一)认知的分类 •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
游戏分为: • 感觉运动游戏 • 象征性游戏 • 结构游戏 • 规则游戏
• (二)社会性的分类
• (美)帕顿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角度, 把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 1、偶然的行为(无所事事) • 2、旁观(游戏的旁观者) • 3、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 • 4、平行游戏 • 5、联合游戏 • 6、合作游戏
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
• 活动动机的内源性 • 活动目的的隐蔽性 • 活动过程的松散性 • 活动内容的虚构性 • 活动规则的变通性 • 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游戏是可观察的行为
• 认知行为 • 交往行为 • 宣泄行为
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 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者可引发儿 童兴趣的操作材料。
• 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定。 • 最低限度的指导行为或介入行为。 • 创设友好的氛围,使儿童感到舒适和
• 从行为上:探究是一种相对固定、刻板化的 行为;而游戏是随意的,多样化的具有创新 性的行为。
• 从情绪情感上:伴随探究活动的情绪一般是 中性的,或是严肃的;而伴随游戏的情绪是 积极的。
第二节 “游戏期”现象与意 义
• 一、“游戏期”现象的发现
• 19世纪末 德国 格鲁斯 • 游戏是高等动物“不成熟期”所特有的行
的娱乐活动,没有沉重的任务和负担 之意。 • 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
不同游戏定义列举
• 约翰·胡伊青加:一种完全置身于“日常” 生活之外的、“不当真的”但同时又强烈 吸引游戏者的自由活动;
• 恩斯特·卡西尔:是非功利的、不与任何实 际目的相关的、可以给游戏者带来“快感” 的活动。
• 布鲁纳:游戏是手段超过了目的的活动。 • 皮亚杰:游戏是同化作用大于顺化作用。
• 如猜谜语、说笑话、念儿歌
• 4.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游戏
• 游戏内容是幼儿现实生活经验的反映 • 角色游戏是其典型形式
• 5.以规则为内容的游戏
• 包括有规则的游戏和嬉戏性的游戏
三、幼儿园游戏分类
• 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和外显划分: • 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一)创造性游戏
• 规则内隐,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约 是隐蔽式的,儿童自由度较大 ,自 由创造的余地也很大。
为。
二、游戏的自然适应功能
• 游戏有利于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 游戏是小动物学习的方式
• 游戏有利于动物的社会化

游戏尤其是社会性游戏,是小动物获得
群体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儿童游戏的功能
• 一、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 (一)游戏促进生长发育 • (二)游戏促进动作技能 • (三)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种东西当作另一种东西来使用;“以 人代人”: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 • 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主要 特征是模仿和想象。
结构游戏
• 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 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
• 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 • 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
智力活动。
规则游戏
• 是7~11岁儿童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 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 要求两个以上的儿童参与。
偶然的行为
• 行为缺乏目标,东游西逛,注视碰巧 引起兴趣的事。若周围没有能够吸引 其注意的事物,他就玩玩自己的肢体。
• 这种行为不属于游戏。
旁观
• 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他人游戏,偶尔 和他人交谈,有时候会提出问题或提 供建议,但行为上并不介入他人的游 戏。
• 通常站在距离被他观察的幼儿很近的 位置,可以看到伙伴的行为,听到伙 伴的说话。
表演游戏
• 是儿童按照文艺作品中的情节来 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 活。
• 包括故事表演游戏和歌舞表演游 戏
• 表演游戏相对地对教师的指导和 组织的依存性较强,并且受作品 的制约。
(二)规则性游戏
• 规则是外显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 约是公开式的,儿童必须严格按照游 戏规则开展游戏活动,自由度较小, 自由创造的余地也较小。
• 游戏的语义。 • 游戏的不同定义。《牛津英语词典》
中列出了116条定义。 • 目前学术界有三种游戏定义的取向:
• 游戏意向性特征定义取向 • 游戏行为特征定义取向 • 游戏情境特征定义取向
游戏与探究活动的区别
• 从时间上:探究活动先于游戏活动。
• 从目的上:探究是为了获得信息,而游戏是 为了创造刺激。“这个东西是什么?”—— “我能拿它做什么?”
音乐游戏
• 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 下进 行的,以发展音乐能力为主要目 的的一种游戏活动。
讨论
• 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的关系
专题作业一:儿童游戏发展史
• 分析儿童游戏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历史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的关系, 介绍几种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儿童游戏 活动:该游戏活动的由来,玩法,与 儿童发展的关系,要求图文并茂。
• 活动有分工,角色是互补的,有一到两个 游戏的领导者。
1.二者的区别
• (1)内涵的区别 • 创造性游戏——play(不追求外
在结果的自由玩耍,强调的是自 娱自乐,又称玩耍游戏)
• 规则性游戏——game (是遵守 规则的游戏、追求共同目标的比 赛,强调的是整体的相互关联, 又称竞赛游戏)
• (2)游戏态度的倾向差别
安全。 • 降低儿童疲倦、饥饿、患病或紧张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