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地区方圆结合型古建筑
简述明北京城的建筑风格
简述明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北京城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从古代的皇城紫禁城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历经千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一、古代建筑风格1. 皇城紫禁城皇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官方居所和政治中心,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紫禁城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官衙和庙宇等公共建筑群,内廷是皇帝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
2. 庙宇建筑北京还有许多古老而著名的庙宇建筑,如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等。
这些庙宇建筑通常都采用传统汉族木结构工艺,并在细节上进行精细雕刻和涂彩装饰。
3. 四合院四合院是传统汉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北京城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四合院通常由四面围合的房子和一个中心庭院组成,庭院中种植着花草树木,是家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现代建筑风格1. 高楼大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城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高楼大厦。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俗称“央视大裤衩”),该建筑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造型独特,引起了广泛关注。
2. 奥运场馆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为此修建了许多新的体育场馆和设施。
其中最著名的是鸟巢体育场和水立方游泳馆。
这些场馆采用了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在外形上呈现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形态。
3. 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是近年来在北京城兴起的一种新型建筑。
它将商业、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融合在一起,成为城市中心的新地标。
商业综合体通常采用现代化建筑风格,外观设计大胆创新,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游客。
三、北京城建筑的特点1. 以木结构为主北京城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这是因为中国北方地区树木资源丰富。
同时,木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和透气性,在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宜。
2. 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颜色之一,也是北京城建筑中最常用的颜色。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是中国古代敬神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南部,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祭天之地。
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天坛的建筑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布局和精巧的结构,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首先,天坛的建筑特点之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
整个建筑群体的布局在几何形状上呈现出完美的圆形,象征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从外部看,天坛的围墙是圆形的,以示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在内部,有一个三层的圆形祭坛,分别是圆形的祈年殿、圜丘、祈谷地,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形成层次感。
这种建筑布局力求达到宇宙与人类之间互动的效果,凸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其次,天坛的建筑特点是独创的木质结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被广泛应用,而天坛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采用了优质的木材,如楠木、香樟木等。
这些木质结构具有优良的弹性和稳定性,能够抵御风霜雪雨的侵蚀,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同时,这些木构件经过精巧的加工和榫卯结合,形成了宏伟的建筑形态。
木构件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木工技艺的卓越成就。
第三,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在于其丰富的色彩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搭配,在天坛中也不例外。
天坛的建筑表面采用了多种鲜艳的颜色,如黄、红、绿等,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瑰丽多彩的景观。
这种色彩应用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黄色被视为帝王的颜色,代表皇权和权威,因此在天坛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黄色的应用。
这些丰富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包括对数学和天文的运用。
天坛的建筑群体严格依照数学法则和天文知识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例如,圜丘的直径是祈谷地的约3倍,正好构成了一个黄金分割的比例。
这些精确的计算和布局使得天坛的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和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科学与艺术的并重。
北京天坛地理知识点
北京天坛地理知识点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祈谷丰收的地方,天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天坛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以及历史背景三个方面,介绍北京天坛的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距离市中心约6公里。
它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东临东四环路,南邻长安街,西靠正阳门大街,北临天坛东路。
天坛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与紧邻的故宫、天安门广场等著名景点相距不远,形成了北京市的中心区域。
二、建筑特点1.整体布局天坛的建筑群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
内坛是核心区域,包括有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等建筑。
外坛则包括有圜丘坛墙、圜丘坛墙外围的环绕墙以及东、南、西、北四个角门。
2.建筑风格天坛的建筑风格以圆形为主,寓意天圆地方。
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等建筑均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例如,圜丘坛的顶部是一块直径为36米的圆砖坛,象征着天圆;皇穹宇则是一座圆顶建筑,代表天穹;祈年殿则是一座方形建筑,象征地方。
整个建筑群形成了一个天圆地方的完美结构。
3.建筑材料天坛的建筑主要采用了木材和石料。
建筑的主体结构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如梁柱、屋顶等;而建筑的地基和围墙则采用了青石和大理石。
这些材料不仅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固性,还赋予了天坛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历史背景天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9年至1420年)。
当时的明成祖朱棣为了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决定在北京建造一座供奉祭天的宫殿。
随后,天坛成为了明清两代皇帝祈谷丰收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皇帝都会亲自前往天坛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在近代历史中,天坛曾经遭受过一些破坏和损坏。
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天坛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修复,并于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总结: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京市的中心区域,是游客们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探寻北京老建筑:北京故宫之三:中和殿
探寻北京⽼建筑:北京故宫之三:中和殿故宫三⼤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是封建皇帝⾏使权⼒或者举⾏盛典时⽤的宫殿。
太和殿是三⼤殿中最⼤的宫殿,中和殿最⼩。
中和殿中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年(1420年),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清顺治⼆年(1645年)始称今名,位于太和殿后。
中和殿是三殿中年寿最古⽼的,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就被明朝时候的⼤⽕烧毁过⼀次。
现存建筑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是清朝建筑,其余两个⼤殿均为清朝建筑。
中和殿主要特点有三个:⼀是⽅形圆顶,殿顶是四⾓攒尖,体现的是天圆地⽅理念。
南北三间,东西三间,⼀共九间。
汉有戴德,有书叫《⼤戴礼记》,书中说“明堂九室”。
⼆是四⾯门窗,太和殿、保和殿是南北有门窗,东西没有。
三是体⼩精美。
砖是⾦砖,漂亮。
宝座正好压在中轴线上,彩画是⾦光闪闪。
整个建筑是精雕细刻。
从“中和殿”所处的位置上看恰处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故取名“中和殿”是恰如其分。
三⼤殿从体量上来说,保和殿相当于太和殿的⼀半,⽽中和殿⼜相当于保和殿⼀半那么⼤,虽然它⼩,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精美。
中和殿每边21⽶,⾛廊列柱20根,东西3间、南北3间,总共9间,据说这叫做“明堂九室”,⽽且四⾯都有门窗,南⾯是12扇,东⾯、西⾯、北⾯各4扇,总共24扇,在紫禁城⾥四⾯门窗的建筑还真不多。
屋顶为单檐四⾓攒尖,屋⾯覆黄⾊琉璃⽡,中为铜胎鎏⾦宝顶。
门前⽯阶东西各⼀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
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
中和殿也像太和殿⼀样,⾦砖漫地、宝座压在北京中轴线上、⾦龙和玺彩画,更加独特的是它殿内顶上的明代雕镂彩绘,整个⼤殿是精雕细刻,精美绝伦。
殿内外檐均饰⾦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正⾯龙。
殿内设地屏宝座。
门窗的形制则取⾃《⼤戴礼记》所述的明堂。
避免了三座⼤殿的雷同。
北京故宫中和殿三交六椀槅扇门故宫中和殿屡有游客站到台阶上把着门边窗边往⾥看。
北京圆形建筑
北京圆形建筑北京圆形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几乎成为了北京的象征之一。
这些圆形建筑在设计上独特而引人注目,充满了优美和神秘感。
本文将探讨北京圆形建筑的起源、设计特点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
北京圆形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古代,圆形被视为天地之间的完美形状,代表着和谐和平衡。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圆形结构,既展现了人们对于和平与繁荣的向往,也彰显了中国建筑之美。
北京圆形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这一古老的传统,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古代宫殿和寺庙的影响。
北京圆形建筑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天安门。
天安门是中国现代建筑的象征,也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天安门的巨大圆形拱门给人一种庄严而雄伟的感觉,同时它也是中国人民的象征和梦想的象征。
除了天安门,北京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圆形建筑,如鸟巢体育场和国家大剧院。
鸟巢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场馆之一,也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它的外形如同一个巨大的鸟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给人一种摩登而仿佛来自未来的感觉。
国家大剧院则是一座优雅而现代的建筑,它的外部呈现出流线型的线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这两座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而备受世界瞩目,也成为了北京新的地标。
北京圆形建筑的设计特点鲜明而独特。
首先,圆形建筑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其次,圆形结构的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性,例如提供更好的观赏角度或者更好的声学效果。
此外,圆形建筑通常采用曲线和弧线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流畅性,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与自然的感觉。
北京圆形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吸引着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优雅的设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次,圆形建筑为城市的文化活动和演出提供了独特而先进的场地。
古建筑 方和圆的运用
古建筑方和圆的运用
古建筑中方和圆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设计元素,它们在建筑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结构布局:
方形结构:方形在古建筑中常用于建筑整体的基本结构布局,如庭院、大殿等。
四方形式代表着稳定和坚固,通常作为主建筑的基本形状。
圆形结构:圆形在古建筑中多用于园林中的亭台、假山、池塘等部分,也常见于宗教建筑中的圣坛或塔楼等。
圆形象征着和谐、完整和永恒,有着一种圆融、无边界的美感。
建筑元素:
方形柱和梁:方形柱和梁常见于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中,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屋顶和上层结构,通常表现为方正、稳重的特点。
圆形柱和拱门:圆形柱和拱门常见于古建筑中的门廊、走廊等地方,其优美的曲线能够增加建筑的优雅和流畅感,也有一种凝重而灵动的美感。
装饰设计:
方形装饰:方形图案、方格、方形窗格等装饰常见于古建筑的墙面、门窗等部分,表现出整齐、规整的美感。
圆形装饰:圆形图案、圆形镂空、圆形窗格等装饰常用于古建筑的装饰细节中,营造出柔和、流畅的美感,也常见于建筑的拱顶、天花板等位置。
宗教象征:
在宗教建筑中,方形和圆形也具有象征意义。
方形代表着地,象征着稳定和坚实;而圆形则代表天,象征着完整和永恒。
方圆相结合,在宗教建筑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方和圆的运用不仅仅是古建筑中的设计手法,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对于自然、人文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
在古建筑中,方和圆的和谐统一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北京颐和园宫殿风格
北京颐和园宫殿风格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座集山水园林与宫殿建筑于一体的文化遗址,颐和园的宫殿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北京颐和园宫殿风格进行探讨。
一、宏伟壮丽的建筑群颐和园的宫殿建筑群分布在湖泊、园林和山岳之间,形成了宛如画卷的美景。
宫殿建筑的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传统手法,注重视觉上的延伸和错落有致的美感。
巨大的宫殿庭院、高大的殿阁和华丽的屋顶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宏伟壮丽。
二、传统飞檐斗拱的应用颐和园宫殿建筑充分展示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在飞檐斗拱的应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元素,用以保护建筑面免受雨水的浸泡。
斗拱则是连接屋檐和柱子的一种装饰元素,起到增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
颐和园的宫殿建筑中,飞檐斗拱的应用既具有实用性,也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美感。
三、层次分明的建筑布局北京颐和园宫殿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建筑布局层次分明。
宫殿建筑从上至下,由山峦、楼宇、亭台逐渐降低,构成了一幅层级分明的画卷。
这种布局设计巧妙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均衡美,给人以美感和视觉上的愉悦。
四、金色琉璃瓦的璀璨光彩在颐和园的宫殿建筑中,金色琉璃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琉璃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经典元素,它们以其璀璨光彩和独特的造型,增添了宫殿建筑的华丽和庄重感。
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月光下,金色琉璃瓦都可以闪耀出迷人的光芒,给颐和园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诗意。
五、宫殿建筑的寓意与意境颐和园宫殿建筑的设计寓意丰富,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意境。
例如,宜芸馆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长廊则代表了福寿的象征,寿康宫则是皇帝祈求长寿的地方。
这些宫殿建筑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将人们带入一种秩序和和谐的世界,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神内涵。
总结:北京颐和园宫殿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与宫殿建筑的完美结合。
它以宏伟壮丽的建筑群、传统飞檐斗拱的应用、层次分明的建筑布局、金色琉璃瓦的璀璨光彩,以及寓意丰富的意境,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驰名中外。
四合院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四合院形式的住宅.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没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道”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攻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经过明、清两代,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但通风采光都欠理想。
而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的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北京天坛外观结构 白话文
北京天坛外观结构白话文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北京市东南部,是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的一座宏伟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占地面积约为273万平方米,主要由祈年殿、圜丘坛和祭器厅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呈圆形,建筑布局非常精致且独特,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杰作之一。
天坛的主体结构是由三层圆形台基构成,最外层是环绕圆坛的围墙,代表着祭天的庄严。
从外往内看,围墙逐渐减低,形成层层退台的设计,对称而又有序。
第二层是一个较低的高台,称为"供坛",上面有一条通道连接祈年殿和圜丘坛。
供坛上方有石阶环绕,可以供人们进入祈年殿。
第三层是成这样标志性圆形的圜丘坛,是天坛的核心。
圆丘坛的外围是一个封闭的围墙,围墙呈圆形结构,象征天圆地方。
围墙周围有四条白石阶梯,通向圜丘坛的顶部。
每条阶梯共有九十九级,代表天人合一的道义。
在下方一层的基座上,有两道城墙,内外圈各七步,分别表示七十年和四十九年这两个重要时间周期。
圆丘坛的顶部是一个圆形坛面,直径32.72米,由高大而又厚实的圆石板铺成,坛面上没有任何花纹和装饰,表面非常平整光洁。
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地宇宙的崇敬和,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对神圣事物的敬畏之情。
坛顶中央正中心有一条精确延伸的十字坛边,称为"天心石",象征着天地交汇之处,是整个坛面最重要的位置。
圆丘坛的周围是一圈环形的青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缠绕的云纹和图案,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栏杆之外是一片广阔的草坪,上面有高大的松树,给人一种宁静和自然的感觉。
除了圜丘坛之外,天坛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祈年殿。
祈年殿位于供坛的东西两侧,与供坛相连,是天坛的核心建筑。
祈年殿内部布局十分精美,主要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
前部是一个庭院,中部是主殿,后部是一座檐柱设计的小亭子,非常具有特色。
总的来说,北京天坛外观结构设计独特精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通过层层退台的建筑布局和神圣庄重的氛围,天坛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崇敬和对神圣事物的敬畏之情。
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建筑除了满足人们这风避雨的需要之外,也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存需要与审美意识,也有着不同的择居方式。
但可称之为贯穿整个历史、遍布全国各地的建筑布局,就只有四合院了。
提起四合院, 人们首先想到还是北京的四合院。
这大约要从元代谈起,元代大都(即现在的北京)的城市规划是十分严谨的,当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称赞大都的城市地面规划整齐,街道有如棋盘。
这棋盘式格局的形成,是由于整个城市是由若干大街、小街、胡同切割而成的,而且街道的宽度亦有严格规定:大街宽24步(约37.2米),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
街道和胡同都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胡同两侧便是民居,所以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规整。
另外,北京四合院内的布署也十分讲究,除具备四合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在建筑结构与装饰上,都融合了经济文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居形式。
能全面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居住观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人们往往把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
最简单的一进院可仅由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大门及围墙组成,这种格局是因为宅基地较小。
有些更小的院落甚至只是三合院(即仅有三面房屋),但无论大小,每一宅院总是四面合围,自成独立体系的——一个宅院住一户,并非现在的大杂院。
四合院除了由上述各部分组成外,其选址和院内各单体建筑的布局都要按风水理论设计。
总之,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宗族观念。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宗族、等级、阶级等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
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分析
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分析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对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北方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北方的古建筑以京津风格为主,代表性建筑有北京故宫、北京天坛等。
北方古建筑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严谨稳定: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建筑结构需要具备较高的稳定性。
因此,北方古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墙体厚实,建筑重心低,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 斗拱造型独特:北方古建筑的斗拱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
斗拱起到加强建筑结构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建筑的外观,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3. 四合院布局:北方古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是四合院布局,即中间一个庭院,四面围绕着屋舍。
这种布局形式符合北方地区的生活习惯,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安静的院落空间。
二、南方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南方的古建筑以江南水乡风格为主,代表性建筑有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南方古建筑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木结构建筑为主: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光线充足,适宜于木结构建筑的建造。
南方古建筑以木质结构居多,利用独特的木作手艺将建筑打造得精致而富有艺术感。
2. 建筑与水的结合:南方地域的河流湖泊众多,古建筑常常与水相依相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比如苏州的园林,通过湖泊、池塘与建筑相连,营造出水墨画一般的美景。
3. 窗棂与画框相似:南方古建筑的窗棂造型往往与中国画中的画框相似,采用竹木雕刻的方式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西南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西南的古建筑以川滇藏风格为主,代表性建筑有成都武侯祠、丽江古城等。
西南古建筑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邛突筑基:西南地区地势多山,地形复杂,古代建筑在山地建设上采取邛突筑基的方式,即在山坡上开凿平台,利用石块垒砌形成建筑基座。
天圆地方——中国古建筑之
天圆地⽅——中国古建筑之“‘天圆地⽅’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对宇宙天地的最初认识,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思想。
‘天圆地⽅’的宇宙图式具有⼀种极具意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中国⼈对⽅圆的喜爱可以说不⽌⼀点点,把对⽅圆形式美的理解还应⽤在各种建筑构件中,以下就谈谈‘天圆地⽅’观念在这些建筑构件中是如何体现的。
”“天圆地⽅”观1.柱础柱础⽆论是在皇家宫殿建筑还是在民居园林中都不少见,柱础是垫在房屋柱⼦下⾯的⽯料,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柱⼦所承受的房屋重量通过柱础均匀地传递到地⾯;⼆是避免⽊柱直接接触地⾯,从⽽阻隔⼟地中的潮⽓直接侵蚀⽊柱。
柱础柱础就总体造型看,除了标准的圆⿎式和基座式外,⼤多是上下两层或更多层的组合式,⽐较常见的就是圆⿎加⽅座组合⽽成,就这种形式⽽⾔也是多样的,⼀般在圆⿎下⾯的⽅座上做出了些许变化,如上圆⿎下⽴⽅体型,上圆雕仰莲下⼋⾓形底座、上圆⿎中间圆雕仰莲下呈变体须弥座等等,但其整体的基本形都是上圆下⽅式的复合式柱础。
圆⿎置于⽅座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化“天圆地⽅”的⼈⽂内涵。
抱⿎⽯2.抱⿎⽯抱⿎⽯属于门楼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门重要的装饰构件,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抱⿎⽯,⼤多是⽅形的门枕⽯和圆形的抱⿎两部分组成,其基座有的是正⽅体⽯块,有的是须弥座式或变体须弥座式,基座上再放置圆形⽯⿎。
圆形⿎可与下部⽅形基座构成“天圆地⽅”的造型关系,⼀圆⼀⽅的上下分布,造型样式颇为灵活,还能够显⽰主⼈的尊贵与地位,这与中国⼈的⽅圆造物观联系甚密。
古建筑门侧抱⿎⽯分析建筑中“天圆地⽅”观念所传达的象征表达建筑作为⼈⽣活所需的空间,与⼈的思想活动息息相关。
⼈们在创造建筑的过程中,将⾃⼰对⽣活的各种观念、不断积累的建造经验以及对于美的理解都融⼊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本⾝不再只是满⾜⼈们物质需要的对象。
在⼀定程度上,建筑也成为了⼈们寄托精神的载体,具有了深刻的内涵。
中国⾃古就有“天圆地⽅”的观点,⼈们将这⼀观点⽤在了建筑上,就出现了⼀些⽅圆套⽤的建筑布局和建筑构件、样式。
颐和园的设计原理
颐和园的设计原理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面积达到了290多公顷。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颐和园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独特的设计原理而闻名于世。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颐和园的设计原理。
首先,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一是融汇自然与人工景观。
颐和园充分利用和借鉴了自然景观的瑰丽美景,如长长的廊道与湖泊的相互映衬,山峦与湖泊的独特结合等。
同时,颐和园也大量采用了人工景观,如巧妙构造的山石、精美的雕塑、亭台楼阁等。
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使颐和园更加美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艺术效果。
其次,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二是注重空间布局和景点的疏密有致。
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具有层次感和流线性,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将不同景点巧妙地连接起来。
例如,长廊与湖泊的组合、山石与建筑的呼应等,都展现了空间布局的巧妙之处。
此外,颐和园中有许多著名景点,如十七孔桥、寿皇殿、万寿山、琼花园等,它们的分布疏密有致,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有序地欣赏各个景点,增强了游览的连贯性和逐渐递进的感觉。
第三,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三是注重水景的应用和规划。
颐和园位于长颐河和昆明湖之间,水资源得天独厚。
设计师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水景布局在整个园区。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基本都围绕着长颐河和昆明湖展开,例如长廊、石舫、万寿山等都倚水而建,形成一幅幅别有情趣的水景画面。
水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美感,还起到了降温、净化空气、增加湿度等作用,使得颐和园成为一处宜人的休闲旅游胜地。
第四,颐和园的设计原理之四是突出重点、注重细节。
在颐和园中,有一些特别突出的重点景点,如万寿山、寿皇殿等,它们在整个园区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颐和园的每个景点都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建筑的雕刻、亭台的独特造型、花园的精心设计等。
设计师们在每处细节都做足了功夫,使得颐和园在整体上既有了规划和布局上的统一性,又有了细节上的精致之处。
【古建文化】中华古建文化之京派
【古建文化】中华古建文化之京派京派古建筑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建筑风格。
作为曾经六朝都城的北京,有着雄伟壮丽的宫廷建筑,更有皇城脚下独具特色的四合院,二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如今颇具历史特色的京派建筑。
四合院四合院其实是中国一种比较传统的合院式古建筑形式,它大约诞生于西周时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一般是以正房、倒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其以多样化的类型分散于中国各地,明清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在北京逐渐得到完善和提升,后来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建筑风格。
到了今天,我们一说起四合院,一般都特指最为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是北排的庭院,其院落宽绰疏朗,人们在此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同时四合院四面房屋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方便。
与南方庭院形制高窄的天井院落不同,北京四合院内院方阔,光照充足,这也决定了京派四合院拥有与南方庭院柔情不同的庄重与尊贵。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远近闻名,是因为它不仅为居住建筑,更加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装修设计是极其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面积、尺度,都要结合建筑装修风水理论来进行。
除去传统建筑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古建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四合院凝聚世代居住京城脚很儿下的人们的共同的记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内亲切宁静,有着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
闲暇时刻,邀三五知己在院中,围坐小桌前,把盏言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恣意!宫廷建筑除四合院外,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颐和园建筑特色
颐和园建筑特色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颐和园的建筑特色,领略这座园林的神秘之处。
1. 尊重自然的理念颐和园倡导的是尊重自然的理念,古人讲究园林设计要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而不是人为的修饰。
颐和园中的池塘、山石、树木等都是自然存在的,园中的建筑物也被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
2. 庭院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颐和园的庭院与建筑的结合是其建筑特色的关键之一。
园中的宫殿、亭台楼阁、廊道等建筑物都紧密地与庭院相连,相得益彰。
游人在穿行于园中时,不仅能够欣赏到建筑物的独特风格,还能够感受到庭院的宁静和美丽,仿佛进入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3. 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颐和园内的建筑物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特别是泰庙、宜芸馆、寿康宫等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拱形门窗、琉璃瓦、金碧辉煌的装饰等元素,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
这些建筑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即便经历了岁月的侵蚀,仍然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4. 水上建筑的独特魅力颐和园的建筑特色中,水上建筑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园中的长廊、亭台等建筑物常常建在水上,其美妙之处在于建筑与水景的完美融合。
水面上的倒影和建筑物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游人可以在长廊上漫步,欣赏水中荷花的绽放,感受水景带来的宁静与愉悦。
5. 浓郁的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园中的建筑物大多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为主题,例如八大美人和长廊中的彩绘故事等。
这些建筑物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在游览颐和园时,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园林景色,还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颐和园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园林,其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都是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从建筑与庭院的完美结合到水上建筑的独特魅力,再到古代建筑的艺术精髓和浓郁的文化内涵,颐和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北京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北京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作为人的生活所需的空间,与人的生活活动息息相关。
人们在创造建筑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各种观念、不断积累的建造经验以及对于美的理解都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本身不再只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对象。
在一定程度上,建筑也成为了人们寄托精神的载体,具有了深刻的内涵。
1、北京建筑中人文观念的体现。
“建筑表述的是隐含在建筑设计者深层的观念形态,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文化的系统意义”.北京的建筑也从各方面体现了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
首先,北京建筑中“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春秋时代的老子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这正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指明了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根源,这正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述。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者秉承这一思想,在建筑中融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使建筑成为不只是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还成为了自然的象征。
中国自古即有“天圆地方”的观点,人们将这一观点用在了建筑上,就出现了一些方圆套用的建筑形式。
在北京的国子监中,既有一明显的建筑——国子监辟雍。
“乾隆四十八年,皇上始命于国子监营建辟雍,……又北为圜河,中叠石为方基,其上建辟雍殿七楹,周阿重檐,户牖洞达,翼以崇廊,四出陛,六级”。
方形的辟雍殿建在环形河水之中,正是“天圆地方”思想融入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
“天圆地方”是人们对于宇宙的朴素的认识,对于自己所生活的一块“方地”,中国的古人也有独到的看法,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将空间分为东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人所处的中位,即形成了五行说。
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了五种物质并有相对应的五种颜色,东为木属青色、南为火属赤色、西为金属白色、北为水属黑色、中为土属黄色。
东南西北四方位又分别有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守护。
中国传统建筑的方位、颜色等均受到了五行学说的影响。
这一点,我们从北京的建筑中就可以明确的看出来。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五行八卦部位决定的。
天坛公园设计风格分析报告
天坛公园设计风格分析报告一、概述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座古代的宫殿式建筑群,也是一座融合了歌舞、音乐和文化的公园。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约273公顷,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
本文将对天坛公园的设计风格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建筑风格天坛公园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宫殿建筑和圆形建筑。
1. 宫殿建筑天坛公园内有一座主体建筑——祈年殿,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宫殿风格。
祈年殿是一座三层木结构建筑,高达38米。
整个建筑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飞檐和彩绘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华丽的宫廷气息。
建筑内部有天坛祭坛模型,供游客参观和了解天坛举行祭天活动的过程。
宫殿建筑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朝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圆形建筑天坛公园内的圆形建筑主要包括圜丘和圜丘坛。
圜丘是一座祭天场所,其主体建筑为一个高昂的圆形基座,上面建有三层圆形石台,以及一座金顶的圆形建筑。
整个建筑呈现出纯粹的圆形造型,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圜丘坛是天坛公园内举行祭天仪式的场所,也是一个大型的园林景观。
圆形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间和谐统一的崇拜和追求。
三、园林设计风格天坛公园不仅是一座宫殿式建筑群,更是一座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园林的公园。
其园林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元素丰富、布局合理、线条流畅和植被繁茂。
1. 元素丰富天坛公园内有众多的建筑、湖泊、假山和花坛等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
建筑元素有宛若仙境的云石墙、古朴典雅的月门、精美细致的承露台等。
湖泊和假山元素则为公园增添了一份静谧和神秘。
花坛和绿草如茵的草坪则为公园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2. 布局合理天坛公园的布局十分合理,将重要的建筑和景点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不同区域。
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建筑和景点形成了一条主轴线,贯穿公园的全长,确保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公园内的道路和小桥也根据景点的位置进行布置,使游客能够顺利地参观。
3. 线条流畅天坛公园内的建筑、假山和湖泊的线条都非常流畅,没有突兀之感。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之阿布丰王创作提起四合院, 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规划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工具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年夜门辟于宅院西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年夜门4间,连年夜门洞、垂花门共17间.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规划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单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年夜自然赐赉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家庭的伦理品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沛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年夜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沛的体现.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分歧位置的宗族成员各自分歧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度有两年夜原则:一是明日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明日,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明日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位置的人.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年夜宗和小宗,都以正明日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需尊奉宗子.同时,年夜宗对小宗有统辖权.而北京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两年夜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长幼有序的宗法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故宫的朝廷于前,宫寝为后,文左武右的规划规划也正合天地之道,阴阳之理.正院的正房是主人住的,也就是老爷太太住的,后面的后院的一排房子是后照房,后照房是少爷少奶奶住的.工具厢房一般是少爷小姐住的.另外还有外院的倒座房是下人住的.在西北角上一般是厨房,一个四合院一般是住一家人.为了标识表记标帜分歧的辈份,在家政的分歧位置,四合院北屋、东屋、西屋尺寸都是纷歧样的,高度也是纷歧样的.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年夜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和辈份.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可谓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北京的四合院不单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品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四合院符合自然规律的结构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天时,有天时,材又美,工又巧,合此四者,才华称为良居,而四合院正是这样的良居.中国人居住的一个空间里边必需包括着一部份没有房子的庭院,这个院子是可以直通宇宙空间的,所以整个人生活在一个和年夜自然非常亲近的一个环境里边,也就是说,上升到哲学观点上,中国人对年夜自然的态度,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人住的是院子.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力典范的写照.这句话也体现出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对门是非常重视的.从年夜门的形式即可看出户主的品级和社会位置,因为历代的典章制度对门是有严格规定的.北京四合院的年夜门,在民国以前无论是样式、年夜、小、颜色或装饰都有严格规定,民国以后才取消.四合院的年夜门分为广亮年夜门、金柱年夜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年夜门开在倒座房的偏东部位,一般占一间房的宽度,但房顶比左右房略高,年夜门两侧的墙壁也向外突出一些,以便装饰.年夜门的空中是被垫高的,这样进入四合院便有步步登高的感觉.固然,年夜门的高度或台阶的层数也要按规定设置,所以旧房子从年夜门就能估计出院主人的位置.广亮年夜门一般是贵族住宅的年夜门.它的年夜门装置在屋脊正下方,即年夜门的通道里外各占一半.门为两扇,门下是门槛,门槛可以抽出,为的是方便车辆收支.一般不吊顶或只在门扇内侧做天花吊顶(称为半吊顶).门扇内外两侧的墙面俗称邱门,分为软心和硬心两种.门扇外设抱鼓石一对(雕成鼓形),抱鼓石是从古代仪仗的形式中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物,一般苍生的年夜门只放长方形门墩一对.无论抱鼓石或门墩都雕有精美图案进行装饰.比广亮年夜门更讲究的是金柱年夜门,即门框和门扇安排在金柱的位置.一间房屋屋脊下的柱子叫中柱,位于最外侧的柱子称为檐柱,在中柱与檐柱之间的柱子是金柱.金柱年夜门的门扇就位于外侧金柱的位置,所以年夜门的外过道浅而内过道深.金柱年夜门的其他方面与广亮年夜门相同,但大都是吊顶的.尤其是门扇外侧的吊顶、檐檩、额枋之间的垫板上常绘有非常精致的彩画.门框和门扇按装在外檐柱的年夜门称为蛮子门.级别比广亮年夜门底,但总体上与广亮年夜门、金柱年夜门是一致的.由于门的位置靠外,所以气势不如前面两种,但门内侧的空间与一间房相等,因而比力实用.级别再底一些的是如意门.如意门是在蛮子门的基础上将门两侧的木结构部份以砖墙取代,砖墙的高度一般到门框,上面仍留有木质构件,或饰以精美的砖雕.以上几种年夜门都占据一开间的宽度,基本属于同一类型,可称为屋宇式年夜门.若年夜门的宽度占不到一整个开间则称为窄年夜门,这种门的前面只留门框和两个门扇,两侧的木结构或砖结构部件都省略了,门内侧的过道也较窄.对一般苍生来说,若经济不太宽裕则建小门楼.这是在院墙上开一年夜门,然后在上部加以装饰,基本上是做一个屋顶的造型,例如元宝脊、清水脊、鞍子脊等.改造后的平安年夜街两侧建了一些类似小门楼的临街院门.不论什么年夜门,四合院的主人总是要尽力美化的,因为年夜门是脸面,它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和社会位置.严格的品级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遗迹却依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就是一部由砖石写就的史书,可以读出许多工具来.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标准,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暗示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住宅装修中有一种最普通、最罕见的图案就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常饰以精美的雕镂和五彩绚丽的油漆彩画.砖雕的题材有鹤鹿同春、子孙万代、玩器博古、文房四宝、富贵牡丹、梅兰竹菊、麒麟卧松等等.戗檐下依次设盘头、枭混、炉口等线脚及荷叶墩,这组雕花盘部经常使用一个花蓝垫花作为结束.吉祥的装饰图案,在北京的四合院中比比皆是,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寓意更加丰富,人们用寿字或桃子图案寓意长寿,用罄的图形寓意喜庆或庆祝,用梅、兰、竹、菊图案借喻清高和超凡脱俗,用牡丹、玉兰暗示高雅富贵……等等.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装饰物在四合院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其丰富、强烈的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的祈求与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它也是幸福、长寿、富贵、志向的化身.而整个四合院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更加显示出智慧、朴素和民风习俗的美.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院中植被讲究颇多,前庭一般种海棠、玉兰等以求“金玉满堂”,后院多种石榴、葡萄等以求“多子多福”.也有一些禁忌:如桃同“妖”、槐同“鬼”,都是不吉之兆.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石榴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盆栽花木最罕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藊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过去老北京人把所喜欢饲养和赏玩的种种植物多称为“玩物”,而很少用时下最流行的“宠物”一词.说起老北京四合院里的“玩物”实在是很多, 年夜致分起来有四类,一是鸟类、二是虫类、三是鱼类、四是兽类.饲养宠物既是老北京人的一种嗜好,也是四合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人们在玩赏宠物之中获得的是一份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使四合院里的生活更富情趣.四合院里的人养鸟儿,图的就是一乐,每天一年夜早,人还没起床,那鸟就先叫早儿了,一声声清脆的叫声,使小小的四合院里布满了生机.说起玩虫儿, 也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乐儿,而且不分位置高低,都有玩趣.虫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受青睐的是蝈蝈儿和蛐蛐儿.北京人饲养金鱼已有数百年之久.因“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所以被视为吉利之物.养鱼既是一种乐趣,更能养性逸情.夏日里以“天棚、鱼缸、石榴树”为四合院里最和谐的景致.在兽类宠物中, 老北京人过去饲养较多的是猫和狗.没有花草鱼虫来增添生气,四合院也就索然无味了.这小小的四合院在封建社会是以家族的伦理品德、宗法观念、品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成绩.。
方圆形建筑
方圆形建筑北京古建筑众多,其建筑平面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十字形和曲线形等,造型丰富多样,其中方圆结合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且在前辈、同仁著述中较少有涉及。
北京地区现存的方圆结合型建筑共有7处(10座)之多,概述如下。
方圆建筑·明堂一、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源流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起源很可能与明堂有关。
明堂是上古至唐代国家礼制建筑的核心建筑物。
其建筑形式就是上圆下方。
东汉桓谭《新论》称:“天称明,故命曰明堂。
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而这个理论在北京大高玄殿乾坤亭中也得到了印证和体现,其上层匾额书“乾元阁”,下层匾额书“坤贞宇”,乾坤恰是天地的代称。
唐代以后,明堂在国家礼制建筑中消失。
但这种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式,则一直流传至明清。
方圆建筑·江山社稷铜亭二、北京地区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概况北京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分别是故宫乾清宫前的江山社稷铜亭、故宫御花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大高悬殿后部的乾坤亭(或称乾元阁)、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的御碑亭、北海琼岛上的善因殿、觉生寺(大钟寺)钟楼以及潭柘寺的楞严坛。
江山社稷铜亭位于故宫乾清宫丹陛两侧,东西各一座,推断为明代永乐时期(1403-1424)铸造。
亭为铜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
铜亭安放在石质基座上,座身雕刻海水江崖图案。
方圆建筑·万春亭万春亭和千秋亭位于故宫御花园东西两侧,相对而建,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造型、构造均相同,两座亭子在明清时期作为佛殿供奉佛像,万春亭至咸丰年间重建后改为供奉关帝像。
亭为木构建筑,上层圆攒尖宝顶,下层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
大高玄殿乾坤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名无上阁,清代乾隆朝改名乾元阁。
明代时供奉嘉靖皇帝玄修像(称象一帝君)。
此亭为木构建筑,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上下层之间有一层圆形平座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浅谈北京地区方圆结合型古建筑
北京古建筑众多,其建筑平面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十字形和曲线形等,造型丰富多样,其中方圆结合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且在前辈、同仁著述中较少有涉及。
笔者在古建筑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现存的方圆结合型建筑共有7处(10座)之多,在此概述如下。
一、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源流
方圆结合型古建筑的起源很可能与明堂有关。
明堂是上古至唐代国家礼制建筑的核心建筑物。
其建筑形式就是上圆下方。
东汉桓谭《新论》称:"天称明,故命曰明堂。
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而这个理论在北京大高玄殿乾坤亭中也得到了印证和体现,其上层匾额书"乾元阁",下层匾额书"坤贞宇",乾坤恰是天地的代称。
唐代以后,明堂在国家礼制建筑中消失。
但这种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式,则一直流传至明清。
大高玄殿乾坤亭
二、北京地区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概况
北京现存方圆结合型古建筑分别是故宫乾清宫前的江山社稷铜亭、故宫御花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大高悬殿后部的乾坤亭(或称乾元阁)、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的御碑亭、北海琼岛上的善因殿、觉生寺(大钟寺)钟楼以及潭柘寺的楞严坛。
江山社稷铜亭位于故宫乾清宫丹陛两侧,东西各一座,推断为明代永乐时期(1403-1424)铸造。
亭为铜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
铜亭安放在石质基座上,座身雕刻海水江崖图案。
万春亭和千秋亭位于故宫御花园东西两侧,相对而建,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造型、构造均相同,两座亭子在明清时期作为佛殿供奉佛像,万春亭至咸丰年间重建后改为供奉关帝像。
亭为木构建筑,上层圆攒尖宝顶,下层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
大高玄殿乾坤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名无上阁,清代乾隆朝改名乾元阁。
明代时供奉嘉靖皇帝玄修像(称象一帝君)。
此亭为木构建筑,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上下层之间有一层圆形平座层。
碧云寺御碑亭位于金刚宝座塔前,左右各一座,形制相同,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亭内竖立乾隆御制碑。
亭为砖石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六角形。
北海善因殿位于琼岛的白塔南侧,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内供奉藏传佛教护法神大威德金刚。
殿为琉璃材质,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方形,下层周匝饰琉璃小佛像。
觉生寺钟楼位于寺院轴线最北端,建于乾隆年间。
钟楼为木构建筑,上层屋身为圆形,
屋面出八条垂脊、宝顶,下层为方形,悬挂匾额"华严觉海",内部悬挂永乐大钟。
潭柘寺楞严坛(20世纪50年代拆除后构建封存)位于潭柘寺西路,建于明代。
殿为木构建筑,上层为圆攒尖宝顶,下层为六角形,台基为六角形石质坛台。
碧云寺金刚宝座前碑亭
三、方圆结合型古建筑时代、用途和特征
这些方圆亭的建造年代,从明代前期至清代中期,尤其以明代嘉靖年间和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最多。
这种建筑类型使用在宫殿、园林和宗教(佛教和道教)建筑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其使用功能上,故宫的江山社稷铜亭是作为供奉江山社稷之神,具有象征性和礼仪性。
故宫御花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是两座园林对景的建筑,具有欣赏功能,同时兼有佛殿功能。
大高悬殿乾坤亭、北海善因殿则是作为供奉塑像的宗教殿宇使用。
其中,北海善因殿兼有欣赏性建筑的功能。
而觉生寺钟楼则是作为悬挂永乐大钟之用。
可以说,这种形式的建筑使用功能也比较广泛。
材质上,江山社稷铜亭为铜质,北海善因殿为琉璃质地,碧云寺御碑亭为砖石,其余均为木构建筑。
其材质也是包罗了中国古建筑几乎所有材质。
值得注意的是,明堂是唐代以前儒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礼制性建筑,如武则天时期就建造了恢弘的明堂建筑--万象神宫。
唐代以后这种形式的神圣性慢慢弱化,而明清时期将这种形式使用到了多组建筑中,有的甚至是较低等级的建筑(如碑亭)之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建筑形式的普及化。
但是,这种形式还是仅仅使用在皇家建筑中,仍然具有较高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