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题.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模拟题 2
八、周而不比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
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
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参考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
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
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十一、诲人不倦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
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 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
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
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答: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
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参考答案:“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 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
识。(2 分)
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
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
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
么?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
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
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
参考答案:(1)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
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
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
(2)如何评价? A 在述和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准确的方向不
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
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B 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
离开了这一点,就会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取得成功。 C 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
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但对资料的选择和整
理中要渗透整理者的观点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述也是一种作。
(5)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 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 分)
参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
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
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24 题4 分,第一个采分点 1 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 3 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
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