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复习第八讲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备课人冀文杰年级:高三导学案编号8 课时1

一、教材分析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变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复习课教学中,该内容是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整合与运用的良好章节,是地理基本理论和指导实际运用的衔接点,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该章节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能培养学生实际观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对该内容理解程度的深浅、应用娴熟与否将直接影响与地形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对地形形态有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知识不够系统。高三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材料分析的方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三、课程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4、激情投入,享受地理研究、学习的乐趣。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说出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比较解释各种外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3识别常见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材料的分析,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地貌等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形成“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各种地貌展示让学生观察图片与地图时能体会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地貌类型的外力作用。

难点: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具体过程、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歌曲《黄土高坡》导入,本地所处的黄土高原以风力堆积形成的,现今千沟万壑的形态又是因流水侵蚀造成的为解答,引出外力作用的教学主题。

过渡

本节授课思路是由三个环节构成的:一、解读考纲明知考向

二、夯实基础原理归纳三、合作探究典例剖析

教学环节一

解读考纲明知考向

知考纲、明考向、理线索,了解命题规律。

教学环节二

夯实基础原理归纳(学生课前预习后,回答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部分)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等。(以提问学生的形式梳理知识)

师:请同学们绘制示意图来归纳总结本节知识。

生:绘图理解思考并记忆。

教学环节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地理概念的区别

学习风化作用。以图片展示岩石在风吹日晒及生物作用下被风化破碎的实例,形象直观的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最后经学生合作探究后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风化作用。重点强调:地理概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课后积累地理概念。如: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

【合作探究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学习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重点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例展开。通过展示图片与问题设问方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并且联系必修三区域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师在难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同时注重析图解题的技巧,特殊地貌的分析,如河岸沙丘。

【合作探究3】景观图的判读

通过图片材料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态特征及成因。强调景观图的判读:

第一步,判读景观图表示的地貌类型。1.根据地貌形态判断。2.根据地貌所在地区进行判断。

第二步,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1.根据地貌形态明确形成该地貌的主

要地质作用是外力还是内力作用。2.观察景观的特殊之处,分析发生过

的地质作用。3.根据地貌所在地区的气候等特征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

类型。

教学环节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环节三典例剖析典例剖析

[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

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

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

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

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命题立意本题以贝壳堤的分布与形成为背景,考查河流与海水的堆积作用对地貌形成过程的具体影响,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侧重考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答案(1)C (2)B (3) D

答题反思

第(1)题,学生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准确,抓住题干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第(2)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岸线是如何远离贝壳堤的,主要是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