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
如何在农村地区保护土地权益
如何在农村地区保护土地权益引言在农村地区,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土地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仅是维护农村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政策引导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农村地区保护土地权益。
法律保护合法合规的土地交易和土地使用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
为此,需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权益的保护主体和具体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保护手段:1.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明确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其合法权益。
2.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确立公正、合理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同时,要建立起法律援助机制,确保农民能够获得有效的法律援助。
3.土地使用权转让限制:制定土地使用权转让的限制性条款,遏制非法转让和乱占乱用土地现象,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4.乡规民约:在农村地区,制定乡规民约,规范农民之间和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土地交易行为,提高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5.监察机制:建立土地权益监察机制,定期对土地权益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土地利用和土地承包经营,促进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策引导措施:1.土地确权发证:对于尚未确权的农民,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土地确权发证工作,确保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得到法律保护。
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和增加收入。
3.增加土地流转市场透明度: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土地流转价格和交易信息,提高土地流转市场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4.鼓励土地经营主体多样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和土地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增加农民土地收益。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措施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措施近年来,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土地维权渠道等方面阐述相关的安全措施。
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权确认机制,确保农民的承包权得到明确和稳定的法律保障。
其次,加强土地承包权的流转管理,防止违规流转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同时,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提供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能够有合理收益。
二、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土地征收是为国家发展需要而对农民土地产权实施的强制性收回。
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程序。
首先,应确保征收补偿价格公开透明,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损害农民的利益。
其次,加强征收补偿资金管理,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支付给农民。
同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及时解决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问题和矛盾。
三、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土地权属确权登记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大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明确和稳定的法律保障。
首先,加强土地权属调查工作,摸清农村土地权属现状,为确权登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其次,建立健全的土地确权登记程序,简化手续,减少农民办理登记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加强土地权属纠纷解决机构的建设,提供便捷的纠纷调解和仲裁服务,保障农民权益得到及时维护。
四、土地维权渠道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应建立多样化的土地维权渠道。
首先,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建立农民权益保护组织,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维权援助等服务。
其次,建立健全的农民投诉举报制度,确保农民能够便捷地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行为。
此外,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
农民权益保护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农民权益保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民是构成社会基础的重要群体,也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
为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土地保护、农产品收购、劳动权益保障和农民教育培训四个方面阐述这些重要举措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一、土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首先,土地征收需要公正、公平进行,农民在土地征收中应得到合理的补偿,同时他们的合法利益也需要得到保护。
其次,土地流转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和有偿的原则,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保障。
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力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不受侵害。
二、农产品收购农产品收购是农民利益保障的重要环节。
为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鼓励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收购和销售体系。
一方面,政府通过补贴政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农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农民组织开展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值。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劳动权益保障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对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劳动权益的政策。
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实施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一制度要求用人单位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减少拖欠和拖延支付工资的现象。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加强维权能力,使农民工能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农民教育培训教育是提升农民素质、增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力度。
其次,推进农村学校“县域化”建设,保障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政府还组织培训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升职业技能,开展农村文化教育,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土地法中的土地权益保护
土地法中的土地权益保护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权益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地法中,土地权益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基本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对土地权益的高度重视,并为土地主体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机制。
本文将从土地被征收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等方面,探讨土地法中土地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
一、土地被征收补偿土地被征收是指国家依法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收回的行为,征收过程中需要保护被征收人的土地权益。
土地法明确规定,土地被征收应当实行公正合理的补偿制度,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首先,在土地被征收补偿中,必须明确土地征收范围和征收用途,并将补偿费用确定为合理的补偿标准。
具体而言,征收范围的确定应当依法程序进行,并及时告知被征收人;征收用途必须符合国家规定,通过公告和听证等途径,充分听取被征收人的意见。
其次,在补偿费用的确定上,应当参照市场价格和公平原则,确保被征收人在土地被征收后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同时,还应当综合考虑被征收人的社会融资和再就业问题,为被征收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障。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国家将农村土地承包给农民以便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权利。
土地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明确的保护,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可侵犯的。
即使在土地出让、流转或者转让过程中,原承包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不受影响,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稳定。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也得到明确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为30年,国家在土地承包期满后可以续期,确保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犯。
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得到了保护。
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民、农业经济组织或者农村合作社,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土地权利人按照法定程序将土地使用权交由他人使用,以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保证措施
保障农民权益保证措施保障农民权益的保证措施一、土地权益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至关重要。
1.依法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政府应根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合法认定和保护,防止出现非法侵占和强制征收的现象。
2.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加大查处非法流转和恶意夺取农民土地的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提供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土地流转是合法、公平、公正的。
3.完善土地使用权保护机制:政府应加强土地使用权的保护,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稳定和延续性,同时加强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民的收入和利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严格监管农业生产环节: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管,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促进食品生产企业合法经营,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打击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政府应积极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为农民提供直接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稳定。
三、农民劳动权益保障农民的劳动权益保障是确保农民权益的重要方面。
1.建立农民工资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强农民工资支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工资支付制度,确保农民工资的及时支付。
2.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政府应推进农民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农民劳动权益的保护,规范劳动关系,确保农民的劳动权益得到合法保护。
3.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保障,减轻农民面临灾害和风险时的经济负担。
四、农民社会保障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内容。
1.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规范养老金支付机制,确保农民能够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障。
农民权益保护措施
农民权益保护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农民权益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从法律保障、土地权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福利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农民权益保护措施。
一、法律保障法律保障是农民权益保护的基础。
国家通过《农民合法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为农民的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以及农村土地等权益提供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保护。
同时,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普及农民知识产权、劳动法律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农民法律维权意识。
各级人民法院、农村工作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对农村合同、农产品交易等方面的司法监督,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二、土地权益保护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土地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政府应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确保土地权益合法、有序、稳定。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机制,明确承包期限和流转手续,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避免土地权益被侵害。
此外,要加强土地维权宣传,帮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保护意识。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健康问题。
为了保障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权益,政府应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行为,保障农产品的纯度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可追溯。
此外,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宣传,提高农民对农药、化肥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培育农民的安全生产和消费意识。
四、农民福利保障农民福利保障是保护农民权益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待遇,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保障。
保障农民利益措施
保障农民利益措施一、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措施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
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性: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障农民对土地的长期稳定使用权。
逐步建立土地流转和离退土地农民的土地兼并制度,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效益。
2. 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准确记录农民的土地承包面积和使用期限,确保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同时建立土地登记信息库,提供便利的查询服务,方便农民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
3. 加强土地流转和承包合同保护: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权益,打击非法土地流转行为。
对农民和承包经营权主体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登记备案,确保承包期限和权益的合法性。
二、农民收入保障措施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了保障农民的收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
2.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农民组织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延伸,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帮助农民实施科学种植、养殖和经营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农民社会保障措施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重要方面,为了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覆盖农村人口。
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 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
通过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等方式,帮助农民改造危房,提高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安全水平。
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
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规范农村经济活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涉农法律法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涉农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其中包括了一些关于农业和农民的规定。
宪法规定了国家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和分配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另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和扶持政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加。
《土地管理法》是我国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益用权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等相关规定。
土地管理法还规定了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规定了土地承包期限、续期、退出等相关规定,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持久性利用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是我国的一部重要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等方面。
该法律保障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治权和独立地位,保护了农民利益。
《农业法》是我国的一部涉及农业发展的法律,它规定了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
农业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我国的涉农法律法规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地管理、农民权益、农业发展等方面。
这些法律法规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希望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的措施有哪些
保障农民权益的措施有哪些保障农民权益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以下是保障农民权益的一些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民的权益范围和保障机制。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权益维护机构,加强对农民权益的监督和保护,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加强土地权益保护。
土地是农民的核心资产,保护土地权益是保障农民利益的关键。
政府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确保农民的承包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征收和补偿的监督,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得到维护。
第三,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
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力度,建立失信企业名单制度,严惩拖欠工资行为。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产品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农民利益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同时,加强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交易透明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是制约农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农民提供便捷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其融资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应用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加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体而言,保障农民权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政府、社会和农民本身都应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土地征收法保障农民权益
土地征收法保障农民权益土地征收是指政府依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或农民个人土地实施的征收行为。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保障农民权益是非常重要的,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不受损失,享受公正的补偿和利益分配。
为了解决土地征收中的问题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土地征收法。
本文将就土地征收法如何保障农民权益进行论述。
一、土地征收法的立法背景和目的土地征收法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土地征收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
其立法背景和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征收法对土地征收的程序、补偿标准、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土地征收行为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土地征收法对农民权益的具体保障1. 征收程序的规定土地征收法对土地征收的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征收决定的合法性、农民知情权、听证程序等。
该法规定,在土地征收的程序中,必须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这样可以确保土地征收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 补偿标准的规定土地征收法对土地被征收者的补偿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土地补偿费用、安置补助费用等。
该法规定,对于被征收的农民,政府必须给予合理的补偿,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补偿标准的规定,使得农民能够在土地征收中得到公正的补偿,确保其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3. 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的建立土地征收法还建立了农民权益保护的机制。
该法规定,被征收的农民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样可以预防和解决土地征收中的纠纷,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土地征收法的实施效果分析土地征收法自实施以来,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该法规定了明确的程序和补偿标准,使得土地征收更加规范和公正,减少了权益争议的发生。
其次,土地征收法建立了农民权益保护的机制,为农民提供了维权的渠道,增强了其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再次,土地征收法的实施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农村农田基本农田纠纷如何保护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权益
农村农田基本农田纠纷如何保护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权益农田是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权益对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农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农民的权益。
首先,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农民法律知识培训,提供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提高其申诉维权的能力。
其次,要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法律体系,确保农民在农田纠纷中能够依法维权。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田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农田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工作,化解纠纷、维护农民的权益。
同时,需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非法占用、破坏农田行为的打击力度,让非法侵占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此外,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增强农民的团结和组织力量。
农民应当通过建立村民委员会、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
政府应当加大农民组织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农民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支持,推动农民自治和自治组织的发展。
此外,要加强监督和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农田保护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对违法占用和破坏农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农民也应当增强对农田的保护意识,自觉维护基本农田的完整。
最后,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提高农民土地的产权保护。
政府应当加快土地承包制度,明确农民土地的产权归属,确保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得到保障。
同时,要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提供农民土地流转的各种服务,增加农民的收益。
总之,保护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权益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法律监督和政策保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农民应当加强组织建设和守土有责的意识,自觉维护基本农田的完整。
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权益,推动农村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权益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法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期限和保护措施,确保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土地确权登记等方面详细介绍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作用。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民土地经营的基本制度。
根据该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明确的权属性质,农民在合法承包范围内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这样一来,农民在经营土地时就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收益,并且有权决定土地的种植、养殖等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和经营自主权。
二、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流转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
根据法律,农民在合法范围内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互换、租赁等。
这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取额外收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土地流转的规范化也避免了一些非法行为的发生,保护了农民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三、土地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法要求进行土地确权登记,意在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法律保护。
土地确权登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正式、明确的登记管理,有效防止了非法侵占农民土地的情况。
通过登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以公证,不受侵犯。
此外,土地确权登记还为土地流转、资金贷款等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增强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
四、土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农村土地承包法强调了土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根据该法,农民应当遵守土地整治、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定,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也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确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土地流转、实施土地确权登记、推进土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该法保障了农民在土地管理、经营和收益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土地保障措施
农民土地保障措施一、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中国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
该制度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确保农民稳定拥有土地并享有合法收益。
同时,这一制度还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框架,农民可以通过流转方式增加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股分红政策这一政策鼓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城市建设用地,并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这种政策保障了农民对集体经济利益的分享,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农村宅基地指的是农民自住和生活所需的住房用地。
确权登记是指国家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测绘和确权登记,将宅基地所有权明确给予农民,并颁发相应的证书。
这一措施保障了农民对宅基地的权益,防止他人侵占和非法转让农民的宅基地。
四、农村产权制度将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林权、山权等进行确权登记,使农民的权益得到明确和保护。
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入股等方式参与到现代农业经营中,提高收入。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针对农民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经营土地的情况,建立土地经营权有偿退出的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民或农业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六、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流转信息发布、交易撮合、法律援助等服务,促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
七、加大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力度加大对非法侵占、转让农民土地的打击力度,加强土地执法力量,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农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农民对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意识。
总之,农民土地保障措施的重点在于确保农民稳定拥有土地、分享土地利益,并保障其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这不仅能够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乡村振兴。
土地资源保障措施保护农民权益
土地资源保障措施保护农民权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生活与发展的基石,而保障农民权益则是确保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公平待遇和合理回报的关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土地资源保障的措施,旨在保护农民权益。
一、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土地权益。
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对土地承包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将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确保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和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同时鼓励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补偿机制的建立在土地资源开发中,政府或企业需要通过征地或征用农民的土地进行建设或其他用途。
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应建立健全的补偿机制,确保农民能够得到合理补偿。
补偿应包括土地价值、农民失去的收入、资源利用权和环境损失等方面,确保农民能够在土地利用中获得实质性的回报。
三、土地权属登记制度的完善土地权属登记制度是保障土地资源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完善土地权属登记制度,能够有效防止土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多头抵押等问题,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完善登记制度还能为土地交易提供依据,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民的收益增长。
四、土地使用规划的科学制定土地资源的保障还需要科学制定和执行土地使用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规划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农村发展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利益,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民权益的平衡。
五、土地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为保障农民权益,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这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专门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和保护。
同时,要建立农民参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机制,让农民能够参与决策和监督,确保土地资源管理符合农民的利益。
六、农民培训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对于保障农民权益,还需要通过农民培训和扶持政策来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培训,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土地权益的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提升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农村土地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与政策。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以及其对农民土地权益的维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1. 土地承包制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行土地承包制度,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经营。
土地承包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合法土地使用权,保障了他们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土地流转制度为了调整农村土地的规模和结构,国家鼓励土地流转,使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土地流转的公平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例如,流转双方要签订书面合同,并遵循价格市场化原则,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和农民的利益。
二、“三权分置”加强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三权分置”是指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出来,实现权益的主体化,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1. 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但农民可以依法享有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
这一政策确保了农民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 承包权农民通过土地承包合同获得农村土地的承包权,该权利的出现保障了农民长期稳定经营土地的权益,使农民能够依法拥有土地,并进行相应的经营活动。
3. 经营权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是指农民依法取得土地承包权后,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
三、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和补偿成为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痛点。
为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国家加强了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
1. 征地程序和规范国家对土地征收进行了严格的制度规定,确保征地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征地前必须进行合法及公正的土地调查评估,确保征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土地权益保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土地权益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律自颁布以来,在保护土地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土地承包法》的土地权益保护规定。
一、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土地承包权是农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
农民持有土地承包权可以享有承包地的流转、抵押、转让等权益,并且有权选择种植方式和经营形式。
这一规定保障了农民在土地承包中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二、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土地承包法》还规定了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土地承包期限可以续期,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地使用承包地。
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长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三、农民的补偿和利益分享《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当农民土地承包权被侵犯或者损失时,农民有权获得补偿。
补偿范围包括土地承包金、土地流转费用、承包地上非农建设补偿等。
此外,农民还有权享受农田水利、农田利用等项目的利益分享。
这些规定确保了农民在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鼓励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土地承包法》规范了土地流转市场。
法律规定,土地流转应当遵循自愿、公开、平等、有偿、有期限的原则,明确了土地流转的各项程序和约束条件。
这一规定确保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土地权益保护的监督和投诉渠道为了确保土地权益的有效保护,《土地承包法》规定了土地权益保护的监督和投诉渠道。
根据法律规定,各级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承包权的监督,及时处理农民的投诉和举报。
对于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的行为,相关部门要依法进行查处,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乡村振兴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利益,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准确权属登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等方面探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举措。
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石,也是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保障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方法包括承包期限的延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等。
承包期限的延长,可以使农民更有信心和积极性,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可以使农民享有更多的权益保障,确保其土地产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二、土地准确权属登记土地权属的准确登记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土地准确权属登记,可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被侵犯,提高农民的土地保有量和土地的使用价值。
同时,土地准确权属登记可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激发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土地准确权属登记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土地准确权属登记工作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了解土地登记的重要性和好处。
同时,农民也要积极配合土地准确权属登记的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土地权属信息,确保土地登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明确的流转合同条款和规定,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同时,农民也需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了解土地流转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避免在土地流转中遭受损失。
保障农民权益的措施
保障农民权益的措施一、建立健全农民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建立农民维权平台:建立一个专门的农民维权平台,提供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支持,方便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并提供投诉举报的渠道。
2. 完善维权渠道:除了农民维权平台外,还可以在农村地区设立维权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等服务,提高农民权益保护的有效性。
3. 加强维权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农民普及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维权能力。
二、加强土地权益保护在农村地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措施: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流转价格、流转权益等,保护农民的土地产权。
2. 严厉打击土地非法占用行为:对于非法占用农民土地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土地执法力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3. 加强土地权益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土地权益保护的意识,使农民能够合法维权,不轻易被侵害。
三、改善农产品销售环境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改善农产品销售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具体的措施:1.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确保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杜绝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流通。
2. 增加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更多的市场供给,降低农产品流通中的交易成本,使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
3. 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能够自主选择销售渠道,提高收益。
四、建立农民收入保障机制为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民收入保障机制。
以下是实施农民收入保障的具体措施:1.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损失。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问题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对于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流转和土地权属登记等方面,探讨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是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
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中国农村土地管理的基础。
1980年代开始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并确保了他们的农田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一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土地资本,从而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旨在进一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例如,延长土地承包期限,扩大农民的承包权益,使农民可以长期稳定地经营土地。
此外,优化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农民的经营意愿和积极性。
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征收是指政府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依法强制征用。
由于征收面积大、涉及多个农民,因此土地征收与补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政策。
首先,政府在进行土地征收前需进行必要的公示和听证程序,确保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其次,政府必须提供公正合理的土地补偿措施,包括土地补偿费、过渡性生活补助和就业安置等。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土地征收的监督和执法,防止滥用职权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这些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农民通过出租、转让等方式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交给其他个体或组织进行经营。
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律与政策。
政府鼓励土地流转,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成本。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农村土地是中国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农村土地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措施来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为了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根据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经营,农民在一定的时间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保障了他们的土地权益。
政府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具体要求和使用期限。
农民在承包土地时,必须依法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且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合同义务。
同时,政府也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保护,禁止非法侵占、收回和转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土地征收和补偿规定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征收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中国制定了相关的土地征收法律和规定,明确了土地征收的目的、程序和标准。
首先,土地征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政府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履行征收公告、听证会等程序。
农民在征收过程中有权要求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征收结果提出异议。
其次,政府必须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包括对土地的补偿和安置。
农民有权获得公平合理的补偿,包括土地被征收的价格、土地上的建筑物补偿费用等。
同时,政府还要提供合适的安置方式,确保农民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征收影响。
三、土地确权登记制度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的问题,中国在2014年开始实行土地确权登记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农村土地所有权必须进行登记确权,以明确农民的土地权益。
土地确权登记包括土地权属确认和登记备案两个环节。
农民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包括土地承包合同、土地证、土地调查测量表等,以证明自己对土地的合法所有权。
登记完成后,农民将获得土地使用证明,确保了他们的土地权益。
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根据这一政策,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进行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以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为视角熊金才﹡摘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法律确认是集体土地流转的前提,其决定集体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人和利益的享有者,是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基础。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规定不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赋能不足以及农民土地权益法律保障缺失等,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对集体土地的共有权被虚置,农民的土地利益被剥夺。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通过立法确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资格,明晰农民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中的份额,拓展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强化农民土地利益的法律保障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也是城乡协同发展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
关键词:农地;所有权;法律保障On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Land Interes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ReformAbstract:The legal recognition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s the base of collective land transference as well as the base for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s to collective land, which determines the beneficiaries of respective land occupation, utility, proceeds, and disposition. Farmers’ interests on collective land, however, are deprived because of the current law ambiguilty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rights of collective land. To access to justice and to better protect farmers’ right to collective land and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reform current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by means of legal recognization of farmers’ ownership to collective land and clarifing their respective shares to the land.Key Words: farm land; ownership; legal protection我国法律规定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农民集体①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地享有的有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该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即一定范围内(乡镇、村、村民小组)的全体农民;客体是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除外)以及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包括耕地以及与农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土地,如养殖、种植、放牧、农居以及乡村农田水利、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用地。
②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主体为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
其中,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法律制度安排源于集体经济及集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形成于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④其法律渊源是当时中共中央制定和发布的一系列文件。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1954宪法)第8条和第13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实行的是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的土地私有制,以兑现革命时的承诺,实现“耕者有其田”。
但随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跃进(人民公社),农地私有转变为公有,即农村集体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
1962年2月23 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有关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的规定中提出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产权形式。
1962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作者简介:﹡熊金才,男,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与社会保障法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粤台建设用地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12XYJ28)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无地农民的土地意愿与土地流转研究》(项目编号:12BJY086)的部分研究成果。
①农民集体包括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农民集体。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的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包括:(1)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2)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3)集体所有的建筑物、水库、农田水利设施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4)集体所有的其他财产。
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0条。
④1958年8月,依据毛泽东在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关于“人民公社好”的指示,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当年,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对农村土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予以确认,正式确立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均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界定为“农民集体”,经营与管理者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以及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
[1]一、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缺陷现行法律体系中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立法(包括法律和法规)主要包括下列四个层次:(1)宪法与法律。
如《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担保法》、《民法通则》等。
(2)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法规。
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规定》、《耕地占用暂行条例》等。
(3)部门法规、命令和意见。
如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耕地占用税具体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地籍管理几个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对土地权争议处理问题答复的函》等。
(4)地方政府法规。
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有关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规章。
综合分析上述四个层次的法律、法规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规定,无论是宪法还是其他法律、法规均未能明确界定“集体”的概念、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及农民在集体土地中的地位和权益,致使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主体不明确、权利客体范围模糊,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不足,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对集体土地享有的权益法律保障缺失,土地流转过程中国家权利无限扩张,集体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越位与缺位现象严重,农民的土地利益被剥夺。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未界定“集体”概念,未明确集体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其他法律、法规等下位法均秉承了不与上位法相冲突的原则,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下规定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均未能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内涵。
由此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或存在两个以上独立的权利主体,违背所有权的绝对性与排他性。
其中有关土地制度的特别法《土地管理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该法第8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其基本上照搬了《宪法》第10条,未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作更加细化的规定。
该法第10条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主体为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即农村集体土地的“三级经营管理”体制。
《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权主体中,乡(镇)是基层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不属于农民集体的范畴,不是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
其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权主体存在国家利益和农民集体利益的冲突以及地方政府利益和农民集体成员利益的冲突等,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农民土地利益的蚕食难以避免。
村民小组是土地承包经营的基本核算单位(如根据村民小组土地与成员的比例,将土地落实承包到户),不具有土地经营管理和土地流转的决策权。
事实上,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外移使得部分村民小组已不复存在。
因此,在农村集体土地的“三级所有、三级经营管理”体制中,土地所有权人是村农民集体,经营管理权人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其处于“政府职能代表”和“群众自治代表”的冲突之中,其作为农民集体成员利益的代表有待于自治地位的实质性确立。
现有体制背景下,村民自治组织作为村农民集体的意思表示机关也可能沦为乡一级政府的附属机构。
[2]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实质上是分离的,即各级村农民集体作为相应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并不实际占有和使用相应土地,而实际占有、使用集体土地的村集体成员确不享有相应土地的所有权,由此造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从法理上讲,农民集体的成员对相应土地享有共有权和经营管理权(至少是集体成员对经营管理的监督权)。
但由于现行法律对集体成员在集体土地中的地位、权益、权利行使程序及权利保障等规定缺失,个人、集体与国家在集体土地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清、地位不平等,集体成员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处分村集体土地的行为以及国家征收集体土地的行为等失去控制,而其对村集体土地享有的有限使用权(债权性质的承包经营权)因缺乏所有权权能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如被征收、征用的风险,被收回重新分配的风险,被流转而不能获得公平补偿的风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