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冯健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
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复归于朴‛,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和睦的思想可说是有惊人的相似。
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道家的‚与天为徒‛‚道法自然‛的整体自然观,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观,表现了人类文化的深刻智慧,为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提供了智慧的源泉。
美国物理学家J〃卡普拉在《非凡的智慧》一书中说:‚在伟大的精神传统中,在我看来,道家提出了关于生态智慧的最深刻的、最完美的说明。
这种说明强调了一切现象的基本同一和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嵌入。
‛道家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让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而是应该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体育的发展不可否认地被臵于生态环境当中。
道家思想中蕴涵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发挥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使之适应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道家思想使传统体育关注审美性、共娱性、参与性;不重竞技亦不重胜负。
无论输赢,都被看作是对人生经验的磨砺,对社群生活的热爱,对人格完善的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和不断完善。
道家心怀宇宙、关注苍生、顺应自然的观念既有宗教般的终极关怀,又有哲学般的理性智慧。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论述类文本《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上饶2023届高三上7月)
上饶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7月开学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二讲三重比对锁定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三重比对锁定答案一、比对词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常运用以下手段设置干扰项:删(删减定语、状语等,改变原意)、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改(换用别的词语代替,曲解文意)。
因此,可以通过比对词语来快速把握,即看选项在对原文的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语,添加了哪些词语,改换了哪些词语。
改造后是否和原文意思一致。
高考常在以下几类词语上做文章:1.范围、程度词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中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
因此,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总分关系等)是比对的重要内容。
比对关系常常在因果关系上设题。
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文中的观点句、结论句)、论据(说理的依据,如事实材料数字等)、论证(原因材料、条件材料与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因而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等)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一、比对词语1.对下列选项或原文中的范围程度词,分析“考题选项”错误之处。
(1)【原文信息】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2014·安徽高考【考题选项】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2)【原文信息】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2014·新课标全国Ⅱ)【考题选项】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线条之美》答案详解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梁衡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
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
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
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
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
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
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
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
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
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
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
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
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
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
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
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
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
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
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论述类文本:陆邵明《留住乡愁》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论述类文本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
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
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
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
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
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论述类文本阅读《拿去主义》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
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
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
“来而不住,非礼也。
”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
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
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
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
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
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
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
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2019年高考语文练习专题2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含意【高频考点解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
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命题考查,其他考点往往综合考查。
【热点题型】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答案:文章主旨是探讨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 题目:分析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答案: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3. 题目:结合原文,解释“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科技创新能够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 题目: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贾宝玉性格特点有:敏感多情、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对现实不满等。
2. 题目: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主题。
答案:《红楼梦》中的爱情主题是爱情与现实的冲突,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 题目: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为:天下的兴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2. 题目: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忠臣良将,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二)现代文诗歌阅读1. 题目: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
答案:《登鹳雀楼》中的意象有:鹳雀楼、黄河、长江等,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 题目: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答案:①震慑;②敷衍;③踌躇;④悖论。
2. 题目:修改下列病句。
答案:原句:“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了。
”修改为:“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再简单不过了。
”四、作文题目: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以下为作文节选:责任,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不仅体现在国家大事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有责任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员工,我们有责任认真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责任遵纪守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6.【答案】D
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
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
1.(2分)D
2.(2分)发展的历史
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
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
5.(3分)B
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
3.认真阅读
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5.D
6.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四、(9分)
10.(3分)C
11.3(分)【要点】①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
②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
③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2.(3分)【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
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
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五、
15.答: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16.答: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17.答: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解析:此道题有些难度,如何答好,在于结合文本三例的寓义和分值。
六、答案:5.D 6.C
7.(5分)(1)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正日渐式微,所以需要保护和传承。
(2)①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教育、宣传活动;
②在传统节日开展新的民俗活动,以增加其新的文化内涵;
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
七、12.AE 13.D
14.①特点相同:不问效用、结果、是否满足个人欲望等实用文题。
②目的相同:只求证必然性、普遍性的真理。
③要求相同: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
八、1.C 2.B 3.A
九、12..AD
A只是,太过绝对。
D绝对的服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
扭曲原意。
13、C
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不是迷失我。
14题4分
答:划线句为两句。
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15题4分
答: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
一,创作角度
艺术活动要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
二、欣赏角度
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