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精选】
•
3.材料句。材料句常常是一些事实、
数据,或者某个人物的议论。
•
4.过渡句。过渡句是观点与层次之
间的衔接。如果能准确辨出这类句子,就
较容易弄清论述的层次。
• 如果能辨析出论述类文章中这些句子的 属性,就能更准确、更完整地回答相关的 问题。
趣横生,令人叫绝。
•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
•
三、评论 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
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
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评论一般可分为以下四
种:
• 1.新闻评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思想倾向、社会活动或工 作发表议论的文章。 评论具有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征。评论的 新闻性表现为提出人们当前关注的问题,突出新意,迅速传播。
• 3.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 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阅 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
4.因果混乱。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 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 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 因果关系。
•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 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 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 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 “次要”的一面倒置。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复习
常考点清单一
• 论述类文章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
一、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指导
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指导摘要:一般论述类文章是高考考查学生信息阅读能力的载体。
信息阅读以确认、筛选、整合为手段来准确获取文章信息。
信息筛选的抓手是关联词语和提示语,借助关联词语和提示语来确定句子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然后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做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选择题,要明确设计错误和正确选项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阅读确认筛选整合关联词语提示语设计错误和正确选项常用的方法一、一般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
从选文看,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往往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其内容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请看2011年高考课标卷一般论述类文章内容分类一览表:由上表可看出高考中一般论述类文章涉及的学科门类,教师要提醒学生平时有意识去看一些关于这些学科门类的书籍,进行知识积累。
二、一般论述类文章考查的目的一般论述类文章考查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而是用论述类文章作为“语言载体”,来考查学生对抽象语言的认读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三、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实质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的试题。
信息阅读不同于消闲阅读、浏览阅读,也不同于探究阅读、专业阅读。
信息阅读是以阅读者的知能积累为依托,以确认、筛选、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一种阅读方式。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一、6.【答案】D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1.(2分)D2.(2分)发展的历史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5.(3分)B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3.认真阅读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 米汞柱以上。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 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 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 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 压病……
(二)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进行理解。 1.指代词和文中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2.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3.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4.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能力训练】 1.一般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 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 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这个错误的观点如果 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又 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 提起他们的兴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 有的误解也不无关系。 画线处的两个“学问”的含义是否一样,请解释。 不一样。第一个是学识, 第二个是学和问,即做学问。
2.言语交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交际总是有目的的,为了 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所采用的言语表达更是多种多样。任何 一句话都可以有多种说法。说法不同,效果便可能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说话总是以简单明了、直截了当为好,但当有些意 思不便或不能直说时,则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也不失为 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数学中常常用到恒等变形,如初等代数 中a2-b2= (a+b) (a-b)之类,这种变形看似文字游戏,在数学中却是十分 有用的杠杆,离开了它,有些问题便无法得到解决。言语交际 也是如此。 画线处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跟数学中的恒等变形一样,为了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有时必须 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考点解读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B、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C、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D、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例题: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10江苏卷)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卷)3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07广东)5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
四、方法例解(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3)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解析
环境,又实现可持续发展。
A
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化伦理形态。
• 对应信息(第一段)
•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 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 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A
9
B.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 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 旨。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解析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 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 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 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 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 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 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A
19
D.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科学开发利用自然、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 对应信息:(第五段)
• 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我
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掌握自然
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既保护好生态
文化形态。
A
6
• 2.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天人合一”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 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 的根源。
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一、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考纲解读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相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水平层级。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水平层级为B 级,属“理解的范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水平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
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
/2、命题规律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有助于提升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实行改动、变换等。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技法指导在具体阅读解答每一篇论述类文章的问题时,要做到如下四个步骤: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讲解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字斟句酌,细加揣摩(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答题技巧及模板超全整理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型
李 建 涛
( 登 封 市 第 三 高 级 中学 , 河南 登封 4 5 2 4 7 0 )
科 学 解 析 一 般 论 述 类 文 章 阅 读
摘 要 :论 述 类 文 章 以 理 性 恩 维 为 主 要 思 维 方 式 . 以严 密 的议 论 或 说 明 为 主 要 表 达 方 式 , 具有理论 性强 、 逻辑性 强 、 针 对 性 强 的 特 点 。 文 章 就 高考 语 文 一 般 论 述 类 文章 阅读 试 题 进行科学解析。 关键词 : 一般 论 述 类 文章 阅读 试 题 科 学 解析
向成 熟 。 教师在这一阶段 . 需要教会学生 “ 筛选” “ 整合” 信息 , 抓 住 相关信息 , 准 确草 拟 答 案 , 经过 斟酌 后进 行 书 写 。 学生得分 , 获 得 了 自信 , 有 了成 就 感 。 继 续 进 行 阅读 的兴 趣 就 高 。 笔者 对 学 生进行分项训练。首先 , 训练学生针对短文进行快速阅读 ; 根 据初 次阅读能够快速对 文章短文 大意进行归 纳 : 在 阅 读 了短 文之 后 , 能 够 根 据 相 关 的 主 旨句 提 炼 中 心 思 想 : 结 合 短 文 能 够 较 快 地 分 析 出段 与段 间 的 思 路 衔 接 : 能 够 根 据 段 落 的不 同 衔接, 找 出 整 个 篇 章 的思 路 。 在 指 导 学 生 对 篇 章 思 路 结 构 进 行 辨 析 的过 程 中 , 师 生 共 同探 寻 文 章 思 路 , 总结规律 。 笔 者 让 学 生 通 过 题 文 关 系 的 辨 析 .看 看 文 章 是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对 文 章 的 题 目进 行 阐 述 的 . 学 生能通 过阅读 归纳 为 : 有 先 叙 后 议 的、 有夹叙 夹议 的 、 有 托物抒 情 的 、 有 移步换 景的 、 有 总 分 总 的 、 有 递进 的 、 有 背景 升华 等 . 对 短 文 的 题 目进 行 阐 释 并 延 伸, 从 中 可 以看 出 , 题 目与全 文形 成有机 整 体 , 在 分 析 的 过 程 中理 清作者 的行文思路 。 再 与学 习 过 的 高 中 语 文 课 文 篇 目 进行 对 照 。 三、 迅 速 把 握 现 代 文信 息 我们 教 给 学 生 一 些 迅 速 把 握 现代 文信 息 的方 法 , 比如 “ 题 目提示 法 ” 。 一 篇 文章 的题 日往 往是 全 文 的 点 睛之 笔 . 题 目的 表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文本方法1、掌握论述类文本常识2、标清段数。
3、概括段意。
(1)抓关键句。
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分论点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段落中的其他重要语句,一边读,一边标画以把握文脉。
(2)抓重要词语。
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含提示信息的词语,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
其他如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词,某些指示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等,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对比选项。
(3)理出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本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4、理清层次关系。
(1)梳理句间关系要注意的关系类型。
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
(2)厘清全文论述层次。
论述类文本的论述层次,一般体现在段落关系上,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
对全文段落层次的梳理,可以采用画结构图的方式进行。
5、明了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新课标解读
是 自己 网上排 版 印制 的小 报 。
5 建立 课 外 阅读档 案袋 .
参考 文献
【 黄振 远等. 1 】 中学英语 文学 阅读可 行性和有 效性研 究一 秀学 习 优
课程 ・ 材 ・ 法 … . 0 9( 0 教 教 20 1 ) 学 生将 自己 的阅 读计 划 、读 书报 告 、阅读 记 录 、阅读 心得 、美 者个案及其 启示. [】 昊建华. 2 高中英语课 外阅读 中的档案 袋评 价. 学月刊 ( 教 中学 文摘 抄 和个 人反 思存 入 档 案袋 ,让 学 生在 课外 英语 阅读 的过程 中发
・
2 ・
把教 材里 的阅读 课 真正 上成 “ 阅读课 ” ,而非 纯粹 的 “ 法课 ” 、 语 “ 翻译课 ”以外 ,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让学生真正享受阅 学生通过评论 、漫画 、感想和精彩句段摘抄等形式 ,在专栏中 展示 自己对课外阅读材料 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自办手抄报 ,也可以 读带 来 的快乐 ,从而 完成 课程 标 准规定 的教学 目标 。
一
论 ) 解决 问题 ( 论 )。分析 议论 文 的结 构 ,先 要弄 明 白段 落层 鼓 励学 生 发表 自己的意 见 ,重视 培养 学 生 的创新 精神 。 — 结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整 语 言综 合 运用 能 力 。尤其 针对 一 些短 篇 小说 或 者戏 剧 ,让 学生 扮演 语 的需求及 《 体 发 展态 势不 均 衡 。我们 除了要 更新 教 学理 念 ,按 照新 课标 的要求 其 中 的角 色 ,教师 给 以必要 的语 言方 面 的指 导 。
现 自己的不 足 ,反思 自己 的阅读 方法 和 阅读成 果 。
版 ) [】 2 1 8 J . O 0( )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摘要:论述类文章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严密的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文章就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进行科学解析。
关键词: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科学解析
科学备考是高考闯关的必备武器。
下面我就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进行科学解析。
2013年高考课标卷语文第一小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就无从谈起。
而原文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明,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运用简单比对法,我们很快发现,“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和“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明”明显不是一个意思,至此,我们可确定选项b不符合原文意思。
选项c、d不必考虑,浪费宝贵的时间。
第二小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再看原文最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见《老子》书。
”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
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我们细心阅读,就会发现朱熹指出“或人所称见《老子》书。
”一句给丢弃了,这一丢弃使前后句子衔接强加了因果。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因果连词,辨明误区。
第三小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多有形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在看原文第四段开头:《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具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多有形同相似,可认作是对《黄帝书》的阐发。
我们用辨析法就会发现,“同时”一词前后句子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是选项c中的因果关系。
况且后段文字分析的是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三人与《黄帝书》的关系,不是与《老子》的关系。
2012年高考课标卷语文第一小题: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多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而原文第一段中间则是“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多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修正”和“选择”根本不是一个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小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原文并无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如果要从原文中找到二者的关系,那么“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青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可以作为注解。
这类典型的逻辑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我们平时演练要特别注意。
第三小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我们细查原文最后一段中的“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对照原文和选项比较上的差异,就可以认定d选项错误。
通过对两年来的课标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解析,这类题并不难,关键在于对照原文和选项比较表达上的差异。
论述类文章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严密的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课标卷现在仍以客观形式命题,以“不符合”“不正确”类试题难度最小,只要认真通读原文,筛选要点,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难度不大。
归纳论述类文本失误有八种类型:
1.偷换概念,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
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人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选项特征是: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小,或者增减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2.无中生有,即原文并无信息。
所给选项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选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选项特征是:(1)选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有关,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选句通过另外的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说法。
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
选项特征是: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词语时,注意是否有类似情况。
4.混淆范围,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等。
选项特征是:注意选项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必须、一定、严重、非常等。
5.混淆时态,就是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这一现象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
选项
特征是:要注意选项中一些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6.混淆是非,即肯定与否定颠倒。
命题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特征是:选项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7.混淆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选项特征是: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1)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注意一些该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8.主客倒置,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不合逻辑。
选项特征是:注意比较选项中陈述对象与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总而言之,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平时演练要特别注意,养成认真严密的思维习惯,高考一定会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