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的功利性
教育功利性读书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追求知识、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育功利性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功利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教育功利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功利性的定义教育功利性是指教育活动中,过分强调教育成果对个人或社会利益的追求,而忽视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目标。
这种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分数论英雄。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教师都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过分追求升学率。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手段,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
3. 忽视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生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4. 缺乏创新教育。
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功利性的危害教育功利性对个人、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 压抑学生个性发展。
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个性发展受到压制。
2. 影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为了追求成绩,采取应试教育手段,忽视了教育规律,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3. 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生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4. 影响国家长远发展。
教育功利性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制约了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三、应对教育功利性的措施1.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参考之一,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公平性。
3.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4.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倡导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个人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功利性有着深刻的体会。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教育应以人为本。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功利性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站在三尺讲台上,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功利性教育的弊端,并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下是我对教师功利性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功利性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在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功利性教育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在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爱。
这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关系紧张。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功利性教育容易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过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向高分学生倾斜。
这使得低分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加剧了教育不公。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为了改变功利性教育的现状,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学生的成绩。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个性,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4.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警惕功利性教育的弊端,努力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功利性产生的必然

教育功利性产生的必然摘要:教育功利性问题一再的被人们揭发出来的时候,或许人们已经开始接受这样的快速发展城市里教育的步伐,默认教育的功利性给受教育者带来的种种益处,而且承认由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带来的效益,哪怕这样的快速缩水式的教育不能够发挥到原本的理念,教育功利性的产生已成为必然的发展。
关键字:教育功利性必然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逼着他们学这学那,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而各级各类学校也是这样,招收学生,不是看你品德怎样,学习能力怎样,而是看你数学、英语、作文有没有获奖,音乐、美术、体育……有没有八级十级证书、全国获奖证书。
孩子们从小就为获奖、为拿证书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很打的教育功利性。
儿童学画画,西方国家的家长很少抱有功利的目的。
他们是为让孩子得到精神享受,以及受到艺术熏陶而学画画。
而中国的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会认为这是“白花钱”。
在中国,一提到艺术教育就是学画画、学钢琴,而且一定要考到九级十级才算见到了成效。
可他们不知道,一味地追求多出“成效”、快出“成效”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以获奖、拿证书为目的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危害真是太大了:它使得老师急功近利、家长急于显示、孩子急于求成;大家都不把目光放在长远的未来,而是放在眼前的奖状和证书。
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孩子小时候是个获奖专业户,但一旦长大成人,丧失了作为孩子的年龄优势、技术模仿优势,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是--既成不了优秀人才,也成不了创作人才,甚至连普通人才都成不了。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知识信息每隔2-5年就刷新一次;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界,谁能站在知识的前沿,谁能掌握尖端的技术,谁就能富强发达,领先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
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而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基础,就是教育的竞争。
教育竞争的焦点,就在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
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一方面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一方面又受到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的制约。
教育功利性

教育关注的对象首先是人, 是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所谓发展是指“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过程, 包括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的一切量变和质变”。
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
一味追求功利的教育不利于人的成长,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它使受教育者更看重教育结果而不是过程, 它使实施教育的学校更加看重商业价值而不是探究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已不仅仅是人们求得生存、寻找专门技能的出路, 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 将会不断地改变职业, 所学非所用将成为一种普通现象, 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将成为历史, 于是, 创新、个性、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所必需, 因此学校教育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 淡化功利性,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导致教育过分追求功利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模糊认识。
人们往往从功利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 奉行科学至上, 认为教育传递给学生的就是谋生的技能和生存的方法,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生存。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第三世界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之后, 发表了一份报告《学会生存》, 从题目就可看出报告所传递出的基本理念。
全书在分析了第三世界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现状之后指出“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技术成为儿童、青年和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以帮助个人不仅控制自然和生产力, 而且也控制社会力, 从而控制他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
”这句话体现了这个报告的又一基本理念, 认为教育只要奉行科学至上, 就能解决生存和贫困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多年来, 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三世界仍处在贫困之中, 世界仍然充满了杀戳、不人道和强权, 科学技术并没有把世界引人公正。
美国的世纪年代初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就是对科学至上主义的拨乱反正。
年轻人的教育观念功利主义教育的优势

年轻人的教育观念功利主义教育的优势年轻人的教育观念:功利主义教育的优势在当今社会,年轻人的教育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以功利主义教育为代表的一种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本文将从培养实用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以及促进创新能力等角度来论述年轻人的教育观念中功利主义教育的优势。
一、培养实用能力功利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运用所学。
相对于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和学科内涵的做法而言,功利主义教育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知识解决现实挑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实质上是为了让年轻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职场现实时具备应对的技能和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传统的教育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和狭窄。
而功利主义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职场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使得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更能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提高社会竞争力功利主义教育的另一大优势是能够提高年轻人的社会竞争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年轻人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共识。
而功利主义教育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
功利主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实际应用场景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职场中应对各种挑战。
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的年轻人往往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加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三、促进创新能力在当今世界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创新能力被视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功利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创新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培养创新能力,年轻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场需求,并能够具备在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中做出实质性贡献的能力。
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 读后感

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读后感《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读后感读完关于“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这个主题的文章后,我有很多感触。
读到这里我感觉教育的功利性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教育被当成了一种获取成功的工具,何为成功呢?那往往就是赚大钱、有高的社会地位。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的亲戚朋友经常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这样以后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这本身没错,但其中隐藏的功利性就是学习仅仅是为了以后职业的发展,并没有过多关注孩子自身的兴趣和人格的完整发展。
特别触动我的是文中对于人之为人这个本质的探讨。
我们作为人,不是一个只知道追逐功名利禄的机器。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一味强调成绩和考上名校,那么可能会忽略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灵魂的培养。
我联想到高中时期,班级里很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而学习,日常的文学阅读、艺术欣赏等活动完全被忽略,因为这些事看起来对提高分数没有直接的帮助。
然而,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是滋润灵魂,让人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的关键因素。
在教育功利化的环境下,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应该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应该是培养完整的人,它包括道德、情感、兴趣爱好、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
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还应该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后来我明白了,要剔除教育的功利性并非是容易的事。
这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观念上去改变,不仅仅是家长,还有学校和教育部门。
学校要提供更多多元化发展的平台,而不是只看重升学率;家长也要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去追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教育实验的故事。
在一个秉持自由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学校里,学生们有大量时间参与各种艺术、体育和社区活动,刚开始他们的学术成绩并不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在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并且在后期的学术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正方,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和培养方式上。
首先,功利化
的教育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同时,功利化的教育也使得学校教育变得极为功利,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试图成为一
个有价值的人。
”这句话反映了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问题,过分注重成功而忽视了人的内在价值。
反方,现代教育不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的确注重学生的成绩和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过于功利化。
首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是教育的一部分,这并不代表教育过于功利化。
其次,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开展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典案例,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开设音乐、
美术、体育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这表明现代教育并非过于功利化,而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虽然注重学生成绩和竞争力,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过于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改进。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功利,《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为“功效和利益”; 也有人解释为有功必获利。
人类的任何活动一旦有其目的并达到了目的,便产生了功利性。
人做任何事情,必定有其定因,假若无定向去做的某事情的话,只是因为人们没有觉察到其内在原因而己;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存在着某种功利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比较明显的,或者是隐性的即存在某种潜意识下的功利因果关系。
目的、目标、结果等词语都是功利性的某种表现,由此可以说,人是具有功利性的,没有功利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真实的。
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行为,自古至今,都深深地打下了功利性的烙印。
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升官、发财、娶美女的功利色彩,造就了我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科举制度,把中华文明的封建主义形式推向了一个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极致。
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涌动了一股社会主义新一代学子的读书热潮,这是国家民族主义的功利性色彩作用的必然结果。
现如今,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学生的个人功利性倾向、学校的集团功利性倾向也日益突出,学校办学的企业化、市场化趋向或明或暗在某种程度悄然存在。
种种现象说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倾向自古就有并现实存在。
对教育的功利性倾向,不能作笼统简单的利弊分析,要从功利性的范畴、性质作较深入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从功利性的范畴来看,功利性可分为政治功利性、经济功利性等; 学校功利性还可分为学生功利性、学校功利性、社会功利性等。
从功利性的性质来看,功利性可分为物质功利性和精神功利性两种。
一、政治功利性、经济功利性是学校教育的长久功利学校作为社会的基层实体,不属于党政机关部门,也不属于纯经济部门,称之为事业单位。
其特殊的地位造就了学校功利性的特殊性。
它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人的摇篮,必然要注重发挥其政治功利性作用,把握好教育方针,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替党负责,替国家分忧,替政府解困,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充分就业、高标准就业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谈谈城市家庭教育的功利性-最新教育资料

谈谈城市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前言孩子教育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品质教育,而品质教育又在于家庭,它启萌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这是诸多教育家留给每一代人的宝典,但并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够虚心接受,其实并不是不肯接受,而是懒得接受,她们常常把孩子的品质教育留给学校老师去教育,她们看重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成绩好就拿来炫耀,把孩子捧成神童;成绩不好就打骂孩子,将孩子视为笨蛋,在城市的家庭尤其突出。
从此,孩子的功力心就开始形成,考试得高分成为孩子学习的目的,在学校里,教室卫生很脏,他不会去扫,老师拿着厚厚的作业本走在走廊上,他不会去帮忙,同学摔倒了,没有人去扶他,同学打架、破坏公物都视若不见,因为不关自己的事。
自己的事就是学习好,考高分拿第一,家长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把你捧若明星,所有的光环就会都属于你,认识到这一点,小小的年龄就不会再有单纯快乐的童年了,面对学习,他们心情沉重,担心每一次的考试成绩;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题海战术上,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交朋友,没有时间阅读,没时间博览祖国壮丽的山河美景……从而形成了自私、孤辟、冷寞没有一点生活乐趣和青春激情的书呆子。
1教育的功利性违背教育规律社会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笃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一年级开始,家长们对孩子轮番轰炸,急功近利,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孩子,其实这样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就像跑马拉松,开始时不能把所有的力气都用上,不然最后就跑不动了。
学习也是,开始时过于强求孩子,不断地给孩子压力,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起跑线上虽然赢了,但是却输在了终点上,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长期生活在外在压力下,他的身心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由于长期的功利性教育,导致孩子们的品质教育受到忽视。
一位朋友的孩子名叫小纪,十分聪明,尤其数学方面比较有天分,在上奥数班,小纪妈妈引以为骄傲,每次考试都要将孩子的成绩拿出来晒一晒。
但小纪妈妈最苦恼的问题是孩子经常会跟她闹别拗和生气。
教师功利性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师功利性发言的看法。
在这个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功利性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共同探讨如何消除功利性,回归教育初心。
首先,让我们明确什么是教师功利性。
教师功利性,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违背教育规律,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针对教师功利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不是追求分数。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
因此,我们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质量。
三、加强家校沟通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校沟通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消除教师功利性的关键。
我们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避免单一以成绩论英雄。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启蒙者,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总之,消除教师功利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家校沟通,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教育的功利性

教育不要功利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了。
在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权利,关系和金钱等外在影响之下,我们的教育功利性越来越强,似乎自上而下的我们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我们的教师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功利性精神在经济上大有裨益,但教育上却未免浮躁,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人。
功利性使家庭和学校共同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展,家长、学校对分数的片面追求造成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迅猛发展,各种教育机构竞相大资本投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各种班的招生广告,这样做合理吗?特别是周六、周日,我们的家长还不消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陪孩子去上各种班,不管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反正那是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希望。
孩子的天真烂漫被这些所取代。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视的是考试分数,父母关心的首先是孩子的成绩,学校强调的是学习好。
我们的头脑中早为孩子设定了一条理想道路是:托关系上最好的幼儿园,在学校读好书,然后上理想的大学,能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
学校、家庭、社会都忽视了我们首先是培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我们功利性教育没有重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对人生负责,体悟生命的可贵可爱,从而由珍惜生命转向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培养的学生仅仅会机械地背诵一些死的东西,却不懂得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教育的功利取向封杀了多少个体生命情感的应然生成。
回想起我上学的时候,就是那种所谓应试教育的时期,虽然我们现在“减负”好多年,素质教育也轰轰烈烈地搞了好多年。
但要是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感觉真的很幸福,可能那个时候老师没有评定职称之挣,没有绩效工资之拼,没有不排名的素质测试之累……所以老师脸上的笑容多,老师的耐心多,老师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至少没有像现在的中小学生们那样,我们没有沉重的课程和作业重负,我们不知道各种补习班,我们不在各种竞赛和考试中玩命!那时的我们真正拥有自己广阔的生活空间,现在和同学聚会还都能说起自己的儿时的欢乐,引得聚会的同学开心。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人文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在社会生存的实用知识、技术与能力,通过受教育者的劳动,给社会增加产品与服务等。
可以说,正是教育的功利(或叫实用)功能,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比过去大大增加了。
教育对于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今天的流行语则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回到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教育是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追寻和获得真善美的手段之一。
教育要和谐发展,它的功利与非功利两个方面应当保持适度的平衡。
但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内,我们所目睹的是,功利主义主导了教育(也就是说功利或功利主义在教育内极度膨胀了),教育的非功利性则成了卑微的侍女。
一、过度功利性在教育中之表现如今,功利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占据了主导,通过家长、学校的教育心态就可窥见一斑:就家长的教育观而言,“是否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分数)和上好学校”成为他们为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唯一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
能否有助于升学是家长判断学校、学生活动的唯一标准,“培养创新意识能考上大学吗?孩子就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这就是家长的“心声”。
为了使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家长们还在学校之外给孩子“恶补”,这种心态使得以学生为对象的培训市场异常火爆。
与考试有关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补习自然不用多说,与升学有关的钢琴、奥数的培训也非常热门,虽然中考、高考并不直接涉及这些项目,但学生手握一纸钢琴、奥数等级证书,就可获得加分。
就学校而言,功利性倾向也非常明显,老师是否有能力、能不能晋升职称,主要是看所教班级的成绩好坏。
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教师的“客观”依据,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是用这个法宝来评价学校和校长。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
各地也在搞各项教育改革,各类学校也和科研部门搞了许多课题,但是校长也好、局长也罢,私下吐露出他们的心声:“搞课题、科研,要保证升学率不能滑坡。
教育的功利化现象与去功利化建议

而正常发展的社会是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的发挥,集合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形成整体的发展实力。这样的社会充分尊重知识和教育的强大作用,尊重高学历人才而又不“惟学历论”,更加讲求人们能力(特别是潜能)和素质的发挥,视人才为社会的宝贵资源和强大财富,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不懂得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的人或组织注定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中被淘汰,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知识的闲置时最大的闲置,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当社会惟知识和能力识人用人时,知识的价值才得以凸现,人才的效用才得以发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景象才可以蔚然成风,得到全社会的宣扬和倡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评判体系才是公平合理的,才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因此,我们应当明确和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和读书功利化只是对知识的效用的暂时蒙蔽,功利化对于汲取知识、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都是有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现实面前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国家的各级教育部门在这个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倾向,转换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氛围营造、教育方法更新和教育水准提升上下功夫,在引进教育人才上下功夫,在破解欠发达地区教育难题上下功夫,使教育去功利化,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教育功利化和读书功利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社会的功利化思维。厦门大学打破教育体制常规、打破“非博士不纳”的怪圈,破格聘请只有大专学历的谢泳为文学院教授一事,迅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国内舆论的广泛讨论,本来应该以才能和学识为准绳任用教授,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惟才是举为准绳,就因为谢泳先生的“大专”学历,使这件事广惹争议,闹得沸沸扬扬,不能不说是社会“惟学历论”的流弊,这是社会功利化思维的体现。教育和读书功利化是造成社会功利化思维的罪魁祸首,现实社会经过这些林林总总功利化思维的浸淫,就会发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扭曲,社会原有的价值判断体系、是非评判体系和道德伦理体系就会发生偏移,接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失去了准则,最终形成一个失去规范的人类社会,导致人类社会关系和生存环境的恶化。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思考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思考本文对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为了规避应试教育弊端和功利思想,当前教育应该采取的变革措施,为提升教育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创新性社会时期,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弊端凸显。
如何变革应试教育弊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第一,弄虚作假成风。
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规律和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出现了背离,这种情况下,多数办学者会追求功利利益而舍弃办学规律,弄虚作假之风在功利目标的指引下自然蔚然成风。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学生通过参加创新竞赛和奥赛等比赛是获得功利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这行竞赛创办之初的根本目标是要挖掘在某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人才,从而实现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一些学生力求通过这些竞赛来获得高考加分或者报送名校的机会,使得这些竞赛完全丧失初衷和本心,沦落为弄虚作假的手段。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方面一些比赛中存在着暗箱操作之嫌,另一方面学生上交的科技作品和创新作品也大多不是独立完成的。
第二,扼杀人性。
应试教育和极端功利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地方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教育部门通过指标的形式来考核教育的成果和进行教育的管理,判断学校的优劣和知名度时仅仅以升学率作为参考指标。
这种考核方式看似简单,但是却透露出极其严重的功利思想。
学校仅仅教导学生考试大纲上的知识和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提升学生的分数和成绩上。
这种趋势使得国家的教育方针流于形式,教育系统制定的课程结构变得零散不堪。
部分地区从小学开始就以高考为目标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开设和高考无关的课程,如此的教育体制使得孩子变得老气横秋,在教育中积累了不该有的痛苦、无知和反抗情绪,难以形成生存赖以为继的素质和能力。
在被大量的作业压得透不过气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都被扼杀。
高中教师功利性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高中教师的功利性。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功利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高中教师功利性的认识,以及我们如何克服这种现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一、什么是高中教师的功利性?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高中教师的功利性。
高中教师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功利。
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2. 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功利。
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培养。
3. 教师自身发展过于功利。
过分追求职称、待遇等物质利益,忽视了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4. 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功利。
过分关注教师的升学率、成绩等指标,忽视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
二、高中教师功利性的危害1. 对学生的影响。
功利性教育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考试,忽视了对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2. 对教师的影响。
功利性教育使教师失去了教育的热情和动力,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3. 对学校的影响。
功利性教育导致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4. 对社会的影响。
功利性教育导致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加剧了社会竞争和焦虑。
三、如何克服高中教师的功利性?1. 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3.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加强家校沟通。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5. 引导社会舆论。
功利主义教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关于功利主义教育的看法。
功利主义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功利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功利主义教育的背景1. 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际应用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功利主义教育应运而生。
2. 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功利主义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功利主义教育的内涵1. 实用性功利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市场导向功利主义教育注重市场导向,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3. 个性化发展功利主义教育倡导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
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三、功利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1. 改革课程设置为了适应功利主义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实习、实训、项目等。
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为了提高功利主义教育的质量,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了解行业动态,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是功利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项目等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功利性发言稿范文模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表一番关于教师功利性发言的感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功利性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摒弃功利思想,回归教育初心。
一、认清功利性思想的危害1. 削弱教育质量。
过分追求功利,容易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破坏师生关系。
功利性思想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学生不再信任教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阻。
3. 削弱教师职业道德。
过分追求功利,容易使教师丧失职业道德,损害教师形象。
二、摒弃功利性思想,回归教育初心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
2. 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4. 加强家校合作。
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5.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我们要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警惕功利性思想的侵蚀,坚守教育初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教师功利性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就教师功利性发言这一话题与大家进行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教师功利性发言的现象。
今天,我就借此机会,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教师功利性发言。
教师功利性发言,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满足特定目的,而发表的带有功利色彩的语言。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过度施压、为了争取评优评先而夸大事实等。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师功利性发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
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部分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现象令人痛心。
其次,教师功利性发言还源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一些教师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将个人利益置于教育质量之上。
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教师功利性发言这一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自觉抵制功利性发言。
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成绩。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教育事业,尊重教师,关心学生,让教师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教书育人。
四、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家长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而共同抵制功利性发言。
五、提高教师待遇。
只有让教师在经济上得到保障,才能让他们安心从教,杜绝因经济利益而引发的功利性发言。
总之,教师功利性发言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教育的功利性
谈到教育,我们总是在竭力保护教育的那一片圣土,生怕其被被空气所沾染。
谈及教育功利性,我们更多是从消极方面论证,在许多情况下,戴着放大镜去观察与审视其弊端。
正因式分解如此,教育改革推进速度也尤其缓慢。
比如,在教育改革中,推行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关于助学贷款负面影响的文章见诸报端,好像大多数享受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钻国家政策的空子。
前段时间某大学开设道德银行,后来又在许多地方推广。
人们又担心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做好人好事带有功利的目的,会冲淡做好人好事的意义。
道德银行有如风雨中飘摇的一叶小舟,又将倾覆于舆论的压力之下。
功利在教育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我们应试教育中择优录取,对学生进行排队,不管是品德修养,还是学习成绩,无不打下功利的烙印。
只是我们在口头上没有承认而已。
教育本来就是带有极强的功利性。
自古至今,哪个时代的教育不被打上功利的烙印呢?就是今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多数的读书人。
读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前途命运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
如果不谈功利,教育就缺少了最原始的推动力,教育就会失去最广阔的市场。
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服务于特定时代,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背景,我们不能无礼时代大潮清谈教育。
试想,一个家庭极度贫困的确学生,不对他谈生活,大谈大而空的所谓理想,不是显得太过虚伪了吗?对他们而言,生活才是硬道理。
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摆脱贫困,谋求好一些的生活。
将此作为推动他们学习的原驱动力,何尝不可呢?养在温室的花,将其放在残酷自然环境中接受风雨洗礼,其结局可想而知。
学生完成学业,他们还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假如他们没得到有效的训练,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功利自有其存在的必要。
在市场经济时代,功利主义观念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电视行业各种新产品不断推出,激起人们一潮又一潮的购买欲望。
因为老析们知道,电子新产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用坏,但是市场的空间是有限的,一旦饱和,市场在一定时间内会趋于萎缩,他们的利润空间就会缩小。
为切身经济利益计,厂家不断地推出性能更佳的电视来,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淘汰旧产品。
但在客观上,这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前不久听说山东一个地方在植树造林上推出新举措,允许种植者在一定范围内轮伐,此举一出,这个地方人们造林的积极性大大高涨,植树造林面积大幅度攀升,造成树越伐越多的局面。
这对推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要媚俗,唯功利是瞻,而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要视功利为雷区,不敢越出一步。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接受风雨的洗礼,未尝不是件好事!据说,美国一些孩子在小时候就会玩股票。
我们的学生社会实践走上两个极端,一方面将功利作为一种目的,如勤工俭学,让孩子带点钱来就了事,所谓以资代劳。
只追求结果,不求过程。
一方面只注重形式走走过场。
如在外面去擦擦栏杆,扫扫马路什么的。
学生做的只是环卫工人做的事,只是减轻他们的劳动而已。
劳动对学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对社会也起不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社会而言,并没有产生多大的触动,该怎样还是怎样,一旦学生不再打扫,该脏的地方还是脏,该乱的地方还是乱,并不因为学生的努力而有什么好转。
多次的劳而无功,学生会对劳动的意义产生怀疑。
这对学生健康成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回归教育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引导,这对学生、社会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功利给人以追求、奋斗的目标,给人以奋进的力量;给社会带来文明的风气。
例如,道德银行,我们并不排除部分学生行为带有功利性,但我们应看外在结果。
好人好事,对社会而言,强调的是一种事实,而不是其动机。
况且,天长日久,当孩子们为他人做事变成了一种习惯,功利慢慢地将淡出,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就大大提高了吗?教育的功利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有精神的,有物质的。
有人图精神享受,有人追求物质利益,有人要名利双收。
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投其所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合理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一个人的潜力,激发其创造力。
打开窗户,我们会呼吸到新鲜空气。
任何事物都有春两面性,我们应想办法去完善它,使其以更完美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苍生。
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教育要发展,就要贴近时代,服务于时代,就要勇敢地恢复教育功利的本来面目,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挺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