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教育功利性太强怪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教育功利性太强怪圈《当今教育的极端功利性问题综述》【转】

作者:徐伟 (高中生物四川绵阳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51 发表日期: 2010-07-31 15:47:49

当今教育的极端功利性问题综述

陈宝亭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其产生起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可是,一些教育工作者,恨不得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功利性太强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当今教育的极端功利性

功利性教育,是指抛开对人的心灵、理性的培养,一味强调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或过分看重实用性的唯智主义倾向明显的急功近利的狭隘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功利性的表现。

1、功利的教学质量观。功利化的教育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教育成了智育,学生片面发展。追求大学升学率乃至名牌大学升学率,成了中学教育者的座右铭;面向市场追求就业率,成了大学教育者的指挥棒,形成了“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大学生却在学幼儿园内容”的教育怪圈。在数奥班上,孩子们被异化为解题工

具,思想方法却未能得到发展。在教革和教研中,不少地方和学校,什么东西快就学什么,什么东西时髦就学什么,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实验场,一些该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新的东西又不能长久,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形成比较冷静、严肃和富有智慧的思考。

2、功利的教师观。教师常常面对着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很难反映素质教育的考核指标,同时还有家长与社会评价教师优劣的舆论标准。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价,主要是以他所教授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在关乎他们前程的巨大压力下,为了使自己的业绩不断提高,他们经常是教学负担超载,心理压力过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时间很少,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来是相当困难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的重压下,教师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教师很难有冷静思考的时候,很难在工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体验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3、功利的学生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成绩论英雄,一些早早就能脱颖而出者就成为所谓的“神童”。但是,我们只视“天才教育”为智力开发而非对于一个特殊人才的完善培养。这种评价的狭隘性,一方面挫伤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误导社会的人才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不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不断地用“高分——升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的目标来诱导孩子,或采用超出正常需要的物质赐予的方式,用功利性的手段来强化这种功利性的观念。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发明创造,本应属于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却被许多家

长理解为“不务正业”。家长总是认为只要孩子分数考得高、能升入重点学校,那么,这样的学校、老师才是好学校、好老师。

二、教育功利性的危害

教育追求短期行为,背离自身宗旨和规律的功利倾向,破坏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1、教育的功利取向,使教育失去了理想,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需求。但是,功利主义把教育理想扭曲为“为分数而奋斗”的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时间,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生存的空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压抑而荡然无存,他们也没有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以及对人生进行哲理般的思索。教育功利性的取向,忽视了人的情感价值的培养。从小学到中学,智育是衡量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品德考核并不列入高考范围;升学率是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准,德育往往被忽视。功利主义的观念也深刻影响了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他们也用功利的标准作为评判社会的标准。

2、教育的功利取向,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扎进书海中,以高考为终极目标;惟有学习成绩好才是人才的标准,使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试能力不足。数学家丘成桐说,“在中国,望子成龙的心理更甚。像数学奥赛就搞得太过分了。事实上,数学是做研究,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做别人的题目,而不引导学生去找

自己的题目,这是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一味追求功利的教育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使受教育者更看重教育结果而不是过程,它使学校更加看重商业价值而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功利取向,使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显示:有1/3的中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丘成桐说,“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比其它许多国家要沉重得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材,不惜剥夺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代之以各种课余学习,这让他们痛苦不堪”。另外,孩子读书的积极性应建立在学习兴趣和思想自觉的基础上,单靠功利的物质刺激,尤其是过度的物质刺激,只会扭曲孩子的心灵,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摆脱功利教育的措施

胡锦涛同志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改变单纯灌输式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1、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需要耐心等待。教师应该用知识、民主、科学等人类文明的结晶去熏陶学生,而要他们接受并感悟这一切,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期待的话语,

一个精巧的提示,甚至什么也不说,只是耐心地以一种静静的等待来迎接他的豁然开朗,这就是教育的睿智。陶行知在谈到儿童教育时说,“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须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2、让学生学会生存,让学生自主发展。国际21世纪委员会指出,学会生存的准确含义是“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便是为学会生存开辟道路。教师应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自已决定。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

3、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创新合作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其主题就是以人为本,这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走势,也淡化了教育的功利色彩。素质教育观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观,重视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强调个人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的调动,重视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真正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