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

合集下载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解决措施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和投入,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逐渐明显。

在这种倾向下,一些幼儿园开始过分强调学科教育和功利性培养,忽视了幼儿个体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给孩子们带来了不良影响。

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1. 增加了幼儿课业负担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下,很多幼儿园开始注重幼儿学科知识的教育。

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幼儿园开始给幼儿布置作业,增加幼儿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感到疲惫和无聊。

而课程负担过重,更容易引发幼儿厌学和焦虑情绪,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

2. 忽视个体差异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下,由于时间和人力资源的限制,教师们更容易采用一种“一刀切”的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无法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给那些需要更多关注与帮助的幼儿带来了弊端。

3. 减少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小学化倾向下,幼儿园对幼儿的学前教育越来越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传授的内容通常是高度固定的,无法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也无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这样,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满足,也就难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1. 重视幼儿的综合素质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孩子的同时不应忽视孩子的综合素质。

在各种课程之外,家长和老师应该让孩子参与更多的综合性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比如,游戏中学习、参与集体活动、亲子活动都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强化师资培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偏差。

因此,师资培训非常必要。

教育部门和幼儿园也应该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知识储备,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3. 适度减少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消耗了幼儿的体力和心力,也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减少部分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更多的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如有必要,可以改变每周7天的学习时间表,分配到更合理的时间安排上。

儿童教育的错误观点

儿童教育的错误观点

儿童教育的错误观点儿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新一代的成长和未来。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在儿童教育中得以传播和实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错误观点,并提出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过分关注学术成绩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家长和教育者过于强调学术成绩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衡量儿童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他们追求的是孩子能够在各项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然而,过分关注学术成绩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这种观点容易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他们缺乏自由玩乐的时间。

其次,过分追求学术成绩使得家庭教育更多地转变为功利性的教育,容易忽略孩子的个性和特长。

最重要的是,学术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会限制孩子的整体成长。

相对于单纯追求学术成绩,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应该在培养学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情商等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得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过分保护与溺爱在现代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注,很多时候会产生过分的保护和溺爱。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将孩子包裹在保护之下,不受任何困扰和压力,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然而,过分保护和溺爱的观点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依赖性强。

其次,溺爱容易让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影响他们的自律和自立意识。

最重要的是,当孩子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会无法适应、无法自主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在保护的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能力。

父母应该让孩子适当地面对一些困扰和压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困难的勇气。

这样的教育观点才能使得孩子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过分注重传统教育在某些地区和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即过分注重传统教育,而忽视现代教育的发展。

浅谈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浅谈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浅谈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功利性教育、教育资源不平衡、教师素质不高等。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着功利性教育的倾向。

很多家长和教育机构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和将来的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们只关注幼儿学习艺术是否能获得名次而不注重幼儿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会导致幼儿在学习艺术时缺乏兴趣和创造力,而且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荣誉。

因而,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功利性教育的思维,鼓励幼儿在学习艺术时,能够享受到过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幼儿艺术教育资源不平衡也是一个现存的问题。

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幼儿艺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乡村幼儿的艺术教育难以得到保障。

改革对策之一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保障农村幼儿的艺术教育权益。

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素质不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幼儿艺术教育需要专业的教师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但是目前存在着很多幼儿艺术教育机构招聘不合格的教师,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改革对策是加大对幼儿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加专业教师的聘任和保障。

在改革对策上,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幼儿艺术教育的政策、培养优秀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完善艺术教育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幼儿艺术教育环境等,从而实现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全面改革与提升。

应该加大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艺术教育资源的支持,从制度上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艺术教育。

应该加强对幼儿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

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他们的艺术教育教学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

应该完善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

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

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提醒了我们什么?在中国,读书还用得着提醒吗?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大城市疯狂的择校热,县乡学校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补习班,孩子们恨不得从黎明鸡啼开始,读书读到半夜鸡叫……读书,特别是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

果真如此吗?一件事的黑与白,常常极不分明地搅和在一起。

细一分析,国人的自豪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是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孩子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四年,阅读仅及美国儿童的1/6。

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

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一项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说,43%的孩子“写不出”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有5%表示知道的孩子,却填出了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就是填写正确的孩子,也只是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名……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消解中国孩子阅读的乐趣以及对大师的尊重?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

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指责,同时却都在心安理得:大环境如此,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如果是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吗?何以各地都热衷建豪华的楼堂馆所,而所费无几的社区图书馆却长期付诸阙如?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阅读习惯、败坏阅读品位推波助澜?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为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

家风家教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

家风家教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

家风家教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家风家教是指家庭中的风尚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在一些家庭中,家风家教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优化。

下面将从家风、家教两个方面具体剖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

首先来看家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家庭存在压力过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庭为了生活的良好质量追求过高,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将这种压力传递给孩子。

这种压力不仅使孩子感到焦虑和失望,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逃避、叛逆等不良行为。

一些家庭存在溺爱的问题。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放任孩子任性任意行事,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意识,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

一些家庭缺乏家庭内的沟通和交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缺少亲和力。

针对家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家庭成员应适度释放压力。

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将过高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教育。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家人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增进亲情和友情的联系。

接下来着眼于家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分强调功利性,重视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

有些家长会纠结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孩子的应试能力,忽略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学习厌学的心理。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和方法。

他们没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缺乏引导和启发,无法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为了优化家教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家长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培养。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教育的两个陷阱

小学阶段教育的两个陷阱

小学阶段教育的两个陷阱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小学阶段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他们接受知识、培养习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常常会面临一些陷阱,如果不加以注意和纠正,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小学阶段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陷阱。

第一个陷阱:功利性教育的迷思在当今社会,功利性取向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许多家长和教育者更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优秀与否,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阶段教育中,这一倾向尤为明显。

家长和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的价值仅仅视为取得好成绩的工具。

他们将孩子视为实现自己价值和期望的工具,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这种功利性教育的迷思,容易让孩子产生学习焦虑和厌学情绪。

他们可能会感到身心俱疲,但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为了避免这一陷阱,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要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第二个陷阱:过度保护的误区另一个常见的陷阱是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

在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接触更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历来成长和学习。

然而,一些家长过度关心孩子的安全和成长,不愿让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以至于孩子缺乏独立性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在未来面对挫折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消极情绪。

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要避免过度保护的误区,家长需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责任,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教育中存在着功利性教育和过度保护的两个陷阱。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警惕这些陷阱的存在,确保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小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尽管教育资源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关注和解决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从学习压力、身体健康、家庭教育方面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一、学习压力过大现如今,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由于课程内容和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不少小学生被迫背负沉重的任务。

他们需要应对课业负担过重、竞争压力加剧等困扰。

首先,在传统科目之外增加大量新课程加重了小学生们的负担。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课程设置逐渐扩大,例如信息技术、艺术素养等科目纷纷加入到小学阶段。

这使得孩子们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并在各个科目中保持优秀成绩。

其次,考试评价制度对小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绩点和分数的制度导致了竞争激烈,一些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惜付出一切努力,从而忽视了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小学生们的学习压力。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减少小学生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数量和深度,让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

同时,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考察,还要注重实际应用与创造能力培养。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发现孩子们在各个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此外,将体育、艺术、音乐等课程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中也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做法。

二、身体健康问题突出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电子产品的诱惑以及学业繁重,他们往往无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运动,导致健康状况下降。

首先,缺乏体育锻炼成为小学生们健康问题的关键。

在追求优异学业的同时,许多小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时间坐姿、缺乏户外活动等不良习惯威胁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给小学生们带来健康隐患。

功利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反思

功利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反思
务, 这样 不 仅给孩 子幼 小 的心灵 带来 创伤 , 而且教 育 效果 也是 事 与愿违 。还有 的家庭 忽视 儿童 是独 立 存 在 的人 、 会 的人 、 展 的人 , 视 了孩子 是 社 发 忽

二、 功利 的家庭 教 育对儿 童 的影 响
虽然 家庭 教育 的功 利性对 孩 子 的发 展有 一定
的积 极影 响 , 以在 一定 程度 上 促 进 孩 子智 力 的 可
发展 , 激发 和增 强孩 子 的 自我 意识 、 争意 识 以及 竞
对孩子提 出特别 高的要求 , 据个人 意愿 , 处为 根 处 孩子设计人 生 。很 少考 虑孩子 在成 长 中真 正需要 什 么?在教育 行 为 上严 重 背 离 教育 规 律 , 且 重 并 结果 , 过 程 。有 的 家 庭 采 取 揠 苗 助 长 的做 法 。 轻 在教育 中不是根 据 孩 子 身心 发 展 的规 律 , 而是 盲 目、 面地对孩 子提 出高要 求 , 至有些家 长恨不 片 甚 得一下子把 孩子培 养成 才 。在 教育 中把幼 儿教育
儿 童化 , 儿童 教 育青 年 化 , 成人 压力。 ( ) 自身利益、 二 重 轻集体利益的教 育价值取 向
人 们 的思想 观念在经 济变革 和社会 转型 中的
收 稿 日期 :0 9 0 — O 2 0 — 4 2
/d 的年纪从 小就承 受着 与年 龄不相 符 的高难 j , ,
“ 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 , 必
须 与生 产 劳动相 结 合 , 培养 德 、 、 等 方 面全 面 智 体 发展 的社会 主义 事业建 设者 与接 班人 。 lJ 我 ” 从 1 国现行 的教育 方 针 表述 可 以看 出 , 育 目的应该 教 是培养 人 的德 、 、 、 、 智 体 美 劳全 面发展 和可 持续发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而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却很难培养出美好的人才。

所谓美好的人才,不仅指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优秀成绩,更重要的是指具有全面发展的个体,拥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的人。

本文将从功利化教育的弊端、培养美好人才的重要性和途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功利化教育的弊端。

功利化教育是指以应试为目的,追求学生的高分高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发展。

在功利化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追求的是孩子的升学率和就业率,而不是他们的内在素质和人格的塑造。

这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应试辅导班、模拟考试和功课繁重等问题,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而不是自由成长的个体。

更严重的是,功利化的教育会将学生变成只会应试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重要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有洞察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培养美好的人才。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品格和道德的塑造。

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家长也应该从孩子的全面成长出发,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发展、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需要思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美好的社会需要美好的人才,而美好的人才也需要美好的社会。

个体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没有一个单独存在。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 读后感

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 读后感

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读后感《“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读后感》读了关于“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人之为人”这个观点的文章后,我有了非常多的感触。

读到这里我感觉,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功利性确实太严重了。

就拿升学来说,太多的家长和学生们都在盯着分数、排名和升学的目标。

我记得周围那些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家长,他们早早地就给孩子报各种奥数班、英语培训班,目的就是为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初中。

孩子每天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做大量培训机构的习题,小小年纪就被书山题海淹没。

这种现象很常见,大家似乎忘记了教育原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升学。

特别触动我的是,作者提出教育应该着眼于让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遇到的一个支教场景。

在偏远山区的小村子里,那里的孩子并没有很好的教学条件,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纯粹而热烈。

老师们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如何有礼貌、有爱心,如何尊重长辈,如何与小伙伴们和睦相处。

这些孩子可能在成绩上没有城市里孩子那么耀眼,但是他们懂得分享,懂得感恩,有着最纯真的笑脸。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啊,让人心存善念,知礼仪廉耻,有独立的人格。

然而,在现实的大部分教育里,功利性常常掩盖了这些本质的东西。

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好像在推着大家向分数看,向最后的升学或者找个好工作的目标不断冲刺。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们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教育的目的。

后续我明白了,如果教育一直被功利性所绑架,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是缺乏灵性,缺乏真正人性光辉的。

就像机器一样,只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完成任务,而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对生活真正热爱的情感。

这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的读书时代,当时就是为了高考而拼命读书,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热爱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的教育能更多地剔除功利因素,让我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更加全面地去塑造自己的人格,可能我会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对于未来的教育,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如果教育者们都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去除功利性的环境,那我们的下一代或许会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光辉的人。

家庭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阵地

家庭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阵地
参 考文献
[] 1 胡佳清 , 中华. 刘 家庭教 育的真 空谁 来填补 [ . N]
中国教 育报 ,0 2 20.
[] 2 翟帆. 讲述科 学的家庭教 育X D / L . 州教 育 E[ BO ] 泉
网 . 0 5 20.
( 责任 编辑

晓)
1 6 0 中学教学参考 ( 下旬 ) 2 1 . 总第 12 0 28 3 期
3功利 性教 育 影 响 孩 子 的长 远 发展 .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父母 自身的品德素质 、 文化教养 、 教育水平 的差异 ,


使家庭对儿 童教育 的 目标 、 方式 、 方法有较 大的差别 ; 家 长素质 、 力 、 精 时间 、 感情 因素 的制 约 ,理智 , 缺 比较难 进 行有 效控

育, 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 自己的孩子 。 2建立这类学生专项 档案管 理办法 , 细记载 这些 . 详
学生 的思想 、 品行 、 习 、 学 生活情况 以及他们父母 的通讯
地址、 电话 , 并做到定期 查访 , 给这部分 学生更 多 的“ 偏 爱 ” 以达到教育管理好这类学生的 目的。 , 有条件 的学校 可以用 对这类 学生统一安排食宿 的办法 , 长期派一名 并 教师跟班 管理 , 与学 生同吃 同住 , 以保 证 这些学 生 的安 全、 健康 和正 常的学 习生活 。 3 针对这类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 . 一 是定期集 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和情感 教育 ; 二是开展 全 体教 师和 这类学 生 的“ 帮 一 ” 一 活动 ; 是进 行心 理 咨 三 询、 心理矫正工作 , 使不少学 生通过 这个渠道 , 充分倾 吐 自己家庭的情况和心理疾苦 。 总之 ,科 学 的家庭教 育是一 项十分 复杂 的研究 工 程, 它涉及社会 的方方 面面 , 随着时代 的发 展需 要不 并 断改进 。 以, 所 它需要更 多人来关心探究 , 这里所 阐述 的 只是凤毛麟角 , 不当之处还 望指正 。

孩子三观的培养有哪些误区

孩子三观的培养有哪些误区

孩子三观的培养有哪些误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对孩子三观的培养。

三观即是指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进行三观培养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导致适得其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孩子三观培养中常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误区一:过分溺爱过分溺爱是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误区。

过分溺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往,孩子可能会形成自私、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丧失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意识,从而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这一误区,家长应该适度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但也要适时给予适当的挑战和压力,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信心和责任感。

误区二:一刀切式教育一刀切式教育是指家长或教育者对孩子进行单一模式、单一标准的教育方式,不顾及孩子个体差异和特点。

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认知发展不全面,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为避免一刀切式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注重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误区三:言传身教不一致言传身教不一致是指家长在言语和行为上存在矛盾,导致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例如,家长口头上强调诚实守信,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撒谎或不守承诺,这种言行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淆和困惑。

为避免言传身教不一致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应该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身体力行的榜样,引导孩子通过模仿学习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误区四:功利性教育功利性教育是指家长或教育者只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技能,忽视了对其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这种功利性教育容易让孩子变得功利主义、唯分数论,并且缺乏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为避免功利性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全面素质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情感态度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在学习之余也要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如何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

如何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

如何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哎,这“素质教育”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现在很多家长都盯着分数,恨不得孩子从小就拿着奥数题啃,把时间都用来刷题了,说白了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就是典型的功利性啊!我最近就碰上一个事儿,特别典型。

我儿子班上有个小姑娘,学习可好了,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她钢琴也弹得特别好,而且很喜欢画画,经常在学校里举办的艺术节上拿奖。

她的妈妈就特别担心,觉得她把时间都放在艺术上,学习成绩会不会下降?老是跟孩子说:“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学习,别总想着那些不务正业的东西。

”这孩子呢,本来挺开心的,老是被她妈妈这样说,慢慢地就有点闷闷不乐了,兴趣也越来越少。

有一次,我去接儿子放学,正好看到她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里,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不知道在写什么,脸上写满了失落。

我心说,这可不行,孩子的天性不能被功利心扼杀啊!我走过去问她怎么了,她低着头说:“老师说我画画很好,让我参加绘画比赛,可是妈妈说我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这些事情上。

”我当时就忍不住跟她说:“孩子啊,你画画天赋这么好,怎么能说浪费时间呢?学习固然重要,但兴趣爱好也很重要啊!你应该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你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获得快乐!”我后来跟这孩子妈妈聊了聊,尝试着从她自身的需求出发,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聊聊“素质教育”的意义。

我告诉她,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需要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造力,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兴趣爱好来培养的。

而且,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其实,很多时候,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反倒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想想咱们小时候,谁没玩过泥巴、没做过游戏,谁没经历过各种奇思妙想?那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养分,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源泉。

所以说,克服“素质教育”的功利性,关键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快乐和成长。

当然,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兴趣爱好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方式在不断地变革与完善中,而不同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一、学习能力方面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影响非常大。

如果学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学习的内容单调且缺乏深度。

反之,如果学校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就会从小就具备较强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性格方面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注重自我发掘和个性培养,那么孩子就会在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健康、自信的性格。

而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重视成绩和排名,那么孩子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容易形成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

三、思维方式方面学校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培养孩子的启发式思维,鼓励孩子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那么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和创新。

反之,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注重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那么孩子们很难形成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社交能力方面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鼓励孩子们一起创造和完成任务,那么孩子们就能够在成功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出团队合作的能力。

而如果学校过于注重功利性和单项成绩,孩子很容易只知道“比人一步,赶人一大步”,形成不健康的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育方式应该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和实际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四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实例

四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实例

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性格、行为和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有四种主要的教养方式,它们分别是权威型教养、放任型教养、过度干涉型教养和民主型教养。

本文将以这四种教养方式为主题,从不同的实例出发探讨这些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1. 权威型教养权威型教养是指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既有明确的规矩和要求,又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支持。

这种教养方式通常会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表现出自律、独立和自信的特点。

一个接受权威型教养的孩子可能会在学业上做得很好,因为父母对其有明确的期望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该孩子也会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特点,因为在家庭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规范。

2. 放任型教养放任型教养是指父母在教养孩子时缺乏对孩子的约束和引导,通常表现为对孩子的放任和纵容。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同时也会影响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一个接受放任型教养的孩子可能会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因为没有父母对其学业的要求和关注;该孩子也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任性和随意,因为在家庭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3. 过度干涉型教养过度干涉型教养是指父母在教养孩子时过分干涉和控制孩子的一切,通常表现为过度的关注和干预。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同时也会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

一个接受过度干涉型教养的孩子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压力重重,因为父母对其的干涉让其缺乏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该孩子也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独立性差和依赖性强的特点,因为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自主发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4. 民主型教养民主型教养是指父母在教养孩子时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和合作,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教养方式通常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自信、独立和合作的特点。

一个接受民主型教养的孩子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积极的进取心和团队精神,因为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该孩子也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和善于与人交流的特点,因为在家庭中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人文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在社会生存的实用知识、技术与能力,通过受教育者的劳动,给社会增加产品与服务等。

可以说,正是教育的功利(或叫实用)功能,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比过去大大增加了。

教育对于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今天的流行语则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回到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教育是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追寻和获得真善美的手段之一。

教育要和谐发展,它的功利与非功利两个方面应当保持适度的平衡。

但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内,我们所目睹的是,功利主义主导了教育(也就是说功利或功利主义在教育内极度膨胀了),教育的非功利性则成了卑微的侍女。

一、过度功利性在教育中之表现如今,功利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占据了主导,通过家长、学校的教育心态就可窥见一斑:就家长的教育观而言,“是否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分数)和上好学校”成为他们为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唯一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

能否有助于升学是家长判断学校、学生活动的唯一标准,“培养创新意识能考上大学吗?孩子就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这就是家长的“心声”。

为了使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家长们还在学校之外给孩子“恶补”,这种心态使得以学生为对象的培训市场异常火爆。

与考试有关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补习自然不用多说,与升学有关的钢琴、奥数的培训也非常热门,虽然中考、高考并不直接涉及这些项目,但学生手握一纸钢琴、奥数等级证书,就可获得加分。

就学校而言,功利性倾向也非常明显,老师是否有能力、能不能晋升职称,主要是看所教班级的成绩好坏。

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教师的“客观”依据,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是用这个法宝来评价学校和校长。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

各地也在搞各项教育改革,各类学校也和科研部门搞了许多课题,但是校长也好、局长也罢,私下吐露出他们的心声:“搞课题、科研,要保证升学率不能滑坡。

五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父母必看

五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父母必看

五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父母必看孩子认识世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就是家庭。

一个好的家庭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的性格品行进行正确的指导。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五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爸爸妈妈可以看一下,你们有没有呢?错误的家庭教育一:望子成龙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可以理解,这就好比是希望,农民不会种下一粒种子,如果他不曾希望收获;商人也不会去工作乃至钻营,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有获利;科学家不会去发明,如果他不曾希望让人类社会有更先进的文明。

没有希望,就没有社会前进的动力!作为承载父辈自身生命和理想的延续,一个家庭乃至家族未来的希望,孩子被赋予了太多!望子成龙也就自然而然了。

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然而然的认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不安。

“龙”应该怎么界定,怎样才能达到所谓的“龙”的状态?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有,但是成为哪一种“龙”,有多能耐的“龙”因人而异!孩子在未来社会成就及社会贡献的高低不应以父母的标准来衡量。

如果说“龙”是成功的标志,与之对应的“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如果所有的都是“龙”,“龙”又有何意义?错误的家庭教育二:拔苗助长型。

我们都学过拔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

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

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

可不过三天秧苗全都死了。

拔苗助长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我想,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按照客观规律来对孩子的正确家庭教育才能实现好的收获。

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狼爸虎妈型。

我们从媒体都看到或听到令人咋舌的狼爸虎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在父母的集权高压教育方法下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化茧成蝶,欲火重生。

功利化教育要不得范文

功利化教育要不得范文

一、教育不能功利化800字议论文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简单地定位于所谓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及技能的取向被推向极端与绝对,出现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教育为手段,以学校为场所,以学生为对象,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体系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线。

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一,选拔竞争日趋激烈,现今我国的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

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

二,负担压力日益沉重,升学压力、就学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都非常大。

三,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必然要丢失很多东西,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

诚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

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

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

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应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功利性的教育会危害孩子
记者: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逼着他们学这学那,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而各级各类学校也是这样,招收学生,不是看你品德怎样,学习能力怎样,而是看你数学、英语、作文有没有获奖,音乐、美术、体育……有没有八级十级证书、全国获奖证书。

孩子们从小就为获奖、为拿证书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他们的未来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李跃儿:儿童学画画,西方国家的家长很少抱有功利的目的。

他们是为让孩子得到精神享受,以及受到艺术熏陶而学画画。

而中国的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会认为这是“白花钱”。

在中国,一提到艺术教育就是学画画、学钢琴,而且一定要考到九级十级才算见到了成效。

可他们不知道,一味地追求多出“成效”、快出“成效”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

我有个朋友的侄子,本是一个小天才,却被他的父母折腾坏了。

朋友给我看这孩子几年前画的画。

我惊呆了……这个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把人的内在的精神通过线条表达出来,这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比如画他爷爷补鞋,扎针时使的那种劲儿,嘴抿起来、目光凝视、眉头紧皱的样子,往鞋里扎针时每根手指的配合,手指的细节,手与脚的那种协调与呼应,全都画得活灵活现,甚至连比例都画得非常准确。

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然能把人的受神经指挥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后来一到学校就想吐,不愿上学了。

问原因,朋友说,一是天才儿童过于敏感;二是孩子性格中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因素。

我从朋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一些信息,觉得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而是出在大人身上。

因为这孩子小时候太优秀了,大人的心劲也大,就像大多数家长那样非要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

为了让孩子更有出息,孩子的妈妈一下就给孩子报了四个兴趣班,整个周末,大人与孩子都在疲于奔命。

你想想,这样被动地围着父母的意志转,孩子能不厌烦学习吗?孩子的爸爸的教育观念就是让孩子听话,为了建立父亲的威严,动不动就打就骂,搞得孩子见了他就像看见一头凶猛的狮子一样。

这样的父母,他们从不把孩子当独立的人看待,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

为了表现大人多么有能耐、多么会教育,他们天天逼着孩子学这学那,还要孩子多出成绩、快出成绩。

孩子愿不愿学、高不高兴、身心有没有受到伤害,他们是不予考虑的。

以获奖、拿证书为目的的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危害真是太大了:它使得老师急功近利、家长急于显示、孩子急于求成;大家都不把目光放在长远的未来,而是放在眼前的奖状和证书。

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孩子小时候是个获奖专业户,但一旦长大成人,丧失了作为孩子的年龄优势、技术模仿优势,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是——既成不了优秀人才,也成不了创作人才,甚至连普通人才都成不了。

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