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梳理.doc

合集下载

政治高考哲学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政治高考哲学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复习要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 白然界具有物质性。

(2)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白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物质与意 Nhomakorabea的辨证关系;
求真务实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辩 证 唯物论 (4-5)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 辨证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6)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认识发展的规律
4-5 课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①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②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前提和依据; ③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 怎么样(要求 P41)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 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 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 无限性。
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思想路线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实事求是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 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6课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复习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复习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复习 哲学生活》 探索世界的本质 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物质(第四课) 物质(第四课) 意识(第五课) 意识(第五课) 实践和认识(第六课) 实践和认识(第六课)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物质的含义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解)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解) 注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共 2.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一般与个别, 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性与个性的关系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也是普遍的。 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也是普遍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必须按客 方法论〗 要求我们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观规律办事: 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 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 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 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 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③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 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反对错误倾向 错误倾向〗 (3)〖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 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 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 盲干的主观主义。 盲干的主观主义。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根据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开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开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以成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 务必要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 学会及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确定意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络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刚好俱进,在理论中检验和开展真理。

3、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1 哲学根据 :物质及意识的辩证关系,敬重客观规律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 含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敬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 经过调查探讨,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据。

(3 详细要求 :①要求我们从客观的事物动身,遵循规律。

②要求我们充分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指导理论, 不断解放思想, 刚好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理论中检验和开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看法结合起来。

④要求我们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 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根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途、方针、政策的前提和根据。

4、物质和运动的互相关系原理原理 :物质和运动是亲密联络,不行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 反对分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分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哲学与文化》基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基本概念:(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③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过程和结果),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是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2)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基本观点: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真理的含义、特点;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直接通过感觉器官关于食物现象、外部联系、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真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统一。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来源不等于途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客观性和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的特征】〖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高二学生在学习政治哲学过程中,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有哪些需要掌握?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哲学生活 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

哲学生活 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特别适用保护环境等材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注意: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区别于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形而上学不变论——古希腊芝诺——“飞矢不动”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规律不能呢个被创造、改造、消灭、发明,只能是被认识和利用。

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纯粹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区别:二者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2)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也就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_知识点.doc

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_知识点.doc

第二单元※划下划线部★★1、自然界物质性:分为必背内容⑴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有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忐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淸了界限)2)兴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与I口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力申力物共同的本质。

3)物质冇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⑵人类社会在木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索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冇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要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5、运动是物质的固冇属性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切事物、现彖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木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离不开物质)(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静止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首先是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伦理学的各种流派
和观点,比如德尔塔伊伦理学、功利主义、自然法、伦理相对主义等。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
于伦理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

伦理相对主义主张没有绝对的伦理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
而功利主义则认为最大化幸福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这两种流派的对立和融合,让我们
思考了道德和行为的真正意义。

此外,政治哲学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府、权力和公共事务的
学科。

在哲学二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社会契约论、自由主义、共产主义、法治主义等不同
的政治哲学理论。

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是由人民自愿建立的,政府权威来源于人民的授权;自由主义强调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共产主义则主张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追
求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这些理论对我们理解政治制度和社会运行方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最后,美学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重要知识。

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和美感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
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审美经验、艺术哲学、美的定义和艺术表现形式等。

在美学课程中,我们也学习了艺术家的生平、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美的多样性
和艺术的丰富性,从而将我们的审美观念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通过哲学二的学习,我们对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三个方面的
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素养,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希望我们可以继
续在哲学道路上前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探索真理和意义。

(完整版)哲学基本知识点(一二单元)

(完整版)哲学基本知识点(一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1)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3)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哲学第二单元基础知识的总结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原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

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客观的,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2)(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小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方法论]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区别: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 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 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 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 人类。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 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 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唯物论
自然界 人类社会
静 止 统一于 物 质
承担者
辩证法
统 一
人的意识
决 定 起 源
能 动 作 用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运 动
规 律
生理基础

本 质

作 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客观存在在 人脑中的反映
认识论
含 义
谬 误 客 条 具 观 件 体 性 性 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义 实 践
二、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 运动的承担者。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 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不能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 系,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 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 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 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 唯物主义观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知识整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知识整合

网络构建核心整合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四、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提纲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①自然界的物质性A.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甘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一,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第二,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1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o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Z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概括了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物质是运动者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木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种错误观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1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1上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I上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3物质运动的规律原理:(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B.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⑶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怎样把握规律?第一自觉遵循规律: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因为违背规律, 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笫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考点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K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第二,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一一促进人脑形成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提供意识内容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A.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B.正确意识、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经过加工改造(思维)的结果。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E.意识依赖物质(客观存在)■形式(是主观的):理论、观点、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第一,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c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K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能复制当前、追朔过去、预测未来。

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第-,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贝多芬先天失聪就不能创作音乐)B.意识活动对生理过程又具有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说法宇宙是无限(时间、空间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

但每个人对于具体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科学家对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对客观存在的创造性的反映。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H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能夏制当前、追朔过去、预测未来。

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球是被人类改造过的世界。

考点6客观规律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一一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主观随意性。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 以次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片而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阅读: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

从主观出发的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木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等)。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去认识;是——规律。

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2.为什么%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乂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1现实意义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样%1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以求其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木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1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④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⑤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⑦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间接经验);⑧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⑨要反对主观主义(从主观出发)。

】考点入实践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1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一、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木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阅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 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考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第二、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

%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第二,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第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 从而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考点攵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