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供参考)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渗透着深邃的思考和智慧。

从古至今,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要凭借道德的力量去驾驭自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忙碌和物质所困扰,而《道德经》则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寻找现实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修身养性,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它教导我们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用柔弱和谦逊的方式处理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顺势而为,不以强凌弱,不争夺无谓的胜利。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不要与他人过多比较和争斗,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

只有在平静和宁静中,我们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绝学无忧”的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要不断追求知识,但不要过分沉迷其中。

它警醒我们,越是执著于功名利禄,越容易失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它告诉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问和知识,在虚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只有不断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过上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相融合。

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让我们迷失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著作,对人们的生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价值观,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宁静、有意义。

让我们共同倾听《道德经》的启示,用它来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道德经思辨人生的智慧之书

道德经思辨人生的智慧之书

道德经思辨人生的智慧之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被誉为人生智慧之书。

它以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探讨道德、道、德、无为等概念,给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指南。

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和思辨,探讨其对人生智慧的启示。

1.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道德经开篇即以“道”引出,它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的“道”既表示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和原则,也代表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

道是世界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与此同时,道德经将“道”和“德”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德行是在顺应道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实现道的境界。

2.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在道德经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即“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以自然之法为准则,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与“无为而无不为”相对应的是“强行而不自得”。

道德经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强求,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只有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道德经中的无欲则刚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欲则刚”的观念。

它认为,欲望是人们心理的一种依赖,是人们追求私利的动力。

而无欲则刚,是指摆脱欲望的束缚,保持心境的平和与坚韧。

人们常常因为欲望而陷入痛苦和纷争,只有追求无欲,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

4. 道德经中的反躬与无私道德经强调了反躬和无私的重要性。

它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我陶醉和骄傲,要保持一种谦和平和的心态。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强调了无私的价值。

它认为,人们常常因为私欲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只有摒弃私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5. 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道德经中的智慧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的修养,也适用于人们的生活。

它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同时,道德经也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智慧。

比如,对待朋友应真心对待,对待敌人应保持善良。

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对于实际生活有指导意义的智慧。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第一节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道德经》里最经典的10句话,大道至简,说透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最经典的10句话,大道至简,说透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最经典的10句话,大道至简,说透人生智慧!展开全文老子《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一个源头,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原点与瑰宝。

其重要性广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知晓(《道德经》被译成外文的数量仅次于《圣经,全世界排名第二)。

可以说,《道德经》是一本法天地阴阳而作的经典,其中许多理念对于当今世人仍然很有帮助。

其中最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受益终身。

0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

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0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0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

与其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0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性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恼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

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0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

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治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只有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只有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人生感悟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人生感悟

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人生感悟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

2.凡事不要做过头。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

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

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

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

10.遵循水的大智慧。

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12.无为才能无所不能。

13.凡事总是过犹不及。

14.不居功者成大功。

15.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1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

17.委曲才能求全。

18.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1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

20.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之道。

21.人生一定要有梦想。

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23.稳步推进胜于强出头。

24.善于借用他人之力。

2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26.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清静无为,远离死地。

28.保有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

29.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0.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31.做人做事都应善始善终。

32.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33.深藏不露容易成功。

34.创造“天时”与“地利”。

3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

36.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7.挫其锐,解其纷。

38.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气度。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41.看透人生的祸福变换。

42.道的本意在于师法自然。

43.保持纯真自然之美。

44.坚持纯真的本性。

45.不要被贪欲所左右。

46.用辩证思维去观察世界。

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48.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50.久处巅峰必有隐患。

51.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

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53.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

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

55.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

56.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58.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59.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60.保持自我,不入流俗。

61.学会宽以待人。

62.解怨不如不结怨。

63.不自大才能成其大。

《道德经》二十种人生大智慧

《道德经》二十种人生大智慧
《道德经》二十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2017-09-22 中华传统文化
《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
感悟:一个人总被欲望牵引,就是没有自知,不知道心灵的贪婪和心灵的陷进,知而不能知足知止,便是不自胜,没有战胜欲望。很多人都曾经为自己的贪婪或软弱或强势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后悔过。
自胜,战胜自己一切的不良习气或者性格弱点。我一位朋友,自知有一点,知道自己懒散,但是不上进,对懒散之气有自知之明,且无法克服,人道中年,我劝他发心改变自己,他连发心的志气都没有。
“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八、看破祸福相倚
感悟:老子不主张与人结怨,主张和解,主张修善。个人与个人可以结怨,家族与家族可以结怨,国家与国家可以结怨。这种积就的冤仇不利于个人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不利于世界的和平。
复仇一直是人类文化中动人心魂的情节,多少复仇的故事,从古希腊一直到莎士比亚在传唱,:尽量不要结怨,而要积极修善,为了修善也不能结怨,一旦结怨,就难以为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人间最可悲的是骨肉相残之结怨,亲人反目而结怨。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道家始祖老子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圣大哲,他素以博学而闻名,甚至就连孔子也曾入周向他虚心问礼。

若论老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就是他为后世留下了旷古绝今的文学经典《道德经》。

此经结合了老子对政治、修身的主张看点,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甚至后人称道:“不读《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观《道德经》,就等同与老子相见,阅读经中智慧,那便是在学习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果一个人能够接纳老子的思想,并且灵活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践行老子的告诫,那这个人就必定是一个有大福泽的人。

就好比《道德经》中有记载这三点智慧结论,每一个都是有福之人的特征。

也许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无法全部悟透,但只要自己用心观摩钻研,哪怕只是学会其中一点,日后也定是受益无穷的。

01不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句话的释意是说:“圣人具有不争之德,不争于天下,不与天下论短长,所以,天下无敌;又因为能落实人我关系,懂得自身谦让不争,顺其自然,所以才能够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成全了自己,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

”所以说这一章的关键点在于“不争”,“不争”才是能人君子该具备的思维观点。

相传春秋战国时,政治家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

然而诸国之中,唯独楚国气盛,不愿臣服于齐。

于是朝中百官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

然而管仲却不认同交战的做法,他表示:“齐楚交战,旗鼓相当,任哪一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倘若能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倘若战败,只怕齐国万人的生灵将成为尸骨,所以不当与其争一时锋芒,当从长计议。

”事后,管仲暗中派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并且哄抬鹿价。

那些楚人没有挡住金钱的诱惑,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奔往深山去捕鹿,整个国家都开始陷入了“捕鹿”狂潮。

结果楚国上下所有农民都去捕鹿,一时间田地空置下来,没人供奉粮食给部队。

我从道德经学到的人生智慧

我从道德经学到的人生智慧

我从道德经学到的人生智慧人生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和人生智慧。

而我从道德经中学到的人生智慧,让我在人生旅程中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强调的是道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内在的平静和自由。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智慧,下面将分享其中一些。

1. 保持内心平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它可以攻克最坚强的东西。

这是因为水能够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平和。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内心平和,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因素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

2. 尊重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是公平的,没有任何偏见。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3. 保持谦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但是在追求学问和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因此,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过于自信。

4. 不要追求虚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知足,不要追求虚荣,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旅程中走得更远。

5. 保持内心的清明“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要被繁琐的事务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6. 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只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7. 要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

《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

《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会议纪要、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meeting minute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7篇《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是什么?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老子》的智慧。

一、无为而治的智慧:1.1 无为而治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做过多干预和控制,而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智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改变。

1.2 尊重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人们应该尊重并遵循这些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坏。

1.3 和谐共生:无为而治的智慧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平衡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返璞归真的智慧:2.1 简朴生活:《老子》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带来烦恼和困扰,而简朴生活则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2 内心修养:《老子》强调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他认为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人们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智慧和内在的力量。

2.3 追求真实:《老子》教导人们要追求真实,摒弃虚伪和伪装。

他认为真实是智慧的基石,惟独真实才干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三、无欲无求的智慧:3.1 淡泊名利:《老子》提倡淡泊名利,不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执着于物质财富的追逐。

他认为欲望的过度追求只会带来痛苦和束缚。

3.2 内心宁静:无欲无求的智慧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通过超越欲望的束缚,人们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和平衡。

3.3 追求精神境界:《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惟独在精神上的提升才干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四、道法自然的智慧:4.1 道的概念:《老子》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追求与道的合一。

4.2 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智慧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与自然和谐共生。

惟独顺应自然,人们才干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生活的满足。

道德经对人生的启示

道德经对人生的启示

道德经对人生的启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人生的启示包括以下几点:
1. 顺应自然法则:道德经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自然法则,人也应该顺应自然,不违其道。

只有与自然相和谐,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达到内心的平静。

2. 追求无为而治:在做事、处事上,道德经主张追求无为而治。

即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求结果,要尽量以平和、自然的方式行事,让事情自然发展,达到最好的效果。

3. 谦虚谨慎:道德经注重谦虚谨慎,认为人应该尽量清心寡欲,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谨慎的选择行为,不要妄图去控制他人或事情的发展。

4. 节制欲望:道德经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痛苦和烦恼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有节制地对待自己的欲望,不过度追求物质、名利等外在的东西。

5. 爱护万物:道德经主张爱护万物,认为万物皆有生命,皆有价值。

要关注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综上所述,道德经对人生的启示主要包括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谦虚谨慎、节制欲望、爱护万物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人们可以过上更加和谐、平静、有意义的人生。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思想,为人们探索生命的真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对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其在人生中的真谛进行探讨。

一、无为而治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形无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个体的意志,是自然的运行规律。

人们应当顺应这种力量,无所作为,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人生中,我们常常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努力争取物质上的成就。

然而,这种追求常常使我们感到疲惫和焦虑,并使我们远离真正的幸福。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我们将能够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二、顺应自然在老子的思想中,与“无为而治”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始终遵循自己的规律而运行。

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它和谐共处。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衡,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当我们与自身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找到人生的真谛。

三、返璞归真老子强调通过“返璞归真”来实现人生的真谛。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上的成就时常常陷入虚幻的追逐中,远离了自己的本性。

人应当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摒弃一切繁琐的欲望和执念,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当我们返璞归真,发现自己的内在本性时,我们才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无我与道老子的思想中还包含着“无我”和“道”的观念。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个人的欲望和私心,追求无我境界。

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我们自己的小我,并追求与宇宙的合一,我们才能与道相融合,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保持谦卑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五、虚无与真实在老子的思想中,虚无与真实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的存在。

道德经:老子的七大“顶级智慧”,迷茫时多看看,对人生很有启发

道德经:老子的七大“顶级智慧”,迷茫时多看看,对人生很有启发

道德经:老子的七大“顶级智慧”,迷茫时多看看,对人生很有启发《道德经》被誉为千古智慧奇书,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可见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毫不夸张地说: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句句都是老子留下的智慧结晶,全都是顶级智慧精华,若能学之所用,对自身心灵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可取得一个完满的人生!今天我总结归纳了老子的七大顶级智慧,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学习!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开篇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封神之绝句,这六个字代表的是老子的思想非常无限宏大,有通达宇宙思想的宏大蓝图,用一个道、就把宇宙与天地万物都包罗其中,对已知的世界和对未知宇宙中的一切、老子用一个常道和一个非常道,就把它总结归纳其中了,宇宙万事万物都装在老子无限的思想里,可见老子思想之高深,智慧之高深,千古无二!一、要学习老子的这种顶级思想,就要打开自已的思想认知,思想宏大到能通达宇宙与天地万物,这就是思想开阔之无限的境界,没有一个宏大开放的思想,怎么能打开内心无限豁达的心胸,怎么能装下更多正能量的善知识和善智慧呢,所以打开思想之门,就能吸纳到宇宙的无限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了一点点东西就自傲自满了,因为他的思想空间太狭小了,就像井底之蛙,他的认知空间有限,空间只能装下这么多东西!真正思想宏大的人,是永远低调谦虚地仰望星空,向无限宏大的宇宙学习!二、打开了无限宏达的思想之后,认知到的宇宙和世界才是更完整全面的,不是冰山一角的了,那么对于世界已知的部分可以勤学、勤悟勤行,对于未知宇宙中的一切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要谦虚谨慎而行,不能妄意妄为,对无限天道而言,有些事情非人力所能及、也非人力而能改!三、对于人生而言,从出生下来都是带着困惑和问题而来的,出生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从哪里去的,所以要用道可道非常道的辨证法思想,来思考辨证真相和假象,辨证出唯一的那一个真理,比如我现在很烦恼,为什么会烦恼?烦恼是永恒的吗?我如何才能不烦恼?就这样不断地辨证下去,不断推翻论证自己眼前所感知到的感受,直达真理之门。

《老子道德经》的哪些思想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老子道德经》的哪些思想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将详细阐述《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思想,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的思想是《道德经》的核心。

道被描述为宇宙的根源和运行的原则,它是无形无物的,却又包含了一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和追求道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干扰和困扰,而追求道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这些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

例如,当我们面临压力和困难时,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和反思来寻找内心的平衡,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无为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我们应该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务,遵循事物的本性和规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成功和成就,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我们可以学会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以一种从容和淡泊的态度面对生活。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不断努力,但同时也要学会放松和休息,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身心健康。

相对论的思想也是《道德经》中的重要观点之一。

相对论指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之间,而且这两个极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对立和冲突之中,无法找到和谐和平衡。

通过相对论的思想,我们可以学会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再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

例如,在与他人的争论中,我们可以试着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和和解的目的。

回归自然的思想也是《道德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回归自然指的是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繁荣和发展,却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和尊重。

通过回归自然的思想,我们可以学会与自然相互依存和共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例如,我们可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能源和资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作者李中华(教授)(上)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第一节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而且不仅是道家还有儒家。

我们常听到有人讲司马迁在《史记》里有那么一句话,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究”就是研究,天人之际就是天人关系,“际”就是关系。

所以中国的学问说到底,归根到底最主要的是究天人之际,人和自然的关系,非常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们现代的人类,三百年以来所形成的工业文明形态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我们把它叫物质文明,物质形态的文明。

有人说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物质财富超过了自有人类产生以来一百万年物质财富的总和,三百年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有人类产生以来(有人说五十万年有人说一百万年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我想起码有一百万年),大家想想这三百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什么这样迅猛?我想就是工业文明的这种工业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

那么它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我想以前的学者们都在探讨,人类面对的困惑和挑战主要有三个,一个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平衡。

由于高度的科技发展和无休止的开发造成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几大问题,我们常讲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

诸多这样问题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就是人和自然的矛盾,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有很多,但这是第一个最要紧的问题。

第二个矛盾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平衡也被打破了,包括人和社会,人和人。

现代人的人际关系我们觉得不像以前农业文明那样自然,现在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防范、谨慎的。

有人讲人在现代社会里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在水泥的森林里面,一个个体、一个个人感到那种无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这样一种封闭的、相互猜忌的关系。

所以人对社会的信任,人对人之间的信任失去了以往农业文明当中的自然的关系,变成一种严格防范的关系。

那么这个矛盾造成什么问题呢?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面感到无助,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把人压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更不用说精神了,他的肉体都受到了限制那么他的精神就更受到限制。

所以人们讲这是人类面对的第二个大的困境,造成一些反人类的现象。

我们比如说现在很多国家出现邪教,认为世界末日快到了,所以他们就带着他的信徒们躲到一个山洞里,躲到一个地方与世隔绝起来,等待上帝的拯救或者自己自杀去寻求所谓的乐土、天堂。

不仅是邪教,现在的人类社会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一些矛盾,我想这是第二个矛盾。

第三个就是所谓人自身的平衡也被打破,就是人的灵和肉的关系,灵肉的矛盾也就是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这对关系的矛盾。

有人说这是当今人类人的道德伦理大大下降,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也失去了理想。

现代社会的功利对个人、对个体造成精神和肉体的严重分离,眼前看到的都是功利的,就是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了。

所以有人认为这三大矛盾所造成的一个共同的危机就是我们缺少精神的抚慰,现代人极其缺乏的这样一个问题。

今天重读《老子》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面有这样的资源,因为特别是道家和儒家,他们对人的精神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从而使个人能够挺立自己的主体性,现代的人失去了主体性。

所以我们想在这些问题的面前,大家知道近年所形成的国学热也是对当前人类面对的这些问题的一个反思,所以我们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背景下来思考我们当今为什么出现了国学热、周易热,各种各样的“热”。

我想实际上这里面反映或者是说从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重大的转机,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人类文明当前面对着一个新的转型,那么往哪里转呢?实际上就是对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所谓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一种反省。

所以上个世纪,大家知道开了很多国际上的一些会议,比如说像世界宗教大会,在芝加哥开了这种世界各大宗教领袖参加的宗教大会。

探讨什么问题呢?探讨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之间的道德伦理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或者最低的共同性,他们把这个叫底限伦理,最低的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因为他们看到当今人类的这种道德的沦丧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他们关心道德问题,提出要重建人类的道德,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们的共同的底限伦理,这本来是一个最低的要求。

他们寻找几次这样的大会探讨这个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后两个矛盾。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芝加哥开的宗教大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一个底限的伦理在哪里,在基督教?在佛教?还是在儒家?他们最后选择了孔子,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寻找这样一个底限的伦理。

不仅如此,我们说进入新世纪,21世纪以后西方人特别是在欧洲开了多次这种文明的对话,所谓文化的对话、文明的对话,开了许多这样的会,探讨什么问题?他们讲就是因为人类面对这些困难得不到解决,进入新世纪以后本来想在新的世纪里面能够有所改进,但是9.11以后,原来人类所关注的这些问题受到了9.11的影响。

大家知道在法国里尔开了一个叫做世界公民大会,非政府组织的大会,在这个会上所谓的世界公民,包括工人、农民、商人、医生、退休的政府高级官员等等,很多人参加了这个会。

那么他所共同关注的是我们说的头一个问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最后这个大会宣言里面也提到了一句话,要改变人类目前所面对的这些严重的危机没有别的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

而这个改革的指南,改革背后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它提出来就是人类当前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对西方的现代性,工业文明的形态,比如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这样一种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所以在这个大会最后的宣言当中提出来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要进行一个反思。

思维方式实际是什么?就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最主要一个价值取向,就是所谓的人定胜天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权力这样一个口号下所形成的三百年的工业文明的一个具体的形态。

他们认为这已经走到了终点,这样一个文明形态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点,为什么?就是人和自然这对矛盾变成人类生存当中的一对最主要的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别的问题都谈不上解决。

人类的生存本身受到威胁,其他的问题都变成了次要的了,所以我们说在诸多的矛盾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否则人类就不能生存。

这就是我们中国哲学,道家哲学一再强调的所要建立的就是道家所讲的太和万物的问题,太和万物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讲的这个和谐问题。

我想这是这个我们今天所以要重读老子,就是面对人类文明形态的这种转型来寻找对我们现代人能有新的启示的这样的思想。

所以在世界公民大会的宣言里面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要进行对思维方式的反思。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到哪里去解决来弥补工业文明思维方式的不足?他们也提到了中国,提到了东方,要到东方的文明当中去寻找一些能够弥补工业文明不足的这样的东西,比如我们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读《老子》,不光是《老子》,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要对这个问题要作一个新的探讨。

那么这也是说明西方人的这样一个反省,但我们中国人现在这个反省并不是很够,因为我们还在补工业文明发展的课,比如现在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个在我们中国现在也很严重。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引起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节人类文化的轴心期西方人看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不足或者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影响、作用需要改变,那么他的思想到哪里去寻找?对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大家知道一个叫人类文化的轴心期这个概念。

这是德国一位哲学家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轴心期,人类文化的轴心期的概念。

这个德国哲学家叫雅斯贝斯,他的影响非常大,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听过他提到的这个问题,考虑这个问题。

他这个观点主要的一个值得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就是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的转变,,比如我们说最早的是一种采集的文化、狩猎的文化,人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是以采集和狩猎为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种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存方式或者叫人类的早期的一种文明形态。

后来这种文明形态远远不够人类发展的需要,就转变到我们农业文明形态,这应该在一万多年前所实现的一个转变,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这种转型。

那么农业文明发展发展到近代,说到18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工业革命又取代了个农业文明形态,所以我们将近300年来的人类生活的方式基本上是这种工业文明生存方式。

刚才谈到要修正、纠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这些负面的东西。

怎么来纠正?所以西方的这位哲学家他提到了轴心期的概念,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和创造的一切而进行思考。

那么这轴心期是哪一个时代呢?他认为是在公元前1000年之内从公元前1000年之内,就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元年。

他说在这个历史时间里面,世界的几大文明古国,包括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等等一些主要的文明古国都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