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
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
“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2、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
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
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
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4、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
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转载]《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转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原⽂地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者:华夏名⼈志
辩证法思想
思想
朴素辩证法
《⽼⼦》的
《⽼⼦》的朴素
⽼⼦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较⽽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有善才有恶。
表⾯看来,正反两个⽅⾯是相互对⽴的,⽽实际上⼜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不是⼀成不变的。
⽼⼦在《道德经》第40章提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发展到⼀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转化,所谓“物壮则⽼,兵强则灭”。
同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下⼦实现的,需要经历⼀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本,⽣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胜者强。
⽼⼦⽈:多⾔数穷,不如守中。
即话说尽了,就会遇到⽆⾔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
以其多说空话⽽⼀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能够真正办实事。
⽼⼦⽈:善⽤⼈者为之下。
即善于⽤⼈者要处于低位势。
遇事能先顾及他⼈,尊重他⼈,与他⼈相处融洽的⼈,则处于“位势低”境地。
位势低者如⼭之⾕,⽔必往低处流,于是众⼈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以下是一些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思考:
1. 看待自然的整体性: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皆为道的体现。
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2. 尊重自然的自发性和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与环境相处,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人们应该学会居于自然之中,顺从自然规律,而不是去逆行、改变或控制自然。
3. 观察自然的变化:老子提倡观察自然的变化,尤其是微小的细节。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 尊重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老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遵循自然的节奏,避免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心得体会1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
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
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
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
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
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
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
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
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
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
第二章 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
第二章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辩证法之道辛清源心悟道德经(立道篇)版权所有违者必究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灵魂,老子《道德经》中处处充满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物有物的法则,地有地的法则,天有天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
正如《道德经》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意是说人要效仿地的法则,地要效仿天的法则,天要效仿道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实质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其自然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原始世界从无形到有形的天地万物生成是自然而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道法自然”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是客观事物的根本法则,正如童蒙所说:“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又如唐李筌注《阴符经》:“知自然之道,万物不能违,故利而行之”。
“道法自然”是由天地万物的本质所决定,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
这种哲学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
纵观《道德经》,老子之道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是自然之德的基础;自然之德又是社会之德的基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渗透《道德经》的全过程。
如,在修养思想道德方面,主张无名、无欲、无私等等自然精神;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和“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在传统的养生气功中主张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炼功等等。
万物怀阴而抱阳”是老子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普遍存在于宇宙天地日月星辰之中,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世界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世界万事万物有阴阳。
就太阳系来说,太阳谓阳,其余星球为阴,因为只有太阳发光发热,太阳是核心,其他星球都是围绕太阳转动。
自然界,凡是有生命力的植物、动物、生物都有阴阳,当然人也不例外。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自然为本体,而人为其作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界的本原和规律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他强调人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这里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
对一切顺应自然,合乎自然发展的需要,又对一切违背客观规律,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东西加以否定和摈弃。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他的自然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平衡理论。
他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作了朴素的解释,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万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运动规律,并且用这个道理去分析、解释和处理问题。
例如,他指出水能生木,而水不能生火;火能熟食,而火不能熟食;土能生金,而土不能生木;金能利器,而金不能利器。
他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即不歪斜就能保持完整,不弯曲就能伸直,低洼就会充盈,破旧就会更新。
所谓“大制无割”,任何事物都有大小、长短之分,都可以取长补短。
这些思想也许会使我们惊叹不已,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么,他的这种理念不是很落后吗?难道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就在他这种朴素的思想中得到了进步。
《道德经》大致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从政治角度来看,上篇是君主的修养之道,告诉统治者应该如何修身养性,才能治国安邦,无为而治;下篇是为人处世之道,教人们处世为人的准则。
在《道德经》中,关于处世原则方面,它讲到如何做到仁、义、忠、孝、悌、礼、乐、智、信、恕、忍等。
他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他指出,当君主不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就要出乱子,而当君主知道他统治的百姓到底是愚昧还是聪明的时候,其统治也就要出乱子。
道德经辨证思想总结
道德经辨证思想总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人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
其中辨证思想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过辩证的方法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道德理念。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进行总结,并阐述其重要性。
首先,《道德经》以辩证思维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
辩证思维是一种系统、全面、矛盾统一的思维方式,强调对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
《道德经》中的常用辩证法词汇如“是非同德相生,难易同德相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旨在通过对矛盾的把握和对问题的思考,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道德经》通过辨证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中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辨证思维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整体,人们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天道。
最经典的例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不断演化的过程。
再次,《道德经》通过辨证思维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辨证思维使人们认识到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相统一。
《道德经》中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观点,反映了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应该追求学习和进步,同时注重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过分追求个人利益。
最后,《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工作压力、竞争等各种问题。
辨证思维能够让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辨证思维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自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和谐发展。
这都对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通过辩证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道德理念。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
《道德经》的辨证思想分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结构和表述方法上颇为复杂,它既包含了老子的道德观,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辨证法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辨证法探讨了事物存在的规律及其内在的联系,提出了自然万物互相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太极”思想,把“太极”思想作为一种解释复杂现象的方法,老子把它作为一种解释宇宙现象的普遍法则。
辨证法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用辩证法讲述了自然界、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太极”,即“天地不仁,以萤为昼”,太极是一切事物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它内含着一切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内含着一切事物互相转化的规律,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它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
老子用辩证法认识自然世界,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以“太极”为依据,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太极”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他把“太极”作为宇宙规律的根源,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方法——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都是基于“太极”。
辨证法也是老子道德观的根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太极”是“道”的根源,是人类认识自然、把握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老子运用辩证法,把“太极”作为普遍的解释宇宙现象的法则,也把它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把“太极”的观念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辨证法在《道德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道德观的基础,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老子四章中矛盾统一的概念和老子的态度
老子四章中矛盾统一的概念和老子的态度唯物辩证法中讲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一、“道德经”的矛盾同一性解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统一性是“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趋势。
它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而存在。
老子《道德经》里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就告诉我们:在了解了善良的同时,也就知道了邪恶;知道了生的含义,也就了解了死的概念。
推而及之,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失败、悲伤,才会明白什么是成功、愉悦。
矛盾的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正如《道德经》十一章中“无之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揭示有和无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映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另一种情形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意思是委屈反而能够保全,弯曲却容易得到伸直,低洼的地方才能积满,破旧的物品才能生出崭新,本身少取才会有得,贪多就出现迷惑。
在一切相对的矛盾对立中,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中“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揭示的是损和益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而又是说明最柔弱的东西一旦条件具备了也会转化成巨大的力量,这些都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道德经”的矛盾斗争性解读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
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
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
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
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
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
《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道德经》二十种人生大智慧
2017-09-22 中华传统文化
《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
感悟:一个人总被欲望牵引,就是没有自知,不知道心灵的贪婪和心灵的陷进,知而不能知足知止,便是不自胜,没有战胜欲望。很多人都曾经为自己的贪婪或软弱或强势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后悔过。
自胜,战胜自己一切的不良习气或者性格弱点。我一位朋友,自知有一点,知道自己懒散,但是不上进,对懒散之气有自知之明,且无法克服,人道中年,我劝他发心改变自己,他连发心的志气都没有。
“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八、看破祸福相倚
感悟:老子不主张与人结怨,主张和解,主张修善。个人与个人可以结怨,家族与家族可以结怨,国家与国家可以结怨。这种积就的冤仇不利于个人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不利于世界的和平。
复仇一直是人类文化中动人心魂的情节,多少复仇的故事,从古希腊一直到莎士比亚在传唱,:尽量不要结怨,而要积极修善,为了修善也不能结怨,一旦结怨,就难以为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人间最可悲的是骨肉相残之结怨,亲人反目而结怨。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道德经和唯物辩证法
道德经和唯物辩证法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经典之一,作者是老子。
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
这两者属于不同的哲学传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联系和对话。
●《道德经》:
1.哲学观点:《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张“道”、“德”、“无
为而治”等核心概念。
强调宇宙的本然规律,主张追求自然的平和、淡泊和无
为而治的境界。
2.道德和修养:提倡道德修养,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无不治”。
强调
通过自律和超越物欲的方式,追求内在的道德境界。
3.无为而治:《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的无为主义,而是指遵
循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顺应天地之道。
●唯物辩证法:
1.哲学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基于对物质世界和社会历
史发展的辩证法分析。
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对立统一的原理和社会的历史发展
规律。
2.社会历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对立冲
突和对立双方的统一推动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社
会结构的演变。
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不同,唯物辩证法更强调对社会结构和
制度的改变。
尽管《道德经》和唯物辩证法有一些不同的哲学出发点和关注点,但它们都试图回答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改造世界的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它们对于人们思考生活、社会和人类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展开全文用唯物辩证法解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①圣:这里指的是那些自己把自己当圣人的人和阶层。
都是些高高在上的人、是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如现在的“公知”、“精英”、“专家”、“企业家”、“高官”……等。
②智:智巧、小聪明、投机取巧。
如:转基因、化肥、地膜、太空旅游、金融创新……等。
③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④文:法规、条文。
⑤属:归属、适从,这里应是指:人的心灵的依托、生命的本、源、基础。
⑥素:没有染色的丝,指朴素、朴实。
⑦朴:没有雕琢过、打磨过、装饰过的木料。
【翻译】:没有了所谓的“圣人”在忽悠人民;社会绝少那种投机取巧的行为,那样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
批判、揭露、弃绝那些假仁、假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于孝慈。
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了。
因此,用纵容这三种行为、追求这三种东西做为文化方向、改革方向,然后依此作为制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章程的依据,是不够的,是不足以管理好国家的(相反,会把国家、人民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定要让人的心灵有所归属、有所依托才行。
也就是说:要让人们能认清生命的意义,护住生命的本根,持定人类繁衍生息的本源。
要批判错误的文化思想、净化文化环境;使人们不要有过多的对生命没有意义的欲望和相互的争斗。
杜绝了那些歪理邪说,人们就可以保持无忧、无虑、纯洁、干净的内心;整个社会就会风清气正、健康、兴旺。
【解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这里的圣不是老子心目中的圣。
而是那些自以为是圣人的人,自以是最正确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他们都是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如以前的君主、皇帝、高官……如现在的“公知”、“精英”、“专家”、“企业家”、“改革家”等。
这些“圣”的常用名词还有:机会主义、唯心义义、形而上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排场、淫乱……这里的智是指智巧、小聪明、投机取巧。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一: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的特点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
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我认为,老子中的辩证法概括起来有两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切都处于变迁之中,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所有的变迁又都是朝着本身的对立面,这是“道”作用的结果。
老子不但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还指出对立转化是一切事物的永恒规律的观点。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老子在这两章中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损益、祸福,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
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
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老子认为,事物如果过分强盛,甚至暴烈,那就一定转到反面,一定灭亡。
二十三章:“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孰为此者天地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暴风骤雨,短时间就过去了。
过度的强盛好比暴风骤雨,即将衰亡。
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由此可以得出:老子认为强盛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事物就会灭亡。
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教父。
”他还运用事物对立转化这条自然规律提出战胜对手的方法:让对手过分强大,自然衰退,就易于战胜。
具体见于第三十六章“将欲擒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有意的纵容,有意的放任,任其强大,任其骄横,趁其不易,攻其不备。
既然有物极必反,那么就有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
老子运用“反者道之动”而提出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十四章:“事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和反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到辩证法的思想中。
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宇宙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道义观念的表达。
本文将从道和反的关系、反作为道之动的内涵以及其运用到辩证法中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道和反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
在《道德经》中,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道德法则,它是真正的自然规律和普遍的道德准则。
而反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事物由相对的一面转向另一相对的一面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反是道的体现和具体表现形式。
宇宙的变化和发展正是通过反的运动实现的,反是宇宙的本质和动力。
在这种理解下,反并不是道的对立面,而是道的一种具体形态。
其次,反作为道之动也有其内涵。
在老子看来,宇宙的运行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反是事物内外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转化和变化。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和对立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反的运动相互作用、转化和发展,使事物得以不断发展。
反的运动不仅仅是一种对立和斗争,更是一种转化和完善。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即意味着通过反的运动,事物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老子将反者道之动应用到辩证法中。
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主张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在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矛盾和对立的相互作用所致,矛盾和对立推动事物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恰恰是这种辩证法观点的体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对立统一的观念,认为天地、阴阳、善恶等对立的事物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贯通。
他告诫人们要善于看到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对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总而言之,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观点体现了他对宇宙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道义观念的表达。
道和反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
反作为道之动具有内涵,是事物内部矛盾和对立的转化和发展过程。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其著作《道德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把握和转化来达到事物的发展和进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辩证法的内涵、应用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反者道之动”的内涵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指的是事物发展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仅是矛盾冲突的体现,更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力量。
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一方面代表着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表现,而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或环境条件而言具有相对性和变化性。
二、“反者道之动”的应用1.辩证思维:老子辩证法强调通过矛盾冲突来认识事物本质,并通过转化处理矛盾,实现事物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辩证思维,从多角度、全面性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2.治理国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即通过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宽容、柔和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在治理国家时注重平衡各种矛盾关系,寻求和谐发展。
3.个人修养: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通过柔性、包容的修养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内心素质、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来实践个人修养。
三、“反者道之动”的现实意义1.促进和谐发展:老子辩证法注重矛盾冲突的处理和转化,这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我们需要以平衡、包容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倡导可持续发展:老子主张顺应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自然法则。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借鉴老子的思想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培养健康心态:老子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生活方式具有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健康心态、注重内心平衡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自从有了人 类, 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最基础的关系�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 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 演化中, 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 并建立起极其复 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 没有人类, 自然照样存在, 即自然 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 存, 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口的大量增 加, 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 这些都造 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 害逐渐加大, 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正确认识个体与自然 , 群体与自然,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生态文明, 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必须抛弃人与自然 对立的观念, 借鉴和汲取 �道德经� 中的天人和谐思想的积极 有节制地开发, 利用自然, 保护生态平衡, 与自然界建立一种 和谐相处, 同存共生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联系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 � 作为一 门学问, 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 它吸取了人类的包括 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所得的经验, 进行提炼和 概括; 到了今天, 已经涉及到系统论, 自组织理论 , 耗散结构 等等, 涉及到人同自然界的辩证关系以及人同社会的辩证关 系, 在指导人们的实践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 物极必反, 以弱为贵的辩证思想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
解的, 但是, 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 � 所谓战胜 或胜利, 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 既然要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 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 观念�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 � 事实上,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 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 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 � 何况, 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最终或 多或少会招致自然的报复� "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依" 是老子的至理名言� 福和祸 反是重要的规律�因而老子劝告发展得意的人, 及时止步 � 恩格斯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 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 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 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 经典言论� 同时, 老子主张我们要归根复命, 返回生命最自然的本 源� 在归根复命整个的思想体系里, 老子提出了一个 "弱" 字� 这世界上最高明的事物是什么? 是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 最能 守弱, 但是水之强, 也是无法想象的�水这么重要, 可它又没 有一个固定的形体�所以老子说 "上善若水" , 最高明的善就 水是最弱的, 但是老子说, 只有最弱的才是最强的� 因为 强的东西就硬, 硬的东西就容易折坏� 一个枯枝子是硬的, 但 最容易断掉 �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 老子绝对禁止坚 强�那么他是要让我们柔弱, 谦虚, 卑下�这就是自然之道�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摘要】《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旨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生哲学。
辩证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哲学,通过《老子》哲学的理论体系得到深入发展。
在《老子》中,辩证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强调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和变化规律。
辩证法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自然之道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当代哲学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通过深入探讨《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受益匪浅。
【关键词】老子、哲学、辩证法思想、特色、起源、发展、基础、运用方式、思想特色、贡献、总结、展望、当代哲学、启示。
1. 引言1.1 概述《老子》哲学老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道德经》为代表作品。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注重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通过对矛盾的统一和对立面的转化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生死、善恶等对立因素构成,这些对立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事物的统一体。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在道家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概述《老子》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探讨《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打下基础。
1.2 辩证法思想在《老子》中的重要性《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老子》中,辩证法被视为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老子》通过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无常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
辩证法在《老子》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辩证法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指导我们正确对待世界上的矛盾和问题。
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我这次见到老子,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条龙啊!”老子告诫孔子的那些话和孔子对老子的由衷赞叹,都多少带有传说的性质,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理应不是随意编造的。
二、老子的《道德经》对世人影响有多大?老子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的《道德经》清静无为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它洗涤了不少迷茫的心灵,更深深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老子《道德经》的发行量,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仅次于《圣经》。
《纽约时报》更是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迄今为止,《道德经》已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除日、英、法、德、意、荷、俄等国外,还有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土耳其、印度,而且又有梵文、拉丁文、希伯来文和世界语。
其中除日文外,以英文和德文版本为最多(英文本90种,德文本78种)。
连冰岛这样地广人稀的岛国都有两种以上的译本。
今天,在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悄悄兴起一股“老子热”。
在西方人眼里,老子是充满智慧的有着无穷魅力的长者。
在德国,《道德经》一书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一本。
在奥地利、瑞士等国,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常常把《道德经》赠送给儿女作为结婚的贺礼。
美国前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讲话中说:“中国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从此,《道德经》身价倍增,有8个出版社争相出版该书。
老子这一部书,是在世界上唯一没有经过任何武力的推崇、而传遍世界的一个巨著。
像西方有一个著名的著作称之为《圣经》,它那个传播目前仍然高居于世界发行量第一位。
但是,可惜它是靠武力、靠枪炮、靠屠刀和鲜血推行到世界各地,与我们《老子·德道经》的传播截然不同,这一点我们要深切地感悟到。
为什么我们的《老子·德道经》不经任何人为地推崇,甚至连我们自己在前些年都未曾重视的情况下,却能悄然地传播在世界各地?这应当引起我们沉重的深思!三、西方人如何看老子?老子自16世纪,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老子》思想对德国哲学影响巨大。
德国19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的著作,对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
在黑格尔心目中,中国古代只有一位哲学家,那就是老子。
他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国哲学》中说老子的“道”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基础。
”谢林也称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尼采也曾把《道德经》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目空一切,想推翻一切哲学结论,回到苏格拉底以前去重建其哲学体系,但苦苦探索了几十年,都没有找到他理想的根据。
最后却终于从老子那里找到了,那就是自然无为的“道”。
他亲译《道德经》,而且说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中的罗格斯一样,都是反映世界本源的词,他还让其助手将《道德经》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用汉字写在硬纸上,悬挂在他的书斋里。
这说明他对老子是多么重视和入迷。
这两句太美妙了,太哲学了,又太文学了,然而又太深奥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位大思想家才特别喜欢这一美言。
不过各本文字上有些出入,理解上也有不同,我粗浅地认为,这大概的意思就是:谁能够在浑浊的环境中生存,并且使浑浊慢慢澄清下来?谁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中又推动起来,使新的东西慢慢地催生出来?这是老子话的大概意思。
这太深刻了,大家想想,这一个智慧今天就有用,比如说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搞得乱糟糟的,很浑浊,现在派一个能干的人去了,记住了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你去了以后,首先要让它慢慢地沉静下来、澄清下来,最后搞得好好的,效益好了,福利也上去了,大家很高兴。
但是你不能懈怠,安定以后,不能让大家最后平静得不求上进了,甚至像死水一潭,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张力了,那你得时时注意要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动起生命的波浪来,使它生动活泼,使它永远朝气蓬勃。
所以,海德格尔这个大哲学家,读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与感动啊!我想,照我这种肤浅的理解就可以从这一语录中抽取出思想的长长的丝,可以剥出思想的一层层竹笋,那么睿智的大哲学家们从老子那里不知道可以解读出多少丰富的内涵与智慧出来啊!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
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曾说过这么一段:“无论如何,儒家和道家至今仍构成中国思想的背景……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如果我们可以像李约瑟那样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根系就是道家,其主干就是儒家,而佛家则是依附在这棵大树上的树叶。
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融合,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多元互补结构。
道家思想既是这棵大树的深根,那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者,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处于哲学奠基人的地位,这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也曾经因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
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物理学家李政道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具有相通的地方。
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伟大命题也已为基本粒子与反粒子的发现所证明。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
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
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这说明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是有相通之处的,同时也说明他的思想中包含有永恒的真理。
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
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
托尔斯泰真会说话,到底是大文豪,一是“很大”、一是“巨大”,只相差一个字,而鲜明地凸现出不同的层次。
在他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托尔斯泰对老子太喜爱了,他又开始翻译老子的言论,可以说《道德经》在俄国的流传,早期得力于他的编译本。
这时俄国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成了中国古代大哲人老子的知音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欧洲出现反思的热潮,当时中国的《老子》、《庄子》在那里非常流行,《老子》的德文译本就有五六十种。
有一位牙科医生非常可爱,他不是汉学家,又不是文学家,但是他被老子的思想吸引住了,硬是凭着一本字典、一股傻劲把《老子》翻译了出来。
这已经成为一段佳话了,实在令人钦佩!我有时候想,今天如果我们在坐地铁,或者是在坐火车时,看到有一个人在静静地读《老子》,大概会肃然起敬的。
如果再一询问,原来是一西医,而且是一位牙科医生,那么我们也许会更加肃然起敬的,至少我会这样的。
现代人读传统的古代经典,大约已经是一种奢侈了!四、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老子《道德经》在古今中外有如此非凡的影响,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有着怎样的智慧灵光呢?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贯穿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
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的文字不一定有五千字。
《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
河上丈人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流传下来的通行本,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大批帛书,其中帛书甲、乙本《老子》尤引人注目。
二十年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又出土了为数众多的竹简,其中竟然出现三种《老子》摘抄本。
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的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本《老子今注今译》,也是通常学习较重要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