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民》谈谈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合集下载

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

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

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毛淑秀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朦胧诗人由于亲眼目睹了“文革”十年的非人道暴行,亲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仇视和隔膜,所以他们的诗作几乎都把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作为一个最响亮的主题。

第二,注重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第三,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它批判变态社会,批判封建主义,批判一切邪恶势力。

北岛(生于1949年,原名赵振开)于1979年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回答》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该诗以两句警句式的诗句置于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惊雷般的力量来震撼人心,这是诗人对“文革”十年不合理现实的强烈否定和冷峻批判。

在对当时“世界”一连串的“不相信”的呼喊和抗议之后,诗人将目光重新转向天空,透过“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现实世界,他看到了“新的转机”。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山民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山民

7课中国现代诗四首·山民韩东一、作者简介。

韩东,1961年生于南京市。

8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

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

现辞职,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

1984年冬,与诗人丁当、于坚、吕德安、小君等创办《他们》文学社团,出版民间刊物《他们》。

除在国内外发表大量诗歌外,还写有诗学论文及小说。

其诗歌《有关大雁塔》被作为日常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洪子诚认为,韩东“80年代的创作保持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入对日常生活的感觉。

他的诗学主张在一部分青年诗人中很有影响。

他的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旨在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他主张当代诗人应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的生活情状,诗人的责任在于对日常事物保持审美的敏感,并用‘口语化’来改写当代诗歌语言”(《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山民》可以说是体现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入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的代表作。

二、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现代寓言诗歌。

第1段,“他”和父亲的问答,表现出世居山中的父辈只知道山外是山,对群山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

这让我感到“疲倦”。

第2、3、4段,写“他”的思绪。

想“他”应该与父辈有所不同,但只是想想而已,最后只会埋怨:“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父辈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是封闭性社会成员劣根性的体现,它使人“疲倦”、沮丧。

诗中的“他”,虽和父辈的想法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

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

解读韩东的《山民》

解读韩东的《山民》

解读韩东的《山民》韩东是一位先锋派诗人,《山民》这首诗作于早期,语言是日常的,虽然韩东自己想否认这一点。

但这毕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读者有评说的自由,但我们并不因此就否认这是一首好诗。

这首诗整个叙事客观冷静,韩东很善于从某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提炼故事,点化诗意。

一个老之将至的山民,梦想已长眠,却被儿子的“山的那边是什么”的问题惊醒,无奈的阿Q一番,复又睡去。

故事经诗人的点化,有了它深层的意蕴——这里不仅是对山民个人命运的审视,也有着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山民作为个体,囿于自己的生存领域,没有勇气越雷池一步。

当儿子天真的梦想唤起了他自己对生命的记忆时,除了疲倦之外,连反省的力量也没有,更多的是推脱,自我麻醉。

个体生命意识如灵光一现,很快蛰伏起来,中国人民至此又少了一个直面人生的勇士,生命只在于将自己平伏地安放好,放稳妥了,然后再来一场安稳的入睡,让时光自己长脚,一寸一寸走至日暮。

但正是山民的这种蛰伏让诗人不安,我们听到诗人热切而痛苦的呼唤——走吧!父亲!站起身来,抖落身上的尘埃,牵着儿子的手,走出这大山,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了诗歌对生命意识的观照,呼唤着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基于“现在意识”的侧面,将人们所有的推延置后,都拒之门外,它要我们斩断那迟延的宿命之细丝,勇往直前。

对个体而言是如此,对民族命运而言又何尝不是呢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闭关过,挨打过,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们感叹,我们忧世伤生,那曾经有着龙的图腾、凤的华美的民族究竟怎么了试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如山民般孱弱、麻木,我们的民族之魂如何走出深山,驶向大海。

所以立民族之魂先立人之魂,有了鲜活、奔放、昂扬的个体,才有健全的民族之魂。

有时,我真希望我们的民族既像山,又像海:是山,有着山的坚守;是海,有着海的吸纳。

早期的韩东是清醒的。

客观的写实,严密组织的语言,有意味的反复,这些构成他诗歌的一大特色。

但诗歌中的哲理提升得不是很纯粹,哲理之中带着日常生活的芜杂,诗人一边提升着什么,一边又被日常生活裹挟到人流之中。

山民的遗憾_韩东的_山民_鉴赏

山民的遗憾_韩东的_山民_鉴赏

%% & ’(()
(*)+ , -.
!//012345367 68 "496:; #351040< $60=;
&&&&&&&&&&&&&&&&&&&&’
山,山里是山,山外还是山,“看着远处 & 山 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从小出生在大山深 处,目之所及皆山也,难道世界上只有山了 吗 8 他禁不住向父亲打探外面的世界,然而, 父亲的回答使他大为失望,外面也是重重叠叠 的山,一颗充满憧憬的心顿时蒙上阴影,他的 眼睛感到疲倦,更疲倦的还是他的心。 从诗作的第二节起,诗人采用心理剖白的 手法来揭示山民的思想变化。随着小山民的成 长,他也慢慢地知道:“海是有的,但十分遥 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可惜“这辈子是 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大海离深山是如此的 遥远,只能活几十年的他,“没等到他走到那 里 &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 死在山中”。 也许,奋斗总比坐等更有希望,只要迈开 脚,终归会有一天走出大山的。“他觉得应该 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 到 他死的时候 & 儿子就长大了”,儿子接着走, 儿子死了孙子接着走,山再高再大,路再远再 险,总有一天会走到海边,幸福会有的,希望 也会实现的。只可惜,这种拼搏的思想像电光 石火,转瞬即逝。一想到子子孙孙要在路上奔 波,背着行李,携家带小,不知走到何年何 月,他感到茫然,惶恐。“他不再想了 & 儿子 也使他很疲倦”。与其那样拼死拼活赶路,还 不如安分守己活着,大山虽然穷困,总不至于 饿死;大山虽然封闭,总归是祖宗的繁衍生息 之地,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的草窝窝,干吗非要 跟自己过不去。 话虽这样说,可眼前的日子又怎么熬得过

《山民》的叙述视角与思辨

《山民》的叙述视角与思辨

《山民》的叙述视角与思辨作者:李利琴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1期诗歌不仅有抒情的追求,还有叙述的维度。

诗歌是生命的审美体现,诗人借助诗歌,呈现对现实生命的情感与体验,这就有一个视角问题,即从哪个角度,将它生化为诗歌。

这时,诗人处于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视角就是诗人在两个世界的立足点。

诗人只有确立立足点,才能很好地驾驭诗歌。

进一步说,诗人把内心的情感浓缩于意境,叙述视角就是诗人呈现意境的特定角度,也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方式及内在情感的传达方式。

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觉、外视觉。

《山民》全诗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站在旁观的立足点,以全知视角架构意境的呈现方式。

首先,诗歌巧妙地选取了“他”与父亲简短对话的场景,“小时候,他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简洁的对话,有清晰的生活场景。

而诗人显然不以叙事为目的,回避复杂情节,寓深刻于单纯。

诗人以创作欲望把控自我情感,站在旁观的角度,在人物的背后原生态地叙述人物的语言,让对话中的每一个词都处于贴切意愿的语境中。

对话口吻很平淡,看似不经意,实则是生活的高度浓缩。

对话是围绕“山”与“那边”展开的,四个“山”与三个“那邊”的重复,在不经意中显然是有深意的。

全知视角刻画人物,克服了外视角无法介入人物内心的局限性,它不仅叙述外在呈现的,还对人物内在隐蔽性的情感进行叙述。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疲倦”是“他”的内心感受,诗人只有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才能将它外化,也为诗歌留下了悬念。

读者阅读时不得不多思考一番,山为什么使“他”疲倦?为什么是“第一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参与欲望及审美再创力。

接着,全知触角伸向“他”的内心世界,这样便于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叙述者进入“他”隐秘的内心,借助“他”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角度去传达一切,这时,叙述者与“他”站在同一意识领域里。

_山民望海_的三种状态_山民_上游的孩子_在山的那边_对读

_山民望海_的三种状态_山民_上游的孩子_在山的那边_对读

《山民》:只想不行的望海者
’’ * +,
-.%, * %(), & /
/00. %((1 * (%23
!"#$
%% & ’(()
!"
名作 欣赏
语文讲堂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 — 韩东《山民》
古国是盛产“君子”的国度,君子们的信条是 “动口不动手”,只说不练。所谓“秀才不出 门,便知天下事”,陶醉于“心斋”里的“神 游”,耽于想望而拙于行动。古老的礼仪之邦 标榜的理想人格是谦谦君子,“三思而后行” 的结果往往是“三思而不行”,不愿冒天下之 大不韪,更不敢起而为天下先。常常是不曾搏 杀,就拱手认输;不曾奋斗,就自甘失败;然 后沉湎在无穷的遗憾感伤中把玩不已,且美其 名曰“非功利的审美的人生观”。这种民族心 理的痼疾,在《山民》一诗中得到了成功的展 示和冷峻的剖析。 想是没有用的。但想比不想,是一个了不 起的进步。关键在于做。你只能在踏破芒鞋、 踏遍群山之后,走到海边。大海却永远不会因 为你想看到它,就自动来到你的面前。这是再 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并非人人都十分明白。代 表过去的老一代是从来不想,年轻些的过渡一 代是想而不做,更年轻的当代人应该是想了就 做,敢想敢做。在历史向未来转折的现在,是 用行动实现山坳上的中国人渴望大海的梦幻的 时候了。突破十万大山的围困,走向充满永不 枯竭的活力的无边蔚蓝,去赶海,去冲浪……
名作 欣赏
语文讲堂
!
4 高中语文第三册 & 课标教材七年级 5
“山民望海”的三种状态
—— — 《山民》《上游的孩子》《在山的那边》对读
"杨景龙 ! 河南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群山和大海,在当代中国的诗歌文本里, 已经成为凝缩、透射无数国民心态的象征意 象。“山”表征着传统的闭塞、蒙昧、僵化、 保守,表征着有限、自足的封闭生存圈; “海”则喻指着现代的辽阔、不羁、变动、希 望,喻指着无限、自由的开放型生存。“山” 和“海”的意象内涵,已经溢出它原有的意义 范畴而上升为象征性符号。走出封闭的群山, 面向辽阔的大海,也就是说,告别陈旧的传 统,拥抱崭新的现代,已经成为“山坳上的中 国人”的心灵渴望。 只是,悠久而强固的传统仿佛四面围困的 万重山嶂,真要走出去又谈何容易6 它需要的不 仅是觉醒灵魂的向往,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 气和百折不挠冲出包围的行动,甚至需要付出 几代人前仆后继的代价。由于实现这一理想困 难重重,于是便有只想不行的人,如韩东笔下 的“山民”;或是浅尝辄止的人,如沈奇笔下 的“上游的孩子”;他们或惮于牺牲,或知难 而退。而王家新笔下的抒情主人公“我”,则 化知为行,不达理想,决不罢休,终于走出群 山,走到大海面前。韩东的《山民》、沈奇的 《上游的孩子》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均写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 交,对由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的国人心态,进 行了深度的透视。把这三首象征诗放在一起加 以对比解读,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获得 巨大的教益。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1.《祖国啊,我友爱的祖国》——嘶哑的喉咙唱出的挚情之歌。

自古及今,一个真正的中国文人总是情系祖国,心忧天下。

不管其身处顺境,依旧遭遇坎坷,改变不了的是那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个灼热如炽、欲罢不能的富民强国之梦!尽管祖国母亲经历了千年的雨雪风霜,经历了太多的期望、奋争与败兴,到后来,已是满身疮痍,满脸沧桑!但是与之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儿女们却更加深了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和挚爱。

诗作之因此取得庞大的成功,一是以“小我”之情反映“大我”之情,感情深刻真挚,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超越感合二为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二是诗人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手法并进展了它,运用了如象征、隐喻,专门是新奇、准确、包容性专门强的意象,使表述极具张力,给读者的“再加工”提供了宽敞的空间,也使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更加丰富。

这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前期模糊诗的显著特点。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超越时空的感受之河。

诗作一开始便明朗地宣示:“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

”将眼前之景与纵深而厚重的历史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时空的超越感,打破了读者思维的时空局限,为后面诗歌的展开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唱歌”,作者的感受超越了时空(抑或模糊了时空),只剩下秋天之河从亘古流来,向以后流去,让人浸融其中,情思无限。

在这条感受之河中畅游,人的思维是没有拘谨的,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生命负重在那个地点消释净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3.《山民》——心中不熄的期盼。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得以稳健而沉雄地进展,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民族的思想底蕴中多了许多的封闭、狭隘,使我们的生活闭塞、落后,使我们的民族在一定意义上成了被“大山”重重围困的“山民”。

《山民》便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反思之作,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精神中对落后封闭的自觉和反思。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将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通过阅读山民诗人的诗歌作品,了解现代山民诗歌的风貌和特色。

二、课程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现代山民诗歌的风貌和特色;3.增强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和山民诗歌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现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自由、个性、意象。

2. 现代山民诗歌的风貌和特色•山民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山民诗歌的主要特点:朴素、生活化、民族化。

3. 山民诗人的作品分析与鉴赏•阅读山民诗人的作品,辨析其诗歌风格和特点。

4. 诗歌创作实践•根据所学的诗歌知识和技能,自由创作一篇现代山民诗歌。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交互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安排1. 热身阶段(10 minutes)•教师简单介绍本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0 minutes)•通过讲授法,介绍现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主要特点。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现代山民诗歌的风貌和特色(30 minutes)•通过演示法,介绍山民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主要特点。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现代山民诗歌的风貌和特色。

4. 山民诗人的作品分析与鉴赏(40 minutes)•教师向学生介绍几位著名的山民诗人,阅读其代表作品,并分析其中的诗歌元素和特点。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鉴赏山民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5. 诗歌创作实践(50 minutes)•教师邀请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创作一篇现代山民诗歌,并要求学生加入所学的现代诗歌和山民诗歌的元素和特点。

•学生可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促进课程的互动和合作。

6. 总结与反思(10 minutes)•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创作成果、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多种途径进行评估。

【赏析】《山民》韩东 文学考研

【赏析】《山民》韩东  文学考研

《山民》韩东主题思想《山民》是一首带寓言性质的现代诗。

世居山区的父辈只知山外是山,对群山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封闭性社会性中传统农民那种安于命运安排固守乡土而不知向外寻求发展的保守、惰性力量。

延伸之,则为固守传统而不知改变的民族性中的劣根,它只能使人“疲倦”、沮丧而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诗的主人公“他”,虽和父辈稍有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他有过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还有过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会有儿孙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开拓性征程的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

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

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怯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

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闯新路的精神,故同样了针砭的对象。

揭示这种精神弊端,是本诗题旨之所在。

这首诗在取材上去除了崇高化而采世俗化一途,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

在语言上,也去除了浪漫的华丽,而纯以民俗口语出之,见出使诗歌复归生活本身的努力。

而在立意上,则力求高远,尖锐,富撞击力。

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在诗学向度上的转型。

作者简介韩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

原文阅读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山民》之美

《山民》之美

《山民》之美
潘泽生;张银华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韩东的《山民》全诗虽然只有25行216个字,但行文构思意韵深刻,物象情节震撼人心,艺术语言力透纸背。

因此,我们解读这首新诗时要着重品味“三美”。

意趣美。

“父亲”可谓是一个老山民了,他常用传统的观点给儿子灌输“山外只有山”的思想,让一个求知欲强、向往新生活的小山民从小就接受了“这辈子是走不
出这里的群山了”的教育。

“他”逐渐感到希望的渺茫,生活的疲惫。

但让人惊喜
的是小山民并没有泯灭希翼、恪守成规,“他”却开始思考怎样用愚公精神走出这
群山,谒见大海,追求新的生活。

结尾一句“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意韵无穷。

耐人深思。

【总页数】1页(P52)
【作者】潘泽生;张银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各美其美"互欣赏"美美与共"同欢乐r——白鹤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r社区创建[J],
2.论梅山民间美术在美术学本科专业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课程价值与运用 [J], 蒋秀召;刘志红
3.泰山民间美术造型与审美的特征 [J], 包晓佳
4."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浅析佛山民间艺术对美术教学的支撑[J], 鄢伟峰
5.泰山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及开发保护 [J], 吴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民望海的三种状态——《山民》《上游的孩子》《在山的那边》对读

山民望海的三种状态——《山民》《上游的孩子》《在山的那边》对读

作者: 杨景龙
作者机构: 河南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87-90页
摘要:群山和大海,在当代中国的诗歌文本里,已经成为凝缩、透射无数国民心态的象征意象."山"表征着传统的闭塞、蒙昧、僵化、保守, 表征着有限、自足的封闭生存圈;"海"则喻指着现代的辽阔、不羁、变动、希望,喻指着无限、自由的开放型生存."山"和"海"的意象内涵,已经溢出它原有的意义范畴而上升为象征性符号.走出封闭的群山,面向辽阔的大海,也就是说,告别陈旧的传统,拥抱崭新的现代,已经成为"山坳上的中国人"的心灵渴望.。

韩东诗歌《山民》

韩东诗歌《山民》

韩东诗歌《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选自《青春》1982年8期)
【提示】
《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寓言诗。

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

“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

“海”可以让人想像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意象因本身丰富的内蕴表现出了多解性。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课程背景本次公开课主题为“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是一节高中语文课的文学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特征,让学生能感知诗歌的美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征;2.能正确理解和鉴赏现代诗歌;3.能够自主创作现代诗歌。

教学重难点•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从语言和形式上进行诗歌鉴赏;•依据主题和情感创作现代诗歌。

教学内容一、现代诗歌概述1.什么是现代诗歌?2.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3.现代诗歌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二、现代诗歌鉴赏1.从语言上鉴赏现代诗歌:–词性、词序;–情感色彩;–细节描写;–意象和比喻;–律诗和自由诗。

2.从形式上鉴赏现代诗歌:–诗歌结构;–诗歌韵脚;–诗歌布局;–诗歌配图。

三、现代诗歌创作1.创作现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诗歌创作的形式和技巧;3.诗歌创作的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教师收集一些现代诗歌、诗歌创作技巧、常用修辞手法等教学资源。

•布置一篇现代诗歌作业,供学生在课前进行尝试。

二、课堂教学1.现代诗歌概述:–教师简单介绍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分享一些现代诗歌作品,讲解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意义。

2.现代诗歌鉴赏:–教师提供一些现代诗歌,分为文字版和语音版,供学生鉴赏;–学生依据现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进行鉴赏,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现代诗歌创作:–教师给学生演示现代诗歌创作的过程,分享创作技巧和常用修辞手法;–学生自主进行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点和感受;–布置一道现代诗歌创作题目,供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教师通过故事和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创作,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增强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对现代诗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水平。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001]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001]

现代诗歌——山民公开课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 了解山民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表现形式;3. 分析山民诗歌的诗意和思想,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山民文学的创作背景及表现形式;(3)山民诗歌的诗意和思想。

2. 教学过程(1)生动课堂:以一首山民诗歌为例,向学生展示并听诵诗歌,导入课题。

《婚礼之夜》桌上蜡烛亮如天发白云烟腾沟川打铺茶样浓香气舞台婚纱亮彩衣新娘带着微笑来新郎怀着激动心举杯敬谢亲朋宾祝福双方待到老神算姻缘再次会(2)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现代诗歌是20世纪初期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它主要以对生活和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为特点,包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和追求,注重意象的抒发和表达,具有语言简洁、音韵优美等特点。

(3)介绍山民文学的创作背景及表现形式:山民文学是指产生在中国山区,以农民及低层人民为主要受众群体,以民间口头文化为特色,经过集体创作和传承,以及一系列文化活动形成的文艺形式。

山民诗歌是山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生活、歌颂自然、抗争斗争为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群众性、鲜明的地方色彩、鲜活的形象描写等特点。

(4)阐述山民诗歌的诗意和思想:山民诗歌体现了农民和低层人民的生活、意志和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反映了他们的抗争和斗争。

在情感表达上,山民诗歌更直接、真实。

它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反映出在困苦、贫穷和不幸的境遇中,农民仍坚守着初心,保持着人性、正义和美好的幻想。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式授课:通过山民诗歌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山民文学的创作背景及表现形式;2. 体验式启发:该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种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让他们体验山民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由地接触和感受诗歌文学;3. 带着问题读:引导学生分析山民诗歌的诗意和思想,带着问题读诗,分析诗歌背后的时间、人物、事件和情感,以此推导出诗人的诗意和思想。

理想·疲倦·命运——韩东《山民》诗主题探析

理想·疲倦·命运——韩东《山民》诗主题探析

作者: 王志强 孙其莹
作者机构: 山东莒县一中语文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页码: 12-12页
主题词: 韩东 《山民》 主题 现代寓言诗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摘要:作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突出代表,韩东的诗鲜明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歌“反英雄”“反崇高”的基本特征。

他的诗,大多都疏离英雄及其业绩,而着重表现平凡世界的芸芸众生,强化平民意识而淡化英雄意识。

在平淡如水、质丰无华的语言中,以一种冷静淡漠的叙述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在漫不经心中流露出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乃至对一切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山民》即是很好的一例。

《山民》(精选3篇)

《山民》(精选3篇)

《山民》(精选3篇)《山民》篇1自读导言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

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

当代诗人韩东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弄清下面几个问题: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2.这首诗与前面学过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3.你看这首诗可能从哪些地方借鉴了《愚公移山》?创新的地方在哪里?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创造?4.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解说:前边的谈话暗示学生要学会联想,对知识能够迁移,能融会贯通。

中间两问,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并且暗示学习要抓关键,学习创造性地思考。

后面3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读这首诗的步骤和目标。

第3问是一种推测,可以训练学生活用知识,迁移思维,培养创新出异的习惯。

)自读程序1.朗读,达到朗朗上口。

2.默读,思考第1问。

3.交流,谈谈理解感受。

4.比较,体会这首诗与前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5.联想,畅谈诗人的借鉴和创造。

6.升华,总结诗的美学意义。

(解说:根据诗歌欣赏的一般程序安排这6个步骤,目的在于学会欣赏诗歌,先整体感受诗歌文本,熟悉整体内容,奠定鉴赏基础;然后,把自己放进去,用心去体会,进入诗人的世界,形成感情共鸣;再从诗中走出来,理性地分析诗人创作的经验和创造的美学效果。

)自读点拨1.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

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

在对比中揭示批判的核心——《山民》的主题再探

在对比中揭示批判的核心——《山民》的主题再探

在对比中揭示批判的核心——《山民》的主题再探
李雪松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关于《山民》,教参对这首诗的解析是:“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笔者以为这样的解析对《山民》这首诗来说远没有触及到作者批判的核心,甚至可以说与诗歌的字面意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总页数】1页(P6)
【作者】李雪松
【作者单位】江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狄姆斯台尔与赫斯特伍德的死亡对比与主题揭示 [J], 应伟伟
2.混浊世界的清醒者,爱情真谛的探索者--劳伦斯与艾米莉社会批判主题、爱情主题对比 [J], 韩清华;徐国琴
3.在对比中揭示批判的核心——《山民》的主题再探 [J], 李雪松
4.基于数学教学主题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以"再探圆锥曲线的离心率"教学为例[J], 陈言
5.在强化联系对比中揭示主题——读新闻漫画《孩子们这下平安了》 [J], 叶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山民》谈谈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韩东这首早期的诗在高度浓缩、高度单纯中,蕴藏了诗人对稳如顽根的传统文化的批判。

“山民”,在这里已经消失了它固有的含义,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封建传统文化以持重掩饰闭塞、以质朴掩饰保守、以澹泊掩饰愚昧的象征。

我们逐节来看:“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这里的他,已经不同于父亲,他提出了具有异质性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有意义的。

后来,他知道了山那边有海,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

这是一种愚昧的“智慧”。

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去衡量现实价值和精神价值的。

他也曾想过带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为他生下儿子,到他死时,儿子就长大了。

但也只能想想而已,“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这里,他已不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而是更深的“梦醒了又睡去”的悲剧,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积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赖活学!他的疲倦不是鹰隼面对天空的疲倦,而只是家鸡的疲倦。

这是一种更可怕的麻木,具有强大的惰力和再殖能力。

诗的最后一节,更将这批判的锋芒直插传统意识的核心,“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对祖先的不满是对的,但他恰恰忘记了自己也是未来孩子们的祖先,也给孩子们造成了“遗憾”!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这种“山民意识”。

至今它早已无力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更不能促进其发展了。

在全民一致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写这样的诗是十分
有益的,它使人汗颜,使人清醒地反思。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也是很成功的。

诗人没有用直抒胸臆的语言,表现他的思考和批判。

而是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

这种“纯客观”,又不同于五十年代的再现型诗歌。

它构成一种象征,言此意彼,空手入白刃,一下子划破读者的心。

强烈的批判激情被压入克制的反讽的语言中,别有一番沉痛的滋味。

这首哲理性很强的诗,却不见有什么“片言立其要”的警句,诗人所关心的是诗的整体结构。

在这里,每一句都是平淡的,但你却不能从整篇诗中抽掉这平淡的一句,它们共同支撑着诗美的空间,使全诗富有更大的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