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040301).

合集下载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一览表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一览表
05体操(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6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02运动系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01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2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3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4大众健美健身训练理论与方法
05运动训练与竞赛
06运动心理
003武术系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
01武术套路理论与方法
卢锋教授
舒建平副教授
柳伯力教授
陶宇平副教授
陈伟教授
郝勤教授
黎莎教授
罗兰秋教授
孟勇副教授
郭晴副教授
郝勤教授
黎莎教授
孟勇副教授
陈伟教授
罗兰秋教授
郭晴副教授
郝勤教授
潘华副教授
陈伟教授
孙淑慧教授
刘子建教授
李在辉副教授
洪小平教授
易琳高级教练
卢锋教授
洪小平教授
杨红副教授
郝勤教授
潘华副教授
刘雪松编审
孙淑惠教授
霍红教授
苏全生教授
袁琼嘉教授
付乙教授
王玉教授
殷劲副教授
侯乐荣教授
袁琼嘉教授
王纯教授
孙小敏副教授
程旭光副教授
柯遵渝教授
代毅教授
张艺宏研究员
李良刚副教授
徐明教授
周继和教授
沙川华教授
刘北湘副教授
古福明副教授
闵健教授
刘青教授
魏万珍教授
游俊教授
王民康教授
程林林教授
高扬教授
雷红副教授
陈伟教授
魏万珍教授
游俊教授
柳伯力教授
02武术散打理论与方法
03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040301)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040301)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040301)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在体育及相关部门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4、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体育史2、奥林匹克运动3、体育基本理论4、运动心理学5、体育管理6、体育经济7、体育旅游8、社会体育9、体育新闻 10、国际体育问题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3年。

原则上用1.5 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0.5学年左右完成教学实习及其它任务,用不少于1学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应不少于40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为26学分(公共学位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 6学分专业课8学分),选修课14学分。

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考试成绩必须达76分以上(含76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全部学位课程,且达到规定的学分。

选修课在我院所开研究生课程中选修,可跨学科专业、跨课程类型任选,选修课程可视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

课程考核不及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或改修。

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列入学生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五、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组织课堂讨论等,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2学年进行8周的教育实践、实习。

成都体育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成都体育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成都体育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单位代码:10653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邮政编码:610041联系部门:研究生部电话:(028)85096075联系人:李晓东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计划指导教师考试科目及代码、复试科目备注001体育系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1体育基本理论02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03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1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105030王广虎教授霍红教授孙淑惠教授霍红教授李国栋副教授宋晓东副教授李建中副教授王广虎教授徐明教授舒为平教授潘小非教授宋晓东副教授刘建教授骆建教授周继和教授李静山副教授吴向明副教授张培峰教授郭永东教授王广虎教授罗立副教授王小安副教授王正丰高级教练田虹副教授罗勇副教授刘芳*教授舒为平教授唐照华*教授张五平副教授黄绵成副教授郭希涛副教授张新中*教授肖进勇教授杨次渝副教授潘小非教授雷咏时教授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按研究方向选择下列科目之一)01、《体育基本理论》02、《学校体育学》03、《全民健身概论》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按研究方向选择下列科目之一)01、专业理论与田径专项技能02、专业理论与篮球专项技能03、专业理论与排球专项技能04、专业理论与足球专项技能05、专业理论与体操(健美操)专项技能06、专业理论与游泳专项技能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体育社会学》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5体操(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6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02运动系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1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2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3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04大众健美健身训练理论与方法05运动训练与竞赛06运动心理3020151025段黔冰*教授张庆建*教授彭庆元副教授杨红副教授毛俐亚副教授李樑副教授刘智丽副教授闫虹副教授邱建刚副教授赵元吉副教授丛宁丽教授刘建和教授唐小林副教授李林副教授岳海鹏副教授刘青教授唐小林副教授陈正副教授李建中副教授刘青教授李林副教授杨世勇教授代毅教授刘建和教授卢锋教授刘建教授杨世勇教授李建中副教授叶平教授刘英副教授卢旨明副教授何颖教授温佐惠教授张选惠教授沙川华教授杨啸原副教授周直模副教授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按研究方向选择下列科目之一)01、专业理论与乒乓球专项技能02、专业理论与网球专项技能03、专业理论与羽毛球专项技能04、专业理论与健身健美技能05、运动竞赛学06、运动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003武术系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01武术套路理论与方法02武术散打理论与方法03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04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理论与方法004运动医学系040302运动人体科学01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与消除手段02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03国民体质监测与评价04运动技术的生物学评价100216运动医学01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开发4151048赵斌副教授张茂于副教授温佐惠教授张选惠教授陈振勇副教授邬建卫*教授温佐惠教授张选惠教授肖进勇教授苏全生教授袁琼嘉教授付乙教授王玉教授殷劲副教授侯乐荣教授袁琼嘉教授王纯教授孙小敏副教授程旭光副教授柯遵渝教授代毅教授张艺宏研究员李良刚副教授徐明教授周继和教授沙川华教授刘北湘副教授古福明副教授侯乐荣教授虞亚明*主任医师黎万友副教授梁岷副教授侯乐荣教授王煜教授马建*研究员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按研究方向选择下列科目之一)01专业理论与武术套路专项技能02专业理论与武术散打专项技能03专业理论与武术套路专项技能04专业理论与武术套路专项技能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运动医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运动解剖学》2、《体育保健学》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运动生理学》02全民健身与运动训练医务监督03运动与治未病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1中西医结合防治运动创伤02中西医结合防治运动性疾病005经济管理系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1体育产业与管理02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7户外运动4302510蓝肇熙教授熊若虹教授王玉教授刘波*研究员王纯教授王煜教授马健*研究员黎万友副教授曹富才副主任医师蓝肇熙教授熊若虹教授刘波*研究员池雷霆*主任医师闵健教授刘青教授魏万珍教授覃文林*教授游俊教授王民康教授程林林教授高扬教授雷红副教授刘韡副教授刘英副教授卿平副教授柳伯力教授卢锋教授舒建平副教授柳伯力教授许军*教授陶宇平副教授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复试科目:《运动医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生理学》2、《正常人体解剖学》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复试科目:《中医骨伤科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生理学》2、《正常人体解剖学》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按研究方向选择下列科目之一)01、《实用体育管理学》02、《体育旅游导论》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体育社会学》006新闻系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1体育新闻与传播050301新闻学01体育新闻理论与业务研究02赛事推广与媒介服务研究03奥林匹克与体育文化传播04体育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007外语系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1国际体育问题008艺术系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1艺术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陈伟教授郝勤教授黎莎教授罗兰秋教授孟勇副教授郭晴副教授瞿巍副教授郝勤教授黎莎教授孟勇副教授陈伟教授罗兰秋教授郭晴副教授郝勤教授潘华副教授陈伟教授孙淑惠教授刘子建教授李在辉副教授洪小平教授易琳高级教练1、《教育学》2、《体育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01、《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11新闻学理论④712传播学理论复试科目:《体育新闻学》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体育社会学》02体育表演与舞蹈009体育史研究所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1体育史与奥林匹克运动02民族民间体育的理论研究010全日制专业学位045201体育教学045202运动训练045204社会体育指导卢锋教授洪小平教授李西宁*教授许寒松*教授杨红副教授郝勤教授潘华副教授刘雪松编审孙淑惠教授霍红教授孙淑惠教授(指导教师包含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040303运动训练学、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辖所有指导教师)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中国新闻史》2、《外国新闻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按研究方向选择下列科目之一)01、专业理论与艺术体操专项技能02、专业理论与表演技能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体育社会学》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体育基础综合含《体育基本理论》、《体育社会学》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体育基础综合复试科目:《体育史》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46体育综合复试科目:体育综合理论与专项技能同等学力加试科目:1、《教育学》2、《体育史》注:带“*”的指导教师为我院聘请的校外兼职指导教师。

成都体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成都体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理论
出版社,2003 年版等。
注:我校无参考教材出售,请自行购买。
02 体育史与体 育文化
3005 文化学与体育文 2004 中国史与体育史

03 体育经济与 产业
2005 产业经济学
3006 体育管理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01 西南民族传 统体育
02 武术教学训 练理论与实践
2006 民族学
3007 民族传统体育理 论
2001 教学论
3007 民族传统体育理 论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 年;
4、《体育新闻学》,郝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
二版等。
2004 中国史与体 育史
1、《体育史》,郝勤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年; 2、《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 年; 3、《中国近代史》李侃,中华书局,2004 年,第四版等。
1、《文化人类学》刘其伟编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2 康教育
3002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教程》,刘海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等。
1、《系统解剖学》,丁文龙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
2002 系统解剖学与 第三版等;
3 运动干预与健康促进
生物化学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查锡良,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年,第八版等。
3003 生理学
2006 民族学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第 一版 ,1997 年等。
3007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周伟良,高等教育
理论
出版社,2003 年版等。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
2001 教学论

成都体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成都体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04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理论与方法
004运动医学系
040302运动人体科学
01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与消除手段
02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
03国民体质监测与评价
04运动技术的生物学评价
100216运动医学
01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开发
02全民健身与运动训练医务监督
03运动与治未病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01中西医结合防治运动创伤
06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02运动系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01乒乓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2网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3羽毛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4大众健美健身训练理论与方法
05运动训练与竞赛
06运动心理
003武术系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
01武术套路理论与方法
02武术散打理论与方法
03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2010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001体育系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01体育基本理论
02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
03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01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2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3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4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05体操(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瞿巍副教授
郝勤教授
孟勇副教授
陈伟教授
罗兰秋教授
郭晴副教授
郝勤教授
潘华副教授
陈伟教授
孙淑惠教授
刘子建教授
李在辉副教授洪小平教授源自易琳高级教练卢锋教授
洪小平教授
李西宁教授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田雨普,198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教育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南师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体育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省部重点研究课题1项,一般项目4项。

在国际上发表8篇学术论文,其中4篇分别入选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和北京奥运会科学大会报告。

在历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均论文入选并报告。

在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体育理论新探》、《中国群众体育探究》、《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等学术专著6部。

科研成果中曾获得12项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7项。

曾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曾被国家体委和北京体育大学评为“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毕业生”称号。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孙庆祝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体育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学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委。

目前主要从事体育管理系统工程、学校体育管理研究、体育管理方法论研究、体育评价学研究、体育经济计量学、体育教学训练优化设计与控制研究。

出版专著《体育实用模糊数学》、《体育信息学》、《体育信息化与体育管理变革》2部;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体育统计学》、《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育测量与评价》3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核心权威期刊60余篇;参加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20余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参加国家软科学计划课题各1项;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一项;主持参加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5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体育局的课题5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040301)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在体育及相关部门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4、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体育史2、奥林匹克运动3、体育基本理论4、运动心理学5、体育管理6、体育经济7、体育旅游8、社会体育9、体育新闻 10、国际体育问题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3年。

原则上用1.5 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0.5学年左右完成教学实习及其它任务,用不少于1学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应不少于40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为26学分(公共学位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 6学分专业课8学分),选修课14学分。

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考试成绩必须达76分以上(含76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全部学位课程,且达到规定的学分。

选修课在我院所开研究生课程中选修,可跨学科专业、跨课程类型任选,选修课程可视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

课程考核不及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或改修。

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列入学生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五、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组织课堂讨论等,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2学年进行8周的教育实践、实习。

六、文献综述硕士研究生在正式开题前,必须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一般在第3学期内),提交经导师批阅后的文献综述(不少于4000字)于研究生部学位科,否则不得开题。

七、学位论文及有关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应用型课题。

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选题确定后,应于学院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开题报告(一般为每年的3月10日-4月20日)。

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由所在系(所)负责,在教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须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3位副教授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

开题报告的内容和其他要求,须依据《成都体院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

若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或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须按上述要求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撰写应严格按照《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执行。

学位论文的答辩申请,须经导师签署意见、所在系(所)同意并报研究生部(院学位办)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

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与学位授予按《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进行。

八、学术讲座与学术会议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积极踊跃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与学术会议,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不得少于10次(由导师签字确认后交研究生部学位科备案),否则不予答辩。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040302)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在体育及相关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领域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与实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4、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恢复;2.运动与基因工程;3.运动与心血管系统;4.运动与内分泌;5.运动与健康促进;6.运动机能评定与应用;7.运动营养监测与评价; 8.体质测量评价原理及应用;9.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及诊断。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3年。

原则上用1.5 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0.5学年完成教学实习及其它任务,用不少于1学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应不少于40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为26学分(公共学位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 6学分专业课8学分),选修课14学分。

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考试成绩必须达76分以上(含76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全部学位课程,且达到规定的学分。

选修课在我院所开研究生课程中选修,可跨学科专业、跨课程类型任选,选修课程可视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

课程考核不及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或改修。

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列入学生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五、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组织课堂讨论等,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2学年进行8周的教育实践、实习。

六、文献综述硕士研究生在正式开题前,必须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一般在第3学期内),提交经导师批阅后的文献综述(不少于4000字)于研究生部学位科,否则不得开题。

七、学位论文及有关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应用型课题。

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选题确定后,原则上应于学院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开题报告(一般为每年的3月10日-4月20日)。

特殊情况下,经所属系、所和研究生部同意,可提前到上年的11月开题。

开题报告应以报告会的形式,由所在系(所)负责,在教研室或以上范围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须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3位副教授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

开题报告的内容和其他要求,须依据《成都体院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

若因正当原因改变选题或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须按上述要求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撰写应严格按照《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执行。

学位论文的答辩申请,须经导师签署意见经所在系(所)同意并报研究生部(院学位办)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

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与学位授予按《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进行。

八、学术讲座与学术会议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积极踊跃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与学术会议,参加各种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不得少于10次(由导师签字确认后交研究生部学位科备案),否则不予答辩。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040303)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及相关部门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4、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一般运动训练与竞赛理论2、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3、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4、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5、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3年。

原则上用1.5 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0.5学年完成教学实习及其它任务,用不少于1学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应不少于40个学分,其中学位课为26学分(公共学位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 6学分专业课8学分),选修课14学分。

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

学位课程均为考试课程,考试成绩必须达76分以上(含76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全部学位课程,且达到规定的学分。

选修课在我院所开研究生课程中选修,可跨学科专业、跨课程类型任选,选修课程可视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

课程考核不及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或改修。

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列入学生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五、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设计工作、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组织课堂讨论等,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2学年进行8周的教育实践、实习。

六、文献综述硕士研究生在正式开题前,必须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一般在第3学期内),提交经导师批阅后的文献综述(不少于4000字)于研究生部学位科,否则不得开题。

七、学位论文及有关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