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的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的翻译思想【最新】

奈达的翻译思想【最新】
奈达翻译思想简介
摘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的著作横跨45年,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对大量翻译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圣经》的翻译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学者的译学理论,他的翻译观也是国内译界评价和引用,探讨最多的,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参考文献:
1.《谈谈对奈达的所知和理解》张经浩《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
2.《奈达翻译理论评述》熊德米《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卷第4期
3.《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李田心《外语学刊》
2005年第2期
4.《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李田心《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二.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
从其理论成果来说主要体现在:1.把信息论和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dynamic equivalence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 ”的翻译标准;这种主张以意义为先,形式结构上做些大的改变,可能非常合理的思想遵循了开放性翻译原则,对翻译界关于“直译”和“自由译”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法。2.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认为要评判译文质量的好坏,必须看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如何。这对于一直以来只强调文本的翻译质量,而忽视译本的服务对象,是有着很大的进步性的。3.将语言学的内容应用在翻译领域,有力地证明了语言本身的可译性。两种语言即使形式上差异很大,在意义上也是相通的。这种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新的姿态,对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作为一个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奈达兢兢业业,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学术事业。近年来,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My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especially as the result of seeing what is happening in so many schools of translating here in Europe. I myself was too optimistic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and semiotics to the issues of translation.《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无论发生怎样的改变,奈达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活力以及为翻译理论作出的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的。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以“Tension is building up.”为例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tension” 和“build up”都有不同的解释。因此, 这句话至少可以翻译成以下不同的汉语: 1.形势紧张起来; 2.张力在增大; 3.电压在增加。
无庸质疑,句法对等比词汇对等更复杂。在英汉互译时,一个最明显的问 题涉及到了单数和复数的范畴。汉语经常用到复数时无明显语言标示,而在 英语里,复数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性和数等语法标示在翻译时还会涉 及时态的一致性。因此,译者不仅要清楚在目的语言里有没有这种结构,而 且还要明白这种结构的使用频率。 有时,词汇的差异也会给句法对等带来翻译上的障碍。例如,汉语没有关 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翻 译过程中让句法结构重组变得更复杂的是汉语的定语在句子前面,而不是后 面。这个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左分歧” 而不是“右分歧”。这就是为什么 汉语句子要明显比英语短。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语篇是一种语言使用单位。因此, 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能只分析语言本身,而要看语言是怎 样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 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 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 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 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科技体裁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因此,准确如实地将源语 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 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 积起来的躯壳。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 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论对等原则张铭1尤⾦·奈达尤⾦?奈达,美国语⾔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翻译理论语⾔学派最重要的代表⼈物之⼀。

1914年11⽉11⽇出⽣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笃信基督,并对语⾔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学语⾔学博⼠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作,曾任美国语⾔学会主席,他把语⾔学应⽤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特⾊的翻译理论,⾄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可谓著作等⾝。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百多所⼤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学阶段:这⼀阶段,奈达结合⾃⼰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时期是奈达最⾼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概念,创⽴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阶段,奈达⼀⽅⾯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对⾃⼰的很多观点进⾏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社会语⾔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的表达形式。

32《论对等原则》不存在绝对的对等没有哪两种语⾔是完全⼀致的,⽆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奈达翻译理论》课件

《奈达翻译理论》课件

VS
详细描述
在语用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 深入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语境,并能够 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外,奈达还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得体 性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确保译文在目标 语文化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 息。
PART 03
奈达的翻译方法论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一种逐字翻译的方法,尽可能 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方 法强调忠实于原文,但有时可能导致 译文生硬或失去原文的韵味。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有助于实 现跨文化沟通,减少误解和歧义,提高
沟通效率。
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翻译要求严谨、准确、专业,奈 达的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原则 有助于法律翻译中确保语义信息的完 整传递。
奈达理论强调“动态对等”,有助于 在法律翻译中实现语义、文化和语用 信息的完整传递,提高法律文书的权 威性和公信力。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总结词
奈达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 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准确传达源语 言的信息,确保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 一致。
详细描述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递信 息,而信息的准确传递依赖于译文的 准确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信息,避免信息 的遗漏或误解。
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详细描述
在语义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对原文的深层含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 外,奈达还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义的延伸和语境的考虑,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精神上保持一致 。
语用层面的翻译
总结词
奈达认为语用层面的翻译涉及到对原文 交际意图的理解和表达,是保证译文在 交际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PPT课件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PPT课件

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
3、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并创立逆 转换翻译方法
4、对中国翻译的影响(奈达现象)
又体现了饮用时的快乐心情“可乐”,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汉语叠 声词,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
例如: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如果将该句译为“你不能太小心”, 形式上与原文完全吻合, 但意
义上却与原文刚好相反(原文真正含义为“你应该特别小心”),因 而这样的形式对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一、引言奈达作为“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倡导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翻译理论的构建。

通过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及转换等概念,奈达提出了“逆转换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著作和文章中,奈达试图通过对语言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问题的描写,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

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形成期即交际理论阶段,奈达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翻译科学,更确切地说,是对翻译过程科学的描写”(Nida,1975)。

奈达认为,对翻译科学研究,应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

奈达认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科学分析大有帮助。

从70年代到现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他更多地注意到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实质: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Grammar,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以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为标志。

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句法部分,由一个基础部分(a base) 和一个转换部分(a transformation part)组成。

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转换部分包括转换规则,将深层结构再转换成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二是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

三是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糊不清,就可以在文本中作些改变,除非原语文 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所指 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 糊不清的性质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 证明是恰当的;
• 3.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译文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非
常困难,有关的一般水平的读者有可能放弃对这 种困难设法加以理解,那就必须对译文作某些改 变并在导言或者脚注中表明那些改变的性质;
• 强调信息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
能对等》(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1986) 《语言、文化和翻译》(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1993)和《语言和文化——翻译中 的语境》(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
一道翻译的文本(比如歌曲和歌剧),通常需要
• 在所有层面上进行许多调整:音韵学、词汇、句
法和话语。
• An elegant handwriting, like the elegant
hand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ed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st.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e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奈达的翻译思想

奈达的翻译思想

奈达翻译思想‎简介摘要:尤金・奈达(Eugene‎A Nida)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的著作横跨‎45年,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对大量翻译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圣经》的翻译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学者的译‎学理论,他的翻译观也‎是国内译界评‎价和引用,探讨最多的,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 dynami‎c equiva‎l ence functi‎o nal equiva‎l ence一.奈达翻译思想‎简介1.发展阶段奈达的翻译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描写语言学阶‎段(40-50年代),他主要从语言‎的词法,句法并结合翻‎译理论阐述语‎言的本质和语‎际翻译关系,试图找出更加‎科学的语言翻‎译转换规律。

交际理论阶段‎(60年代),他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翻译问‎题,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他主要研究语‎义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他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现‎象,对这种符号现‎象的解决必须‎依赖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翻译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原‎语在译语中忠‎实地表现出来‎,让译文读者象‎原文读者一样‎,可以感受到原‎文的种种意蕴‎。

2.核心概念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Transl‎a ting consis‎t s in reprod‎u cing in the recept‎o r langua‎g 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 ence of the source‎langua‎g 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 y in terms of style. 《Theory‎and Practi‎c e of Transl‎a tion》Nida),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翻译也是一门‎技巧,但归根结底,出神入化的翻‎译则是一门艺‎术。

奈达

奈达

(三 )形式与内容之争 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 话引来的。奈达曾说:“形式附属于内 容。”他要求对翻译的确切性的研究完 全摆脱了表层结构的困扰,而把重点转 移在以传译内容为主,使译文语言达到 内容上与原文最贴近的自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中介绍了许多美国 翻译大家,并指出:阿诺德认为,只有精通源语和目标 语的学者,才能有资格作出评判。而纽曼则认为,一 般的读者就应该是做评判的人。 “衡量译文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分析译文为之服务而 又不懂原文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对译文 质量的看法,而且还要了解专家的评价……这些专业 人员懂原文,也有搞创造性翻译的经验,而且,他们 非常了解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的交际的目的。这样按 照读者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在特 定的时代下,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应该是大致可以比较 的。” (《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
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 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 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 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 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 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 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 此基础上转达语义, 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 体上的对等。
CHINA IN WORLD ECONOMY
China’s vast size and resources, her extraordinary economic progres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made her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Because of this, because of Britain’s own huge stake in the world economy, we need to take a real interest in China. Since economic reform began in 1978,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almost 10% a year has seen China’s GNP nearly quadruple. The rewards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are clear, most visible in the dynamism and prosperity of Peking and the coastal c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most striking consequence of these changes is that China has grown to be the world’s eleventh largest economy, and is set to grow further. China’s rapid emergence as a major world actor is a tribute to the dr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her peopl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reforms she has pursu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 clear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n-door policy led by Mr.Deng Xiaoping. 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I would draw a further conclusion, which I believe is central to assessing China’s future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my view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has been vital to her progress. The key to sustaining and building on early economic success was China’s move into world markets. Consider a couple of statistics. Since 1979 foreign trade as a share of China’s GNP has risen from 10% to 45%. Integration in world markets became a basic fact of Chinese economic life. With that cam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vestment system. Foreign funds flowed into China in a spectacular way. The stock of foreign investment grew from under $5 billion in 1989 to nearly $90 billion by 1994. So China has built new and increasingly strong links,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world markets. These links have contributed to creation of new jobs, new prosperity for China. What next? I believe it is China’s interest to build on this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her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is the way to maximize her share of world markets; and — as the UK knows from direct experience — to attract the stimulu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funding that inward investment can offer.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转)摘要: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然后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当今翻译界对奈达思想的争论,介绍了争论中提出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最后,文章探讨了奈达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争论启示一、奈达的翻译思想尤金·奈达(Eugene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对翻译的研究应该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

由于奈达把翻译和语言学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

则翻译的具体过程就经过了下图的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奈达实际上是透过对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重组到译文中。

因此,在翻译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译文读者得到一个自然的译本。

他曾说:“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不像翻译。

”所以,他的翻译中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读者反应论”。

他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

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素》(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由德国学者让·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等效”,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等效。

奈达认为,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和解构,翻译者可以理解原文的思想和意图,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译文。

根据奈达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使用适当的词汇和结构来表达原文的含义。

奈达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交流的行为。

奈达提出了三个翻译原则,即“翻译为读者”、“翻译为现实”和“翻译为对等”。

首先,“翻译为读者”意味着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术。

其次,“翻译为现实”强调翻译应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来进行,以保持译文的时效性和可读性。

最后,“翻译为对等”指的是翻译应该在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中寻求最佳的等效性,以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等。

在奈达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翻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进行翻译。

因此,奈达认为,译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人,而是一种文化中介和创作者。

然而,奈达的翻译理论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奈达的等效理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判断。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译文,导致译文的多样性。

其次,奈达的翻译理论忽视了翻译的政治和权力关系。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而且也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翻译者的选择和判断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总的来说,奈达翻译理论对于翻译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上仍需兼顾客观性和客观规则。

翻译者应该在创造译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奈达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奈达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奈达翻译思想一、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周仪、罗平,1999:32-33)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

奈达本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

对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深入,这是理论研究的一条必然的道路。

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即可看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对待翻译学的态度上。

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翻译科学的旗号;在197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成就显著、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

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见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谈》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在翻译理论的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家提供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奈达和纽马克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理论家。

他们在翻译领域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影响了现代翻译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探讨它们的异同以及它们可以为翻译实践和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奈达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交流过程,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或词语的替换。

他主张翻译应该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即传达源语言意义的同时,也要保持目标语的文化和风格特征。

他建立了“动态对等”和“跨文化适应”等重要翻译概念。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交互作用,翻译过程应该尊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特征,避免出现过度文化低头和过度文化抬头的现象,形成恰当的文化平衡。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反对了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跨文化适应”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功能转换,不需要考虑文化差异。

他提倡翻译需要满足目的语文化环境的语用需求,并通过翻译来达成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交际目的。

他强调翻译需要注重语言的功能、规范和习惯用法,而不是纠缠于语言的形式和词汇的对应关系。

三、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比较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存在显著的区别。

首先,他们对翻译对象的认识不同。

奈达认为翻译应该是跨文化交际,注重文化因素、词汇的多义性。

而纽马克则认为翻译是语言功能转换,更注重语用环境。

其次,两位理论家在语言层面上的关注点不同。

奈达主张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强调译文的文化因素,而纽马克则更加注重翻译所需的语言功能、规范和习惯用法。

四、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给翻译实践和教育带来的启示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都带来了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从奈达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尊重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

因此,在实践中,中译英或英译中时,译者应该注重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的不同。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英国外语学家约翰·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视为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翻译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基于语言、社会、文化等跨学科的思想,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和文体特征,注重原文的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批判性地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以及新的翻译方法,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反对将翻译视为一种“文本对照”的传统观念,而是倡导从文化角度出发,将翻译视为一种把原语文化转换为目标语文化的活动。

奈达宣称“翻译不是一种文字狗,而是一种文字艺术”,把翻译看作对原文的创造性重组,而非对原文的单一重复。

他认为,翻译的任务是补充原文,使原文的思想成分通过一种新的形式达到一种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效果。

因此,奈达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意群”概念,将翻译视为一种综合考虑宏观素材、原文文体特征、译文读者要求等多种因素以实现关联翻译的过程。

奈达翻译理论把翻译从盲目的文本对照解放出来,从文化角度出发,强调原文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

奈达认为,翻译必须重新创造原文的意义,把原文的思想成分传达给目标语文化的读者,而不是仅仅复制原文的形式。

所以,翻译时需要考虑原文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文化习俗、思维习惯、概念表达等。

在翻译中,应该考量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以达到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以多学科的视角,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以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是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NEXT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达翻译思想简介摘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的著作横跨45年,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对大量翻译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圣经》的翻译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学者的译学理论,他的翻译观也是国内译界评价和引用,探讨最多的,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 dynamic equivale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一.奈达翻译思想简介1.发展阶段奈达的翻译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描写语言学阶段(40-50年代),他主要从语言的词法,句法并结合翻译理论阐述语言的本质和语际翻译关系,试图找出更加科学的语言翻译转换规律。

交际理论阶段(60年代),他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翻译问题,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他主要研究语义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他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现象,对这种符号现象的解决必须依赖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翻译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原语在译语中忠实地表现出来,让译文读者象原文读者一样,可以感受到原文的种种意蕴。

2.核心概念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Nida),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翻译也是一门技巧,但归根结底,出神入化的翻译则是一门艺术。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 (功能相当)这两个核心概念。

在20世纪60-70年代他首先提出了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要注意在词汇,句法,篇章以及文体等方面与原文的对等,但由于这种动态的对等十分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内容和形式矛盾这样一种印象,于是在80年代,奈达对这一概念作出了修正,改称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能相当)。

功能相当这一概念的实现分为最高和最低两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指:虽然由于原语和译文两种语言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相同,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但译者应该力求做到相当,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用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而最低层次则是指译文读者可以想像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的。

二.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从其理论成果来说主要体现在:1.把信息论和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dynamic equivalence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 ”的翻译标准;这种主张以意义为先,形式结构上做些大的改变,可能非常合理的思想遵循了开放性翻译原则,对翻译界关于“直译”和“自由译”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法。

2.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认为要评判译文质量的好坏,必须看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如何。

这对于一直以来只强调文本的翻译质量,而忽视译本的服务对象,是有着很大的进步性的。

3.将语言学的内容应用在翻译领域,有力地证明了语言本身的可译性。

两种语言即使形式上差异很大,在意义上也是相通的。

这种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新的姿态,对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作为一个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奈达兢兢业业,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学术事业。

近年来,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especially as the result of seeing what is happening in so many schools of translating here in Europe. I myself was too optimistic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and semiotics to the issues of translation. 《中国翻译》 2000年第5期),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但无论发生怎样的改变,奈达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活力以及为翻译理论作出的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1.《谈谈对奈达的所知和理解》张经浩《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2.《奈达翻译理论评述》熊德米《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7卷第4期3. 《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李田心《外语学刊》2005年第2期4.《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李田心《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5.《奈达翻译思想与“奈达现象”研究》肖普勤黄凤枝《文教资料》2005年第24期6.《“动态-功能对等”翻译的合理性及其破缺》李红霞《探求》2004年第6期7. 《永远的奈达:一个Paradox》孙迎春《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8.《奈达等效翻译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张蔚《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6月一、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周仪、罗平,1999:32-33)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

奈达本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

对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深入,这是理论研究的一条必然的道路。

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即可看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对待翻译学的态度上。

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翻译科学的旗号;在197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成就显著、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

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见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谈》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可谓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

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对奈达的思想转变作以详细的分析,找出造成奈达本人放弃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则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就等于后院着火,自己乱了阵脚。

本来这样一项工作应由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做,不过笔者迫不及待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当前的一些模糊认识,还恳请译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二、奈达思想转变的原因1. 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认识偏差在《笔谈》中,奈达屡次提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各色各样的语际交流理论很少为大部分优秀的口、笔译专业工作者所使用”、“很难运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等。

似乎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马上可以用于指导实践(还有许多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脱节现象,进而否定翻译理论的意义)。

从一般哲学角度看,理论来源于实践,上述说法没有什么错误。

但不要忘记翻译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质。

我们目前所说的翻译理论(或是纯理论)是通过对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并非像奈达认为的那样,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借助霍姆斯的译学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下。

在霍姆斯的译学构想中,翻译学被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

他认为,“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则理论及模式”。

(张美芳,2000)在他看来,理论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

西文翻译理论家图瑞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翻译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现象,而不是改造世界”。

(陈德鸿、张南峰,2000:126)这里所说的“改造世界”显然指的是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奈达的“翻译理论无用论”关键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难道所有的“一般原理”都要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吗?众所周知,当今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数学中也有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其中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但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就无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它却是数学科学的基础,不可或缺。

自然科学尚且如此,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杨自俭,2000)的翻译学更是如此。

另外,“奈达在阐述自己提出的新观点时,较少涉及具体的翻译技巧问题,而较多的涉及翻译中的语言学、风格学和修辞学问题。

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从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对翻译的普遍原理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