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个人生平•代表著作•主要理论•相关评价个人生平1910年8月11日生于美国麻省波斯顿,父亲Robert Homans 是一位律师,母亲Abigail Adams Homans 是美国第二任总统John Adams 的后裔。
1923-1928年在ST.Pauls预科学校读书;1928年入哈佛学院,主修英美文学,1932年毕业。
1934-1939年,到哈佛大学新建的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任Junior Fellow,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
1939年成为社会学系教师,讲授工业社会学、功能主义人类学和中世纪历史。
1941年入海军参加二战,4年后返回哈佛。
1946年任哈佛社会学系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55年在剑桥访学并获得MA,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70年退休。
霍曼斯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年5月29日逝世于麻省坎布里奇。
代表著作1950 年《人类群体》The Human Group1958年“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1961年《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1967 年《社会科学的本质》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1984年Coming To My Senses:The Autobiography of a Sociologist《人类群体》1950年在纽约出版。
书中确定了小群体的定义,提出了群体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以及描述小群体的概念如活动、情感、规范、方向、频率等。
作者受T.帕森斯和R.K.默顿的影响,基本上采用功能分析方法。
书中主要分析了5个调查报告,即F.罗特利斯伯格等人的《管理和工人》、W.F.怀特的《街角社会》、R.弗思的《我们是提克皮亚岛人》、D.L.哈奇的《一个农村社区结构的变化》、C.阿伦斯伯格等人的《在一个工业公司中的干劲测量》,并力图对这5个个案研究提出描述性总结,把内部系统因素与命题相结合,把下一研究作为上一研究的印证,而把上一研究作为下一研究的来源,从而创造出一系列概括、描述不同类型群体合成及其活动、互动和情绪的内部系统的各种方式。
(完整word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论部分社会互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月盛行于美国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宽泛流传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因为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要素的重申,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意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全部行为都遇到某种能够带来奖赏和酬劳的互换活动的支配,所以,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能够归纳为一种互换,人们在社会互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互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辟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前锋。
)而霍曼斯互换理论的产生其实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根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互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所有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像的地方,他要遵循酬劳原则。
也就是说,频次的有规律性所获取的酬劳和奖赏要低于没有规律所获取的奖赏和酬劳。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许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酬劳或奖赏。
那么此刻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像,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近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假如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纳相同的行动。
自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只是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以致伦理道德价值要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知足命题。
一个人在近来越是常常地获取某种酬劳,那么跟着酬劳的增添这人所获取此酬劳的知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成命题。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获取他希望的酬劳或许他获取了猜想不及的处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纳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能够宣泄他的不满情绪,因此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取了他所希望的酬劳,特别是酬劳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许他的错误行动没有遇到预料中的处罚,他都会非常快乐,持续做获取酬劳的行动或许防止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社会心理学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教案资料
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2、霍斯曼借鉴了功利主义经济学原则:
1)人与人交往时总是希望获得一定的好处 2)在交往中自觉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需要更多的获取信息,评价成本与收益之关系(的合理性)。 4)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社会交换的一种形式 5)社会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也交换非物质的内容,感情与
有控制权、更捷径、省时的时候难以合作。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协商策略)
1、零总和冲突(绝对得失):你死我活,你失去的是 我得到的。 2、可变总和冲突(均有得失):竞争中合作;局部共 同利益。 如,旧车买卖 a、寻求共同接受范围。 b、强硬的最初立场和逐渐让步的策略。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评价
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之本性
• 例如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最希望得到的报酬是一笔能救命的资金。 在获得这笔资金的头两年里,公司可能依然亏损或赢利很少,即投资 者向公司提供报酬(资金)的能力要大于公司向投资者提供报酬(利润) 的能力。这样,投资者就获得了对公司的权力。在合作关系中,投资 者可以按他开出的条件与公司谈判,而公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人各判
罪 B 释放
十年
•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 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 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 ------180页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 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 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第七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四节、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埃默森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 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 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 理论的理论体系。他主张社会交换理论的研 究单位应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非 交换者本身。
五、简短的评价
交换论强调社会生活中交换关系的普遍性,认为 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这种交换关系。 霍曼 斯的交换论是以个人主义的假定为前提的,主张 个人层次的命题对于解释社会行为极为重要。布 劳的交换论反映一种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能 力,爱默森则将网络分析技术用于交换理论,把 分析的触角伸向交换关系的形成。
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布劳(Peter Michael Blau,1918-2002)21岁随父 母移居美国,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 比亚大学。1973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代表作有:《社会 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互动:社会 交换》(1968)、《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 (1971)、《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
结构交换理论的目标与方法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 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 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 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 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 会的宏观层次。
主要观点
社会交换论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 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 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 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 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 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本章学习要点:早期交换理论霍曼斯的行为...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本章学习要点:●早期交换理论●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布劳的辩证交换论●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布劳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和交换的过程;埃默森结构、网络与交换课时安排:7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地调查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从一开始,社会学理论就将注意力放在改造了现代社会的市场力量之上。
当然,斯密(Adam sm-lh)是第一位明确阐明“供求法则’’的人,但是人们常常忘记斯密还提供给社会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整个19世纪的社会学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当现代社会彼此区分并且行动者追逐各自狭隘与特殊的利益之时.是什么或哪些社会力量把他们聚在了一起?他的答案是:当理性的行动者在公开和自由的市场里追逐自己的利益时出现了道德的和符号的力量与“秩序的看不见的手”。
早期的社会学表现出了一种力图详细阐明这一答案或者阐释替代理论的努力。
无论如何,19和20世纪的社会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他们自己发展了交换理论的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要论述亚当。
斯密和其他19世纪不列颠岛的思想家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苏格兰人)对社会学的影响,或许最好从其思想的传统开始。
这些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自己是“道德家”,因此,也都关注于广泛的伦理问题,如公正、自由和公平。
’曾有人用功利主义的标签来标志这些早期道德家宽广的道德关怀,但是,正如在第23章中关于市场的经济模型怎样渗入社会理论之中的那些论述所言,这一词语现在易于与他们著作的狭隘视野联系起来。
现在,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把人看作是理性人,他们在自由和竞争性的市场里同他人进行交易或交换时,总是寻求物质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市场中的人们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他们能够考虑所有的替代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能使其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动进程。
讨论这些理性的考虑,就是盘算包括对各种替代品的购买在内的成本,然后对这些成本与物质收益进行权衡,努力决定哪种选择可以实现盈利或利润(收益减去成本)的最大化。
霍曼斯交换论 课件
George Casper Homans
于艳华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 论
• • • • • 个人生平 代表著作 主要理论 相关评价 参考文献
2
个人生平
•1910年8月11日生于美国麻省波斯顿,父亲Robert Homans 是一位律师,母亲Abigail Adams Homans 是美国第二任 总统John Adams 的后裔。 •1923-1928年在ST.Pauls预科学校读书;1928年入哈佛学院, 主修英美文学,1932年毕业。 •1934-1939年,到哈佛大学新建的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任Junior Fellow,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 1939年成为社会学系教师,讲授工业社会学、功能主义人 类学和中世纪历史。 •1941年入海军参加二战,4年后返回哈佛。 •1946年任哈佛社会学系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55年在 剑桥访学并获得MA,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70年退休。 •霍曼斯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 年5月29日逝世于麻省坎布里奇。 3
18
主要命题
• 理性命题 (Rationality Proposition)
在对两种行动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会根据当 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的增加,其结果的总 价值也会增大的行为。 该命题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 综合,同时也是对它们的限定。 行动=价值×可能性 霍曼斯断言,人们在这种意义上是理性的,即 在各种选择面前,他们往往倾向于导致等式右边价值最大 化的行为。 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 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对个体来说,其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 他就越可能从事这种行动;反之,其行动的结果 越是没有价值,或带来惩罚,他就越不可能进行 这类行动。 价值命题指出人们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 有价值判断参与的。
霍曼斯原理
霍曼斯原理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以及行为心理学。
霍曼斯认为交换是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基本假设是人们在进行行为时总是努力获得报偿而避免惩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霍曼斯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尤其是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即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
这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以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
同时,霍曼斯也受到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的影响,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
此外,霍曼斯还深受他的同学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经济学描述交换关系,社会学描述交换发生的社会结构,而心理学才是解释的钥匙。
他通过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的五个相互关系命题来解释社会交换的存在和社会制度和社会本身的存在。
这五个命题是成功、刺激、价值,剥夺与满足、赞许与侵犯。
然而,霍曼斯的理论遭到了许多批判,因为他的理论过于狭窄,主要来自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原理主要来自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忽略了人的行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忽略了人的行动具有积极主观的能动性。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人物简介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波士顿。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一、背景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人物简介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波士顿。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一、背景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九章 社会交换理论
(2)外部交换(对应于外部报酬):类似于韦伯的工具行 动,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3)混合型交换:往往是以内部交换为名,行外部交换之 实。
第 三
内部交换与外部交换比较
节
报酬类型 交换物 遵循的原则 根本属性 侧重点
外部交换 外部报酬 功利性的物质利益 经济原则 工具理性行动 交换结果
内部交换 内部报酬 非功利的情感 道德原则 价值理性行动 交换过程本身
第九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 九 章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第四节 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第 九 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
陷
第
一 节
社会交换的特征
社会交换的特征(与经济交换比较)
第
二 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George C. 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 士顿的一个富有家庭,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因偶然的机会而转向了社会学研究。1934年与查尔斯·柯 蒂斯合著的《帕累托理论介绍》,给他在社会学界带来了 声誉。霍曼斯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哈佛讲学,曾出任过 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 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 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 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 性行为,这样对他来说有价 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 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 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 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 想中的惩罚。继续做得到报 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 的再度发生。
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 ,人们会选择当时他所 认识到的行动结果与获 得这一结果的概率之乘 积较大的那一种行动。 报酬价值大但得到的概 率小,会降低人们行动 的可能性;反之,报酬 价值大且得到的概率也 大,则会提高行动的可 能性。
对霍曼斯行为交换理论的评价
• 霍曼斯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 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 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 动机,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 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 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 • 再次,就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 实质而言,他为了一味地反对帕 森斯的功能主义,只介绍了处于 微观水平上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社 会交换原则,而没有深入揭示建 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 的社会交换。这一点就为布劳、 科尔曼等人所批判。布劳认为不 能把复杂的社会结构还原为简单 的心理现象,由于社会事实具有 与小群体完全不同的性质,因此 心理学命题无法取代社会学命题 去准确地把握和解释社会事实。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一)成功命题 (二)刺激命题
(三)价值命题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 着相似的地方,他 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个 体的某个行动越是 经常受到报酬和奖 ,那么他就越有 可能有经常类似的 行动 。
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 .如果某一特定的刺 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 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 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 去的刺激越相似,个 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 似的行动。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一、乔治·霍曼斯人物简介霍曼斯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出版了《人类群体》、《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交换的性质》和《社会科学的本质》等著作。
他是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他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因而被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理论或演绎交换理论。
二、理论渊源(对功能理论的批评)霍曼斯最初是一个有批判倾向的功能主义者。
他认为(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太抽象、太空洞。
(2)忽视了社会中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人的研究。
他主张,社会学应该回到最明确的事实中去,而明确的事实就是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
20世纪60年代初,霍曼斯逐渐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决裂,创立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
为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霍曼斯修改和吸收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人”假设:人理性地算计自己在某一市场中行为的长期结果,并试图在交易中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
霍曼斯认为,经济学的这一原理必须进行修改,因为:第一,人们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他们只是想在交换关系中得到某些利润;第二,人在交换中并非常常从长远着想或进行理性算计;第三,交换物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赞同、尊重、依从、爱、情感,以及其他紧缺物质产品;第四,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而并不是市场中才有交换行为。
霍曼斯还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认为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
霍曼斯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论到人类行为上,坚信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具有解释力。
三、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为解释人类的基本行为,霍曼斯借用和改造了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概念,比如行动、期望、刺激、情感、报酬、成本、投资、利润、价值、惩罚等,建构起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在20实际60年代早期,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的不足,交换理论开始初露头角,在经过霍曼斯、布劳、科尔曼和埃默森等人的努力后,在20世纪60、70年代,交换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最多产的分支之一。
那么为什么称他们的理论为交换论呢?原因在于这些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领域的特征在于:生活于其中的行动者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受其得到的酬赏或效用的驱使而彼此交换资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重点来对霍曼斯和布劳的理论进行介绍,来详细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社会交换论主要有三个理论渊源: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尤其是斯金纳的)心理学【大家自己看看,吸收古典经济学中的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该理论认为经济学对商品的分析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也适用于社会领域,如父亲和孩子交换;人类学,我们在经济人类学中学到,人类学认为在初民社会,交换的功能并不仅在于经济、物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交换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一种方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关键在于刺激,即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
我们要讲的这两个人,霍曼斯着眼于个人层次对个人行为进行解释,其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基础之上,我们一般将他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交换论;而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我们一般将他的交换论称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首先我们来看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第一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霍曼斯1910年出生于美国的波士顿,原来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他转向了社会学研究,他曾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霍曼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早期对结构功能主义很有兴趣,《人类群体》是他这段研究的代表作。
后来他的研究转向交换论,成为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社会交换 理论也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而产生的。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从宏观的社会角色、 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去研究社会,而社 会交换理论则以微观的个体为研究单位。 该理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 交换—中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
3、整合与冲突
在一个社会中,要让下级心甘情愿地服从,必 须使权力转化为合法权威。 当权者能否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取决于他能否 按公平和互惠规范与下级实现交换;对权力的集 体赞同和集体规范是形成合法权威的基础。 合法权威的确立,改变了群体成员的互动模式, 群体成员不用再为每次具体的交往讨价还价,从 而减少了分歧和争执,提高了效率,上下级力量 达成平衡,从而促进了群体成员之间的整合。
5、攻击-赞同命题(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该命题注意到了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
(1)攻击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回报或 使他受到意料不到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并采取攻 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2)赞同命题:当他的行为使他得到期望的回报,尤其 是当回报大于其预期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 到高兴并采取赞同行为。
3、价值命题(value proposition): 某人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越可 能采取这种行动。(这一命题强调了行 动结果的价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
4、剥夺-满足命题(deprivation-satiation proposition):某人在近期内越是频繁地得到某种报酬, 这种报酬地追加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这一命题是 对成功命题的限定,考虑到了时间因素)
(一)基本概念(10个)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资料讲解
结构功能主义重视均)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霍曼斯的地方, 有两点:
①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 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 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 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 效应。
• 齐美尔的交换原则:[特纳P271]
⑴吸引原则: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 之间就越有可能建立交换关系。
⑵价值原则:行动者对某一种特定类型资源的需求越迫切, 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
⑶权力原则:
A.行动者越是认为另一人的资源的价值越大,后者对其拥 有的权力越大。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来源
㈠社会背景 5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人们逐渐
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并不能解释日益激化的美国社会矛盾,认 识到功能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 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人作团体的组成部分, 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 ㈡思想来源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理论 2.人类学中的交换理论 ⑴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姑表联姻模式 ⑵马林诺夫斯基特罗布里恩群岛KULA RING交换 3.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4.早期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齐美尔
络理论。 交换理论同网络分析方法的结合,给传统交换理论注入了
活力,使它在困境中出现了新的转机。
五、社会交换理论的总结与评价
1.打破了结构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推动了社会理 论研究出现多元化的局面。
2.有助于理论研究走出结构功能主义设立的理论迷宫, 走出以平衡、和谐为特征的“乌托邦”,更贴近地研究 社会现实。
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之比较分析
人 际传 播
行 为主 义 交换 论
后在西方逐渐兴盛流行 , 2 O世 纪 6 O年 代 开 始在 全 球 广 泛 传 播 。社 会 交 换 理 论 有 两种 基 本 取 向 , 一是 个 人 的心 理 取 向 , 即 把社 会交换 归之于个人 的功利计 划与内在动机 , G. C . 霍曼斯 是这一取 向的代表人物 ; 二是 结构的集体取 向 , 即 把 社 会 交 换 归之于社会结构 的制约与社会规范 的引导 , P . M. 布 劳是这 取 向的 杰 出 贡 献者 。本 文 试 图 对 以他 们 二 人 为 代 表 的 社 会 交换理论作简要分析。
会 活动 , 都 是 一 种 交换 活 动 , 交 换 是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普 遍 现 象 。他 的理 论 具 有浓 重 的功 利 主 义 和 行 为 主 义 色 彩 , 尤 其 强 调 对 社 会 交换 和 人 际传 播 行 为 作 心理 学解 释 。 { 二) 基本 概 念 行动、 互 动、 情感、 刺激 、 报酬 、 成 本、 投资 、 利润 、 剥夺、 满 足 这 十 个概 念 构 成 了霍 曼 斯理 论 的 基 点 , 它们 相 互 结 合 , 建 构了关于社会交换和人际传播 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霍曼斯 借 用 了大 量 经 济 学 的基 本概 念 如 “ 成本” 、 “ 投资 ” 、 “ 利润” 、 “ 亚 制度 行 为 模 式 ” 、 “ 经 济学第一原理 ” 和“ 边 际 效 用 递 减 原 理” 等来 阐述他 的理论 , 运用 “ 数量 ” 和“ 价值 ” 这两个重 要 的 分 析 变 量 来 形 成 其 理 论 命 题 ,体 现 出 立 足 于 经 验 研 究 的 特
一
论者 , 他创 立的行 为交换理 论是应用于具体情境 的行 为心理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旳道德规范。 (“It is groups, and not individuals, which carry on exchange, make contracts, and are bound by obligations. ” )个体间旳互换就是按照群 体规范进行旳,同步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与 规范。因而,莫斯以为,既不能像功利主义 那样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也不能像马林诺斯 基那样过分强调个人旳心理需要,而应该以 为个人是社会群体旳代表。最终,互换关系 产生于群体道德,并巩固和服务于群体道德 这一自成一格(suigeneris)旳实体。
4.在互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其获取有价值商品旳难 易程度区别出多种群体,并造成权力、威望和特权旳 差别。
②马林诺斯基和非物质互换论
Bronislaw Malinowski and Nonmaterial Exchange
《西太平洋上旳航海者》(The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在这本书中,马林诺斯基对物质性或经济性旳互换同非 物质性或符号旳互换进行了区别(material or economic exchanges from nonmaterial or symbolic exchanges )。 马林诺斯基以为,库拉圈不但是经济旳或物质旳互换网,而且 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旳符号互换。他指出:“一次交易并 未结束‘库拉圈(Kula ring )’旳关系,规则是,‘一旦进 行库拉交易,永远进行库拉交易’,两个人之间旳伙伴关系是 永久旳、终身不变旳事。”“尽管在库拉原则中确实存在着纯 经济性旳交易,但马林诺斯基观察到,臂环和项链(armlets and necklaces)旳仪式性互换才是库拉互换原则中旳主要功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个人生平•代表著作•主要理论•相关评价个人生平1910年8月11日生于美国麻省波斯顿,父亲Robert Homans 是一位律师,母亲Abigail Adams Homans 是美国第二任总统John Adams 的后裔。
1923-1928年在ST.Pauls预科学校读书;1928年入哈佛学院,主修英美文学,1932年毕业。
1934-1939年,到哈佛大学新建的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任Junior Fellow,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
1939年成为社会学系教师,讲授工业社会学、功能主义人类学和中世纪历史。
1941年入海军参加二战,4年后返回哈佛。
1946年任哈佛社会学系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55年在剑桥访学并获得MA,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70年退休。
霍曼斯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年5月29日逝世于麻省坎布里奇。
代表著作1950 年《人类群体》The Human Group1958年“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1961年《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1967 年《社会科学的本质》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1984年Coming To My Senses:The Autobiography of a Sociologist《人类群体》1950年在纽约出版。
书中确定了小群体的定义,提出了群体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以及描述小群体的概念如活动、情感、规范、方向、频率等。
作者受T.帕森斯和R.K.默顿的影响,基本上采用功能分析方法。
书中主要分析了5个调查报告,即F.罗特利斯伯格等人的《管理和工人》、W.F.怀特的《街角社会》、R.弗思的《我们是提克皮亚岛人》、D.L.哈奇的《一个农村社区结构的变化》、C.阿伦斯伯格等人的《在一个工业公司中的干劲测量》,并力图对这5个个案研究提出描述性总结,把内部系统因素与命题相结合,把下一研究作为上一研究的印证,而把上一研究作为下一研究的来源,从而创造出一系列概括、描述不同类型群体合成及其活动、互动和情绪的内部系统的各种方式。
作者通过大量经验材料描述了群体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揭示了构成各种社会组织模式的基础──小群体合成的交换过程。
书中指出,人类文明的存在,“就必须在构成社会以及社会的主要方向的群体之间关系中维持某些小群体自身的特征”。
该书对社会学的小群体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理论一、行为主义社会学霍曼斯批评结构功能主义过多关注社会秩序,忽略个人的能动作用,主张从个人主义角度审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霍曼斯强调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尤其注重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派提出的基本原理,认为其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行为心理学的命题是所有社会科学的一般性的、解释性的命题。
”霍曼斯主张用关于个体心理和动机的基本命题去揭示基本社会行为:第一,社会现象的最令人满意的解释最终要归结为心理学的揭示;第二,心理学原理是所有社会科学揭示框架的基础;第三,事实上,并不存在纯粹的社会学解释。
霍曼斯在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的主席致辞中指出,由于功能主义不接受心理学命题,因此社会学家不可能提出任何解释。
“让我们去挽救他们,给他们一些新鲜血液吧!”有领域。
“行为心理学的命题是所有社会科学的一般性的、解释性的命题。
”霍曼斯注意到,行为主义的基本命题与经济学的相关命题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核心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行为要么为了要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
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
社会学研究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这种反复出现的社会行为都遵循尽量缩小代价、提高收益的原理;宏观层面的组织、结构可以化约为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特别是社会交换过程,社会学的核心任务便是研究这一交换过程。
二、基本概念在建构新的理论的过程中,霍曼斯强调了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尤其注重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基本原理,认为只有诉诸于动物行为研究的心理学原则才能有效的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组织。
他将功利主义的古典经济学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融为一体,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行为要么为了要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
这种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
为此,霍曼斯构造理论的概念大多借自心理学和经济学。
行动: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作用,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
•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报酬: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
•成本:实际成本,指在进行活动时所蒙受的痛苦;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酬。
•投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资源。
•利润: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公正性期待:指一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出费用和所得到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所构成的主观期待。
在以上9个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
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为了更好的说明报酬对于行动者的意义,霍曼斯引入了“数量”和“价值”两个重要分析变量。
“数量”是指某一具体行动在一定时间内所表现的频率;“价值”是指某一具体行动获得报酬或受到惩罚对于行动者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
一般说来,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频繁,其相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小(经济学边际原理);某一报酬出现数量越少,其对于行动者的价值就越大。
为了说明这一重要社会交换原则,霍曼斯又在基本概念中加入了两个表示“时间”的心理学概念: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已足以是足以使他们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以上概念是构成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石,它们相互结合,形成一系列命题。
三、主要命题2006年11月20日南京彭宇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徐某某,反被徐告上法庭。
2007年9月3日法院作出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
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一时间,该案轰动全国,在这之后,全国各地又有数起类似于"彭宇案”的案件被媒体曝光,例如天津许云鹤案等。
对公共场所待救助老人该不该施救,怎么样施救的问题,弓丨发了全国人民的大讨论,人们纷纷将矛头指向该案原告徐某某,以及宣判机关,认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道德缺失行为均源于该案的不公正处理。
2011年9月,卫生部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指南》,“彭宇案”等相关事件又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从霍曼斯的交换论的六个命题来分析彭宇案现象,会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彭宇案现象。
第一个是“成功命题”,就人们的全部行动而言,某人的一个行动越是经常得到报酬,他就越可能再进行此类行动。
在彭宇案现象中,当施害者在这一次的逃逸行为后始终未受到处罚,当期再次遇到这种情景时,其很有可能再次做出逃逸的行为选择。
另外,受害者通过诬陷行为在施救者身上得到补偿,当受害者及其家人再次遇到这种情景时,也很有可能再次做出相同的行为。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如果以前某一特定刺激或一系列刺激的出现都是使其曾经得到报酬的原因,则当前的刺激与原来的刺激越相似,他就越可能进行这种行动或相似行动。
在彭宇案之后,陆续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彭宇案的事件,正是由于彭宇案中特定情景的刺激,以及徐老太及其家人从该情景中获得报酬的事实,使得众多的老人在遇到这种情景(刺激)时会做出与徐老太及其家人一样的交换行为,以获得自己期待的报酬;反观类似于彭宇的施救者,他们遇到的情景是,自己扶起了病危的老人,并送往医院,而这种情景却导致了自己被诬陷成肇事者,赔偿了数额不小的赔款,所以当其他人再遇到这种情景时,就会为了避免自己的损失而选择终止社会交换行为,众人对病倒的老人不予帮助的行为就是因为这种情景的刺激。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对个体来说,其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从事这种行动;反之,其行动的结果越是没有价值,或带来惩罚,他就越不可能进行这类行动。
对于彭宇案中施害者来说,把老人撞倒后,选择逃逸这种行为可以使他避免承担相关的责任,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于是他选择了逃走而丢下徐老太不顾,相反,如果让他承担责任,接受处罚,他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第四个命题是“剥夺—满足”命题,某人最近越是经常得到一种特定的报酬,则对他而言,这种报酬就越没有价值。
如果施害者在近期内通过逃逸而避免处罚的次数越多,他可能就会觉得这类报酬的价值越小,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不会高,考虑换其他方式来增加满足感。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所期待的报酬,或者得到意料之外的惩罚,他就会非常愤怒并有可能做出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就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预期的报酬,尤其是比预期的报酬更大,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惩罚,他就会很高兴,并更有可能去做受到认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彭宇案中,彭宇出于好心扶起了病危的徐老太,当时他是得到了徐老太对他表示感谢的报酬的,但送到医院后,却一口咬定是彭宇撞到的她,使彭宇赔偿了四万多医疗费,意料之外的惩罚,彭宇会感到愤怒,并不服从法院的判决,并上诉至二审法院,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有价值。
第六个命题是“理性命题”,在对两种行动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会根据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的增加,其结果的总价值也会增大的行为。
霍曼斯还用公式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做出行动选择与行动价值和可能性的关系,他认为:行动=价值X可能性,即如果某个行动对于行动者越有价值,且这个行动越有可能实现这种价值,那么行动者就越有可能选择这种行动。
而齐美尔在其交换理论中给出了价值高低的计算方式,其认为价值=需求迫切性X稀缺程度,即某种行动的价值与这个行动对于行动者来说需求的迫切性和需求的稀缺程度成正比。
综合霍曼斯和齐美尔的理论,可以得出:行动=需求迫切性X稀缺程度X 可能性。
在“彭宇案现象”中,受害者做出诬陷行动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经济赔偿的“需求迫切性”,这一方面源于受害者个人经济状况的不佳,另一方面源于受害者家属的“借机发挥”。
而交换理论中的“可能性”概念,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即行动所可能付出的代价。
在“彭宇案现象”中,根据受害者以往的经验,其很容易就得出“老年人做出诬陷行为的成本几乎为零”的判断,因此,受害者通过诬陷行为达到获取经济赔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其做出诬陷行为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