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
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生教育, 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
历经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 在近几年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评价制度不明、教学形式落后、研究生教育质量低下问题日渐凸显。
针对这些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高校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但仍需要从宏观、微观层面继续推进和深化。
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1、生源录取形式单一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一直采取笔试和面试的形式进行。
学生在笔试中,要参加4或5门课程的考试。
公共课,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专业课则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最后由教育部统一划定复试分数线; 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笔试、面试均可。
这种选拔考试, 并不能完成体现出学生的能力素质。
对此,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仰麟评价: “除了中国以外,我没有听说还有哪个国家的研究生是通过考试选拔的。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认为,采用全国统一考试, 统一划定英语、政治等科目分数线的方式, 进行研究生选拔很不合理。
2、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不符“本科化”的课程设置问题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大量存在。
专业课课程设置和本科大量重复,没有拉开差距, 甚至连课程的名称都相差不多;课本知识陈旧、授课的内容落后,和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教学方法滞后, 毫无创新。
在这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下, 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发挥自身特长、拓展知识结构。
在此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的爱好, 更无法完成学习目标。
3、导师指导力不从心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导师水平的高低和敬业心的强弱。
但是研究生的扩招, 使得导师成为“稀缺资源”, 这就导致为了招入更多的生源, 在导师的遴选上要降低门槛。
在此情况下且不说导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如何, 导师有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探讨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自上个世纪末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万人。
其中博士生从4万人增长到万人?,规模可比肩美国。
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足问题己基本解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的同时,质量不仅未同步提升,还遭受了更多指责,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巳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需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以促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巳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梳理。
综合巳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3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35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政府颁布〈〈学位分级细则》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候选人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研究生教育随之产生。
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借鉴美国的做法,招生制度多采用个人申请入学、院校自主招生的办法,学校享有较大自主权。
应当说,民国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框架巳初步形成,但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等原因,这些制度未能得以施行⑴。
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国高等教育仍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规模极小。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232人获得硕士学位。
第二阶段:规范发展阶段(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
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高层次文件,如1957年高等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今年招收4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196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我们也必须正视国内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国内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理念陈旧: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目标导向不足:学校和导师过于追求学生的学术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导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任务过重,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有效指导。
科研氛围不浓:学校科研条件和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研究生缺乏科研热情和动力。
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仍占主导地位,而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还不够广泛。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研究生教育,彻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实用的教育。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导师培训等方式,积极引导研究生教学向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实践能力培养方向发展。
优化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导师评价机制:学校应该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评价机制,让导师更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成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导师指导质量:学校应加大对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导师的待遇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
加强科研氛围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校应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完善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其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
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在线教育、虚拟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为了培养更多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科学技术人才,研究生教育得以发展起来。
以下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一阶段(1952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1952年,我国开始设立硕士学位,首批硕士研究生直接从本科毕业生中选拔。
此后的几年,硕士研究生的选拔条件逐渐提高,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选拔制度。
然而,在这一阶段,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相对较小,培养方式和模式也还不够完善。
第二阶段(1978年-1997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我国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研究生培养体制等措施,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981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此后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
1983年,我国在改革初期探索出了以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并行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此外,在这一阶段,我国还加强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三阶段(1998年-2013年):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8-2010年)》,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在这一阶段,我国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并逐步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管和评估体系。
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发展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实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监管力度,推行学位分面培养、导师责任制等制度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十分明显,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经历了从禁止到完善的过程。
综合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禁止阶段(1949年195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研究生教育经历了禁止的时期,改革开放还未开始,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仅限于军队内部。
新中国成立不久,军队内部的研究生教育计划也就暂时停止了。
1959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式取消禁止,开始筹备研究生学历毕业论文,并在山西太原组织开设了我国第一批研究生院系。
二、初步发展阶段(1960年1978年)1960年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有几多学生,有几多研究生”的宝贵指示,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的开始。
在此期间,我国研究生教育系统不断完善,政府全面建立了研究生教育体制,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经济资助,同时还实施了宽松的移民政策,促进了外国学者的引进。
1978年,中国正式成立了研究生院,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此后,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了繁荣期。
三、发展繁荣阶段(1979年1999年)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不仅遭受了改革和发展,而且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980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所国外留学生中心,1986年,中国确立了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定,有序指导研究生招生。
同时,还推出了大批研究生特长生、博士后从业和海外留学生回国报到的政策,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多种研究生教育奖学金资助政策,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四、质量突飞猛进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了质量突飞猛进的新阶段。
2015年4月,中国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将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此提高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管理能够有效规范和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研究生教育管理可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研究生教育管理还能够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氛围的形成,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字数要求:200】1.2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滞后、教学质量监控不足、招生选拔机制不合理、导师管理不规范以及学生发展支持不足等方面。
管理体制滞后表现在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完善、职责分工不清晰、工作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教学质量监控不足体现在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不到位,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招生选拔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综合素质考核不足,导致招生录取质量参差不齐。
导师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导师指导责任不清晰、指导过程缺乏规范等问题,对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学生发展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活服务配套不完善、心理健康关怀不足等方面,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与发展,亟需解决。
2. 正文2.1 管理体制滞后管理体制滞后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在一些高校和院系中,管理体制仍然停留在过去,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管理体制滞后导致了管理手段和方法的陈旧化。
过时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也难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最新动态。
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在中国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截至目前,我国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这也显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在研究生招生形式上,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率。
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试制度,对研究生进行选拔,以确保入学质量。
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理科、工科、文科等专业外,新兴领域的专业也逐渐受到重视,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
这些新的专业方向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然而,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学术研究,而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此外,一些研究生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不够均衡,导致学习成果的差异较大。
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正朝着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研究生教育正在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新的培养模式将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次,在研究生招生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引入“面向社会”的招生机制。
这种机制能够更好地吸引来自各行各业有实践经验的人士进入研究生教育,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经验。
同时,国际化的招生也成为一个趋势,吸引海外留学生来中国深造。
另外,研究生课程设置也趋于多元化。
学校开始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以培养研究生在不同领域中的综合素质。
此外,实践环节的设置也得到了加强,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的机会。
此外,研究生教育还将进一步推进与产业界的合作。
学校和企业将加强合作,通过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章节一: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研究生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因此,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章节二: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导师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加强导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4.考核评价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如论文、报告、实验、答辩等,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章节三: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3.导师指导不足,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
4.考核评价过于注重论文发表,忽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章节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3.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加强导师的培训和评价。
4.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导师制度不规范、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学术体系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亟需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导师制度不规范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术的指导者,更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人生指引。
目前导师制度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导师过度追求学术成果,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些导师疏于指导,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缺乏关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术修养和人格塑造。
(二)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业成果和培养质量。
目前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科研能力,导致论文水平不高;一些学生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严重损害了学术诚信和学术声誉。
(三)学风不正学风不正不仅是高校中一些学生群体特有的问题,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一些学生存在功利性、功利化思维,只追求学位证书和学术头衔,缺乏对学术精神的认识和尊重;还有一些学生浮躁、急功近利,缺乏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坚韧的学术态度。
(四)学术不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学位和学术成就,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如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这些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术诚信和学术发展,也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声誉和形象。
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引导导师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和人格发展,构建良好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对科技进步的不断提倡,研究生教育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小到大、多元化发展的变革,形成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以前,研究生教育仅仅是一种技能和理论培训方式,以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为主。
在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受到了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和各大高等院校的强力支持,形成了“核心联盟、分野联谊”的模式。
第二阶段:1978到1985年,研究生教育开始走出教室,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研究生教育的功能由单一的技术培训转变为多元化的综合应用教育。
此阶段,研究生教育正式步入正轨,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迅速发展。
第三阶段:1986年以后,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进一步扩大,把技术培训和人文社科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此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培养实践技能和科学理论,更加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第四阶段:2008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追求研究生学业成绩及熟练技能的形式教育转变为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教育。
在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重心转向了培养具备复杂思维、坚
韧不拔的精神和优秀技术人才。
总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标准化到多元化,从重技术型到重创新性,建立起了从培养实践技能到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完整体系。
真正实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人文素质的团队贡献。
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发展历程路径与成效
首先,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工作。
随着国家的科技发展需求和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渐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发展了一批学科和学科群,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和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举措,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研究生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自开放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生。
研究生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其次,研究生教育加强了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在科研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加强了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的培养,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再次,研究生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
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研究生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中国研究生教育经过70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和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的,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生学制
研究生学制研究生学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生学制是指在国内大学中,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习周期和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研究生学制的演变与发展,从其历史沿革、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进而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历史沿革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然而,在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体系。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在一些综合大学推行研究生教育,但规模较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制也逐渐标准化。
2. 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学术素养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在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重点也有所差异。
例如,工科研究生培养注重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科研究生培养则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
3. 学习内容研究生学制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发表。
学术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研项目实施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实践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成果发表则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4. 学习方式研究生学制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课内学习和科研实践。
课内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类学术课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科研实践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参与科研项目实施,进行科学实验和调研,提交科研成果。
5.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研究生学制可能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加,研究生学制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二是国际化发展的加速,通过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国际水平;三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更多重视,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研究生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培养方案设计不科学,学生自觉管理意识薄弱,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也制约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问题的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关于的内容。
2. 正文2.1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导致部分研究生得不到有效指导,甚至出现导师无法给予帮助的情况。
培养方案不够灵活多样,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和特点。
部分研究生自觉性不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学业规划和研究方向不够清晰,容易迷失在庞大的知识海洋中。
第四,评估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存在着一些研究生的学术不端和违纪现象,需要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监督和评估。
质量监控机制不够完善,从研究生的招生到毕业的全过程监控不够严格,容易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学术声誉的受损。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各个层面的管理和监督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2 对策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导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部分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缺乏热情和耐心,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关心。
导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水平不够高或者缺乏指导经验的导师,导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部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过于繁忙,无法保证给予每位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也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在数量上,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加,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在质量上,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生教育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招生难题。
目前,由于某些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招生多、质量下降、就业难”的困境。
其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和硬件条件等。
二、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下将介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几个发展趋势:1、趋势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当前,高校逐渐走向“双一流”,研究生教育也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注重研究生自主学习。
研究生取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也在不断拓宽。
高校通过建设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库,不断推动网络教育、在线交流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发展,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2、趋势二:强化研究生职业化培养研究生职业化教育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培养合格研究生需要综合考虑其学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趋势三: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研究生在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高校通过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研究生就业和发展。
4、趋势四:加强研究生就业关注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职业化,但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仍然让人担忧。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培养模式单一、科研能力薄弱等,在对研究生培养实际需求的不断变化中,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亟待改革。
为此,本文将针对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研究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学质量不稳定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学质量较高,但也有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研究生毕业后实际能力参差不齐。
2. 培养模式单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导,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较为薄弱,导致研究生毕业后实际实践能力不足。
3. 科研能力薄弱当前,一些研究生在科研能力上存在较大的薄弱,这与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术研究为主有一定关系,导致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难以适应和应对。
二、改进建议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针对教学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高校需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培训,并对优秀教学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2. 推行多元化培养模式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术研究为主,但今天社会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
高校需推行多元化培养模式,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源,组织研究生参与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强化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为了解决研究生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高校需要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4. 建立完善评价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从教学质量、学术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评价,以促进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5. 强化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需要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更多的国际化课程和交流机会,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相关合集:教育管理论文相关热搜:教育管理高校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急剧增长。
据统计,1999年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为234万,2005年已高达100万,而且招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但毋庸讳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不仅激化了高等教育中的原有矛盾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紧张、“考研”心态扭曲、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研究生争抢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等。
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但并没有因此降低对高层次人才的期望值。
所以,研究生教育不但在数量上要发展在培养质量上更应当得到保证。
而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离不开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一、扩招给研究生培养带来的挑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研讨型小班上课列参考书目清单协助导师的科研,以公开发表论文为答辩的前提条件等。
招生规模扩大后,研究生的精英教育模式受到了现有教育资源的束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在校研究生的迅速增长使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
同时,由于研究生导师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导师带研究生人数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对集中,甚至出现了一位导师指导几十位研究生的情况,而一些冷门学科或名望较低的导师可能出现几年带不上一个研究生的情况[1。
2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研究生选课人数的增加传统的小规模研讨班授课方式受到挑战,因教师、教室资源的限制而努力开设大班课,必将影响授课质量,精英教育的模式有退化为普通教育的趋势。
由于研究生教学对专业知识的深度要求较高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遴选相对严格,一些选课人数较多的研究生学位课、基础课教师梯队需要尽快培养起来。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呆板、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我国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围绕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许多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无法培养出创新的科研人才。
2. 教学方式呆板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普遍呆板,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教师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3. 师资力量不足在国内研究生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研究生教育机构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一些老师缺乏敬业精神,只顾自己的科研工作,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
二、改进建议1.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了解决研究生教育中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应当从课程设置入手,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专业课程方面,可以增设课程,设置新颖的课程内容,引入前沿科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引入课程,如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研究生教学中,应当丰富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提高师资水平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指导能力。
还可以实行激励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研究生教学,提高他们的敬业精神。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与此国内研究生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
本文将就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理念陈旧国内研究生教学长期以来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
2. 缺乏实践环节在国内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研究生在完成学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往往无法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3. 学术氛围不浓厚在一些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氛围不够浓厚,导致学术讨论和论文撰写的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
很多研究生在学术交流上存在局限,无法充分分享和消化他人的学术成果。
4. 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国内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上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创新。
5. 学生心理素质薄弱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研究生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薄弱,缺乏足够的心理压力调适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
二、改进建议2. 加强实践环节在研究生教学中,要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掌握知识。
3.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应该着力加强学术氛围的建设,鼓励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小组,促进学术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学校也应当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增强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竞争能力。
4. 提升指导教师水平学校应该注重提升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发展历程、路径与成效
目录
01 一、中国研究生教育 制度发展历程
03
三、中国研究生教育 成效
02
二、中国研究生教育 路径
04 四、结论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中国研究生教育在过去的70年 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路径与成效, 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初创、探索和完善的三个阶段。在初 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开始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然而这一时期的研 究生教育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少数重点大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研究 生教育进入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开始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加学科领域,并逐 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制度。
谢谢观看
然而,中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有待提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和政府需进一步加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和惩戒机制,以提 高研究生的道德素质和学术规范意识。
四、结论
总之,中国研究生教育在过去的7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通过不断优 化研究生教育制度、积极探索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路径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 控等措施,中国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和高等教育教师。在未来 的发展中,中国应继续保持对研究生教育的和投入力度,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研 究生教育体系,以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然而,在研究生教育路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过于追求规模扩张 而忽视培养质量,学科设置过于僵化,缺乏创新性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 和高校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如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等,以不 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发展问题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日益丰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7.6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8万人、硕士研究生54.8万人。
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得到了重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应是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问题。
例如,研究生教育仍存在单一性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单一性。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些热门专业的招生比例远大于其他专业的问题。
这不仅会导致人才招生不均衡,还会加剧市场竞争。
研究生教育应该鼓励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2、创新能力不足。
高校应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以开放、创新、协作等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让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开发上寻找突破口。
3、交叉领域研究不足。
在高校中存在各个专业之间知识孤岛的问题,导致跨专业交流合作较少。
而交叉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产生创新性成果和解决存在的复杂问题,高校应引导研究生跨学科考察和研究。
三、研究生教育的未来趋势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向质量、高效、创新、国际化方向不断进发。
预测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注重产业创新和市场需求。
研究生教育应该将人才培养视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注重行业领先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自民国时期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初创阶段、规范发展、恢复和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
当前,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入学选拔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培养质量不高、学位授权制度尚待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评价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今后,要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提高人才选拔的多样性、有效性;加快学科设置与学位授权制度改革。
引导各校研究生教育准确定位和特色发展;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加快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历史沿革,现状问题,改革方向自上个世纪末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17.6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53.8万人。
其中博士生从4万人增长到25.9万人,规模可比肩美国。
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的同时,质量不仅未同步提升,还遭受了更多指责,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需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以促进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梳理。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35年至新中国成立前)1935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政府颁布《学位分级细则》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候选人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研究生教育随之产生。
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借鉴美国的做法,招生制度多采用个人申请入学、院校自主招生的办法,学校享有较大自主权。
应当说,民国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等原因,这些制度未能得以施行[1]。
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国高等教育仍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规模极小。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仅有232人获得硕士学位。
第二阶段:规范发展阶段(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新政府高瞻远瞩,随即制定了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方针。
1951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招生办法[2],1953年高等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明确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将研究生通称为“师资研究生”,要求研究生毕业后能讲授本专业一二门课程和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1951年至1954年间,研究生招生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为主,招生学校和专业十分有限。
1956~1962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若干规范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文件,如1957年高等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今年招收4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196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
其中,1961年的草案对研究生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录取方式、学习年限和培养方法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这是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有益尝试。
从1962年起,我国开始正规培养3年制研究生。
1963~1965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在政策层面获得重大突破。
1963年,教育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暂行条例”)以及5项配套文件。
这些文件针对研究生招生、培养、领导与管理、待遇与分配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特别是培养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等教育遭受严重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也难免浩劫,研究生教育停滞长达10年。
第三阶段:恢复和稳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1966年开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
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达6.3万人,经过严格考试,录取1万人。
到198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2.1万人。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学位授予的负责单位、学位申请的原则程序、学位的课程学分要求、论文答辩的流程规范等。
该文件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正式确立,研究生教育在学位制度的支撑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单位、招生计划拟定程序、报考博士生资格条件、招考工作程序原则等。
在此文件的影响下,我国博士生招生渐成规模、培养工作步入正轨。
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招收定向培养研究生暂行规定》,将定向培养在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扩大优秀在职生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研究生的有力措施”,明确了在职研究生的招收范围、招生计划编制、在读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人事关系、毕业去向等,该规定标志着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已初步形成。
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将硕士生分为国家计划培养硕士生、国家计划定向培养硕士生、委托培养硕士生和自筹经费硕士生4类;招生选拔办法则分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推荐免试3种。
该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中央、省市及招生单位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上的权责,对招生计划拟定、考生报名、考试录取、作弊处罚等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补充完善,它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管理体制走向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重视并试点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步形成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同发展的格局。
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首次讨论了设立专业学位的问题。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听取了《关于设置专业学位调研工作的情况汇报》。
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黄达等学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按专业授予专业学位证书的建议”,自此,我国学位类型被分为两类,即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授予方式也分为两种,即学术学位按学科门类授予,专业学位按专业学位类型授予,该文件标志着专业学位制度正式建立。
1996年,国务院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搭建了稳定的制度平台。
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r3)。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平稳,研究生规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
全国在读研究生从1978年的1.1万人增加1988年的11.3万人,到1998年进一步增加至19.9万人,在读研究生数占全国普通高校在读学生数的比例从1978年1.26%递增至5.51%。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为加快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1999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决定,高等学校包括本专科和研究生层次在内要大幅度扩招,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出现大幅度增长(见表1)。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人事部关于下达199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199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额为8.5万名,博士生招生总规模为1.8万名,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6.6万名,而当年实际招生人数超过9.2万。
到2000年,我国研究生总规模就超过了30万人。
教育部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05年使在校研究生达到50万人左右。
2002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3年内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翻一番的目标。
实际上,2005年我国研究生规模已接近百万(97.9万),顺利完成了2002年所确定的目标。
到2010年,全国在读研究生规模达153.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超过6.45%。
可以说,我国仅用10余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从培养规模来看,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力并非来自劳动力市场,而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研究生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随之带来了过度教育、文凭贬值等诸多问题。
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没有充分发挥,还带来了严重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4]。
二是从类型结构来看,主要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滞后,被边缘化。
无论规模还是专业,都无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多层次、多种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过程存在培训化、商业化倾向,培养质量普遍不高[5]。
三是从学科和专业结构来看,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以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能及时设:立,导致学科体系僵化老化等问题,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问题,在就业环节突出表现出来[6]。
近年来,高学历人才供大于求,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挫伤了社会公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有所抬头。
2.入学选拔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个环节。
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行政权力过度干预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招生,学术人员在确定选拔方式、制定考试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真正体现,不利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
二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存在“重初试、轻复试”,“重笔试、轻面试”的倾向,导师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有限。
特别是近年来,教育、心理等学科实行全国统考,加剧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试倾向,冲击了本科教学的正常开展[7]。
三是考试内容难以真正有效考核学术潜力、创造性等高层次人才必备的素质,特别是公共考试科目外语和政治理论占据了很大份量,加重了考生负担,挤占了专业学习的时间,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