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能力训练同步导学 鲁人版必修5
2019-2020新学练考语文同步必修五鲁人版课件:第四单元 1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 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见齐宣王对孟子已经 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呢? [名师指津] 孟子达到被齐宣王信服的效果主要做到了以下几 点:①善于从小事谈起。②从齐宣王关注的事谈起。③为齐宣 王歌功颂德。
[我的理解]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 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 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 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 这件小事中“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 忍之心”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 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 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 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① ②可 反得 而.闻 求与 之,不得能.吾心 领会,理解 (2)得③ ④缘 古人木之求观鱼于,天虽地不、得.山鱼川,、无草后木灾、虫得鱼到、,鸟找兽到,往往
⑤有 君为得.我呼心入得,,吾收得.获兄事之 应该
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揣测
(3)度④②③生度王.之,请有然度.时后之而知用长之短考亡虑度.衡量长限短度
1.读了文章后,你认为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 治主张又是什么? [我的理解] 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实行“霸道”,以武力征服 天下;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王道”,保民而王。 2.这篇文章孟子在论辩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我的理解] 比喻论证。牛羊之喻、折枝之喻、求鱼之喻。
3.文脉梳理 牛羊之喻以见羊牛易未牛见羊心怀仁术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吴广素人(《陈涉世家》)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爱爱⎧⎨⎪⎩⎪明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明明明明⎧⎨⎪⎪⎩⎪⎪道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道道道道⎧⎨⎪⎪⎩⎪⎪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忖度.(dù)哂.之(xī)舞雩.(yú)喟.然(kuì)B.觳觫.(shù)便.嬖(biàn)邪侈.(chǐ)庠.序(yánɡ)C.庖.厨(páo)肯綮.(qìn)怵.然(shù)大郤.(xì)D.章甫.(fǔ)褊.小(biǎn)中.音(zhòng)铿.尔(kēng)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畜:养活B.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诉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①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①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①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①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衡量长短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7.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疾:疾病8.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①鸡、豚、狗、彘之.畜①然后从而.刑之①然后驱而.之善A.①①两个“之”字相同①①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①两个“之”字相同①①两个“而”字不同C.①①两个“之”字不同①①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①两个“之”字不同①①两个“而”字相同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7《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问题导学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自主探究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文法导析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丰沛。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
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_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同步导学_鲁人版必修5

孟子的 “ 王道 ” 思想是以他的 “ 性善说 ” 为基础的。以民
为本、以德服众的思想,足见身处战国时代的 “ 亚圣 ” ,他的
90 〔然〕这样。 ○ 91 〔度(duó ○ )〕考虑。 92 〔抑〕难道。副词,表示反诘。 ○ 93 〔甲兵〕铠甲和兵器,借指军队。 ○ 94 〔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 95 〔构怨〕结怨,结仇。 ○ 96 〔于〕介词,在。 ○ 97 〔是〕 ○ 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谈及的“兴甲兵, 危士臣,
42 〔远〕疏远,不接近。 ○ 43 〔庖厨〕厨房。 ○ 44 〔说〕通“悦”,高兴。 ○ 45 〔忖度〕推测,揣想。 ○ 46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 47 〔之谓也〕是说„„的。 ○ 48 〔夫〕句首助词。 ○ 49 〔乃〕这样。 ○
50 〔行〕做。 ○ 51 〔戚戚焉〕有所领悟的样子。 ○ 52 〔王〕王道。 ○ 53 〔复〕禀告。 ○ 54 〔钧〕古代重量单位,30 斤为一钧。 ○ 55 〔明〕名词,视力。 ○ 56 〔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意思是非常纤细。 ○ 57 〔舆薪〕整车的柴。 ○
67 〔超〕跳过。 ○ 68 〔北海〕渤海。 ○ 69 〔语〕告诉。 ○ 70 〔诚〕确实。 ○ 71 〔枝〕通“肢”,肢体。 ○ 72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 73 〔及〕推及。 ○ 74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
75 〔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天下 ○
很容易治理。
)
【解析】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7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测 鲁人版必修5

7 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huán)胡龁.(hé)觳觫.(shù)忖度.(duó)B.挟.太山(jiá)庖.厨(páo)戚戚.(qī) 榆枋.(fānɡ)C.舂.粮(chōnɡ)禀.告(bǐng)舆薪.(xīn)便.嬖(biàn)D.商贾.(gǔ)赴愬.(sù)恒.产(héng)庠.序(xiáng)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无以,则王乎王说,曰……B.为长者折枝于我心有戚戚焉C.刑于寡妻盖亦反其本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臣未之闻也C.何以异?D.何由知吾可也?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权,然后知轻重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C.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二、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课内选段,回答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文档:第4单元 7 齐桓晋文之事 训练-落实提升 Word版含答案

1.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牛何之.②反而求之.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A .①⑤/②⑥/③/④B .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⑥/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⑥/④⑤【解析】①⑤动词,到,往。
②⑥代词,它(他)。
③宾语前置标志词。
④助词,的。
【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恩足以及禽兽 B.⎩⎪⎨⎪⎧挟太山以超北海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C.⎩⎪⎨⎪⎧无以,则王乎不推恩无以保妻子D.⎩⎪⎨⎪⎧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解析】A 项,都是动词,推及。
B 项,连词,表修饰;介词,用。
C 项,不得已;没有用来……的办法。
D 项,动词,看见;介词,表被动。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为长者折枝.B .盖.亦反其本矣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 .罔.民而可为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A 项,“涂”通“途”,“枝”通“肢”;B 项,“盖”通“盍”;C 项,“刑”通“型”,“已”通“矣”;D 项,“罔”通“网”,“颁”通“斑”。
【答案】 B4.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何由知吾可也?C .王见之,曰:“牛何之?”D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解析】 D 项是判断句。
A 、B 、C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其中A 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B 、C 两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答案】 D阅读课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几段文字,完成5~9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道义B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本来C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惜D .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悲切的样子【解析】A 项,道:谈论。
【学案导学设计】2020高中语文 6-18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精练

18 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谈论。
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隐瞒,隐藏。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形:情形,表现形式。
D.天下之欲疾.君者疾: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通达。
解析B项隐:痛惜、哀怜。
答案 B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愿枉车骑过.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彼且恶.乎待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D.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解析A项拜访;走过,经过。
B项怎么;什么。
C项道路;取道,经过。
D项称王。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③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④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C.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解析①为:做。
②为:连词,相当于“因为”。
③见:看见。
④见:介词,表被动。
答案 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彼恶.知之②岁恶.不入,请卖爵子B.①刑.于寡妻②然后从而刑.之C.①弱.不可以敌强②以弱.天下之民D.①其若.是,又孰能御之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解析A项恶:怎么/不好。
B项刑:通“型”,作榜样/处罚。
C项弱:弱国/削弱。
D 项若:像。
答案 D5.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B.是以后世无传焉,民未之闻也C.古之人不余欺也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解析A项为主谓倒装,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及答案

1 ②齐桓晋文之事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
课堂研修学习任务一:诵读,重感悟。
任务二:精读,重赏析。
任务三:研读,重探究。
任务四:扩读,重思维。
课后延伸学习素养训练与提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文学文化知识(1)《孟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吴广素人(《陈涉世家》)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爱爱⎧⎨⎪⎩⎪明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明明明明⎧⎨⎪⎪⎩⎪⎪道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道道道道⎧⎨⎪⎪⎩⎪⎪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五文档:第4单元 7 齐桓晋文之事 Word版含答案

7 齐桓晋文之事本课话题——仁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这段话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通过对比,孟子进一步强调“推恩”于民的重要性。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莫振高——化作光明烛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
“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
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
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 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司马光2.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先从别人开始。
——(英国)狄更斯3.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原卷+解析】

【原卷】《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任重道远()(2)爱吴广素爱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3)恶彼恶知之()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死亦我所恶()二、探究提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凶.亦然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D.王无罪.岁罪:罪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移其粟于.河内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弃甲曳兵而.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民之.多于邻国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致天下之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庖.厨(páo)侃.大山(kǎn)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鞭笞.(chī)闭门羹.(gēng)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赡.养(shàn)孺.子牛(rú)瞠.目结舌(chēng)二、情景默写3.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
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
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
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
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
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
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
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
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
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
新版语文同步必修五鲁人版课件第四单元1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 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敬重、 爱护的意思;第二个和第三个“老”“幼”是形容词作名词, 老人(长辈),儿童(孩子) ⑦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⑧轻.暖.不足于体与 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物 ⑨以小.易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 怜悯,痛惜。 今义:常用于“隐隐约约”“隐蔽”。 ④抑.王兴甲兵 古义: 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今义:抑制。 ⑤莅中.国. 古义: 指中原。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6.特殊句式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3.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 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 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名师指津] 解答此题应该明确:①此时齐宣王的心理特征是 “畏难”, 孟子此时大讲“推恩”“行仁政”效果不会好。 ②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是对齐宣王的“畏难” 心理进行开导,并指明方向。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① ②夫 无我 伤乃也.行 ,之 是, 乃.反 仁而术求也之
这样 是
(7)乃③ ④王 乃.师不北知定有中汉原,日无论,魏家晋祭无忘竟告然乃.翁
⑤ ⑥乃 屠.悟 乃.前奔狼倚假其寐下,盖于以是诱敌
才
你的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4.词类活用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穿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 ④朝.秦楚 使动用法,使……朝见 ⑤危.士臣 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及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及答案
一、文题解说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他们俩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二、读准字音
觳hú觫sù
便biàn 嬖bì
放辟pì
庠xiáng
序 褊biǎn 小
邪侈chǐ
胡龅bāo
忖cǔn 度duó
三、段意归纳
1-4段: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中心论点):齐宣王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统治天下,与孟子对议,孟子引导宜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
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14段:孟子用以羊易生事例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即有“不忍”之心。
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四、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齐国虽褊.小:狭小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怜惜
则牛羊何择.焉:区别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称王
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厨师
..
而王,莫之能御也:安养百姓
保民
..
,若无罪而就.死地:恐惧战栗的样子;走向吾不忍其觳觫
..
不识.有诸.:知道;之乎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感到奇怪
2.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第7课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胡龁.(hé)觳觫..(hú sù)衅.钟(xìn)B.褊.小(biǎn) 忖度..(pián bì)..(cǔn dù) 便嬖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D.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解析】B项忖度..(cǔn duó)。
C项庠.序(xiánɡ)。
D项莅.临(lì)。
【答案】 A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项长—掌。
B项帮—邦。
C项源—缘。
【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解析】A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
B项说,通“悦”,高兴,喜悦。
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朝.秦楚【解析】A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
C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D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答案】 B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解析】A.像,动词。
【答案】 A6.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臣未之.闻也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王见之,曰:“牛何之.?”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B.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C.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D.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解析】之:①的,结构助词。
②指桓、文之事,代词。
③指保民而王的人,代词。
④往,到,动词。
⑤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义。
【答案】 B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C.俯足以畜妻子..何择焉..D.则牛羊【解析】A项所以,古:……的原因。
今:表示因果的连词。
B项于是,古:两个词。
于,对;是,代词,这。
今:连词,表示承接。
C项妻子,古:老婆孩子。
今:男子的配偶。
【答案】 D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解析】D.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答案】 D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______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____”。
《孟子》作为一部____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两篇以及《》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之一。
【答案】战国儒家亚圣语录大学中庸论语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7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跳过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施加刑罚C.欲辟土地,朝.秦楚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这里指统治【解析】B.刑,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
【答案】 B1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解析】A项妻子,古:老婆孩子。
今:男子的配偶。
C项藏,古:储存货物。
今:藏匿。
D项中国,古:中原地区。
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 B1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全都表示动作的一项是( )①为.长者折枝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③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④物皆然,心为.甚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⑦吾不为.是也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⑥ D.④⑤⑦【解析】①替,给,介词,⑤⑦为了,因为,介词,首先排除;②③⑥,都是“做”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故选。
④尤为,表示判断,排除。
【答案】 C1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解析】A项罔,通“网”,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用做动词。
B项颁,通“斑”,一种颜色中夹杂别的颜色。
D项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答案】 C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析】B.仰,对上,用做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做动词。
【答案】 B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解析】C.从“王笑而不言”来看,此时他的主要的想法还是要以武力来称霸的。
【答案】 C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