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参考答案一、1.答案:①tiáo ②fǔ2.答案:①交错通达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
共2分。
4.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二、1.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2.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3.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三、[参考答案]1.B2.C3.D4. 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⑵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四、[参考答案]1.xī;suì2.大约;睡觉、眠、卧3.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②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心乐之”也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五、1、(1)国都 (2)全 (3)摆放,放置 (4)死2、(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意近即可))(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
近三年语文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真题汇编(40页 附答案)
近三年语文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真题汇编(40页附答案)(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乙】是犹秋蓬鲁哀侯弃国而走齐。
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
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
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蚤:同“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朝.服衣冠有时朝.发白帝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D.臣始为太子之.时康肃笑而遣之.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世说新语》比较阅读训练【甲】《咏雪》【乙】黄琬①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
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
②魏郡:古郡名。
③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④食:同“蚀”,侵蚀。
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⑥诏:皇帝的命令。
⑦初:一开始,刚刚。
黄琬虽然年幼但聪明。
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
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A.俄而雪骤.急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C.为.魏郡太守担任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A.俄而雪骤B.黄琬幼而慧(表递进)C.学而不思则罔(转折、但是)D.而深奇爱之(并列,并且)3.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
(划两处)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陈太丘与友期行》对比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最新部编版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有答案)
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虞人:侍卫。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天又雨.,公将焉之是.日,饮酒乐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过中不至.尊君..在不?孤往者尝为.邺令孔子亦不师.周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者: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_ 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__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___________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A.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3.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5.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2分)6.【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4分)【译文】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在关中称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篇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对⽐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对⽐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对⽐阅读向来都是初中语⽂的⼀个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初中语⽂阅读能⼒的提升,下⾯⼩编就给⼤家提供三篇初中⽂⾔⽂对⽐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供⼤家参考学习。
初中⽂⾔⽂对⽐阅读【1】 (⼀)阅读下⽂,完成5—9题(16分) (甲)三峡 ⾃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亭午夜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共⾊。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富阳⾄桐庐⼀百许⾥,奇⼭异⽔,天下独绝。
⽔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直视⽆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皆⽣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直指,千百成峰。
泉⽔激⽯,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经纶世务者,窥⾕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5.请⽤“/”给下⾯句⼦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处)(2分) ①或王命急宣②⽔皆缥碧 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法相同的⼀项是()。
(3分) A.互相轩邈舍其⽂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 C.其间千⼆百⾥其真不知马也 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 7.解释加点词。
(3分) ①夏⽔襄陵襄:②属引凄异引: ③千转不穷转: 8.翻译句⼦。
(5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分)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3分) 9.甲⼄两⽂都写了“猿鸣”,其⽤处有何异同?(3分) 阅读答案: 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皆缥碧 6. (3分)B 7. (3分)上,漫上延长通“啭”,鸟叫声 8.(5分)①(2分)⽔清,树荣,⼭⾼,草盛,实在趣味⽆穷。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荀崧①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②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及入鲁阳山获免④。自诣⑤石览乞师;又为⑥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节选自《晋书·列女·荀灌》,有删改)
【乙文】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①,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②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明史·张溥传》)
【注①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②斋:书房或学舍。
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乙文庄周以比喻的方式阐明拒绝的理由,其实庄周的志趣是回归自然,逍遥自得。
10.《逍遥游》塑造了积极进取的鲲鹏的形象,这是否与道家思想矛盾?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甲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C.《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文言文阅读比较练习题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比较练习题和答案文言文阅读比较练习题和答案文言文阅读比较(一)自护其短《雪涛小说》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
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1、解释加粗字。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啖菱须去壳()欲以清热也()何地不有()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2、解释句中的“于”字。
仕于南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3、选出句中加粗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人自护其短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C、遽契其舟D、其人自护其短4、翻译句子。
①北土亦有此物否?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宴席;吃;一起;去除掉;用来;什么;落;寻找;已经2、到、在;到3、A4、①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②船已经开动了,但剑却没有移动(位置)。
5、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就说知道,要实事求是。
(言之有理即可)。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漳州立人学校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专题06 文言文对比阅读(广东专用)(原卷版)
专题06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3上·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仍从./七十而从.心所欲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温故.而知新C.顾.野有麦场/三顾.茅庐D.乃.悟前狼假寐/去后乃.至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乙】昌平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
有买鸡充馔①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
所居依山麓,日久滋衍。
会.刈麦曝于门外,群鸡忽千百齐至,围绕啄食。
媪持杖驱之不开遍呼男女交手扑击东散西聚,莫可如何。
方喧呶②间,住屋訇然③摧圮,鸡乃俱惊飞入山去。
故邵子④曰:“禽鸟得气之先。
”至万物成毁之数,断非禽鸟所先知,何以聚族而来,脱主人于厄乎?此必有凭之者矣!(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馔:饮食,菜肴。
②喧呶(náo):闹嚷,争吵。
③訇(hōng)然:巨响声。
④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蓄.鸡至多()(2)会.刈麦曝于门外()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媪持杖驱之不开遍呼男女交手扑击东散西聚5.同样是讲人与动物的故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却有所不同。
文言文比较阅读(带答案)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1分)舜发于畎亩之中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26.翻译下列句子。
(2分)女忘会稽之耻邪翻译:27.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3分)28.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24、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26、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2分)27、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卧薪尝胆(1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部编新教材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练习(一)〖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真的)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讨论)差.可拟.(大体)(相比)因(趁,乘)竞走..取之(争相)(跑)2.翻译下列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3.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意。
王戎:聪颖,善于思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二)〖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尊君在不.(通“否”)使.人牵一驴入(派,让)举.座欢笑(全,整个)2.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的手(想要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比较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比较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比较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恒楚将”。
是时恒楚亡在泽中。
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
”守曰:“诺。
”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
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③籍:项籍。
项籍字羽。
④睨:斜眼看。
1.解释下列加粗词字的.意思。
(1)忿恚尉 _______________(2)尉果笞广 _______________(3)使公及恒楚将_______________(4)恒楚亡在泽中_______________2.选出下列加粗的字与“后则为人所制”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为坛而盟B.籍为裨将C.吴广为都尉D.而二虫尽为所吞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共10篇(含答案解析)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此次整理共计文言文对比阅读10篇,分别是《岳阳楼记》《三峡》《孟子》《曹刿论战》《河中石兽》《桃花源记》《鱼我所欲也》《小石潭记》《醉翁亭记》《马说》)(一)《岳阳楼记》甲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乙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①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③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释:①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
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
③乌:哪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B.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适:到、往D.窃.会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指“利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B.览物之.情无丝竹之.乱耳C.不以.谪为患弗敢专也,必以.分人D.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班级:姓名:《<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一、复习《练习册》P26-27二、比较阅读文言文《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3)柳絮因.风起(趁,乘) (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太丘舍.去(舍弃) (6)去后乃.至(才)(7)相委.而去(舍弃) (8)下车引.之(拉,牵拉)(9)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未若柳絮因.风起/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B元方入门不顾./将军宜枉驾顾.之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相委.而去/委.而去之3.翻译句子(1)与儿女讲论文义译文:和子侄辈们讲谈论议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白雪纷纷像什么?(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与我的父亲相约在正午,(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元方入门不顾译文: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两篇短文塑造了几个聪敏儿童的形象,但侧重点不同:甲文侧重赞赏人物的才气,乙文侧重写人物懂得为人的道理,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合集6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合集6篇)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第1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__________。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2、(1)齐鲁长勺之战;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均意合即可)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第2篇十年春,齐师伐我。
文言文两篇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文言文两篇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划线的字。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3)念无与为乐者念:(4)相与步于中庭相与: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中表现作者自得与自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和[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又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1)交相辉映(2)参与,这里指欣赏(3)考虑、想到(4)共同、一起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庭院地面犹如空灵澄碧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这都是竹、柏的影子。
3.[甲]实是欲界之仙都[乙]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不一样。
[甲]文的作者是个隐士,他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共赏的些微惆怅。
[乙]文书苏轼被贬官之后所作,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但同时也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大意对即可)。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
(16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
②贵:认为可贵。
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7.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8.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答:(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答:二、(16分)5.(1)有人(2) 栖息(3)这(4)离开6. B(3分)7.(1)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分)(2)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鸱;氢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
(节选自《国语》)
【注】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又何间焉间: (2)小惠未徧徧:
(3)必以信信: (4)必以情断之之:
(5)智虽弗及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是则可矣。
译文: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2分)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4分)
答:
1.(5分)(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3.(2分)对话(语言);对比(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鲁庄公任人唯贤曹刿的远见卓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