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
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 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
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 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是什么? 哲学的 基本问 题
(思维 和存在 的关系 问题) 内容
何者为第一性
(谁先谁后;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谁决定 谁)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A.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 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B.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战国末 思想家教育家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 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 界或彻底认识世 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庄子梦蝶
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 变成一只蝴蝶,醒来 后,提出了一个著名 的问题:“究竟是刚 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 蝴蝶呢,还是现在蝴 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 子?”
到底是:
庄子梦蝶?还是蝶梦庄子?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实践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信仰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1)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哲学的什么观点?(科学精神)提示:高僧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8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
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9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 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 经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4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承认能正确 否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反映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5
(二)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 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脑子里有 猪的形象
1
2
先有猪,再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 还是先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再有猪?
5
存在决定思维, 是唯物主义
然后
脑子里有 猪的形象
然后
思维决定存在, 是唯心主义
6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
王守仁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军事家,称阳明先生。
7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1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1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的基本问题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

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 000万年。

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C )①物质决定于意识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科学家的新发现表明思维能反映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但思维不一定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④观点错误。

2.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的法案。

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

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A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作出判断④感知无法对“现实”作出“真实”的回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中对于现实与扭曲的理解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故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而不是是否换位思考,排除;④说法错误,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排除。

故选A。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课件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课件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邹平一中张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件教学教学过程:温故知新:什么是哲学?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导入新课: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

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为什么会分为这么多的流与派呢?主要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教师:在这里首先弄清楚两个哲学范畴:你认为思维包括哪些内容?---认识、思想、态度、看法、计划等等。

存在包括哪些内容?思维以外的所有的一切对与我们的意识来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存在简单地讲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教师:既然是关系那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呢?2.基本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教师:本原是啥意思?---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教师:这个问题又可以称作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一性在哲学上理解为先有谁后有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大家看这个问题: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

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

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在动?学生:风动,幡动,心也在动教师:是先有心动还是先有幡动?是心动引起的幡动还是幡动引起的心动?学生:回答什么的都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思考深入的学生倒认为是心动引起了幡动)教师:幡动与心动放映了主观与客观两个世界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解惑提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 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 认识存在的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 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
(2)你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3)结合第(2)问的结论,简要说明材料反映的“问题”成为哲学的基
本问题的理由。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提示(1)材料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材料二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知识脉络
典例剖析
例题1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
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载人交会对接的成
功需要对航天问题的认识做到“零失误”。“零失误”佐证了( )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有时左右存在的发展 ③
康德不可知论的错误倾向 ④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
精神消失。萧子良几次组织众人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1)这里的“形”“神”各指什么? (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1)“形”指的是人的肉体,属于存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属 于思维。 (2)先有“形”,后有“神”。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思维(意识)
5.秦始皇兵马俑
存在(物质)
6.侨中的花草树木
存在(物质)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P8)
2、内容 (1)何者为第一性(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有没有同一性

主观精神。
本原,认为意识决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客观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
唯心主义 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 眼开则花明, 眼闭则花寂
万物皆备于我
(战国)孟子
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 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
存在既被感知
(英)贝克莱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课堂巩固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特有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
(1)基本观点:把近代自然科学中发现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
世界即的用本机原械力,学把的原观点子观(察或事物元,素把)一切的运属动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
受力形学式支都配归结的机机械械运动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
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
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记(1) 哲学的基本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2、理解(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及工具:1、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问题导学、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教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二)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那有人说哲学是研究人生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是研究“心与物”的问题,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形与神”的问题,也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宇宙中大的问题,还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等等等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呢?我们研究来研究去,终于有了答案,哲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多,但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那这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来预习10-12页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2、为什么)(三)讲授新课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好,看到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很大程度上, 在很大程度上,唯心主义之产生正是为了解决精神的来 源问题。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论, 源问题。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但基本思路是 一致的,便是设定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它是人的精神(灵魂 灵魂) 一致的,便是设定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它是人的精神 灵魂 的来源, 的来源,保证了精神的不会完全毁灭和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价 唯心主义的困难在于无法证明宇宙精神本质的存在。其实, 值。唯心主义的困难在于无法证明宇宙精神本质的存在。其实, 无论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无法证明的,这基本 无论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无法证明的, 上是信念的问题。我们只能在经验范围内证明某物是否存在, 上是信念的问题。我们只能在经验范围内证明某物是否存在, 而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类的经验永远是有限的, 而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类的经验永远是有限的,我们永远不 能对宇宙整体有所经验。宇宙整体之性质是一个超验的问题, 能对宇宙整体有所经验。宇宙整体之性质是一个超验的问题, 对于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的论断,唯心主义不能证实, 对于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的论断,唯心主义不能证实,唯物主 义也不能证伪。 些聪明的唯心主义者对此心里是明白的, 义也不能证伪。有 些聪明的唯心主义者对此心里是明白的, 柏拉图称之为“信仰的冒险” 帕斯卡尔称之为赌博, 柏拉图称之为“信仰的冒险”,帕斯卡尔称之为赌博,并且都 认为值得冒这个险,值得一赌。他们的意思是, 认为值得冒这个险,值得一赌。他们的意思是,虽然无法证明 有无,但宁信其有,这比宁信其无好, 有无,但宁信其有,这比宁信其无好,有助于我们过一种崇高 的生活。 的生活。
“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 一元论 二元论” “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 一元论” 哲学学说, 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 义一元论。 二元论” 义一元论。“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 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 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彼此平行 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二元论” 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企图调和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不可知论? 什么是不可知论? 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是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 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认识事物,感知之外有什么东西是无法确定的。 物,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认识事物,感知之外有什么东西是无法确定的。至 休谟更把精神都否定了,因为我们没有关于“自我”的知觉。 休谟更把精神都否定了,因为我们没有关于“自我”的知觉。然后是康德 哥白尼革命” 康德认为“自然的法则在我们的理性中” 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自然的法则在我们的理性中”,法则是理 性加于自然的,而不是自然加于理性的。 性加于自然的,而不是自然加于理性的。 其实哲学意义上的“不可知论”是从“本体’ 超验”的角度来说的, 其实哲学意义上的“不可知论”是从“本体’、“超验”的角度来说的, 而不是从现象界的角度说的。可能还是有人误会了“不可知论” 而不是从现象界的角度说的。可能还是有人误会了“不可知论”。 康德被休谟的“怀疑论 ” 从 “ 独断论 ” 中惊醒 ( 见 《 未来形而上学导 独断论”中惊醒( 康德被休谟的 “ 怀疑论” 康德指出:对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将导致“独断论” 论》)。康德指出:对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将导致“独断论”,康德提 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试图审查人类知性(理性)能力, 出“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试图审查人类知性(理性)能力,考察人的 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康德从未否定人们可以认识现象意义的自然界, 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康德从未否定人们可以认识现象意义的自然界,康 德对牛顿物理学有坚定的信心,但是康德指出, 德对牛顿物理学有坚定的信心,但是康德指出,人也仅仅只能通过知性范 畴来把握这个现象界,对于“超验世界” 人需要用其他的方式加以把握, 畴来把握这个现象界,对于“超验世界”,人需要用其他的方式加以把握, 而知性范畴则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于是, 而知性范畴则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于是,为后世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兴起 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 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课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 在的关系问题? 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是什么? 是什么? 4、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 思维与存在 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 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 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 承认物质、 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 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 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 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 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而唯 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 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 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 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 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 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 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前提; 前提;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 的依据, 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 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 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关于哲学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康德最早做了明确的揭示。 关于哲学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康德最早做了明确的揭示。 他指出:由头脑(他所说的知性 来解答灵魂(他所说的理性 他所说的知性)来解答灵魂 他所说的理性)所 他指出:由头脑 他所说的知性 来解答灵魂 他所说的理性 所 追问的问题,必定会陷入二律悖反。他因此而断定, 追问的问题,必定会陷入二律悖反。他因此而断定,只能把 此类问题的解答权交给信仰。不过,在罗素看来, 此类问题的解答权交给信仰。不过,在罗素看来,哲学面向 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渴望对宇宙和人生有一种普遍理解, 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渴望对宇宙和人生有一种普遍理解, 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寻求确切的知识, 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寻求确切的知识,正是这一 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 的东西。 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哲学所追求的目标——把宗教和科学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哲学所追求的目标 把宗教和科学 结合起来,用头脑解答灵魂的问题——注定不能实现,它的 注定不能实现, 结合起来,用头脑解答灵魂的问题 注定不能实现 努力岂不徒劳。这种看法未免肤浅。从目标不能实现看, 努力岂不徒劳。这种看法未免肤浅。从目标不能实现看,也 许可以说徒劳,但这个徒劳向目标前进的过程却是富有生产 许可以说徒劳, 意义的。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来说, 意义的。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来说,科学理性与宗教渴望是两 种不可或缺的动力。正是在哲学中, 种不可或缺的动力。正是在哲学中,它们由于彼此发生的紧 张关系而同时得到了激励。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张关系而同时得到了激励。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历 史上,凡大科学家都怀有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宗教渴望, 史上,凡大科学家都怀有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宗教渴望,凡 大神学家都具备寻求可靠根据的科学理性,而他们往往都也 大神学家都具备寻求可靠根据的科学理性, 是大哲学家。 是大哲学家。
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 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两者所要解决 的问题之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终极关切。和哲学一样, 的问题之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终极关切。和哲学一样, 宗教所关心的也是世界和人生的最根本问题, 宗教所关心的也是世界和人生的最根本问题,要对世界的 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给出一个完整的说明。但是, 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给出一个完整的说明。但是,它们寻求 解答的手段却完全不同。在宗教看来, 解答的手段却完全不同。在宗教看来,世界和人生的整体 是一个神秘,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它弄明白, 是一个神秘,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它弄明白,惟 有靠神的启示来接近它。因此,人在神面前应知谦卑, 有靠神的启示来接近它。因此,人在神面前应知谦卑,满 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相反, 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相反,哲学却不肯像宗教那样诉诸 天启权威,对终极问题给出一个独断的答案, 天启权威,对终极问题给出一个独断的答案,而是只信任 理性,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解答。在这一点上, 理性,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解答。在这一点上,哲 学又和科学一样。 学又和科学一样。 如此看来,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 如此看来,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它寻求解决的方 法却科学性的。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 法却科学性的。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却长着一颗科 学的脑袋。灵魂是一全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 学的脑袋。灵魂是一全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神秘 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 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有根有据地来解 疯子提问,呆子回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答。疯子提问,呆子回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