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第4章地震作用计算(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表1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段 一般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 等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 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 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 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 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质量分布的不确定性;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点的非刚性
转动;偏心、扭转及P—Δ效应;柱轴向变形。考虑或不考虑节点
非刚性转动的影响程度可达5%—10%;考虑柱轴向变形,自振周期
可能加长15%,加速度反应可能降低8%;考虑P—Δ效应可能增加位
移10%。 (3)材料的影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时间及应变程度而改变。
在海城地震时,从位于大石桥盘龙山高差58m的两个测点 上所测得的强余震加速度峰值记录表明,位于孤突地形上 的比坡脚平地上的平均达1.84倍,这说明在孤立山顶地震波将被 放大。图1表示了这种地理位置的放大作用。
图1 不同地形的震害
天津塘沽港地区,地表下3—5m为冲填土,其下为深厚的 淤泥和淤泥质土,地下水位为-1.6m。1974年兴建的16幢 3层住宅和7幢4层住宅,均采用片筏基础。1976年唐山地 震前,累计沉降分别为200mm和300mm,地震期间沉降量突然增 大,分别增加了150mm和200mm。震后,房屋向一边倾斜,房屋 四周的外地坪地面隆起,如图2所示。
图2 房屋沉降
§4.2 把握建筑形体和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平面、立面规则与否,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 重要的影响,建筑结构不规则,可能造成较大扭转,产生 严重应力集中,或形成抗震薄弱层。国内外多次震害表明,房屋形体 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而 简单、对称的建筑的震害较轻。为此,《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 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 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第一节地震作用
• 2.按作用大小分 • 地震作用按其作用大小可分为:多遇地震作用、基本地震作用和预
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节主要介绍多遇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 四、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的区别
• 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都是以水平作用为主的形式作用在建筑物上 的,但是它们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是有很大区别的。因 此,在结构设计中要求结构的工作状态是不同的。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地震作用的计算
• 一、动力计算简图
• 实际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颠簸摇晃的现象十分复杂。在计算地震作用 时,为了将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突显出来,然后运用理论公式进行计 算设计,需将复杂的建筑结构简化为动力计算简图。
• 例如:对于图4-1(a)所示的实际结构一水塔,在确定其动力计算简图 时,常常将水箱及其支架的一部分质量集中在顶部,以质点m来表示; 而支承水箱的支架则简化为无质量而有弹性的杆件,其高度等于水箱 的重心高,其动力计算简图如图4-1(b)所示。这种动力计算体系称为 单质点弹性体系。
• 3)整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设计标高,当必须中途 停压时,桩端应停留在软弱土层中,且停压的间隔 时间不宜超过24h;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震作用
• 1.作用形式 • 风荷载是直接作用于建筑物表面上的压(吸)力,只和建筑物的体形、
高度、环境(地面粗糙度、地貌、周围的楼群)、受风面积大小等有关; 而地震作用都是由质量受振动而引发的惯性力,地震作用是通过场地、 地基、基础作用于结构上部的。 • 2.作用时间 • 风荷载的作用时间长,发生的机遇也多,因而要求结构在风荷载作 用下不能出现较大的变形,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相反,发生地震 的机遇少,持续时间也短,但作用剧烈,故要求做到“小震不坏,中 震可修,大震不倒”。
建筑抗震设计-第4章-框架、抗震墙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防震缝的震害 防震缝宽度过小,地震时结构相互碰撞造成震害。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总结以上震害调查结果,除注意场地和地基因素外,从 结构上主要应注意:
1)结构的刚度在平面上和沿竖向的分布要规则、均匀;
2)结构构件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 3)重视构造,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防止剪切、锚固 等脆性破坏; 4)保证施工质量。
天津城建大学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建筑抗震设计
主讲人:王庆鹏
•目录
1 2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3 4 5 6 7 抗震设计原则 场地、地基与基础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多层砌体房屋 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4.1 概述 抗震墙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结构是由纵、横向的 钢筋混凝土墙所组成的结构。 因为墙体较多,侧向刚度大, 所以它可以建的很高。
框架房屋
抗震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4.2 震害及其分析 框架梁、柱的震害 梁柱变形能力不足,构件过早发生 破坏。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 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更易发生破坏。 1、柱顶 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斜裂缝或 交叉裂缝。重者混凝土压碎崩落,柱 内箍筋拉断,纵筋压曲成灯笼状。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4.3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一、房屋的适用最大高度
《抗震规范》规定:乙、丙和丁类建筑的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适 用的最大高度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 一般规定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视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说明】本次修订,拟明确大跨空间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
1、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结构。
2、关于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1)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如:网架、单、双层网壳、索穹顶、弦支穹顶屋盖和下部圈梁-框架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应允许采用三向(水平两向加竖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2)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如:拱,拱桁架;门式刚架,门式桁架;圆柱面网壳等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长悬臂空间结构,应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关于单点一致输入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
4、关于多向输入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比例取: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 1.00:0.85:0.6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号)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其中有5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现将该52条强制性条文摘录如下:一.第一章“总则”部分第1.0.2 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 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二.第三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部分第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第3.1.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另外,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4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6)构件层面:结构构件及连接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延性),避免脆性破坏 利用延性,不仅使设计更为经济,且 能吸收更多的地震输入能量而有利于 抵御结构倒塌的发生。
砌体:约束条件 混凝土:避免脆性破坏(剪
切、混凝土压溃、粘结) 预应力:配置足够非预应力
➢ 抗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应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通常情况下,宜采用空间分析模型; 当楼屋盖为刚性且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时,可采用平面分析模型; 复杂结构的多遇地震反应分析,应取两个以上力学模型进行互相校验;当结构
层间位移较大时还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 对于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的分析结果,须经过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
不规
不连续
换构件(梁、桁架楼等层向承下载传力递突变
则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定义
平面不扭规转则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 端弹性水平位移凹(凸不或规层则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木结构房屋
地震作用传递途径,清晰?可靠?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2)具有多道防线
➢若干分体系:框架+墙(筒体) ➢设置屈服区:如耗能支撑。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上海金融寰球中心
形式:多重延性分体系组成(框剪、框筒、框撑、框墙、筒中筒);
单一体系(框架结构“强柱弱梁”)
大量震害表明,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地表 错动、地裂、液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滑坡) 场地选择的原则: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4 第四章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_2 第2讲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图 隔震结构计算简图
分析对比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各层最大层 间剪力,宜采用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弹性计算时,简化计算和反应谱分析时宜按隔震支 座水平剪切应变为100%时的性能参数进行计算;当采 用时程分析法时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输入进行计算。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3)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应用
c.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小于5.0时,应降低平均压应力限值;小于5不 小于4时,降低20%;小于4但不小于3时,降低40%;
d.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丙类建筑的平均压应力限值为10MPa。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3)隔震支座水平剪力计算
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应根据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按各隔
②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措施
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为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为0.38)不应
降低非隔震时的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0 (设置阻尼器 为0.38)时,可适当降低抗震规范对非隔震建筑的要求,但烈度 降低不得超过1度,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 应降低。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变形。 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拉应力
不应大于1Mpa。 隔震层的平面布置应力求具有良好的对称性。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2) 隔震支座竖向承载力验算
抗震规范规定: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竖向压应力 设计值不应超过下表列出的限值。
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久试验后,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 值的±20%;徐变量不超过支座橡胶总厚度的0.05倍;
抗震设计第四章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4-4 框架、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抗震墙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高度不超过 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剪力墙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也可近似采用底部剪力法。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框架结构单独基础系梁的设置: 框架结构单独基础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连系梁: 一级框架和Ⅳ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 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 桩基承台之间。
二、填充墙的震害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三、地基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震害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 4-3 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一、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 根据震害经验和经济合理的要求,“规范”规定了乙、丙和丁类建筑的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不应超过表4-1的规定: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两端固定柱产生 侧移时 , 柱端剪力为: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五、结构的布置 1.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 1/4。 2. 框架-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4-5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答疑
(GB50011-2001)问答(1)沙安孙建华白雪霜毋剑平(中国建造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100013)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156 号文的通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造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新规范)将于2002 年1 月1 日起施行。
目前,新规范已由中国建造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许多设计人员在学习后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 向抗震规范管理组提出了许多问题,管理组对所提问题做了逐一解答。
现挑选一些共性的问题汇总如下, 以期对有关人员学习掌握新规范有些匡助。
因新规范是对89 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编制的,在执行中需考虑设计、管理人员有一个学习、适应和实用过程,为此保留一年的过渡期, 这也是新规范执行中的通行做法,当初89 规范在执行时曾经有三年的过渡期。
新规范与89 规范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过渡期内,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验算时,仍可采用依据89 规范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但对于不需计算的抗震构造措施则自2002 年1 月1 日起要按新规范执行。
在各地开展的施工图审查也可按此要求开展有关设计审查工作。
本次建造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 已不包括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内容,此部份内容即将归入修订的《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对于异型柱结构, 目前工程抗震界业内专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普遍认为异型柱结构属于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 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未将其列入。
若采用异型柱结构又无地方法规者,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应按国务院《建造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 条的要求执行。
新规范中对建造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造不是特殊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 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造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造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95)条文说明中指出,对普通情况下,原则上能保障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份的建造,均可列为丙类建造,少数重要的建造列为乙类建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第四章地震作用计算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一、产生扭转地震反应的原因 两方面:建筑自身的原因和地震地面运动的原因。 1. 建筑结构的偏心
m
产生偏心的原因:
a. 建筑物的柱体与墙体等抗 侧力构件布置不对称。 b. 建筑物的平面不对称。
jk --- 为 j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T --- 为 k振型与j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扭转的地震作用效应
2 S EK S x (0.85S y ) 2
S EK S (0.85S x )
2
2
取两者中较大值
S x ( S y ) --- 为仅考虑x(y)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的地震作用效应。
目前,国外抗震设计规定中要求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 结构或构件有: 1. 长悬臂结构; 2. 大跨度结构; 3. 高耸结构和较高的高层建筑; 4. 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柱或悬挂结构); 5. 砌体结构; 6. 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前三类结构要考虑向上或向下 竖向地震作用的不利影响。
§地震作用计算
一、结构抗震计算原则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遵循下列原则:
1 、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 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考虑各 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 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宜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影响。 4 、 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考虑 竖向地震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4-4-2)--4-多自由度的水平地震作用
n
G
=
E
Gi
i=1
Gi为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建筑结构抗震
按“平方和开方”的振型组合原则,所有振型参
与时结构总的底部剪力为
n
FEk=S=
S2j E
j1
=1GE
n j1
n i1
j 1
jX
ji
Gi GE
2
=1G
E
为系数,
=
n j1
n i1
j 1
jX ji
Gi GE
2
建筑结构抗震 •《抗震规范》规定,当n=1时,取 =1,而当n > 1时,取 =
FEk nFEk 1 n FEk
2)顶点的水平地震作用为
建筑结构抗震
Fn=
HnGn
n
1 n FEk nFEk
HiGi
i1
其余各质点的地震作用为
Fi=
HiGi
n
1 n FEk
HiGi
i 1
建筑结构抗震
式中, n 为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对多层内框架砖 房,可取0.2,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和钢结构房屋, 可根据特征周期Tg及房屋基本周期T1按第五章表5.7 确定。
相同,各层重量及三个振型及对应的周期如图,设防烈
度为7度,Ⅰ类场地设计地震动分组为第二组,结构阻尼
比0.05,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
梁的弯矩。
G1=
1 -1
1/4
1800kN
G2=
2700kN
2/3
2/3 -3/4
G3=
2700kN
1/3
2/3
1
500 500 500
T1=0.4665 T2=0.2086 T3=0.1348
地震作用计算——地震反应分析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计算方法
确定性方法
非确定性方法——随机振动分析
静态分析(最不利状态分析)
动态分析(全过程时程分析)
等效静力法
反应谱理论
弹性全过程分析
弹塑性全过程分析
简化的底部剪力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四、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基本认识
难以准确计算
原因: 1.需准确知道地面运动,而这是不确定的;
2.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的不确定性;
0 0 M2
k11 2 M 1 k21
2
k12 0 2 M2
1 k11 k22 k11k22 k12 k21 m1m2 2 m1 m2
2
1 k11 k22 2 m1 m2
单质点体系
部分塔柱质量
4.2.1 结构体系的振动模型及通常的简化假定
c、多、高层建筑 d、烟囱
根据上述可以对某些结构进行简化,如下图示: (a) 水塔 (b) 厂房 厂房 (a) 水塔 (b)
(c) 多、高层建筑 c) 多、高层建筑
各跨质量
主要质量:楼盖部分 集中到各跨屋盖标高处
结构无明显主要质量部分
k 2 M 0
由此可求出n个圆频率,其中最小的叫第一圆频率。 将wi 依次回代方程可得到相对的振幅{X}i,即为振型。
4.2.2 振动微分方程及解答 二、多自由度体系
例:若为两个自由度,令n=2,则有
k11 k 21
k12 M1 2 k22 0 k22
单质点单 自由度
3质点3自 由度
单质点2 自由度
4.2.1 结构体系的振动模型及通常的简化假定 根据上述可以对某些结构进行简化,如下图示:
地震作用计算——地震反应分析
体系的自由振动由体系初位移和初速度引起,而体系的强迫振动由地
面运动引起。若体系无初速度和初位移,则体系地震反应中的自由振动项
为零。即使体系有初位移和初速度,由于体系有阻尼,由x1(t)式子可知, 体系的自由振动项也会很快衰减,一般可不考虑。因此,可仅取体系强迫
振动项,即x2(t),计算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位移反应。
4.2.2 振动微分方程及解答
各种阻尼状态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
0 0 1 1 1
4.2.2 振动微分方程及解答 2. 非齐次微分方程的特解——杜哈曼积分(强迫振动)
x(t) 2 x(t) 2 x(t) xg (t)
利用数值积分的思路进行求解: 1、将地震的地面加速度分成有限个脉冲 2、讨论在单一脉冲作用后结构的响应 3、单一脉冲作用后结构的响应为自由振动,解的形式已知 (只是初速度不同)。 4、在所有脉冲作用下结构的响应为每一自由振动的叠加 (积分)
相当于地震产生的作
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 震作用下的微分方程
用于结构上的强迫力
x(t)
c m
x(t)
k m
x(t)
xg
(t)
x(t) 2 x(t) 2 x(t) xg (t)
2
x(t) 2 2
c km
k m
x(t)
k m
x(t) xg (t)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
几个名词:
(三)悬臂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抗震规范》规定:对于长悬臂和其它 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 和9度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 表值的10%和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 度为0.30g时,可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 代表值的15%。
三、竖向地震作用
目前,国外抗震设计规定中要求考 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或构件有:
1.长悬臂结构; 2.大跨度结构; 3.高耸结构和较高的高层建筑; 4.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柱或悬挂结构); 5.砌体结构; 6.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前三类结构要进行竖向地震作 用的计算。
(一)高层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a1 ——相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多层砌
体房屋、底部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最大值;
求出地震总水平地震作用后,将总地 震分配到各质点,也就是各楼层上。
1、当结构基本周期: T1≤1.4Tg
Fi
GiH i
n
FEk
GiH i
i 1
2、当>1.4Tg时,需要考虑顶部附加地震
突出屋面结构地震作用放大:
震害表明:地震作用下突出建筑物屋面的 附属小建筑物,如电梯间、女儿墙、附墙 烟囱等,都将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由于小建筑物质量和刚度突然变 小 ,高振型影响较大,会产生鞭端效应。
处理措施:应对计算出的突出屋面小建 筑物的地震作用效应乘以放大系数3,但 此放大作用不往下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四章___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位移内力分析
第四章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位移内力分析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以采用底部剪力法的简化方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本工程。
此法是将结构简化为作用于各楼层位置的多质点葫芦串,结构底部总剪力与地震影响系数及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有关。
为计算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先分别计算各楼面层梁板柱的重量,各楼层墙体的重量,然后按以楼层为中心上下各半个楼层的重量集中于该楼层的原则计算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还涉及结构的自振周期,本工程采用假想顶点位移法确定。
水平作用下内力及位移分析均采用D值法计算。
一.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各层梁、板、柱自重标准值见下表:梁重力荷载代表值2.墙自重标准值:3.各层(各质点)自重标准值计算一层(墙+梁+板+柱):(1813.69+2160.86)/2+996.01+2350.823+(824.26+829.44)/2 =6160.958 kN二层(墙+梁+板+柱):2160.86+996.01+2350.823+829.44=6337.13kN三层(墙+梁+板+柱):2160.86+996.01+2350.823+829.44=6337.13kN四层(墙+梁+板+柱):2160.86+996.01+2350.823+829.44=6337.13kN五层(墙+梁+板+柱):2160.86/2+258.32+996.01+2434.97+829.44/2=5184.45kN4.重力荷载代表值重力荷载代表值G取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取为①雪荷载:0.5;②屋面活载:0.0;③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载:0.5;即,G=恒载+0.5×(楼板面积+楼梯面积)×活载标准值。
一层:G1=6160.958 +0.5×(549.495*2.0+44.4*2.5)=6765.953KN二层:G2=6337.13+0.5×(549.495*2.0+44.4*2.5)=6942.125KN三层:G3=6337.13+0.5×(549.495*2.0+44.4*2.5)=6942.125KN四层:G4=6337.13+0.5×(549.495*2.0+44.4*2.5)=6942.125KN五层:G5=5184.45+0.5×593.895*0.2=5303.229KN=5303.23KN6942.13KN6942.13KN6942.13KN=6765.95KN重力荷载代表值二.侧移刚度的计算地震作用是根据各受力构件的抗侧移刚度来分配的,同时,若用顶点位移法求结构的自振周期时也要用到结构的抗侧刚度,为此先计算各楼层柱的侧移刚度。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楼 层 1 2 3
高 度(m)
4 8 12 16 20
Fvi(KN)
楼 层
6 7 8 9 10
高 度(m)
24 28 32 36 40
Fvi(KN) 3281.88 3828.86 4375.84 4922.82 5056.85
546.98 1093.96 1640.94
4
5
2187.92
2734.9
力最小值的要求,即在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满足 下式要求:来自Veki G j
j i
n
Veki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 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剪力系数,按照表 3.7取值。
G j 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3.3 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抗震规范》规定,8度、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和长悬臂结构,以及9度时的 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根据结构的 不同类型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高层建筑、烟囱和类似 高耸结构,可采 用反应谱法;对于平板网架、大跨度结构及长悬臂结构,一般采用静力法。 3.3.1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1)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弹性变形验算
ue e h
2)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up p h
本 章 结 束!
FEvk v maxGeq
Fvi Gi H i
G
j 1
n
FEvk
j
Hj
Geq 0.75 Gi
i 1
v max 0.65max
n
例题:
某钢筋混凝土高层办公楼建筑共10层,每层层高均为4m,总高40m,质 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属于规则结构。该建筑位于9度设防区, 场地类别为II类,设计地震分组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g。 已知屋面、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500KN,屋面及各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 2450KN,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1.0s。试计算该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以及每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解:(1)该建筑位移9度设防区,因此,根据表格3-4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 建筑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 假定位移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接近于 直线
二、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 1)底部剪力计算
FEk 1 Geq
α1 ——对应基本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Geq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单质 点时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时,取总 重力荷载代表值85%,即
Fji j j X ji Gi
总效应
S
2 Sj
例
用振型分解法求结构的层间 剪力。设防烈度为8度第一组, Ⅲ类场地。
①求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 T1=0.467s, T2=0.208s, T3=0.134s 第一振型 {X}1={0.334 0.667 1.00} 第二振型 {X}2={-0.667 -0.666 1.00} 第三振型 {X}3={4.019 -3.035 1.00}
②计算各振型的地震影响系数j
max=0.16, Tg=0.45s
Tg 1 T max 1
③计算振型参与系数
1
0.9
1=0.139 2=0.16 3=0.16
m X
i 1 n i 1 i
n
1i
2 m X i 1i
γ 1=1.363, γ 2=-0.428 , γ 3=0.063 注意:Σ γ =1
X 11 X 12 X 1n [ A ] 令 为振型矩阵 X n1 X n 2 X nn
} [ A] {q }, } [ A] {q } , {x { x 则{x} [ A] {q}
称为对应k振型的广义质量 称为对应k振型的广义刚度
j≠k 时
[m1 X j1 X k1 m2 X j 2 X k 2 mn X jn X kn ] 0
可写成矩阵形式
数学中,当 {A}T {B} 0 时称为 {A}与{B}正交 {X j }T [M ]{X k } 0
j 1 ji
注意 j X
第i质点的位移
xi (t )
j 1
n
j j (t ) X ji
j 表达式
i (t ) x 加速度
惯性力
(t ) X ji j j
j 1
n
i (t ) g (t )] Fi (t ) mi [ x x X mi [ j j
点体系,用反应谱求地震作用。
(t )] g (t ) F ji mi j X ji [ x j max j j X jiGi
单质点解
分别求出各振型下i质点上的地震作用及效 应Sj,i质点上总的地震效应:
S
2 Sj
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步骤:
求多质点体系的自振周期Tj、振型{X}j 求各振型下的地震反应效应: 由Xji计算振型参与系数γj, 由Tj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j,
振型称为体系振动的形状函数,即当体系按 某一自振频率振动时,振动的型式不变,质点的 位移比不变,只是位移大小不同。
(1)振型的正交性
数学上,当两个向量乘积为零时,称这两个向 量 为正交的。 振型的正交性的物理意义是:多质点体系按某
一振型振动时,它的动能和位能不会转移到另一振
型上去,就是体系按某一振型振动时不会激起该体 系其他振型的振动,即各个振型是相互独立无关的。 利用振型正交性的原理可以使微分方程组的求 解大大的简化。
2 E jk Ekj ( 2 j k )[m1 X j1 X k 1 m2 X j 2 X k 2 mn X jn X kn ] 0
一个振型的力在另一个振型上做的功等于零
当k=j时
{ X k }T [ M ]{X k } M k { X k }T [ K ]{X k } K k
§4.2 反应谱用于多自由度体系——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基本思路:
线弹性多自由度 利用正交性原理将振型分解 利用反应谱求出对应于各振型的n个独立的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地震反应 求每一振型的作用效应 组合
一、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振型分解
基本思路: 利用振型正交性原理,将耦联的震动微分 方程组解耦,形成n个独立的一维微分方程。 每个振型对应于1个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 (称为‘振子’),对于每个等效单自由度 体系可运用反应谱求解地震作用。 然后再将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按一定的 规则进行组合。
可变荷载种类 雪荷载 屋面积灰荷载 屋面活荷载 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 藏书库、档案库 按等效均布荷载 计算的楼面活荷载 其他民用建筑 硬钩吊车 吊车悬吊物重力 软钩吊车 组合值系数 0.5 0.5 不计入 1.0 0.8 0.5 0.5 不计入
二、单自由度体系的计算步骤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G 计算结构抗侧移刚度K 计算自振周期T=2π/ω, k / m 由Tg、αmax等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 水平地震作用力FEk=α G 分别计算结构在水平及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 内力组合 承载力及位移验算 构造措施
ji
g (t )] j X ji x
求和后等于1
求解最大值比求Fi(t)容易。对于单质 点,用反应谱的方法可求出地震反应最 大值。对于多质点体系,利用振型分解, 对应于每一个振型 j 有一个
ji (t )和Fji (t ) x ji (t )、 x
对于一个按 j 振型的振动的多质点体系可 视为阻尼比为 j 频率为 j 的等效单质
第4章 地震作用计算(二)
——反应谱的应用
基本问题:
• 反应谱方法的实质是什么? • 反应谱法有哪些基本假定? • 反应谱法的适用范围?
§4.1 反应谱用于单自由度体系计算
单层房屋、水塔及其他类似的结构,一般 简化成单质点体系。
FEK F1 G
F1
F1
G
FEK
一、重力荷载代表值
计算地震作用时采用的建筑结构的重量称为重力荷载 代表值。 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的永久荷载标准值+Ei ×可 变荷载标准值 Ei为组合系数,考虑地震与可变荷载同时出现的可 能性。 Ei见下表
j (t )
x
0
t
g
( )e
g
j j ( t )
sin j (t )d
sin j (t )d
令
1
则
j 0 q j (t ) j j (t )
j n
x ( )e
1
t
j ( t )
g (t ) g (t ) X ji x x
代入多质点振动微分方程
} [c]{x } [k ]{x} [M ]{I } g (t ) [M ]{ x x
成为求解q的微分方程组
t cA t K A q qt M Aq g t I M x
解的形式为
{x(t )} j { X j } sin( j t )
2 2 {x(t )} j j { X j } sin( j t ) j {x(t )} j
当按某一振型振j动时,各质点位移相对比值保持不 变,振型向量{Xj}不随时间变化。 随时间变化的函数sin(ωjt+φ)对于各质点是相同 的,我们将它用函数qj(t)表示,由于{Xj}不变,qj(t)值 就间接决定了各质点的位移大小,所以又称之为‚广义 坐标‛。 可以证明,对于强迫振动,方程的解答仍然可以用 振型向量与广义坐标的乘积形式表达,只是qj(t)的具体 表达式要复杂一些。
将方程两边左乘[A]T得:
t A c Aq t A K Aqt A M Aq T g t A M I x
T T T
[A]T[M][A]相乘所得方阵中各元素为{Xj}T[M]{Xk}, 根据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其中j≠k的各项均为零, 只有j=k的元素(即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不为零。 同理,[A]T[c][A]及[A]T[K][A]两项亦然。
展开后得到n个彼此独立的关于q的方程,第j个方程:
j Ck q j K k q j X M I g (t ) Mkq x
T j
经整理并化简得:
j 2 j j q j qj q
2 j
{ X } [ M ]{I } { X } [ M ]{X } j
称为振型关于质量矩阵的正交性 T 同样有 {X j } [ K ]{X k } 0 称为振型关于刚 度矩阵的正交性
{X j } [M ]{X k } 0, ( j k )
T
(2)振型分解
由前述,多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微分方程组
(t )} [k ]{x(t )} 0 [M ]{ x
④计算各振型各楼层的地震作用Fji Fji j j X jiGi
第一振型 F11=167.4KN F12=334.4KN F13=334.2KN 第二振型 F21=120.9KN F22=120.7KN F23=-120.8KN 第三振型 F31=107.2KN F32=-80.9KN F33=17.8KN ⑤计算各振型的层间剪力Vji V11=836KN V12=668.6KN V13=334.2KN V21=120.8KN V22=-0.1KN V23=-120.8KN V31=44.1KN V32=-63.1KN V33=17.8KN
当质点的质量为 m,频率为 ,位移为x(t) 则作用于质点m上的惯性力
F m a m x(t )
2
j振型
k振型
当结构以j振型振动时,作用于i 质点mi上的 惯性力为
mi X ji
2 j
当结构以k振型振动时,i质点上的惯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