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学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即认识到职业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途径之一。
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并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制定并实施未来职业发展的计划。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要求和发展前景,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学生应该具备职业操守、诚信守法、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素养,注重职业道德的实践和提升。
在培养中学生的职业理念方面,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和教育。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进行职业规划。
其次,可以组织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知。
此外,还可以邀请职业人士来校进行职业讲座,分享他们的职业经验和成功之道,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追求。
总之,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涉及职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培养职业道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并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023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综合素质复习要点材料及模拟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综合素质(合用于小学、初中、高中)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动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规定,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线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积极地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重要涉及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
内在素质重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见解和意义,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见解,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期限、一定限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换言之,素质教育不规定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主线的规定,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素质教育与实行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其因素就在于义务教育从立法上保证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其重要定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主线的权利。
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教资——综合素质
1、1999 年《决定》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观系统思想正式形成。
2006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2。
其中全“面”是指所有学生、学生的各种素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了解一下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4、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是:性中全员性、整体性、主体性的体现。
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6、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它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事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7、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 )面向全体学生(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主治那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 )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应的关系)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2、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至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升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升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容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优势(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5、“教育公正” 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即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①国家政策保障②推进新课程改革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①发挥教师的作用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②沉重的课业负担第二节学生观1、“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③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4、“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②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③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②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5、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记忆口诀
《综合素质》记忆口诀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基本内涵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致力于提高公民素质,应试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成绩②面向全体学生(对象)参与机会均等;关注对象:关注帮助差生。
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内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个人全面均衡发展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内容)尊重并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⑤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限制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动手实践操作记忆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2、新课改的教育观①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记忆口诀:学习过人(二)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个体的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权责②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人③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个性与差异·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记忆口诀:两独一发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记忆口诀:顺阶不补差顺序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不揠苗助长、学不躐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搞一刀切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有早晚抓住关键期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个体的发展具有差异性群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材施教(三)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①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②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③社区型开放教师④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记忆口诀:建促放研2、教师行为的转变①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③对待自我,强调反思④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记忆口诀:尊帮反合3、教师的劳动特征①复杂性②创造性③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④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⑤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⑥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记忆口诀:复创主示延,广长间个群第二章法律法规(二)《教育法》1、学校办学条件①有组织机构和章程;②有合格的教师;③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④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e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e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e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综合素质》第一章
第一章职业理念内容简介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索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
综合素质(1)
第一章职业理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个性提素创两全)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一造两促四培养)1、造就平等公民2、促进学生身体发育3、促进学生心理成熟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眼一面三促进)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2、面向全体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一、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二、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生观(两独一发)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主体地位,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所以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育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要切实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观: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
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综合素质(完整版)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教育的客观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重点(4个内涵,6个特征要背出来)素质教育的内涵:P1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有的人)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一个人的德智体美劳)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中共教材上补充)素质教育的发展: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素质教育;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的形成,并成为主导思想;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表明“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国家意志。
素质教育的特点:P3(单选题)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2.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基本、根本)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面的和谐发展)4.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从课堂走出去)5.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6.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开展的途径和方法(单选题)对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和三三构成说等。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四要素说认为,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五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基本要素;•六要素说提出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与目标等六种基本要素;•七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七种要素;•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其中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和环境。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导语:职业理念是指由职业人员形成和共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是在其职业内部运行的职业道德规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的职业理念是什么吧。
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1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1:教师的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2)热爱幼儿——幼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2.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
第一,精通所教授科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了解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幼儿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
(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及各学科教材教法是幼儿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求准确;其次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更高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采。
(2)组织管理能力。
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二是幼儿集体的组织管理。
(3)教育科研能力。
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4.身心素养健康的身体素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反应敏捷、体格强壮、耳聪目明、声音洪亮。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实际状况,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
【考题模拟题】( )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A.团结协作B.热爱幼儿教育事业C.为人师表D.热爱幼儿答案:B考点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考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考《综合素质》必记内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小学)
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素质教育采取的评价方式是发展性评价。
5、教师是学生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6、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处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发展的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学生个性与差异的不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健康发展。
7、教书育人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区别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
8、教育理念(从学校、老师、家长等方面分析)9、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0、现代教师角色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11、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巩固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12、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终身学习,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将成为未来每个教师的基本职业生存方式。
(多读书、读“杂”书)13、本体性知识:任教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通过,9月1日正式实施。
考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考《综合素质》必记内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
高频考点速记手册(综合素质)
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丰富评价和考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发挥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一是贯穿人生具有时间的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终身教育的概念由法国人保1956年正式提出。
终身教育的代表作有:朗格朗、埃德加·富《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舒瓦茨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等。
18.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在德、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有均我国古代的“六艺”,即射、御、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是指:要把把关注学生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拥有享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身体和心理量、结构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由量变到质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面临着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9.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30.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既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同时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31.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还受到环境及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32.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3.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当挖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34.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而是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综合素质(完整版)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教育的客观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重点(4个内涵,6个特征要背出来)素质教育的内涵:P1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有的人)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一个人的德智体美劳)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中共教材上补充)素质教育的发展: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素质教育;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的形成,并成为主导思想;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表明“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国家意志。
素质教育的特点:P3(单选题)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2.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基本、根本)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面的和谐发展)4.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从课堂走出去)5.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6.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开展的途径和方法(单选题)对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和三三构成说等。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四要素说认为,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五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基本要素;•六要素说提出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与目标等六种基本要素;•七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七种要素;•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其中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职业理念本章考点 1、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方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省心缺憾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一节教育观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目的。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馆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
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
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
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四)中学素质教育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
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
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的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3早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面向全体。
我国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
比如说教师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教师的微笑、点头或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这就是考验教师是不是面向全体。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上做得非常好,也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成为限制人们思维空间的东西,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
不是把人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知识融入人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活化起来。
同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相当程度上是靠劳动力的价位优势,但是纵观全球,不能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我们还要有“中国创造”。
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谁都想有创新,怎么实现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就要求教师启发式教学。
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理化教师在职锦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结合(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2.价值取向的区别 3.教育方针的区别①从指导思想上看:升学率、提高国民素质②从教育目的上看: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少数人的英才教育、普及的通才教育④从教育内容上看:考什么教什么、德智体美全面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学科课程、各课程平等对待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课业繁重;灵活⑦从师生关系上看:管与被管、教与被教;平等、双向交流⑧从教育方法上看:被动;主动⑨从教学途径上看:课堂和书本;多种途径⑩从评价标准上看:以分为导向;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多元评价(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2、沉重的课业负担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和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重返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