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论文:巧用分类,让学生轻松学概念
巧用分类,让学生轻松学概念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极强的基础性。
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数学中概念描述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分类方法,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一、巧用分类,引入概念的教学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得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类,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如:我在上《平面图形密铺》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课前出示下面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图片的美。
(1)(2)(3)(4)师:漂亮吗?这些图片都是由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拼成的。
请小朋友再次仔细观察这组图形,你能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生:按图形的中间是否有空隙分:图形中间没有空隙的;(1)、(4);图形中间有空隙的:(2)、(3);师:是呀,像(2)、(4)这样的,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样设计使小朋友在欣赏、比较分类中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导致学生迫切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密铺的相关知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图形的密铺。
二、巧用分类,形成概念的教学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只有理清这些,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
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分类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一1.具体直观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较抽象,而小学生,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3.由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旧知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
我就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二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第三章_小学数学学习理论及其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学习理论及其 学习过程
第一节 小学数学学习概述
1、数学学习的含义 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
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是由预定目标(课程 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的变化过程。
2、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复习 关于概念学习的几点注意
A、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清晰的表象; B、让儿童多种感观参与活动; C、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关键属性; D、在学生学习时,给以必要的提示和及时反馈。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
概念的同化:学习新概念时,利用认知结构中已 有的概念与新概念建立联系,从而掌握新概念的 本质属性。这种学习概念的过程叫做概念的同化。
小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方式
概念形成的学习流程
提供的具体材料应包容性强,数量适中,避免非本质 属性的误导;适当混杂反面材料
“概念的同化”学习概念的一般教学流程:
直觉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 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 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同时存在一定 的可变性。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历从具体实物的操作、观 察开始,逐步归纳抽象的过程。老师会问: ——“你发 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4)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着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生个体(习惯、风格、认知发展的不平衡)——独立 思考和合作交流
第二节 数学学习理论及其 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一、课前导入(一)有效应用教具、课件。
比如我在教授"倍的认识"时,设计一幅色彩艳丽(但实际不会伤害到学生的),学生感兴趣并乐意去摆的七只小动物赛跑的场景,小熊是倍数跑,小兔是小数点后一位数跑,小狗是整数跑。
小动物们边跑边喊,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注意力也集中起来。
(二)复习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谁大?学生答后,教师演示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
接着出示两个不等宽但等长的长方形,再让学生比较面积的大小。
这时教师演示不相等的长方形中画上宽度相等的一条线段,把两个长方形转化成两个正方形,并分别求出面积。
再让学生比较两个正方形的面积谁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二、课中探究(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强加硬塞,而必须通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化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形成和发展数学概念的能力。
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先出示题目:3×(5+2),7×(2+1),再让学生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怎样算简便?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自己得出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二)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整数与偶数、奇数与偶数等,对这些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概念。
如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课后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应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有目的地发展学生思维。
首先可以进行专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一)概念形成
1.定义
在教学条件下,是指从一定的具体 例子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出事物 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
2.概念形成的学习过程
(1)辨别
观察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例 子,比较辨别它们各自有哪些属 性。这是获得概念的开端,即感 知阶段。
(3)强化
讨论新概念的各种特殊情况,进一步 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概念的肯定 例证与否定例证,强化对新概念的掌握。
(4)强化
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切同 类事物,明确概念的外延。通过对概念 的肯定、否定例证的辨析,使新概念与 原有的有关概念分化,从而强化对新概 念的掌握。
(二)概念同化
1.定义 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
定义或描述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新概念 的本质属性,进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 。也就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利用已掌握的 概念去学习新概念的过程。
2.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
(1)定义或描述
直接用定义或描述形式刻画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概念的名称 和符号。
(2)同化
沟通新概念与原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 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区别,使新概念与原 概念得了内容更 为丰富也更为完善的新认知结构。
(2)归类
将具体例子各自的非本质属性撇开, 按它们的共同属性归类,这就由感知过渡 到了表象,为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创造了条 件。
(3)抽象概括
从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中抽象出共同 的本质属性并通过概括建立概念,给出概 念的定义(包括符号)或描述,这就实现 了由表象到概念的过渡。
这一阶段的进一步展开主要表现为: 由抽象提出该类事物本质属性的假说;经 过在变式中检验假说,确认概念的内涵; 再通过概括建立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许多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数学并不是一门易于掌握的学科。
想要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1. 创造数学学习环境为了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学习数学的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是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充满启发性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让小学生坐在一个舒适的桌子前,并保持桌面整洁,来营造这样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室中放置数学游戏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以鼓励小学生自主学习。
2. 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对数学产生足够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跟他们一起玩数学游戏或者观看有趣的数学视频来实现这一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数学问题让小学生动手解决,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3. 以生动的方式教授在教授数学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方式。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动态的工具,比如说计算器或者图形工具,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此外,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点子,以帮助小学生记住和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定理。
4. 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我们可以鼓励小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探究问题,以帮助他们深入探究数学的本质和原理。
在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以上几个方面非常关键。
只有通过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以生动的方式教授、以及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究,我们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举例说明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过程
举例说明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过程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数学概念,例如数学运算、几何形状、方程式、变量、函数等等。
这些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实践来实现,下面将通过举例说明。
一、数学运算的形成和同化过程数学运算是数学中极其基础的概念,它包括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以及更加复杂的运算,比如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等等。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运算的概念通常通过数学游戏和算术题目的练习来进行形成和同化。
例如,一位小学生需要掌握加法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练习来促进他对概念同化的过程。
老师可以出示5个苹果和3个梨子,然后问学生总共有多少水果。
学生可能需要在心里默算,然后得到8这个数值。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意识中形成了加法的概念,并同化了这个过程。
几何形状是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各种形状,例如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
对于小学生而言,几何形状的概念通常通过练习观察和测量来进行形成和同化。
方程式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一种数学关系的等式,通常被用于求解未知数或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对于初中生而言,方程式的概念通常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形成和同化。
例如,一个初中生需要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老师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等式,例如“两个数的和是7,差是3,请求出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x+y=7和x-y=3两个方程式。
通过解这两个方程式,学生将能够形成和同化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
例如,一位高中生需要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老师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函数,例如“一个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高度变化可以用函数h(t)=-1/2gt^2+vt+h0来描述,其中t表示时刻,g表示重力加速度,v表示初始速度,h0表示初始高度,请求出在t=2s时物体所在的高度。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将能够形成和同化二次函数的概念。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包括:引入概念、解释概念、示例应用、练习实践和总结反思。
首先,引入概念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引入概念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新概念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新概念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展示实例、引述有趣的故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新的数学概念。
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了解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入方式。
其次,解释概念是引入后的第二步。
解释概念需要教师通过简单、直观、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详细解释新概念的定义、特点、性质及其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在解释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新概念的准确理解。
第三,示例应用是学习新概念的第三步。
示例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例,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并将其应用到数学问题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分组讨论、板书解析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推理,掌握新概念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
在示例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四,练习实践是学习新概念的第四步。
练习实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以及拓展性、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练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总结反思是学习新概念的最后一步。
总结反思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梳理学习收获和成效。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结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新概念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并检验自己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
最新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与影响-精品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与影响概念是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同时它也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义务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强调:“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概念,所以,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许多困难,而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要资源,是如何呈现概念的呢?它对概念的学习有怎样的影响呢?一、概念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数学是研究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此数学概念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对于数学来说,只有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之间联系,才能在活动中提高基本技能,发展基本思想。
下面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数学》(1~12册)(以下简称北师版教科书)为对象,从概念的结构、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定义类型、概念的呈现方式方面来具体分析。
1.概念的结构概念的结构是指概念由哪些部分组成,一般来说,概念是由名称、属性、定义和例证组成的(如表1所示)。
概念的名称一般由词汇构成,例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概念的形成并不一定必须用一个特定的词说出来,例如婴儿无法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能够从许多人中辨认出妈妈,说明“妈妈”的概念已经形成。
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说不出“周长”的概念是什么,但他能够清晰地指出物体中的边界的长,这表明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已经形成。
概念的属性指的是概念的关键特征,例如物体的颜色、气味、材料、大小、形状、位置等。
数学概念只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位置、数量关系等属性。
中,概念的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概念、命题的内涵或外延,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例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正例(positive instances),即与概念要求相符,例如,4是正数的正例,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的正例;另一种是反例(negative instances),即与概念要求不符合或违背要求的,例如,-2是正数的反例,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的反例。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与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
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与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
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教学策略探究作者:郑新平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1期摘要:小学数学概念是严谨、抽象和模糊的,学生很难依靠教材内容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就很难对其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类型,本文基于两种类型的内容和特征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究相应教学对策,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概念形成;概念同化;策略;数学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儿童生活经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立足生活经验,积累活动经验(一)立足生活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师首先需要将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形象化与生动化,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找到具体的参照物,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是比较,学生要理解长与短、大与小等多方面的具体含义。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学上的解释深刻理解比较的含义和本质。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概念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并且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里有两个苹果,大家想要哪一个,为什么?”此时,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要大的苹果,因为它比另一个大。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不同身高的学生来到讲台,让学生按照高矮顺序排列;让学生用笔、尺子、绳子感受“长、短”的概念。
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领悟比较的概念。
(二)积累活动经验经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的。
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直接数学活动经验。
直接数学活动经验是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
数学的认知发展了解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阶段
数学的认知发展了解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阶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阶段,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讨论小学生数学认知的不同阶段以及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1. 感知阶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认知主要处于感知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感知,认识到数量的存在,比如通过物品的个数、大小或形状的差异。
他们能够使用感知性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数学操作,如数数、对比和分类。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和场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引导学生产生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具体的物品来进行数数,通过比较大小和形状的不同来区分和分类。
2. 观察阶段随着小学生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进入观察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索来认识数学概念和规律。
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提供丰富的实例和问题,鼓励学生观察和发现潜在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数列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图形和数字序列,要求他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3. 认识阶段认识阶段是小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通过符号和表达来表示数学概念,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可以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图表和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符号系统,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举例、练习和分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符号。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运用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推理阶段推理阶段是小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推导来解决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和归纳数学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提供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论文一数学概念的确定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
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
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
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
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
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
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
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10.5—11.5岁)解下面两道题: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91.7%。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一个下等生的解法:多少米?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
结果很有趣。
58.3%的学生用方程解,41.7%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
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解:设买来蓝布x米(二)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
小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教案
小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
2.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1. 数的概念: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
2.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 几何图形:点、线、面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4. 等式与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2. 概念介绍:逐步介绍数学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
3.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讨论解题思路;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拓展数学知识;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探讨解题方法;
3. 手把手指导法:对学生掌握不熟练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检测:进行定期知识检测,评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和练习册;
2. 多媒体课件;
3. 数学实物模型。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炼和理解大概念
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炼和理解大概念一、提炼大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大概念是一项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还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认知发展。
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和策略,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提炼和应用大概念。
理解大概念的内涵和类型: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大概念包括核心概念、共通概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重要的数学技能等。
它们具有抽象性、持久性、高阶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质。
分析课程内容和标准:通过对课标、主题、整章、单元学习内容的分析,从数学核心概念及其蕴含的数学本质中提取大概念。
这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以便能够从不同角度识别和整合相关的数学知识。
设计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活动,通过大概念集结相关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
这包括问题驱动、主题化统领、结构化整合等方式。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输出式学习、迁移性学习等,以促进学生认知力的发展和学习力的提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通过大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更具联系性的数学理解,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跨越关键的学习节点,赋予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动能。
设计表现性评价:最后,教师应设计表现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提供及时反馈。
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大概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有效应用这些大概念,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理解大概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概念。
小学数学学好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数学学好的方法和技巧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在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需要掌握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
一、建立数学概念第一步建立数学概念,这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入门。
有关数学的概念需要多理解、多复习、熟练掌握,只有建立牢固的数学概念,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比如数字、数量、大小、长度、面积、体积等等。
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结合实物、图片、图形等进行观察、比较,这样会更加形象、生动。
二、注重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也是小学数学知识能力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会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理解数学方法小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数学知识外,还需要娴熟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比如列式法、图形法、画图法等。
因为在解决真实问题时,能够灵活、熟练地应用数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四、注重数学技巧学好数学,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技巧。
通过某些方法,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例如,加减乘除的口算技巧,解方程的快速方法等等。
掌握这些数学技巧可以使小学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信。
五、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知识是积累的过程,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因此,在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
例如,数的概念、运算符号、分数、小数、百分数等。
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越好,后面的数学知识学习起来也就越轻松。
六、多做练习小学数学学习需要多做练习。
练习可以充分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可扩展与理解的练习题,做到“从简单到难,总结经验,理清思路”,以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成绩。
七、理性对待错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者答错题的情况。
此时,学生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来反思,找出错误之处,然后不断反复进行练习,既要积极面对问题,又不能沉溺于错误中,对待自己应该心平气和。
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起数学概念是很重要的一步。
通过掌握数学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数学概念,学生才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因此,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概念尤为重要。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灵活选择。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概念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也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除了掌握数学概念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注重巩固和复习在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巩固和复习同样重要。
学生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以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和小测试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需要耐心和勤奋的学科,为了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数学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六、家校合作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师也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和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建立数学概念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关键。
探索二年级数学概念
探索二年级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二年级是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基本数学概念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包括数字、计数、加减法等方面。
本文将探究二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可以采取的有效策略来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
一、数的概念与计数在数学学习的早期阶段,学生需要学会认识和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实际物体并让他们进行计数来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的直观认知。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珠子或小石子等物体进行计数教学,引导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计数技巧。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数字的概念。
比如,教师可以将数字卡片隐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要求学生按照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寻找,并进行相应的计数操作。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加法和减法的初步学习在掌握了数字概念和计数技巧之后,学生开始接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概念。
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例如,教师可以用水果或蔬菜模型来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操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或使用拼图等工具来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
这样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问题解决与实际应用在二年级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购物或分配物品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来解决。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或竞赛,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速度。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结:在二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操作和图形呈现来建立数字、计数、加减法等数学概念。
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游戏、活动、问题解决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摘要】概念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之经历观察、分析、讨论、操作、类比、猜想、归纳、概括、推演等思维活动,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感知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所以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形象而生动的性质,充分展现概念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个性化”的定义过程,以便使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和真正理解成为可能。
【关键词】背景;小学;概念;形成;过程
1概念教学的现实背景
1.1概念教学变成让学生死记硬背。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把要教学的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
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学生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1.2概念教学的归纳过于仓促。
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和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
师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归纳与总结。
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2形成概念的过程和方法
2.1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
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
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用多媒体出示:①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几个苹果?(每人得2个苹果)。
②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小朋友得几个苹果?(每人得1个苹果)。
③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小朋友得几个苹果?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矛盾,没有马上回答得出来,这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老师这时问:同学生们,你们刚才看清楚了吗?每个小朋友得几个苹果?这时有同学起来回答:每个小朋友得半个苹果。
老师接着问:“半个”是几呢?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这时学生又一次出现了矛盾,这时老师说“半个”可以新的数来表示,它就是“1/2”,“ 1/2”是一个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通过旧知“整数”引入,慢慢形成分数这个概念,这样的教学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2.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形成概念。
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拿一细线拴一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到一定点为定长的点的集合,为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概念打下基础。
再让学生用一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
折过若干次之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
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
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长度,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这样教学,学生一方面知道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掌握了圆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了形成圆概念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学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2.3通过比较发现来形成概念。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
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
运用这种方
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时,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点不光具有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具有自己本身的优点:就是点与点之间的连线还呈现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内的变化趋势,这是条形统计图所没有的优点,条形统计图的条形虽然有高有低也反映了一定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条形之间是分离的,学生不容易观察,通过比较,突显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也让学生看清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有各自的价值:表示不同事物同一时间段里的具体数据的多少时选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而在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内的变化趋势时则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通过比较,架构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形成了“折线统计图”这个概念。
2.4在类比推理中展现概念形成的过程。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其中有一个对象还有另外某个属性,从而推论出另一个对象也可能具有这个属性,它是一种根据事物的相同点,从已知到未知,探求新知识的方法,非常便于学生发现、理解和生成新的数学概念,扩大认识成果,启发学生认知。
例如在教学“梯形”这个概念时,“只有一组对边”和“一组对边”有何不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呢?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老师”和“老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学生认识到:“会用筷子吃饭”就是说老师除了会用筷子吃饭以外,还能够用其它的东西吃饭,比如勺子、刀叉等等,而“只会用筷子吃饭”就是说老师除了筷子,就不会用其它东西吃饭了,这样,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了“有……”和“只有……”的区别。
其次,理解“梯形”的概念,并把它和“平行四边形”概念进行对比。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认识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两组对边,但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要平行,而梯形的两组对边中,只有一组平行,另一组是不平行的。
另有学生补充,如果不强调“只有一组”的话,那两组对边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有一组对边平行。
这样学生对梯形的概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2.5在归纳发现中形成概念。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
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算:
①(32+25)×4 =32×4+25×4
②(64+12)×3=64×3+12×3
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从而形成“乘法分配律”这个概念。
2.6通过举例说明来让学生形成概念
举例说明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
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对“商不变”这个概念很陌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计算“8÷2=4和(8Χ2)÷(2Χ2)=4、6÷2=3和(6Χ3)÷(2Χ3)=3、18÷2=9和” (18Χ0)÷(2Χ0)=0,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商不变的性质在学生的脑海里基本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那么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变不变呢?同学们能够举例说明吗?学生根据刚形成的概念,马上就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18÷2=9和(18÷2)÷(2÷2)=9、24÷6=4
和(24÷3)÷(6÷3)=4……学生马上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也不变。
这时老师问,如果除以0呢?可以吗?学生说不可以,因为0不能作为除数,所以学生这时概括出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通过举例说明,商不变的性质在学生的脑海里基本形成。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
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