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件第十四章抗战时代的文学背景

合集下载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学救亡运动(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A.大众文艺运动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B.民族形式的讨论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三)区域文学的出现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二.抗战时期的散文(一)报告文学兴起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二)杂文繁荣1.“鲁迅风”杂文派2.“野草”杂文派(三)散文的演变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三.抗战时期的诗歌(一)战斗的号角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二)何其芳与柯仲平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A.思想情感的转变《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B.诗风的转变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三)胡风及“七月”诗派1.胡风(1902 ——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中国现代文学PPT

中国现代文学PPT

从1840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开始,中国就开始陷入不断被迫签订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屈辱中,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帝国 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 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掠去的战争 赔款和其它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丧 失约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北 京、天津、吉林、辽宁、山东、山西、 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 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陕西、宁 夏等23个省(市、区)总面积之和。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追赶世界的脚步
‚中国现代文学‛以 1917年 1月《新青年》第 2卷第 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 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是一个时间节点概念。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 从性质思想理念创作手法文本样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文学不同的现代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社会责任、时代使命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 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 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 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 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 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 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 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 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 苛政的怨情。

现代中国文学史课件整理

现代中国文学史课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以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为前奏,发端于1917年初文学革命的倡导,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其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1928-1937.6)和战时战后文学(1937.7-1949)三个阶段。

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文学革命兴起的文化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具有先导作用。

主要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改良运动”。

域外文学的催生新文化运动的孕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孕育文学革命的母体。

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打倒孔家店”:反复辟、反礼教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1917年初,陈独秀、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高举文学改良或文学革命的旗帜,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自此正式发端。

文学革命的创作实践文学研究会: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

文学主张:人生、写实主义主要成就:一面努力介绍世界文学到中国,一面努力创造中国的文学。

创造社文学主张:前期倾向浪漫主义,后期倡导革命文学新月派:新月派的社团活动,起于1923年初“新月社”的成立,终于1933年《新月》的停刊,并以1927年新月派活动基地的南移为界,大致分为北京、上海两个时期。

文学主张:其一,在诗歌内容方面,侧重于表现个人的世界,阐释人性的主题。

其二,在审美方式方面,擅长于抒发个人的情绪、性灵,注重诗歌意象。

其三,在诗歌形式方面,提倡新格律诗。

语丝社: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

《语丝》周刊的发展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从创刊到1927年被查封,刊物设在北京,是为前期;从1927年底到1930年停刊,刊物设在上海,是为后期。

以《语丝》周刊为纽带的语丝社,并无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思想倾向和文学态度比较相近的同人团体。

主要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现代文学对文化的影响
促进文化多元化
推动文化现代化
反映社会文化现象
引领文化思潮,引领 时代精神
文化对现代文学的渗透与推动
文化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产生的。
文化元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化 的表现手法和思想观念。
文化推动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文化多元化的推动,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 思和改造。
背景:西学东渐,新文化 运动
代表人物:胡适、鲁迅等
特点:反对封建制度,推 崇民主自由
发展中期
时间:1917年-1927年 代表人物:鲁迅、郭沫若、茅盾等 文学流派: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创造社等 代表作:《狂人日记》、《女神》、《子夜》等
成熟期
时间:20世纪80年代 代表作家:莫言、余华、贾平凹等 作品特点:关注现实、反思历史、深入剖析人性 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活着》、《平凡的世界》等
当代文学
时间:20世纪末至今 背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 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活着》、《白鹿原》等 特点:多元化、包容性、创新性
作中 品国 及现 作代 者文

代表作品及作者介绍
《阿Q正传》——鲁迅 《骆驼祥子》——老舍 《子夜》——茅盾 《围城》——钱钟书
重要作品及作者贡献
《阿Q正传》——鲁迅: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写了阿Q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 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鲁迅因此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件中
添 加
国文 现档

代标 题

汇 报 人 :


料 超 市

CONTENTS
目 录

抗战文学绪论

抗战文学绪论

阶段明晰

初期的抗战文艺活动生气蓬勃
广大作家或坚守岗位、或流亡内地、或奔 赴战区,以同仇敌忾共担国难的决心与气 概,愤怒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掳掠的滔天 罪行,歌颂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彰显民 族气节,弘扬爱国情操,突出英雄主义与 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贯穿一切创作的主旋律
国统区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气氛发生 着变化,
。二是文学中心的阶段性与区域性

战时像北京与上海那样稳定的具有全国性 影响的文学中心不复存在,随国民党政府 首都的两次搬迁,武汉和重庆短时间地担 负过文学中心的职能。不同政权形式的并 存使数个区域性文学中心的同时存在成为 可能甚至必要,而作家们或出于逃难或因 为尽责而在地区间聚散离合,也很可能改 变一地落后的文学面貌,形成短暂的地区 性的文学中心。

另一批作家则远接五四文学传统,在更宽 泛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目标下写作,或直面 现实黑暗抒发愤懑,如巴金、师陀等人的 小说;
或将战争作为背景,探究人性的种种变异, 如沈从文、废名、徐訏等的创作; 或执着生命本位、个人本位,对思想、艺 术作某种高远的探索,如穆旦等人的诗



自由主义文学在理论上虽仍有梁实秋等人主张, 但创作实践则大多不离抗日救亡和民主爱国的主 调,为国民党张目或帮忙的文学不成气候 倒是在五四时为新文学家深批痛揭的通俗文学产 生分化,张恨水写出了《八十一梦》,走上了进 步文学轨道,而进步文学也纷纷借用通俗形式写 作通俗作品,通俗文学在分化转换之中又迎来了 一轮繁荣。
战争与文学
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

从1937年到1949年是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第 三个阶段,又概称20世纪40年代文学。这十 二年的文学演变始终伴随着连绵烽火,战 争作为政治的极端形式和战时政治的最高 形态,构成制约、影响文学变动的强有力 因素,也使这一时期的文学生成、衍化出 现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战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
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初期,以鲁迅、茅盾、老舍等为代表的小说家和 剧作家,以白话文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期,以巴金、曹禺等为代表的小 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现。后期,以钱钟书、张爱玲等
为代表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表现。
批评实践的注意事项
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不夸大其词, 同时也要注意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 断完善自己的批评观点和体系。
04
文学与社会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学与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探讨文学如何反映和影响政治,以及政治如何影响 文学的发展。
政治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如阶级斗争、民族独 立等主题。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批判、深沉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 。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茅盾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关注社会 底层人民的生活
05
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评价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2 3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 大胆的创新,摒弃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 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文学表达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 方式,引入了新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使文学 作品更加生动、多样。
文学批评的实践
批评实践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诗歌)给学生PPT课件

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诗歌)给学生PPT课件

叙事立场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 立场。
写作方式转变:文学叙事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 的个人写作方式,出现"新生代"作家。
-
8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专题
一、小说的主要特点
以叙述为主,表现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微篇 手法: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 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具虚构性、典型性。 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9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小说
1.五四:写实与抒情 2.中叶:战争硝烟中的心路历程 3.末叶:从写实到虚构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
10
三、作家作品选讲 1.鲁迅《孤独者》(现代小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1925年10月写《孤独者》 选自小说集《彷徨》
(1)体现荒诞离奇的情节“美”
作者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是为了 展现一种情节的 “错位”之美,一个充 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
-
23
①常规是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 荠庵”却住着和尚。
②按戒律和尚不杀生,而这里的和尚 “年下也杀猪”,并且“杀猪就在大殿 上”。
③戒律要求不邪淫,而这里的和尚不仅 准备将来还俗娶亲,就是在庙里也可以 有老婆。
-
18
1961年到北京京剧团工作 1963年出第二部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1963年后参加样板戏创作 1979年重返文坛,作品源源不断 1997年病逝。
-
19
代表作品:
《大淖记事》(nào):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
《故里三陈》、《受戒》、《异秉》 小说多写童年、故乡 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革命文学:以毛泽东、瞿秋白为代表,注重表现革命斗争和革 命精神
现代派:以胡适、梁实秋为代表,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和现 代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推动了中国文学 的现代化进程
丰富了中国文学 的表现形式和题 材
促进了中国文学 与世界文学的交 流与融合
激发了中国文学 的创新精神和探 索精神
Part Five
《中国现代文学》 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PPT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Four.
课件内容
Part Two.
课件概述
Part Five.
课件特色
Part Three.
课件结构
Part Six.
课件使用建议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课件概述
课件背景
预习内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和作品
预习方法:阅读相关书籍、查 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
预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更 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预习建议:制定预习计划,合 理安排时间,注重积累和思考
建议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理解和认识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
视频:真实、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互动:提问、讨论、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案例:真实、典型、有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 的内涵和价值。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创造社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 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 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 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 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 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 义的倾向。
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
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 短篇小说居多 王统照《沉思》、《微笑》
问题小说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庐隐《一封信》、《或人的悲哀》
俞平伯《花匠》等
人生派小说
叶圣陶《隔膜》、《火灾》、《线下》、 《潘先生在难中》 王统照《春雨之夜》、《一叶》、《黄昏》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王鲁彦《许是不至于罢》、《阿长贱骨头》 彭家煌《怂恿》、《活鬼》、《隔壁人家》 蹇先艾《水葬》 乡土写实主义 许杰《惨雾》 台静农《地之子》 废名《竹林的故事》等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文学社团的兴起
• 文学研究会
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 宗旨” ,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郭沫若《鼠灾》、《未央》、《漂流三部 曲》、《行路难》 郁达夫《沉沦》、《银灰色的死》 浪漫抒情小说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 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

《现代文学》课件

《现代文学》课件
Biblioteka 输入 标题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文学以客观、写实的笔触,反映社会现实, 刻画人性。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剖析,揭 示社会矛盾和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代表作家
《高老头》、《战争与和平》、《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等
代表作品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
现代主义文学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注重形式创新、表现内心世界
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 ,语言更加简洁、直接,形式更加多样。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现代文学是一种反映现代社会生活、思想和文化的文学形 式,强调个性、自由、反叛和实验性。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影响与价值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与传统文学的对比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现代文学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文学观 念的更新,丰富了文学创作手法,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 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现代文学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 解。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文学可以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共同的精 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数字媒体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数字媒体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
01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网络、电子书等途径
传播,使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阅读文学作品。
数字媒体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02
数字媒体技术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多媒体交
互式作品、虚拟现实作品等。
数字媒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功绩就在于它为 当代文学准备了作家队伍,一些在现代时 期就享有盛名或十分活跃的文艺家在新中 国成立后又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 这些跨越现代而来的文艺家为当代文学的 产生发展提供了保证。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 第三,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 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
虽然它在50、60年代向这个传统中灌注了过 多的政治内容,也曾经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 元独尊的偏向和并不十分成功的“两结合”的尝试, 甚至在“文革”中将这一传统变成了一种僵硬的政 治模式。但是,“文革”结束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却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再一次使这 一传统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异质艺 术因素的过程中,使这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 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整体 的历史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正是从文学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方面, 说明了当代文学与作为中国新文学 主流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具有本质上 的一致性。但除此以外,当代文学 还有其他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 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2
1、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深化。
中国文学自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完成了从 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之后,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 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代文学是 中国新文学这个统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发展阶段。
在50、60年代步履维艰,在“文革”中甚 至处于一种完全中止的状态,但经过“文革” 后的“拨乱反正”,80年代以来,它又复归于 正常发展轨道,而且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也进一步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当代文学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它必将实现中国新文 学所确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四章《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四章《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PPT课件
第十四章 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戏剧创 作概述
(1)抗战初期戏剧形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初期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 通俗化。街头剧、活报
剧、茶馆剧、朗诵剧等。短剧 《三江好》《最后一计》
和《放下你的鞭子》被戏剧界 称为“好一计鞭子”。这些 小型剧通俗活泼,富有战斗 性,使话剧向群众化迈出了 可喜的一步。不免粗糙,且 公式化和概念化。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群众艺术 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 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创造 新歌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首先在音乐上,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但它 既不是民间小戏的扩大,也不是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它借鉴 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利用富有民族风味的 音乐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河北民歌“小白菜”,原是 儿童歌谣,利用它表现喜儿在黄家受压迫的情绪。
第十四章 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从1941年12月到1943年春,郭沫若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先后创作了6部历史剧。

A.在20年代诗剧《棠棣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创 作的第一部大型五幕历史剧。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歌 颂聂氏姐弟的爱国和自我牺牲精神。剧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聂 政,不再是 “游侠”,作者赋予了他酷好正义、痛恨邪恶的
(5)解放区新歌剧《白毛女》
1、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 笔的《白毛女》,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传说改 编而成。是这个时期歌剧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为我国的民族新歌 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色彩和迷信色彩,融进了阶级斗 争的思想内容。剧本最后描写了在党的领导下,打倒地主阶级, 农民得到了翻身。“鬼”变成了人,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新旧 社会两重天的鲜明对比,表明了只有共产党才是农民的救星这一 真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演示课件(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演示课件(55页)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
5、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兄 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 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 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 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 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 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 立人”思想。
5、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 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 之四人。以爱情诗闻名。主张纯真与 热情的诗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版有 《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 》等诗集。
6、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 《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 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 等发起聚会,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主要 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 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 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 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 式革新。
4、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 立,因周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 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 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 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语丝社提倡散 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 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主要成员:自由作家 。主要文学成绩: 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鲁迅为主 将。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 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文学 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 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 的美感。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 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 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 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主要人物郭沫若、 郁达夫等。主要刊物《创造月刊》。

《中国现当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以塑造英雄形象为首要任务,追求语言,形式和 风格上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这三者构成了本时期 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和总体风格。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
本时期的文学走出了前一时期文学的一体 化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文学门类, 各种艺术风格的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50—7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
中国现当代文学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定义 1、“中国当代文学”(分三个层面来理解) (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
文学。 (3)从文学“一体化”到其解体的文学时期。
2、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 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 形态的基本特征。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支配地位 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 中,中国作家建立“多元”的文学格局所 做的艰苦努力。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1、50—70年代文学 本时期的文学倾向于写重大题材和主题,
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一)、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及“山药蛋派”
1、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40年代, 以《小二黑结婚》、《李 有才板话》、《李家庄的 变迁》等作品,在“解放 区”和“国统区”的左翼 文学界,获得很高声誉。 5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 《三里湾》
6、人物分析
A、梁生宝 ①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形象。 ②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而忘私的奉
献精神,勇挑重担,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代 表。 ③细心、老实、有心计,有人情味。 ④口拙面嫩,尤其是在爱情上缺乏勇气。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上完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上完整课件
详细描述
巴金及其作品
总结词
语言幽默,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详细描述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生动逼真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包括《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并提出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认识。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推动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影响
代表人物
左翼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
总结词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左翼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起因
鲁迅、茅盾、巴金等。
代表人物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斗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
影响
白话文运动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和现代化。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学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起因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推动文化普及和文学革新,发起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思想观念、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等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紧密相连,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历史背景
03
晚期现代文学(1938-1949)
抗战文学和解放区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白毛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40年代发生的比较突出的运动有两次: 一次是1938—1942年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先 后发生的关于歌颂与暴露问题的讨论;一 次是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前对王实味 文艺思想的批判。
三、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论的论争
• 发生在1945—1949年。这场论争的焦点人 物胡风从30年代起就坚持批评文学创作中 的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倾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年3月27日 在武汉成立,会议选出 郭沫若、茅盾、冯乃超 、夏衍、胡风、等45 人为理事,周恩来、孙 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 事,由老舍支持“文协 ”日常工作。 “文协” 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国统区即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域,其文学创作 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抗战之初亢奋 热烈到相持阶段凝重反思,再到40年代的 喜剧性嘲讽,文学情绪的变化影响着文学 风貌的转换
2020/10/24
第一节:抗战文学背景
文学存在的区把文学与时代社会与政治的关系扭 结得更紧密,不同文学观念的价值取向以 及由此引起的广泛争论就更复杂化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学和战争与 救亡发生密切的关系。各派作家在民族解放的旗 帜下实现了统一。
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说三个支柱:
• 其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 • 其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 • 其三,胡风还提出了“世界进步文艺支流
说”
本章小结
• 本时期的文学论争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片 面性和简单化倾向。这在涉及文艺与政治 关系的诸多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把政 治问题与文艺思想问题混为一谈。至于延 安文艺整风运动前夕对王实味的批判,更 是开了用政治处理来解决文艺思想问题的 先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6
第二节:抗战时代的文学论争
• 国统区40年代各种文艺问题、论争、困惑的几个 理论命题:
第一、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
第二、现实主义的问题。 第三、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 争
• 论争主要集中在1939—1941年。“民族形式 ”问题是与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二、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 关系问题的论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