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_陈李冬

合集下载

神奇的设计 巧妙的建筑——闽西客家地区古土楼古民宅散记

神奇的设计 巧妙的建筑——闽西客家地区古土楼古民宅散记

神奇的设计巧妙的建筑——闽西客家地区古土楼古民宅散记黄禹康
【期刊名称】《上海住宅》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8月初秋时节.我应中央电视台《走遍神州》栏目组的几位记者朋友之约.一同前往闽、赣、湘、鄂四省寻访名胜古迹及抢救文化遗产的调查采访。

我们一路翻山越岭,进侗乡、走苗寨、住客家土楼,到处是满目青山绿水,闷热的”三伏天”在这里犹如春天般的惬意,沿途所见的客家土楼、古宅院,侗乡的凉亭、花桥,苗寨的水碾、吊脚楼都愈发显得生机勃勃,婀娜多姿。

当我们走进闽西那一座座古朴而沧桑的客家土楼、古宅时,第一次发现了那么多令人赞叹的民族古建筑和民俗奇观.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这一道道神奇而美丽的面纱。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黄禹康
【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局宣传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寻古访幽走湘西--湘西少数民族古建筑寻访散记 [J], 黄禹康
2.浅谈贫困山区村镇古民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J], 周家山;金奎;徐熙春
3.从符号学角度谈浙南山区古民宅的门楣设计 [J], 林国胜
4.神奇古谱遗音长存——漫谈中国古谱及其研究 [J], 林海飙;
5.徽派木构古民宅结构分析
——以棠樾某民宅为例 [J], 邢凯峰;肖官衍;王小平;王公成;李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土楼了解闽南土楼文化的研学之旅

福建土楼了解闽南土楼文化的研学之旅

福建土楼了解闽南土楼文化的研学之旅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闽南土楼文化的代表,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想要深入了解这段独特的文化历史,亲身感受土楼的魅力,不妨踏上一场福建土楼研学之旅。

本文将为您介绍福建土楼的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以及如何规划一次研学之旅。

一、福建土楼的背景福建土楼,又称为“壮丽的土坯奇迹”,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这些土楼建于宋、明、清时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共有三类,分别是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和椭圆形土楼,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二、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福建土楼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土楼通常由石块、土质、竹木等材料建造而成,外观坚固耐用,内部结构精巧。

土楼内部由多层环形或方形建筑单元组成,每层都设有通道和楼梯,便于居民出入。

与此同时,土楼还具有良好的防御机能,曾被誉为“活石堡”。

三、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福建土楼是福建闽南传统文化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土楼内部多为多族群聚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都可以从土楼中找到痕迹。

在土楼中,您可以体验到独特的福建土楼歌舞、传统乐器演奏以及各种手工艺制作活动。

在这里,您可以探究土楼居民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传统价值观与生活哲学。

四、规划一次研学之旅1.选择合适的行程地点:福建土楼分布在福建南部的龙岩、南平、漳州等地,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时间和偏好选择适合您的行程地点。

2.参观具有代表性的土楼:福建土楼繁多而广泛,您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楼进行参观,如“中国土楼之王”——南靖土楼、宽容包容的东阳楼群、神秘典雅的云水谣土楼等。

3.深入了解土楼文化:在参观土楼时,可以聆听导游的讲解,了解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可以与土楼居民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4.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福建土楼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制作传统,您可以参与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亲身感受土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土楼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特色经济

土楼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特色经济

土楼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特色经济前提摘要: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闽西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闽西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闽西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闽西南地区土楼建筑的特点,从几个方面论述其虚实相生的形态特征,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闽西南土楼建筑空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从而加深对传统住宅设计手法的理解,希望对当今建筑设计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闽西土楼;儒家思想;易经八卦;天人合一1 土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东晋以来,中原地区由于受外族入侵,常年战乱切荒,社会动荡,迫使中原汉族士大夫阶层举族南迁。

一部分中原汉人翻越武夷山脉,来到福建沿海的泉州、潭州等地,在与当地人民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中,形成以闽南话为标志的福佬民系。

而另一部分中原汉人则从赣南进入闽西汀州地区,他们不断与闽西山区的古闽越族人相互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以客家话为标志的客家民系。

土楼按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

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

通常来说,我们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楼文化”。

2 从闽西南土楼的建筑形制中看中国传统文化2.1 风水观对土楼建筑选址的影响客家土楼建筑的选址深受道教风水理论的影响,建筑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注重于天地自然环境的结合。

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

山势的高低起伏、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其次是察水流,直冲而下,湍急反跳的水被认为“恶水”,应尽量避免。

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因此,客家人选择宅基的原则就是建筑力求坐北朝南;要以山作为他的后部的依托物,有山靠山,无山则靠岗,或借远山作背衬;村前则有水,或有池塘。

神奇的设计 巧妙的建筑——闽西客家地区古土楼古民宅散记

神奇的设计 巧妙的建筑——闽西客家地区古土楼古民宅散记
同从 地 下 冒 出 的 巨 大 蘑 菇 。
当地 的导游小 姐向我们 讲 了一个惊 奇 的故事 2 O世纪 6 O年代初 .美国在卫
星 照 片 中发 现 了 中 国 闽西 的 崇 山 峻 岭 之
间. 有几群类似核 反应堆 的东西 .引起了
美 国人 的警觉 ……其实 这些被 疑作 ” 隐 匿核 力 量 ”的圆 形 、方 形 建 筑 物 ,便 是 如
争 时 期 ,红 军 永 定 独 立 团 和 赤 卫 队 坚 守 遗 经 楼 与 国 民 党 军 队 对 抗 . 国 民 党 匪 兵 客 家 土楼 不但 有 极 高 的实 用 价值 、 观 赏价 值 . 有 绚 丽 多 彩 的 文化 内涵 。其 文 还 化 内 涵 主 要 体 现 在 它 巧 夺 天 工 的 规 划 设 计 和 建 筑 技 术 上 .其 建 筑 采 用 外 土 内 木 结 构 ,不 用一 根钢 筋 、一 包水 泥 .也 没 采 慧 .客 家 土 楼 的 文 化 内 涵 还 体 现 在 它 的 附 属 品 上 。在 客 家 土 楼博 物 馆 内 . 们 还 我
形成 有 “ 家”独特 形式 的山村土 楼住 客 宅, 直到今 日仍在继续居住 . 客家土楼 因 此也成 为 中华民族古 代建筑 文化 的活化
石 。土 楼 主 要 有 圆 形 、方形 两种 . 以 圆 但
楼 最 为优 美 。仅 闽西 永 定 县 就 有 方 楼 4 0 余座 . 00 圆楼 3 0多座 .其中尤以圆形 6 土楼最 富有 客家传 统色彩 .远远 望去 如
还 有 ” 高 方 楼 ”— — 遗 经 楼 .它 是 最
实用。每座楼都筑有高大的围墙 . 设有 中 门、侧门、防卫 门、檐廊拱 门和一个总大
门 。 整 座 土 楼 形 同 一 座 坚 固 的城 堡 要 塞 . 如 遇 匪 寇入 侵 , 要 把 大 门一 关 . 可 高 只 尽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福建土楼与客家围屋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福建土楼与客家围屋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福建土楼与客家围屋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福建土楼和客家围屋作为其中两个重要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本文将对福建土楼与客家围屋的特点、历史背景、建筑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福建省土楼群落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之一。

福建土楼起源于明代,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防御功能使其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1. 特点福建土楼的最明显特点是其巨大的建筑体量和独特的形状。

土楼通常呈圆形或方形,高达数层甚至十余层,外观宏伟壮观。

土楼的主体结构采用夯土砌筑,外墙用石块镶嵌,使其具备了很强的防护能力。

2. 建筑结构福建土楼以楼为单元,每个土楼内都有多个独立的住房。

土楼的底层多设有厨房和仓库,中层用作居住,最顶层用来防御和观景。

土楼内部设置有楼梯和水井,方便生活所需。

土楼的设计融合了风水学和防御策略,既追求了居住舒适度,又注重了防御功能。

二、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是广东、福建等地客家人聚居区的典型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客家围屋以其严密的布局和防御功能而闻名于世。

1. 特点客家围屋的布局通常是方形或圆形,由四至六排房屋组成,外面是一圈高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形状独特。

客家围屋的外墙采用石头、夯土、砖块等材料建造,坚固耐用。

围屋内的住户多居住在中间的房屋,外围的房屋用作存放粮食等物资。

2. 建筑结构客家围屋的建筑结构独特,具有很高的防御作用。

围屋的中央是一个中庭,居住区域围绕中庭布局。

围屋一般只有一个入口,方便进出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安全性。

围屋内设有众多房间,可以容纳大家庭居住。

三、福建土楼与客家围屋的共同点福建土楼和客家围屋虽然在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在一些方面也有共同点。

1. 防御功能无论是福建土楼还是客家围屋,都注重防御功能的设计。

它们采用了坚固耐用的建筑材料和紧密的布局,以保护住户不受外界威胁。

福建的土楼文化

福建的土楼文化

福建的土楼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福建的土楼,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韵味的建筑,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福建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土楼,顾名思义,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楼房。

这种建筑方式在福建地区十分普遍,因为这里多山、多丘陵,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福建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土楼的建造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精心挑选土质、调配比例、掌握湿度等。

建造一座大型土楼往往需要数年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土楼也是福建人民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

每一座土楼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是他们共同为家族、为社区付出的见证。

土楼的内部设计也极具特色。

通常以中心大厅为核心,四周分布着众多房间。

大厅不仅是家族聚会、庆典活动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

房间则按照家族成员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体现了家族的和谐与团结。

此外,土楼内部还有完善的排水、通风和采光系统,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土楼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居住功能,变成了旅游景点。

然而,土楼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却是永恒的。

它不仅是福建地区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楼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楼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土楼建筑的修缮和维护,推广土楼文化旅游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土楼本身,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土楼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土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等方式,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土楼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育途径,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同土楼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总之,福建的土楼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福建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传承精神的重要窗口。

浅谈土楼与土楼文化

浅谈土楼与土楼文化

浅谈土楼与土楼文化作者:林立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摘要:土楼是闽西南地区客家人的民居,这种民居因其独特的造型享誉还内外。

其在建造上采用生土夯筑而成;在文化内涵上,更有其独特之处,构成“土楼文化”。

关键词:土楼建筑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68-01闻名世界的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南、闽西一带,它用最古老的夯土墙建造规模庞大的四五层高楼,可谓世界奇观。

它奇异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一、土楼的造型福建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是圆楼中的典型。

楼建于清康熙48年,距今300年历史。

直径73米,周长229.34米,共四层,总高为124米。

该环每层有72个房间。

承启楼的楼内还有三环。

内一环是二层建筑,每层40个房间;内二环为单层,有32个房间;最里的环是厅堂,全楼恰好400个房间。

方楼雄伟壮观,颇像古城楼。

楼墙与墙内布局和圆楼相近,楼高3—5层,每层30-50个房间,楼前中央有一个大门,楼的东西南北方向设有楼梯。

典型的方楼,呈正方形,四周为相连的楼房,中间为一个大天井。

有的天井中建一个小型方形土楼,远望就如一个“回”字。

永定县高坡乡“遗经楼”,被日本专家确认为世界最大的客家方楼,高5层,仅厅就有51间,占地10336平方米,始建于1806年,三代人共花70年方建成,至今仍有住户二十余户200多人。

交椅楼是在临河陡峭坡地上设计的,呈交椅形,当地俗称“交椅楼”。

其前墙与房子较低,左右两翼房子较高,像交椅扶手;后墙与房子较高,约4-5层,如交椅靠背。

这种楼前低后高,便于眺望,阳光充足。

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长源楼”是这种楼的典型代表,它建于1723年,高4层共60个房间。

二、土楼的建造特色客家土楼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居民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中的一枝奇葩。

它是可以与欧洲城堡相媲美的中国式城堡;又是汉代坞堡这种中原古代建筑形式的延续和传承。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_陈李冬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_陈李冬

第18卷第6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2月 V ol 18,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Dec, 2005收稿日期:2005-05-24作者简介:陈李冬(1973-),男,浙江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陈李冬(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 要: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等三方面对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传统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环境,延续文脉,弘扬地域特色,优化生存空间等建议。

关键词:闽西客家土楼建筑;天人合一;聚族而居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2005)06-0048-09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阿姆”话)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

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见图1)。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

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

因此,我们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解析——以福建上杭绳武楼为例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解析——以福建上杭绳武楼为例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解析——以福建上杭绳武楼为例
吉慧;温沛纲
【期刊名称】《广州建筑》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福建省上杭县绳武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格局,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绳武楼的布局和建筑设计均体现了和谐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和传统文化内涵.本文从年代、格局、细部及工艺等角度,对绳武楼进行了深入解析,对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3-7)
【作者】吉慧;温沛纲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长沙,410076;广州翰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5106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福建上杭县绳武楼解析 [J], 吉慧;张春阳;许建和
2.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J], 熊海群;张怀珠
3.福建平和绳武楼的建筑装饰艺术 [J], 叶朝阳
4.客家土楼空间意象及文化隐喻探析--以福建“侨福楼”为例 [J], 高梦溪;袁逸倩
5.600年,在颤悠中屹立——闽西客家土楼之精华:南靖下坂村“东倒西歪”楼 [J], 晏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土楼古老的建筑奇迹与民俗文化

福建土楼古老的建筑奇迹与民俗文化

福建土楼古老的建筑奇迹与民俗文化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独有的古老建筑奇迹,也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这些特殊的土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融合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成为福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以及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

一、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福建土楼是一种以土、木、石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而建造的古老建筑。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独特的外观与结构福建土楼外形独特,常常呈现出圆形或方形的平面布局,层数多达三至五层,最高可达数十米。

土楼的墙壁采用厚实的土坯砌筑而成,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

楼内的空间被巧妙地分隔成数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功能,例如居住、存储和防守等。

1.2 精湛的工艺与建筑技术福建土楼的建筑采用了精湛的工艺和建筑技术,尤以土坯砌筑技术为最。

土楼墙壁采用多层土坯砌筑而成,层层紧密相连,形成了坚固的结构。

同时,土楼还采用了木质结构和石块构件作为辅助,使得整个土楼更加稳固。

1.3 彰显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福建土楼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还融合了土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土楼的门楼、窗框等细节装饰经常以木雕、石刻等形式呈现,展现了福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福建土楼与民俗文化的联系福建土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载体。

土楼与福建当地的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紧密相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居住习俗与社会关系土楼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一般由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居住。

在土楼中,居民之间经常互帮互助,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和亲密的邻里友情。

居住习俗中的“四合院”和“闲坐堂”等传统仪式也广泛存在于土楼中,体现了尊重长辈、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念。

2.2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福建土楼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土楼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福建土楼宏伟的土楼群与客家文化

福建土楼宏伟的土楼群与客家文化

福建土楼宏伟的土楼群与客家文化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以其壮丽的外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而作为土楼的代表,福建土楼与客家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土楼是指建在福建省南部的土砖结构建筑群,被誉为"土楼王国"。

它们分布在福建南靖、武平、云霄等地,构成了独特的土楼群。

福建土楼群中最为著名的是南靖土楼群,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靖县的镇上,共有46座土楼。

这些土楼通常呈圆形或方形,外形独特、高大宏伟。

它们是由大黄土和木材搭建而成,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结构而闻名于世。

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土楼的外墙采用了大黄土,能够抵御地震和洪水的袭击,保护了居民的安全。

同时,土楼内部的结构非常复杂,分为多个环形。

这种设计不仅方便了居民间的交流和相互帮助,还很好地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问题,例如用水问题和烹饪问题。

此外,土楼还有很好的通风和采光系统,使得居住在土楼内部的人们享受自然光线和新鲜空气。

土楼的设计和建造离不开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

客家人是福建省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以勤劳善良、聪明才智而著称。

土楼的建造通常是由整个族群共同参与,他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从挑选土质到建造工艺,从屋顶设计到墙体装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筹划和设计。

这种人与土楼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也展示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福建土楼的存在不仅仅是建筑的壮丽,更代表了客家文化的瑰宝。

土楼群内的居民多为客家人,他们以土楼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在土楼内部,人们相互依存,彼此帮助,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土楼内的人们通常以农耕和手工业为生,秉承着「勤劳致富、勤俭建楼」的理念,通过努力工作,改善生活质量。

客家人以崇尚知识、注重教育为传统美德,因此,文化教育在土楼群中非常重要。

在土楼内部,常常会有一些读书会和文艺演出,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福建土楼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福建土楼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福建土楼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福建土楼是中国福建地区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福建,土楼被称为“楼房”,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方形,由土、石、木料等建造而成,能够很好的抵御台风和地震,被誉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福建土楼建造时间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为了抵御当时的侵略者,在福建东北部开辟了许多山区来居住和生存。

而土楼是晚明时期出现的,这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高峰之一。

当时的土楼是由福建人自主设计和建造,既能居住,又具备很强的防御能力。

现在,福建土楼以其固若金汤的防御能力、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土楼的外形是沉而不沉,大约有3-5层高,多由圆形或方形楼干组成,楼内有多种功能区域,包括男女厕所、饭厅、厨房、客厅、居住区和商铺。

土楼的设计非常讲究,整个楼体被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方便了日常生活。

比如:居住区配上了一些木板分割,可以保护隐私,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

另外,土楼还采用了双重门锁,进入楼内需要通过两扇门,起到了很好的防盗和防贼的作用。

在居住区内还有一个大大的天花板,上面开着窗户,充分利用了自然光和空气,而不仅仅依赖人工照明和通风。

这样一来,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期望得到更多的生活品质。

从文化内涵来看,福建土楼不仅仅是民居,它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成为了一幅大型的人民生活画卷。

福建土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福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土楼的建筑风格与独特的形状,让它成为福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土楼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国封闭式建筑形式,楼内有菱角和凸角,非常有中国民居建筑的特色,同时还融合了众多的西方元素,如螺旋楼梯、长廊走廊和烤炉等。

另外,土楼的城门、山门、墓碑、神像、广场、道观等都是福建当地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其次,福建土楼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它的传承上。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闽南和闽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客家人特有的乡居建筑。

土楼通常位于山区,是客家人在长期发展和生存中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场所。

下面就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四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进行简单的分析。

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集合式建筑,是由圆形或多边形的土墙围合成的高大建筑,楼高多数在 3 至 5 层,甚至高达 7 层和 8 层。

土墙采用了厚度超过一米的夯土墙结构,外表光滑、平整,不用任何外墙材料。

土楼内的房间可以随意进行划分,形成多个住户居住。

土楼的墙面采用的是土石夹杂,土质坚硬,不仅可起到隔热、隔声、保温等作用,还具备很强的抗震性能。

结构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有很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建筑技艺,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的楼梯从内向外螺旋上升,贯穿整座楼房,如同一条巨龙盘旋而上。

在楼梯旁还有一道或几道直径较小的穿墙阳台,供人们休憩、观景、晾晒物品。

土楼的节约经营和防御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扼丧保卫的墙壁及防御塔尖是其结构特点之一。

而客家土楼采用了集中式厨房烟筒系统,随着楼层逐渐收窄,逐渐演化出上宽下窄、密封好燃烧系统的独特设计。

空间布局福建客家土楼布局紧密,建筑体量相对庞大,其中所包容的空间多数常规且重复,令人感受如同深处魔鬼城堡的氛围。

土楼里是一层一卦,先卦为榻房、二卦为客厅、三卦为饭厅和卫生间、四卦为主人的住所。

土楼里的房间多数都选用了中央空地布局,空地与门前城墙相距不远,严密的防御意识仍可见出。

彩绘装饰福建客家土楼的颜色多数体现了节日的气息和人们怀念过去的情感意愿,大部分屋顶和外围都准备漆成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符合节日的需求而漆成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

而在土楼的外观上,经常会装饰一些精美的图案,如鸟、兽、花卉等纹饰,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福建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民特有的生活风貌与文化信仰,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宝贵遗产。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2017-06-29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l星扫描到八闽大地崇山峻岭中依山傍水间的一堆堆圆形、不同组合形式的建筑物,成了美国科学家心中的疑团:如果说不是“中国的导弹发射基地、核反应堆”,那到底中国折腾出的是什么军事基地,什么军事设施?到后来,才知道这是福建土楼。

土楼被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则称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对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土楼“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土楼“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

在龙岩永定,绝大多数居民是南宋、元、明,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祖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到永定定居的客家人。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平原已被当地居民和先期的移民占据,只能到山区栖身。

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修筑遮阳避雨的栖身之所。

他们把居家土楼选择在山地丘陵等山间谷地或呈串珠状分布于溪河两岸而筑,这样一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

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筑上背阴向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北面背阳,且冬季尽刮来自北国寒冷的偏北风,气温往往较低;而南面朝阳,阳光充足。

因此,建筑坐北朝南,一方面有利于通风,另一方面能产生冬暖夏凉等保温防潮的效果,还能起到不易繁殖细菌而使人少得疾病的良效。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

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l等优点的多层居宅。

永定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开门见山,丘陵广布,故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而土楼大都是封闭的,且不设阳合。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外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福建土楼分布在福建省南部的山区,是福建省特有的民居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些土楼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是福建省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代表了古代中国建筑的杰出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福建土楼是一种特殊的多层圆形或方形建筑,外墙由特制的黏土和稻草混合而成,坚固耐用,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土楼内部结构设计精巧,楼上楼下相互独立,每层楼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客厅和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全。

土楼采用的木质结构非常坚固,可以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因此在当地人们口中被誉为“不倒的建筑”。

福建土楼不仅具有优秀的建筑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土楼建筑融合了汉、满、藏、壮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土楼内部装饰精美,雕梁画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土楼是中国传统家族生活的载体,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封建礼教,体现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价值观念。

福建土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土楼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

土楼所在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土楼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福建土楼不仅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建筑的杰出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福建土楼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让后人继续领略其独特魅力。

客家民居的活化探索——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逢源楼改造

客家民居的活化探索——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逢源楼改造

客家民居的活化探索——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逢源楼改造郭彦斌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2022()5
【摘要】1起缘客家民居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在近几十年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民居在国际上广为人知的代表符号之一。

为了进一步开发闽西客家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经济,在已有的线路(云水谣、田螺坑、承启楼)附近,当地政府计划打造一条以度假休闲为主的新线路作为配套补充,而南靖县的石桥村就是这条线路的重要支点。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郭彦斌
【作者单位】厦门竖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7.4
【相关文献】
1.闽西客家土楼民居解析——以福建上杭绳武楼为例
2.泰安楼——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3.四角楼:别具特色的客家民居
4.桂东与粤北客家传统民居“围楼”比较研究——以贺州江氏围屋与始兴满堂大围为例
5.农村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00年,在颤悠中屹立——闽西客家土楼之精华:南靖下坂村“东倒西歪”楼

600年,在颤悠中屹立——闽西客家土楼之精华:南靖下坂村“东倒西歪”楼

600年,在颤悠中屹立——闽西客家土楼之精华:南靖下坂村
“东倒西歪”楼
晏黎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08()4
【摘要】田螺坑下行4km就到了下坂村,村里十二座土楼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南溪河两岸,我要看的“东倒西歪“楼就在这个村里,学名叫裕昌楼。

从外面看,它和正常土楼没什么区别,可是当你踏入它的大门,你就会猛然发现全楼的回廊支撑木立柱左歪右倒,最大的倾角达到了150,似乎稍有大风它就会轰然倒塌。

【总页数】5页(P56-60)
【关键词】客家土楼;南靖;闽西;大门;支撑;倒塌;楼板;工程
【作者】晏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S725.2
【相关文献】
1.闽西客家土楼民居解析——以福建上杭绳武楼为例 [J], 吉慧;温沛纲
2.从客家土楼到客家洋楼--永定振成楼与梅县联芳楼个案研究 [J], 丘立才
3.闽南客家文化字体设计——以南靖客家土楼为例 [J], 韩雅勤
4.闽西客家土楼聚落景观要素特征识别与分析——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
[J], 王艺霖;杨建华
5.《永定客家土楼研究》译著:闽西客家文化翻译 [J], 邱冬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摭谈福建土楼门楼的文化内涵

摭谈福建土楼门楼的文化内涵

摭谈福建土楼门楼的文化内涵
江芬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31)3
【摘要】近年来,中外学者对福建土楼文化的研究已日臻完善,但是土楼门楼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似乎常被忽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而门楼是福建土楼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之一.通过论证土楼门楼雕饰、门匾、楹联、门环的具体形态,以及从客家传统观念剖析门楼的文化意蕴,展现客家文化所浓缩的“门楼心态”,进一步认识到研究门楼文化,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总页数】7页(P23-29)
【作者】江芬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福建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保护开发研究 [J], 潘冰如;倪蕾
2.南通门楼及其文化内涵 [J], 徐永战;杨科;刘学
3.摭谈宋词中"楼"的文化内涵 [J], 陈模英
4.福建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保护开发探析 [J], 陈芳玲
5.浅析福建土楼设计的文化内涵 [J], 马凯博; 周俊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6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2月 V ol 18,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Dec, 2005收稿日期:2005-05-24作者简介:陈李冬(1973-),男,浙江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陈李冬(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 要: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等三方面对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传统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环境,延续文脉,弘扬地域特色,优化生存空间等建议。

关键词:闽西客家土楼建筑;天人合一;聚族而居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2005)06-0048-09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阿姆”话)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

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见图1)。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

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

因此,我们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探讨闽西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

汉代的古籍《皇帝宅经》中讲到“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图1 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 49 存在模式。

这句话的前半句讲建筑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人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物质功利需求;后半句讲建筑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人们寄情于环境,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美感,增进生活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悦。

客家土楼建筑的环境理想主要承续着儒家的“天人合一”理想,表现为“强化和突出建筑与环境的整合以及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教化性,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1]。

客家土楼建筑的人居环境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聚落环境之间的有机整合、亲密共生的关系[2](如图2)。

首先,我们从建筑内部空间与环境气氛来分析,客家土楼建筑通过建筑平面、空间尺度、雕刻装饰、厅门撰联所营造和烘托的伦理教化的人文气氛来传达。

如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顺裕楼”,环周72个开间,设一个正门两个便门,四部楼梯均匀分布,每层有64个卧室,以“九八七十二”,“八八六十四”来象征族人既忠君又进取的优越感。

又如永定县洪坑乡的“振成楼”,外观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建筑主体按八卦图布局。

“振成楼”厅堂壁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远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永定县的“承启楼”大门对联:“承前祖德勤与俭,其后子孙读与耕”。

在其它土楼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以劝勉人生自强不息,进取有为,造福社会为宗旨,传达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人文气氛。

再如客家土楼建筑的雕饰彩绘,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习俗为题材,常用人们熟知的人物花鸟图案,借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土楼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

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

山势的高低起伏、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其次是察水流,直冲而下,湍急反跳的水被认为“恶水”,应尽量避免。

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概括起来,客家人选择宅基的原则就是建筑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要以山作为他的后部的依托物,有山靠山,无山则靠岗,或借远山作背衬(如图3);村前则有水,或有池塘。

这样的布局,被认为可以上应“苍天”,下合“大地”,达到“吉祥”的目的[3]。

闽西客家土楼大多依山面水而建,大门朝南,门前有溪水。

按风水的观点:“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入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闾。

”显然这正契合“风水说”所云“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居住空间[4]。

客家土楼建筑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注重于天地自然环境的结合。

从现代建图2 永定县的溪边土楼群图3 背靠山坡的永定县五实楼温州大学学报(2005)第18卷第6期 50 筑学观点来看,这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空间,是对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优选。

建筑“背山”即朝向阳光,不仅可以得到较好的日照,而且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可以得到生活、生产的水流,而且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护,满足人们景观上的需要。

二、“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客家土楼建筑起源于靠近闽西地区的漳州地区,历史上,漳州地区战乱频繁,产生大量的位于山顶的圆形城堡和山寨,最终演变成圆土楼。

因此,客家土楼建筑形式是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身处乱世,迁徙辗转。

对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而言,安全考虑的防御功能是最重要的。

路秉杰教授曾就此指出:“客家人南迁之后,‘维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处处反映了‘防御性’是他们生存中的第一要求。

”[5]闽西客家人的聚族而居的建筑功能特征具有双重性。

客家人对自己居住建筑的实用考虑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既有物质的,又有情感的。

聚族而居既要考虑到族人对外敌侵袭的防御,又要考虑族人居住的上下尊卑,崇宗敬祖,礼乐相济。

就前者而言,闽西客家的土楼和方楼在客家民居中防卫性是最突出的。

土楼的夯实厚筑,有防卫、维护其结构承重作用,有的高达三五层,10米左右,是防御的第一屏障;底层和二层为厨房和仓库对外围不开窗,三层以上才是卧室;整座土楼只留一个大门,特大型的土楼最多只设三个门。

这样凭借土楼外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封闭的程度,在当时的条件下足以抵御外敌。

另外,客家土楼不仅具有消极防卫的功能,还具有积极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如外墙上设枪眼,门顶梁上置“水槽”等,从而形成自成系统的防卫体系。

福建永定县的“承启楼”较有代表性(见图4)。

另一方面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上,客家土楼用建筑实体围合空间形成外闭内敞空间形态。

首先,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表现中轴对称,所有的公共空间都集中在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

例如永定县的“承启楼”,楼内的第一环是主楼,第二环是公用的会客厅,第三环是私塾,中间是公用中堂,是用来祭祀、聚会、议事、举行红白喜事的地方。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时的先民在中堂地面设计上还别有用心,结合圆形和方形的图案,从而来教育族人遵规守矩。

其次,土楼围合空间形成内向空间,它是中国人内涵气质在建筑中的表现。

最后,从土楼内部居住空间来看,它是呈线状组合,围绕中堂布局。

这种聚居模式,尤其体现在客家的圆楼中,反映了客家族人平等的观念。

以中堂为核心,通过宗法礼制观念,家族观念形成对家族成员的凝聚力。

整体性、秩序图4 承启楼的防卫体系 图5 永定县承启楼的中堂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51 性、向心性、宗法性等在客家土楼建筑空间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够成了其时代的表征,蕴涵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三、“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它更多地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精神,并以建筑为载体表现出来。

在土楼建筑的内部空间序列和居于核心地位的祠堂突出体现儒家“礼”的文化内涵。

客家土楼建筑在形制和布局上,是有祠堂等礼制空间和居住部分的围合体两部分组成,具有明显的礼制建筑特征。

“五凤楼”(如图6)的空间布局特点是以中庭为中堂厅井空间,中轴线上的敞厅堂为二进厅堂以及对称的横屋,门前有池塘与禾坪,造型为前低后高[5]。

“三堂两横的”空间布局,层次分明,秩序井然,这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尊从礼制名分,尊卑等级的体现。

闽西土楼建筑中的圆楼和方楼是以中堂(祠堂)为核心,族人的住宅则平等地环绕在堂屋周围。

这种建筑形式强调了“尊祖敬宗”目的,表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至高无上。

四、结语传统民居建筑是特定地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适应环境逐步个性化的结果。

客家土楼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所特有的空间组织模式较好地适应了特定历史阶段客家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色,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该得到有效保护、继承和发扬。

对于现成客家土楼保护:一方面,应切实加大客家土楼的保护力度,尽可能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完整保留原有特色与风貌。

另一方面,应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保持历史文化动态发展的延续性。

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吸取客家土楼建筑整体性空间模式的优秀传统,不断拓展其运用范围,为我们今天所借鉴学习。

在生态方面,客家土楼作为生土建筑,较好地与环境结合,对环境生态保护有特殊的意义。

土楼的生土墙就有调节温湿的功能,建造新型的生土建筑,以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营造,这无疑就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在居住方面,从今天看来,我们现代居住小区中独立居住单元互不干扰,如何继承客家土楼聚居的生活模式,保留聚居的优点,单元之间组合、分区和联系,创造适应于现代聚居生活的现代住宅小区。

文化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属于本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民族共同拥有。

在当今东西方文化碰撞与渗透中,重新审视客家土楼传统历史和文化,将土楼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中,以现代建筑去继承传统优秀建筑文化,使我国的当代建筑设计更具民族性、地域性、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1] 唐孝祥. 试析传统建筑环境美学观[J]. 华中建筑, 2000, (2): 24-26[2] 单德启. 中国民居[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3] 陆元鼎. 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4] 黄汉民. 福建土楼[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5] 潘安. 客家民系和客家聚居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图6 五凤楼的剖视图52温州大学学报(2005)第18卷第6期The Culture and Hakkas’ Buildings in West FujianCHEN Lidong(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Hakkas’ Buildings in west Fujian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the environmental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 in perfect harmony, the mode of get-together dwell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ffection” and “Courtesy”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Furthermor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s followed: First, as a historical inheritance, the traditional Hakkas’ dwelling houses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preserved; Second, th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modern lives should be created; Third, the culture should be inherited in order to widespread its regional civilization; and lastly the living space be optimized.Key words: Hakkas’ Buildings in west Fujian; Harmony of “Heaven” and “Man”; Get-together dwell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