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的土楼文化

合集下载

闽西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闽西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闽西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闽西南地区土楼建筑的特点,从几个方面论述其虚实相生的形态特征,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闽西南土楼建筑空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从而加深对传统住宅设计手法的理解,希望对当今建筑设计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闽西土楼;儒家思想;易经八卦;天人合一1 土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东晋以来,中原地区由于受外族入侵,常年战乱切荒,社会动荡,迫使中原汉族士大夫阶层举族南迁。

一部分中原汉人翻越武夷山脉,来到福建沿海的泉州、潭州等地,在与当地人民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中,形成以闽南话为标志的福佬民系。

而另一部分中原汉人则从赣南进入闽西汀州地区,他们不断与闽西山区的古闽越族人相互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以客家话为标志的客家民系。

土楼按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

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

通常来说,我们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楼文化”。

2 从闽西南土楼的建筑形制中看中国传统文化2.1 风水观对土楼建筑选址的影响客家土楼建筑的选址深受道教风水理论的影响,建筑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注重于天地自然环境的结合。

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

山势的高低起伏、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其次是察水流,直冲而下,湍急反跳的水被认为“恶水”,应尽量避免。

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因此,客家人选择宅基的原则就是建筑力求坐北朝南;要以山作为他的后部的依托物,有山靠山,无山则靠岗,或借远山作背衬;村前则有水,或有池塘。

土楼文化

土楼文化

土楼文化摘要: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就是福建省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

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这就是客家人的土楼文化。

关键字:客家明珠文化内涵前言:翻开闽西各县的历史,走过这块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的南国热土,你会发现客家人所创造的五彩纷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勤劳智慧的客家儿女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便闽西各县赢得了“文化之乡”的美誉。

这其中就包含着著名的土楼文化。

客家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还蕴含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成为“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独一无二的土楼文化吧!正文(一)土楼之建筑特点: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它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土楼是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墙,内部是用黄木和杉木制成,夏可抵暑气,冬可抵冽风,还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

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土楼建筑还具有很多优于普通房屋的地方。

1.天井采光:土楼坐北朝南,所以等到了中午时,太阳就会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在书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为例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在书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为例

功能,直至形成土楼这一集防御、群居、娱乐、祭祀为一体的庞大单体建筑形态。

福建客家聚居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楼,在闽西客家地区有着大量的土楼分布。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东西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2]。

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因战乱多选择居住在多小山地和丘陵的山丘地带,受环境限制,土楼所用的材料也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泥土、石灰、木材等。

正因客家土楼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客家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材料多为红壤土和木材[3],土楼外立面所呈现的颜色就是材料的自然色;在地基方面,为起到疏浚雨水、防止淤积的作用,材料采用卵石和小碎石,因此地基层多呈灰色;在墙面方面,多采用黄泥和木料进行夯实上墙,并在墙上开洞口来御敌,洞口用白色石灰石覆盖;在屋顶方面,客家土楼使用的是泥土烧筑而成的青瓦,大片层叠的青瓦使得屋顶呈黑色。

土楼所具有的庞大单体外观不仅体现客家人团结的特点,也会更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如山体泥石流和强风暴雨等,环境和时间因素以及人为灾祸也让土楼的建造进化出有方有圆的多样形状,以更好地应对当地环境气候和社会环境。

2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特征客家文化体系是由中原文化体系分支而来,本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熏陶,因此在客家建筑中所体现的也是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战乱和地理环境使得客家人形成聚族而居、自立自强的住宅需求,因此从群落式住宅体逐渐演变成适合客家人聚居的巨型围合建筑,空间联结上使得邻里间能最快进行相互联系,也因此形成紧密的精神联结。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建筑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影响而最终呈现出独具客家特色的地域分布特征,也因此形成客家土楼这种结合中原传统文化及南方独有地域特色的融合建筑。

2.1 形态分析客家土楼样式多种多样,根据地势而成形,有圆楼、摘要 客家土楼建筑形制具有强烈的围合性和向心性,这背后体现客家人团结尚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

书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将客家的文化特色运用到设计中,打造具备客家特色的书店,激活城市传统文化空间的活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特点。

福建土楼古老民居的文化之旅

福建土楼古老民居的文化之旅

福建土楼古老民居的文化之旅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福建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民居之一。

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进行一次福建土楼的文化之旅。

一、探寻土楼的历史福建土楼最早出现在明代中叶,当时一些土族村民为了自卫和生活便利,在山区修建了这种独特的建筑。

土楼通常由土石和木料构成,外形宛如巨大的圆形或方形塔楼。

它们不仅具备了防御功能,还能容纳整个村庄的居民。

土楼成为了土族村庄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福建地区独特的民居形式。

二、欣赏土楼的建筑风格福建土楼有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最主要的有圆楼和方楼两种。

圆楼通常是由一圈圈环状排列的房间构成,呈环形分布。

而方楼则是由一层一层的房间叠加而成,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方形塔楼。

土楼的内部设计也非常讲究。

在土楼里,您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装饰。

而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用途,包括厨房、卧室、起居室等。

土楼的设计既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展示了传统匠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三、感受土楼的文化内涵除了建筑风格,福建土楼还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土楼常常被视为社会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土族村民几百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

在土楼里,您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土楼常年举办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包括划龙舟、舞狮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娱乐,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土楼也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在土楼一带,您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例如木炭画、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是福建文化的瑰宝。

四、品味土楼的地方美食旅行不仅是了解文化,也是品尝美食的好机会。

福建土楼一带的美食丰富多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小吃和家常菜。

比如“油饼”是福建土楼地区非常有名的特色小吃,它以其酥脆的外皮和香气四溢的味道而受到游客们的喜爱。

此外,福建土楼还出产许多绿色农产品,如茶叶、果蔬等。

土楼:福建土楼介绍ppt土楼

土楼:福建土楼介绍ppt土楼

土楼:福建土楼介绍ppt 土楼话题:土楼中华传统文化福建东方古城堡? -----福建土楼土楼介绍?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 土楼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

?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闽西与闽南一带。

历史?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土楼的分布?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

土楼的分类?以其外观区分,主要有圆形、方形、五凤楼(宫殿式)等三大类型。

土楼与八卦?永定客家土楼中,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

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振成楼。

振成楼的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

前门是“巽[xùn] 卦”,而后门为“乾卦”。

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

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 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

卦与卦之间市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

布局?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 (2)以厅堂为核心? (3)廊道贯通全楼(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防御功能的强化
由于客家人是从战乱中迁徙到福建的,所以他们对安全有着极高的重视。土楼的防御功能强大,厚实的围墙和紧密的房屋设计使得 土楼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这种防御功能不仅提供了家族的安全保障,也反映了客家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尊重
文化教育的传承
在福建土楼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书房或学习空间。这些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了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 对知识的尊重。这种文化传承的精神为客家人的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其影响力和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在建筑艺术上 独树一帜,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证明了福建土楼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福建土楼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它的生态环保理念、防御功能设计 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的来说,福建土楼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它以其独 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意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之一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家族精神的体现:土楼的设计和建造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每一座土楼都有 一个中心厅堂,厅堂是家族聚会、祭祀祖先的地方。厅堂的位置和大小都是以 家族的规模和地位来决定的,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的尊重和重视
福建土楼介绍及 其人文意蕴
-
1 福建土楼的历史与建筑风格 2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3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关于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前提摘要: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建筑美学文化-福建客家土楼

建筑美学文化-福建客家土楼

建筑美学文化-福建客家土楼[摘要]福建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汉族五大传统式住宅。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关键词]客家土楼;建筑特色;美学特征;文化内涵1引言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它是一种活着的建筑文化,更是一段流传至今的建筑历史!2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2.1建筑历史福建客家土楼历史最悠久的一座,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客家人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追溯到历史上的三次动乱,自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起,历史上发生第一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加上唐朝的黄巢起义、北宋末期的靖康之乱,三次大规模的战乱导致大量难民南下避难,客居中国南方,故得名“客家人”。

在这种环境下,家族群居成为一种必然结果,而满足空间大、且具备防卫功能的客家土楼便在这种情势下衍生而出。

2.2结构布局土楼的外观构造比较多元化,其中圆楼的应用相较之下更为广泛。

圆心位置一般用来设置家族的祠堂,外围圆环则是族人的居所,房间分布均匀、大小一致,楼梯为共用设备,将每家每户紧密相连,促进家族和谐的氛围。

土楼的竖向结构一般在三至五层不等,墙厚在一至二米,为了阻止敌人入侵,一二层均不开窗,窗口的设计也是外小内大,方便里面的人观察外面的情况,再加上全楼只开一座通往楼外的大门,使得土楼的防御系统更加完善。

土楼的一层一般用作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层以上才用来居住,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但这种全面而精妙的建筑,仍让我们拍案叫绝。

2.3选用材料土楼的使用材料是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对于客家人所处环境,泥土资源更为丰富,相较于石材更容易开采和运输。

福建的气候环境较湿热,单纯的泥土建造容易造成地面潮、墙面结露等现象,因此客家人会在泥土里搭配木材、参合树叶、竹片作为外墙的龙骨结构,增强土楼的稳固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防风、防水、防火以及抗震的能力。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中国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形制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宝藏。

本文将介绍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展示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背景福建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其鼎盛发展时期始于明清时代。

这些土楼通常位于福建南部的山区,作为土著少数民族土家、黄姓等的聚居地。

这些民族以团结互助为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所谓的“土楼文化”。

二、建筑特点福建土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南方传统民居和城堡的特点。

土楼外观看起来像是一个庞大的圆形或方形堡垒,由厚重的土坯和石块构建而成。

楼内则分为多层,每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包括起居、厨房和储藏室等。

土楼还采用了精巧的水道系统,用于供水和排污。

三、文化内涵福建土楼作为土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的象征,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

它不仅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区互助的价值观,还彰显了农耕文化、宗教信仰和传统战争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土楼群还是世代相传的家族叙事和祖先崇拜的重要场所。

四、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福建土楼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的杰出代表。

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建筑风格具有独创性,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历史和文化。

这一荣誉使得福建土楼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保护和传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

福建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些土楼,包括加强监管和规范建设活动、修复破损的土楼以及推动相关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促使年轻一代继承并传承土楼的历史和文化。

六、结语福建土楼作为中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个富有凝聚力和表达力的符号。

它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福建土楼将继续发挥其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福建土楼古老的建筑奇迹与民俗文化

福建土楼古老的建筑奇迹与民俗文化

福建土楼古老的建筑奇迹与民俗文化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独有的古老建筑奇迹,也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这些特殊的土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融合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成为福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以及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

一、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福建土楼是一种以土、木、石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而建造的古老建筑。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独特的外观与结构福建土楼外形独特,常常呈现出圆形或方形的平面布局,层数多达三至五层,最高可达数十米。

土楼的墙壁采用厚实的土坯砌筑而成,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

楼内的空间被巧妙地分隔成数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功能,例如居住、存储和防守等。

1.2 精湛的工艺与建筑技术福建土楼的建筑采用了精湛的工艺和建筑技术,尤以土坯砌筑技术为最。

土楼墙壁采用多层土坯砌筑而成,层层紧密相连,形成了坚固的结构。

同时,土楼还采用了木质结构和石块构件作为辅助,使得整个土楼更加稳固。

1.3 彰显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福建土楼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还融合了土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土楼的门楼、窗框等细节装饰经常以木雕、石刻等形式呈现,展现了福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福建土楼与民俗文化的联系福建土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福建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载体。

土楼与福建当地的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紧密相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居住习俗与社会关系土楼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一般由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居住。

在土楼中,居民之间经常互帮互助,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和亲密的邻里友情。

居住习俗中的“四合院”和“闲坐堂”等传统仪式也广泛存在于土楼中,体现了尊重长辈、团结互助的价值观念。

2.2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福建土楼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土楼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福建土楼宏伟的土楼群与客家文化

福建土楼宏伟的土楼群与客家文化

福建土楼宏伟的土楼群与客家文化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以其壮丽的外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而作为土楼的代表,福建土楼与客家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土楼是指建在福建省南部的土砖结构建筑群,被誉为"土楼王国"。

它们分布在福建南靖、武平、云霄等地,构成了独特的土楼群。

福建土楼群中最为著名的是南靖土楼群,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靖县的镇上,共有46座土楼。

这些土楼通常呈圆形或方形,外形独特、高大宏伟。

它们是由大黄土和木材搭建而成,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结构而闻名于世。

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土楼的外墙采用了大黄土,能够抵御地震和洪水的袭击,保护了居民的安全。

同时,土楼内部的结构非常复杂,分为多个环形。

这种设计不仅方便了居民间的交流和相互帮助,还很好地解决了居民的生活问题,例如用水问题和烹饪问题。

此外,土楼还有很好的通风和采光系统,使得居住在土楼内部的人们享受自然光线和新鲜空气。

土楼的设计和建造离不开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

客家人是福建省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以勤劳善良、聪明才智而著称。

土楼的建造通常是由整个族群共同参与,他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从挑选土质到建造工艺,从屋顶设计到墙体装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筹划和设计。

这种人与土楼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也展示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福建土楼的存在不仅仅是建筑的壮丽,更代表了客家文化的瑰宝。

土楼群内的居民多为客家人,他们以土楼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在土楼内部,人们相互依存,彼此帮助,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土楼内的人们通常以农耕和手工业为生,秉承着「勤劳致富、勤俭建楼」的理念,通过努力工作,改善生活质量。

客家人以崇尚知识、注重教育为传统美德,因此,文化教育在土楼群中非常重要。

在土楼内部,常常会有一些读书会和文艺演出,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建筑群体,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
福建土楼,又称土坯楼或土库楼,是指福建省南部山区的一种古老民居建筑形式。

它的形成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乱和盗匪的侵袭,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并且在清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
福建土楼以其特殊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首先,土楼通常由花岗岩和石灰土等材料建造而成,结构坚固耐久。

其次,土楼多以圆形或方形为主,高达四至五层,层数多达几十层。

每层楼都设有门窗,便于居民进出。

此外,土楼的内部还设有防御工事,如弓箭洞和密集的楼梯,以便应对外敌的进攻。

三、福建土楼的文化意义
福建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首先,土楼是华夏文明与闽南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次,土楼里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展现了独特的福建民俗和传统价值观。

最后,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总结起来,福建土楼是福建山区独特的建筑群体,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备受瞩目。

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的介绍,使我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遗产的瑰宝。

未来,我们应积极保护和传承福建土楼的独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闽西地区的奇特建筑-土楼

闽西地区的奇特建筑-土楼

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

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

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两大类。

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

因此,我们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1一、土楼简介1、简介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主要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

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与客家来历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原民族遭遇多次大动荡,为躲避战乱,南迁成为众多中原人无奈的选择。

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

福建龙岩土楼简介

福建龙岩土楼简介

福建龙岩土楼简介
福建龙岩土楼,也被称为永定土楼,是位于中国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这些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永定土楼的结构独特,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

它们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通过分层交错夯筑的方式建造,同时辅以竹木作为墙骨牵拉,形成坚固的建筑结构。

土楼的形式多样,有方楼、圆楼等多种类型,每一座土楼都如同一颗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

这些土楼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的象征。

在永定土楼内,人们保持着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每座土楼通常由一个同宗同姓的大家族居住,几代人共居一楼。

这种生活方式既体现了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也是他们为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永定土楼不仅具有居住功能,还具备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

同时,土楼内部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永定土楼在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的来说,福建龙岩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也展示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

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

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福建土楼攻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力量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不仅宏伟壮丽,更承载着浓厚的客家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福建土楼的背景和特点,提供实用的攻略建议,让您领略客家文化的独特力量。

一、了解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其建筑形式独特,集合了宗族文化、城市规划和防御功能于一体。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方形,由土砖、石灰和竹木建造而成,外部围墙高达数米,内部分为数层,每层都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土楼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土楼群,尤其是在云霄、永定和南靖三县。

这里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可以深入感受土楼的魅力。

二、探索福建土楼的特色1. 家庭祠堂的独特布局福建土楼内部布局独特,一般分为“天井”、“过厅”、“堂屋”和“圆形厅”。

天井是土楼的核心,起到采光、通风和社交的作用;过厅作为家庭共用的起居场所;堂屋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空间;圆形厅则用于举行婚礼和庆典。

进入福建土楼,您将深刻感受到这种布局所传递的家庭和睦、世代相传的品质。

2. 外观壮丽的堡垒式建筑福建土楼外观庄严壮观,其坚固的外墙是为了抵御外敌的进攻。

多层的围墙和内外的防御措施形成了类似堡垒的感觉。

从远处观看,土楼如同延绵起伏的山峦,令人心生敬畏。

3. 富有寓意的雕刻和图案福建土楼外墙上的雕刻和图案,往往富有意蕴与寓意。

传统的龙凤图案象征吉祥如意,而麒麟、蝙蝠等形象更寓意着财富和幸福。

这些雕刻和图案不仅令土楼更加美观,也体现了客家人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福建土楼攻略1. 最佳游览时间福建土楼可全年参观,但最佳的游览时间是春季和秋季。

春季时土楼周围的田园风光美丽宜人,秋季时天气凉爽适宜行走,可以欣赏到金黄的稻谷。

2. 必游景点推荐福建土楼的热门景点有南靖土楼群、云霄土楼群和永定土楼群。

其中,南靖土楼群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楼群,不容错过。

3. 体验客家文化除了参观土楼外,还可以参加当地的客家民俗活动,如客家歌仔戏、客家山歌等。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闽南和闽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客家人特有的乡居建筑。

土楼通常位于山区,是客家人在长期发展和生存中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场所。

下面就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四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进行简单的分析。

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集合式建筑,是由圆形或多边形的土墙围合成的高大建筑,楼高多数在 3 至 5 层,甚至高达 7 层和 8 层。

土墙采用了厚度超过一米的夯土墙结构,外表光滑、平整,不用任何外墙材料。

土楼内的房间可以随意进行划分,形成多个住户居住。

土楼的墙面采用的是土石夹杂,土质坚硬,不仅可起到隔热、隔声、保温等作用,还具备很强的抗震性能。

结构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有很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建筑技艺,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的楼梯从内向外螺旋上升,贯穿整座楼房,如同一条巨龙盘旋而上。

在楼梯旁还有一道或几道直径较小的穿墙阳台,供人们休憩、观景、晾晒物品。

土楼的节约经营和防御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扼丧保卫的墙壁及防御塔尖是其结构特点之一。

而客家土楼采用了集中式厨房烟筒系统,随着楼层逐渐收窄,逐渐演化出上宽下窄、密封好燃烧系统的独特设计。

空间布局福建客家土楼布局紧密,建筑体量相对庞大,其中所包容的空间多数常规且重复,令人感受如同深处魔鬼城堡的氛围。

土楼里是一层一卦,先卦为榻房、二卦为客厅、三卦为饭厅和卫生间、四卦为主人的住所。

土楼里的房间多数都选用了中央空地布局,空地与门前城墙相距不远,严密的防御意识仍可见出。

彩绘装饰福建客家土楼的颜色多数体现了节日的气息和人们怀念过去的情感意愿,大部分屋顶和外围都准备漆成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符合节日的需求而漆成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

而在土楼的外观上,经常会装饰一些精美的图案,如鸟、兽、花卉等纹饰,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福建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民特有的生活风貌与文化信仰,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宝贵遗产。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富有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2017-06-29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l星扫描到八闽大地崇山峻岭中依山傍水间的一堆堆圆形、不同组合形式的建筑物,成了美国科学家心中的疑团:如果说不是“中国的导弹发射基地、核反应堆”,那到底中国折腾出的是什么军事基地,什么军事设施?到后来,才知道这是福建土楼。

土楼被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则称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对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土楼“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土楼“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

在龙岩永定,绝大多数居民是南宋、元、明,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祖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到永定定居的客家人。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平原已被当地居民和先期的移民占据,只能到山区栖身。

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修筑遮阳避雨的栖身之所。

他们把居家土楼选择在山地丘陵等山间谷地或呈串珠状分布于溪河两岸而筑,这样一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

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筑上背阴向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北面背阳,且冬季尽刮来自北国寒冷的偏北风,气温往往较低;而南面朝阳,阳光充足。

因此,建筑坐北朝南,一方面有利于通风,另一方面能产生冬暖夏凉等保温防潮的效果,还能起到不易繁殖细菌而使人少得疾病的良效。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

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l等优点的多层居宅。

永定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开门见山,丘陵广布,故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而土楼大都是封闭的,且不设阳合。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

福建土楼文化价值介绍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外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福建土楼分布在福建省南部的山区,是福建省特有的民居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些土楼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是福建省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代表了古代中国建筑的杰出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福建土楼是一种特殊的多层圆形或方形建筑,外墙由特制的黏土和稻草混合而成,坚固耐用,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土楼内部结构设计精巧,楼上楼下相互独立,每层楼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客厅和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全。

土楼采用的木质结构非常坚固,可以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因此在当地人们口中被誉为“不倒的建筑”。

福建土楼不仅具有优秀的建筑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土楼建筑融合了汉、满、藏、壮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土楼内部装饰精美,雕梁画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土楼是中国传统家族生活的载体,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封建礼教,体现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价值观念。

福建土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土楼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

土楼所在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土楼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福建土楼不仅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建筑的杰出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福建土楼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让后人继续领略其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楼的内部格局中,利用八卦、太极来建造十分常见,“土楼王子”振成楼十分具有代表性。从整座土楼来看,楼房外围就好比太极圈,
代表着整个家族能世代沿传,香火不灭的愿望。楼的主体依照八卦分为八个部分,各个部分都有围墙隔开,天井内的两口水井,一口阴井,
一口阳井,暗示着八卦中的“阴阳两极”。振成楼的三个楼门基于易学的“三才”之道,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引申意则为天道、地道、人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
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所以从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看,土楼坐落在闽、粤、赣交界的群山中,一座座的泥土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发展轨迹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体现。
1.血统观
在客家人的心目中,土楼是他们的祖先远离中原故土后,辗转迁移,历经磨难,在第二故乡为了安身立命而建立起来
的家园;在客家人的心目中,土楼是他们的“根”的象征,是他们家族、宗族血缘纽带的标志性建筑。客家人的迁移
往往是一个共同的血缘家族的迁移,他们之间都保持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他们有着极强的血统观念,土楼则把这种血统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们面对着自然与社会中种种困难,而八卦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以排兵布阵,抵御敌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在设计、建造
土楼时运用八卦,对于睿智的客家人来说,便不足为奇了。
(三)土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代传统儒家崇尚读书的思想。
综上所述,说明了土楼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土楼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土楼文化的发展要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两者是
相一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那一个整体,而土楼文化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一旦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母体,土楼文化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
振成楼的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
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
(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市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
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
永定人为什么要循八卦建造土楼?究其历史根源:首先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极深,而八卦
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楼房时,加以运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经过数代的播迁,为求生存,
根之木。把土楼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看待,那就容易多了。这也要求我们看待一些地方特色文化,不能孤立起来,要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全局。
中,形成以闽南话为标志的福佬民系。而另一部分中原汉人则从赣南进入闽西汀州地区,他们不
断与闽西山区的古闽越族人相互融合和发展。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形成以客家话为标志的客家民系。
这两支民系在闽西南地区的龙岩、潭州交界地带交会后,看到四周的祟山峻岭
(城瑞山脉与博平岭)犹如天然屏障,于是他们歇下脚步,选择了这片宁静的土地,建起了简易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与土楼的建造是融合在一起的。
3.教育观
客家人民保存了先祖崇文重教的遗风,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家族头等大事来抓,重视对下一代的学习。 走进土楼,处处散发着学习的气息。
每一土楼的建造都会专门为学堂留一处空间。土楼村落都建有学堂,有些较大型的土楼,则独立修建书斋于土楼两侧。私塾的种类有家塾、
草寮、土屋,开始安家立业,繁衍生息,第一次有了安身之地。但这些“客居他乡“的外来人经
常受到原住民、当地土匪和野兽的俊袭。而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他们异常渴望安宁的生活,
迫切需要建造一种既能聚族而居,又像土堡、山寨那样具备防御功能的高大建筑,以在新的环境
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于是他们结合地域文化,在传承中原较为成熟的生土夯筑技术的基础上,以生
到划华,从方楼到圆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众多的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
因为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圆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认为圆具有
无穷的神力,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
在福建土楼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永定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永定客家土楼 “三群两楼”:初溪土
在一座土楼里居住的都是同一宗亲,是个庞大的家族体系。
2.风水观
土楼选址后,大门也是很有讲究的,客家人多依水而居,门前要有河流经过。不过如果溪水直冲着房子,就要将楼门转个角度,
避免发大水时水流冲进房屋。如果这些地形实在避不开,就立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碣石,或悬挂太极八卦图,以求化解这些不利的风水风格局。
它本身就作为一种文化,因此对待客家土楼文化,不能把它孤立起来研究,不能单纯的看作为土楼特有的文化,要
从中华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来看,从根源上把握。从土楼的起源,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血统观、风水观、
教育观念等,都可以明显看出土楼文化,沿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的一条支流,土楼的
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共23座。其中,初溪土楼群包括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
楼、赓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洪坑土楼群包括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福裕楼、如
升楼、振成楼、庆成楼;高北土楼群包括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
(二)土楼与八卦
永定客家土楼中,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振成楼。
客家土楼文化
(一)客家土楼的由来(或形成)
福建土楼的产生与我国历史上汉人的五次大迁徙有关。东晋以来,中原地区由于受外族入侵.
常年战乱切荒。社会动荡,迫使中原汉族士大夫阶层一次次伤心无望地告别家园。举族南迁。一
部分中原汉人翻越武夷山脉,来到福建沿海的泉州、潭州等地,在与当地人民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土、砂石、州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筑成。体,创造性地建成了居住功爵突出,集防火、防盗、防潮、
防震、冬暖夏凉等功能于日体的土楼,俨然一个远离纷飞战火的生活乐园。昔日光鱿儒难、豪宅大院式的生活又在闽西南山区重新展现.
福建土楼按造型划分有五凤楼,方楼、圆楼和不规则土楼等.从无石基到有石基.从低层到高层,从朴素
书塾、族塾、村塾。除此之外,土楼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那就是土楼的对联与重读书、尊文化相联系。振成楼大门的对联是“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在内圆楼内的石柱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福裕楼“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等等。
土楼内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土楼人们的教育观,不断地沿承,土楼的下一代不断地茁壮成长。从实质上看,土楼人们的教育观念还是来源于中国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